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1 15:37:43| 人氣26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二、正觀呼吸與一般專注呼吸的差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正觀呼吸與一般專注呼吸的差別

  有關呼吸的修行方法,早在印度宗教以及中國道教的修行中,就已經有呼吸的修法了,也就是說修呼吸法很早就被重視了。但佛陀所教導的呼吸法,雖然一樣是呼吸,但修法及目的和一般教導的呼吸修法完全不一樣。當今將一般的呼吸修法誤為佛陀所教導的正觀呼吸法非常多。一般的呼吸修法是訓練全神貫注,目的就是完成一般精神專一的定境;從定境中得到種種的定相,如光、輕安、喜、樂、無想、無念的暫時忘了我及我所等等。這些功德從世間法來看雖然很高,但依佛法來看畢竟都還是三界眾生,沒有究竟的脫離煩惱,一般的深定甚至必須要在特定的環境,以及靜態中才能做到。然而就算達到深定也無法開啟無漏的智慧,完成究竟的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為什麼?因為一般的定境必須受到一些侷限,因此要完成一般的深定,也只能在某些特別的環境及靜態中才能完成,所以就無法適應一般日常生活。只要離開了特別環境條件及靜態,就會被五蓋所障礙,例如寧靜的環境,或是靜態的修定中,如離開,就不能適應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須面對的六根對六塵境。

  五蓋就是貪、瞋、掉舉、昏沈、疑。貪:就是貪好感官的享樂等。瞋:就是遇不合意就起瞋恨惡心。掉舉:就是散亂心。昏沈:就是心智昏暗不清。疑:就是猶豫疑惑不定。其實在一般定中未解脫欲界、色界、無色界者,還是離不開五蓋的。五蓋的生起只不過是輕重而已,例如希望能到達內心清淨、輕安、喜悅、無想無念、忘我之境,這些都是有我的貪;甚至對自己的打坐滿意高興,這也是貪。尤其一般的修定者,最容易落入對色界、無色界的貪。這個「界」的意思就等於說是有自我。在欲界有一個自我,在色界有一個自我,在無色界也有一個自我。也因為有這個自我才會在欲界,有自我才會在色界,有自我才會在無色界。

  三界眾生是由「自我」所生。欲界眾生,即是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生起感受上的欲貪愛染,並沈迷於其中。簡單的說,就是沈迷於色、聲、香、味、觸五欲中的眾生。各位不要以為色界和無色界是我們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不只是欲界在此世間,色界、無色界也是同樣在此世間生活中。若是離開了世間的生活而談色界或無色界,則可能只是一種理想而不能被實踐或證明。那麼就無法在當今親自認識自己到底是否還在欲界、色界或無色界,因此就無法解脫煩惱痛苦了。那不就變成理想而已嗎?佛陀的教法是以離苦為目的,是現證法而不是空談理論及理想而已,佛陀甚至將空談理論及理想稱為無記,這些都與當今修行--離苦無關,因此教誡弟子不談無記事。

  那麼什麼是色界呢?色界就是我們的心貪愛著種種色相的感受。欲界是愛染五塵的心理現象。舉例來說:當我們在禪坐時感覺到沒有妄念、妄想,身心輕安、喜、樂,生起好喜歡這種定境,沈迷於「悅樂」之中,這就是色界眾生。另外再舉個例子:若有人到山上,看到山上的風景很優美、氣候很清涼,感覺在山上隱居的生活真的很舒服,貪執於這個好舒服的感受,這也是一種色界的眾生。色界的眾生用簡單說,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感受來滿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這種人雖然對世間之色、聲、香、味、觸的五欲執取不再感到興趣,也不會去追求,但追求清幽寧靜而不被五欲束縛生活的感受,因此他對五欲已經厭離了。一般禪定者的修行最容易被色界束縛,成為色界的眾生而不自知。

  接下來談無色界。無色界的心境超越於欲界、色界。當我們的心只是追求精神上的生活,不借用外在物質來滿足自己,而只是以精神來滿足精神,這就是生在無色界。例如在禪坐時,到達深定暫時忘了自我及我所的空無精神生活,或是未完成深定之前,用觀空的觀想法,將精神集中在空無的作意之中,把自我及我所有一切暫時空掉,只有保持一個覺念,一個空無的念,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空虛,對這種暫時忘我之境的欲樂愛染,這是無色界眾生。一般眾生是偏向愛染欲界,因為他對色界及無色界沒有經驗過,因此以五欲為生活,所以稱之為欲界眾生。一般沒有法次法向,只修精神集中而生定的人,雖然能離欲界,但最容易落入色界或無色界的愛染,因此就成為色界或無色界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他還是未解脫煩惱痛苦輪迴的眾生。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法次法向,向自證緣起、自證涅槃者,只單一修出入息念完成定境的修行者,都還是不能超越三界。

  聖者與凡夫之間的差別就是在三界。聖人的心境是超越了三界;而凡夫卻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空間之下,他的生活都是離不開三界,當然也不知道、不承認自己活在三界之中。因為他的心都被無明所覆蓋,因此都存有無明的「自我」及「我所」,以及由「我」、「我所」所發展出來的貪愛。然後就依無明的這個「自我」及「我所」的貪欲去做一切無明的行為,從此生到來生,不斷的輪迴在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中。所以凡夫如果沒有依佛陀所教導的法次法向而修,只單一修出入息念全神貫注培養定境,是破不了無明,就還是三界生死輪迴眾生。所以說修行只有依聖者所教導的法次法向,一門深入不放逸的精勤正精進,才能完成究竟解脫之道,否則只有單一的盲修瞎練,實在太可惜!修行是要解行並重相依不離的,瞭解法、義、法次法向,然後瞭解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的修行方法,才有辦法精勤精進,否則都是盲修瞎練。

