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11 09:26:47| 人氣4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九十一年五月至九十一年六月出版記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出版界參加東京書展

歷來規模最大的東京書展於四月十八日至廿一日在東京有明國際展覽會場舉行,有來自全球廿五個國家的五百五十多家書局與出版社參展;台灣方面有包括文建會、故宮與十九家書商參展,由中華民國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秘書長陳恩泉領軍,主題性的展出「TOP1-2001代表性圖書」近兩千冊。陳恩泉表示,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即在向書展主辦單位爭取加入「亞太出版商聯合會」,以開拓國際出版市場,目前該會已同意台灣先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但以何種名義入會則尚待討論。

低書價銷售策略,刺激買氣

繼去年台灣出版流通業所面臨的不景氣之後,這一陣子倒是興起了兩種不同操作模式的低書價銷售策略,藉以刺激愛書人的買氣。
首先是法系書店fnac法雅時代媒體四月三十日宣布全年中外書籍八五折活動,希望讓讀者以平易價格擁有好書,並規劃了一系列包括圖書、音樂及攝影等藝文活動的「親近文化系列活動」,希望消費者在館內就可以滿足所有藝文上的需求。另外,則是去年底開始興起的「六十九元書店」,主要販售回頭書,營業額每月可達數百萬,在一片不景氣中,不但處理了退書的庫存,低廉的價格也讓消費者甘心掏出荷包裡的新台幣,未嘗不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台灣世紀回味終於完成

歷時四年、共蒐羅三千多張照片與近四十萬字編輯而成的《台灣世紀回味》三部曲終於完成,由遠流出版社出版,完整呈現台灣從一八九五年至二○○○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與生活史等內涵。五月二日下午發表的第三冊「文化流轉」篇以通訊、出版、表演、歌謠、教育、運動、環境、歷史照相簿等類為主。
這套叢書是由文史工作者莊永明策劃,他認為「史料」不應該以政府文書或官方檔案為限制,更應該及於人們日常生活的周遭事物,因此他以「時代光影」、「生活長巷」、「文化流轉」等主題展開這套叢書的編纂,四年間交出四十萬字,三千多張的照片是從他家裡數萬張照片、圖片資料中挑選出來的。這套叢書的內容也同時進入立體化,公共電視去年展開紀錄片《台灣世紀回味》的攝影工作,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說該叢書的部分照片,也將在今年秋季於「台北之家」(原美國大使官邸)正式開幕之際舉行特展。

台灣與大陸東北出版交流

第一屆東北地區與台灣地區圖書出版交流,五月五日舉行研討會,遼寧省新聞局版權處長楊久波、黑龍江新聞出版局圖書音像處長于文杰、南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祿旺、禹臨圖書公司發行陳介人,分別針對大陸地區圖書、音像出版審批與出版管理、知識經濟時代的台灣出版銷售策略、大陸地區版權保護與違法行為查緝,以及出版革命等主題演講。研討會同時還討論兩岸現階段出版實務探討、華文發行市場的經營策略與方向,以及未來華文出版的走向與利基等主題。
此活動是由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中華圖書出版事業發展基金會、南華大學、禹臨圖書公司與真善美基金會等單位合辦,同時也於五月七日至十二日期間,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推出兩岸圖書觀摩展。

文資年鑑、文化容顏為台灣文化資產留下紀錄

國內第一本文化資產保存年鑑《二○○一台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於五月五日出爐,這是文建會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所執行的鉅大工程,對象包括古物、古蹟和歷史建築三大類,內容則包括組織及機構、保存經費、法令增修、指定及登錄、計畫及工程;研習、推廣、授獎與交流;出版品、年度紀事、震災事務等;另有保存事件報導、報紙報導標題、相關網站、歷年授獎名單等四項附錄。
此外,該年鑑還由十四位編輯委員自當年的859筆新聞資料中投票選出「年度十大要聞」,包括: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開幕和失火、霧峰林宅古蹟範圍確認及分期復建、文建會研修文化資產保存法、企業資助鹿港龍山寺修復、「文化資產年」及「世界古蹟日」活動舉辦、歷史建築百景徵選、花蓮港口遺址事件、數位典藏國家科技計畫、嘉義出張所遭拆除、南科園區發現文化遺址。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表示,未來還會逐年持續編撰,為我國珍貴文化資產的保存留下紀錄。
另外,歷經兩年製作完成、由文建會出版的《台灣文化容顏》一書,包括專書一冊及DVD一套。專書內容從台灣簡史談起,分生活文化篇、藝術文化篇兩大主題,將台灣各族群的生活背景,到各項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逐一論述,總計十九章,包括台灣原住民族、福佬族群、客家族群、戰後新移民、宗教與信仰、生活型態、飲食文化、音樂、美術、舞蹈、傳統戲曲、現代劇場、文學、工藝、攝影、電影、建築、博物館、美術館等,內文為中英文對照。DVD依同樣主題拍攝成十六支影片,分中英文發音兩片。未來還將出版《台灣古蹟之美》、《台灣生態之美》、《台灣原住民之美》、《台灣人的影像》等書。

陳雨航創立一方出版社

多年來對文學書籍企畫出版著力甚深的資深出版人陳雨航,在離開麥田出版社之後,重新出發,在五月九日召開創業書發表會,正式宣告成立「一方出版公司」,這是繼前聯合文學總編輯初安民執掌印刻文化,詩人焦桐和妻子合辦二魚文化之後,又一文人經營出版社的近例,一時間文學書籍再成焦點。一方的創業作包括大陸王安憶的《上種紅菱下種藕》、台灣年輕作家李康莉詩集《瑪格莉回憶錄》,和翻譯作品瑪麗梅瑟醫生《我們的一生》。

