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26 23:13:46| 人氣2,61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行為、觀念和知覺的體驗與實踐-謝棟樑形塑心靈意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行為、觀念和知覺的體驗與實踐

-謝棟樑形塑心靈意象

 



旋律.jpg




棟樑自述著說:「一路走來非常蹣跚,但是一步一腳印,每一個系列代表我生命一個過程,一個紀錄。每一個系列存在一個時空背景,並深刻著我對生命的體驗。」他體驗自然與生命的互動,關懷人生與宇宙的關係,將太極武術的觀念實踐於自身的體驗與創作中,作品的形式多樣化,是「易經」所謂的「變易」精神,但一以貫之的藝術內涵正是「不易」的態度,他將藝術創作去蕪存菁,提鍊而達到「簡易」的境界。

藝術的先覺者杜象(Marcel Duchamp)自1924年開始,將絕大部份的精力投入在西洋棋的精研,成為箇中高手。關於對弈,他對特魯曼 卡伯特(Truman Capote)說:「棋賽有很高的可塑性,你建構它,它就像是一種機械性的雕塑---你用棋子創造出美麗的難題,而這種美是用大腦和雙手創造出來的---」。我們用「棋手-棋局-對手」與「創作者-作品-觀賞者」的類比,再以「觀念-過程-作品」與「體驗-生活-實踐」的對比,反觀謝棟樑的藝術表現,可以了解其中異曲同工之處,謝棟樑是太極武術高手,對太極武術的投入相當之精神與時間,武術同樣有很高的可塑性,「武者-對招-對手」的表現觀念,用招式創造出美麗的難題,而這種美是用覺悟與全身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傳統」。

藝術家克萊因(Yves Klein)曾向日本柔道汲取武術美學觀念,他是柔道黑帶四段高手,也是歐洲地位極高的教練,他從柔道交手中體驗到對手就是夥伴的觀念,這種觀念引發他對藝術的新創作,他終生在追求藝術家的全部生命體驗,這些成份包含思考、行為和知覺。當代藝術家不論以創作呈現思想,或以行為在生活中表達觀念,是為了追求在創作的生活體驗與實踐,而這些謝棟樑正實踐在他的生命中。

 

壹、創作歷程-歷時的創作與同時的觀念交會

1949生於臺中霧峰的謝棟樑,在水里與國姓的鄉間長大,自青少年時期就顯露出多才能的藝術天賦,1968年考上國立藝專國畫組,1969年進入雕塑組,正式走入雕塑的學習行列,開啟他的雕塑生涯,紮實的基礎訓練與身體力行的創新精神,首開玻璃纖維雕塑之風氣,在1970以玻璃纖維代替石膏翻模,獲第二十五屆全省美展優選,從1971年到1998年是連續獲獎的巔峰,作品以具有動感的寫實的系列展露光芒,經歷變形時期轉向抽象與意象,發展出寫實、變形、虛形、方形、圓形、非定形、抽象人物、歷史人物、浮生、無常、山水意象、公共景觀藝術等十二大系列,自1996年迄今發展出的「山水意象系列」,風格獨具而精鍊。「形簡」與「禪意」的空間觀念,意象的闊空與靈動感,是由多年創作歷程的精華所匯流。

歷經「台北市美展」、「省展」、「全國美展」到「中興文藝獎章」的藝術試煉,屢屢獲獎不斷,成績閃亮而豐偉,不遺餘力推動藝術與教學的他,熱心參與各個藝術協會,並擔任會長與理事長,亦曾任教於台中教育大學與東海大學美術系、擔任全國各大美展評審與審議委員。作品受到各界邀請展覽與設置收藏,全台均可看到他精心力作的雕塑,一位雕塑家有如此豐富的創作力,並受到如此的熱烈邀請,他是個中翹楚。

作品風貌展現了歷時性的創作與活動,但是同時性的生活體驗與觀念也融和其間,這些風貌的發展,並不是像火車廂般,一節接著一節,而是如同百合盛開,一朵未謝,數朵又啟,這和與眾不同的生活體驗相關,他同時領會了數類不同質的美學,並且實踐在他的生活中。他投入太極武學的精研,並獲比賽冠軍,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給予授證七段,是國際級教練及裁判,另外他亦是一位喜好禪學與雅石的文人,是台中石友會顧問與八禪石會會員,因而在生活中影響他藝術創作的兩大因素,一為太極拳的精研與教學,二為雅石的收藏與把玩。他說:「太極拳便是生命的動態雕塑」、「我把太極的觀念與雕塑結合起來,表現陰陽、虛實、動靜、剛柔和整體的協調性」、「學太極除了健身養氣,更是培養創作活力與靈感的泉源」;他蒐集雅石,一方面可以怡情養性,另外也使他從自然的石紋與肌理轉化成為作品的「形」、「質」、「色」。也因他修禪修佛亦修道,養身養氣亦養性,使他的作品同樣具有如此的內在特質。於是歷時性的創作事件與同時性的生活觀念交會,并出璀燦多様的藝術作品。

