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21 05:51:26| 人氣1,727| 回應2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沒有主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啥是《沒有主義》(聯經,2001)?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自序中不是說的很清楚:

「....‘沒有’,可作為動詞,‘主義’,則算名詞,也即無名。....把沒有作為前題,....自然也就沒有結論,什麼主義也沒有。....沒有主義,不妄圖建立什麼學說,但不等於不說。....較之虛無,多少積極一點,於事、於人、於己,多少有個態度。這種態度就是不承認有什麼先驗不可以質疑。這也可說是一種理智,不盲目迷信,不跟隨某一權威、某一潮流,或受某種意識型態精神上的禁錮。」

是嗎?高文大概又是位我在前評《群慾亂舞》對舞鶴的批評:

唉!又是個言不由衷的文藝人,有種自大自以為是的文藝人,常常是這樣的:明明對政治或理論很有興趣很有己見,但又不肯下死功夫研究清楚(像楨某一樣寫出《緣現論》《共犯體》嗎?),在不求甚解的讀書中形成了自以為沒有受到任何理論影響的理論,反而用以指導自己的創作、和反批別人的評論。

是你對高文有成見吧!你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曾言:

原先是要繼<二00一年政治文學獎得主>之後寫篇<蘇童比高行健更有資格得諾貝爾文學獎>,我的理由是、在後現代的文學裡、旣然已經沒有任何派別的文學理論、可做為文學優劣的判準,那麼我們就只能依、甲文本是否能以比乙文本更具文字魅力、來呈現文本所欲表達的文學氛圍。
就此而言,在重讀並比較過高行健的《靈山》(聯經,1990)和蘇童的《妻妾成群》(遠流版)《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帶》《離婚指南》《天使的糧食》(以上麥田版)之後,我仍認為蘇優於高。
雖然高氏在《靈山》試圖擺脫伝統小說的反應社會與人生、故事情節與人物描寫,而歸結於「語言的實現,而非對現實的模寫。小說之所以有趣,因為用語言也能喚起讀者真切的感受。」(p.6,502)。而且高氏的敘述人稱游離於「你、我」,跟我的文體類似。
但我認為高氏在《靈山》並未發揮上述主張該有的文字魅力和文學氛圍,亦即與氛圍不相干的描述廢字太多了、至少可删掉七成,而且剩餘的文字也不足以喚起讀者真切的感受──不論是「你、我」的激烈交戰(這點我的文體擅長)或疏離分裂(這點<鄉愁><尤里西斯生命之旅>的鏡頭擅長),連「靈山」的靈氣也比不上沈從文對湘西的描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04/20050917191710/

是嗎?看看高氏是如何面對非文藝的主義的(其它哲學等領域也可反過來如法炮製「沒有文學」「沒有戲劇」「沒有繪畫」「沒有xx」,但旣要論說,就請依論說文來陳述吧!盡能如下文所言:)

「沒有主義不是看法,沒有觀點,沒有思想,只是這看法、觀點、思想不求論証,不求完善,不求系統,說完就完,說也白說……不過是一番無結果的言說。」

原來是指不被任何主義所限的創作,那高氏何必撈過界去跟人爭啥「沒有主義」呢?

「又是個言不由衷的文藝人,有種自大自以為是的文藝人,常常是這樣的:明明對政治或理論很有興趣很有己見,但又不肯下死功夫研究清楚(像楨某一樣寫出《緣現論》《共犯體》嗎?),在不求甚解的讀書中形成了自以為沒有受到任何理論影響的理論,反而用以指導自己的創作、和反批別人的評論。」唄!

唉啊!你們這些後現代人缺乏「活在主義」的人生經驗,才無法體會文藝人的下列感受:

