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天下雜誌,順便到網流覽了最新的刊物,看到幾則可以鼓勵自己的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囉~~
環遊世界,不必中樂透!
怡富投顧企劃部經理陳淑惠以最近廣受大陸媒體報導的一位大陸青年為例,由於他出發前花了半年時間比價、揀便宜,結果去了28個國家,只花3千元美金,合約台幣10萬出頭!
如果想花比較長的時間或較高檔的方式環遊世界,每個月存下2萬元,3年就可以累積到80萬的旅遊基金。在成家以前,可以存收入的20%當作旅行經費,但成家以後,由於其他的生活費要增加,於是應該把旅遊基金的比例降到10%。
因此,假設一個單身貴族月薪為5萬元,每個月可存1萬元當作未來的旅遊經費,而一年的旅行開銷上限則是12萬元。如果每年都有旅行的計畫,林鴻鈞建議,最好以最保守的方式投資。
比如說一、二月領到年終獎金時,就可以放在六個月的定存,七、八月以後就可以領出來旅遊。
kuso(惡搞)精神蔓延
你以為kuso是小孩子的玩意、是青少年次文化?實際上,Kuso精神已經延伸到大人世界的主流文化。大家都用嚴肅的態度對待無聊。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前陣子司迪麥口香糖回來了。這個曾經在五年級心目中代表反叛、驚世駭俗的品牌「復出」的廣告,講的是救世主,拯救物慾橫流的世界。有另一支廣告,一種小孩子吃的糖-pinky-很無聊的童謠式廣告歌,在年輕人之間卻引起絕大的轟動。
「Celebrate on nothing,而不是big thing!如果理解到現代時代的氛圍,就知道司迪麥非死不行,」陳倩如說。價值倒轉,垃圾化,小事比大事重要,重要的變不重要,不重要的變重要。無框無際,沒有章法,無可依循。這就是kuso。
電視節目「康熙來了」紅遍大街小巷。「這是一個處理垃圾的節目,」陳倩如直言。用一個特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個無聊的事情,這就是kuso精神。
明日報個人新聞台中點閱率最高的文章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就是nothing。用長達10頁的篇幅寫「女人你穿裙子嗎?」;類似科學報告的「屁股開了一朵美麗的花」,講的是拉肚子的事。完全沒有議題,沒有邏輯,這就是典型的kuso精神。
但kuso是完全脫軌的,像變形蟲似的,無法理解、沒有規矩。
「交換日記」出到第七集;去年到現在最紅的廣告,一個是ebay的唐先生,另一個就是大樂透的小玲嫁給我。「它們真正棒的就是nobody,沒有一個廣告名人代言可以引起這種轟動,」kuso是一種文化現象,如果硬要說它有什麼正面意義的話,第一就是象徵一種解放與自由。名人代表權威,以前上不了檯面的事情現在上得了台,跟你平起平做。第二,它是一種創意的形式,是一種反創作,是新形式的創作,沒有format的創作,也需要高度的技巧。第三,社會的容忍度變得很高,容許各種垃圾與非垃圾的存在。它不是一種文明的倒退,因為大家知道許純美是一個笑話,你不會去嚮往她。
對了,之前一直沒有說明,kuso,是日文,原意是大便。台灣翻譯成惡搞。為了顧慮還沒進入kuso世界的人的習慣,最後再提,比較好。
科技用來殺時間和變笨(dumbing)
全世界的殺時間(killing time)產業都在蓬勃發展。
很多人坐計程車時沒事做就變得坐立不安,要不就打電話給別人,要不就玩game,科技讓娛樂的選擇變多,卻同時也讓人養成打發無聊時間的習慣。科技也讓人變笨。英國用dumbing(笨蛋化)解讀現代青少年依賴科技產品的現象。以前要學寫字,現在會打字就可以了。如果東西就在電腦裡,何必記。網站太多,如果要寫一篇像樣的報告,其實很簡單,不一定要出門,因此而產生許多知識的怠惰者(intellectual laziner)。
在台灣最具體的現象就是漫畫,二、三十年前的大學生,流行閱讀是尼采,現在的大學生是流行看漫畫。根據陳倩如到大學校園裡訪談的經驗,「他們覺得漫畫裡有美好的世界,好像這樣也可以安身立命。」
「飄世代」來了!
中國大陸國民所得逐漸在沿海城市達到小康局面,甚至還造就了許多新貴;在全球都看好大陸市場之際,許多最頂尖的消費品也隨之進入。在這樣的氛圍下,大陸開始出現「飄世代」。
「飄世代」認為,自己已不再需要跟前一代一樣,非得在地上長途跋涉,才能得到幸福。他們認為,自己可以直接飛在天空、自由翱翔。染髮、嚼口香糖、穿耳洞、踩滑板、手機永遠在換酷炫的新款式──愈是靠近沿海、南方或華東地區,「飄世代」的特徵就愈明顯。
「飄世代」指的並不是父母與子女兩代的差異,而是整個時代主流價值觀的改變。台灣以前的「新新人類」並不是「新人類」的下一代,這兩代中間可能只差了5歲而已。
這個新世代的出現,經濟飛速成長是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陸實施一胎化,小孩是家中的寶,所有投資都在孩子身上。此外,由於政治上仍不算開放,人們便致力在經濟上創造生活價值,從消費文化層面尋求認同,造就了新的消費觀。
大陸「飄世代」的消費觀,很類似台灣所謂「月光族」。這些「飄世代」認為,消費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流行時尚,東西用完了就丟,然後繼續消費。
台灣流行文化的大量輸入,也在大陸形成許多蓬勃的次文化。大陸年輕一代跟台灣的流行文化是同步的,流行音樂通常是兩岸同時發片,對歌手的瘋狂程度,比起台灣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工作觀方面,「飄世代」則認為不必固定在一家公司,常換工作不影響他們對自己的肯定。在他們心中,自我的實現,要比完成公司的「大我」更重要;跟他們溝通時,用「對公司效忠」的訴求是無效的。在跳槽、挖角層出不窮之下,要帶領中國大陸這樣的新一代,必須先了解他們的價值觀,才能把團隊帶起來。
「飄世代」,就像台灣新世代(如「新新人類」、「Y世代」等),很快成為消費市場分析的對象之一。他們現在正是大陸的新一代主流、網路以及數位內容服務業的主要工作者,更是台灣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費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