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2 11:02:50| 人氣5,110| 回應1 | 上一篇

當代建築師系列之三 貝聿銘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年屆88的貝聿銘是世界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在國際學術界被認為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人物。提起I.M.Pei這個響亮的名字,在建築乃至文藝界無人不曉。貝聿銘的英文名字I. M. Pei,是中文音譯Ioeh Ming Pei的縮寫。貝聿銘在全球華人社會裡更是出名,可說是華人的驕傲。出身於中國廣東,父親是銀行大亨的貝聿銘,十七歲那年單獨來美攻讀建築。他1940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1946年獲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早在1955年開始,在紐約創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業以來幾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築界的注目。貝聿銘獲得的榮譽以及建築獎項,列印下來長達好幾頁。1983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建築獎,是貝氏名譽高峰的里程碑。

幾何與光的對話

以建築理論的角度來閱讀貝聿銘的建築作品可以寫上厚厚一本書。但若是排除複雜的設計理論及歷史背景,以簡單的角度來分析及欣賞貝聿銘的建築,就是基本的幾何形狀和光影的結合。從貝聿銘早期的作品開始,到事業顛峰時期所設計的建築物,無疑地幾何與光影的相互作用可說是貝聿銘建築的基本特質。通常,我們會以建築的幾何形式、光影、參觀者或使用者的動線、建築的材料和顏色等多種欣賞建築的方式來體驗空間。然而,建築的外形和幾何空間往往佔有主要地位。當我們身處於一空間時,幾何形式和光線對於感官的刺激就構成我們對這個空間的印象。因此,幾何與光往往主導一棟建築的好壞。貝聿銘的建築作品特色還具有簡潔的現代主義特徵,包含多樣化的形體組合和細膩的細節處理。貝聿銘所設計的建築多得不勝枚舉。在此,按年代的先後,只介紹筆者到訪過的幾個作品,包括貝氏的成名作-波士頓的甘乃迪紀念圖書館,及事業顛峰時期所設計的巴黎羅浮宮金字塔。

台灣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 1954-63

位於台灣台中的東海大學校園內,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建築莫過於貝聿銘早年所設計的路思義教堂了。教堂竣工以來,一直是東海大學的地標。不論是東海的學生或是台中人,都引以為傲。坐落於空曠的草地上,不受校園內的其他建築及任何軸線影響。一棟「人」字形的黃瓦屋頂建築,就這樣從草地上隆起。以建築的眼光來欣賞,路思義教堂的曲線外形是非常美的。它的外形比較像倒置的船底。上面小,下面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感,符合教堂給信徒們的印象。同時「人」字形的結構上也比任何一種形狀的建築要來得牢固,尤其是對抗風力和地震。從貝聿銘早期的設計,就可以看出他以簡單的幾何形狀來影響整體架構,並創造出視覺美觀的建築。路思義教堂的內部也和它的外形相較量,讓人嘆為觀止。由於部份的屋脊是開天窗的,使人們有一種「一線天」的感覺。在教堂內會發現,這座教堂沒有一根柱子,沒有一根樑,更沒有牆!原來,因為本身「人」字形的結構,足以支撐整棟建築,因此不需任何樑、柱、牆來支撐。外牆和屋頂是同一塊,屋面外部貼滿菱形的黃色琉璃瓦,讓看似摩登的路思義教堂,也添了一些中國建築風。

