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28 12:32:17| 人氣1,9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娘惹回憶錄》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完讀。張福英著,葉欣譯,《娘惹回憶錄》,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17,共331頁。有點忘了是怎麼發現這本書了,但肯定是和我這些年喜歡讀關於東南亞或南洋的華人歷史有關,尤其是這類涉及跨境移動、文化混雜的故事,特別能夠吸引我的關注。我想可能是長久以來,臺灣對於境外的視野與敘事,過多地著墨在東、北、西等三個面向,即臺美關係、臺日關係、兩岸關係下所產生的諸多小說、文學、影視、人文、歷史、政治、社會等現象與交流影響,譬如的留(美)學生文學、美籍華裔文學、保釣文學、灣生、眷村文學、老兵等,不勝枚舉。然而,這幾年我對南洋華人(以前還會講華僑,但那是某種「中國中心主義」觀點,現在我已經改稱華人了)、馬華文學(尤其像張貴興、黃錦樹、黎紫書)、東協、歐洲殖民時期(尤其英屬、荷屬、法屬、葡屬等各西歐海權王國時期的東印度公司)、獨立與民主化過程的陣痛、複雜的文化混融等,有更大的興趣,而且希望能夠放在亞洲史或世界史的框架脈絡裡來閱讀理解,從而再度回望臺灣的時空位址。

 

這本書是印尼棉蘭橡膠華商張耀軒(1861-1921)的長女張福英(1896-1986)的回憶錄,自然是由她的視角所看出去的世界、生活、人際網絡與互動關係。在她成長的年代裡,印尼尚為荷蘭殖民屬地,但在她的回憶與描寫裡頭,我們幾乎看不到臺灣日治文學本土派作家常見的反帝與反殖,可能是因為張耀軒既是僑領,又是富商,且位居甲必丹(Captain,西方殖民體制下的某種官位,代理殖民統治,以華治華),所以從小到大,她的生活優渥,所認識的同學、好友,也全部都是華社、荷殖、印尼蘇丹等政商社上流貴族,即使透過華商聯姻而嫁給了臺灣板橋富商林爾嘉的長子林景仁(1893-1940),也是社會階級的平行移動。事實上,她的父親(張耀軒)、伯父(張榕軒)、公公(林爾嘉)、祖翁(林維源)、先生(林景仁)都是在政界、商界,或是地方上、文學界,名重一時的重要人物,有些甚至於跟晚清革命事業、中日戰爭有關,但在張福英的回憶錄裡,我們其實感受不太到什麼戰火煙硝味、戰亂流離、家破人亡或者印尼排華等人世悲劇。只能說,這的確也是一種人生啊!

 

過去,臺灣文學界多半都是從林景仁的詩集《林小眉三草》(包括寫於印尼和新加坡的《天池草》、寫於印尼棉蘭的《摩達山漫草》、寫於臺灣的《東寧草》)著眼,來認識這位詩人的文筆及板橋林家家族文學的,但因他並非在政、商方面有特殊表現或功蹟,其在林家的名氣也不如林維源及林爾嘉,生平資料並不多。然而,在他的詩裡經常出現「摩達山」、「勿拉士答宜」、「伽曼耶裔」、「不老灣」、「水火山」、「日里港」等地名或古怪陌生的詞語,在這本書被臺灣文學界發現之前,幾乎無解,或者只能想像及猜測,但是對於傳記派的作家研究者而言,這儼然是隔靴搔癢,困擾不堪。該書原以英文寫成,書名為Memories of a Nonya,於1981年在新加坡出版,後來陸續出到三版(198119822016),而中譯本與馬來文譯本,則同時直到2017年才出版,至少對臺灣文學研究界而言,總算有了更多關於林景仁背景的研究資料可以參考。

 

附上張福英(棉蘭)、林景仁(廈門鼓浪嶼)的家族圖表,基本上是邊讀這本回憶錄,邊幫她畫出來的,所有的親屬關係(血親、姻親、表親、過繼、收養等),自然是以張福英為視角,擴散出去的稱謂。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98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完讀劄記 |
此分類下一篇:讀《奠基者:獨立戰爭那一代》
此分類上一篇:此時無聲勝有聲——閱讀潘惠森作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