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02 09:51:39| 人氣95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陽性反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保羅.羅素的《陽性反應》 The Coming Storm (天培,2005),以貴族福克中學為中心,用具有魅力的語言、藝術的文字和流暢的故事情節,巧妙地編織出不同時空下之:同床異夢的異性戀(p.170,344);靈肉分離的同性戀 (p.29,262,94,236-9);愛恨交雜的師生戀 (p253,284,290,315.);立場不堅的女性主義者(p.111,171,266),是本叫好又叫座的同志小說。
   可惜結尾地太圓滿:與愛滋患性交幸未染愛滋、與未成年性交幸未被起訴 (p.339,352,362-4),欠喜劇的反諷,不如後評《維農少年》結尾地有反諷味。也不如《醜聞筆記》(一部探討兩女師芭芭拉、希芭因15歲男學生史蒂芬的戀情而深陷「需要」與「背叛」泥淖的心理驚悚佳片:芭芭拉發現這個能使希芭失去工作、家人,甚至還得吃牢飯的師生戀 ,是她操縱希芭的最佳武器。另參本館:)。

《陽性反應》內容簡介

  榮獲鐵血獎(Ferro-Grumley Award),並進入浪達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決選。
  爭議性禁忌話題:同性戀、師生戀、老少戀......交織出張力十足,壓抑而又強烈的愛與恨。情欲與真相一層一層揭開,傳統道德的枷鎖也隨之一個一個打開。
  校規嚴謹的著名貴族中學來了一位新老師──崔西。他年輕而熱情,活力十足且不拘小節,甚至有點不修邊幅。然而謹言慎行的拘謹校長路易士卻對他眷顧有加。
  崔西是個素食主義者,但他對年輕美好的同性肉體卻有無法饜足的渴求。帶著可能被舊日親密愛侶傳染愛滋的恐懼,他離開紐約這顆大蘋果,在校園中扮演形象良好的聖者,跟保守的福克中學一樣壓抑而自制。然而,在學生諾亞的主動與大膽告白下,他們突破同性與師生的禁忌。
  在夏日裡滋生的不倫之戀,逐漸成長而終將無法遮掩。在冬日鋪天蓋地的暴風雪中,福克中學也正蘊釀一場醜聞風暴。
  福克中學的永久典範──死去的老校長艾米瑞奇,終其一身隱藏自己;一板一眼的現任校長路易士將熱情投注在教育與音樂。走過風暴,崔西與諾亞又做出怎樣驚人的抉擇?
  作者簡介
保羅.羅素(Paul Russell)十年內出版四本叫好又叫座的同志小說,被譽為「一百名最有影響力的同性戀者」,也被許為「最好的gay作家」。