甘乃迪紀念圖書館 (John F. Kennedy Library) 1964-79

自從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卸任以來,美國國家檔案管理處(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都會為每一卸任總統在自己的家鄉蓋一座紀念圖書館,裡面附設博物館並收藏這位總統任內所有檔案文件。最近一座剛落成的總統紀念圖書館是位於阿肯薩州的柯林頓紀念圖書館。甘乃迪總統被暗殺後不久,他的紀念圖書館就開始籌建。原先的地點預定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Cambridge, MA),但是考慮到在哈佛大學附近恐怕會帶來太多人潮及混亂,改至現今的波士頓郊區麻州大學旁。當時的貝聿銘年紀輕輕,也沒蓋過許多大型建築,卻被邀請競圖。在許多知名建築師對手中,貝聿銘被甘乃迪的遺孀賈桂琳所青睞,脫穎而出。這在當時是轟動建築界的大案子,從此貝聿銘的知名度大增。歷經十六年的多次改變設計、工程、與政治角力的搏鬥,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終於在1979年開幕。位於波士頓郊外哥倫比亞角的甘乃迪紀念圖書館暨博物館,基地蓋在填海陸地上,並面向港灣。主要大樓是以一棟混凝土正方體和黑色玻璃三角形體構成。外觀簡單得有些單調。進去紀念圖書館就會看到110呎高的中庭。發現以空間桁架搭建的玻璃三角形體中庭內,除了懸掛一大面美國國旗外,毫無其他裝飾。當人們參觀完描述甘乃迪總統一生的展覽,結束點就被帶回那空空什麼都沒有的中庭。透過玻璃牆,甘乃迪總統生前心愛的帆船靜靜地矗立在岸邊草坪,其用意是讓參觀著深思、懷念甘乃迪總統。貝聿銘以博物館的動線來帶動設計室內空間,確實是有其很深的用意。

紐約州綺色佳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Johnson Museum of Art) 1968 - 73

記得多年前申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在面試時被問到,我最仰慕的建築師是誰,我回答是貝聿銘。我當時並不認識幾位建築師,不過長久以來,我的確很欣賞貝聿銘的許多建築作品。面試我的那位建築師於是告訴我,康乃爾校園內也有一座貝聿銘的建築作品-姜森美術館。在康乃爾求學的五年中,去了無數次姜森美術館;每天從學校宿舍到教室也會經過那外形突出的姜森美術館。姜森美術館位於康乃爾大學主校區文理學院旁的大斜坡上。這樣一棟八層樓高的混凝土建築聳立在主校區,和四周的老建築顯得格格不入。有人說它像是一座裁縫機!可是作為一座美術館,其簡樸的設計及創造出巧妙的室內空間來說,姜森美術館是一棟成功的博物館建築。從館內挑高的大廳可以看出美術館的各個樓層巧妙穿插在其中。這件作品,貝聿銘只用90度直角來詮釋他想表現的空間。不同於貝氏的其他博物館作品,這次三角形並沒有被派上用場。姜森美術館能參觀的樓層有地下兩層,地上四層,三樓有一露天雕塑陽臺,還可以坐電梯到六樓(中間大部份挑空)。六樓除了有亞洲藝術展覽廳外,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就是那四面廣角的玻璃窗,有如一座康乃爾的瞭望台。透過橫幅的大窗子,把綺色佳的美景、五指湖中的Cayuga Lake和康乃爾大學的校園景色盡收眼底!

華府國家藝廊東廂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East Building) 1968-73

位於華盛頓的史密桑尼博物館群中的有一棟貝聿銘的名作-美國國家藝廊的東廂。在筆者眼裡,這座博物館建築是貝聿銘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不論是動線規劃還是室內採光,乃至外貌,每一細節都讓我讚嘆不已。美國國家藝廊的本館是1941年建的新古典式建築。新館東廂藝廊的基地和國家藝廊本館隔著一條街,東邊面對著美國國會大廈,在一塊四週環繞主要幹道的梯形土地上。貝聿銘以神奇的眼力,畫了一條對角線,把這個梯形劃分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而建築物就蓋在這兩個三角形的平面上。因此,整座建築物的空間以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構成,完全沒有一個長方形的房間。東廂藝廊最有名的19.5度銳角細節是貝聿銘的執著努力才有的。因為銳角的石牆很容易剝落損壞。為了完美,貝聿銘願意一賭,堅持要建銳角牆。結果今天銳角還保存很好。許多遊客都喜歡摸那有名的19.5度銳角,因此石磚變得光滑而不脫落。欣賞東廂藝廊的空間除了那雄偉的外觀,最重要的就是兩個三角形重疊所構成的中庭了。橫跨整個中庭的天窗沐浴於自然光之中,真令人讚嘆。連結展覽廳與展覽廳的天橋穿過中庭形成有趣的空間,動線卻不失簡單明瞭。

