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09 06:32:55| 人氣1,8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之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生之歌》前評《一公升的眼淚》《明日的記憶》等一樣,這些影視文藝作品、都有<假癌症之名>、利用疾病賺人眼淚或勵志之感!

 

 

生之歌>維基百科

 

杏林子(1942年4月12日—2003年2月8日,出生日期為農曆2月廿七,到臺灣登記戶籍時誤記為公曆2月28日)本名劉俠,臺灣作家。據其自述,因家鄉在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今屬陝西省寶雞市),也為了紀念自己一輩子與醫院結下的「不解之緣」,故以杏林子為筆名。(見《杏林小記》〈後記〉,九歌出版,1979年)歲62年的她,十二歲時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學畢業後,即在家自修。共著有45本散文集,創辦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造福弱勢團體。曾獲國家文藝獎。

   本書大綱

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針對生命抒發個人的感受與體悟。藉由觀察自然界的生物、己身的經歷和動人的故事來說明生命的光彩完全是由自己掌握的道理和積極向上、奮鬥的人生觀,取材多於日常生活,內容對生命的執著與歌頌,以及對人的關懷與熱愛。

   出版資訊

1977年初版

1995年再版

九歌文化出版編號第403號

1998年發行有聲書

九歌文化出版編號第945號

   獲獎紀錄

1979年(民國68年):第二屆基督教文藝獎(《生之歌》)

2003年(民國92年):總統府頒令褒揚,全文如下:

總統府國策顧問、作家劉俠,器識淵閎,襟懷澹定。雖幼罹罕見疾病,不良於行,然熱愛生命,困學自勵。以「杏林子」筆名發表「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勵志作品,立意精純,激勵人心;著作等身,享譽文壇。歷任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殘障聯盟理事長等職,推動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以公益為依歸,溥仁愛於大眾;關懷觸角廣及國際,拓展國民外交,尤足矜式。曾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等殊榮,實至名歸,群倫共仰。民國90年(西元2001年,應聘總統府國策顧問,叠進嘉謨,獻替良多。綜其生平,致力文學創作,綻放心靈光彩;盡瘁公益,推愛及人;懿德高風,允垂世範。遽聞溘逝,曷勝軫念,應予明令褒揚,以彰馨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4%9F%E4%B9%8B%E6%AD%8C

 

杏林子>維基百科

 

杏林子(1942年4月12日-2003年2月8日,出生日期為農曆二月廿七,到臺灣登記戶籍時誤記為公曆2月28日)本名劉俠,臺灣作家。據其自述,因家鄉在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今屬陝西省寶雞市),也為了紀念自己一輩子與醫院結下的「不解之緣」,故以杏林子為筆名。(見《杏林小記》〈後記〉,九歌出版,1979年)

   生平

杏林子位於臺北市光復南路的故居,現為中華民國劉俠(杏林子)之友會會址。杏林子1942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父親劉德銘為國軍軍人。1949年舉家隨國民政府遷到臺灣。

杏林子在12歲時罹患了罕見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極為不便,使她因而對生命抱著消極的態度,直到16歲時因信仰基督教,在心靈上有了寄託,由信仰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尊貴,漸漸改變了她對生命的看法,轉而充滿了樂觀與積極。

杏林子給讀者的回信。晚年的杏林子因病情惡化,已無法親自執筆,信件都由他人代為筆錄,但杏林子仍會親筆簽署(見右下角)。此件寫於1998年5月9日。由於病患令杏林子不得不中途輟學,故此杏林子的最高學歷僅為「北投國小畢業」,杏林子初時甚為介意,但後來漸漸釋懷,因為這代表了「以後的學問都是自個兒修的」(《感謝玫瑰有刺》〈感謝玫瑰有刺〉,九歌出版,1989年)。自此杏林子即通過函授學校及教育電臺刻苦自學,她的母親亦總不辭勞苦的替她借書。函授學校的老師曾拿杏林子的作品到報刊發表,鼓勵了她日後嘗試投稿。杏林子第一篇投稿獲刊登的文章是〈他與她〉,1961年前後刊於《中央日報》副刊。及後杏林子即不斷寫作,作品類型亦越見多樣化,除散文外,亦有小說、廣播劇、電視劇本、舞臺劇本等,屢獲殊榮。

