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22 00:03:07| 人氣6,56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穀雨閱讀:《權謀書》

 
穀雨閱讀:《權謀書》
 
書名:
《權謀書》:成功者的智謀術
 
作者:
張居正
字叔大,明神宗朝執掌大權的內閣首輔,雷厲風行的改革家。居正有天造之才,幾乎以一己之力實現了明代中興,成為世界名相。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對權謀術的諳熟使他對人、事的掌控幾乎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這本塵封的殘卷《權謀書》正是對一代權相張居正處世兵法的最精彩總結。
 
史半山
中國古籍研究專家,曾譯註出版《權謀書》、《仕經》等多本文言古籍。
 
內容介紹:
成功者閉口不談,卻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十三招權謀術
永遠的智慧象徵、中國經濟第一人,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畢生智慧精華
留給明朝的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政局,
留給後人的是一本教人如何運用智謀之術、獲得成功的秘笈。
權謀之術無所不在,大人物深入研究卻閉口不說,從不將心得秘籍輕易示人。這便是幾千年權謀術盛行而此類著述卻極少的秘密……此書所述之權謀案例,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十三大權謀招數:
「智察」:對手對你怒目而視,並不可怕;如果他對你微笑,或異常殷勤,那你可要小心了
「籌謀」:謀定而思動,后發制人則勝機已握。
「用人」:第一印象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因為小人更擅偽術。
「事上」:讓上司高興,不如為他分憂。
「避禍」:以無示有,可獲得利益;以無示無,可消弭災禍。
「度勢」:智者不僅能夠把握勢,利用勢,還能夠造勢。
「攻心」:攻取人心,就要用理來說服,用感情來打動,用義來引導,用威來震懾。
「權奇」:計謀沒有好壞高低,能適用者為上策。
「謬數」:或先機制勝,或以靜制動。
「機變」:當你無法跑得更快時,就要想到如何讓追你的人跑得慢些。
「諷誄」:勸諫的時機比勸諫的語言更重要。
「中傷」:讒言就像利器,一句巧語,就會勝過千軍萬馬。
「美色」: 用金錢、用美色來撈取利益,看起來老套,但很有效。
 
目錄:
智察卷 第一
籌謀卷 第二
用人卷 第三
事上卷 第四
避禍卷 第五
度勢卷 第六
攻心卷 第七
權奇卷 第八
謬數卷 第九
機變卷 第十
諷諫卷 第十一
中傷卷 第十二
美色卷 第十三
 
前言:
權謀術是應用於人際關係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運用得好,權謀術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為一門藝術,令人賞心悅目,擊節讚賞。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領域,還是在最為普通的人際交往中,權謀術其實無處不在。
 
中國的歷史,從中國最早的文字史料,如春秋時的《左傳》,一直綿延到今天的各個領域,權謀術一直在裡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只不過人們對此避而不談罷了。
 
人們避諱談論權謀術,原因有二:
一是在中國思想文化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儒家思想。儒家傳統重倫理,講道義,強調以仁孝治天下,而權謀術則為道、法諸家所重。但到了東漢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權謀術被視為陰謀智術而受到貶抑。
 
二是權謀術也確是雙刃劍。它固然是克敵制勝的謀略和戰術,但如果不與理想和道義相聯繫,也確實可以成為野心家和陰謀家的有利武器。事實上,野心家、陰謀家喜愛玩弄權術,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並非出於道義,不那麼光明磊落,因此必須借助於陰謀。中國傳統中有「道」、「術」之分,所謂道,與宇宙人生相關,和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相聯繫。而術,卻只是達到某種眼前的、局部的現實利益的手段而已,而與國計民生了無關係。前者是智慧,而後者才真的是陰謀。
 
但就其謀略本身來講,你很難判定它是道還是術,關鍵在於為何所用。實現個人野心,謀取個人利益離不開謀略,而要一展宏偉的政治抱負,治國平天下,救民於水火之中,也同樣需要謀略;在政治鬥爭中,造謠中傷,投機鑽營,需要謀略,而剷除奸佞,保全自身也同樣離不開謀略。然而我們今天介紹權謀術,絕非鼓勵人們去玩弄這些權術,而是首先使人們認識到權謀術的雙重性,立本修身,吸收其積極因素,並把這種藝術巧妙地運用到正當的人際關係和工作中去。
 