<我看靈山之一沒有主義> 作者﹕夏愛蘇
自古文學藝術流派紛呈: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寫實主義、達達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等……數不勝數。
而深入人心,取得巨大成功的在西方當屬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法國的巴爾扎克、福樓拜、羅曼羅蘭;英國的狄更斯;俄國的普希金、托爾斯泰;美國的惠特曼、德萊塞、歐根享利、傑克倫敦;中國的魯迅。
他們都給人類留下了歷史的真實圖畫。
然而高行健君「沒有主義」,我以為這實在是人類認識史上、文藝史上一大革命,而且是最輝煌的革命。其影響將不僅限於文藝。
可惜人類及大自然這部分巨大真實被批判現實主義排斥在外了。
高行健君在《靈山》一書中全面完整地反映了現代大陸的真實,極其難能可貴的反映了精神與物質相統一的全面的中國大陸的真實,尤其最後幾章深山求道,採訪修煉中超人,似夢似幻而又寫真寫實,其真實程度為中外古今所未有,超過了歌德與孟德斯鳩。
我以為高行健君巨大成功之處即在於「沒有主義」。
即不受任何主義的限制,那怕是文學史上最成功的批判現實主義傳統,更不用說為黑幫領導下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了。
http://hk.epochtimes.com/archive/Issue7/wsyd-1.html
 
高行健作品集(免費網文)

現代詩歌—— 高行健譯詩一首》
現代戲劇—— 《絕對信號》《車站》《高行健作品集》
現代小說—— 《靈山》《有只鴿子叫紅唇兒》《Soul Mountain》
雜文—— 《高行健:我的創作觀》《爲了自救而寫作》《讀王蒙的《雜色》》
http://www.oklink.net/book/s11/1895.htm
 
 
高行健>維基百科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中國劇作家、小說家、畫家、導演,1980年代末前往歐洲,現爲法國公民。2000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爲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2001年獲頒國立中山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他也是個翻譯家,尤著于翻譯塞繆爾?貝克特和尤金?伊歐涅斯柯的作品。
 
童年

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出生于江西贛州,父親是一名銀行職員,母親是基督教青年會成員,做過抗日劇團的演員。在母親的影響下,高行健對戲劇、寫作産生了興趣,從小就有塗鴉的愛好。

少年

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
1952年,高行健就讀于南京市第十中學,以前這所中學是一個教會學校(金陵大學附屬中學),能夠接觸到許多的西方翻譯來的著作。另外高行健師從畫家鄆宗嬴先生學畫素描、水彩、油畫以及泥塑。對這段時光,高行健回憶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學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夢裏”。
 
文學生涯
 
高行健獲獎後,出版的介紹文集,封面人物即是高行健。
高行健1981年的著作《現代小說初探》1957年,高行健高中畢業,聽從母親的建議,沒有報考中央美術學院,而考入了北京外國語學院。
1962年,高行健從法語系畢業後,在中國國際書店從事翻譯工作。
1970年,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期間曾到安徽寧國縣港口中學任教。
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國建設》雜志社法文組組長。
1977年,在中國作協對外聯絡委員會工作。1979年5月,作爲全程翻譯,陪同巴金等中國作家訪問巴黎,回國後高行健發表了《巴金在巴黎》。
1980年,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
1982年,與劉會遠共同創作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
1983年,《車站》,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很快被禁演。
1985年,在北京與雕塑家尹光中舉辦泥塑繪畫展,開始受到海內外媒體的關注,這也是到目前爲止,高行健在大陸舉辦的唯一一次畫展。同年,應邀赴歐洲五國(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丹麥)訪問八個月,在柏林文化之家舉辦了個人畫展,獲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賣畫獲“巨款”四萬馬克,從此高行健開始了以畫養文生涯,獲得了更多寫作上的自由。
1986年《彼岸》被禁演。
 
定居歐洲

1987年,盡管當局多有阻撓,高行健還是應邀赴德國從事繪畫創作。
1988年開始,在巴黎定居。
1989年,成爲法國“具像批評派沙龍”成員,以後連續三年參加該沙龍在巴黎大皇宮美術館的年展。
六四事件後,高行健宣布退出中國共産黨。
1990年,劇作《逃亡》在《今天》第一期發表,同年在瑞典皇家劇院首演,由此更加觸怒了中國政府,高行健被開除公職、黨籍,在北京的住房被查封。高行健則宣布,不願再回不自由的中國大陸。
1992年,榮獲法國政府頒發的“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1997年,高行健加入法國國籍。
1999年,高行健的畫作在巴黎參加羅浮宮第十九屆國際古董與藝術雙年展。
2000年,因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等著作,高行健成爲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瑞典科學院對高行健作如下評價:“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爲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
2001年,獲頒國立中山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2002年2月25日,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爲高行健頒發“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作品
 