 

貳、作品的內在需求與表現形式-非物質與心靈的共鳴

   謝棟樑創作的內在需求可歸屬為非物質的造形與心靈意象,主題、形式、內容三項是藝術表現的根源,三者相輔為用,亦是特色的展現元素,有繼承傳統,也有革命創新,藝術的呈現在乎創作者的觀念與觀眾的觀點,下所要探究的議題。

一、內化與非物質化的塑形

塑形的目的是以形象表達藝術的思想、情感和觀念,不僅是用作名詞-形(form),同時也是動詞-塑(plastic),太極易理中的「象」與「勢」是最貼切的詮釋,周易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所稱之「象」,是指自然現象與事物之變化,其最簡單的兩個造形元素是「陰」和「陽」,相互排列、變化,推演而得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以至於無極的時空,所以謝棟樑以四象造形,如其作品「太極初動」、「冬蟄」、「春華」、「秋分」、「夏陽」、「衍生」---等,均由此而出。而「象」又生於「意」,所以可以從「象」的觀察理解「意」的存在,但無形的「意」又需要藉由「象」的表達才能顯明,所以他藉「象」以明「意」,談到「意」,必然是心之所向,物之所指,這就是所謂的「勢」。

「勢」是造形的動力,「力蓄而未發」謂之「勢」,有形就有「勢」,由「勢」的呈現,視覺會自動區分作品的「靜」與「動」,也就是形象的動態感-視覺動力(dynamic),謝棟樑將太極武術的「勢」,恰如其份的運用在雕塑的造形上,而其「勢」與「象」的構成,使其雕塑更具有內蓄之力,尤其在寫實系列與山水意象系列更為證明他在雕塑上是用「勢」高手,在「古道上」、「行」、「夜行」、「與我同行」、「輪轉」、「觀瀑」、「觀雲」、「金龍翻身」、「青龍出水」、「旋律」、「神龍反首」、「福氣祥雲」---等作品中,處動未動之時,變未變之勢,凝聚內蓄之力與視覺動力的呈現,可說是他的傑作。

二、心靈意象形塑的時間、空間與能量場(氣)

傳統認知的塑雕就是空間藝術,除了可見可觸摸的物理空間之外,每個人都創造了一個心靈空間,作品是心靈空間的呈現,了解「創作者-觀點-藝術行為」才能開啟藝術的心靈意象,謝棟樑以心靈意象形塑「山水意象」,背後的觀點是具有深厚的東方人文意念,身體是心靈的頑敵與夥伴,身體接受了天地之氣就能成為精神的等質物,太極武術對於他,如同一座吸收天地之氣的雷達,他使身、心、靈之氣與天地相通,由此所獲得的意象是超乎時間與空間而可達到能量之場域,他的藝術宇宙於是無窮無盡。

   「氣」是「物」形成必備的內在能量,新物理闡釋所有原子是由「電場」與「磁場」共構,是一正一負,「場」是物理能量的科學名詞,而中國古物理的「氣」是最貼近的字意,古人所謂「氣」是:無形無象,能分合聚散,是物質與生命演化變遷之源起與終極。沈宗騫認為「隱而貫之為之脈,顯而貫之為之絡」,「脈」類似作品中的虛空間,「絡」類似實體,由虛空間的空白視覺動線,可以感受作品的「動力」與「動向」,這些在東方的繪畫與書法中已表現的淋漓盡致,「留白」與「飛白」是東方藝術構成的特色,而謝棟樑以源於西方的雕塑融入此東方的美學,亦步亦趨的將它在各時期的作品中展現,尤其是無常系列(「生死不仁」、「生機」、「待」---)中殘缺的虛空間,是繼「留白」與「飛白」發展出的「殘白」,令人的情感思慮深墬其中,山水意象系列(「青山綠水」、「青山綿綿」、「九九層峰」、「無心山」、---)的作品更將此虛空間由平面發展至三度空間。

   「留白」、「飛白」與「殘白」是謝棟樑使「氣」與「物」貫通的脈絡,不論在空間上的塑形如何,都離不開一個形而上與非物質的觀念思維,於是「心靈意象」成為它創作的主軸,以人為主探討心靈空間的作品有1981年的變形系列、1974年的非定形、1986年的虛形系列、1992年抽象人物系列、1994年的浮生系列、1997年的無常系列---等,他藉著變形、殘形、虛形、抽象---等手法,呈現心靈深處的靈魂,而山水意象系列與景觀系列則是探究人與環境、自然、宇宙的心靈空間,所以他的雕塑作品除了寫實系列外,幾乎是以意象的造形為主,即使抽象的人物也具有意象的內涵,意象就具有想像的心靈空間,他認為:「藝術的另一個條件,就是想像力,想像的空間大,藝術的創作能量就更大」。

