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01 09:28:54| 人氣9,2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9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健康人生:「骨質疏鬆症」



健康人生:「骨質疏鬆症」

僅次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成全球第二流行病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雲林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析,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鬆症」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是第二大重要流行病,嚴重骨折可能導致死亡。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醫生黃全敬提醒,骨質疏鬆患者好發於女性、老人與停經婦女,雲林地區老年人口多,應提高警覺,預防勝於治療。

一名80多歲的老婦人,長期吃素又缺乏戶外運動,某天在浴室摔跤倒地不起,送醫診斷,發現手部多處複雜粉碎性骨折,經骨質密度檢查,確診婦人是嚴重骨質疏鬆患者。

黃全敬指出,骨鬆是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密度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即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黃全敬說,根據衛福部2009年調查,全台50歲以上婦女已超過4分之1都罹患骨鬆;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是女性。據統計去年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人口比例有32%,預估在2025年提升到42%,2050年則高達57%。

根據黃全敬診療經驗,有7、8成民眾不自覺有骨鬆問題,直到骨折到醫院診療才發現。他說,民眾可透過簡單檢測判斷是否骨鬆,例如現在身高比年輕身高矮上3公分、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小於2公分以上、年齡減去體重數值大於20,有以上情況就可能罹患骨鬆。

黃全敬指出,骨質疏鬆症患者身體各部位容易出現骨折,一旦發生骨折,第二次骨折發生率高達50%,其中以髖部骨折危險性最高。病患除會活動力喪失,1年內致死率10至20%,死因多為長期臥床引發感染。

他表示,骨質疏鬆病患若骨折,除基本手術處理,術後也需長期照護,有額外醫療支出,也造成家庭生活負擔,建議65歲以上婦女、70歲以上男性,或65歲以下具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

適量補充鈣質、多運動 預防骨鬆
骨質疏鬆症是隱形殺手,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能強健骨質降低症狀的發生。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營養師黃素華指出,非藥物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方式,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戒菸、酒,做肌力增強運動與平衡訓練,並改善居家及公共環境,使用防護設施預防發生骨折。

黃素華說,與骨骼相關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鈣、磷、鎂、鈉、維生素D、維生素C、錳、鋅與銅等,其中鈣質是預防骨鬆症的重要元素。依據衛服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喝1.5至2杯低脂牛奶,可增加優質蛋白質與鈣質攝取量。

她表示,奶類及奶製品、小魚干、乾蝦仁、豆製品、紫菜、芝麻、莧菜、木耳、金針與綠色蔬菜等,是天然食物中含鈣質較高的食物。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天需攝取1000毫克鈣質,據統計民眾每天平均鈣質攝取量僅達5至600毫克,可視情況詢問醫師補充鈣片。

「攝取過量蛋白質反而使鈣質流失。」黃素華說,例如60公斤體重成人,一天攝取1杯牛奶、3碗飯、4份豆魚肉蛋類,蛋白質攝取量已足夠;每天日曬20分鐘,可活化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魚肝油、肝臟、蛋黃、牛奶、乳酪或深海魚類等,富含高維生素D。

另外應避免重鹹飲食型態、攝取過量的蔬菜,造成鈣質隨著尿液排出或降低鈣質在腸道的吸收率。
黃素華指出,適度運動能減少骨質流失,也能加強體能、維持關節靈活度及平衡感,進而避免發生跌倒造成骨折。


骨鬆藥,要吃一輩子嗎?
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報導

骨質疏鬆最大的風險是容易造成「非創傷性」(例如壓迫性)骨折,也有人因骨鬆導致佝僂,影響正常行動與外觀,但什麼情況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更年期婦女 及早評估

分享資深骨科醫師紀文仁說,降低骨折及骨骼變形風險,正是考量接受藥物治療的關鍵,一般高齡長輩都難免,可說是最需用藥的族群;其次是骨密度低及骨代謝率快的高危險群,更年期婦女尤應及早評估;另外,就是太早或太嚴重的非老化「異常」骨質疏鬆患者。

紀文仁說,大家常說的「老倒縮」,就是長期因自然老化造成骨質疏鬆,全身骨頭變小。最明顯的就是頭面部皺紋,骨頭小了,皮膚相對一定鬆垮,不是擦任何東西可以消除的。

背一旦駝了 無法逆轉
但骨質疏鬆真正影響嚴重的,不是出現皮鬆皺紋,而是骨頭,尤其是脊椎骨,會變得像是內塞海綿的蛋殼。紀文仁說,一旦骨頭變成這樣,只要輕微外力,諸如跌倒甚或咳嗽,就能讓骨頭塌陷、壓扁而骨折,這就是非創傷性(壓迫性)骨折。

