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25 07:16:45| 人氣5,44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布匿克戰爭》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介於熱《木馬屠城記》《波希戰史》《亞歷山大》與冷《伯羅奔尼撒戰爭》
西方電影對《布匿克戰爭》的興趣,集中於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名將《漢尼拔》

印象中幾十年前看過黑白片的《漢尼拔》,但找不到相關資料,網上找到是新拍的電影和紀錄片各一:


漢尼拔

導演: Edward Bazalgette
主演: Alexander Siddig
上映年度: 2006
制片國家/地區: UK
語言: English

名將漢尼拔 觀後心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vSCNjlOTk

Discovery頻道裡,由英國BBC所拍攝的『名將漢尼拔』果然是好片。看完之後,有許多的心得。Hannibal Barca其實應該翻成巴卡將軍。因為Hannibal在英文裡面是殺人魔的意思,中文世界將他翻成漢尼拔將軍,這似乎是錯誤之後的約定俗成。可能是他在坎尼戰役中,擊破羅馬傾全國之力的十萬大軍,創下西方戰爭歷史上單日陣亡第二高的紀錄(第一高的殺傷紀錄是由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中,以機關槍對付密集隊形的英國士兵所創造出來的索姆河戰役),殺死羅馬參議院300名議員中的80多名,以及貴族200餘人,幾乎清除了羅馬一整個世代的上層軍政人物,並使得羅馬每個公民家庭皆有男子死亡。歷史是勝利者所寫的,就像蔣介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大陸的電影裡面的不堪形象一樣。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北非古國迦太基名將。生長的時代在正逢古羅馬共和國勢力的掘起。少時隨父親哈米爾卡?巴卡進軍西班牙,並在父親前發下一生的誓言,要終身與羅馬為敵,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鍛鍊,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犧牲了大量傭兵,進入意大利北部,在特拉比亞戰役(公元前218年)、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公元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又叫「康奈大戰」)(公元前216年)中巧妙運用計策 (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並擊潰羅馬人,於進入羅馬國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深感此人之軍事威脅,特別是情報蒐集、行軍佈陣及外交分化羅馬聯盟上,於是減少與漢尼拔的軍團發生正面衝突,加強同羅馬聯盟之間的關係,施用焦土戰略,阻斷其軍需物資的補給,發行國債,甚至釋放奴隸以增加軍團,從漢尼拔身上學會及改用遊擊戰略,才逐漸奪回意大利南部的要塞。公元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於紮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公元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條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至漢尼拔在公元前183年服毒自盡。

如果我們以現在的個案分析的角度來看待他,我會這樣分析漢尼拔:

首先:漢尼拔可以說是良好與策略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進軍意大利在戰略上不僅是(1)出其不意而已,更重要的是(2)藉著進軍羅馬來『圍魏救趙』,解除羅馬對迦太基的戰略壓力;並且(3)將戰火帶至意大利,使得羅馬的後方成為焦土的戰場,破壞羅馬的戰爭潛力與動員力。
其次,漢尼拔是有魅力的領導者,可以在那個時代的物質條件之下,鼓舞並帶領士兵在冬季越過阿爾卑斯山,並接下來在意大利作戰16年間戰無不勝。這是難以想象的艱巨工作。這使得他在部下的心中猶若天神。
三、他是傑出的外交家,憑藉良好的外交手腕建立起許多策略聯盟。否則,在犧牲巨大的代價越過阿爾卑斯山之後,又疲又弱的軍隊是無法與羅馬對抗的。他與高盧人的聯盟,以及北部中部反羅馬城邦之間的結盟、甚至與希臘馬其頓的結盟都是成功的。否則何以支持孤軍在外的16年戰爭。即使在紮馬戰役失敗後,為避免牽連祖國,志願放逐流亡東方19年,都還可以說服東方的國王與君主,並且在東方有效組織反對羅馬的戰爭。
四、他是堅定的實行者,一生不渝地奉行他的目標決不放棄,也就是他對父親的誓言,以迦太基的國家利益為重,在紮馬戰役失敗後的19年走上人生盡頭之前,仍終生與羅馬為敵。
過了2200年後的今天,當我闔起歷史的扉頁,我感嘆的是:歷史是由勝利者所書寫的歷史。即使是如此,一個失敗的漢尼拔卻仍然能夠載入史冊。關鍵在於漢尼拔給羅馬的挑戰太過於強烈,使得羅馬永遠記得漢尼拔對他們的挑戰。羅馬在瀕臨亡國,卻還能夠屢敗屢戰,一方面調整自己,做出對漢尼拔挑戰的正確回應。最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最終擊敗漢尼拔與迦太基。
湯恩比在他的歷史研究裡面寫道:文明是挑戰與回應的過程,不能正確回應挑戰的文明,將會走入歷史。同樣的,迦太基沒有能力回應羅馬對它在地中海地區的挑戰,所以最後只能滅亡。
迦太基的滅亡非常慘烈,在羅馬的圍攻之下,迦太基人在頑強抵禦了三年,於公元前146年春被羅馬軍攻滅。此役後,羅馬決定血洗迦太基,挨房搜索,將所有居民找出殺死,羅馬的工兵用斧頭鉤子等,把這些犧牲者不論死活都鏟到溝裡以清掃路面。同時把迦太基城夷為平地,放火燒掉了迦太基的城市,大火延燒了17天,灰燼有一米深。最後羅馬軍隊鏟開了這些灰燼並把鹽撒在這些上面,要讓植物永遠無法在此重生,並且而迦太基港口亦被毀滅。
我始終感覺到羅馬與迦太基的那場血戰的嚴苛歷史意義。如果漢尼拔勝利了,西方的歷史走向將會十分的不同,但是他失敗了
http://blog.udn.com/panwh/2105523

羅馬的回應

從個案分析的角度,羅馬在漢尼拔的挑戰之下幾乎滅亡,爲了回應前所未有的壓力,進行一連串的救亡圖存,實施了一連串後來證明非常有效的政策。羅馬能夠變革成功的經驗與漢尼拔的戰略創新一樣值得研究。
(1)發放羅馬公民權給更多的意大利城邦居民,許以未來的公民福利來擴大軍事動員基礎。這意味著羅馬必須進行一場政治上的大變革。但卻能有效拉攏意大利城邦。漢尼拔在意大利16年卻始終沒有能夠建立堅強的反羅馬根據地的重要原因就在這裡。
(2)解放奴隸,給予在戰場上立功的奴隸自由人的地位。給予他們強大的目標達成動機。在中國歷史上解放奴隸成軍並獲得重大勝利的還有秦朝。當六國聯軍破函谷關,進軍鹹陽時,秦二世盡赦阿房宮與驪山陵的奴隸十萬人,交予章邯統帥,大破六國聯軍。
(3)堅壁清野,不主動求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以時間換取勝利,盡可能孤立漢尼拔。等到戰爭拉長,就是與漢尼拔進行資源消耗戰的對決。由於漢尼拔的母國遠在北非,根據地在西班牙,又缺乏強大的海軍,難以給予必要的後勤支援。相反的,在羅馬地域進行作戰,羅馬的補給、後勤難度較低,因此,時間一旦拉長,整個戰略態勢就會對羅馬有利。
(4)有鑒於一整代軍政人員均已喪生沙場,羅馬啟用新一代的年輕將領,在錯誤中逐漸學習、成長。最終在16年之後,已有部分將領在心智、策略、戰術上已經逐漸成熟,具備了與漢尼拔一較高下的實力。例如後來在紮馬戰役擊敗漢尼拔的西庇阿即是,特別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5)向漢尼拔學習成功的策略聯盟經驗。羅馬開始重視策略聯盟,允許給予意大利城邦居民公民權,並拉攏北方蠻族,以孤立漢尼拔,這個策略非常成功。在戰場上則避免與漢尼拔決戰,卻集中焦點重點清除外圍迦太基的盟國將其一一擊破,例如先解決希臘的菲利普王,鎮壓西西裏島的反羅馬叛亂,並拔除西班牙的迦太基據點。
(6)向漢尼拔學習成功的圍魏救趙經驗。將戰爭帶到迦太基的北非本土,使得迦太基不得不緊急召回常年在意大利征戰的漢尼拔將軍。化被動為主動,並且以逸待勞地等待漢尼拔將軍。並且最終擊敗漢尼拔。
羅馬顯然擁有較為穩固的政治制度、社會基礎與經濟實力。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麽漢尼拔在意大利16年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即使在三大戰役一敗塗地之後,後續十數年間還有兩位羅馬執政官兵敗被殺,但羅馬仍在。迦太基卻在紮馬戰役失敗一次之後就一蹶不振,顯然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與社會基礎,乃至於經濟實力都遠遜於羅馬。我想這可以說明迦太基雖然擁有名將漢尼拔但仍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http://blog.udn.com/panwh/2107428

