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21 13:21:01| 人氣3,90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米樂]: 精神不死,只是凋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紐約時報上有篇關於暮年詩人的文章,標題下得十分好:A Poet in Winter Relishes Spring in His Garden;看完《無米樂》,我聯想起這麼一個標題:Three Farmers in Winter Relish Spring in Their Paddies。

三位六、七十歲的老農夫,用各自面對生命的態度,訴說自己耕田種地的故事,導演儘管放手讓老農夫說,剪裁出莊稼人樸素誠真的況味。這幾位敬天愛地的人,一輩子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展現出農家人最美好的一面。然而,台灣農村有許多樣貌,有樸實的單純,自然也隱藏著質變的陰暗,只是,這是另一個層次的真實了。

三位農民伯伯中,煌明伯帶點年輕人的直率性格,他心有不滿,批評比較直接犀利;而崑濱伯是少見的農民哲人,他不只有經驗有知識,還會用文字記錄作實務筆記,也了解農業歷史的演變;而文林伯最能代表農民的性格,他們比較沉默木訥、不擅言詞,種田是本命,他們就是認命不計較,老實說也沒有什麼本錢可以去計較了。全片關於文林伯的篇幅不多,導演對他的著墨也最少,這是料想之中,站在鏡頭前的文林伯太像一個農民,比較沒有吸引人的外放特質,可是我卻看到最接近大多數種田人的逼真形象。無論如何,最令人驚艷的絶對是崑濱伯,他可以那麼自然而深情地說出對土地的愛和疼惜,真是少見的熱情的莊稼人,打破了刻板印象,塑造出活潑的神情與形貌,也說出了多數農民埋在心底的話,導演選擇這麼一個生動又深刻的老農夫,真是慧眼獨具。農民的身體和靈魂果真是奉獻給土地啊,他們樸拙,他們堅忍,他們強壯,他們有著無比的尊嚴。

兩位導演對全片的主觀介入很少,少數幾個提問也是引導卻不主導的問題,攝影機就是架在那裡,捕捉農民和土地的影像,記錄他們說的話,做的活。片末焚燒稻草的終局,對於離開農村二十五年的我來說,也幾乎是儀式了,喚醒我這半個城裏人對過往農村生活的記憶。這回憶不只是鄉愁,竟然摻雜了些許異國風情式的嚮往,我早已遠離曾經滋養我的土地,自然也切斷了相依相存的共命感。無論如何,這三位樂天知命的老農夫讓我明白何謂「精神不死,只是凋零」,那些早已歸天的種田人,其中有我的祖、我的父、我的母,他們的魂魄,他們的精神,尚在人間,哪怕是最後的傳承,依然動人心魂。


補記:
台灣加入WTO的確讓稻業生產環境更形險惡,可我還是要說,台灣稻業的凋零是命定的,和WTO沒有直接的關係,主要還是受到政治與經濟因素的影響。政治方面是因稻米生產過剩,政府鼓勵休耕;從經濟面來看,種田耕作異常辛苦卻無利可圖,付出與所得適成反比,年輕人自然不願投入,稻業當然後繼無人。近年來,在各縣政府大力支持補助之下,島內許多農村發展觀光花卉精緻農業,有越來越多中壯年人投入,雖然還未完全成熟,卻是農業開創新局的方向。

台長: 黃香
人氣(3,90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關魚來蓋第一個魚拓
黃香:

我剛從顏士凱的台連過來,看了幾篇你的文章,很是興味盎然,有關無米樂導演如何選到昆濱伯的過程,我當初在電影後的座談會聽到導演的解釋,順手作的紀錄有完整交待喔: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boutfish8/3/1247435242/20050524130307/
2006-10-28 17:55: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