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10 00:31:03| 人氣2,2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藥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常聽說某某藥方的藥引是天山雪蓮,或長白山的人參,藥方上還分君藥、臣藥、佐藥、使藥,這佐、使藥是否也是藥引的一種呢?如果是那藥方本身就有藥引,何必要另外再開一個藥引呢?其實這就有學問啦。

 

藥方裡的藥引(佐、使)是用來治身病的,藥方外的引藥有時可以拿來治心病。君藥就是主要治療的藥物,通常有一到二味藥不等,劑量也比較大,臣藥是幫助君藥發揮或平衡效用的藥物,通常有二到四味不等,劑量會相對於君藥減少,而佐、使藥就像導遊把君臣藥帶到生病的臟腑,通常有一到二味,劑量也相對於臣藥減少。

 

例如六味地黃丸的藥方,按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844331的排列,地黃、山茱萸補血益精以壯水之主,山藥、茯苓健脾滲濕以培水之源(脾旺則能運化食物而生精血),丹皮、澤瀉清血排毒疏水道之滯:依這排列來看,君藥就是熟地,臣藥就是山藥、山萸、茯苓、佐藥就是丹皮、使藥就是澤瀉,這是有血虛陰衰的現象的排列(844331)。

 

1但當滑精的現象出現時,就要以山藥為君,其它的藥物為臣、佐、使,依當事人的體質量身再重新排列一次。

2當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則要以茯苓為君,………量身再重新排列一次。

3小便淋澀則以澤瀉為君,………量身再重新排列一次。

4心意不足常健忘則以丹皮為君,………量身再重新排列一次。

5皮膚乾澀則以淮山為君,………量身再重新排列一次。

除了以上的變化還可以隨病症加減藥方。

 

藥方外再開的藥引除了方便藥方到達病所外,還考慮了病人的心態,簡單說就是治心病,前者如六味地黃丸要用淡鹽水溫服,這淡鹽水就是藥引,五味藥性說:鹹味入腎,地黃丸是滋陰補腎水的藥,所以用淡鹽水當司機把地黃丸載到腎臟。

 

後者是什麼情形呢?請參考這二則引用的醫案:

 

傅青主煮石軟心腸

明清時代的名醫傅青主,精于婦科,并擅長治療「心病」。一次,有一位男子向他求醫 ,說是他与妻子本來相親相愛,偶因小事發生口角,妻子頗感委屈而怏怏不樂,數日來不吃不喝,終于病倒而臥床不起。傅青主听完陳訴后,即囑這男子在河灘揀一鵝卵石,交待他將這石頭放在鍋里煮,待煮軟后作為藥引使用。并囑他煮石時要不斷加水,且不可离人。這當丈夫的遵囑日夜不斷地熬煮卵石,連續几天下來,人也累瘦了,眼也熬紅了,但他記住名醫的囑咐,仍舊不間斷地煮石。妻子見此情景,不禁化怨為愛,轉怒為喜,下床主動替丈夫看火煮石,并囑丈夫再去問問醫生,這卵石為什么煮不軟。丈夫向傅青主詢問后,先生笑著說:「你回去吧,她的病已經好了!卵石雖煮不軟,但你對她的一片至誠,卻把她的心腸軟化了。」傅青主的「煮石息怨」的藥引故事,一直為后人所傳頌。

冉雪峰「參灰」治官親

冉雪峰是近代名醫,凡經其診治者大多能妙手回春,因而譽滿遐邇。先生治病很重視病人的精神狀態,強調「醫人」比「醫病」重要。

1920年,安徽省府主席其母高燒不退,請了許多名醫診治都不見效,甚至請了日本大夫、德國醫學博士施治也不見好。后聞冉先生是六代祖傳世醫,有「起死回生」之神功,遂來求治。冉先生診察病情后開的處方是:北柴胡、丹皮、鮮生地、玄參、花粉、知母等,均為極普通而廉价的藥物。但在處方上注明:上好野山參一兩,瓦上鍛為白灰,煎湯作藥引。這一處方不僅一般中醫不解,連當時的一位名醫也覺得莫名其妙,遂向冉先生請教:「傷陰用參出自哪本典籍?劑量高達一兩与病症如何結合?人參烤灰是遵哪宗古法炮炙?」冉笑而答曰:「這一處方藥引並不稀奇,病是害在人身上,不光要醫病,還要醫人嘛。」

原來這位老太太平日養尊處优,體質差,缺乏抵抗力。這次偶爾感冒發燒,便恃其系省長生母,而小題大做。中醫西醫請了不少,中藥西藥雜投齊下,造成陰傷熱熾,久治不愈。先生開的方子,所遣藥物都是便宜中藥,而這位省長母親吃慣了進口的貴重藥品,怎么會相信這几味便宜中藥呢?于是加上一大劑量之野山參以安其心,但其症又不能用參,故將其「燒」成灰讓它有其名無其實。結果藥到病除。先生采取廉藥對症,加上「心理療法」而取得神奇效果。

看完以上醫案突然覺得要當名醫還真不簡單,除了要精通醫理外,還要具備福爾摩斯的智慧,不過話說回來,藥方外的藥引還是有其必要的,我這兒就舉個平常用的小例子,不要以為方外的藥引都是在治心病的。

 

再以六味地黃丸為例子,我覺得用淡盬水為引還不如用雞湯,因為淡鹽水並不營養,而且鹽寒有傷胃氣,雞湯就不一樣了,它是平常的食物,胃腸都認得它,當藥物吃下肚時,因為和腸胃不熟所以吸收度不佳,但如果把藥丸煮化在雞湯之中,喝入時、腸胃認識雞湯是熟客而且是營養的金主,於是大門洞開,吸收力也十足,混在雞湯中的藥丸也就跟著被吸收了。

 

這雞湯司機並非把地黃丸載到腎臟,而是載到脾胃,因為不管吃什麼東西,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後才會到達腎或肝,這種藥引看起來似乎繞了遠路,但實際上卻是節省了時間,就好比塞車的思維,用淡鹽水雖然直接到達腎臟,但脾胃消化不好的人是無法直接吸收地黃丸,十分藥吸收二分,雖然藥直接到達腎臟,但只起了二分的效果,延長了吃藥的時間;用雞湯脾胃直接吸收,十分藥吸收十分,藥吸收後循血液循環到達腎臟,時間上比淡鹽水慢了幾小時,但效果卻是十足,所以反而節省了吃藥的量與時間。

 

把藥的觀念與日常飲食結合,平常三餐所吃的食物、喝的水如果對身體有益,這就是本篇文章想表達的想法,做藥也好、飲食也好,其共通的原理無非就是要好消化、好吸收,有了這個先決條件,再來談有多營養,要到那裡。

 

夜深了,這藥引就聊到這兒,再來還有那些看倌想聊的請貼上來?且看下回分解!

台長: 藥王﹐小沈 & 非頑童
人氣(2,2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藥理乾坤 |
此分類下一篇:五穀藥理
此分類上一篇:藥靈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