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29 22:27:14| 人氣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鉅亨看世界─網路版權論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將同一件事,用不同方式表達,是知識產權擁有者擋不住的網路趨勢。

美國網路著作權法律專家 Larry Lessig 2007 年在加州,曾發表過演說《How creativity is being strangled by the law》。他指出,九○年代所制訂的智慧財產權著作相關條例,在今日網路科技日新月益的潮流下,有時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位於瑞典的全球最大 BT(Bit Torrent)蒐索網站 Pirate Bay 在四月中旬遭到瑞典法庭判定其在網路活動屬於侵權有罪行為,審判結果指出,因該網站散布未授權的智財權數位資訊,Pirate Bay 必須交付 340 萬瑞典克朗罰金,以及 1 年徒刑。

據瑞典媒體《The Local》報導,沉默的瑞典人為了 Pirate Bay 的審判結果,正義憤填膺。有人認為,具有強烈保護智財產權法律背景的法官 Tomas Norstrom 對這個案子懷有打壓心態。

Pirate Bay 發言人 Peter Sunde 辯護律師 Peter Althin 表示,他們不會放棄,將會再上訴。Tomas Norstrom 法官本人則回應,他雖身為智財保護團體委員,但其角色與身為這宗案子的審判官並不構成利益衝突。

由於網路盜版的氾濫,各國政府莫不祭出殺雞儆猴的政策,企圖三振網路侵權者。但不免會面臨防不勝防的窘境。

以 Pirate Bay 所在的瑞典為例,該國新制反盜版法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Enforcement Directive(IPRED)四月初開始生效。瑞典智財權擁有人有權要求 ISP 公司交出盜版者的姓名與住址。

然而,瑞典現行 ISP 相關條文亦賦予 ISP 業者自動刪除用戶個人資料的選擇權,而瑞典至少已有一家 ISP 業者採行此種作法。今後萬一有人要求 ISP 廠商交出盜版者個人資料時,ISP 業者交不出個資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

《The Pirate's Dilemma》作者 Matt Mason 認為,在 Pirate Bay 審判一案中,爭執兩方其實都是輸家。

盜版向來就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但它卻是某種挫敗或是不公義的表徵。十七世紀的海盜在英國公海上劫富濟貧。近幾年索馬利亞海盜的形成,也與索國政治上的失敗有強烈關連。同樣的,瑞典網路海盜受審判處有罪徒刑的結局,也象徵一種經濟上的挫敗,更確切一點來說,是這十年來網路文明的挫敗。

Matt Mason 在最新發表的網誌文章中指出,市場未能提供夠好的檔案分享解決方案,是盜版猖獗的根本原因。而網站內容維護者所迫切需要的,乃是一套合理的「認證機構」、「授權許可」機制,及其所帶來的新興商業模式。

沒有創作者願意接受作品遭到剽竊,正如同經營者無法忍受企業運作缺乏效率。但我們應該正視市場趨勢。我們所傳遞各式的新資訊將會在網路不斷以各種新型態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且這個速度值得我們警覺。

瑞典的 Pirate Bay 至今尚未關站,這樁案子讓該網站會員成長率由原先的 20% 竄升到 140%,並且成為瑞典第四大政黨。

許多網友認為,網路交換檔案的行為不會因著 Pirate Bay 受審有罪而就此消聲匿跡。市場的趨勢將會讓另一個 Pirate Bay 興起。

在公權力更加關注網路著作行為的同時,專家也反思這套法律是否太過無限上綱,過度保護所有權人?

Larry Lessig 在演說中用了一個比喻。他說,試想你是一名二十世紀初的養雞戶,你是一整片農地產權擁有者。有一天,萊特兄弟所發明的飛行器掠過這片土地上空,干擾到你所養育的雞隻安寧,你是否有權向法院聲討,這架飛行器侵入你的領土、侵犯你的產權?

Larry Lessig 在 2007 年的演說中還提到,出生於 1854 年的管樂作曲家 John Philip Sousa 年輕時正逢留聲機發明的時代,他曾經認為留聲機商品的普及,可能造成合聲詩班的沒落。為此,他曾呼籲社會關注人類藝術創作(例如:合聲詩班)的保存。

Philip Sousa 非常懷念孩童時期每次上教堂時的合聲詩班,那種感動惟有現場體會才有,留聲機的發明無法記錄它。

歷史已證明,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以及人類創意的衍進,某些可議、不合時宜的常識將會受到挑戰與調整,亦帶來文明的改變。

你我處在今日智慧財產保護體制下的社會,或曾因著無心觸犯底線,而成為罪嫌或共犯。老實說,凡夫俗子如我們,只是在做喜歡做的事,不是為了商業利益。

但我們的下一代呢?當他們透過各種媒介、藉由科技媒體傳遞值得流通的創意和新知時,他們不該再被灌上抄襲、侵犯產權的罪名,或者被迫轉入地下化,成為憤世嫉俗的盜版商人。

Larry Lessig 指出,二十世紀以前的大眾文化,屬於一種真人互動式的 Read/Write(讀寫)文化,諸如 John Philip Sousa 所關切的合聲詩班必須藉由受眾現場親自參與體會,就是 Read/Write 文化的內涵。

隨著大眾媒介如廣播、電視的發明,二十世紀的大眾文化轉變而為 Read Only(唯讀)文化,閱聽人接收訊息的方式是消費,但較難參與互動。電子時代的來臨,將可顛覆傳統的大眾消費文化,人人皆可在網路平台分享訊息,不單只是作個消費者。

二十世紀是 RW(Read/Write)轉向 RO(Read Only)的年代。但在廿一世紀的今日,卻是透過數位化的顛覆傳統的 RO,回到 RW 的年代。

(邱勤美)

台長: 葉子
人氣(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鉅亨看世界-轉貼自鉅亨網 |
此分類下一篇:鉅亨看世界─孤獨的熱情
此分類上一篇:鉅亨看世界-年高德劭的先鋒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