迦太基的失誤

在羅馬臥薪嘗膽16年之後,羅馬終於轉為戰略主動,開始攻擊迦太基的北非本土,並獲得最後的勝利。
然而,迦太基在坎尼戰役之後的完全壓倒性勝利的局面到最後的失敗,是那些失誤所造成的呢?我個人以為有幾個原因:
(1)漢尼拔在坎尼戰役後未直接攻下羅馬,迅速結束戰爭。這是一個歷史的謎團。我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a)羅馬有強大的城市防護力量,而漢尼拔缺乏攻城器械,來自草原的漢尼拔與中國北方的民族一樣,強於野戰,卻弱於攻城。(b)漢尼拔擔心鳥盡弓藏的政治危機,所以放過羅馬,反倒願意以長期的戰爭來拖垮羅馬,逼迫羅馬簽訂城下之盟。
(2)似乎迦太基上層也缺乏求勝的意志。迦太基一直對戰與和僵持不下,未有一致共識,多次願意簽訂屈辱的條約換取茍安,頗有類似南宋的和戰之爭的味道。相對的羅馬在16年間雖然連戰皆北,仍然拒不投降。戰爭的意志與決心高下立判。
(3)在BBC的影片中,迦太基上層對於漢尼拔的支持始終不夠,某些政客擔心、害怕漢尼拔最終變成尾大不掉的軍事強人,因而吝於給予他足夠的政治及軍事支持。一個屢戰屢勝的漢尼拔尚且不能得到完全的支持,這對前線殺敵的軍人的士氣有重大的影響,況且一個失敗的漢尼拔?這一點漢尼拔就像是中國歷史上的嶽飛。
(4)迦太基較為弱小,卻分散資源,未能集中使用,導致各個擊破。
(5)迦太基與漢尼拔的策略聯盟雖然在前期非常成功,但是在後期卻被羅馬分化。使得羅馬最後也獲得迦太基前盟友東努米底亞王Masinissa的倒戈支持,努米底亞騎兵的加入,使得羅馬軍首次擁有了的騎兵的優勢。
(6)以航海著稱的海洋民族腓尼基人應該有強大的海上力量,這應該是迦太基的強項。但迦太基竟然始終沒有建立足夠挑戰羅馬海權的海軍。這也是漢尼拔大軍必須冒著重大的犧牲越過阿爾卑斯山的最重要原因。迦太基最大的優勢應該在海上,但卻完全沒有發揮,這很令人驚訝。也是令人不解。
上古的戰爭歷史非常的殘酷。失敗的一方往往男子全遭屠戮,婦女沒為女奴或戰利品。這是我們現代人所難以想象的世界。人道、人權的概念即使在西方也只有短短數百年。實踐的時間更短。想象1960年的美國黑人尚無投票權,1969年金恩尚必須爭取segregation種族隔離政策的廢止。而我們臺灣卻在1950年就已經人人票票等值。
無論如何這個迦太基海洋民族所建立的國家徹底在歷史上消失。
http://blog.udn.com/panwh/2107489

《台灣共犯體》二、羅馬帝國

 (一)帝國前的羅馬

  意大利半島比希臘半島多平原,尤其羅馬所在的拉丁平原有利於農作、交通和政治上的統一,平原附近的山地則提供畜牧和木材,但比希臘少礦產和良港(五p154,四三p118)。拉丁人不像希臘人是外侵者,反於元前509年合力驅逐了,從元前九世紀由小亞細亞入侵的伊特拉坎人(五p156)。除以上自然和民族的有利統一因素之外,羅馬較有效率的軍事和政治亦然。
  羅馬軍隊最初採希臘的方陣,後改行動較靈活的小隊,並增加了鐵頭的標槍。所有公民必須受訓從軍,但非斯巴達式連生活也軍事化(五p157、163)。
  羅馬早期的共和制是由少數貴族控制的,其社會分成二大階層:一、貴族,占10%,有公民權。二、平民,占90%含小農、商人、工人,無公民權(五p158-9)。貴族控制了執政官和元老院。平時軍政由二名貴族選出相互制衡的「執政」執行,戰時則將權力移交其中一人稱獨裁者,任期不得超過半年。任滿依例入元老院。元老院由貴族中選出三百名元老組成,以監督、諮詢政府施政。貴族為實際目的,為平民另立百人議會,讓平民有機發表意見(五p159-160)。
  隨著共和愈大平民愈不滿,平民以脫離共和要脅,逐漸爭權:一、首先爭取代表平民的護民官,由二增至十位。二、將平民的百人議會擴大成部族議會。三、將法律由貴族控制的不成文法改成十二銅表法。四、到元前五、四世紀,平民已爭得出任副執政、監察官、執政之權,且可與貴族通婚。五、免農奴之債,並限制貴族不動產數量,開放新得土地以安置無土農民(五p161-3)。
      以上改革,加上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其他城邦時常予被征服者部分公民權,且以邦聯而非中央集權方式統一全意,可知羅馬人之務實,這有助於對外征戰對內團結,表現於漢尼巴圍攻羅馬城時(218-201)大多意大利人仍對羅馬忠誠(五p164)。

 (二)帝國的興衰

  羅馬帝國發展首先碰到的對手是迦太基(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商人寡頭殖民政權,控有西西里西半部),當迦太基試圖控制東半部時,當地希臘人向羅馬求援,於是展開了長達數十年共有三次的Punic大戰。第一次(264-241)結果,羅馬占有全西西里。第二次(218-201)結果,羅馬占有西班牙所有權和一大筆賠款。第三次(149-146)則將迦太基徹底毀滅並占之(五p169-171,四三p70-86)。迦太基之敗「必然」,因空有龐大財富,而無強大海軍以保障其海上貿易殖民(四三p65-6)。
  從此羅馬不斷擴大帝國領域,在此要析判的是帝國的社政經文化結構有那些改變,亦即從貴族統治的共和体制变成君主獨裁的元首政治(一二八一p.13,179-180)。在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霸權上,傳統的國家崇拜遭外來文化的衝擊。在經濟社會上,帝國的上層因財富和權勢帶來腐化,下層小農經濟破產而淪為農奴或城市失業者,成為政府沈重的救濟負擔,和野心家的群眾力量。在軍事上,軍隊已非忠於國家的小農兵團,而是忠於將領的雇傭兵團,成為野心獨裁者的武器。上述改變就是羅馬精神的喪失,而所謂羅馬精神正是農夫士兵一体的勤勉、堅強、誠實、質樸、謙恭(一三六八p.3,17)。
      帝國的運作仰賴對外掠奪財富來支撐(三四p41),但這些財富並未建立國民教育體制,以培育人才,用於公私機構。相反帶來中上層的奢侈、通貨膨脹、危及小農(三四p27-9)。羅馬傳統的小農經濟已因戰爭破壞土地不再適種穀物,而改成適合大型農場經營的葡萄園、果園、牧地,農場又被因戰爭帶來大量財富和奴隸的武士階層(含將軍、總督、農場資本家、商人、工程軍需的承包商)取得。如此一來社會就成為相互對立的三個階層--貴族、武士、貧民(四三p173-4,五p173-4)。
  到Gracchus元前133年任護民官時試圖改革如下:一、限制農場規模,每人上限330畝。二、收購土地,以20畝為單位分給農民。三、以低於市價的糧食救濟羅馬城貧民。四、將公民權給予所有拉丁人(四三p176,五p176)。以上除三外全失敗,並於再度競選護民官被元老們暗殺(五p175-7)。
  之後十年羅馬陷於激烈的階級鬥爭中,在此同時,北非有叛亂,日耳曼人從西班牙、高盧入侵。所幸Marius在105、102年定亂阻侵,但他也藉五次連任執政官和建立以職業軍人為主體的軍隊,逐漸將共和國帶向個人獨裁(五p179)。到凱撒時終於建立了集執政官、護民官和祭司為一體的獨裁者(五p182,一0九三p7 )。
  帝國從Gracchus之後領袖的改革其實均繞著老問題在轉(五p180-6),但無論救濟貧民或限制貴族武士權力,均無補於帝國結構性的危機。此危機由Dicletian(西元284-305)的如下措施可知已無藥可救,雖能喘延帝國瓦解,但也加深了封建莊園:一、罷黜戰力差的羅馬軍人,而倚重外籍兵團。二、強迫地方交定額的賦稅,以補對外掠奪力之不足。三、在奴隸和稅收不足下,強迫農民固著成農奴、勞工固著於行會(五p215-6)。到476年帝國終於瓦解成地方割據的中世封建社政文化經結構。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漢尼拔與羅馬之戰