由於上面提到的原因,權謀術在我國只是一種應用技術,而很少有人從理論上系統地加以研究和總結。很少並不等於沒有,說很少無非是與它的極為廣泛的應用相比較而言罷了。從相傳為姜太公所撰的最早一部兵書《六韜》,到《孫子兵法》,到《三十六計》,一直到明代劉基的《戰論》,雖然形式上是兵書,但裡面的智謀完全可以,事實上也的確運用到了其他的領域中。陸賈和漢高祖劉邦爭論,說馬背上得天下,卻並不能在馬背上治天下,使劉邦怦然心動,要他把所想所說的寫出來給他看。於是陸賈撰文十二篇,據說他每寫好一篇,就拿去給劉邦看,劉邦看了連聲叫好,左右三呼萬歲。劉邦把這些文章輯在一起,起名叫《新語》。《新語》裡面談到的也正是謀略。此外,劉向的《說苑》、劉基的《鬱離子》、馮夢龍所輯的《智囊》,都屬於這類著述。而《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說,但裡面描寫的也多是謀略,因此才膾炙人口,得以廣泛流傳。
 
政治家們閉口不談權謀術,卻深入鑽研,並把權謀術運用得爐火純青。這就像軍事家善於打仗,卻沒有留下兵書一樣。雖然沒有這方面的著述傳世,但不等於沒有理論,也不一定沒有總結,而是有的人把自己的心得作為秘笈,不以示人而已。這裡輯錄注釋的《殘卷》,傳為明代大政治家張居正所著。張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諡號「文忠」,他生逢明代由強到衰的轉捩點,任首輔十年,大力回天,使本來已一蹶不振的大明王朝重新煥發了希望和生機。他目光遠大,見解深刻,加上一系列適宜的政策和嚴明的法紀,懲治了腐敗,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生產,也鞏固了明朝的統治。他成為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和經濟理論家關注的「中國經濟第一人」,被載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史冊。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讚譽他為「宰相之傑」,二十世紀為他作傳的朱東潤也稱: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雖多,但是像張居正那樣劃朝代的人物,實在數不上幾個。從隆慶六年到萬曆十年之中,這整整的十年,居正佔有政局的全面,再也沒有能和他比擬的人物。這個時期以前的數十年,整個政局是混亂的,以後數十年,還是混亂;只有這十年之中,是比較清明的時代,中國在安定的狀態中,獲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一切都是居正的大功。」
 
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他的《萬曆十五年》中,對張居正作了生動地描述:
「張居正似乎永遠是智慧的象徵。他眉目軒朗,長須,而且注意修飾,袍服每天都像嶄新的一樣折痕分明。他的心智也完全和儀錶相一致。他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辭簡短準確,使人無可置疑,頗合乎中國古語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張居正早慧,據說他本該十三歲就中舉,因為湖廣總督顧磷愛惜人才,擔心他過於順利,少年得志,會自滿起來,葬送一生,就叫人沒有取他。三年後居正中舉,顧磷把自己的犀帶贈給他,勉勵他要為國成材。張居正熟讀經史,不然以後也沒法去指導皇帝讀書。他也深通權謀之術,不然就無法在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漩渦中生存,更遑論權傾朝野,一手遮天。這部《殘卷》並不見於《張文忠公全集》,稱為《殘卷》,也只是後人根據彙集整理張公有關權謀經籍而起的名字。因為這是清末人在拆除舊宅時發現的幾本紙卷,因為年代久遠,加上鼠齧,已經殘缺不全了。只是上面注明是明代張居正所撰。後來因為戰亂,此紙卷早已失落。現在的版本是源自一位日本學者當年的手抄本,藏在東京帝大的圖書館中。
 
張居正為官之初,嚴嵩當國,他鬱鬱不得志,曾請假三年,回到家鄉江陵,在讀書和詩酒中度日。很多人把他的這一階段的人生看成是消極的,我意不然。這固然是見勢不可為,而全身避禍之道,但未嘗不包含了養精蓄銳,以求日後一搏的雄才大略。最重要的是,他以前雖熟讀經史,但都是以空對空,而現在有了一定的政治經驗,聯繫現實去讀,效果自然不同。
 
