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03 15:08:36| 人氣8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海上絲綢之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完讀,Roderich Ptak著,史敏岳譯,《海上絲綢之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9,共367頁。以前讀教科書的時候,約莫只有在提到玄奘到天竺取西經時,會順帶提一下法顯,前者走的是古今中外赫赫有名、人盡皆知的絲路(silk road),後者走的是「海上絲路」;往後,大概要到「鄭和下西洋」,我們的教科書才會再把目光轉回到海上絲路,並強調他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人家本來就在那,偏偏你個歐洲人要來「發現」),早了幾十年;最後,在「本土化」的教科書史觀竄起之後,荷西明鄭時期則不斷地被提高到「史上第一波全球化」的神話高度,或者另外一派,便是不斷地將原住民與南島語系連結在一塊,不論是哪一種史觀,潛意識(或顯意識)裡頭,無非都是想要與「中國中心」或「亞洲大陸/陸地」史觀做出區隔,藉以建構主體性。

 

看完這本書,倒是有些心得如下。首先,翻轉一直以來的陸地史觀;其實近年來,史學界的某種風向球,已經從大陸/陸地史,轉移或擴展到海洋史,例如長久以來以「希臘/羅馬」為中心論的地中海史,便出現了以迦太基人視角、波斯帝國視角、黎凡特視角、地中海全觀視角等不同觀點,都是能夠令人一新耳目的。其次,以往最多將歷史的視野放到黃海、東海,隨著近年對於亞洲華文戲劇的關注,有稍微將視野擴大到南海、馬六甲海峽,讀完這本書之後,的確能讓人將以往破碎、零星的海洋交流史與貿易史,完整起來,從東亞到東非,從北海道到好望角,隨著洋流與季風,運送著人與貨物,還有技術、宗教、軍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複雜、多向、頻繁的程度,絕對不下於地中海或西域絲路,實在是太精彩了。因此,第三,單單是把台灣自絕於外、孤芳自賞的「溫室史觀」,一直以來都不是我的菜,而是應該把台灣放到全球糾纏史的大網絡裡去,我們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唯一,在這台氣勢磅礴的歷史大戲當中,每個地方都有它的角色。

 

該書以年鑑學派健將布勞岱爾(Ferdinand Braudel)的歷史「長時段現象」(longue duree)理論做為基礎,並藉此點出欲以「地中海模式」(布勞岱爾的研究模式)來看待亞非海域的研究局限,但那不失為某種參考體系。

 

其次則對「海上絲綢之路」做出地理範圍的界定,主要分為「東亞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與蘇祿海」、「印度尼西亞東部的海洋」、「馬六甲海峽、安達曼海與孟加拉灣、「阿拉伯海與東非海岸」、「波斯灣與紅海」,接著花了五章的篇幅,依歷史時序、並由東而西,分別描寫各區域的發展與交流狀況,徹底瞭解,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當中,這些跨洲際、跨文化圈、跨人種、跨語區、跨帝國王朝、跨季節氣候的海上航行,其繁忙興盛的程度,比陸地交通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陸地的地形地貌、人為界線,要比海上來得複雜許多,各式各樣的限制阻難也就更多,這是我過去讀海洋史、歐洲海權國家爭霸史時所忽略掉的一個基本認知。

 

書的最後一章,作者比較了1500年以後歐、亞兩洲的人們,對於海上絲路不同的發展模式,尤其以明朝國家航海活動和葡屬印度並置比較,更可以看出歐、亞文化對於海洋文化與航海活動的基本不同認知。這書真的是開我眼界。

 

下一本待讀的書目為:Sunil S. Amrith著,堯嘉寧譯,《橫渡孟加拉灣:浪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五百年史》,臺北市:臉譜,2017

台長: 于善祿
人氣(8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完讀劄記 |
此分類下一篇:讀《聆聽時代的變奏:跨越兩個時代的臺灣人》
此分類上一篇:2020年度讀畢書單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