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15 09:07:03| 人氣3,63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送信到哥本哈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若非「逃出共産集中營」主題的政治正確性,以其沒啥突出的文字和影音魅力、加上主題的沈重,我實在很懷疑、原著和電影憑啥暢銷和得獎無數?
   誰管你「文字和影音魅力」?劇情感人才是賣點!即使再怎麽巧合。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

《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2003)我是大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fKVdd-Be8

導演:保羅費格(Paul Feig)
演員:
“聖狄哥影展”最具潛力新人班提柏(Ben Tibber)
“基督受難記”男主角吉姆卡維佐(James Caviezel)
“金球獎女星”瓊安普洛萊特(Joan Plowright)
“挪威影後”瑪麗亞波奈薇(Maria Bonnevie)
榮獲美國奧斯汀影展觀衆票選最佳影片
本片榮獲美國奧斯汀影展觀衆票選最佳影片
榮獲美國聖狄哥影展最佳影片、最具潛力新人獎
榮獲摩納哥影展最佳電影新人獎
榮獲美國心陸影展水晶心大獎  
  《I Am David》是根據丹麥暢銷小說「北方自由」所改編而成的,「北方自由」是丹麥名小說家安娜荷姆(Anne Holm)最感動人心的作品。故事講述,在共産世界保加利亞長大的孤兒大衛逃出了集中營,他受人之托帶著一封信穿越歐洲、展開送信之旅的故事。
  名導演保羅費格(Paul Feig)慧眼視英雄,找來了在《受難記:最後的激情》(Passion of the Christ, The)中表現出色的吉姆卡維佐(James Caviezel)和飾演戴維的童星班提柏(Ben Tibber),共同創造一趙充滿希望的人生之旅
  劇情簡介
  戰後的保加利亞依然將一些宗教信仰與政治信念不同的人關入集中營。十二歲的孤兒大衛從懂事以來就在營區內,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但他還是決定要逃離這個煉獄。
  集中營內除了一名叫約翰的人對他特別照顧之外,另一名中階的軍官也非常照顧他。這一日大衛偷了集中營指揮官抽屜內的肥皂,在中階軍官的示意下,約翰搶過大衛手上的肥皂,然後死在中階軍官的槍下。半夜中階軍官將一個臘封的信封交給大衛,指示他逃亡路線,並吩咐他一定要到丹麥才能打開信封,否則恐有生命之憂。
  大衛躲過警衛的探照燈逃出營區,但搭上的貨車在半路被攔截,幸好大衛逃過一劫。到達希臘南方的撒隆尼加後,大衛偷偷上了一艘開往意大利的貨輪,但半途被船員羅貝托發現,大衛以一把精緻小刀交換,羅貝托遂答應不告訴船長,並在靠岸前以救生衣讓大衛遊泳上岸。
  大衛謹記著不可相信任何人的指示,在鄉下為老婦人送酒而得二裏拉,卻無法買任何東西;直到幫一對汽車拋錨的夫妻購買汽油後才獲得足夠購買食物的錢。大衛繼續往北走,在一家富有人家的莊院前遭男孩卡洛毆打,但大衛卻又在著火的木屋前救了卡洛的妹妹瑪麗亞。瑪麗亞的父親喬凡尼與其妻熱烈招待大衛,但大衛卻在這對夫妻追問下撒了謊,不得不半夜又偷偷離開。
  大衛來到一個鎮上,正好遇上工人上街頭並與鎮暴警察起了衝突,大衛遭受無妄之災,在囚車內發現臘封破裂,並見到信封內母親的相片。幸好在緊要關頭大衛憑著機智逃走。
  大衛走在馬路上,後面一輛大卡車停在他身邊,原來司機正是船員羅貝托,他因偷了一箱蕃茄而遭開除。在羅貝托的幫助上,大衛順利地到了米蘭。而在瑞士邊界處,大衛認識了一名在作畫的老婦蘇菲。蘇菲主動邀大衛當模特兒,也邀他到家中作客,然後順利地進入瑞士。
  在這兒大衛漸漸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其實可以相互信賴。這一日蘇菲邀他一起到鎮內探視友人,大衛在書店見到一本小說「旅途與哀愁」,一翻作者相片正是他的母親。在蘇菲的幫助下,瑞士政府將大衛送往丹麥會見母親,大衛此時才知道中階軍官是母親的青梅竹馬。雖歷經千辛萬苦,終於達成嚮往自由的心願。
  賞析
  被譽為最精彩的兒童小說「北方自由」(North to Freedom)是丹麥作家安妮.霍姆一九六三年的作品,後來在美國重新出版後,不僅銷售量突破百萬本,更被改編成電影,在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以及在其他影展中得到肯定。
  保羅出生後至十二歲的世界都是共產制度的勞改營,要面對的不僅是身心的勞役,甚至隨時隨地都有性命之憂。保羅雖然沒有看過外在的世界,卻從自身靈魂的思路中先行否定了生命,小小年紀若非面臨絕望豈會有逃避成長的動機。為了一塊肥皂使得在營中一直教育他的約翰代他而死,其實讓勞改營的司令如此憤怒的原因應該是肥皂下面的女人相片。當不欲人知的秘密被揭穿之際,似乎唯有殺人滅口才能讓自身的忐忑平復吧!