《陽性反應》內文試閱

那個年輕人大步跨過了路易士辦公室的門檻,充滿活力與自信的姿態使路易士的思緒稍微停頓了一下。崔西‧派克握手簡潔有力,笑容清朗,頗令人有好感。
  「請坐。」他做個手勢,崔西輕鬆自在地坐了下來,捲起了白襯衫的袖子,拉鬆了領帶。路易士注意到他的頭髮似乎需要修剪了。
  「不用擔心,」崔西用長長的手指梳過鬆垮的稻草色鬈髮。「最亂也只是這樣,最近我沒時間剪頭髮。」
  這的確是個好的開始。路易士用手帕擦了一下額頭:「非常謝謝你,在臨時通知的情況下趕來。我希望你不會因為氣候而不喜歡這裡,這兒有時溼度很高。」
  「在城裡也一樣糟啊。」崔西笑著說。
  「我想,你會發現這裡的溼氣重得多。」路易士很確定。然後,很不必要地看了看崔西的履歷表:「你過去幾個月在做木工?」
  崔西把裸露的小臂伸了出來,「曬得夠黑了吧?現在大概是我健康狀況最好的時候,不過我的頭腦快變成糨糊了,晚上回到家就只是看電視。真等不及回到用頭腦的生活,經過六個月的思想休眠期,我現在有說不出的興奮,書本、教育和學習,這才是我真正的生活。」
  「我得告訴你,」路易士對他說:「四月時我們其實對你很有興趣。不幸的是當時只有一個空缺。怎知演變到現在,那個空缺還在。」
  崔西友善地點了點頭:「你們被棄諸困境之中了。」他很自在地蹺著二郎腿說。
路易士發現崔西沒有穿襪子,覺得有點尷尬。「被棄諸困境之中,你說得真對。」他承認道。
  「好老式的說法。」崔西沉吟。
  路易士沒有接話。他仍然懷疑地注視對方的卡其褲管和黑色便鞋之間裸露的腳踝。
  「我是說,『棄諸困境之中』,你覺得那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再三回味這句話。
  「你問倒我了。」這個年輕人的好奇心引起了他的興趣。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說的語言其實很奇怪?」崔西繼續說道。不知道為什麼,他好像非常善於散發熱情。「大學時期,我到德國念了一年書。那段時間裡我幾乎一句英文也不說,我才了解到英文真是瘋狂而混亂,不像德文那樣一致、沒有例外。英文好像很活,就像……像一條蛇吧。」
  路易士暗忖,也許真正了解崔西的時候,會發現這個年輕人其實很無趣。這個年紀的人就是口無遮攔了點,可是,形容英文像條蛇,真是件奇怪又有趣的事。
「我對德國也很有興趣。」他覺得他該提一下,免得崔西想要詳述他的學習經驗。
  「你去過嗎?」崔西興奮地問。「我相信你一定去過,可是去過很多次嗎?」路易士微笑起來。「哦,常常去,我內人和我到處旅行。慕尼黑、德勒斯登、柏林、司徒加,我們喜歡那裡的文化,尤其是歌劇。德國有很多很好的地方歌劇院。我們那次在夫來堡--」
  「夫來堡,」崔西說:「我就是去那裡念大學。Freiburg im Breisgau(布里斯區)。」
  這次輪到路易士緊追不捨了:「有一齣《玫瑰騎士》哻我們看了四次,」他繼續說:「製作人很有才氣。後來到柏林又看了一次,唱得好得多,交響樂團很精彩,可是製作得一塌糊塗,沒有概念,在小一點的劇院裡反而有清楚的製作概念;那些熱情的年輕導演不會因循苟且。」
  他停住了,差點就要說「大部分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用腦筋。」可是他擔心聽來像說教;隨著年歲的增長,路易士覺得越來越會不自覺地說教。沒有任何話題能像音樂這樣引得他暢所欲言。「你該去當音樂家的。」克萊兒總是這樣對他說。事實上,除了當個聽眾,路易士並沒有音樂天分。
  「歌劇我就不擅長了,」崔西微微一笑地承認:「不過那是一種該培養的能力。」
  「咦~」路易士逗著他說:「那不也是教育嗎?」
  「而我一向樂於學習。」崔西肯定地說。他笑得很開朗燦爛,路易士想,好像一個微笑就能讓談話對象更容易接受他。他了解到,朝氣、認真還有熱誠,可以彌補他的缺乏經驗。
  這個學期不到三個禮拜就要開始了,那個缺急需補上。雖然上次他選錯了人,但是現在的狀況不適合太過謹慎,錄用崔西似乎已成定論。但是,他還想再問一兩件事。熱情可能讓年輕人看不清廣大的現實。
  「你的教學經驗不多。」他說道。
  「我在日本教過一年……」
  「可是學生不是美國人,」路易士提醒他:「尤其,我們這裡的學生很特別,福吉中學有其特殊的地位。」
  他謹慎選擇所用的字眼。
  「我們大部分的學生並不是模範生。很多人都很有才氣,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在之前的學校裡成績都不是很好。他們出身富裕的家庭,都有很好的遠景,可是需要一點鞭策。我們的任務,就是確保他們不會在現階段做出太多毀壞前程的事、讓他們能進大學,並且了解什麼對他們最好。我們是一個進步的學校,盡量幫助每一個學生找到地位,充實潛能。如果你對這個感興趣的話,那下學期就可以和我們一起工作了。」
  他知道自己太囉嗦了,可是崔西仍很專注,他只在一瞬間皺了下眉頭,然後用明亮的眼光正視著路易士。「我想,這正是我的專長。」他說,「說實話,做木工的薪水是這裡的兩倍,可是這才是我要過的生活,這一點我很確定。」
  在六十四歲這年的這個八月天下午,路易士極度羨慕崔西‧派克毫不自覺就擁有青春這個無形的本錢。二十五歲,他也是從二十五歲開始在福吉中學任教,雖然他那時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本錢,畢竟,二十五歲是個可怕的年紀,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焦慮和不安。
  他心煩意亂地在辦公室裡走來走去,翻找上個學期留下來的一堆堆文件,把它們從一個雜亂的地方挪到另一個雜亂的地方,突然狠下心來,抓起一大疊紙,看也不看地扔進了字紙簍。
  路易士現在只希望能窩在自己涼爽的沙發上,聽著布拉姆斯或是布魯克納的作品,一動也不動,將精神專注在環繞的樂音而得到釋放。如果他生在上個世紀,說不定會到鴉片館去,懶洋洋地躺在那裡,讓思想徜徉在仙境,那種誘惑始終都潛伏在路易士的心裡。
  他被敲門聲嚇了一跳。雷德‧法龍那張大圓臉頑皮地探了進來。
  路易士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歡迎回來,」他說,「你活著回來囉。」