戲劇

《絕對信號》,(與劉會遠合作),實驗劇作
1982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
1992年,在臺灣上演。
《車站》,實驗劇作
1983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
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
1986年,在香港由第四線劇社演出;
1988年,在英國上演;
1992年,在奧地利上演;
1999年,在日本上演。
《野人》,大型劇作
1985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
1988年,在德國漢堡上演;
1990年,在香港上演。
《高行健戲劇集》,戲劇集
1985年,由群衆出版社出版,收錄了《絕對信號》、《車站》、《獨白》(獨角戲)、《野人》,以及現代折子戲四篇:《模仿者》、《躲雨》、《行路難》、《喀巴拉山口》。
《彼岸》,實驗劇作
1986年,在北京文學刊物《十月》發表;
1990年,在臺灣上演;
1994年,瑞典皇家劇院出版瑞典文版劇作選《彼岸》,譯者馬悅然。
1995年,香港演藝學院,高行健執導。
《躲雨》
1987年,在瑞典上演。
《冥城》,舞劇
1988年,在香港上演。
《聲聲慢變奏》,舞劇
1989年,在美國上演。
《逃亡》,劇作
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發表;
1990年,在瑞典皇劇院首演;
1992年,在德國、波蘭上演;
1994年,在法國上演。
1997年,在日本、非洲貝寧和科特迪瓦上演。
《生死界》,劇作
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發表;
1992年,由法國文化部贊助,在巴黎圓環劇院首演,後參加"阿維農戲劇節";
1994年,分別在澳大利亞悉尼、意大利"當代世界戲劇節"上演,高行健執導;
1996年,在波蘭上演;
1996年,在美國上演,高行健執導。
《山海經傳》
1992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對話與反詰》,劇作
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發表,法文版也同時發表;
1992年,在維也納首演,高行健執導;
1995年,在巴黎莫裏哀劇院上演,高行健執導;
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執導。
《周未四重奏》,劇作
1996年,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
《夜遊神》
1999年,在法國阿維農戲劇節首演。
《八月雪》,現代禪劇、京劇
2000年,由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
2002年12月19日,在臺北首演。
 
小說及論著

《靈山》,長篇小說
1990年,由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
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譯者爲馬悅然。
1995年,法文版出版,譯者爲杜特萊。
2000年,英文版出版,譯者陳順妍(Mabell Lee)。
《一個人的聖經》,長篇小說
1999年,由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2000年,法文版出版,譯者爲杜特萊。
《給我老爺買魚竿》,小說集
1989年,由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有只鴿子叫紅唇兒》,中短篇小說集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了《有只鴿子叫紅唇兒》、《寒夜的星辰》。
《沒有主義》,文藝論文集
1996年,由香港天地圖地公司出版。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文藝論著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戲劇論文集
198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戲劇六種》
1995年,由臺灣帝教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2000年文庫-當代中國文庫精讀》
1999年,由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
 
 評價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指出,高行健的長篇巨著《靈山》是一部“無以倫比的罕見文學傑作,也是一部朝聖小說”。劉再複說“它揭示了中國文化鮮爲人知的另一面”,但“知音很少,非常孤獨”。
除了西方的贊譽,港臺文壇對高行健亦有極高評價。著名作家董橋表示,高行健的作品極具創意,永遠不會重複自己,視野廣闊,氣勢不凡,成就是世界級。
曾經翻譯過高行健數個英語劇本的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方梓勳,指高氏作品著重人性描述,帶有個人主義色彩,有時亦會摻入佛學和禪的思想。戲劇方面,方教授認爲故事性不強,但因爲充滿人性,容易令觀衆投入。他估計,這可能並非高行健的本意,但觀衆會有同感。
臺灣的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則認爲,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和東方精神融爲一爐,並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出來。
大陸學者對高的作品多持負面態度,特別是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被大陸官方認爲是一個政治陰謀。大陸作家朱大可說“高行健的獲獎,在中國文壇觸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諾貝爾獎抵抗運動。”、“無論是余華、蘇童和王朔中的任何一個,都比高行健更有‘資格’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水平’。”旅美學者曹長青認爲高的作品有如安徒生筆下的《皇帝的新衣》;而臺灣的朱天文、張曉風則認爲臺灣作家比高行健優秀的不在少數。成功大學教授馬森認爲高行健獲此殊榮是一種幸運,他在《靈山》序中指出“那麽一篇小說,既不企圖反映社會和人生,又不專注于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塑造,還能剩下什麽呢?”。
臺灣詩人洛夫則認爲這些批評是“酸葡萄作用”(《對高行健的期待》,2001年2月5日《聯合副刊》)。