中國北京香山飯店 1979-82
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在中國大陸設計的第一個案子。這並不僅僅是一座高級旅館的設計,其建築的重要性可說是「中國現代建築之路的探索」。在多方面的角度看香山飯店的建築特色,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建築與西方現代設計的結合。香山飯店坐落於北京近郊、景色優美的香山。秋天時的香山紅葉更是吸引大批遊客上山賞楓。為了融入當地風景區的環境,香山飯店的設計採低屋民居樣式設計,建築物搭配園林融為一體。白色的外牆以及很有規律的窗戶是香山飯店給人們的第一印象。筆者十幾年前參觀香山飯店時尚未學習建築,卻被其建築細節深深吸引。印象很深的是那很有規律的窗戶,基本幾何圖形的交錯,如方形和菱形交叉排列,很有蘇州庭園風格。直到後來學了建築設計,才了解飯店內中庭的採光和基本幾何圖形的運用,是貝聿銘著名獨到的設計手法。

波士頓約翰漢考克大廈 (John Hancock Tower) 1972-1975

貝聿銘主導設計的約翰漢考克大廈是波士頓最高的建築物。這棟大樓在興建期間,在強風下有好幾片玻璃帷幕牆從高空跌落砸到行人,致使貝聿銘的事務所吃了不少官司。因此約翰漢考克大廈由原本設計的雙層玻璃帷幕牆改為傳統單一玻璃帷幕牆建造,每片玻璃還加裝電腦控制偵測器,以防止玻璃再次脫落。整項工程使用了一萬多塊藍色玻璃帷幕牆組成。玻璃帷幕牆反映環繞約翰漢考克大廈四週的建築物,尤其是隔著一條街就是波士頓名古蹟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玻璃外牆反映下的影子還有襯托三一教堂的效果,不會搶走古蹟的風采。約翰漢考克大樓簡約的矩形體以藍色玻璃帷幕牆覆面,矩形兩旁的的垂直凹槽使大樓像兩塊立在一起的牆壁,簡潔有力,至今仍是波士頓的新地標。

德州達拉斯邁耶生交響樂中心(Morton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1981 - 89

多年前拜訪德州達拉斯,看了兩棟貝聿銘的作品-達拉斯市政廳和邁耶生交響樂中心。其中,邁耶生交響樂中心是比較值得細看的,很具有貝聿銘的幾何雕塑風格。設計案的平面是以正方形、長方形與圓形組合而成。建築的立面很明顯的看得出圓形和方形幾何交錯的效果。尤其是那圓錐狀的玻璃弧面,把音樂廳內外的動線活動起來。當人們從堂皇的圓形大廳走到二樓的演奏廳時,透過玻璃帷幕,把達拉斯的市區景觀盡收眼底。邁耶生交響樂中心到了晚上就像是一個會發光的玻璃盒子。外形美觀又有歡迎參觀的意味。貝聿銘以大量的玻璃建材充份表現光影、動線、韻律和景色。是一座和城市特殊的交流的大眾建築。交響樂演奏廳的視聽效果和建築本身息息相關。雖然從外頭看似一棟透明的公共建築﹐但是演奏廳部份以厚厚的夾層設計來與吵雜的市區隔絕﹐以加強音樂廳的視聽效果。邁耶生交響樂中心的公共空間所用的石材與整體的色彩搭調也是貝聿銘精心調配的。雖然我並沒有親身體驗音樂廳演奏時的效果,但是光是走在大廳與公共空間就足以看出貝聿銘建築作品的細緻。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Bank of China) 1982-90

香港維多利亞港的醒目地標大樓-中國銀行大廈是貝聿銘少數摩天大樓作品之一。貝聿銘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固然是因為父親貝祖詒是香港中銀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一設計案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完工於97年香港回歸之前,中國銀行大廈在香港是中國威權的象徵之一,因此意義非凡。貝聿銘所設計的摩天大樓外形挑戰傳統式辦公大樓的形式,以簡單的幾何元素表現簡單而有力的建築地標。香港中銀大廈於1990-1992年間曾是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中銀大廈的外形像生長中的竹子。為了減少樓與樓之間的柱子,貝聿銘用三角形作為基本構架,同時疊起來的X形鋼構架也直接了當變成中銀大廈的外觀立面。對於迷信風水的人來說,如此龐大的X形鋼架有礙風水。中銀大廈的外觀頗具爭議,因為它的結構外觀可被解讀為菱形或是XX。貝聿銘於是把外觀的橫槓拿掉,強調菱形和三角形的解讀。