  大衛以一把精緻的小刀,一個小羅盤以及一塊麵包踏上逃亡的旅途,身上被託負的黃色牛皮紙袋為電影帶來了更大的懸疑以及戲劇動能。大衛從一個獨特的世界到達他完全陌生的世界,對他而言每日睜眼所見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但這些新奇也蘊涵了更多的危機。因為深沈心中的人性有時比任何武器更能令人致命。
  大衛在保加利亞境內能避開追捕多少是帶有一點運氣的,這固然增添了戲劇情節的緊密度,也直接呈現了戰後保加利亞的一些環境背景。真正策動大衛逃亡的是那位勞改營中的中階軍官,透過獨白,從影片開始觀眾一直不知道這個人是誰,甚至會誤以為是約翰,直到片尾真相揭曉後才知道答案,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原本簡單明瞭的故事結構變得更為曲折及吸引人了。
  大衛曾向約翰表明欲逃離勞改營,並邀約翰同行,但約翰卻害怕。怯懦不前的原因是怕失去性命,但為了保護大衛,在中階軍官的示意下,約翰卻勇敢地搶過大衛手中的肥皂,也因此而喪命。從這個角度而言,人對死亡雖有著一種未知的莫明恐懼,但真正在面對抉擇之際,認知的價值觀卻常常使得思緖改觀,甚至是超越死亡的。
  一塊肥皂在不同的地域也產生了極端的價值觀。大衛因救了小女孩瑪麗亞而被這個富有的家庭所接受,因而在這兒接受了心靈的試鍊;在浴缸泡澡之際見到那塊大肥皂,心念似乎有了悸動,在勞改營中曾經有過的習氣又再度復活,所幸約翰的死亡使得大衛作了正確的抉擇,也通過了上帝的試鍊。
  正如中階軍官在大衛臨行前給他的忠告:「不要相信任何人」,大衛將善良的本性桎梏在自己的牢房之中,以致連笑容都忘記了。
  其實人性的複雜才使得這個世界顯得更多的面相,我們無法苛責那些懷疑或未曾善待大衛的人,因為從現實的層面而言,人總是在首要條件中先行保護自己,這幾乎很難再以善惡的對立二元論來作評論。
  然而在這麼多的人性衝擊中,導演卻借用瑪麗亞的畫像來彰顯真正的謙卑與良善。臨行前大衛將瑪麗亞的神像放在小女孩瑪麗亞的床邊,並暗暗禱告神要保護她。因為大衛自認沒有資格擁有那幅神像。
  其實大衛此刻反而是超越了神像的思維,並重回到人性自在的看待。如果不能相信別人,那應該只有相信自己吧?!大衛受困的靈魂再度帶著那句嚴肅的叮嚀踏上他的旅途。
  大衛曾在汽車旁撿到一塊鏡子,透過仔細觀察,大衛開始嚐試「笑」的「操作」,這段情節令人會心一笑,也使得鏡子在後面被警察抓入囚車時發揮了救命的功用,並使得這段旅程得以繼續。
  大衛在路上遇見船員羅貝托,他已改行當貨車司機,這使得大衛可以直達到米蘭。羅貝托這個角色適時地均勻了這段漫長的旅途,也使得他在船上的性格表現在片尾有了實際具象的呼應。
  在湖畔遇上剛從心靈困境走出的老婦人蘇菲,是大衛所有旅程的轉機,導演在這兒放置了人性至善的點線面,也使得大衛一直緊繃的心靈瞬間瓦解。蘇菲憑著畫家敏銳的觀察力,透析了大衛眼神中釋放的悲痛與哀愁,這似乎只有過來人才能體會的慽然,在逐漸取得共頻的兩個心靈交織下,一切的委屈立時獲得了撫慰。這份交集,不僅是大衛受益,其實蘇菲也在這當口獲得補償。大衛的年齡與身影都酷似她死去的兒子,一名最終尋獲生命真正的寧靜的老婦人其實也是來自生命必然的測試與考驗。這樣的準則絕對可以擴散到每個人的身上。
