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0 13:20:29| 人氣5,724|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去政治化不是問題――再論郭力昕對台灣紀錄片的批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二五期《電影欣賞》雜誌刊登郭力昕先生長文「濫情主義與去政治化――當代台灣紀錄片文化的一些問題」,這篇文章比前作「當紀錄片成為新的教堂――試論生命及其文化現象」,立論與結構更完整嚴密,「理性的粗糙與急躁」(顏士凱語) 自然更顯痕跡。掌握論述權力的文化精英總也顯露以上對下的姿態,那麼輕易地貶抑許多人,許多事。

「生命」、「無米樂」、「翻滾吧!男孩」這三部紀錄片都是人性正面的演出,讓絕大多數觀影者深感動容,而起了積極、激勵的作用。「這些感動其實具有多樣化的面貌與深度,無法被輕率地解釋為僅是一種消費性的感動,認為這種感動一定是膚淺的,毋寧是一種精英心態的傲慢……其實只是媒體、政治人物與文化精英在消費生命所帶來的感動,對於到戲院去觀賞的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觀影者來說,這樣的批判實在太過廉價。」( 引自網誌作者Blasts:「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成了評論的魔障」) 台灣人民對政治結構上的問題並非漠然冷酷,而是失望充滿無力感,這幾部紀錄片的放映重建了許多觀者對人的信心,重拾對社會的關懷,而郭念茲在茲的所謂公民意識的建立,其建立的起點正在此。套用郭力昕的題目:「溫情感性與去政治化不是問題,正好反映台灣人心向背的問題」(濫情主義帶貶意,非客觀描述語詞,故不用)。「生命」的去政治化,抽離社會脈絡,正是吳乙鋒的紀錄片美學手法,唯有如此才能專注地凝視親情斷裂與死亡的實像。


我非常同意林谷芳先生所言:「藝術的存在是因為與生命有對應,而不是客觀有其存在的意義」,「生命」、「無米樂」等紀錄片正是因為對許多人的生命體驗與人生經歷有對應,進而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益顯其觀照生命的深層價值。再次重申:「加諸個人不幸之上的結構 / 政治惡行」真的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人類的痛苦與悲劇何能完全合理地歸因於政治結構或社會制度?人性之曲折、幽微,也不必然和背後複雜而迫切的政治現實有關。郭文中所謂「靠著這些奮力生存的主角們令人崇敬的生命勇氣,此片( 指「生命」) 從而又剝削了這些人物」之語,讓人錯愕,完全沒有體諒或者理解記錄者與被拍攝者之間溝通、相處的複雜與困難。以高姿態批評「濫情」、「膚淺」、「犧牲」、「剝削」,真的比花三年長期蹲點跟拍輕鬆太多太多了。批評永遠比創作容易,單憑這點批評者就該比創作者謙虛,論述霸權不該凌駕藝術作品之上,同理,創作者當然也不能無限擴大藝術的作用。

郭文謂:「紀錄片文化靠著各種運作以圖得到更多媒體報導和觀眾參與,可能會面臨以手段犧牲了目的之矛盾」,這是多慮了。國片環境如此嚴峻,沒錢更無資源,行銷何有手段可言,多是土法煉鋼單打獨鬥,如蔡明亮的苦行僧行徑。國片工作者謙卑地尋求媒體曝光和觀眾參與本無可厚非。

振興國片乃當務之急,我贊同顏士凱所言:「無論是台灣電影或電資館,要能突破當前的窘境,立法委員將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真正「塑造拍攝主流品味之不可或缺的要素,並進而形塑觀眾觀看與理解社會的方式」的是好萊塢,舉世皆然。這麼強大的電影工業,文化入侵,唯有借助政治力的介入,國家資金的投入,國片方有振興之契機,產生與之抗衡的力量。韓國電影工業的成功,能否給予台灣些許啟示?


台長: 黃香
人氣(5,724)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小鏡
的確,郭批評紀錄片的行銷手段,有點嚴苛,
倒是很多人看了是否真能感動?或只是因為政治人物鼓吹之故?這不也是一種依循精英的心態?或許這需要更仔細分析吧!
不過,
為什麼”批評永遠比創作容易”呢?
很多濫創作還比不上好批評,
寫出一篇好批評,所下的功夫、累積的學問、深刻的觀察、培養的眼界......
應該跟創作一樣多吧!
2006-09-10 17:34:26
黃香
這麼說吧,如果生命真給了我什麼啟示
那就是:不要太輕易地輕視許多人、許多事

「為什麼批評永遠比創作容易?」
因為批評是創作的衍生物,無有創作原典,批評焉存?

「很多濫創作還比不上好批評」
歷史上有多少傑作遭受毫不留情的惡評呢?
但批評的好壞並不是我的重點,我想申明的是:
作評論的人切不可見獵心喜,用以上對下的優越姿態對待創作

無論如何,郭力昕對於自己的批評也有了修正,這就是好的評論者最珍貴的品行

台灣藝文界吹捧之風盛行,還真需要郭先生這種敢言的大砲,激起理性的論辯,這也是我第一篇批評 [試論生命] 的重點所在
2006-09-11 12:56:29
肥內
其實電資館的功能不彰
並不完全跟政策有關
而是主事者的意向
這令人感嘅 卻又無能為力
2006-09-15 15:13:15
關魚
當初我看到郭對生命的評論,也覺得頗不是滋味。

此文的幾個論點,跟某些常在報上發表評論者所犯的通病很像,老是認為自己站在「眾人皆睡我獨醒」的高點,以貶低別人的道德身價和窄化眾人的多元動機,顯示自我與眾不同的批判。但真正高明的批判,從來不需要靠貶低別人來抬升自己。

個人觀察,從來不看紀錄片也從未聽過全景的許多人會跑去看生命,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跟「反省或紀念九二一」的關係反而薄弱,因為網路在傳、新聞在報、節目在講、好多地方在推薦,於是就去看看。至於看完以後,從網路各篇感想所流露的,跟九二一的關係也不太密切,因為導演有意識地剪進個人生命的歷程,影片企圖本來就是探討生老病死的命題大於九二一色彩,九二一成為生命紀錄片的載體不是主體,所以個人認為「贖罪卷」一詞的出現,只暴露想為文批判的郭,觀察不夠細膩還兼不夠用功。

也想起一位同業最近常掛在嘴邊的話,「有人罵代表有人看,比乏人問津好」,雖然此話放在新聞報導我不見得認同,但放在最近台灣的紀錄片現象,確實是很符合人性的「紅光指標」:當敵視的眼光浮現,就代表真的紅到某種境界了。

無論如何,紀錄片和大眾距離的拉近是可喜的,從各種評論觀點的出籠得到驗證,引起眾多爭議和討論的公視系列教改紀錄片也是如此。
2006-10-28 17:56:34
版主回應
關魚這名兒取得好:關於,觀魚,觀愚……謝謝來訪

看到新聞說崑濱伯把冠軍米的錢絕大部份都捐出來了,這樣的善,真是人性最正面的展演,我這拘謹的中產階級真要汗顏,捐的錢真是杯水車薪

我以前滿喜歡看郭力昕的文章,不知道他為什麼變得這麼偏激,愛唱高調,學院待久了,就會不知民間疾苦

你在第一線和電影從業人員接觸,要多同你交流,才會知道第一手資料
2006-10-30 18:21:58
yuki
格瓦推回應郭力昕。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格瓦推/悲情何罪評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如此看見台灣/10151966089448159
2017-03-14 15:48: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