我想他可能把讀書的體會和心得隨手寫下,作為日後從政的秘笈。很有可能,這部書就是這一階段的產物。沒有收入集中,可能是要避開嫌疑,也可能這並不是他悉心寫出的作品,不想以此傳諸後世。另一個可能是,這是他後來為皇帝授課時的提要。當然,也不排除是別人寫的,誤當作張居正所作,或是他人託名所為。但無論如何,作為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權謀術著作,這部殘卷的參考價值是無可懷疑的。
 
現在對這部殘卷加以注釋,並附以相應歷史典故、人物簡介,並加以闡發,希望能對讀者有所裨益。至於原作中有觀點錯誤之處,或本人在譯注時有所紕漏,敬請讀者加以批評和指教。
 
史半山識於半山堂 
書摘:第一卷 智察
【原文】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譯文】
月亮有暈,就一定會颳風,柱石濕潤,就一定要下雨,人類的事情雖不一樣,但道理相同。只有善於觀察的人能夠從細微處發現本質。

【事典】諸葛亮驚走刺客
有位客人前去拜見劉備。劉備那時剛剛當上皇帝,政務繁忙,但一向禮賢下士的他還是接待了客人。

客人很有禮貌,他稱讚劉備當了皇帝是順天應人。客人也很健談,暢論起天下大勢,頭頭是道,把個劉備聽得津津有味。

客人越坐離劉備越近,他的目光似乎流露出異樣的神情。這時門開了,諸葛亮走了進來,說是有事要向劉備啟奏。客人見到諸葛亮,馬上站起身來說要上廁所。客人出去後,諸葛亮問:
「陛下,剛才來的是什麼人?」
劉備把客人稱讚了一番,接著說道:
「丞相難道對他有什麼懷疑嗎?」
諸葛亮說:
「我想他是曹操派來的刺客。」
劉備吃了一驚:
「這怎麼可能?你是怎麼知道的?」

諸葛亮說:
「我進來時,看見他正在和您交談,他臉上眉飛色舞,神情卻好像有所畏懼。他的眼睛看著下面,眼珠卻四處亂轉。外表露出奸形,內裡包藏禍心,因此這人一定是曹操派來殺你的。」
劉備恍然大悟,馬上下令,叫衛兵去捉拿,但那個人已經翻牆逃走了。

【人物】
史書上說劉備生有異相,他臂長過膝,雙耳垂肩,自稱是漢朝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的後代。但事實上劉備很小就死了父親,家裡很窮,只好和母親織席子、賣草鞋度日。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與關羽、張飛討伐黃巾軍有功,被任命為安喜縣尉。後來他因不滿曹操挾持漢帝,就和人秘謀誅殺曹操,但沒想到事情敗露,就只好逃走。在新野的時候,他三顧茅廬,請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又和孫權聯合共同抗曹,在赤壁把曹操打得大敗。取得益州和漢中後,他自立漢中王,當聽到曹氏篡漢的消息後,他在成都稱帝。

後來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興兵伐吳,結果大敗而歸,退回白帝城後病死在那裡。劉備平時很少言語,喜怒不形於色,喜歡結交豪傑。他在謀略上不如曹操、孫權,卻在知人待士方面高出他人一籌。

【釋評】
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諸葛亮早已成為古代智慧的化身。
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智慧過人,但並非是因為他精通《奇門遁甲》,而是來自他的細心、縝密,以及細緻入微的觀察。劉備固然是一代梟雄,但他和來訪者交談,只是判斷他表面上說的話,而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察言觀色,由表及裡,因此他只是看到了來的人有水準,卻沒有看到他另有所圖。如果不是諸葛亮及時發現了那個人的可疑之處,劉備的性命就岌岌可危了。

從另一方面講,那位刺客顯然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可以和劉備談笑風生,但見了諸葛亮卻抽身逃走,可見他有知人之明。

這則故事有些類似福爾摩斯的推理小說。其實無論諸葛亮也好,福爾摩斯也好,他們都能透過表像,看到事物的本質。我們常常上了別人的當後才認識到對方的狡詐,並且感歎人心難測,其實不是人心難測,只是我們自己不善於從細微的表像中發現事物的本質罷了。
【原文】
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

