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4 中國時報
中間偏左,昇華民主
簡錫堦(作者為泛紫聯盟召集人)
立委選戰方歇,在勝敗論戰圍繞著組閣權歸屬與府院關係的此時,仔細檢視當選者的面孔和投票率分布,我們發現這是一場中間選民棄權的選舉:和三月總統大選八成的投票率比較,本屆立委選舉創下了六成不到的新低;幾位指標性中間路線候選人的落選亦顯示這是一場深藍對抗深綠的基本盤對決,中間選民在藍綠惡鬥下已厭倦政治參與,拒絕表態。然而這群獨立思考、不為意識形態所蔽者正是民主政治賴以提升質量的中流砥柱,面對未來,誰能找回中間選民呢?
中間選民的冷漠,顯示藍綠陣營的意識形態之爭已不再具有號召力。經過民進黨執政四年,對台灣主體意識的肯認已成主流,從三一三連宋親吻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們可以相信統獨對於黨派區隔的意義已漸薄弱,沒有人是中共同路人,能夠三言兩語就把台灣賣了。隨著台灣主體意識的定調,我們的民主化歷程也亟需進入第二波的昇華,亦即超越統獨鬥爭、進入左右辯論的時代。
當前台灣正面臨著全球化時代中艱難的路線抉擇:全球跨國企業的擴張和貿易自由化風潮掣肘了國家機器的自治能力與反應速度,面臨東協區域經濟體的孤立,台灣如何突破貿易封鎖?在勞動商品化潮流下,如何對勞動者人權進行更周詳的保護?入WTO後產業保護門戶洞開,如何維護農民們的生計?在生育率降低的趨勢中,由誰來負擔、如何負擔老年人的照護與醫療?這些議題早已在歐美先進國家討論多時,隨即也會對台灣造成嚴峻的挑戰,在統獨之外,我們需要更多中間偏左的聲音對台灣的願景提出前瞻規畫,正視新自由主義的缺陷,致力建構社會安全網的保護。
經濟全球化對於青年和中產階級還帶來更切身的壓力:新自由主義價值下勞動力與教育的商品化方興未艾,間接帶動學費連年調漲與勞動市場的彈性化,初出茅廬自立的新鮮人所面對的是替代性高、待遇低、欠保障的勞動市場和節節高升的消費水平,在龐大經濟壓力下對於未來既無心更無力企望規畫;然而現行的稅負制度和勞動保障卻持續繁衍此種不公義的社會分配,連番減免措施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政府負債累累挖東牆補西牆,公共支出重擔則落在受薪階級肩上,社會福利的匱乏造成貧窮循環與階級流動停滯。對中產階級和青年選民而言,這些議題才能從空泛的符號鬥爭中突圍、勾起其切身的關懷和政治參與的熱忱;唯有針對這些議題提出詳實且進步的擘畫,才能獲得青年選民和中產階級的青睞。
誰能重新燃起中間選民對政治的參與欲望呢?民進黨在創黨之初曾發願要將台灣建設成東方的瑞士,顯見其黨魂並不只是追求台灣獨立建國,更要為建設公義社會而努力,但執政後民進黨在選舉的綁架下不僅化台獨為空洞的口號、勝選的手段,對公平正義的夢想也煙消雲散,轉向財團靠攏而不再提社會安全網的建構。相對於失去理想的民進黨,我們呼籲泛藍陣營應善用勝選氣勢,擺脫黨產、黑金、資本家同路人的形象包袱,對民生經濟和分配問題提出更進步性的思考。在兩岸談判停擺和族群對立的認同修辭下,更要有能力提出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主張,而不是非戰即降的二元選項。
泛藍過半將帶來的究竟是冤冤相報的政黨對抗,還是兩相制衡的共治民主,實考驗著台灣民主體質的韌性與政治人物的智慧。中間選民在這屆選舉中的棄權抗議為惡質的藍綠對抗提出了警訊,卻也提示了超越符號鬥爭、深化民主質量的契機。面對未來的重重挑戰,誰能夠拿出左翼關懷,正視惡化中的階級、世代對抗,提出公平正義的社會願景,誰就得以掌握中間選民的信任。執政的民進黨須領悟民生惡化下台獨神主牌的失效,而國民黨更應善盡在野責任,凝聚改革和超越的力量,重建進步價值和理性辯論的空間。當然,泛紫聯盟也不會在這波民主昇華的議題戰中缺席,我們持續催生公平、正義的社會藍圖,監督藍綠陣營,企盼用負責的政策說帖開拓理性辯論的空間,開拓中間偏左論述的能見度,帶動台灣民主的質量揚昇。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