木馬再推經典,托爾斯泰小說全集台灣看得到

一向以「出版人的社會責任」為已任的木馬文化負責人郭重興,以三個問題:「一個作家若沒有閱讀大師級作品作為基礎,怎能成為一個好作家?」、「以閱讀小說作為取得愉悅的人,怎麼可以不讀托爾斯泰作品?」、「一個社會怎能沒有這樣大師級作品?」,來重申此刻出版托氏全集的時代意義。
這套在五月十日上市的【托爾斯泰小說全集】,選用大陸文學翻譯名家草嬰的譯本,他在一九八七年曾榮獲蘇聯作家協會頒發的「高爾基文學獎」,目前於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校任教,並曾榮獲上海翻譯家協會所頒發的「中國資深翻譯家」證書,這套托氏小說全集即為其代表作,包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烈妮娜》、《復活》等名著,及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一八五二年至一九一○年間完成的中短篇小說選集《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克魯采奏鳴曲》,以及《西方正典》作者哈洛卜倫最推崇的《哈吉穆拉特》等,全套十二冊。

首部崑曲辭典問世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主持編纂,前後歷時十年、內容達二十餘萬字、一千八百頁、圖片八百餘幅,參與撰稿者多達七十餘人,不僅是兩岸首見,也是台灣第一部劇種辭典,更是全世界頭一部的《崑曲辭典》,於五月十五日正式發表問世;去年五月十八日,崑曲才剛正式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部辭典的內容包括「作家作品」、「音樂」、「表演藝術」、「舞台美術」、「組織」、「演出場所」等類別,十一種附錄中則有「大師年表」、「重要折子戲曲譜、身段譜」,以及「大陸六大崑團演出紀事」等,還出版了崑曲DVD精選合輯。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聚焦版權貿易

第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於五月二十四日開幕,這是兩岸加入WTO之後,大陸所舉辦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書展,主題設為「版權貿易」,展出內容有五大類:(一)二○○○年以來出版的圖書、報刊及相關出版品;(二)電子、多媒體出版品及相關設備;(三)圖書封面及紙張印刷;(四)有關教育類公司網站、娛樂、影音製品等相關出版品;(五)電子商務、網路書店、網路服務、電子圖書、資訊產品加工等。
台灣方面有圖書出版協會及圖書發行協進會組團參加,組成的「兩岸出版交流參訪團」,與大陸出版單位達成多項協議,內容包括:共同向國際出版商購買國外版權,同時發行簡體與繁體字版本,並針對兩岸有興趣的圖書選題翻譯成外文,以及在兩岸以外的海外地區合作設立書店。由北京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發行的《出版參考》雜誌,也將在台發行繁體字版。其他合作案還包括十月由福建閩台書城在廈門舉行台灣圖書進貨會,十二月福建出版界將組團來台舉辦福建書展,明年二月上旬在台北舉行大陸圖書展等等。
場中的版權交易也非常熱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買下台灣的藝術家出版社「世界名畫家全集」一系列五十本版權、貓頭鷹出版社圖文書「玩藝舖」系列全套十本、格林出版社「大師名作繪本」全套,最受人矚目,河北教育出版社社長王亞民還分別為台灣各家出版社的簽約舉辦三場發布會。

限制級出版也可以得獎

台灣首次針對限制級雜誌圖書而設立的獎項「限制級出版品十八限金獎」,五月二十五日在西門町行人徒步區舉行贈獎典禮,得獎者是從平時送審的四十七家出版業者當中評選出來的,獲獎者:漫畫類東立出版社、圖書類(寫真集)玠璞國際公司、雜誌類伊思麗國際公司的《Dreams’ Girl》、京緻文化的《露露》雜誌、帝璞國際公司的《閣樓》雜誌國際中文版、光體文化的《Banana》雜誌、男人話題文化的《Man’s Talk》雜誌,以及愛克思文化的《Photo X》雜誌;另有小說類獎項從缺。

非作家上網寫書

五月二十七日起,三十五位社會大學未來領袖學院的成員,將以一年的時間各自撰寫一本書,三十五本書的內容將在社會大學網站(www.21uol.com)以專欄形式刊載,每周都會更換主題和內容,這三十五人的背景各異,有科技人、高中老師、會計師、經理人、傳道人等,有些要寫布農族阿嬤的故事,有的要寫科幻小說,也有的要記錄母親撫養身心障礙孩子的心路歷程等等,藉此傳遞他們的生命經驗與專業知識。

Yishu用英文說出華人藝術觀

台灣《典藏》雜誌出資出版的藝術季刊《Yishu》(藝術的漢語拼音)正式出版,總策畫人是大陸旅加的藝術工作者鄭勝天,畢業於杭州浙江美院,曾任教浙江美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等校,一九九○年移民加拿大,陸續受聘於藝術公司與基金會。《Yishu》編輯委員包括九位非華人學者、六位大陸旅外華人策展人及學者,以及兩位台灣策展人倪再沁與王嘉驥、一位北京學者范迪安。過去中國大陸、台灣以及歐美地區對於華人藝術的詮釋多半是各說各話,如今這樣的雜誌就可以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

本文首登於《文訊》雜誌2002年7月號

台長: 于善祿
人氣(40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