羅馬建立之後,經過國內一系列的改革,廢除了國王,建立的元老院;又經過一段與高盧人的戰爭後,羅馬重新恢複了元氣,開始吞並周圍的拉丁同盟,從而引發了拉丁戰爭。公元前338年,羅馬取得戰爭的勝利,控制了全部帕拉丁平原。戰後兩年,羅馬又廢除了債務奴隸制度,開始走上了專門奴役外籍奴隸的道路,從而大踏步進入了帝國的擴張階段。公元前296年,羅馬征服了中意大利,然後繼續南下,征服了南意大利的盧卡裏亞人和希臘的殖民城邦;公元前275年,羅馬控制了全部意大利,徹底改變了西地中海地區的態勢,與北非大國迦太基隔海對峙。
迦太基王國建立與公元前814年,到公元前5世紀已經膨脹爲一個地區大國,有強大的海軍和雇傭軍,有強大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作爲國家基礎。它的強盛時期,地盤擴大到意大利,占領了西西裏大部分,在羅馬吞並南意大利時還與羅馬結成聯盟,強占了南意大利大片土地。羅馬控制南意大利後,公元前264年,兩國在西西裏問題上發生沖突,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爲布匿人。經過23年的苦戰,迦太基戰敗,羅馬控制了西西裏,迦太基和羅馬簽定和約,賠款求和。之後,迦太基人一直苦心圖強,決定報西西裏一箭之仇。迦太基遠征軍統帥哈米爾卡在出征西班牙前,把9歲的兒子漢尼拔帶到神廟莊嚴宣誓:“長大成人之後,定要成爲羅馬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句誓言被牢牢的印在漢尼拔的腦海之中,成爲他終身不渝的追求目標。
哈米爾卡在遠征西班牙中,全力作戰,奪取了大片土地,鍛煉出一支強大的軍隊,成爲羅馬的威脅力量。他死後,迦太基軍隊的新統帥是他的女婿哈斯德魯巴爾,而這時的漢尼拔也在軍中長大,學會了統兵作戰的本領。漢尼拔在軍中和士兵同甘共苦,艱苦樸素,深得士兵愛戴。哈斯德魯巴爾被自己的奴隸殺死後,漢尼拔成爲迦太基軍的新統帥,時年26歲。漢尼拔在就職那天晚上獨自在帳篷前的篝火旁思考,在熊熊的火光中,他仿佛看見了父親與他們兄弟3人----漢尼拔,哈斯杜魯巴,馬歌圍者營火討論擊敗羅馬軍團的戰略戰術。漢尼拔暗下決心:“親愛的父親,我漢尼拔決不辜負你的期望!”從此,他開始訓練軍隊,准備入侵意大利。
公元前219年,漢尼拔苦苦等待的時機終于到來了。由于羅馬陷入和伊利裏亞的沖突,漢尼拔突襲了西班牙的薩貢圖姆-------該地是羅馬的保護國,也是迦太基軍隊向北擴張的必經之路,進攻薩貢圖姆就是向羅馬宣戰,而這正是漢尼拔所希望的。8個月後,漢尼拔攻占了薩貢圖姆,羅馬元老院派出以馬克西姆斯爲代表的元老使團到迦太基交涉,要求交出漢尼拔,不然就宣戰。迦太基元老院堅定的答到:“我們應戰!”就此拉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序幕。公元前218年春,戰爭正式爆發,漢尼拔多年的盼望終于得到了實現,從現在開始,他將投身到這次著名的戰爭之中,並在15年裏讓羅馬人如芒刺背。
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留下弟弟哈斯杜魯巴鎮守新迦太基,又派遣13850名西班牙步兵,1200騎兵,870名投石手增防北非迦太基本土,並且派出使團聯絡北意大利波河流域的山南高盧人共同打擊羅馬,還派出人員偵察羅馬軍隊的部署。他得知羅馬主力集結在南意大利准備渡海遠征,羅馬海軍日夜在意大利沿岸巡邏,防止迦太基登陸。爲了避開羅馬的海上優勢,漢尼拔決定翻越歐洲最高的阿爾卑斯山脈,直下帕拉丁平原。漢尼拔此時已經統帥大軍開始出征。迦太基遠征軍共有90000步兵,12000騎兵,40頭戰象,其成員多半是外籍雇傭兵,包括了70000西班牙步兵,200000非洲步兵,6000努米底亞人騎兵,6000西班牙騎兵。大軍開拔之日,漢尼拔騎在白馬上,看著滾滾人流車輛向北而去,他那年輕剛毅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自言自語到:“你這母狼喂養的貪婪的國家,現在開始你就要嘗嘗我們迦太基人的厲害了!”然而出師不利,漢尼拔大軍在西班牙希伯魯斯河遇到地方部落的頑強阻擊,漢尼拔雖然取得勝利,但是不得不留下10000人駐守該地,以免斷了後路。然後大軍翻過比利牛斯山,沿海岸向阿爾卑斯山旁邊的羅納河開進。
羅馬得知漢尼拔揮軍北上渡過希伯魯斯河後,由于不明白漢尼拔大軍的意向,便派出一支部隊乘船前往羅納河口,監視和阻截可能出現的敵人,主力仍然在南意大利准備遠征北非和西班牙。羅馬軍分遣隊的將軍是執政官斯奇庇奧,他到達羅納河口後就准備在河下遊阻擊漢尼拔-----因爲該路口是西班牙到意大利的兩條路口之一,如果漢尼拔有意從這裏陸路進攻多半會走這條路。但是,出乎斯奇庇奧的意料,漢尼拔早已經搶在羅馬軍的前面抵達羅納河口,迅速擊敗了與羅馬結盟的當地人,渡過羅納河,沿支流北上,進入阿爾卑斯山區,打算從都林附近的山口進入意大利。由于迦太基大軍的戰象渡河困難,耗費了一些時間,漢尼拔命令先過河的步兵繼續前進,自己則耐心等到戰象靠岸後才與騎兵一起向大軍趕去。
斯奇庇奧發現漢尼拔大軍蹤迹後才發覺不妙,連忙命令軍隊輕裝急行,等到達漢尼拔的渡河點時漢尼拔大軍離開已有3天了。斯奇庇奧這才發現漢尼拔的目的是在進入意大利,而不是北征西班牙。他連忙下令手下大部隊前往西班牙,准備攻擊漢尼拔後方,自己則帶領少數船隊奮力趕回羅馬,准備趕在漢尼拔之前部署好軍隊作戰。9月,漢尼拔大軍抵達阿爾卑斯山腳下,不久,大軍開進寒冷的山中開始了漫長的行軍。由于一年之中最適合過山的季節已經過去,漢尼拔的大軍在寒冷的大山之中減員嚴重,步兵減少到38000人,騎兵只有8000,在崎嶇的山路中,戰象和戰馬大多被擠下山崖摔死或凍死,而且山中的土著經常襲擊大軍,部隊糧草短缺,加上氣候險惡,士兵疲勞之極。這時的漢尼拔與士兵一起,啃著半生不熟的馬肉,裹著鬥篷,用他個人的感召力和人格的力量鼓舞著士兵不斷前進。15天後,大軍終于翻過了最後一段山梁。當後面的部隊聽見前面的士兵發出的歡呼聲時,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當得知先鋒已經翻過了大山之後,個個爭先恐後地向前沖去。這時,漢尼拔站在高處,用手指著山下一望無際的平原大聲說道:“士兵們,我們終于走出來了。現在,山下就是羅馬的大平原,山南的高盧人是我們的朋友,羅馬數不清的財富是屬于你們的,現在在我們面前有兩條道路,我們不是勝利就是死亡!”
出山之後,漢尼拔命令部將清點人數,得到的報告是,非洲步兵12000人,西班牙步兵8000人,騎兵6000人,馬匹全無,戰象死亡36頭,僅剩下3頭。約一半人馬或死或傷或逃,但是剩下的都是大軍的中堅力量,戰鬥力依然強大,只是需要修整。此時,羅馬軍團有70萬人,還有70000騎兵,剛剛征服了山南的高盧人。高盧人現在雖然對羅馬抱有敵意,但是他們摸不清漢尼拔的虛實,因此,除了個別部落外,大多數高盧人對漢尼拔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羅馬大軍在波河平原南部建立起兩個屯墾點,並在平原附近駐紮兩個軍團,專門監視地方動向。漢尼拔由于和高盧交涉失敗,決定殺一儆百,突襲陶利尼人的中心城鎮,對居民大屠殺,迫使周圍部落打消了對羅馬的畏懼,開始公開反對羅馬,擁護迦太基遠征軍。此時,漢尼拔大軍得到了充足的糧草,爲了煽動高盧人的起義,漢尼拔決定先消滅羅馬在波河流域的兩個屯墾點。
羅馬的斯奇庇奧急如星火地趕回意大利,在比薩上岸後,他立即派人趕到軍團駐地,命令大軍准備截擊漢尼拔,同時告知元老院迅速停止遠征迦太基,將集結在西西裏和南意大利的部隊火速北移。在羅馬遠征軍北回之前,他率領部隊在波河的屯墾點附近的提奇若河東岸紮下大營,將6000軍事殖民者部署在南岸,軍團駐紮在河北,三支大軍成鼎足之勢,牢牢地扼守住通往中意大利的道路。傍晚,斯奇庇奧輾轉難眠,忽然想起,萬一漢尼拔不走此路,而是越過亞平寧山南下,插入中意大利北部的埃特魯裏亞地區自己不是又要落空了。想到這裏,他連忙命令部隊拔營西渡波河南下,然後命令兒子小斯奇庇奧率領騎兵和投槍手進一步
向西偵察,結果沒有發現漢尼拔的大軍。正當天色擦黑,斯奇庇奧准備回營時,小斯奇庇奧突然大叫一聲:“敵人!”只見一群迦太基士兵出現在前方山坡之上,向羅馬大營沖來。羅馬士兵慌忙拔劍,投槍手還沒來得及抓起投槍,迦太基人就沖進了大營,霎時,整個羅馬軍營裏充滿了鎧甲的碰撞聲,雙方戰士的喊聲和刀劍的碰撞聲,整個廣大的原野裏出現了一種恐怖的氣氛。斯奇庇奧揮舞短劍在黑暗中砍翻了兩個對手,正欲殺向第三個敵人,這時,一支迦太基騎兵又叢斜處殺出,這些騎兵全部騎白馬,身上不穿鎧甲,手持圓盾長槍,這就是漢尼拔的努米底亞騎兵,銳不可擋。羅馬人頓時全部被沖散,斯奇庇奧被一槍刺傷,幸得兒子保護,借助黑暗向己方大營跑去。到達大營,斯奇庇奧喘息未定,立即命令部隊後撤,返回波河大營。兩天後,漢尼拔大軍抵達羅馬軍團的屯墾點普拉肯提亞附近。