  在蘇菲協助下,瑞士政府以飛機將大衛直接送往丹麥的哥本哈根,前來迎接大衛的正是他的母親。母子相會本是如此理所當然,但大衛與母親的這份會面機緣卻陪葬了多條性命才得以實現,生命的不同面向總是如此令人因茫然未知而更加忐忑,身處在自由國度的大衛日後將會以何種心情來回想過去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呢?
  以兒童的主觀鏡頭來架構一部如此嚴謹的電影,是值得國內許多從事兒童小說者參考的,不要以為大人的世界無法讓小孩閱讀,在背景與事件的呼應中適度地呈現大衛十二歲的心聲,這樣大刀闊斧的結構是令人期待的。
http://blog.roodo.com/hero.h/archives/1487550.html

  導演介紹
  全方位的導演 保羅費格(Paul Feig)
  美國名導保羅費格(Paul Feig),1984年畢業于南加州傳播學院,曾是優秀而風趣的演員。演而優則導的他于1997年首部執導了電影《生活獨賣》(Life Sold Separately)。導演目前有一個工作室位于好萊塢,所執導的作品有二部電視連續劇及二部電影作品,超愛演戲的他甚至在<送信到哥本哈根>中也客串了一角!
  保羅費格在2002年9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Kick Me - Adventures in Adolescence>,寫得全是關于他有趣的童年和學校經驗等一系列的幽默散文。這位兼具演員、導演、制片及作家等多重身份的全方位才子,用他的才華及文筆填滿豐富了他的人生,也創造了許多作品,讓廣大的觀衆一起分享他精彩的世界。
  演員介紹
  《受難記》男主角 吉姆?卡維佐(James Caviezel)
  吉姆?卡維佐,出生在一個嚴格的天主教家庭,在求學期間曾立志要做一名籃球運動員,可惜在一次打球時弄傷了腳踝,不得不放棄這個夢想。1991年,23歲的吉姆以《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中的小角色,首次登上電影銀幕,但一直沒有得到可以充份發揮的角色。直到2001年,他被珍妮弗洛佩茲 ‘欽點’演出《超感應頻率》(Angel Eyes)中的男主角,這個敏感、迷人、充滿神秘色彩的男人吉姆?卡維佐開始引起影迷們關注。02年,吉姆在《極度重罪》(High Crimes)裏和艾希莉賈德(Ashley Judd)飾演一對夫妻,卻拒絕演片中的一段有裸露鏡頭的親熱戲,因爲這違反了他個人的宗教信仰。04年,他在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的宗教題材電影《受難記:最後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中出色地塑造了救世主耶酥,拍攝期間,敬業的吉姆十分投入,以至在一次拍攝中肩膀脫臼,影片上映後,吉姆震撼人心的演出終于給他帶來了電影事業上的成功。
  在《I Am David》裏,吉姆飾演大衛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他鼓勵大衛接近人群往更美好的世界去,並找尋屬于自己的自由,二人在片中的交情如同父子,其出色的表現不亞于他在《受難記:最後的激情》中的表現。
  “聖狄哥影展”最具潛力新人 班提柏(Ben Tibber)