參考資料
 
 網頁

高行健專輯
高行健專欄
高行健談中國文化
高行健年表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藝術公園:高行健
巴黎當代國際藝術展:高行健
高行健的四本書
高行健訪談節錄
永芸,《佛教思想對高行健作品的啓迪──以〈靈山〉和〈八月雪〉爲例》
 
書籍

《解讀高行健》,2001年1月,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 962-973-485-0
劉再複,《論高行健狀態》,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ISBN 962-973-486-9
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出版,1981年
王蒙、高行健等,《意識流小說》,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年,ISBN 7-5387-0111-7
《亡命精英其人其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ISBN 7-5006-0684-2
朱大可,〈天鵝絨審判和諾貝爾主義的終結〉,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月刊。
北明,“與高行健一百六十分鍾的長談”,《明報月刊》,卷期35:12,西元2000年12月,頁19-30。
 
論文

羅菁, 《高行健之戲劇──理論與實踐》,2006年
羅菁, 《“神人的沒落”──論高行健〈山海經傳〉的矛盾與困局》
曆史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 2007年1月4-6日──會上發表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
羅菁, 《Politics in Rituals: Gao Xingjian's Escape》
“高行健:中國文化的交叉路”國際研討會 2008年5月28-30日──會上發表論文
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香港戲劇工程”合辦[3]
 
 參考連結

^ 高行健之戲劇──理論與實踐 論文
^ 曆史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 2007
^ 高行健:中國文化的交叉路”國際研討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8%A1%8C%E5%81%A5
 
高行健【有關說明】百度百科

  人民網專稿《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違背了諾貝爾遺囑》,文章從諾貝爾遺囑談起,對比這次評獎的標准、規程等,得出如題的結論。結論認爲:“這次文學評選,可以說是諾貝爾獎金的大貶值。不論從評選的衡量尺度、工作方法和評選人組成看,諾貝爾基金會都必須做徹底改革。對此,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早就提出多次呼籲,這次文學評獎進一步證明了這個呼籲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諾貝爾基金會需要諾貝爾獎金保持信譽,那就應該聽取世界各國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的呼聲,趁早開始徹底改革。”
  
  戲劇美學:

