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0-03 16:03:16| 人氣1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城市學:台北族群與街區的飲食文化學

       城市學:台北族群與街區的飲食文化學

時間:2011/3/30(三)  19:00-21:00

主講人:韓良露

活動地點: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報名人數:70

參加人數:55

活動紀錄:

    2011台北文化護照的第一場城市學活動來到了位於內湖的實踐大學,在活動開始前報名的名眾已經擠滿了可容納一百二十多人的階梯式教室,大家都迫不急待的要開始聽南村落總監韓良露來與大家談談有關台北族群與街區的飲食文化學,當學校內的鐘聲響起,活動即正式開始。

 

    韓良露一開始先為文化做了他自己的見解,她說,如果想讓生活多點文化氣息,其實不用去特定的文化地方,文化的事物可以是廟堂的也可以是民間的,像是研究茶或米都是可以出專書的,可以從自己生活的街區開始,接下來,韓老師將要談到她的飲食文化發展起源,是如何的受到父親與外婆的影響,從市場賣的東西、買什麼東西、附近居住的族群習慣,所反映出的當地特色,再去推敲出台北城歷史的關聯,以個人的生命史以及社會的發展、飲食廣大的歷史來做切入。

 

    韓老師談到說自己的父親來自大陸江浙蘇北,位於溫寒帶氣候交接處,地理上較接近山東,因此有些風土民情也比較偏山東,母親及外婆則來自台灣台南,母親嫁給父親後搬來到北投居,韓老師說她的父親從沒吃過地瓜葉、A菜,因為那對於老家靠近山東,飲食偏向愛吃麵食的父親來說那根本不算菜,其實小時候吃的東西會定終身,不好吃的東西常常是因為吃不慣,她自己也受到外婆的影響,外婆早上會吃鹹魚、味增湯、納豆,而她自己到現在也常常這麼吃,因為那種口味已經變成一種美味的記憶了。很會煮菜的父親曾經在她還小時候烹調過鱉,談到小時第一次吃鱉的體驗,引起現場笑聲不斷,小時的她常被外婆帶著到處吃,艋舺龍山寺周記肉粥、龍山商場、當時有許多養鴨人家的關渡廟前吃的紅蛋黃,台北城圓環周邊的美食小吃,從這些美食記憶也可以發現,從建築蓋的動向就可以知道社會的趨動,因為早期人們會聚集在廟宇周圍,於是就蓋了市場來轉移人潮的移動,在他印象中,中山北路以西的地方父親是不去的,因為早期不同族群的鬥爭,導致到現在還是有些地方老人家不會去,像是泉州人的外婆就不會去大隆洞,而外婆眼中的西門町是萬華、貴陽到內江街一帶,父親眼中的西門町則是電影圈、中華商場,至到現在還看的到衡陽路上會有老伯在賣山東大餅呢!

 

    韓老師提到,我們這一生一直不斷在解過去的迷團,有關父親及外婆的老故事,讓她二十多歲開始尋根源,舉北投市場的例子來說,那裡有賣許多野菜及原住民的食物,因為北投早期是凱達格蘭人居住的地區,依當時的發展來說,北投市場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台北最多攤販的市場,起源於日治時期台灣在日本人來之前是沒有公設或有棚蓋的市場的,只有露天的攤販會累積在一個公共的建築物裡頭,而日本人從江戶時期受到歐化的影響,在台灣蓋了很多市場,以及台北建築很重要的幾個指標,像市場、圓環,其概念是來自條條大路通羅馬,也是代表文明的細節與象徵;北投市場也是韓老師自身在飲食文化很重要的入門,她提到小時候跟著父親去市場時,總會去買雪裡紅、黃魚、鯽魚、百頁等食材,又因北投市場距離外婆家只有十五分鍾路程,所以也會住在外婆家,跟著外婆去買虱目魚、A菜、空心菜等,一般台灣人很熟悉的菜,這樣的情況,她到十七、八歲才懂,其中的分界其實就是外省與本省的差異。

 

  從追溯自己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整個社會的現代史, 所謂民以食為天,我們或許會忘記一個城市的街道巷弄,但我們卻不輕易忘記我們在這城市所品嚐到的美味。生活美食家韓良露,因為成長背景,受到外婆、父親、不同階段、不同居住的地方等等所影響,在她心中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味覺地圖,聽完老師的演講,大家似乎也開始回憶起屬於自己的美食記憶,自己心中的美味路線,懷念起童年的美好滋味。

 

活動剪影:





台長: 文化護照小天使
人氣(1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城市學 |
此分類下一篇:城市學:台北街區的天空座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