杏林子遺著:《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除了寫作外,杏林子亦致力服務殘障人士。她早年曾到「內政部傷殘服務中心」、「臺北市南機場社區發展實驗中心」等為和她一樣在身體上有殘缺的人做義工服務。及後更於1982年成立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後改名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實踐其「福音」與「福利」並重的「雙福」理念。1989年又成立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獲選為第一屆理事長。

由於杏林子殘而不廢,勇於向生命挑戰,並以著作激勵社會,她不但被譽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而且曾在1980年獲選為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劉俠欲參加1989年立法委員選舉,但因只有國小畢業學歷,原不符參選資格,而向考選部申請學歷檢覈認許,考選部以不符法規:「立委候選人須高級中學以上學校畢業或普通考試以上考試及格。」而拒絕其申請,劉俠女士因無法登記參選,參政權受侵害為由,依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向民事該管法院提出國賠訴訟,法院以非民事案件逕予駁回,上訴至最高法院仍遭駁回,乃經理律法律事務所協助下申請大法官解釋,而於1992年作成釋字290號解釋,解釋文內容雖認為考選部及法院判決尚無違憲,惟此案受到大法官們的重視而予以受理,並指出立法機關制定法律時,仍應考量就學有實際困難之身障人士,意義重大。

她的晚年在幾乎無法執筆的情況下,仍以口述方式寫作不輟,作品中充滿了求生的意志,足以激勵人心。

1997年杏林子獲靜宜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2001年被委任為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

2003年2月7日淩晨,負責照顧的印尼籍看護工維娜由於工作性質長期無法獲得適當的休假,導致精神異常,杏林子遭其嚴重拉扯及傷害,緊急送三軍總醫院急救,不幸於2月8日淩晨4時41分離世。遺體於3月初火化,安葬於臺北縣宜城福音山。

   杏林子逝世後,獲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頒令褒揚,全文如下:

總統府國策顧問、作家劉俠,器識淵閎,襟懷澹定。雖幼罹罕見疾病,不良於行,然熱愛生命,困學自勵。以「杏林子」筆名發表「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勵志作品,立意精純,激勵人心;著作等身,享譽文壇。歷任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殘障聯盟理事長等職,推動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以公益為依歸,溥仁愛於大眾;關懷觸角廣及國際,拓展國民外交,尤足矜式。曾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等殊榮,實至名歸,群倫共仰。民國九十年,應聘總統府國策顧問,叠進嘉謨,獻替良多。綜其生平,致力文學創作,綻放心靈光彩;盡瘁公益,推愛及人;懿德高風,允垂世範。遽聞溘逝,曷勝軫念,應予明令褒揚,以彰馨德。

總統 陳水扁

行政院院長 遊錫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十九日

 

   作品年表

1969年:《遙遠的路》(合著小說集)

1976年:《喜樂年年》

1977年:《生之歌》

1979年:《杏林小記》

1980年:《北極第一家》

1981年:《生命頌》

1982年:《誰之過》、《另一種愛情》

1983年:《凱歌集》、《皓皓長安月》、《牧羊兒——于右任的故事》

1984年:《大地注‧生命注》

1985年:《我們》、《重入紅塵》、《母親的臉》

1986年:《行到水窮處》、《種種情懷》、《山水大地》、《杏林小語》、《杏林子作品精選一》、《讀雲—王祿松新詩水彩畫集》

1989年:《感謝玫瑰有刺》

1993年:《相思深不深》

1994年:《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1982年《誰之過》易名重新出版)、《現代寓言》、《杏林子作品精選二》、《杏林子作品精選三》

1995年:《生之歌》(重新出版)、《生之頌》(重新出版)、《阿丹老爸》、《北極第一家》(重新出版)