  高行健第一部重要的戲劇作品是無場次話劇《絕對信號》(與劉會遠合作)劇中寫待業青年黑子與少女蜜蜂相愛,但因爲沒有經濟來源而無法結婚,在黑子迷惘彷徨之際,一個車匪利用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心理,與他密謀一起合夥盜車。結果他們扒上了由小概擔任見習車長的一節守車,小概是黑子的中學同學,他也深深愛著蜜蜂,而當列車開出不久,蜜蜂碰巧也搭上了這節車廂。由此在車廂十分有限的時空中,圍繞著黑子、小概、蜜蜂之間的戀愛關系,以及老車長與車匪的較量,展開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最後黑子經過一番痛苦的心靈掙紮,猛然醒悟,他與車匪在搏鬥中雙雙倒下,小概在老車長的指示下亮起紅燈(絕對信號),列車安全進站。如果僅僅從劇情來看,這個故事並無多少新意:作品所著力描寫的是像黑子這樣的年輕人從內心的失落中重新找到理想與信念、重新理解做人的權利與義務之間關系的心路曆程,基本未脫出“社會問題劇”的模式。但高行健卻賦予這樣一個有些老套的故事以十分新鮮的戲劇形式,這主要體現在他打破傳統的戲劇表現手法,作了現代主義戲劇技巧的實驗和嘗試。
  《絕對信號》的藝術創新首先體現在一種主觀化的時空結構方式上。情節的展開不單單依循傳統戲劇的“現在進行式”的客觀時序,即在通常情況下,戲劇總是會按照時間順序來展現正在發生的事件,但在《絕對信號》中,卻既展示了正在車廂裏發生的事件,同時又不斷通過人物的回憶閃出過去的事件,或把人物的想象和內心深處的體驗外化出來,使實際上沒有發生的事件也在舞臺上得到展現。如黑子在車上與蜜蜂重逢後,舞臺上經過光影和音響的變化而把時間拉回到過去,演出了他與蜜蜂的相愛、迫于生存的煩惱和他被車匪拉攏、慫恿的心理變化;又如當列車三次經過隧道時,舞臺全部變暗,只用追光打在人物的臉上,分別展示了黑子、蜜蜂和小概想象的情景,使三個人之間的內心矛盾和盜車之前的緊張心態得到有力度的刻畫,另一方面,也更爲深在地揭示出人物內在的性格特征。由于這種打亂正常時序的時空表現,在舞臺上便出現了現實、回憶和想象三個時空層次的疊化和交錯,從而使整出戲呈現出異常的主觀色彩,劇情的發展也更加貼近于人物的心理邏輯。與此相關的是,劇中增多了“內心表現”的成分,除了把人物內心的想象和回憶外化爲舞臺場面之外,還多次以誇張的形式出現了人物之間的“內心的話”,以人物的內心交流或心理交鋒來推動劇情的發展。如黑子和蜜蜂在車廂裏相逢時,舞臺全暗,只有兩束白光分別投在他們身上,他們在火車行進的節奏聲和心跳的“怦怦”聲中進行心靈的交談。又如車長和車匪在最後亮牌之前的心理交鋒,舞臺上的人物都定格不動,兩人展開一番激烈的內心較量。
  此外,這出戲在舞臺語言方面也有許多創新,比如大量運用了超現實的光影和音響,不僅是爲了調整場赴,還更加突現出了人物的主觀情緒,如黑子回憶與蜜蜂戀愛時打出的藍綠色光和優美抒情的音樂,小概回憶向蜜蜂求愛時的紅光與光明而熱情的號聲,黑子在想象自己犯罪時的全場崗暗與無調性的嘈雜音樂,小概想象自己面對黑子犯罪的複雜心理時的白色追光與由打擊樂器演奏的無調性音樂等等,都各各不同地深入刻畫出了人物的內心感受,從整體上爲劇情的展開和人物的塑造鋪墊出了一層非常強烈的主觀效果。
  應該說《絕對信號》中的藝術探索還只是局限在技巧方面,盡管劇中對黑子這個人物的刻畫隱約透出了一種虛無和反叛的傾向,似乎可以看作是後來《無主題變奏》等小說的先聲,但在這個作品中,由于老車長的正面教育意義被過度地突出了,因而不可能給這種朦朧的現代意識留出充分展現的空間。《絕對信號》在80年代初期的文壇上出現,其最大的意義可能就在于它爲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穎的審美感受,與王蒙的《春之聲》、《夜的眼》等“東方意識流”小說相似,它是在形式與技巧創新的層面上爲中國當代文學開拓了新的向度,構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興起過程的一個特殊環節。(摘自《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瞬間》:高行健的新戲劇美學

  中國的實驗戲劇是從九十年代初開始的,具體哪一出可稱爲開山戲,現在已經無從考證,從時間上來看,高行健的《瞬間》應該是走在前面的。
  那部戲,全劇只有一個女性人物的獨白,幾乎沒有任何動作。說話的女人自稱“她”,自述與男人之間的膩煩情緒,當她感到寂寞難忍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四肢開始脫落。
  這部戲裏面,全部的戲劇張力是倚靠舞臺燈火和獨白時的臺詞,講述個人從性的痛苦和成長的痛苦得到解脫後,自我成了非本人或他人可觀察之物,也成了非本人或他人可言說之物。
  高行健用這部戲闡釋了他的新戲劇美學,也爲後來者提供了許多實驗戲劇繼續發展的空間。
http://baike.baidu.com/view/34282.htm

高行健的可悲 (2001-02-26 )