普拉肯提亞之戰

  斯奇庇奧逃回大營的第二天淩晨,他手下的2000高盧士兵集體嘩變,投向了漢尼拔。斯奇庇奧見形勢不妙,只有再次轉移陣地,命令部隊不准出營交戰,等待援軍到來。而這時的漢尼拔同樣命令士兵停戰,等待羅馬援軍。因爲他現在不光要消滅斯奇庇奧的兩個羅馬軍團,還要等待更多的敵人,他要想徹底打擊羅馬軍團的威風。不久,由羅馬執政官塞普羅尼烏斯率領的另外兩個羅馬軍團和部分輔助部隊風塵仆仆,經過40天1780公裏的跋涉終于趕到了波河流域和斯奇庇奧的軍團會師。塞普羅尼烏斯初來乍到,他根本沒有把漢尼拔放在眼裏,他輕蔑地說道:“漢尼拔這個北非小子不過是一介武夫,哪裏是我們羅馬軍團的對手!”公元前218年12月,天氣寒冷,塞普羅尼烏斯急于求戰爲在次年的執政官選取前獲得好名聲,他不顧斯奇庇奧的勸阻,准備和漢尼拔大軍決戰,想一舉消滅漢尼拔。
漢尼拔見羅馬援軍到來,自己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勘測了兩軍大營之間的地形,並且制定出了精密的作戰方案。當日夜晚,漢尼拔來到弟弟馬歌的帳前,命令他率領步騎兵各1000人先行埋伏在戰場右側山坡的灌木林中。破曉,漢尼拔的努底米亞騎兵便在羅馬大軍營前挑戰。迦太基大營內,劍拔弩張,士兵們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將是一場惡戰,個個磨刀擦槍,准備戰馬。漢尼拔憂心沖沖地站在大營門前望著天空飛舞的雪花發呆。突然,迦太基聯絡官馳馬飛奔如營,大聲叫道:“將軍,敵人,敵人全部出來了,黑壓壓的一大片,向我們這裏趕來啦!”漢尼拔一聽,大喜:“到底出來了,快!命令全軍集合!”一時間,迦太基大營內號角齊鳴,將士們紛紛丟下正在吃的早飯,抓起面包,拿著武器集合在大營中央。不久,漢尼拔就率領大軍開除營寨,來到預定戰場1000米處,嚴陣以待。
當努米底亞騎兵與羅馬哨兵剛遭遇的時候,塞普羅尼烏斯邊迫不及待地命令羅馬大軍整隊出發。斯奇庇奧戰傷未愈,部隊的指揮權落在了塞普羅尼烏斯手裏。羅馬士兵倉促上陣,許多人連早飯都沒吃。努米底亞騎兵邊戰邊退,渡過一條小河。羅馬軍隊緊追不放,步兵徒步過河,半截身子沒到水中,寒風一吹,冷得這些步兵直發抖,加上肚子餓的咕咕直叫,仗還沒打情緒就減少了一半。終于,兩路大軍在預定戰場上會面了。雙方各約40000人。但是迦太基騎兵要多出羅馬騎兵1.5倍,又有戰象,明顯占有優勢。羅馬步兵雖然多,真正能打仗的只有16000人的軍團重裝步兵。漢尼拔的步兵由20000高盧人和西班牙人組成,3頭戰象被安排在步兵方陣兩翼的前方以對付羅馬騎兵,緊挨步兵兩側的是騎兵。迦太基軍隊擺出一字長蛇陣,它的後方全部是非洲步兵團隊作爲後備力量。塞普羅尼烏斯按照羅馬軍團的定式將4個軍團步兵放在中央,兩側各安排一個附屬步兵方陣,共20000人。4000羅馬騎兵面對迦太基騎兵,與步兵方陣擺齊。塞普羅尼烏斯的目的是在于中央突破,兩翼只限于保障己方不至于被敵人包圍。
羅馬軍團有節奏地拍打著盾牌,敲著戰鼓,保持著整齊的隊形,向迦太基軍隊走去;迦太基士兵也在口號聲中沖向羅馬軍團。漢尼拔遠征羅馬的第一次大戰役就此揭開序幕。首先是兩軍的騎兵沖在一起,只見迦太基戰象首先沖入羅馬騎兵隊中,戰象的撕叫聲震動了羅馬騎兵的戰馬,羅馬騎兵先是被在戰象背上的弓箭手射下馬來,然後3頭戰象沖翻了騎兵隊最前面的幾匹戰馬,羅馬騎兵被掀翻在馬下,然後被巨大的象足踩死,或者戰象用它長長的鼻子將羅馬人從馬上卷起抛向天空,然後重重地摔在地上,沒被摔死的還被大象踏上一腳……隨後便是步兵,兩軍的步兵嘩啦嘩啦地沖撞在一起,最前面的人立即被撞倒一部分,然後大家都揮舞著短劍,端著長矛廝殺在一堆。迦太基的投槍手在隊伍裏不時投出投槍,將遠處殺來的羅馬士兵全部放倒,羅馬士兵揮舞著他們的短劍,在近距離作戰中把迦太基士兵砍的血肉模糊,軍團內的弓箭手放出弓箭將迦太基投槍手射倒,以掩護步兵沖鋒。雙方都竭盡全力要將對手擊敗。戰場發展未出漢尼拔所料,他的騎兵率先把羅馬騎兵擊潰,掃清敵人步兵方陣的側背掩護。這時非洲步兵團從己方陣後迂回到羅馬軍團兩側實行鉗擊,埋伏在灌木林裏的馬歌的同時殺出,直撲羅馬軍團的後方。羅馬軍團陷入了包圍圈之中,首尾不能相顧,陣形大亂。亂軍之中,塞普羅尼烏斯硬著頭皮,終于在正面殺開一條血路,向普拉肯提亞逃去。羅馬軍團大敗。這一仗,40000羅馬軍隊損失30000,大漲了漢尼拔軍的士氣,掃滅了羅馬軍團的威風。山南高盧人這時也紛紛倒向迦太基一邊,殘余的羅馬軍隊只好龜縮在兩個軍墾點內堅守不出。
羅馬元老院最先是接到塞普羅尼烏斯的捷報,還沒來得及高興,戰敗的書函就到了。此時,整個元老院大驚失色,沒想到迦太基軍隊如此厲害,連忙召集兩個羅馬軍團趕往西西裏,一個軍團趕往撒丁尼亞以穩住這兩個屬于迦太基勢力範圍的地盤,然後重新選舉執政官,千方百計阻擋漢尼拔軍隊。