【譯文】
考察人的本質,順應人的性情,之後就可以根據這些採取方案,事情就一定會成功。

【事典】 雍齒封侯平眾怨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身亡,把天下拱手交給了劉邦。
劉邦登上帝位,一切都百廢待興,自然忙得不可開交。他封賞了二十多位大臣,其餘的還一時來不及封賞。

但那些沒被封賞的大臣心急如火。他們辛辛苦苦地跟著漢王打天下,吃了苦,也流了血。現在漢朝建立,他們以為會很快身居高位,光宗耀祖,沒想到高祖竟把這件事放在了腦後。

劉邦住在洛陽南宮,看見將領們常常坐在一起嘀咕什麼。他感到奇怪,就問張良:
「你看見那些人了嗎?他們整天在說些什麼?」

張良一向料事如神,他回答說:
陛下白手起家,靠這些人才得到天下,如今您位居天子,所封的都是故人,所殺的都是仇敵,因此他們談論的是謀反的事。」

劉邦憂心忡忡:
「總得想個辦法才好。」

張良問:
「皇上平時最憎惡的,又被大臣們知道的人是誰?」
劉邦說:
「雍齒多次使我難堪,我好幾次都想殺了他,但他有功,就沒有動他。」
張良說:
「就請陛下立即封賞雍齒,這樣大臣們就沒有怨言了。」
劉邦一向對張良言聽計從,他馬上頒下詔書,加封雍齒為什方侯。
雖然這次只封了雍齒一人,其餘的人缺都很高興。他們覺得連雍齒這樣的人都能被封侯,自己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於是怨言立刻止息了。

【人物】
雍齒是沛縣人,劉邦的同鄉。他最初跟隨劉邦起兵,最後又回到劉邦的一方。他征戰有功,但一直被劉邦所厭惡。死後他被諡為肅。

【釋評】
張良巧妙地利用了人們的心理。人們總是會認為當官的任人唯親。當你任人不唯親了,他們也會認為你會給親近之人留了一個更好的差事。

劉邦手下的臣子們就是這樣。開始他們怨聲鼎沸,等到劉邦最討厭的雍齒都封了侯,他們的心裡就都有了底。有了底,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了,也就會安心等待了。

運用智謀,應該依據人們的心理。人們是怎麼想的,他們想得到什麼,不想得到什麼,瞭解了這些,才能對症下藥。知人者智,而在知人的前提下運用智謀,你的智謀才會有很高的成功率。
這個故事與燕昭王買死馬骨頭的舉動有些相似,可以參照。
 
【原文】
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思進,上也。

【譯文】
獎賞是用來宣導道義,刑罰是用來禁止奸惡的。使下人害怕刑罰而希望獎賞,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思進取,則是上策。

【事典】趙襄子賞功重禮
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解圍之後,他賞賜五位有功之臣。高赫沒有戰功,卻受到了最高的獎賞。

五位功臣很不服氣,說:
「我們出生入死,為主公解圍,高赫什麼都沒做,卻比我們得的賞賜要多,這公平嗎?」

張孟談就去見襄子,對他說:
「晉陽之圍,高赫沒有立下太大的功勞,主上卻給了他最高的賞賜,為什麼?」

趙襄子說:
「我在危難之中,能夠不失君臣之禮的只有高赫。你們有功,但都很驕矜。寡人給高赫最高的獎賞,難道不對嗎?」

孔子聽到了,讚歎說:「趙襄子稱得上善於獎賞士人呵。賞賜一個人,卻能使天下的人臣都不敢失去君臣之禮了。」

【人物】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是晉卿趙簡子的幼子,因為母親是從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簡子的兒子中間名分最低。但他從小就很好學,膽識過人,引起趙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善於看相,一天,簡子把兒子們叫來,請子卿看相,子卿對毋恤大為讚歎。

一次,簡子對兒子們說:「我將寶符藏於常山之上,你們去找,誰先找到有賞。」於是他的兒子們到常山上尋找,都空手而歸,但毋恤卻說得到了寶符。他說:「憑藉常山的險要攻打代國,代國就能歸趙所有。」簡子聽了十分高興,覺得只有毋恤才足以擔當趙氏大業的繼承人。於是廢掉太子伯魯,立毋恤為太子。