法國巴黎羅浮宮整建 (Grand Louvre) 1983-93

舉世聞名的大羅浮宮博物館整建計畫,是法國密特朗總統14年任期內留給巴黎的一大重要建設。密特朗總統欽定貝聿銘這個美籍華人來設計法國國家級的重大建設,在法國人眼中看似荒唐。而且設計過程中,一路上批評聲不斷。為了不讓新建築破壞羅浮宮本身建築的古典美,貝聿銘設計一座玻璃金字塔聯結羅浮宮三館的入口和地下大廳。金字塔形是最不佔空間的形體。透明的玻璃把背景的羅浮宮本館遮住最少。入口大廳改到地下一層也是考慮到不遮住羅浮宮的外觀。起先,高度重視法國文化的群眾不喜歡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認為任何外加的現代建築元素都會破壞傳統建築美。但是過了幾年,巴黎人乃至來自全世界的遊客都愛上了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就像巴黎鐵塔一樣,一棟建築的命運從被批評和反對到成為本地人驕傲的地標都經歷過。羅浮宮參觀的路線,會讓每個參觀者都佩服貝聿銘每一個細膩的設計手法。穿過玻璃金字塔後,走下旋轉樓梯來到地下大廳,內部裝修運用的大理石和玻璃金字塔透過的光線非常搭調。另外,貝聿銘還在聯結羅浮宮地鐵站的地下廳打趣地做了一個倒立的玻璃金字塔,地面上的自然光因此透到地下大廳。地上也做一個小的金字塔,而塔尖互不碰到對方,值得一看。貝聿銘擅長設計美術館,而巴黎羅浮宮整建是他事業高峰時期的大作。如今,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已成建築史課本上必提的象徵性建築物(iconic architecture);也是現代建築的里程碑。

自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退而不休的貝聿銘還是活躍於建築界。處於半退休狀態的貝聿銘,現在把他的精力主要放在指導他的兩個兒子:貝建中和貝禮中於一九九二年創建的貝氏建築事務所,以繼承貝老的建築事業。貝聿銘雖歸化為美國籍已經五十年,但直到現在還是對中國一片深情。年邁的貝聿銘除了親自設計一些來自中國的案子,如蘇州博物館新館之外,還設立獎學金給中國留學生,條件是必須學成回國服務。貝聿銘所設計的建築精彩在於簡單的幾何運用和細膩的光線處理。看過不少貝聿銘作品的我,每到一棟貝氏建築還是會驚嘆不已。

台長: Wayne
人氣(5,110)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kljkjlkjl
人的驕傲。出身於中國廣東,父親是銀行大亨的貝聿銘,十七歲那年單獨來美攻讀建築。他1940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1946年獲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早在1955年開始,在紐約創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業以來幾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築界的注目。貝聿銘獲得的榮譽以及建築獎項,列印下來長達好幾頁。1983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建築獎,是貝氏名譽高峰的里程碑。

幾何與光的對話

以建築理論的角度來閱讀貝聿銘的建築作品可以寫上厚厚一本書。但若是排除複雜的設計理論及歷史背景,以簡單的角度來分析及欣賞貝聿銘的建築,就是基本的幾何形狀和光影的結合。從貝聿銘早期的作品開始,到事業顛峰時期所設計的建築物,無疑地幾何與光影的相互作用可說是貝聿銘建築的基本特質。通常,我們會以建築的幾何形式、光影、參觀者或使用者的動線、建築的材料和顏色等多種欣賞建築的方式來體驗空間。然而,建築的外形和幾何空間往往佔有主要地位。當我們身處於一空間時,幾何形式和光線對於感官的刺激就構成我們對這個空間的印象。因此,幾何與光往往主導一棟建築的好壞。貝聿銘的建築作品特色還具有簡潔的現代主義特徵,包含多樣化的形體組合和細膩的細節處理。貝聿銘所設計的建築多得不勝枚舉。在此,按年代的先後,只介紹筆者到訪過的幾個作品,包括貝氏的成名作-波士頓的甘乃迪紀念圖書館,及事業顛峰時期所設計的巴黎羅浮宮金字塔。