特拉西門湖

普拉肯提亞之戰後,羅馬元老院緊急派出3個軍團前往海外行省,有派遣兩名執政官分別率領4個軍團進駐波河平原與中意大利的要害之處阻擋迦太基軍隊南下。當時,中部和北部意大利之間只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直接穿越亞平寧半島的亞平寧山脈進入半島西岸的埃特魯裏亞平原;另一條是沿亞平寧山脈東北側前進到東岸阿裏米努姆,再折向亞平寧山,過科爾得卡納裏小道到中西部的臺伯河流域。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守住西路的阿萊佐,另一執政官蓋米努斯守住東路的阿裏米努姆,預備將漢尼拔截住。
普拉肯提亞之戰後,漢尼拔的3頭戰象全部死亡,爲了修養部隊,漢尼拔在波河平原休整了整整一個冬天。公元前217年春天,漢尼拔率領大軍繞道西路,順利翻過亞平寧山,進入皮斯托裏和佛羅倫薩之間。在這裏,漢尼拔和他的軍隊遇上了融雪和洪水彙集成的大片沼澤。漢尼拔毫不猶豫,率先紮進沼澤之中。整整4天3夜,迦太基人在泥湯裏行軍,渴了喝點髒水,餓了啃點幹糧,困了靠在死馬背上打盹。漢尼拔身先士卒,前後照應,兩眼熬的通紅,並且開始發炎流膿,由于他不斷用髒手去擦,結果引起感染,還沒走出沼澤,一只眼睛便瞎了。終于,迦太基人走出了沼澤,在幹地下寨,殺向羅馬軍團。這時的弗拉米尼烏斯突然接到漢尼拔兵臨阿萊佐消息,大吃一驚:“這幫野蠻人是怎麽走過那片沼澤的!”只好一面派人向蓋米努斯求援,一面堅守大營,避免與漢尼拔交戰。漢尼拔挑戰未果,惱羞成怒,開始對周圍村莊燒殺搶奪,鬧的弗拉米尼烏斯坐臥不安。不久,漢尼拔又繞道而行,作出要抛下敵人不管,直接進軍羅馬的態勢。弗拉米尼烏斯這時哪裏還坐的住,連忙集結部隊沿路追趕,一直到特拉西門湖。
特拉西門湖位于亞平寧山西麓,四面環山,一條狹窄的小路順著注入湖內的小河延伸,隨後沿著湖北岸曲折向前。小路的南邊是深不見底的湖水,北邊是傾斜的山坡,路中恰好形成一個半月形的小平原,東西長約4公裏,寬1公裏,迎面擋著一條約50米的小山梁。迦太基軍就在東南面山上紮營,並派出全部人馬埋伏在半月形平原的山坡上。漢尼拔給部下下了一道死命令:敵人未全部進入平原,不許出擊!弗拉米尼烏斯率領30000部下在黃昏時抵達湖邊,由于兩天來一直沒有和漢尼拔接觸,所以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走進漢尼拔的埋伏圈內。他手下的人也開始大意起來,都認爲漢尼拔不過如此。當地居民也認爲羅馬軍團可以打敗迦太基人,也跟著軍團准備鐵鏈想乘機抓幾個奴隸。第二天清晨來臨,羅馬軍團集合上路,進入薄霧籠罩的特拉西門湖。忽然,羅馬軍前鋒在正面山梁上與迦太基軍遭遇。最開始,羅馬人認爲這不過是漢尼拔後衛部隊,沒想到的是,不久迦太基騎兵便從三面沖殺過來,接著便是步兵。漢尼拔在山上看見羅馬人進入了自己的埋伏之中,高聲喊道:“戰士們,上!”尖銳的號角聲劃破了清晨的寧靜。羅馬人倉忙迎戰。還沒等羅馬軍團排好隊形,迦太基騎兵就沖進了羅馬人中間,並且將羅馬人向湖邊的泥沼中擠壓。迦太基投槍手和投石手不斷向羅馬人投出標槍和石塊,整個沼澤地裏,羅馬人鮮血四濺,腦漿橫飛。許多羅馬人本能地向湖中心走去,直到水淹沒了脖子才舉手求饒,這時迦太基人便把投槍全部向這些活靶子投擲過去。羅馬人在湖中淹死大半,那些會遊泳的也由于身上裝備太重,沒遊多遠就沈了下去。未及3個小時,羅馬軍團就陣亡15000人,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也在其中,另有數千人被俘,只有6000人拼死殺出重圍逃到了附近村莊裏,沒過多久也被迦太基人包圍,全部投降了。漢尼拔大獲全勝,他望著遍地羅馬人的屍體,高興地說道:“這才是開始呢!”他命令將所有非羅馬戰俘全部釋放,留下羅馬人等待羅馬元老院用贖金來贖。可笑的是,那些鎖羅馬人的鐵鏈全是羅馬人自己准備用來鎖迦太基戰俘的。
很快,羅馬元老院接到了弗拉米尼烏斯慘敗的消息,在公民大會上,宣布消息的官員只高聲說了一句:“我們在一次大的會戰中失敗了!”便匆匆離開,留下人們站在羅馬廣場上久久無語。三天後,又一個消息傳到羅馬:執政官蓋米努斯的先頭部隊4000騎兵在增援弗拉米尼烏斯途中遭到迦太基人的截擊,2000人陣亡,2000人被俘,通向羅馬的弗拉米尼大道已經向漢尼拔打開,無人防守。頓時整個羅馬出現了高盧人入侵以來從未有過的恐慌。元老院宣布緊急動員,拆毀臺伯河上所有橋梁,在城牆上准備滾木擂石。整個羅馬城內充滿了戰爭的氣氛。