1997年:《心靈品管》、《寶貝書:殘障娃娃家長親職手冊》

1998年:《生命之歌》(有聲書)、《身邊的愛情故事》

1999年:《在生命的渡口與你相遇》

2000年:《為甚麼我沒有自殺?如何度過生命低潮》(主編)、《探索生命的深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美麗人生的二二種寶典》

2002年:《打破的古董》、《好小子,喬比!》(圖文書)

2004年:《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

   獎項、榮譽、公職年表

1979年:第二屆基督教文藝獎(《生之歌》)

1980年:十大傑出女青年

1983年: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後任常務董事,至2000年)、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另一種愛情》)

1988年: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花蓮縣榮譽縣民

1989年: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籌備會主席、高雄市榮譽市民

1990年:中華民國殘障聯盟第一屆理事長、第三屆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1992年:臺北市榮譽市民

1997年:靜宜大學榮譽博士

1999年:年度職業成就獎—立言類職業成就獎

2001年: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第十二屆「臺美基金會人才成就獎」社會服務類成就獎

   家庭

杏林子在家中排行第二。她在《北極第一家》一書中,對家人有頗細緻的描寫。

父親劉德銘,生於1912年,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畢業,官拜上校。歷經抗戰、國共內戰,曾任十九軍副參謀長、東北戰區作戰科科長,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前夕亦曾受命任福建省永定縣縣長,惟僅一月即奉命撤退。1949年金門古寧頭戰役中負傷回臺,後曾任職省垣警備指揮部、動員訓練幹部班、保安司令部,1956年調任國防部監察官,一任十年至限齡退役。1958年藍天鵝水上飛機事件後,曾獲國防部指派接任連江縣縣長,後又嘗被指派為金門縣縣長,但兩次均以須照顧女兒為由拒絕。1991年因醫療失誤逝世,享年80歲。

母親唐綿,陝西省西安市人,十三歲入讀西安玫瑰小學,後升讀玫瑰女中。1939年結婚。杏林子發病後一直加以照顧,並曾為杏林子處理出版書籍事宜。

大姊劉儀,本從事臺灣石油工業,後來轉職作人才培訓。她曾翻譯安娜?懷斯(Anna Wise)的著作《潛能總開關:運用腦波啟動內在力量》,教導大眾透過頭腦體操來改善自己的心思,從而激發自身的內在能量。

三弟劉侃,宣教士,亦從事殘障福利工作。現任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董事長、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中華民國劉俠(杏林子)之友會理事長、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他的太太是來自挪威的宣教士,二人育有二子一女。

四弟劉儼,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系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史丹福大學博士。現職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高級研究員。

小妹劉儷,現與丈夫遊建國一起在基督教廣播機構遠東廣播公司所屬的良友電臺主持「幸福滿家園」節目,二人育有一子一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F%E6%9E%97%E5%AD%90

 

杏林子:生之歌二則

 

   (一)生命 生命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只飛蛾不斷地在我頭上飛來旋去,騷擾著我。趁它停在臺前小憩時,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動著雙翅,極力地掙紮,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這樣一只小小的飛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會再動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掙紮的生之欲望,令我震驚,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麼呢?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了一粒香瓜子,隔了幾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裏,包含了怎樣的一種力量;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水泥地上,不屈地向上茁長,昂然挺立。雖然,它僅僅活了幾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卻令我有種肅然起敬的感動!

許多年前,有一次,我借來醫生的聽診器,聆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沈穩而規律的跳動,給我極深的撼動,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過一個更有意義的人生,或是任它荒廢虛度,庸碌一生;全在我一念之間,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的過程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從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爲光彩有力,卻在於我們自己掌握。

從那一刻起,我應許自己,絕不辜負生命,絕不讓它自我手中自白流失。不論未來的命運如何,遇福遇禍,或喜或憂,我都願意爲它奮鬥,勇敢地活下去。

   (二)永恒的價值

在西洋的畫家中,我特別欣賞法國的印象派大師雷諾瓦,他對色彩的運用,對光韻的捕捉,都有獨到的手法。我尤愛他畫的少女和小孩,纖柔典雅,眼波如水,彷佛隨時都可以從畫中走出來。看他的畫,總給人一種明朗歡愉的感覺。