 

參、作品的「形」、「質」、「色」-實與虛的形質在當下著色

    實體空間與虛空間的構成是為「形」,實體的肌理與質感是為「質」,色彩與形體是不可分離,謝棟樑對於作品的形、質、色均非常要求。

     他認為書法講氣,太極拳也講氣,氣就是動能,虛空就是表現一種氣韻感,他塑形的靈感是從書法與太極的修鍊當中獲得的,他強調的形是具有視覺動感,雕塑是空間藝術,所以要從四面八方各個角度去欣賞它的造形,他的作品線條具有韻律變化,型態面積也跟著光影產生陰陽變化,統一與變化在塊體的虛實呼應之間。

    「質」就是質感的表達,質感包括軟硬、冷熱、透明度、肌理、材質、粗糙與光滑,謝棟樑除了運用西方雕塑技法來展現質感,同時以中國的繪畫中「鉤勒斫拂、皴擦點染」來表達造形與肌理,使得他的作品在質感的表現兼具有東西方的美感。再看「浮生系列(昨日今日、昨夜星辰)」採用細孔鐵絲網剪裁、扭曲、擠壓而成人生百態,闡述人生、人情和人性,它的質是一種輕量化的虛空質感,與傳統雕塑追求厚實感全然不同,色彩的呈現是透明與明淡的現代感,「歷史人物系列(蘇武、包氶)」由此發展出鐵絲網與不鏽鋼結合的質感趣味,藉著簡化的「姿態」與「質感」,表現出「傳世」的生命特質,另外在「景觀雕塑」更把環境的因素考慮進去,不同的「形」、「質」、「色」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作品的時代性。

    至於他的著「色」的表現,它除了注重三度空間的變化外,也注意色彩的搭配,色彩與作品的表現內涵相符相襯,如用冷色調的暗綠或青銅色,是為表現出作品的冷靜和沉潛,以暖色調的棕色、黃色、紅色,則為表達激昂和熱情,雖然雕塑為了呈現造形與線條的空間光影,傳統上色彩是很單純的,但是現代雕塑的觀念日新月異,色彩已經突破過去的局限,他的作品正是有這種突破性,又不失傳統的美感。

 

肆、塑形與書、畫、禪同源-中國書法之線條與賦色

    中國繪畫景物是以「鉤勒斫拂、皴擦點染」的筆法來呈現內容,虛空間的留白與飛白,則是以心境來呈現時間與空間,謝棟樑所採用的「斷續手法」就像飛白的虛線,就像書畫中的線條,筆斷意不斷,氣脈相通相連。另一「虛空手法」就是文人畫與禪畫的留白空間,這種空不是「無」,是一種想像的意境,他將鉤和勒運用在轉折-凹凸-稜線-面界,以「皴擦斫拂來表現質感,染是最後的發色。他的心中,太極與禪學是最能表達其純粹冥想的方式,另外他從水墨與書法中體會出:看似單調的色彩,其實隱含了豐富微妙的變化,所有的剛烈、柔順、粗糙、平滑、運動、平靜,都蘊藏其中。換句話說,一種形、質,就是一個世界。書畫概念的極簡性,影響了他的雕塑走向「簡易」之路,如作品「淨瓶觀音」、「四象」、「彩虹山」、「展」---等,一直延續至「山水意象系列」逐步走向形簡意賅。
    東方藝術是線性文化,西方藝術則強調面的美感、謝棟樑繼承中原文化的血脈,並接受希臘、羅馬藝術的洗禮,線與面的交會,斑斑可見
,他以此走出一條新路,再者東方文化強調對大自然的尊重與和諧,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他的「慈」、「多福」、「展」---等作品中,都是在詮釋這種天地宇宙的和諧。中國文人自古認為書畫本同源,至今謝棟樑的雕塑將塑形與書、畫、禪連結,為東方的美學開拓出更寬廣的藝術道路。

 

伍、生活體驗與觀念並存的藝術實踐

一、禪悟與塑形

    林谷芳論道:「世人喜禪,不只因「棒喝機峰」的迅捷與「兩刃相交」的氣慨,還因禪家顯現的生命風光。」青原惟信有「老憎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傳世的禪語,謝棟樑的山水意象正是詮釋此禪語的最貼切的雕塑形式,岩上對其作品「山豁晚秋」寫道:「秋色澄澈了山影,遠實近虛明晰透底,空谷迴盪,悠悠逝水,眾色不留我留意,心淨自在境景呈,有無山水,已在形象之外---」。他的作品「山外山」、「金峰瑞景」、「青山綠水」、「無心山」---等,皆有此禪語之境地。