  雷德進了辦公室,悄悄地順手關上門。路易士最討厭雷德這種奇怪的習慣,好像怕空曠的校園裡會有人偷聽。
  「天哪,」雷德嘆了口氣,「活著,只是為了回到這個黑暗的放逐之地。你知道我們今晚要共進晚餐嗎?莉碧打電話給克萊兒,她說你在這裡。」
  「校長的工作永遠做不完,」路易士用相當滿意的口氣說:「我總算把春季班的教師缺補上了。」
  雷德一臉疑惑,「我以為我們早就補了人,那位耶魯畢業,很年輕的小姐。」「後來她不來了,這說來話長。」
  「那太糟了,」雷德失望地繼續說道:「她很優秀,符合我們的需要。」
  「這個年輕人也很好,他看來夠有熱誠。」這話有一點替自己辯護的味道,也許他太倉促行事了。
  「又一個熱誠的年輕人啊,」雷德說,「我們這兒,還缺這種人嗎?」
  「不管好壞,這件事都已經決定了。」路易士有些不快:「還是聊聊雅典吧,我想你一定玩得很開心。對了,謝謝你寄來那些暗藏玄機的明信片。」
  雷德大大地嘆了口氣,「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反正,晚餐時我會告訴大家。」「我相信,你的研究應該進行得很順利吧。」路易士主動換了個話題。
  「哦,那個研究啊,」雷德心不在焉地說。路易士準備好要面對這冗長而且自己並不感興趣的話題。「工作的時候都還好,但那裡的煙霧啦、交通啦什麼的,都讓我很受不了,天氣熱得可怕!計畫連一半都還沒完成,當然,明年夏天還可以繼續。不過,我查清楚了一兩樣事情,單是如是,我想……」他說到一半停了下來,他們兩個都非常熟悉這樣的對話。雷德的研究進行得久到路易士都懶得去算有多少年了。現在怎麼還會有拜占庭的教堂可供研究?
  雖然門已經關上,雷德還是回頭看了看,那個反射動作看起來很可笑。他掏出一張照片來,一言不發地放在路易士的辦公桌上。
  一個四十多歲的金髮女子直勾勾地瞪著他。她的膚色看起來像是經年累月曝曬在陽光下卻依然緊緻,罩著一件男用白襯衫,露出黑色泳裝。她的兩眼閃亮,看來有點微醺,或者是類似吃驚的表情。他推測拍照者就是雷德。她嘴邊逐漸消失的笑意,好像正準備要罵人,路易士的內心一陣翻騰。
  他抬眼看看雷德,又看看照片。從他們到福吉中學任教近四十年來,雷德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做,路易士對這種告解方式感到不勝其擾。在七○年中期,路易士就曾經聽過他的懺悔,他的聲音同時充滿了罪惡感和興奮,大談在里維耶拉和一個年輕女子的夏日出軌戀情。他要路易士發誓保密,路易士反問他為什麼要做出這種事來?雷德只用指尖輕觸了一下他的心,那個優雅的手勢,大概是他從古代的壁畫或嵌磁畫裡學來的。因為這種事情經常發生,那些獨自「研究」的國外旅行,那些夏末的懺悔,路易士覺得他應該表示不贊成,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是很忠誠地扮演雷德出軌中的同謀。
  雷德深深嘆了口氣,帶著滿足的神情(還是憂鬱?)把兩手放在近年來逐漸變大的肚子上。「她帶領一支美國隊伍在佩拉進行挖掘,」他說,「路易士,我真的愛上了她。我想她大概是我生命中的至愛。」然後他又嘆了口氣。
  「你不必跟我說這些。」路易士提醒他。
  雷德哀求似地望著他。「如果我不告訴別人的話,」他說,「我就會認為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我當時坐在科羅納基的一個咖啡館裡,她坐在隔壁桌,我正和一個研究拜占庭文化的同行談論達夫尼的嵌磁畫。等我說完,她走過來說:『你的英語說得真好,我以為你是匈牙利那組的領隊。』一點笑容也沒有。我怎麼能不動情呢?我們直接去了她在普拉卡住的旅館,她是一個非常貪婪的人,那樣地渴望生命。我覺得自己好像被她包圍住了,就像漂浮在光裡一樣美妙。」
  路易士掏出手帕,擦了下額頭。「那些可怕的細節,就省略了吧。」他冷冷地說。
  「哦,」雷德對他說:「沒有可怕的細節。她在德州大學教書。已婚,可惜有三個孩子。他們到雅典來跟她會合,她不讓我見他們,我當然沒意見。等我坐上回程班機時,她也在飛機上,還有丈夫和孩子,真是太巧了。可是我們像陌生人一樣。感恩節前後她要到雅典去參加會議,可能的話我也會去。她說我們沒有未來,只有當下,這點我很尊敬她,其他的都不值得我尊敬。可是這件事的確發生過,路易士。」
  雷德伸手把照片從桌子上拿回來,所有的勝利感全都消失了,突然之間,他好像很悲傷,很老而且感到萬分疲倦。「路易士,路易士,」他說:「我在想什麼?我為什麼這樣對我自己?我永遠不會再看到她了。」
  他咬住嘴脣,在那一瞬間,路易士以為他會哭了起來。可是他沒有哭,反而笑了。
  「我能不能告訴你,」他說:「我們做過那麼多次愛,到現在我還全身痠痛。她簡直是貪得無饜,她大大地刺激了我的想像力,不過我想,我並沒有讓她失望。我這個老頭子還有些出人意料的本事。」
  路易士不願意再說什麼了。
  「我覺得我觸到了一些真實的東西,有時候我確實能夠感覺到,在我們稱之為生命的這一團混亂裡,還真有些意義。」
  路易士不得不承認雷德一反常態地容光煥發,就好像那雅典的光到現在還包圍著他。他還是忍不住問:「莉碧去科德角的假期如何?」他真的對莉碧感到內疚,這麼多年來她一直被蒙在鼓裡。
  雷德看來一點也不尷尬,「哦,很好。」他說。他拿起那張照片,若有所思地放進口袋裡。他們不會再談到她,他要說的已經說完了。
  「莉碧這樣把我打發走真好,」雷德溫柔地說:「我是一個苛求的老傻瓜。她很喜歡暑假,我不在的時候她活躍多了。」
  雷德開心地笑著,好像他說的都是真心話。
  路易士在回家的路上只覺得煩悶,雷德怎麼可以就這樣闖進來?不是闖進他辦公室,而是闖進了他的靈魂?這大概是第一百次了,路易士決定結束他們的友誼。可是要怎麼結束呢?他已經牽連得太廣了,不過,就算路易士突然想揭發真相,也沒有人會相信他。「這位探究最難解的拜占庭文化,在當地報紙上寫〈宗教觀點〉專欄,學生們敬稱為『法龍神父』的中學老師雷德,欺騙了所有人。」難道路易士可以這樣公開聲明嗎?雷德即使再小心也還是在玩火,而且是那種毫無預警,就會把生活吞噬掉的烈焰。
  從面談完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在找個中肯的形容詞來形容崔西‧派克這個人,那就是「單純」。也許,崔西就像帕西法爾哷一樣,是個蠢蛋。