台灣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 1954-63

位於台灣台中的東海大學校園內,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建築莫過於貝聿銘早年所設計的路思義教堂了。教堂竣工以來,一直是東海大學的地標。不論是東海的學生或是台中人,都引以為傲。坐落於空曠的草地上,不受校園內的其他建築及任何軸線影響。一棟「人」字形的黃瓦屋頂建築,就這樣從草地上隆起。以建築的眼光來欣賞,路思義教堂的曲線外形是非常美的。它的外形比較像倒置的船底。上面小,下面大的形狀給人一種穩定感,符合教堂給信徒們的印象。同時「人」字形的結構上也比任何一種形狀的建築要來得牢固,尤其是對抗風力和地震。從貝聿銘早期的設計,就可以看出他以簡單的幾何形狀來影響整體架構,並創造出視覺美觀的建築。路思義教堂的內部也和它的外形相較量,讓人嘆為觀止。由於部份的屋脊是開天窗的,使人們有一種「一線天」的感覺。在教堂內會發現,這座教堂沒有一根柱子,沒有一根樑,更沒有牆!原來,因為本身「人」字形的結構,足以支撐整棟建築,因此不需任何樑、柱、牆來支撐。外牆和屋頂是同一塊,屋面外部貼滿菱形的黃色琉璃瓦,讓看似摩登的路思義教堂,也添了一些中國建築風。

甘乃迪紀念圖書館 (John F. Kennedy Library) 1964-79

自從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卸任以來,美國國家檔案管理處(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都會為每一卸任總統在自己的家鄉蓋一座紀念圖書館,裡面附設博物館並收藏這位總統任內所有檔案文件。最近一座剛落成的總統紀念圖書館是位於阿肯薩州的柯林頓紀念圖書館。甘乃迪總統被暗殺後不久,他的紀念圖書館就開始籌建。原先的地點預定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Cambridge, MA),但是考慮到在哈佛大學附近恐怕會帶來太多人潮及混亂,改至現今的波士頓郊區麻州大學旁。當時的貝聿銘年紀輕輕,也沒蓋過許多大型建築,卻被邀請競圖。在許多知名建築師對手中,貝聿銘被甘乃迪的遺孀賈桂琳所青睞,脫穎而出。這在當時是轟動建築界的大案子,從此貝聿銘的知名度大增。歷經十六年的多次改變設計、工程、與政治角力的搏鬥,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終於在1979年開幕。位於波士頓郊外哥倫比亞角的甘乃迪紀念圖書館暨博物館,基地蓋在填海陸地上,並面向港灣。主要大樓是以一棟混凝土正方體和黑色玻璃三角形體構成。外觀簡單得有些單調。進去紀念圖書館就會看到110呎高的中庭。發現以空間桁架搭建的玻璃三角形體中庭內,除了懸掛一大面美國國旗外,毫無其他裝飾。當人們參觀完描述甘乃迪總統一生的展覽,結束點就被帶回那空空什麼都沒有的中庭。透過玻璃牆,甘乃迪總統生前心愛的帆船靜靜地矗立在岸邊草坪,其用意是讓參觀著深思、懷念甘乃迪總統。貝聿銘以博物館的動線來帶動設計室內空間,確實是有其很深的用意。

紐約州綺色佳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Johnson Museum of Art) 1968 - 73

記得多年前申請康乃爾大學建築系,在面試時被問到,我最仰慕的建築師是誰,我回答是貝聿銘。我當時並不認識幾位建築師,不過長久以來,我的確很欣賞貝聿銘的許多建築作品。面試我的那位建築師於是告訴我,康乃爾校園內也有一座貝聿銘的建築作品-姜森美術館。在康乃爾求學的五年中,去了無數次姜森美術館;每天從學校宿舍到教室也會經過那外形突出的姜森美術館。姜森美術館位於康乃爾大學主校區文理學院旁的大斜坡上。這樣一棟八層樓高的混凝土建築聳立在主校區,和四周的老建築顯得格格不入。有人說它像是一座裁縫機!可是作為一座美術館,其簡樸的設計及創造出巧妙的室內空間來說,姜森美術館是一棟成功的博物館建築。從館內挑高的大廳可以看出美術館的各個樓層巧妙穿插在其中。這件作品,貝聿銘只用90度直角來詮釋他想表現的空間。不同於貝氏的其他博物館作品,這次三角形並沒有被派上用場。姜森美術館能參觀的樓層有地下兩層,地上四層,三樓有一露天雕塑陽臺,還可以坐電梯到六樓(中間大部份挑空)。六樓除了有亞洲藝術展覽廳外,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就是那四面廣角的玻璃窗,有如一座康乃爾的瞭望台。透過橫幅的大窗子,把綺色佳的美景、五指湖中的Cayuga Lake和康乃爾大學的校園景色盡收眼底!