二、武學、哲學與美學的觀念交融

太極大師余功保說道:「太極是圓的,動作是弧形,戰術是隨曲就伸,運用是引進落空;太極拳也是方的,立身就要中正,要支撐八面,要中規中矩。方就是規矩,就是法度---,不知圓無以成太極,不知方無以善太極。」

謝棟樑以太極武術特性與脈絡來塑形,他將太極哲理的「陰、陽,開、合」以雕塑的造型觀念來詮釋,生發處是開,收拾處是合,一收一發,開合延展不斷;一陰一陽,相互重疊交錯,陰陽相生相剋,所以從他的作品中可感受到是處於「往來順逆之間」與「開合聚散之所」,造型上致力「圓中求方」與「曲直成圓」,也就是將時間上的「動靜之際、空間上的「方圓之間」、能量場的「剛柔之勢」呈現在你我之間。

謝棟樑的雕塑特別衍生出方形系列(訴與求、寬恕與懺悔)與圓形系列(輪轉、慈),並不僅在這兩個系列才有的特色,其它系列的作品也有許多由此太極的方圓理論構築而成的作品,有的內蘊,有的外顯。李德印大師認為:太極的文化內涵不只是保健養生,更重要的是哲學精神,「精神內守」與「恬靜虛無」所強調的是「靜」,「流水不腐」與「戶樞不蠹」的觀點這是動,動與靜對於謝棟樑而言,不只是養生的問題,更是藝術造形的問題,不僅是拳術,也是哲學,更是藝術,他的藝術觀念同時在生活體驗與藝術創作之中呈現。

三、「氣」與雕塑的形態構成

「氣韻生動」一直是東方美學的標的,「氣」是內蘊不可見與不可觸,但由「氣」之「象」與「象」之「勢」可知氣與動能的結構關係,他將武術中的姿勢、形態、動作轉化成雕塑的結構、形体與動態,他寫道:「從太極陰陽之理,虛實變化之中,混元太和之氣自由穿透山巖,從山中流轉渡過,它化成山水的空間,在形意之間成為萬般風情的千種造形。線條的變化與造形的迴旋穿透,打破雕塑創作山水的瓶頸---」,這也是他突破具象山水,將「氣」融入「意象」之中,使作品更為「氣韻生動」。

  

陸、結論-「以意造形」、「為情造景」、「因心造境」的藝術知覺

縱觀謝棟樑之雕塑,先以意來創造形象,不論寫實、變形或抽象,都具有創作者的心靈意象,也就是藝術的知覺;而每一個意象又充滿著文人的情感,是以觸景傷情,見物感悟,為情造景;心靈的想像,由心手相連、以手傳心,於是因心造「境」,這個「境」就是他的藝術世界。

    張家祝博士寫道:「吾人觀賞謝棟樑先生一系列山水作品,當其虛靈、飛舞的線條,觸動著每個人視覺之際,更應能深切體認到【游於藝】美感的背後,是有著多少藝術家技巧的苦練與人生意境的涵養。」

他的生活體驗與藝術行為是一貫而真實的,「萬物皆有情」與「自然中有道」是他的生命觀點,「游於武術與藝術」是他的生活也是藝術行為,也因為如此,所以能集大觀於數十年間,達成非凡的藝術成就。本書略為探究謝棟樑的生活實踐與作品特點,輔以多張作品照片,以呈現其跨足書畫、武術、雅石、景觀--等領域之藝術行為及其「禪」與「太極」的創作思維。

 

 

 

 

 

 

 

 

 

參考文獻:謝棟樑雕塑集  山水‧意象系列與詩的對話 , 中華大學藝文中心 2007 

          謝棟樑雕塑大觀  , 長流美術館 200712

          親入雕塑的藝想世界 , 謝棟樑著 2002831

          畫禪  , 林谷芳著 藝術家出版社20096

          中國美術思想新論 , 劉思量著  藝術家出版社2001

          隨曲就伸 中國太極拳名家對話錄 , 余功保編著  大展出版社2004

          1980 2000台灣當代藝術  謝東山主編 藝術家出版社2002

          藝苑論集   許勝雄    暉宇出版社     1998 10



靈山p142.jpg






青山綠水(二)特寫.JPG




台長: e亮
人氣(2,61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美學 |
此分類下一篇:以生命的亮光 旋動宇宙的奧密 以心心相印 見證藝術真理
此分類上一篇:用新眼光重新發現自然中的新存在

靜謐旋律
欣賞
2009-11-02 23:08:5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