據說雷諾瓦也患有關節炎,到了晚年,全身的關節都壞了,只有坐在輪椅上繪畫,他的畫架也是特制的,有活動的軸可以將畫布升降移動。由於兩手的關節都告變形,無法拿筆,就將畫筆綁在手上,朋友看他作畫如此艱苦,問他何不放棄,他回答說:「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他至死都沒有放棄他的畫筆,他就死在他的畫架旁。

多年來,我的右臂因一直不斷寫作而腫脹不堪,常常痛得無法彎曲,只有把手放在桌沿上用力壓回來;而頸部和背部的關節也往往因爲低頭太久,不時向我提出嚴重抗議。每在這種時候,我就不自覺會想起雷諾瓦這句話,他留下的豈止是藝術的美,更留下了生命的美。在那樣艱難痛苦的境況中,他仍然堅持對美的追求,努力地創作,這種對生命執著和熱愛的精神,遠比他不朽的名畫更值得我們尊敬推崇。

是的,有一天痛苦會過去,眼淚也會過去,一切的不幸都將隨時光消逝,但我們生命中還有一些永恒的東西可以留下,只要我們肯,我們總能留下一些什麼。

 

「生之歌」閱讀心得---五丁‧黃祺甯

 

    劉俠(杏林子)女士是一位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受到這種晴天霹靂,許多人都會喪失生命的鬥志。但杏林子卻不是這樣,她依然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作家,而且她甚至比其他人活的更充實、更快樂!

    她寫出的生之歌裡表達出有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不要埋怨為什麼自己的命運不好,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特定的價值,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沒有任何私心。書中有幾句重要的詞句:「媽媽是一盞燈,照亮了家,也溫暖了孩子的心。」、「雷諾瓦說:『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字雖然都簡單不難,卻有蠻深的涵意。

    杏林子在這本書裡描寫了她對生命的看法,她也在面對生命的挑戰中曾經有許多挫折。她依然面對生命的殘酷,勇敢的站起來,努力地對抗!裡面每一篇小故事都在描述生命,每一篇都很有意義,十分感人!這種精神真令人佩服!

    她一生都困在病魔中,但她把愛散播給每個人,我讀完這本書時,頓時感到精神振奮,感覺到生命是有意義的。讓我們朗誦出生命的快樂,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豐富的「生之歌」!

 

生之歌閱讀報告  五丁‧葉瑋婷

 

  生之歌是我們班第一本團體閱讀的書,它的作者是殘而不廢的杏林子(劉俠)女士。

    這本書是由許多個小故事所組成的,每個小故事都在訴說人生的道理,並且都有幾句十分有意義的話,讓我覺得受益良多。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讓我們學習從苦難中發出讚美的歌聲,透過漫天風暴,層層陰霾;雲層之上,必有天使應和。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勇於面對苦難,繼而戰勝苦難,超越苦難,將自己提升出來。這本書有著許多重要的句子,像是通往成功的路程往往是漫長而艱苦的、希望是一切力量的泉源、不要怕你的天地狹小,不要怕你的環境孤單,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等等。這些句子都讓我印象深刻、受益無窮,也讓我了解到人生的大道理。

  杏林子雖然得了類風濕關節炎,可是她並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因患難而感恩。生命就像是一首歌,不讑曲調是長是短,是歡樂還是悲傷,我們都應該勇敢的唱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歌,而不是選擇逃避的方式。我們應該學習杏林子的精神,把愛和祝福送給大家。

 

「生之歌」讀後感        五丁‧林琬瑜

 

本學期的第一本班書是杏林子的生之歌,是一本散文。

書中的每篇文章都有許多涵意,也有許多重要詞句,像第九篇的「登上高峰」,杏林子寫著:「如果我們不畏艱險,勇敢向上爬,終必也能穿透層層陰霾,登上生命的高峰,享受那一片光明華美的新天地。」這些詞句就讓我想到老師說的一樣,如果我們不畏艱難,努力用功,終必會有好成績。俗語說得好:「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爬山一定是從山腳下往上爬,要是不努力,是到不了山頂的;要走到遠的地方,一定是從近的地方走。在人生的路上,也是要不怕困難和苦痛,勇敢的向前走。