陽性反應 香港 1998

導演:陳汗
演員:羅冠蘭 鄒兆龍 張虹 彭鎮南
   本片一開始便是“我”在家中面對鏡頭,說出自己得悉在愛滋病測試中驗出陽性反應,政府迅即賠了二十一萬,他花錢買了錄像器材要紀錄有限生命!整部片是以黑色幽默手拍攝“我”的死亡實錄。
  “我”來港十年,任雜工,勤懇但收入微薄,老板同事皆看不起他。大陸來的女友因他窮而分手,做了一樓一鳳。他身裁短小自卑,沒朋友,唯一嗜好是看錄像帶,重複看羅伯特?德尼羅的《的士司機》,潛意識也想成爲一個暴力英雄。住百多呎房間,同單位由五六戶人家分租,大多數是新移民。每天進出,從未碰見任何鄰居,只“聽見”他們的存在:孩子哭聲,夫婦吵架,電視聲……“我”在社會壓力愈來愈失平衡,加上病情惡化,終而爆發,成爲極度危險人物,處處想利用自己的愛滋病毒去“報仇”。

陳汗來了 艾司侯  2008-03-27

  現在,許多喜歡電影的朋友都知道了陳果。我問過十個看過《香港制造》的人,八個都說喜歡。我也喜歡,是拍得不錯,有一種清風撲面的感覺。然後,我接著問,你知道陳汗麽?沒人知道,十個人都不知道。這不奇怪,就在不久之前,我也和他們一樣只知陳果不知陳汗,直到春節裏的某一天,那時我在海口,有一天上午,我在青年路的一家租片鋪意外地發現了《陽性反應》。 
  可以把一篇小說寫得不像小說,可以把一部電影拍得不像電影。藝術的自由、活潑,藝術的生生不息,藝術的創造力,往往就是從那些不正規的、看似胡塗亂抹的刺眼色塊中穿透出來。
  和《香港制造》相比,陳汗的《陽性反應》看起來更像是一部業余作品:自在、隨意、不拘一格,同時也是簡陋、粗糙和稚拙的。
  如果有更多一些錢,他的電影也許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他可以把片子拍得更從容、更精致、更“像一部電影”。但對陳汗來說,這些好像都不是最重要的,他不在乎是不是能做到完美,首先的問題,是要表現力量。
  陳汗不聲不響地從香港的某個角落鑽了出來。和他電影中的主人公一樣,他端著攝影機像就端著一把槍。
  准備好了嗎?現在,瞄准——開火!
  有兩種好電影:一種讓你看了忘記生活的平庸(當然只是暫時的);另一種則讓你慚愧地認識到自己的平庸。陳汗的電影屬于後者——像一記耳光,惡狠狠地,響亮地,把五根黑指印拍到你幹淨的臉上!
  和陳果不同的是,陳汗的電影裏沒有那種溫情脈脈的、浪漫的東西,他的風格不是清新而是粗礪,不是唯美而是真實,不是精雕細琢而是奔放灑脫。
  這是一部有打擊力和有感覺的電影。主人公,一個和你我一樣喜愛電影、除此之外別無嗜好(在這一點上,他似乎比我們更爲純粹)的年輕人,因爲一次意外的車禍,被醫院輸錯血而得了艾滋病,在他走向生命終點的路上,他扛著心愛的攝影機,想爲自己,也爲這個世界留下最後一點畫面……
  其實,艾滋病並非這部影片真正的主題(它不是另一部《瘋狂夜》),我倒更願意把它看作是導演極端風格的一個注腳。艾滋病像一把倚天長劍,在茫茫人世中劈開了一條線:一邊是正常的世界(秩序、文明、規則、體制……),另一邊是非正常的——肮髒、醜陋、罪惡、瘋狂、墮落……陳汗要講的其實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本來在線的這邊活得好好的人(譬如你我吧),有一天忽然被拉到了線的那一邊,于是他一下子就由一個被忽略的人轉而成爲一個被拒絕的人,成了異類,成了“可怕”的代名詞。忽然之間,一切都變得如此陌生、如此荒唐(就像格裏高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竟然變成了一只大甲蟲)!這時他置身于秩序之外,通過攝影機的鏡頭,反身打量起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這個世界,他被它的冷漠、虛僞和荒謬刺痛了,激怒了!最後,他決定像他的偶像特拉維斯(《出租汽車司機》)那樣,要去做一件震撼全香港的大事!他要反戈一擊!
    在講述這個簡單的故事時,影片出色的形式感令我驚喜不已。
  我非常喜歡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吃飯、做愛、拍MTV、散步、聊天的段落,特別是兩人在海邊的那段對話,讓我無比感動(內心深處湧上一種莫名的情感,像海水一樣將我漸漸浸沒)。遠處閃爍著海上的漁火,明明滅滅,一如沈浮的心情。鏡頭忽前忽後,以某種固定的節奏來回推進著,他們的臉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往事在深宵的海風中漂浮。往事……
  接下來,我們又聽到了《哈姆雷特》中那段著名的對白:“你純潔嗎?你美麗嗎?……”但只是她一個人在說,在表演。
  “如果你既純潔又美麗,那麽你的純潔應該和美麗斷絕來往……”(在朱文的小說《吃了一只蒼蠅》中,我們也曾聽到過這段臺詞。)
  “我確實愛過你——曾經。”她說著,緩緩地把一只右手放到了自己的心口,深情地(然而不無誇張)。講完這最後一句,“演出”結束了。她笑了,深深地彎下了腰,好像剛剛聽到一個全世界最好笑的笑話一樣。那一刻,我的心忽然柔軟起來。
  我說過,陳汗一點都不浪漫(就像他的名字?)。這甚至算不上是一個愛情故事—— 一個是妓女,一個是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天哪!多麽肮髒!——而且他們都不漂亮。(不漂亮的人也可以有很美的愛情麽?李銀河曾經這麽問王小波。而愛情跟漂亮之間是什麽關系呢?愛情電影和漂亮之間又是什麽關系呢?我要問你。)他們只是莊子在護城河的壕溝裏看到的那兩條魚。
  但是,“你問我看見了什麽?”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這也是一部向大師們致敬的作品,特別是馬丁?斯科塞斯。對《出租汽車司機》的幾段戲仿,並非是一次周星馳式的調情,它表達了一個學生真誠的敬意。
  回到上海以後,我又把這兩部片子放在一起看了一下,我從中體會到某種相似的激動。當然,我並不是說《陽性反應》就是另一部《出租汽車司機》,你也不能拿馬丁的尺度來衡量今天的陳汗——那是大師的尺度,僅僅才華橫溢還遠遠不夠,尚須不斷磨礪方可企及。但是,我得說:即便是在大師作品的光耀之下,《陽性反應》依然讓我感受到了它內在的堅硬品質和強度。  它粗糙,它“髒”,但有力量! 
  確實,我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內心的沖動了,一種必須要去做一點兒什麽的沖動,一種要去震撼一下這個平庸時代的沖動。看了《出租汽車司機》,看了《陽性反應》,我想還是應該去做一點兒什麽的。在我還沒有攢夠力量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和沒面子之前,至少我還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寫一篇文章告訴大家:藝術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繡花,不是做文章——藝術是一種精神,如果你太虛弱,就不要面對它! 1999.4  上海/1999.11 海口
http://i.mtime.com/175474/blog/1031880/