簡子死後,晉國正卿由智伯取代,他挾韓、魏出兵攻趙,自己親做主帥,率三族之軍兵困晉陽,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一年有餘。這年夏天智伯借山洪來臨,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在關鍵的時刻,襄子命家臣張孟談乘夜黑風高潛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的利害,說服他們與趙氏結盟,乘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消滅智氏,共分其地。於是,智伯功虧一簣。在襄子的精心策劃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敵,遭到了名敗身裂,禍及九族的慘敗。連自己的顱骨都淪為別人的酒器。由此,晉國四卿之爭,變為三卿鼎足之勢,趙氏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奠定了三分晉室的局面。

襄子一生共有五個兒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卻立了伯魯之孫趙浣。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後死去,趙浣繼承了趙氏之尊位,史稱獻侯。

【釋評】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廚房裡堆滿了乾柴,有人對他說這樣很危險,他不聽。後來果然著了火,大家來救,燒得焦頭爛額。後來主人擺酒,把燒傷的人當作上賓,而那個當初勸他的人,卻被冷落在了一旁。

這裡的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卻是正面的。襄子被圍,奮力解救的得到的賞賜反而比沒有功勞的低。這是為了什麼?襄子說得很明白,有功的驕縱,而那個沒有功勞的卻始終行以君臣之禮。

如果我們知道了禮在當時的重要——禮是秩序,是維持社會穩定的綱紀。孔夫子奔走一生,複的就是這個禮,那麼我們就不會對襄子的做法感到奇怪了。我們也同樣會讚賞趙襄子的做法。他的賞賜的確很有用意。因為他要用賞賜表明,還有比功勞更為重要的。
 
「智察」: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事雖殊,其理一也。惟善察者能見微知著。
不察,何以燭情照奸?察然後知真偽,辨虛實。
夫察而後明,明而斷之、伐之,事方可圖。察之不明,舉之不顯。
聽其言而觀其行,觀其色而究其實。
察者智,不察者迷。明察,進可以全國;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則奸佞生,奸佞生則賢人去,賢人去則國不舉,國不舉,必殆,殆則危矣。
 
「籌謀」:
君子謀國,而小人謀身。謀國者,先憂天下;謀己者,先利自身。
蓋智者所圖者遠,所謀者深。惟其深遠,方能順天應人。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宜遠圖而近取。見先機,善籌劃。
聖王之舉事,考之於蓍龜,不如諦之於謀慮;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義。  
察而後謀,謀而後動,深思遠慮,計無不中。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豐,何慮不翱翔千里。
察人性,順人情,然後可趁,其必有諧。
所謀在勢,勢之變也,我強則敵弱,敵弱則我強。傾舉國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謀之。以力取之,不如以計圖之。
攻而伐之,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或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後圖之。
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  
人皆知金帛為貴,而不知更有遠甚於金帛者。謀之不深,而行之不遠。
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  

「用人」:
為政之道,在於辨善惡,明賞罰。倘法明而令審,不卜而吉;勞養功貴,不祝而福。
賢身立而國興;小人立而邦危。有國者宜詳審之。故小人宜務去;而君子宜務進。
大德容下,大道容眾。蓋趨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
故與其為淵驅魚,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而誘之以賞,策之以罰,感之以恩。取大節,宥小過,而士無不肯用命矣。
賞不患寡而患不公,罰不患嚴而患不平。賞以興德,罰以禁奸。
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思進,上也。天下無不可用之材,唯在於所用。

「事上」:
事上宜以誠,誠則無隙,故寧忤而不欺。不以小過而損大節,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體恤,諭主以長策,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外,天下稱孝焉。
榮辱與共,進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濟。驕上欺下,豈可久長?  
攻城易,攻心難。故示之以禮,樹之以威,上也。
上怨報之以德,上毀報之以譽,上疑報之以誠。隙嫌不生,自無虞。
事君以忠,不涓細流。待人以誠,不留小隙。  
為上計,不以小惠,而以長策。小惠人人可為,長策非賢者不能為之。
故事之以諛,不如進之以忠。助之喜,不如為之憂。
思上之所思,而慮共無所思;為君謀利,不如為君求安。
思之深,而慮之遠。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進炭。