華府國家藝廊東廂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East Building) 1968-73

位於華盛頓的史密桑尼博物館群中的有一棟貝聿銘的名作-美國國家藝廊的東廂。在筆者眼裡,這座博物館建築是貝聿銘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不論是動線規劃還是室內採光,乃至外貌,每一細節都讓我讚嘆不已。美國國家藝廊的本館是1941年建的新古典式建築。新館東廂藝廊的基地和國家藝廊本館隔著一條街,東邊面對著美國國會大廈,在一塊四週環繞主要幹道的梯形土地上。貝聿銘以神奇的眼力,畫了一條對角線,把這個梯形劃分為一個等腰三角形和一個直角三角形。而建築物就蓋在這兩個三角形的平面上。因此,整座建築物的空間以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構成,完全沒有一個長方形的房間。東廂藝廊最有名的19.5度銳角細節是貝聿銘的執著努力才有的。因為銳角的石牆很容易剝落損壞。為了完美,貝聿銘願意一賭,堅持要建銳角牆。結果今天銳角還保存很好。許多遊客都喜歡摸那有名的19.5度銳角,因此石磚變得光滑而不脫落。欣賞東廂藝廊的空間除了那雄偉的外觀,最重要的就是兩個三角形重疊所構成的中庭了。橫跨整個中庭的天窗沐浴於自然光之中,真令人讚嘆。連結展覽廳與展覽廳的天橋穿過中庭形成有趣的空間,動線卻不失簡單明瞭。

中國北京香山飯店 1979-82
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在中國大陸設計的第一個案子。這並不僅僅是一座高級旅館的設計,其建築的重要性可說是「中國現代建築之路的探索」。在多方面的角度看香山飯店的建築特色,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建築與西方現代設計的結合。香山飯店坐落於北京近郊、景色優美的香山。秋天時的香山紅葉更是吸引大批遊客上山賞楓。為了融入當地風景區的環境,香山飯店的設計採低屋民居樣式設計,建築物搭配園林融為一體。白色的外牆以及很有規律的窗戶是香山飯店給人們的第一印象。筆者十幾年前參觀香山飯店時尚未學習建築,卻被其建築細節深深吸引。印象很深的是那很有規律的窗戶,基本幾何圖形的交錯,如方形和菱形交叉排列,很有蘇州庭園風格。直到後來學了建築設計,才了解飯店內中庭的採光和基本幾何圖形的運用,是貝聿銘著名獨到的設計手法。

波士頓約翰漢考克大廈 (John Hancock Tower) 1972-1975

貝聿銘主導設計的約翰漢考克大廈是波士頓最高的建築物。這棟大樓在興建期間,在強風下有好幾片玻璃帷幕牆從高空跌落砸到行人,致使貝聿銘的事務所吃了不少官司。因此約翰漢考克大廈由原本設計的雙層玻璃帷幕牆改為傳統單一玻璃帷幕牆建造,每片玻璃還加裝電腦控制偵測器,以防止玻璃再次脫落。整項工程使用了一萬多塊藍色玻璃帷幕牆組成。玻璃帷幕牆反映環繞約翰漢考克大廈四週的建築物,尤其是隔著一條街就是波士頓名古蹟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玻璃外牆反映下的影子還有襯托三一教堂的效果,不會搶走古蹟的風采。約翰漢考克大樓簡約的矩形體以藍色玻璃帷幕牆覆面,矩形兩旁的的垂直凹槽使大樓像兩塊立在一起的牆壁,簡潔有力,至今仍是波士頓的新地標。

德州達拉斯邁耶生交響樂中心(Morton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1981 - 89