醜聞筆記 Notes on a Scandal 2006

導演: 李察艾爾 Richard Eyre
演員: 茱蒂丹契 Judi Dench 凱特布蘭琪 Cate Blanchett
  劇情簡介
西洋版「魔女的條件」,禁忌師生戀引爆醜聞風暴…改編自同名暢銷書,《神鬼玩家》金獎女星凱特布蘭琪、《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老牌演技派茱帝丹契同台飆戲。
  希芭(凱特布蘭琪 飾)是倫敦聖喬治中學新進的藝術老師。美麗又屬於上流階層的她,在這一群暮氣沈沈、早已失去教學熱情的教師群中,宛如一道清新的活水。對於41歲的希芭而言,教書工作是讓她逃離正為青春期苦悶的兒女,以及年齡差距多達二十歲的無趣丈夫的最佳出口。
  希芭的同事芭芭拉(茱蒂丹契 飾),個性刻薄又伶牙俐齒,卻對希芭有一股莫名的好感。某次芭芭拉為她排解課堂上的爭吵事件,兩人友誼自此開始滋長。然而,芭芭拉卻意外發現,希芭與一名15歲男學生史蒂芬的不倫師生戀…。她於是成了希芭的秘密守護者,兩人關係更進一步成為知己好友。
  希芭對芭芭拉無話不說,芭芭拉也將這段禁忌戀情的細節,鉅細靡遺地詳載在日記中。她們的友情隨著芭芭拉與日俱增的獨佔慾逐漸變了調,而此時芭芭拉卻發現這個能使希芭失去工作、家人,甚至還得吃牢飯的秘密,是她操縱希芭的最佳武器…。
  《醜聞筆記》是一部探討兩女深陷「需要」與「背叛」泥淖的心理驚悚佳片。茱蒂丹契飾演的芭芭拉表面強勢又盛氣凌人,內心卻被不為人知的孤獨啃噬,就在她以為人生就此停滯不前的時候,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希芭,竟成了她悲慘人生的一塊浮木。她自認找到了生命中不可多得、志趣相投的知己好友,這段友情卻因希芭與另一位男孩一發不可收拾的戀情,演變成兩敗俱傷的兩女戰爭。芭芭拉在日記中洩露希芭的秘密,卻也在無意中讓自己病態的瘋狂癡迷公諸於世。導演李察艾爾(Richard Eyre)形容:「我認為它是一個關於友誼與感官迷醉的故事,這兩名女人同樣擁有自毀傾向,都無法壓抑心中豐沛的情感。」
  還有什麼會比看到兩位奧斯卡獎實力巨星互飆演技,更能讓人大呼過癮?茱蒂與凱特兩人激盪出的銀幕火花,讓這部電影成為至高的觀影享受。茱蒂將惟恐自己孤獨終老的心境詮釋地絲絲入扣;凱特則精準演出徘徊道德與慾望之外的抑鬱掙扎。兩人演技被影評形容為不分軒輊、難分高下。
   影片短評
刻畫女性內心深處,雙后對決、火花四射
故事光速進展,Judi Dench厲害但太多旁白反而暴露情節太表面,配樂厲害但整體可再有窒息感一點。
看完這部片我就愛上凱特布蘭琪了,茱帝丹契告訴你什麼叫演戲
茱帝丹契的演技太讚,讓人心裡發毛。很同情凱特布蘭琪的角色,得不到她,只好把她給毀了。心有戚戚焉!
 