「避禍」:
廓然懷天下之志,而宜韜之以晦。牙堅而先失,舌柔而後存。
柔克剛,而弱勝強。人心有所叵測,知人機者,危矣。
故知微者宜善藏之。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此為上智。
禍之於人,避之而不及。惟智者可以識其兆,以其昭昭,而示人昏昏,然後可以全身。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居安思危,臨淵止步。故易曰潛龍勿用,而亢龍有悔。
失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懷利器者危。宜示之以無而去其疑,方無咎。
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為人以謙,為政以和,守其常也。
有隙則明示之,令其讒不得入;大用而諭之小用,令其毀無以生。
不折大節,不棄小惠。進退有據,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為全身之術也。
必欲圖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圖近,而謀遠。
恃於人者不如自恃。自恃者壽,自足者福。順天應人,故常在。
自愛者重。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明珠必待識者,寶劍只酬壯士。
以賢臣而事昏主,危矣。故明主則諫,昏君則去。不去而隱於朝,宜也。
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為而身退,此為明哲保身之道也。

「度勢」:
勢者,適也。適之則生,逆之則危;得之則強,失之則弱。
事有緩急,急不宜緩,緩不宜急。因時度勢,各得所安。
避其銳,解其紛;尋其隙,乘其弊,不勞而天下定。
勢可乘,亦可造。致虛守靜,因勢利導。
敵不知我而我知敵,或守如處子,或動如脫兔。
善度勢者乘敵之隙,不善度勢者示敵以隙。知其心,度其情,察其微,則見其勢矣。
觀其變而待其勢,知其雄而守其雌,疲之擾之,然後可圖。  
勢可乘乎?勢不可乘乎?智者睹未明,況已著乎,惟在斷矣。智無識不立,無膽不行。
為謀,所重者膽,所貴者智;膽智兼備,勢則可為。
見宜遠而識宜大,謀宜深而膽宜壯。軍無威無以立,令無罰無以行。
威懾之,智取之,膽勝之,則何敵不克,何堅不攻?正勝邪,直勝曲。
浩然正氣,而奸佞折。

「攻心」:
城可摧而心不可折,帥可取而志不可奪。所難者惟在一心。
攻其心,折其志,不戰而屈之,謀之上也。
攻心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義,服之以威。
君子好德,小人好利。辨以羞之,恥之,驅之於德。
移花接木,假鳳虛凰,謀略之道,唯在一心。亂其志,折其鋒,不戰自勝。
治不以暴而以道,勝不以勇而以仁。
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後勝負之數分矣。
攻心之術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
亂之擾之,激之困之,俟之以變,然後圖之。
欲得之,先棄之;欲揚之,先抑之。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計然後可用。
虛予而實取之。示之以害,其必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
君喜則我喜,君憎則我憎,我與君同心,則君不為我異。

「權奇」:
善察者明,慎思者智。誘之以計,待之以隙。
不治獄而明判,不用兵而奪城,非智者誰為?  
夫欲行一事,輒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釁興。
此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事有不可拒者,勿拒。拖之緩之,消其勢也,而後徐圖。
假神鬼以立威,而人莫辨真偽。偽稱天命,其徒必廣。
將計就計,就勢騎驢,詭之異之,以伏其心。
此消彼漲,此漲彼消,其理一也,不詭於敵而詭於己,己之氣盛,敵氣必衰。  
意欲取之,必先縱之;意欲除之,必先驕之。然後乘其勢矣。
敵強則弱之,敵實則虛之。弱之虛之,不我害也。
偷梁換柱,移花接木。妙手空空,彌禍患於無形。
釜底抽薪,上樓撤梯,雖曰巧智,豈無大謀?  
人構我,我亦構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客為主,後發制人。
必欲使人為某事,威逼之,刑罰之,利誘之。
由遠及近,從小至大,循序漸進,然後可用。  

「謬數」:
知其詭而不察,察而不示,導之以謬。攻子之盾,必持子之矛也。
智無常法,因時因勢而已。即以其智,還伐其智;即以其謀,還制其謀。
間者隙也,有間則隙生。以子之伎,反施於子,撥草尋蛇,順手牽羊。
彼陰察之,我明示之。敵之耳目,為我喉舌。借彼之口,揚我之威。