  聖人則已經透過法次法向如實知、如實見五陰、六入處等法的苦、集、滅、道以及滅除生死輪迴,因此認識瞭解:三界眾生所過的是一種滿足欲望的生活,三界眾生的生活都是離不開「自我」及「我所」,所以充滿了痛苦。

  以上所介紹的都是不離貪欲。那麼禪定者如何會生起瞋心呢?因為在學習禪坐之中,如果不能滿足自己的希望,或是想排斥自己不想要的,例如妄想、妄念等,這就是瞋心;甚至你在打坐時,遇到外來不合自己意思的干擾,內心不只是瞋心生起,甚至還生起惡心,這些都是屬於瞋心。用簡單說,不合自己的意思,就會生起瞋心或惡心。

  修一般定者並非是修正念正知者,在某種情況之下,例如身體欠安,或是雜事太忙或外緣太多,都會使心智昏沈不清,或是心浮氣躁、不安、精神無法集中。這是五蓋之中所說的昏沈或掉舉。

  什麼是疑蓋呢?就是在修定中,對定境滿意者就高興生起信心;若是沒有定相生起滿意,就懷疑猶豫不安,疑神疑鬼,疑環境、疑其他等等。這些就是疑惑之心。

  為什麼修一般單一專注的定者,必須要找一個經過規劃的環境,或受種種的限制規定呢?目標就是藉著這種環境及限制規定,使修一般定境的修行者,在情緒上的干擾能減到最低的程度,希望能透過訓練專注完成定境,這種定境例如:精神集中,減少雜念,甚至到達粗糙的想念止息,進入深定,完成暫時忘我之境,得到身心輕安、柔軟;有時也會發現光或是種種境相,這些相境有可能是佛、菩薩相,或是一般鬼神相,還是自己的境相等等種類很多。這些境相的出現,對修行方法及法義沒有理解者,都會誤以為他已經有所成就了。其實這些境相的出現,除了「光」以外,其餘一切都是由微細的妄想、妄念所展現出來的。沒有培養正觀四念處對五陰不瞭解者,是無法發現這些微細的妄想、妄念的,因為那種妄想、妄念很微細,不是一般粗糙凡夫之心能覺察得到,因此就會誤以為得道或有所成就了。其實那些境相只不過是將粗糙的妄想、妄念,透過全神貫注暫時止息下來,也因為沒有培養正念、正知,微細的妄想、妄念還是不斷的運轉,所以才會有這些境相的出現。

  凡事必定都有因緣,一切定境也都有其因緣,不可能是無因、無緣而自生的,因此在定中所生起的境相,只有「光」是出自身體氣的運轉所產生出來的,其他的境相都必須要有想才會展現出來。這些境相有些是過去的妄念,有些是未來的妄想,妄想和妄念都會相依相緣的,因此就會產生出種種的境相。用簡單來說,「光」是出自於身體氣的運轉,其他境相是出自於意識。這些意識是來自於有意的行為,潛留在意識之中,遇到適當想的助緣就會產生出種種境相。如果依次第的培養正觀呼吸,進而培養正念正知,就不會出現種種的境相。

  只單一修專注呼吸,沒有依法次法向,就會偏向於一般的定,甚至到達深定暫時忘掉一切,例如:忘掉自我,忘掉我所有、忘掉週遭所有的事物。但這些暫時忘我之定境並非是解脫道的修法,因為這種暫時忘我之境是脫離了現實的生活,也不是透過正念、正知的如實知、如實見五陰、六入處集、滅,是無常、苦、無我,到達隨順觀五陰味、患,離欲貪、超越欲貪,活在三界中而不染三界,因此,修一般專注的定並非是滅苦之道。

  未開法眼就學深定者,反而對培養正念正知,自覺緣起,開法眼,自證涅槃,究竟滅貪、瞋、癡,斷除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有障礙。為什麼呢?因為深定暫時忘了一切,就提不起培養正念正知的興趣,因此就無法思惟、觀察五陰、六入處、五蓋、七覺支、十二因緣、四聖諦等法了。

  既然無法觀察五陰等法,哪有可能會證實佛陀所說一切法的真相呢?無法證實佛陀所說一切法的真相,就不可能會自證緣起開法眼,到達斷疑,完成四不壞淨,入聖者之流。因為沒有淨信就生不起信根、信力。生不起信根、信力者,就不可能以四正勤而不放逸的依法次法向的精勤正精進,但如能完成對五陰、六入處如實知、如實見集、滅、味、患、離,因此調欲貪、滅欲貪,到達超越欲貪,完成心解脫,自己作證:煩惱已盡,圓滿清淨梵行,應做之事已經完成,命終之後沒有來生。用簡單說,就是完成四雙八士,到達究竟解脫的阿羅漢,必須觀察五陰開法眼,也可以這樣說,佛陀是依契理、契機的方法教導弟子及信眾。

台長: 迪克張
人氣(26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3 02:30: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