  童星班提柏(Ben Tibber)首次在電影中露面是演出《觀光導遊》(The Cicerones),雖然該片類型爲恐怖短片,但也讓飾演一位小小的向導的他過足了戲癮。接著他便參與《101忠狗續集:倫敦大冒險》(101 Dalmatians II: Patch's London Adventure)擔任配音。演出《I Am David》是他衆多演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片中他飾演帶著希望與夢想的大衛,穿越歐洲、展開一趟送信之旅,年輕的班提柏在《I Am David》中表現出色,立即在聖狄哥影展中獲得肯定,並榮獲了“最具潛力新人獎”獎項。
  “金球獎女星” 瓊安?普洛萊特(Joan Plowright)
  瓊安?普洛萊特(Joan Plowright)演出過大大小小的電視劇及電影,曾在1996年演出《101真狗》中的女管家Nanny與狗狗大作戰後,隨即在2000年被迪斯尼相中爲《恐龍》(Dinosaur)中幫「腕龍貝琳」配音。出色的表現,讓她片約不斷,2003年在《我的野蠻網友》(Bringing Down the House)中與史蒂夫馬丁演出一對無緣夫妻,在《I Am David》中瓊安?普洛萊特飾演一位親切慈祥的奶奶,對大衛疼愛有加,最終由她幫助大衛完成送信到丹麥的任務。
  “挪威影後” 瑪麗亞?波奈薇(Maria Bonnevie)
  北歐美女瑪麗亞?波奈薇(Maria Bonnevie)有著獨特的自信與美麗,就像是兩面鏡子一般,反映出瑪麗亞的迷人氣質。很難去定位瑪麗亞的真正國籍,因爲她同時擁有挪威與瑞典的血統(母親爲挪威裔女演員,父親則是瑞典籍男演員),結合瑞典式優雅與挪威般清新氣質的她,再加上曾在丹麥的求學經驗,更加深她獨特的北歐‘混血美感’。瑪麗亞在挪威長大,16歲的小小年紀她已經在挪威電影界嶄露頭角。在18歲那年,她放棄在挪威影劇界的成就,毅然前往丹麥學習戲劇。也因此,瑪麗亞開發獨特的戲劇潛力,遇見一位啓蒙恩師,並順利進入瑞典國家戲劇學校就讀。
  有趣的是,在她經曆過挪威、丹麥的生活之後,最後卻回到其父的出生地——瑞典,並在此打下演藝基礎。她先演出丹麥知名導演——比利奧古斯(Bille August)執導的《耶路撒冷》(Jerusalem),成爲北歐家喻戶曉的新生代女演員。更因爲她的語言天分——精通北歐三國語言,遊走挪威、瑞典及丹麥三地戲劇界都沒有障礙。在24歲時,被「瑞典皇家戲劇院」(Dramaten)網羅,與大導演英格瑪博格曼(Ingmar Bergman)合作。同時在國際影壇上,她也成爲不容忽視的一顆新星,2002年柏林影展被選爲挪威傑出新生代演員。在《I Am David》中,瑪麗亞飾演大衛找尋已久的母親,動人的演出更是讓觀衆淚灑戲院。
  本人覺得最感人的地方:最後在飛機場,大衛看到了自己的母親,他說:“嗨,你好,我的名字叫大衛。”好感人,雖然之後想想其實有些老套。但還是讓我哭到字幕打完呢。
http://baike.baidu.com/view/1980407.html?tp=1_10

《送信到哥本哈根》天堂是否能接受從地獄歸來的孩子?

雖然《送信到哥本哈根》的IMDB分數是高但不算非常高,但仔細研究一下,應該是因為票數不多而被公式做了校調,不然實際平均數是接近8分的。比較意外的是,影評竟然普遍不很欣賞這部片子。從這種現象,會覺得《送信到哥本哈根》好像很商業,可是它的題材呢?一個從集中營逃出來的男孩(班提柏〔Ben Tibber〕),要送一封信到哥本哈根,但他一輩子在集中營長大,看盡醜惡人性,自我保護讓他無法打入一般的人群,但一路上遇到的人,讓他慢慢敞開了心胸。
所以,《送信到哥本哈根》到底商業不商業?