當老人家因骨鬆而逐漸彎腰駝背,等到頭抬不起來時,就很難逆轉了。除了常見的,一跌倒就造成股骨、髖骨骨折,還會因骨鬆影響骨釘補強的手術治療效果,進而加劇從此站不起來、無法走路的風險。

▇ 3類骨鬆治療用藥
1.抗骨流失藥物

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雌激素(estrogens)、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抑鈣素(calcitonin)、denosumab等。
副作用:紀文仁指出,國內臨床運用最廣的屬「雙磷酸鹽類」,男女皆可使用,常見的副作用可能有腹痛、惡心、消化不良、骨頭痛、關節痛、肌肉痛,較嚴重的是,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下顎骨壞死。國內有一周一次口服劑型及三個月一次、一年一次的針劑。

2.促骨生成藥物
主要為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
副作用:可能有腿部痙攣、頭暈、血清鈣增加,及惡性骨瘤的風險。

3.兼具抗骨流失及促骨生成藥物
有strontiumranelate。
副作用:可能產生腸胃道不適、頭痛及意識障礙、記憶喪失等風險。

骨密穩定者 五年後或可停藥

紀文仁指出,健保規範,第二類藥物給付限制嚴格,屬第二線用藥,第三類則健保無給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類藥物,除了雙磷酸鹽類停藥後,骨密度不會迅速流失外,其他藥物一旦停止治療,原先增加的骨密度又會流失。

一般建議,骨折高危險群連續使用雙磷酸鹽類五年,用藥效益會高於顎骨壞死風險者,可持續用藥;若屬於骨密度穩定、未曾發生骨折、且屬骨折低危險群的患者,連續使用五年後可考慮停藥。

護骨三階段
年輕多補鈣 更年期評估 老年要防跌
紀文仁提醒,想要維持良好的骨健康,讓身體有較高「尖峰骨量」,就要從年輕做起,避免菸酒和過量咖啡,保持均衡營養和規律運動,並多補充鈣質儲存骨本。

更年期婦女應盡早評估是否補充女性荷爾蒙,預防骨質流失;年老時期則須加強防跌,以防範骨折發生。
紀文仁說,對高危險群來說,及早藥物治療是有必要的。譬如遺傳體質,如果自己家中有駝背很嚴重、小小跌跤就大腿骨折的長輩,那麼不妨早點開始治療。多早?愈早愈好,婦女建議一停經就開始。雖然健保給付很難申請,但一年自費的藥費約一萬六千元,如果因此換來二十年後不會駝背,應該還是值得的。


高纖、高鈉食物 阻鈣吸收
記者黃安琪/報導

隨著老化,體內鈣質慢慢流失,銀髮族往往在摔傷、骨折後才發現骨鬆問題。因此補鈣要即時,銀髮族更要天天補,但是如何補鈣呢?猛吃高鈣食物或吞鈣片就夠了嗎?

國人缺鈣原因
1.攝取量不足

國人每日吃進多少鈣?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芳萍說,依據研究統計來看,台灣外食人口多,每人一天大約只吃進600毫克的鈣,距離一日攝取量1000毫克有段距離。
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許秋萍解釋,由於國人不像西方人三餐常喝鮮奶,而且有乳糖不耐症的病人比例多,經常一喝鮮奶便腹瀉,無法藉由簡單的方式補鈣。

2.鈣質無法吸收利用
年紀愈來愈大,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度會漸漸下降,加上國人普遍每日吃鈣量不足,年輕時沒補鈣,老年時鈣又流失更快。
雖然鈣可從天然食物、鈣片攝取,但許秋萍說,吃進多少鈣並不等於吸收多少鈣。例如喝下一杯240毫升的鮮奶,儘管含鈣量達250毫克,但人體只能吸收約三成,又隨著搭配其他不同飲食,影響鈣質吸收。

▇ 影響鈣質吸收的飲食
有些食物會影響人體吸收鈣質,許秋萍建議,三餐飲食攝取高鈣食物的那一餐,要減少以下食物的份量。
高蛋白質:例如肉類。
咖啡因:咖啡、茶等。
高草酸:如菠菜。

