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8-14 22:30:47| 人氣2,1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Milan Kundera作品劄記(二):為什麼不應該是「賦別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首先,書的捷克文書名是:ValclikNa Rozloucenou,法文書名是La valse aux adieux,兩者都是「告別華爾滋」的意思。根據維基百科「圓舞曲」條下所記:華爾滋(圓舞曲)是「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嚴肅作品,它和『輕歌劇』(Operette)可說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群眾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輕音樂』」;然而「賦別曲」卻僅僅是做為一種告別形式的指稱,也可以說,賦別曲只翻譯到了小說中雅庫布告別朋友(與祖國)的部份,卻完全未將小說中圓舞曲這一「輕」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一差別為什麼是重要的呢?因為如果只是雅庫布的告別,整部小說就成了「通俗連續劇的情節主幹」(「西伯利亞的空氣」[《告別圓舞曲》/《賦別曲》],http://syhsu.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9.html),MilanKundera作品中一貫「重」的主題與「輕」的形式就完全從書名中剔除了。

 

書名,一般來說是認識一本書的第一條線索(Umberto Eco:「一個書名已經是一把闡釋的鑰匙),一個好的書名,不僅吸引讀者的注意,同時也常常能透露出書的主題,當然也有一些故弄玄虛的書名,用來用來製造話題或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那麼,為什麼只應該是《告別圓舞曲》而不應該是《賦別曲》呢?Milan Kundera在《小說的藝術》中提到:「實際上,我認為選擇一部小說的主要範疇當題目是很好的」,當他聽從朋友的建議將《抒情時代》改名成《生活在別處》後,他覺得自己幹了一件「蠢事」;而且,當Milan Kundera發現他的《玩笑》在法國,風格被修飾了,小說被重寫了;在英國,出版社刪除了所有思考的段落,去掉了討論音樂的章節,顛倒了各個部份的順序,重新組合了小說,這些再加上其他譯本各式各樣的修改,給他造成了極大的震驚,因為:「尤其是對我這個幾乎已失去了捷克讀者的人來說,譯本就意味著一切」。(《小說的藝術》)(繁體中文的譯本因為未看過,不知譯文如何?)(附帶一提,Umberto Eco也在文章中抱怨過現代的編輯(責任編輯)工作,正處在一種「十分糟糕的狀態中」,見《密涅瓦火柴盒》〈Giovanni il Battezzatore?〉)由此即可看出,書名的翻譯至少對Milan Kundera來說是緊要的,是應該要要求準確的。

 

其次,「將格外重的問題和格外輕的形式結合在一起,這是作者一直以來的野心。這不是一種單純的藝術野心。形式之輕和主題之重的結合揭示了我們人間這種種戲劇(在我們床上所發生的一切和歷史舞臺上我們所演出的都是一樣)毫無意義,到了可怕的地步」(《告別圓舞曲》側文本)。這段話用一種過於簡化的閱讀技巧來說就是,Milan Kundera的小說經常是利用形式的輕來承載主題的重因此,如果單單只是告別,那如何解釋雅庫布以這麼「輕」的方法來處理毒藥的問題(甚至他還自我安慰那顆藥根本就不是毒藥),又將如何解釋露辛娜的死這一沉重的事實,卻被當作自殺輕輕地一筆帶過?

 

Milan Kundera小說中經常涵括眾多的主題與變奏是大家所熟知的,如果只是賦別,那所有的「重」和「輕」都只能成為「昭君出塞」式或「西出陽關無故人」般的離愁而完全消弭不見,那圓舞曲的輕就失去了它在捷克書名中的意涵了。



台長: Kouji
人氣(2,1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讀Milan Kundera作品劄記(三):寫作狂
此分類上一篇:讀Milan Kundera作品劄記(一):說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