醜聞筆記影評 2007-03-01
 
   茱蒂丹契、凱特布蘭琪無疑是讓【醜聞筆記】可觀的主因。
  茱蒂丹契把一個外表冷峻的資深教師詮釋得絲絲入扣,光看她如何對待相伴的寵物(那種寄情、擔憂、憤怒與失控的變化轉折)就已值回票價。而她個性中犬儒、世故、甚至尖苛的那一面,則在她用筆記本寫下對周遭人事的觀察中,一覽無遺(嘲笑肥胖的同事是偽裝成女人的蠢豬、對出身藍領的學生不抱希望、甚至對身心障礙者的不幸落井下石)。除了歸功劇本辛辣的筆觸讓此角的心態現形,茱蒂丹契傲人的念白更讓這些掩藏的字句流洩出多樣的情緒,其中也包含了不為人知的寂寞與情慾。
  凱特布蘭琪飾演奉獻給家庭十多年後(他有一個年紀大她一截的丈夫、青春期的叛逆女兒和一個患有唐氏症的兒子)始入校園執教的新老師。她在初期無法適應教學環境,茱蒂丹契對她伸出援手,合理說明了兩人情誼的由來。而凱特布蘭琪也成功演繹出角色波西米亞式的無拘魅力,教學讓她暫時脫逃家庭長期的壓力,卻不僅騷動了枯燥的校園,也讓茱蒂丹契以為找到了「心靈伴侶」。
  只不過讓兩人關係更進一步的,竟是前者抓到後者與未成年學生有染的證據,從此以後,單純的友誼變成一種類似宰制的關係,進而發酵出茱蒂丹契對凱特布蘭琪的情慾。兩位傑出演員各擅勝場、勢均力敵的演技,把兩種近乎自毀的行為與原始的慾望,演得力道十足,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譜躍然銀幕。尤其這段亂倫關係的張力,除了表面的道德問題,也曖昧地提醒了觀眾:相較於學生,屬於「年長」者的凱特布蘭琪,在她與丈夫、甚至茱蒂丹契的關係中,卻是倒過來的「年幼」者。而這幾個人的情慾曲線,隱隱地說明了青春的誘惑力。
  然而導演李察艾爾對於茱蒂丹契這個角色的詮釋(非關演技,而是角色被放置在影片中的位置)卻讓我感到很不舒服。
  當茱蒂丹契握著把柄、半脅迫凱特布蘭琪成為她閨中密友時,導演特別強調她過去曾讓一名年輕女教師飽受騷擾近乎崩潰、甚至轉校並申請保護令的舊事,明示此角的性向及危險。而在電影最後,讓她再向一個年輕女子搭訕,表面上好像只是讓電影有頭有尾,來個對照手法會更漂亮,卻也寫死了這個角色,不寒而慄的氛圍除了確認其「女同志」身份外,更將她徹底的「妖魔化」。
  都什麼時代了,同志既已不是電影中的奇觀,當然也沒必要溫良恭善不可!我們可以舉伊安麥克連在【眾神與野獸】演的老同志為例,導演無懼於描述他耽溺男色、垂慕青春的姿態,難得的是能挖掘出細膩的理由,反而因此顯得哀襟大度。但【醜聞筆記】不是,茱蒂丹契與凱特布蘭琪在片中的情感衝突其實已經相當飽滿,但導演一面忙著解釋茱蒂丹契早有前科、形同慣犯,還在尾聲加強呼應這個觀點,說她食髓知味。不僅降低了茱蒂丹契在這段關係中的心理層面與情感價值,也扭曲了這個角色的寂寞與女同志的形象。
  這種將可憫轉成變態的作法,不禁讓我想起十多年前,好萊塢用【致命的吸引力】抹黑不婚的女強人(與他發生婚外情的男性反而成了受害者)、【推動搖籃的手】恐嚇職場女性、同時將失去丈夫沒有小孩的女人塑造成家庭威脅者的招數,表面上只是驚悚娛樂,卻在無形中深化了偏見與誤解。這正是我在讚嘆本片宛如「演技範本」的同時,所不樂見的。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872