火行者個人淺見,這部片,用感性看,不要用理性看。然後,像火行者這種含水量高的生物,就能哭到哽咽(真的好久沒哭這麼過癮了)。
說要用感性來看,並不是因為故事不好不能用理性看,而是因為電影確實製造了不少巧合(不知道在原著小說是否就如此,還是說電影選的橋段都是比較巧合但能夠有「效果」的?),但若不是把焦點放在事件的本身,而是事件的意義,和事件對小男孩的意義,真的是很棒。(因為加以說明會牽扯到劇情,所以放到後面註明有雷的部份)
其實可以想成,班提柏一路上碰到太多事,有的很巧,有的不巧,電影只是把比較巧的部份比較特殊的部份拿出來而已,這麼一來應該可以稍微釋懷吧?
火行者很喜歡這部電影,因為班提柏演得真好,一個只見過人性醜惡面的小孩子,對所有的人都有著戒心,無法接受幫助和關懷,他被迫長大,沒有同年孩子的快樂,可是在一些小地方,你看得出來他有很童真的一面(看他抱著貓咪的那一幕,就很不爭氣的落淚了…連我們覺得這麼平凡的事,班提柏都不曾感受過啊)。運用一些 flashback 式的回憶,在生活中一些事讓班提柏受到過去陰霾影響時,觀眾也能一起體會,所以會更能了解他的心情,這點算是比較「貼心又明白」的設計,也可能會被視為比較商業一點的手法,因為擺明要來操控觀眾的情緒,省得觀眾自己去深思,可是效果實在不錯,火行者就完全吃這一套,其中有一幕,一對夫妻只是用稍微嚴一點的語氣,對班提柏問了幾個問題,就把班提柏嚇得讓人好心痛,你不會和這對夫妻一樣不了解為什麼,因為這 flashback 的穿插讓你當下就知道,他們讓班提柏想到了什麼而退怯。
效果多好呢?只是這樣一個驚嚇到小男孩的鏡頭,就讓火行者鼻酸了,難過的是,這些揮之不去的陰影,讓他如此難以去和一般人正常相處,看了就是心痛啊。他真的,會怕人。
和集中營的日子相比,外面的世界再苦,都算是好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十二歲的班提柏毫無怨言和執疑地進行著他完全不知道目的的旅程,他不懂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比如買麵包要花錢),會做出些好笑的事,但他那雙眼睛,實在是很深沈,《送信到哥本哈根》也不讓觀眾有看不出來的困擾,數度使用配角來直接告訴觀眾,班提柏的眼睛說了什麼,回想起來,的確可說是幫觀眾想好了要如何去感受,去認識這個男孩了,可是當下,並不會想這麼多,而是整個融入劇情。電影幫觀眾設定好了立場,也沒什麼不好的,至少身為觀眾,火行者是很樂意順著導演編劇的設計去感受,然後感動。
這個小孩子,演技真不錯,帶著相當的戒心,又不失童心,表現出來的就是被迫長大的樣子,所有的感動幾乎都來自於一種感傷,對他的遭遇,和他的堅強。
也很喜歡《送信到哥本哈根》中的那位老太太,先前在寫《充氣娃娃之戀》〔Lars and the Real Girl〕時,才和風子聊到「不過問」的支持,在《送信到哥本哈根》有更明顯的感觸,有些事,如果對方想要鎖在心中,硬是去挖反而沒有幫助。但這位老太太也不是就什麼都不問了,不時,她還是會試著給予一些很好的意見。非常喜歡這兩個人之間的互動和感情。
從地獄逃出來,看盡世間邪惡,重新回到人間,如何能再相信人類?