血戰康奈

特拉西門湖戰役後,漢尼拔並沒有象羅馬元老院所想的那樣進軍羅馬,而是在羅馬以北75公裏處轉向東南,在亞得裏亞海附近的富庶地區下寨。在這裏,漢尼拔大肆搶劫村莊,並休整部隊,集結糧草,補充馬匹,等到意大利人象高盧人那樣起義。在一片告急聲在中,羅馬元老院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選舉之前出使過迦太基的元老院的代表老貴族費邊.馬克西母斯任獨裁官。費邊臨危授命,不敢稍有差池,他征集了4個軍團,把蓋米努斯的兩個軍團和斯奇庇奧的殘余部隊彙合,然後進逼漢尼拔,在迦太基大營9公裏處下寨,避免與迦軍正面交戰,努力切斷迦太基人的補給,襲擊迦軍供應線,打算使沒有後方的漢尼拔退出意大利。
費邊采取拖延戰術,一路緊隨漢尼拔大軍,專門在山地駐紮,不給迦太基人可乘之機,還一路燒毀莊稼輜重,實行“焦土”政策,不給漢尼拔留下一糧一馬。漢尼拔也覺得費邊老奸巨滑,他不斷派出人馬在羅馬大營前挑釁,一面在羅馬人集中地區大肆燒殺,鬧得羅馬公民和同盟者對費邊的拖延戰術怨聲載道。一直到深秋,費邊沒有能使漢尼拔退出意大利,漢尼拔也沒有得到意大利人的響應。冬天來臨,漢尼拔退回亞平寧山東南的阿普裏亞過冬,羅馬元老院在6個月後重新選出兩名新的執政官代替費邊,又征集了4個軍團。此時,羅馬軍團一共爲16個,元老院大兵在手,決心與漢尼拔決戰。
公元前216年夏,漢尼拔率軍從阿普裏亞出發,向東南挺進100公裏,占領羅馬奧菲多斯河畔的要塞---康奈-----羅馬的儲糧地之一。羅馬元老院立即下令8個軍團在康奈附近集結,將兩個執政官的的軍團合並爲一個,有兩人輪流擔任統帥。此時的迦太基軍在奧菲多斯河北岸下寨,羅馬人在河南,河北各立一寨,以阻擋迦軍籌措糧草。7月的一天清晨,雙方開始交戰。羅馬軍團采用固定的方形陣式,將軍團布置在中央,盟國步兵在兩側,左翼是同盟的4800騎兵,右翼是1600羅馬騎兵,全軍共80000人。迦太基軍這時采用了新的陣式---新月形。新月的凸出部40000步兵正對羅馬軍團的中央,右翼是4000西努米底亞騎兵,左翼是6000西班牙和高盧騎兵,數量在羅馬騎兵之上。羅馬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形,執政官瓦羅心想:“漢尼拔這小子到底在搞什麽名堂?”
戰鬥最先從輕裝步兵開始。雙方的投石手不斷向敵人隊伍裏投出石塊。羅馬執政官鮑魯斯還沒上陣就被一塊石頭擊傷,然而他繼續前進。不久,雙方騎兵沖到了一起,只見騎兵們在馬上刀砍劍刺,落馬的互相抱打在一起。號兵們運足力氣吹響了重裝步兵進攻的信號,激烈的肉搏戰在第一線展開,不久就延至第二線。首先,羅馬軍團銳不可擋地把迦太基人最前線的步兵全部放倒,一寸一寸地把迦太基人壓向後方。但是羅馬軍兩側的盟國步兵被擊潰,向自己的後方退去。迦太基人的新月陣的中央凸出部在羅馬軍團的壓力下逐漸向內凹陷,最後整個凸出的新月變成了倒新月,中央的羅馬軍團深入到新月最深處,只要在努力一把,整個迦太基人的陣形就會被突破了。新月的凹陷越來越大,迦太基人的情況越來越危機,漢尼拔站在步兵中間嘶聲竭力地鼓勵士兵們頂住。這時,西班牙和高盧的騎兵擊潰了羅馬軍兩側的防線,從羅馬人後方迂回大己方右翼夾擊羅馬步兵。鮑魯斯一見後方危急,連忙率領騎兵沖上前去,一陣猛沖,將西班牙和高盧騎兵向後逼退。眼看迦太基人快要頂不住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羅馬人左翼的騎兵被完全擊潰,迦軍騎兵除西努米底亞騎兵追擊殘敵外,全部轉向羅馬軍團後方,完成了對羅馬人的包圍。羅馬軍一見,急忙轉身防禦,迦軍步兵的正面壓力霎時減輕。羅馬軍團在四面打擊之下完全失去了還擊能力,不得不用盾牌緊緊保護自己,70000人的部隊開始向包圍圈中央聚集。隨著羅馬軍越聚越密,以至于迦太基人每投出的一根標槍,一塊石頭都不落空,羅馬人象割草一樣倒下一大遍,執政官鮑魯斯,前執政官蓋米努斯和總督萊古斯也都死于亂軍之中,整個戰場變成了一口屠殺的大鍋,只有少數羅馬人逃了出來。康奈一戰,羅馬軍團80000人,只有7000人被俘,其余全部戰死,迦太基人只損失6000人,卻獲得了堆積如山的戰利品,漢尼拔也在次戰之後,名留青史,“康奈”一詞也成爲卓越殲滅戰的代名詞。
康奈戰役使羅馬城全城震驚,羅馬城內出現了家家戴孝,室室有亡人的情景。元老院也被驚的目瞪口呆,沒想到僅僅三次戰役,羅馬就損失了10多萬精銳部隊,元老院幾天都沒有召開會議,以至羅馬城內出現了短暫的無政府狀態,喪失理智的羅馬人向城內的非羅馬人進行瘋狂的報複。幾天後,元老院召開會議,,逐漸壓住了騷亂,重新恢複社會秩序,並釋放6000名罪犯,讓他們加入羅馬軍團。同時,大開城門,迎接從康奈逃回的瓦羅。本來瓦羅以爲自己一回到羅馬就會被憤怒的羅馬人分屍,沒想到大家在元老院的帶領下竟然如此熱烈的歡迎他,不由得感激流涕,發誓誓死效忠羅馬,元老院也在這時成爲羅馬的中流砥柱。漢尼拔大獲全勝之後,犒賞全軍,迦太基人無不歡天喜地,深感跟著這樣的統帥今後必然大有作爲。漢尼拔心中也默默念道:“親愛的父親,您的願望終于可以實現了!”