《醜聞筆記》愛情決戰親情文:藍祖蔚

  選擇難,結果苦,人生如此,戲劇亦然,看到主角在兩難之間做抉擇,永遠都是緊扣人心的戲劇高潮。《醜聞筆記》的攤牌戲讓人看得膽戰心驚。面對愛情與親情的爭戰拔河,凱特的焦急無措,給人五內俱焚的迫切感;茱蒂不給情面,逼人逼到絕境的需索,卻也是一顆寂寞靈魂的吶喊。
  走上人生這條路,你就得不斷地做出選擇。
  向左向右,要笑或哭,要愛或恨,要名或利,要吃不吃…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選擇。選擇意謂著重視,或者是割捨,每一種選擇都讓你可以看見決定人的心思,他的天平,以及他的偏好,而且往往無關是非,只關乎個人品味,只是任何的選擇,後果都要自己來承受。
  《甜蜜蜜》中的張曼玉明明就下定了決心,要向豹哥曾志偉說再見,另外跟著舊情人黎明,偏偏曾志偉落難了,即將亡命天涯,她做不到落井下石,終於還是放棄了黎明,跟著豹哥落跑。
  表面上,張曼玉選擇了豹哥,她有江湖義氣,但是心中最愛的卻是黎明,她的選擇不是她最想要的結果,卻成了她的宿命,一定要等到鄧麗君過世時,才會再和黎明於紐約街頭相逢。
  選擇難,結果苦,人生如此,戲劇亦然,看到主角在兩難之間做抉擇,永遠都是緊扣人心的戲劇高潮。
  老掉牙的八點檔劇情大概都會有兒子陷入了婆媳之爭的親情之爭,要媽媽還是要太太?搶人大戰一旦發生,親情與愛情就有了裂痕,很難找到兩全其美的合理答案。
  《醜聞筆記》的搶人大戰則是發生在茱蒂.丹契(Judi Dench)與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身上。
  電影中的茱蒂是一位偏愛年輕女性的老練獵人,凱特則是她玩弄於手掌上的獵物,茱蒂窺見了凱特與男學生偷情的醜聞証據,卻不揭發,而是藉著友情義助的方式贏得凱特的信任與好感,視為她為知己,有了得以朝夕相處,分享私密的友情基礎。
  凱特對茱蒂是純粹友情,然而茱蒂卻要把友情轉化成為愛情。友情,無非就是直諒多聞,愛情卻是既自私,又要獨佔,問題在於友情和愛情的矛盾何時爆發?
  茱蒂在《醜聞筆記》中是獨居女人,平常就和愛貓相依為命,偏偏貓和人一樣老了,病了,必需安樂死了,難捨寵物的茱蒂因而需要友情的陪伴與安慰,於是涕泗縱橫地跑來找凱特。
  平常,凱特絕對願意相伴,偏偏那天不行,茱蒂現身在凱特家門口的時候,凱特正要帶著唐氏症兒子到學校表演,那是兒子的第一場公開音樂會,兒子與女友那一位比較重要?答案是明顯易見的,決定是不需多猶疑的,但是,茱蒂卻不這樣想,茱蒂認為朋友是要共患難的,我在最無助的時候,向凱特求助,凱特理應放下手邊的一切,撫慰陪伴的才是。
  凱特不是不願意,不是不能,兒子急著要去表演,她們的行程已經遲了,偏偏茱蒂就是不肯放手,就是死纏著要她陪伴,一邊是涕淚漣漣,一邊是歇斯底里尖叫,真是順了兒情失友意(請容我把「順手姑情失嫂意」的成語改頭換面一下),攤牌時分,凱特只有一個人,她不可能兩頭周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選擇她認為最重要的,她的選擇是:兒子。
  絕大部份的人都會認為凱特的選擇是正確的,畢竟,茱蒂是大人,情緒過了之後,還是可以解釋求諒解的。唯一認為凱特做錯的人,卻就是茱蒂,憤怒會吞噬心靈,於是她做出了讓大家玉石俱焚的決定。
  《醜聞筆記》的這場攤牌戲讓人看得膽戰心驚。面對愛情與親情的爭戰拔河,凱特的焦急無措,給人五內俱焚的迫切感;茱蒂不給情面,逼人逼到絕境的需索,卻也是一顆寂寞靈魂的吶喊。
  愛情是自私的,不能和別人分享的;友情是應該要包容、體諒的,誰混淆了愛情?誰顛覆了友情?《醜聞筆記》不想做任何批判,只要呈現了人心的正常反應,觀眾一定會油生:「換做是我,我會怎麼取捨?」觀眾的心情有了思索,戲劇就有了焦點,就有了共鳴,《醜聞筆記》的編導確實很懂得如何掌握觀眾情緒。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104/11042831/

台長: 阿楨
人氣(95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法國中尉的女人》
此分類上一篇:《魂斷威尼斯》