「機變」:
身之存亡,繫於一旦;國之安危,決於一夕。
唯智者見微知著,臨機而斷。因勢而起,待機而變。
機不由我而變在我。故智無常局,唯在一心而已。
機者變也。惟知機者善變。變則安,不變則危。
物必先腐而蠹生,事必有隙而讒起。
察其由,辨其偽,除其隙,讒自止矣。
知機者明;善斷者智。勢可度而機可恃,然後計可行矣。
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見機行事,以計取之,此大將之風也。
將錯就錯,以訛傳訛,移花接木,巧取豪奪。
敵快我慢,以智緩之;敵強我弱,以計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長。
敵緩則我速,敵弱則我強。此亦機變也。
危在我,而施於人。故我危則人危,人不欲危,則必出我於厄難。

「諷誄」:
諷,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諫不可諫之諫。
諫不可拂其意,而宜恤其情。
諫人者宜為人謀,不為己慮。
或激之勉之,以達其意。或諷之喻之,以示其謬。
進而推之,以證其不可行也。諫不宜急而宜緩,言不宜直而宜曲。
嬉笑之中蘊手理,詼婚之中寓乎道。
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
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

「中傷」:
天下之至毒莫過於讒。讒猶利器,一言之巧,猶勝萬馬千軍。
讒者,小人之故伎。口變淄素,權移馬鹿。逞口舌之利劍,毀萬世之基業。
或誣之以虛,加之以實,置其於不義;或構之以實,誘之以過,陷其於不忠。
宜乎不著痕跡,欲抑而先揚,似褒而實貶。  
隨口毀譽,浮石沈木。姦邪相抑,以直為曲。
故人主之患在於信讒,信讒則制於人,宜明察之。
然此事雖君子亦不免也。茍存江山社稷於心,而行小人主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謀國。
盡忠事上,雖讒猶可。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美色」:
亂德則賢人去,失政而小人興。國則殆矣。  
美色置於前而心不動者,情必矯也。
然好色不如尊賢。近色而遠賢臣,智者所不為也。
孰謂婦人柔弱?一顰一笑,猶勝百萬甲兵。
智者借色伐人,愚者以色伐己。
色必有寵,寵必進讒,讒進必危國。
然天下之失,非由美色,實由美色之好也。
借美以藏其奸,市色而成其謀,千載之下,綿綿不絕。人主宜詳審之。
聖賢事業,非大志者何為?故色賢之分,知其所取捨。
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  

台長: 讀.冊.人
人氣(6,569) | 回應(1)| 推薦 (7)|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管理春秋 |
此分類下一篇:經理人觀點:自制堅持 更接近成功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文華:「曲球障礙」

讀.冊.人
《權謀書》
權謀術是應用於人際關係中的一些策略和手段,如果運用得好,權謀術就是智慧,甚至可以成為一門藝術,令人賞心悅目,擊節讚賞。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領域,還是在最為普通的人際交往中,權謀術其實無處不在。
權謀十三卷:
「智察」:對手對你怒目而視,並不可怕;如果他對你微笑,或異常殷勤,那你可要小心了
「籌謀」:謀定而思動,后發制人則勝機已握。
「用人」:第一印象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因為小人更擅偽術。
「事上」:讓上司高興,不如為他分憂。
「避禍」:以無示有,可獲得利益;以無示無,可消弭災禍。
「度勢」:智者不僅能夠把握勢,利用勢,還能夠造勢。
「攻心」:攻取人心,就要用理來說服,用感情來打動,用義來引導,用威來震懾。
「權奇」:計謀沒有好壞高低,能適用者為上策。
「謬數」:或先機制勝,或以靜制動。
「機變」:當你無法跑得更快時,就要想到如何讓追你的人跑得慢些。
「諷誄」:勸諫的時機比勸諫的語言更重要。
「中傷」:讒言就像利器,一句巧語,就會勝過千軍萬馬。
「美色」: 用金錢、用美色來撈取利益,看起來老套,但很有效。
2013-04-22 00:14:49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