也許,有人會覺得《送信到哥本哈根》太過巧合的地方在於,班提柏拿到書就找出身世,讓這段旅程直接抵達終點,而感到不滿。但火行者有另一個看法,拿起書只是一個象徵,他之前並不是沒有機會看到這本書,而是他的心態還沒有改,直到老太太已經得到了他的信任和友誼之後,他才能在看到書時,很自然地向老太太詢問關於書的事,進而看到封底… 真的讓他解開身世之謎得到幸福的,並不是一個看到書的巧合,而是…他終於卸下防衛心,接受了他人進入。
火行者壓根不在意這些巧合,因為看到的就是這些巧合背後所要表達的東西,且,《送信到哥本哈根》並不難懂,並不難體會,不會像影展片讓許多大眾覺得不知道要看什麼東西,只要是喜歡看感動、對「人」的興趣高於「故事」的興趣,那麼就值得試試看。
http://blog.nownews.com/firewalker/textview.php?file=127499

關于信任――觀《送信到哥本哈根》

  山雨欲來風滿樓臺風來臨前,看了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 拍的非常優美的一部電影意大利和瑞士的鄉間風光,四十年代的風土人情安詳寧靜如世外桃源般很溫暖,在這個臺風把人心搞得惶惶不安的日子裏,給了我一絲的安慰和暖意   
   電影講述了一個二戰時期的故事,大衛是一個在集中營長大的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失散也不懂自己父母的身份,有一天他在神秘人的幫助下逃出集中營,要送一封很重要的信去哥本哈根,神秘人告訴他不要相信任何人,大衛牢記著這句話上路了,他一路曆經艱辛途經意大利瑞士遇到了許許多多的陌生人,他一直深懷戒心,直到遇到一個瑞士的老太太把他當孫子一樣,告訴他其實世界上好人居多,他們都有家庭和朋友,當然世界上也有壞人,他們一般都會被你辨認出來,也許你會辨認不出來,但是不能因爲如此你就不相信任何人,你可以有防備之心,但是你不能阻止別人進入你的世界
   這段話該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關于信任的主題,從我自己的經曆來說我很認可那個瑞士老太太說的話,世界上好人還是多的,我喜歡信任別人,相信別人是真心實意的對待你,相信別人對你的好意不是別有用心,相信世界其實還是美好的,可是總是有人告訴我你不能這樣輕信別人,世上的壞人其實很多,沒有人會無緣無故的幫助你,他們幫助你都是別有目的,我不懂是不是該聽他們的話,時刻豎起自己的警惕心懷疑一切好意的動機,我很不願意這樣做,我願意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也能相視一笑然後路過,我願意在商場裏看到別人提著大包小包我可以很自然的幫她一把,我也希望在我身處異地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陌生人不會用懷疑的眼光打量我
   曾經在南京機場因爲接機者的車況出了問題遲到了一個小時,我的手機當時又出了狀況沒法使用,無可奈何只要向機場裏的陌生人借手機一用,我非常難以啓齒,因爲國人的相互信任度我是知道的,我找了一對情侶向他們借手機他們非常懷疑的看了我幾眼,猶豫著還是借給我手機,雖然那樣的眼神讓我當時覺得很難爲情,但是我還是很感謝他們,我知道他們沒有惡意,只是一直以來的習慣一直以來的思維讓他們本能的不相信陌生人
   現在國人對人的信任度是越來越低,不但對陌生人就連身邊的朋友許多人也是十分有保留的,大家都害怕害怕會被人騙,所以每個人都不自覺的心理自衛,不管聽到什麽都在心裏冷笑一聲暗自說一句鬼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看到前一陣網絡上流傳的文章說二十歲和三十歲的區別,二十歲的時候聽到什麽都相信是真的但卻要裝作不相信,三十歲的時候聽到什麽都不相信是真的但卻要裝作相信,這種進步我一直認爲是悲哀的,我也一直在拒絕這種進步,有很親密的朋友說過我你怎麽老吃塹可老不長智,可是我卻始終相信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只是我們的環境把人的信任變成了一件奢侈品一種幼稚的表現,很多人都會對別人的信任冷冷笑著心裏說真幼稚這年頭還相信人,我卻覺得這些人也許保護了自己,當他們也失去了許多東西許多比物質利益更重要的東西,這種東西是溫暖而美好的能給人帶來快樂和寧靜而不是猜忌和懷疑   
   電影最後大衛放開了自己的心胸,他終于可以主動的跟陌生人說話,他釋放了自己他得到了自己的幸福,電影最後當damien rice的歌聲想起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淚,相信其實是一件很簡單很美好的事情爲,什麽我們要把它變的如此困難
   http://www.gmovier.com/review/1138534

台長: 阿楨
人氣(3,63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二手書之戀》
此分類上一篇:《南方信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