返鄉

康奈戰役後第二天,漢尼拔一早就起來視察大營。因爲他手下的戰士大多是外籍雇傭兵,所以漢尼拔知道怎樣對待他們,除了按時給他們發餉外,他還象亞曆山大一樣慷慨的賞賜他們。他邊走邊考慮:以迦太基現在的力量要滅掉羅馬這樣的大國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有利的條件下達成體面的和平。就象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羅馬那樣。爲此,漢尼拔釋放了所有的非羅馬戰俘,單單扣住羅馬人不放,實行打拉結合的手段,分化意大利和其他羅馬的同盟。對羅馬戰俘,他派出使者到羅馬,要求羅馬元老院用贖金來贖回這些人。同時還派出心腹與羅馬談判,希望羅馬首先提出停戰,以便好達成和約,自己也可以見好就收。誰知羅馬元老院態度堅決,決不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和低染談判,也不贖回羅馬戰俘,還告訴這些戰俘的家人:即使你們自己贖回了他們,羅馬軍團也決不再用他們來打仗。漢尼拔一怒之下,將7000羅馬戰俘全部賣給希臘奴隸販子,這些奴隸販子一直跟在雙方軍隊後面收購奴隸,這些羅馬戰俘不久就被賣到希臘,一直到羅馬征服希臘後才得以回國。
漢尼拔見和談不成,就重開戰事,在意大利半島上來回沖殺。公元前216年底,又有兩個羅馬軍團被他殲滅。羅馬這時才開始汲取血的教訓,明白對付漢尼拔這樣的敵人只有重新采用費邊的拖延戰術,利用敵人無根據地的弱點,發揮自己在物質和人力方面的優勢同敵人周旋。于是,一場殘酷拉鋸戰在意大利展開了。與此同時,漢尼拔兵分兩路,一路占據亞平寧山中的要塞康普薩,守住後勤;一路在自己的指揮下轉戰西南平原坎佩尼亞,企圖占領那不勒斯,取得與迦太基本土的聯系。但是當迦太基軍到達那不勒斯時,那不勒斯人對他們的到來卻並不感冒並緊關大門。漢尼拔不願與非羅馬軍交戰消耗實力,只有折向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卡普亞,在那裏,他受到當地人熱烈歡迎。卡普亞的叛變震動了羅馬,羅馬軍團緊急增兵坎佩尼亞,並利用海上的優勢把大批軍隊運到那不勒斯,同時堅守戰略要地不動。漢尼拔的野戰實力這時在與羅馬人的對峙戰中發揮不出來,只留下少數駐軍守衛據點,自己率主力返回阿普裏亞過冬。此時的漢尼拔已經開始感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急切盼望迦太基政府向意大利派出援軍。然而羅馬軍團在內線防禦,外線進攻的方針下,一等到意大利局勢稍微安定下來,就派出以斯奇庇奧爲首的羅馬遠征軍遠征西班牙,迫使迦太基政府不得不把准備派到意大利的10000多部隊派往西班牙。三年過去了,漢尼拔沒有從迦太基本土得到一兵一卒,一糧一草,只得就地取財,四處籌餉。公元前214年費邊當選爲羅馬執政官,他重新發揮自己拖延戰的長處,對漢尼拔的軍隊四面出擊。此時的羅馬軍團已經又擴招6個,造艦100艘,目標只指西班牙和北非迦太基本土。不久,又有4個軍團進駐阿普裏亞,其主力在費邊率領下攻打漢尼拔在坎佩尼亞的據點和其他叛變城市。漢尼拔此時只有四五萬人馬,顧此不顧彼,而羅馬軍團總數已達20個,有無可比擬的機動性。漢尼拔眼見據點一個個喪失,卡普亞頻頻告急,在這樣下去整個坎佩尼亞都有喪失的危險,立即率領部隊翻過亞平寧山進駐坎佩尼亞,使局勢恢複到一年前的狀態。但是羅馬軍團繼續拖延,雙方都無大仗可打。漢尼拔只得轉向東南與羅馬駐軍爭奪港口塔蘭多。戰爭無限期的延長下去,但時間對羅馬來說更加有利。
當羅馬軍團在意大利與漢尼拔周旋的時候,遠征西西裏的羅馬軍團發現它們忠實的盟友敘拉古此時也加入了叛離的隊伍。兩個羅馬軍團在羅馬海軍的支援下對敘拉古展開了攻堅戰。敘拉古人堅守高大的城牆,用巨石把攻城的羅馬人一個個砸下去,在海上,羅馬海軍的艦隊也被敘拉古守軍用滑輪放下的巨型鐵爪抓住船頭把船掀翻。羅馬人在西西裏損失慘重,軍團指揮執政官馬塞拉只得改變戰略,對敘拉古圍而不攻。由于西西裏距離迦太基本土太近,兩個地方一衣帶水,迦太基政府在接到敘拉古的求援後,立即向敘拉古派出以25000步兵,3000騎兵和12頭戰象組成的援軍。敘拉古人在得到援軍後自然信心大增。公元前212年夏,西西裏瘟疫流行,迦太基軍隊包括統帥在內受到瘟疫的傳染,死亡2/3,羅馬軍雖然也被傳染了瘟疫,但死亡人數遠遠低于迦太基人。此時,敘拉古和迦太基軍隊軍心渙散,而羅馬人正是士氣高昂的時候。不久,羅馬人在馬塞拉指揮下攻破敘拉古城並對其進行屠城,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家阿基米德也在家中被羅馬士兵殺死。至此,西西裏的叛亂大部分被羅馬軍團平息。
西西裏平定後,羅馬人終于可以騰出手來解決意大利的問題了。6個羅馬軍團開始進攻卡普亞並環繞卡普亞修起3座連環大營,任憑漢尼拔和城內守軍如何夾擊都不能攻破。漢尼拔見突襲不成,便率領部隊攜帶10天幹糧北上進入通往羅馬的拉丁大道,擺出攻打羅馬的架勢。羅馬接到漢尼拔北上的警報,元老院召開緊急會議。會上,費邊堅決要求繼續圍攻卡普亞,不能中漢尼拔的調虎離山之計。同時,元老院派出使者前往卡普亞前線,命令羅馬統帥弗拉庫斯留下攻城部隊,率領大軍抄小路在漢尼拔之前趕回羅馬。漢尼拔在羅馬附近下寨,對周圍的羅馬人集中地區燒殺搶掠,想引羅馬軍團出戰,可是羅馬軍團一直堅守不出。漢尼拔眼見計謀不成,自己糧草逐漸稀少不能打長時間攻堅戰,回援卡普亞又不能戰勝優勢的羅馬軍團,只有回到南意大利,放棄卡普亞。不久,卡普亞投降,坎佩尼亞大部分叛亂城市也相繼被平定。羅馬人把城內叛亂的領導全部處死,將大部分坎佩尼亞人賣爲奴隸並取消坎佩尼亞的自治權,將其直接由羅馬控制。如此一來,漢尼拔在意大利的日子越發不好過了。
正當羅馬軍團在西西裏和意大利頻頻得手之際,西班牙前線又穿來消息:羅馬軍團在西班牙被漢尼拔的弟弟哈斯杜魯巴打敗,兩個軍團被全殲,統帥斯奇庇奧陣亡。羅馬元老院再次被震動,連忙派出以斯奇庇奧的兒子普布利烏斯. 斯奇庇奧爲首的4個羅馬軍團開往西班牙。小斯奇庇奧時年25歲,參加過第一次布匿戰爭,他一到西班牙就首先攻占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最大城市新迦太基,迫使哈斯杜魯巴退出西班牙,准備向北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與漢尼拔會合。公元前208年,漢尼拔接到弟弟的來信後急忙派出探子不斷打探哈斯杜魯巴的行程,但是一直沒有消息。原來哈斯杜魯巴進入意大利波河平原後就派出6名騎兵去與漢尼拔取得聯系,不料騎兵在半路上被羅馬騎兵截擊,他的行程也因此全部暴露,受到優勢羅馬軍團的圍攻,迦太基人10000人陣亡,哈斯杜魯巴戰死,首級被送往阿普裏亞城內,抛在漢尼拔腳下。
此時的漢尼拔雖然惱怒萬分,但已經無力在多條戰線上與羅馬軍團對峙。公元前206年,迦太基人被徹底趕出西班牙。公元前205年,小斯奇庇奧當選爲羅馬執政官,准備將戰火引向北非迦太基本土。但是此時的羅馬元老院擔心在漢尼拔還在意大利時進攻迦太基本土不利,因爲戰局隨時可能發生變化。迫于公民大會上結束戰爭的呼聲,元老院不得不同意遠征,但是只派給小斯奇庇奧康奈戰役中的羅馬殘軍和30條戰艦,允許小斯奇庇奧自己征兵。小斯奇庇奧來到中意大利,很快征集到7000自願兵和40條戰艦。由于他部下的大部分軍官是康奈戰役的幸存者,全部報仇心求,因此部隊的戰鬥力也十分強大。公元前204年,小斯奇庇奧率領25000羅馬遠征軍在北非迦太基城35公裏處登陸。公元前203年,遠征的羅馬軍團擊潰了迦太基和努米底亞的聯軍。迦太基元老院此時不得不宣布與羅馬談判以爭取時間,同時緊急派人召回在意大利的漢尼拔。
公元前202年,漢尼拔接到本土告急的通知,只得默默率領部隊登艦駛離征戰了15年的意大利,時年45歲。他的老兵大多已經戰死或戰傷,隨他返鄉的只有4000多人。漢尼拔明白,此時的迦太基能夠保住本土就很不錯了,自己在短時間內決不可能重返意大利。15年的征戰,耗費了無數的心血,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卻要象敗軍之將一樣匆匆返回家園,真是心有不甘啊。漢尼拔依在船頭,長歎一聲,將目光轉向遠方,在那裏有他的祖國,可是它現在正處于災難的中心。