多年前拜訪德州達拉斯,看了兩棟貝聿銘的作品-達拉斯市政廳和邁耶生交響樂中心。其中,邁耶生交響樂中心是比較值得細看的,很具有貝聿銘的幾何雕塑風格。設計案的平面是以正方形、長方形與圓形組合而成。建築的立面很明顯的看得出圓形和方形幾何交錯的效果。尤其是那圓錐狀的玻璃弧面,把音樂廳內外的動線活動起來。當人們從堂皇的圓形大廳走到二樓的演奏廳時,透過玻璃帷幕,把達拉斯的市區景觀盡收眼底。邁耶生交響樂中心到了晚上就像是一個會發光的玻璃盒子。外形美觀又有歡迎參觀的意味。貝聿銘以大量的玻璃建材充份表現光影、動線、韻律和景色。是一座和城市特殊的交流的大眾建築。交響樂演奏廳的視聽效果和建築本身息息相關。雖然從外頭看似一棟透明的公共建築﹐但是演奏廳部份以厚厚的夾層設計來與吵雜的市區隔絕﹐以加強音樂廳的視聽效果。邁耶生交響樂中心的公共空間所用的石材與整體的色彩搭調也是貝聿銘精心調配的。雖然我並沒有親身體驗音樂廳演奏時的效果,但是光是走在大廳與公共空間就足以看出貝聿銘建築作品的細緻。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Bank of China) 1982-90

香港維多利亞港的醒目地標大樓-中國銀行大廈是貝聿銘少數摩天大樓作品之一。貝聿銘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固然是因為父親貝祖詒是香港中銀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一設計案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完工於97年香港回歸之前,中國銀行大廈在香港是中國威權的象徵之一,因此意義非凡。貝聿銘所設計的摩天大樓外形挑戰傳統式辦公大樓的形式,以簡單的幾何元素表現簡單而有力的建築地標。香港中銀大廈於1990-1992年間曾是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中銀大廈的外形像生長中的竹子。為了減少樓與樓之間的柱子,貝聿銘用三角形作為基本構架,同時疊起來的X形鋼構架也直接了當變成中銀大廈的外觀立面。對於迷信風水的人來說,如此龐大的X形鋼架有礙風水。中銀大廈的外觀頗具爭議,因為它的結構外觀可被解讀為菱形或是XX。貝聿銘於是把外觀的橫槓拿掉,強調菱形和三角形的解讀。

法國巴黎羅浮宮整建 (Grand Louvre) 1983-93

舉世聞名的大羅浮宮博物館整建計畫,是法國密特朗總統14年任期內留給巴黎的一大重要建設。密特朗總統欽定貝聿銘這個美籍華人來設計法國國家級的重大建設,在法國人眼中看似荒唐。而且設計過程中,一路上批評聲不斷。為了不讓新建築破壞羅浮宮本身建築的古典美,貝聿銘設計一座玻璃金字塔聯結羅浮宮三館的入口和地下大廳。金字塔形是最不佔空間的形體。透明的玻璃把背景的羅浮宮本館遮住最少。入口大廳改到地下一層也是考慮到不遮住羅浮宮的外觀。起先,高度重視法國文化的群眾不喜歡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認為任何外加的現代建築元素都會破壞傳統建築美。但是過了幾年,巴黎人乃至來自全世界的遊客都愛上了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就像巴黎鐵塔一樣,一棟建築的命運從被批評和反對到成為本地人驕傲的地標都經歷過。羅浮宮參觀的路線,會讓每個參觀者都佩服貝聿銘每一個細膩的設計手法。穿過玻璃金字塔後,走下旋轉樓梯來到地下大廳,內部裝修運用的大理石和玻璃金字塔透過的光線非常搭調。另外,貝聿銘還在聯結羅浮宮地鐵站的地下廳打趣地做了一個倒立的玻璃金字塔,地面上的自然光因此透到地下大廳。地上也做一個小的金字塔,而塔尖互不碰到對方,值得一看。貝聿銘擅長設計美術館,而巴黎羅浮宮整建是他事業高峰時期的大作。如今,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已成建築史課本上必提的象徵性建築物(iconic architecture);也是現代建築的里程碑。

自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退而不休的貝聿銘還是活躍於建築界。處於半退休狀態的貝聿銘,現在把他的精力主要放在指導他的兩個兒子:貝建中和貝禮中於一九九二年創建的貝氏建築事務所,以繼承貝老的建築事業。貝聿銘雖歸化為美國籍已經五十年,但直到現在還是對中國一片深情。年邁的貝聿銘除了親自設計一些來自中國的案子,如蘇州博物館新館之外,還設立獎學金給中國留學生,條件是必須學成回國服務。貝聿銘所設計的建築精彩在於簡單的幾何運用和細膩的光線處理。看過不少貝聿銘作品的我,每到一棟貝氏建築還是會驚嘆不已。
2007-03-06 09:55: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