●高鈉:如罐頭、培根、火腿。
●高纖:鈣質會隨著快速的腸道蠕動排出體外。

▇ 一日三餐 這樣補鈣
許秋萍建議最佳補鈣方式:天天喝兩杯鮮奶,加上一日三餐多吃天然高鈣蔬菜、海鮮。如:
●點菜小技巧:外出用餐,點三塊小方豆干就可吃進270毫克鈣、一盤燙芥蘭菜最多有200毫克的鈣質,一餐鈣質份量恰恰好。
●作菜小技巧:烹調菜餚時,加入5克小魚乾或10克蝦米,就有100毫克的鈣,增加香味又可補鈣。
●餐後來點C:吃完高鈣食物後,喝點柳橙汁、芭樂補充維生素C,讓鈣質更好經腸胃吸收。許秋萍說,網路上傳言熬煮大骨湯放點醋,會讓鈣質易釋放、融入湯裡,經證實發現,無論有無添醋,鈣質釋放量並沒有差太多。

鈣吸收了嗎?
飯後曬太陽 有D才有鈣

維生素D與鈣密不可分,陳芳萍說,光吃鈣、沒有維生素D,鈣質無法被人體吸收。像是高鈣蔬菜芥蘭、豆類製品小方豆干、蝦米和小魚乾等,只含鈣、不含維生素D,因此飯後曬太陽便成為最快讓人體生成維生素D的方法。

至於需要曬多久太陽才適宜?許秋萍解釋,一周三次,一次曬15分鐘即可。即使身體塗抹防曬乳,也不會影響維生素D生成。不過,喝鮮奶更是一舉兩得的方法,同時吃鈣又有維生素D促進腸胃吸收;或是用餐時多吃顆含有維生素D的蛋黃、喝杯牛奶、吃點新鮮鮪魚,也是可以直接補足維生素D的方式。

補鈣大哉問
Q1.怎麼知道自己鈣吃得夠不夠?

Ans.每人一日需攝取1000毫克的鈣,陳芳萍建議,若想知道每日吃進多少鈣,可以透過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的「天然食物含鈣量統計表」來計算。另一個方式是,依照統計平均值,國人一天約只吃進600毫克的鈣,可以此為標準,再多補充高鈣天然食物或鈣片約500毫克。另外,許秋萍說,鈣吃不夠,身體可能發生抽筋、痙攣,這些症狀都提醒著我們該補鈣了。

Q2.鈣過量會如何?
Ans.吃入過多鈣將會有危險,許秋萍說,依據相關研究顯示,偶有補鈣超過1300毫克,將會增加心血管死亡風險。如果長期吃鈣超過應攝取量的十倍,易引發高血鈣、腎衰竭與心律不整。

Q3.發現有骨質疏鬆才補鈣,來得及嗎?

Ans.銀髮族往往在摔傷骨折後,才發現有骨鬆問題。陳芳萍提醒,50歲以上男女或停經婦女,骨本會開始逐漸流失,更應該趕快補鈣。
除了每天應該吃進的鈣量外,鈣質流失的速度更快於補鈣速度,因此必須再諮詢專業醫師治療,輔以藥物控制,減緩鈣質流失,以逐漸回復骨本。

Q4.年輕人有必要補充鈣片嗎?
Ans.年輕人對鈣質的吸收度較好,陳芳萍建議三餐多吃高鈣天然食物即可。除非患有乳糖不耐症,一喝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便腹瀉,或是不愛喝牛奶的年輕人,才建議補充鈣片。


健康人生:補鈣要趁早
記者李京昇╱報導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骨質疏鬆症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

骨鬆簡單定義
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密度T值等於或小於-2.5時,即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 近年全台骨鬆人口調查

●2005至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國內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
●2009年,50歲以上婦女,1/4以上罹患骨鬆症。

●2009年,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是女性。
●2014年,50歲以上骨質疏鬆症人口比率有32%,預估在2025年提升到42%,2050年則高達57%。
●2014年,70歲以上有骨鬆的長者192萬人,估計2050年將有500萬人。

骨鬆簡易自我檢測
骨質疏鬆症明顯徵兆是身高縮水,有以下情況幾乎可確定罹患骨鬆。
●現在身高比年輕時矮3公分以上。
●後腦杓與牆間距3公分以上。

●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小於2公分以上。
●用年齡減去體重,數值大於20。

說明:
1.頭與牆壁或枕頭的間距,正常人距離小於1公分,距離超過3公分要特別小心,若有一個拳頭距離(6公分),肯定為異常。
2.站立兩手自然平舉,測量側面肋骨最下緣與骨盆上緣的垂直間距,正常人有2至3指寬或大於5公分,如果距離小於1指幅寬(2公分),幾乎可以肯定脊椎異常。
資料來源╱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醫師黃全敬

