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22 08:03:16| 人氣1,70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迷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怎會突然評起已過時的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內提的代表作《迷惘》(遠景,1989)?

啥「已過時」?那是在趕流行的台灣文壇,要是在大陸、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先後出了至少五個 《迷惘》的譯本。」2007年還有人演話劇《艷遇》向《耳證人》致敬:

四月五日由孟京輝執導的《艷遇》將在保利劇院上演,編劇之一的史航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部向卡內蒂《耳證人》致敬的話劇。
《耳證人》是卡內蒂的人物特寫集,收錄了五十個奇形怪狀的人,美其名曰“舔名人”,也就是有名人癖的人,“老不”就是一個人老愛說不,“老罪女”講的是一個女人總覺得自己有罪,等等。
對卡內蒂的熱愛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初,史航大學畢業後在中央戲劇學院圖書館工作,恰巧讀到卡內蒂的小說《迷惘》,因為書中的主角是一個藏書家也是一個漢學家就立刻吸引了他。記得當時書中對李斯的評價出人意料。因為李斯被胡亥處死時說下輩子再不做官要牽著黃狗出門和兒子打獵。但書中主角對這個觀點嗤之以鼻“這個人都要死了還想殺生”。卡內蒂給史航的感覺就是一個立場迥異的老學究。中國網2007-03-30記者 曹雪萍
http://big5.china.com.cn/book/txt/2007-03/30/content_8037976.htm

不只中國大陸,瑞士蘇黎世2005年還紀念伊利亞斯・卡內提誕辰100周年:

在蘇黎世施特勞霍夫舉辦的展覽“扼住百年之喉”(Das Jahrhundert an der Gurgel packen)將展現出一段引人入勝的生命曆程。
伊利亞斯・卡內(Elias Canetti)提非常喜歡蘇黎世:這位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猶太家族的長子在這裏度過了他十分快樂的童年、少年時代以及他生命中最後一段時光。他去世後也被葬在蘇黎世—就在詹姆斯・喬伊斯的旁邊。
文學展覽經常會讓人覺得過于枯燥:泛黃的紙片、退色的照片、再加上寫滿說明文的展板。但是這次由卡內提的傳記作家斯文・哈努舍克(Sven Hanuschek.)舉辦的展覽“扼住百年之喉”卻並非如此。它試圖帶領參觀者進入一個傑出思想家和分析家的世界。
卡內提在1994年臨死前決定將他的著作贈送給蘇黎世中心圖書館,但是他也提了相應的要求,那就是在他去世10年後才能開始對他的文學作品(120盒)進行研究,而那些私人作品(30盒)包括許多信件和回複必須要等到2024年才能開啓。
這次蘇黎世的展覽布置得非常精細而富于變化。在第一間房間,紅色立柱上標上了卡內提動蕩的一生中曾經去過的各個地方:從今天保加利亞境內的魯斯特舒克(Rustschuk)到曼徹斯特、法蘭克福再到維也納,最後到了蘇黎世。
特別有趣的是那些音頻資料:例如當卡內提用他有力的、帶有標志性的、略有些刺耳而又帶著勸導性的聲音對大衆的功利性作出評論時,他將其視作是“一團包裹一切的火焰、將人們從對相互接近的恐懼中解放出來,只要他們還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的目標。“
人們很容易感受到,作爲學者的卡內提是如何深入對這個主題進行探究並由此知道,如果他今天還活著的話,他一定會設法理解和解釋上百萬人在教皇去世後一同去朝聖的行爲。
卡內提,猶太人的兒子,出生時拿的是土耳其人的護照,曾有一段時間沒有國籍,之後獲得了英國國籍並最終在蘇黎世去世。他曾經寫下這樣的話:“在流亡的過程中,人們才真正能夠找回自己”。
http://www.swissinfo.org/chi/swissinfo.html?siteSect=2351&sid=6696421&cKey=1156333293000&ty=st

怎麼了?本文到底是書評還是~還是來介紹《迷惘》的創作背景:

《迷惘》全書情節顯得怪誕離奇,堪稱是一部“瘋子的人間喜劇”,但其內容與人物形象卻是來源于作者青年時代的生活和對社會的觀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例如,他在維也納上大學時有個女房東,她爲人吝嗇,喜歡嘮叨,常抱怨物價飛漲,生活艱難。她成了卡內提小說中苔萊瑟的原型,她嘮叨的話語也成了“孔夫子爲媒”一章裏苔萊瑟對青年問題發表的一通議論。在卡內提所住房間的對面山坡上是一所瘋人院,有六千名精神病人。作者在那裏的所見所聞,成了他塑造瘋子形象的素材。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五日,維也納發生當局鎮壓工人示威遊行的事件,號稱工人階級政黨的社會民主黨頭目竟下令開槍打死工人,這件事引起了卡內提的關心和思索。他開始廣泛了解各國的文化史、希臘哲學、中國曆史和先秦諸子百家,研究了英國、法國和俄國革命;他對中國的儒家極爲推崇,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他很有啓示。所有這些都在《迷惘》中得到了反映。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他兩次在柏林逗留,目睹了那裏爾虞我詐、人欲橫流和金錢至上等等社會現象,他深刻地感到柏林就是一個“瘋子的世界”,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爲他的創作提供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歐洲,危機四伏,各種矛盾激化,一九二九年爆發了極爲嚴重的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一片混亂,民不聊生。大資産階級卻在爭權奪利,打擊進步力量。這時的知識分子階層顯得十分軟弱,一些正直的知識分子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他們無力回天,但又不願同流合污,只得躲進象牙塔裏,試圖以潔身自好逃避所厭惡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作者萌發了創作《迷惘》的動機。
http://big5.china.com.cn/book/txt/2007-03/30/content_8037976.htm

原來是以寫實手法來表現卡夫卡式的怪誕,難怪會寫成五六百頁,至少可精簡掉2/3、也更具文字魅力。

台長: 阿楨
人氣(1,70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新人生》
此分類上一篇:《沒有主義》

塵俠
台灣文壇也流行&quot趕流行&quot?

這也難怪
並沒有純正的臺灣文化
(除了被趕到山上的原住民文化 也僅傳承於少數山地部落中)
能夠讓在臺灣的文人們畢其一生來醉心研究

別否定了
除非你認為西風東漸後所謂的次文化
也是一種文化
2007-09-23 12:06:46
版主回應
連諾貝爾文學獎也流行&quot趕流行&quot

更不用說電影獎<色‧戒>了!

原著小說不屬台灣(獨)文學?
2007-09-24 06:52:26
塵俠
原著小說不屬台灣(獨)文學?

作者和故事背景不都在中國?
2007-09-24 08:53:28
版主回應
正因在中國
故連電影國姓也爭
2007-09-25 06:44: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