劄瑪會戰

漢尼拔返回北非的時候,迦太基已經是今非昔比了。它的海外基地西西裏和西班牙已經喪失,而羅馬軍又在迦太基城35公裏處登陸,一時間迦太基內外交困。漢尼拔的歸來無疑使迦太基政府信心大增,又重新決定用武力解決糾紛,終止了與羅馬的和談。漢尼拔登陸後,將軍隊駐紮在迦太基以南約100公裏的劄瑪城附近。小斯奇庇奧得知其位置後,揮軍南下,要找漢尼拔決戰。兩軍在劄瑪附近的平原上相遇。漢尼拔把12000雇傭軍布置在中間第一線,前方配置80多頭戰象,第二線是呂底亞和迦太基的步兵方陣,第三線即後翼是騎兵,其中左翼是2000西努米底亞騎兵,右翼是2000迦太基騎兵,全軍30000人。羅馬軍的布置也差不多,只是沒有戰象,但是得到了東努米底亞國王的支持,騎兵比迦太基人多出2000來。戰鬥一開始,迦太基戰象首當其沖,結果很快就被羅馬軍團讓過,當它們在向兩翼迂回的時候又被羅馬騎兵雨點般的標槍和毒箭殺死不少,有些戰象身中十幾根標槍和幾十枝毒箭,其余的驚恐地逃離了戰場。隨後,迦太基步兵被優勢的羅馬步兵擊潰,第一線由于沒有及時得到第二線的支援而全部被打散,這樣以來,漢尼拔的老兵們提前進入戰鬥,他們頑強作戰,使得羅馬軍團在短時間內無法突破迦太基的陣線。一直到羅馬騎兵趕到迦太基軍側後,僵局終于被打破,迦太基人全線崩潰,漢尼拔只率領貼身衛士殺出重圍逃往哈德魯邁圖。該戰役是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戰敗。
劄瑪戰役標志著第二次布匿戰爭以羅馬人的完全勝利而告終。迦太基人被迫簽定條約,割讓大片土地,只保留北非本土;同時解散陸海軍,不得圈養戰象;沒有經過羅馬的批准,不得和其他國家開戰;交出100名貴族弟子作爲人質,50年賠款10000塔蘭特白銀……公元前196年,漢尼拔當選爲迦太基行政官,由于侵犯了貴族的利益,被迫逃往海外。劄瑪戰役20年後,在小亞細亞卑提裏亞自殺身亡。一代英雄命喪海外,讓人無不悵然。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滅亡。羅馬侵略者在迦太基城裏屠殺6天6夜,最後將僅剩的50000人全部賣爲奴隸並在被燒毀的迦太基城內犁出幾道溝壑,表示該地永不開墾。
http://sadangel820223.blog.sohu.com/28658906.html


布匿戰爭(The Punic Wars)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代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3次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Carthage)人爲“布匿”(Punici),故名。第一、二次布匿戰爭是作戰雙方爲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以強淩弱的侵略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241)

公元前3世紀時,迦太基是地中海西部強大的奴隸占有制國家。羅馬于公元前 3世紀上半葉統一意大利後,與迦太基形成對峙之勢。兩國爭奪西西裏島導致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這次戰爭的導火線是“墨西拿事件”:在皮洛斯戰爭期間,敘拉古雇傭軍中的一批意大利人強占了西西裏島東北端的墨西拿。公元前265年,因與敘拉古僭主發生沖突而處于不利形勢,這些意大利人分爲兩派,分別求助于迦太基和羅馬。迦太基搶先控制了墨西拿。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開進西西裏,揭開戰幕。羅馬先後占領墨西拿和阿格裏琴托,迫使敘拉古與之結盟。但在海上迦太基卻占優勢。羅馬人迅速建立一支艦隊。在公元前260年的米列海戰中,裝有接舷吊橋的戰艦組成的羅馬艦隊獲勝。公元前256年羅馬海軍又在埃克諾穆斯海角大勝。同年羅馬遠征軍在非洲登陸,但以失敗告終。此後主要戰場移到西西裏,羅馬在陸戰中略占上風。公元前241年,羅馬海軍以新建的200 艘戰船組成的艦隊大敗迦太基艦隊于埃加迪群島附近。迦太基被迫求和,將西西裏及其附近利帕裏群島讓給羅馬,賠款3200塔蘭特(10年內償清)。羅馬遂在西西裏建立第一個行省。公元前 238年羅馬乘迦太基雇傭軍暴動之機,又出兵強占了撒丁和科西嘉,于公元前227年將兩島置爲一行省。

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前201)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率軍渡海進入西班牙東南沿海地區,進而擴充勢力。至公元前221年其子漢尼拔(Hannibal)掌軍權時,埃布羅河以南地區已爲迦太基人控制。公元前219年,漢尼拔攻占與羅馬結盟的薩貢圖姆,翌年與羅馬再次發生戰爭。
戰爭伊始,羅馬計劃派遣遠征軍進攻北非和西班牙。不料漢尼拔于公元前 218年率領龐大雇傭軍,從西班牙東南沿海的新迦太基出發,經高盧南部,翻越陡峭難行的阿爾卑斯山,出奇兵突入意大利。經過休整和補充,他在特列比亞河畔擊敗羅馬軍隊。次年春,羅馬人在特拉西梅諾湖畔遭漢尼拔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隨後漢尼拔率軍南下,羅馬形勢危急。獨裁官Q.費邊避其兵鋒,采取拖延戰略,但遭一些人反對。公元前 216年,羅馬兩執政官率軍與迦太基軍會戰于坎尼。漢尼拔采用兩翼包抄戰術,重創羅馬軍隊。此後,北部意大利許多城市歸順漢尼拔。但是,戰事拖延愈久,形勢對羅馬愈有利。漢尼拔的雇傭軍孤懸敵境,補給困難,得不到迦太基的有效支援;而羅馬在本土作戰,又有公民兵制的有利因素,加上意大利中部各城市仍然忠于羅馬,向其提供大量兵源,因而逐漸從守勢轉入攻勢。公元前 211年,羅馬嚴懲倒向漢尼拔的同盟者,攻陷敘拉古和卡普亞。公元前209年,占領新迦太基。公元前207年又在意大利北部殲滅了由哈斯德魯拔率領的來自西班牙的援軍。羅馬名將大西庇阿肅清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後,于公元前204年率軍遠征北非。次年漢尼拔奉召回國,雙方于公元前202年在迦太基城西南的紮馬決戰,漢尼拔失敗。公元前201年訂立和約,迦太基被迫放棄北非以外的一切屬地,交出艦隊(僅保留10艘巡邏艦)和戰象,在50年內賠款1萬塔蘭特,規定非經羅馬允許不能與其他國家交戰。迦太基喪失了軍事和外交的自主權,羅馬成爲西地中海的霸主。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前146)

迦太基戰敗後,在政治上一蹶不振,但在商業以及物質財富的積累方面,到公元前2 世紀時又迅速複興,招致羅馬的忌恨,決心消滅迦太基。公元前 150年努米底亞國王馬西尼薩進犯迦太基,後者被迫自衛。羅馬借口迦太基破壞和約,于公元前149年向迦太基宣戰,第3次布匿戰爭開始。羅馬軍隊在北非登陸後,迦太基曲意求和,答應交出人質和武器。但羅馬提出極爲苛刻的條件:拆毀迦太基城,居民遷至距海至少15公裏的內地等。迦太基人憤然拒絕,起而抵抗。羅馬軍隊圍攻迦太基城兩年未下。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發生饑荒,疾病流行,羅馬軍終以強大兵力破城而入。迦太基陷落後,城市被夷爲平地,25萬居民經過戰爭幸存的約 5萬人,均淪爲奴隸。羅馬在迦太基設置了阿非利加行省。至此,獨立的迦太基國家便不複存在了。
在前後曆時百余年的布匿戰爭期間,羅馬在與迦太基及其盟友的反複爭鬥中,占領了歐、亞、非的廣大地區,掠奪了大量奴隸和財富,這對羅馬奴隸占有制社會內部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以及地中海地區後來的曆史命運,都産生了巨大影響。
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word=%B2%BC%C4%E4%D5%BD%D5%F9&submit=search

 

 

台長: 阿楨
人氣(5,441)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萬夫莫敵》
此分類上一篇:《亞歷山大》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11: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