沉默的殺手
髖部骨折 一年內致死率10%∼20%

依據黃全敬診療經驗,有七、八成民眾不自覺有骨鬆問題,直到發生骨折到醫院診療才發現。他提醒,可透過左述簡單檢測準則,判斷是否骨鬆,盡早就醫。

骨鬆患者身體各部位容易出現骨折,黃全敬說,骨鬆患者一旦發生骨折後,第二次骨折發生率高達50%,其中以髖部骨折危險性最高。病患除喪失活動力,一年內致死率更高達10%至20%,死因多為長期臥床引發感染,例如:褥瘡、泌尿道感染或肺炎等併發症。

黃全敬提到,若依台灣平均壽命女性80.8歲及男性74.6歲推估,大約1/3的婦女,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男性也約有1/5的風險。而骨鬆髖部骨折病患,平均每例醫療費用10萬元以上,除基本手術處理,需要長期照護,額外醫療支出也造成家庭生活負擔,增加使用社會資源。

骨密度檢測
1.誰應接受檢查?

黃全敬表示,建議65歲以上的婦女、70歲以上男性,或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接受骨密度檢查。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包含年紀大、體重輕、陽性家族史、喝酒吸菸、使用類固醇、有骨折病史及副甲狀腺、甲狀腺、腎上皮質素過多等情況。

2.使用哪種儀器?檢測哪些部位?
黃全敬說聯合晚報 李樹人定量超音波骨密儀器或周邊骨密度測定儀,在目前只適合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若發現異常,應使用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來檢查髖骨或腰椎。而使用DXA測定時,會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避免單一檢測腰椎,因腰椎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較高骨密度的假象。

3.健保有無給付?
骨質疏鬆症目前會依據骨密度T值,小於或等於-2.5來判定是否罹患骨鬆。而每次篩檢性骨質密度掃描費用約600元,非創傷性骨折病患才符合健保給付標準。


這2種男人,骨鬆風險高
聯合晚報 李樹人
內分泌失調者、70歲以上老人

70歲趙伯伯一進骨科診間就直喊下背疼痛,身體要前傾才舒服,不但身高變矮,檢查發現他罹患骨質疏鬆症合併腰椎壓迫性骨折,二節以上骨頭扁掉,腰需前傾才不會疼痛導致佝僂。

雙和醫院骨科醫師林哲立表示,男性罹患骨質疏鬆症機率較女性低,但二類男性屬高風險族群。一為70至80歲以上的男性老人家,吸收鈣質的能力變差;二為內分泌失調男性,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庫欣氏症、性腺機能低下等疾病,以年輕人居多。

至於少曬太陽、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抗癲癇藥物、甲狀腺素、抽菸、酗酒則是危險因子,累積越多,骨鬆風險越大。若能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充足日曬、攝取足夠鈣質,則可能延後骨鬆發生的時間。

林哲立說,人體在30歲前後骨本儲存達顛峰,透過良好的營養攝取及高負重運動,皆可提高骨質密度;30歲過後,營養與運動雖無法增加骨本,但仍能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

骨鬆是骨質密度變差,骨小樑越來越空洞,但症狀不易察覺,有人直到骨折,才被確診為骨鬆。一旦身高變矮、駝背,就腰椎可能已產生壓迫性骨折,骨質已明顯變化,常伴隨背痛。

林哲立指出,骨鬆患者四大骨折部位為:腰椎壓迫性骨折、髖關節骨折(包括轉子間骨折、股骨頸骨折)、近端肱骨骨折(肩)、遠端撓骨骨折(手撐地導致手腕骨折),許多患者因骨折才發現罹患骨鬆,日後因骨鬆再發生骨折的機率高。

男性因骨鬆造成髖關節骨折多為高齡者,約有15~20%的骨折病人於骨折後一年內死亡,因此對患者的照顧不可輕忽。
目前骨鬆治療主要為雙磷酸鹽藥物,適合需要長期治療的骨鬆患者。其中針劑型雙磷酸鹽藥物不經胃代謝,直接打到血液中,在血液中濃度高、效果確實;針劑型一年打一次,方便又不容易忘記。不過,雙磷酸鹽藥物與腎功能有關,須注意可能潛在的副作用;舉凡抽血檢查發現腎功能不佳的骨鬆患者,宜改用其他代謝途徑或其他種類的骨鬆藥物治療。

台長: 讀.冊.人
人氣(9,236)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1)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閱讀:理財健康 |
此分類下一篇:健康人生:胃潰瘍不治療,當心變胃癌
此分類上一篇:健康人生:免疫力亮紅燈,皮蛇易找上門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