阿楨
抽菸不能當校長 吳清基:沒這回事2011-11-08 中時 (另參本館:猜誰猜的準

 針對《聯合報》昨天報導「教部禁令,抽菸不能當校長」,教育部長吳清基嚴正駁斥「沒有這回事」,並指這報導過於誇張。他強調:「憲法保障人民工作權,我們不能違憲,我公開在國會殿堂正式澄清,抽菸者照樣可以當校長,只是不宜在學生面前抽菸。」
 《聯合報》報導教育部五月發文給地方教育局處,要求研議未來甄選國小校長時,將抽菸習慣納入遴選條件;花蓮縣教育處今年六月辦理國中小校長甄試時,已將此條款納入。
 吳清基昨天在立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時,遭朝野立委連番質疑。他鄭重澄清,抽菸是個人自由行為,教育部從來沒有規定要當校長不能抽菸;但現在高中以下校園全面禁菸,校長不宜在校園內或學生面前抽菸,否則可能違反《菸害防制法》。
 衛生署菸害防制策進會去年十一月決議,建議教育部加強校園菸害防制,包括考量將「不吸菸」納入校長遴選資格的參考條件。教育部今年五月六日發文各縣市:「建議未來校長甄選時,研議將抽菸習慣納甄試簡章甄選條件,採漸進宣導方式,鼓勵有抽菸習慣的教師,如有參加校長甄選的生規規畫,宜將菸癮戒除,再參加校長甄選。」
 吳清基澄清,五月發文給縣市政府,只是「建請、研議」,並沒有硬性規定抽菸者不能參加校長遴選。地方政府要將這項建議納入校長甄選中,還要透過座談、公聽會尋求到共識,才能執行。
 吳清基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平均每六秒就有一人死於菸害,而在台灣,肺癌也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一位;況且,老師身為教育人員,如果抽菸確實會帶給年輕學生不良的示範,教育部也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平面媒體指稱「癮君子不得當校長」的說法太過誇張。
相關新聞
校長:校園不會抽 私下管不著
教長不及格 拖累藍選情
落實身教 校長戒菸吧!
2011-11-10 10:03:07
版主回應
吸菸者不能當校長 董氏:有理【聯合報2011.11.07

教育部發文建議將抽菸習慣與否,納入校長遴選條件。宣導拒菸的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組長林清麗表示,吸菸不是一個壞習慣,而因將其視為類似藥癮問題,校長也需要以身作則,才能勸導學生不吸菸。
董氏基金會義工、藝人趙舜以自己曾為老菸槍的經驗表示,有吸菸習慣的校長,不可能一整天都忍住不吸菸,那就得私下四處找地方「偷」吸菸,對學生是不良示範。另外吸菸者容易精神不集中,不利處理校務。

媒體風暴忙澄清 教部草木皆兵 2011/11/08自由時報(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沒有禁止師生戀」、「沒有規定抽菸不能當校長」,教育部連忙澄清,希望趕緊脫離這一週以來的「媒體風暴」,不要再成為問題的焦點。
10月31日媒體報導「教部明令禁師生戀」,內容敘述「教育部要求各校在新修訂教師聘約時,明令禁止『師生戀』,違反聘約可能受到停聘或解聘等處分」。
教育部長吳清基當天在立法院備詢時,趕緊出示公文,澄清新聞報導不符合事實。隔天教育部再發出新聞稿,進一步澄清。
昨天媒體報導「教育部禁令抽菸不能當校長」,指「教育部今年5月發函地方教育局處,要求研擬未來甄選國中小及高中職校長時,將抽菸習慣納入遴選條件」。報導一出,教育部再成外界批評箭靶。
吳清基趕快在立法院秀公文,澄清是教育部的轉文,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教育部傍晚也再發出新聞稿,鄭重澄清。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說,教育部的危機處理不夠明快,媒體報導以後,如果與事實不符,應該在第一時間內澄清。
吳忠泰還建議教育部,除了趕快澄清,也要通知教育界意見領袖正確的訊息,使意見領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有所因應,一通簡訊就可以了。
不過,成為媒體焦點,也不能全然怪媒體。教育部部務會報1日通過短期補習班不得招收未滿6歲兒童,兒童美語、作文、圍棋、珠算班等都不行,違法最高可罰新台幣25萬元。
消息一出,馬上引起補教業和家長大反彈,隔天「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草案就遭行政院以「程序理由」退回。
行政院長吳敦義4日以「貧童補助牛奶案」為例解釋近期對一些政策爭議所做的改正,並表示他要求所屬部會,「一定要跟他們講:有些還沒有報准的事情,不要隨便宣布」。
在選戰的氣氛下,政策的問題容易變得「草木皆兵」,教育部顯然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教育部要遠離爭議,除了做好媒體澄清的工作,也得做好政策把關,「能做再說,不能做就不要說」。

抽菸禁當校長? 民團槓教長 2011-11-08 民視

針對抽菸不得選校長,教育部長吳清基7日出面滅火,強調將有沒有抽菸習慣,納入校長遴選條件,還在研議階段,不過,8日有抗議團體,秀出花蓮縣教育局的公文,批評中央的建議到了地方就成為強制規定,只有教育部官員卻狀況外。
高舉布條,大聲抗議,因為教育部建議,如果老師是癮君子,就不能參加校長徵選,引來民間團體抗議,根本是就業歧視,儘管教育部長7日緊急消毒說,公文只是建議,不過,牛糞生朱政騏拿出花蓮縣教育局的公文,說中央的「建議」,到了地方卻不是這回事。
維護校園健康是好事,但中央的建議,到了地方卻變成強制,官員還在狀況外,引發爭議。
2011-11-10 10:09: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