杏林子雖然患有嚴重的關節炎,但她非常努力地寫作,她雖然是個殘障,但她卻愛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堅強、恆心、毅力,這就是杏林子在書中寫的每一篇小短文的詞句所涵有的意思,和她要教導我們人生當中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殘至障朋友們的痛苦,如果我也是這樣的人,我會有什麼感受?小時後,我總是覺得它們好可怕,現在長大了,就覺得他們好可憐,我希望我能多幫助他們,例如:捐發票、捐錢等,都能為他們付出一些心力。

杏林子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關節僵化,但她仍不灰心,努力創作的成果,字字真摯有力,鼓舞並感動人們的心靈。杏林子是我們很好的學習榜樣,我希望我能學習她的恆心和毅力,勇敢堅強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

 

 生之歌讀後感想      五丁‧舒慶嫣

 

    杏林子是一位殘而不廢的作家,她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卻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雖然不能跟正常小孩一樣奔跑跳躍攜手結伴上學卻很有勇氣,抱著很大的希望,忍著痛,寫了十三本書。

    生之歌是其中的一本,這本書是在鼓勵一些殘障的朋友要堅強,才能勇敢的活下去,並且教我們應該要有感恩的心,上帝賜給我的身體很完美就應該要感恩; 媽媽煮飯給我吃,讓我不會餓肚子就應該感恩,而不是要給很多錢才感恩;還有做人要樂觀才會快樂,一個人如果樂觀朋友就會多,不常生氣、不常吵架,自然就會快樂。

    我非常喜歡看這本書,裡面寫到了很多生命的道理,我覺得杏林子有無比的毅力和勇氣才沒有自殺,她樂觀的精神也讓我很敬佩,讀了她寫的書,我知道了很多她以前的故事,我真的想不到會有這麼可憐的人。我希望大家也都能看這本書, 把心放寛才會快樂。

 

「生之歌」讀後心得     五丁‧過彥達

 

生之歌是班上第一本團體閱讀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杏林子。杏林子從小就得了類風濕關節炎,但她堅毅過人,在醫院與臥房的有限天地裡,以筆為千萬心靈寫出勇氣、希望跟感恩的世界。面對困難時讓我們愈挫愈勇,發揮生命潛力極限。

我覺得這本書很好看,它分成九十八個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一顆珍珠」,內容大略在說:有一天,一位朋友送杏林子一串珠鍊,很美麗。而珍珠是從小小的蚌在海裡,突然一粒沙子嵌進肉裡,雖然很痛,但蚌排斥不了,只好分泌雲母質來包容沙子。過了漫長的歲月,那粒沙子變珍珠。

在十九世紀法國的路易斯˙勃萊爾被針刺中因而失明,經過不斷的努力,發明了盲人點字法,帶給盲人光明與希望。我最喜歡書中的一段話:「很多時候,我們只看見不幸的表面,流血的創口,受傷的心;我們只會埋怨、訴苦、哀憐不滿。不知道通過苦難的試煉,痛苦的經歷,淚水的洗滌,神會使一個無用的生命發出不朽的光輝,粗糙的沙子變成無價的珍寶。」

我就曾經有這種經驗,記得剛開始學圍棋時,每次參加比賽總是輸多贏少,很有挫敗感,那時我真想放棄不學了。後來,父母一再鼓勵我,要我記住輸棋的關鍵在哪裡,讓我不怕輸,我才沒有半途而廢。經過不斷的努力,今年暑假剛過終於達到晉段的小小目標。如果一開始就被輸棋的挫折打敗而放棄,就不可能達到任何的成績了。

http://www.ntueees.tp.edu.tw/~jong/reading-1.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8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羅蘭小語》
此分類上一篇:《張曉風散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