聽到華人高行健獲頒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欣喜萬分。不論高行健現身居何地,他畢竟是華人。同是華人,怎能不爲之欣喜?然而拜讀了他的代表作《靈山》後,那種興奮心情驟然冷卻了。這本被推崇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最傑出的作品"並不怎麽優秀。在現今中國能寫出這等水平作品的作家確實不乏其人。
對于高行健獲諾貝爾獎的個中原由,筆者不想去探討。及至從網上看了高行健的《自述》、《答謝詞》和題爲《文學的理由》的演講等言論,發現全文充斥著對中國政府的控訴,諸如"人們很難想象(中共)現政權還在向精神施加的淫威。"等語,使我頓生反感。繼而感到高行健先生實在是可悲的。
中文作品在中華大地上卻沒有市場,其可悲之一。

《高行健自述》中說:"我想這個獎不會使我的作品在中國也得到承認。"實在是說到了點子上。

高行健先生在中國那特殊的時代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筆者也深爲同情。不過當時受不公正待遇的,豈止高行健一人。國家主席劉少奇、元帥彭德懷均被迫害致死。這段曆史是民族的創傷,誰也不會以此爲榮。但是中國共産黨對當年的冤假錯案早已予以平反昭雪,這是有目共睹的。現在的中國正處于政治開明、經濟發展的時期,而高行健先生卻對此視而不見,仍抓著過去的小辮子不放,竭盡全力地醜化中國的形象,不遺余力地抨擊中國當局,這樣的作品怎能被國人接受!
一個作家的中文作品在中華大地上沒有市場,其作者豈不可悲。

自比屈原反而顯露出卑劣,其可悲之二。

高行健先生在題爲《文學的理由》的演講中說:作家倘若想贏得思想的自由,除了沈默便是逃亡。……從屈原到但丁……"
屈原和但丁都是被"流放",並非"逃亡"。不知高先生是不了解史實,還是欲蓋彌彰。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當秦國攻破楚國首都郢之後,他痛感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政治理想已不能實現,憤而投汨羅江自盡。這是華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高先生把自己的"逃亡"和屈原相比,或許是要擡高一下身價,以博得華人圈的敬仰。可是卻又口口聲聲痛罵祖國,說什麽中國帶給他的只是惡夢,他已將中國從他的記憶中抹去。這樣一個背棄祖國的人,也想與屈原相提並論,豈不是癡人說夢。

自相矛盾的言行,令人對其品格生疑,其可悲之三。

高行健先生說:"文學要維護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不成爲政治的工具"(《文學的理由》),但卻利用文學作品和演講、記者訪談等一切機會,大講中國政府對他的"殘酷壓制",極力醜化中國。
他在《文學的理由》中說:"文學並非憤怒的呐喊,而且還不能把個人的憤怒變成控訴。"但是,卻同時在該文中以極大的篇幅控訴中國政府當年施加在他身上的迫害。其言行如此自相矛盾,不能不令人對其品格生疑。
高先生因此而遭鄙視,實在可悲。

其作品難流傳于世,其可悲之四。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無論文武,沒有一個受尊敬的偉大人物是不愛國的。在華文的書架上,也沒有一本文學巨著的作者是不愛國的。民族英雄嶽飛雖是一員武將,但他的一首《滿江紅》卻流傳至今。而秦檜雖是狀元及第,當朝宰相,卻無片紙流傳。不一定是他沒有作品,而是人民不買他的帳。
高先生說:"每一個作家在書架上都有他的位置,只要還有讀者來閱讀,他就活了。"(《文學的理由》)反之,沒有讀者,自然他就死了。
似高行健這等背棄祖國的人,其作品怎會被有頭腦的世人賞識?其作品自然很難流傳于世,枉自得了諾貝爾獎。《僑報》?王淑娟
http://www.luckup.net/mag1/n1/colart1443.htm
 
專稿:如何看待高行健的獲獎? 
     
  又是一出尷尬的正劇,不過,這次劇作家不再是高行健,而是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們,至于演員呢,一個是獲獎者——旅法華裔作家高行健(叫起來確實有點別扭),一個是中國政府。就當前事態看,冷戰時代已經煙消雲散,而那幫評委們愣要做舊冷戰的遺老余孽,或臆想做新冷戰的始作俑者,其實文學的意義不在于此,其作用也不至于這麽的大,評委們不過有點自我膨脹罷了。評委們要翻版對前蘇聯屢試不爽的那一招,我想,只要我們應對得法,來個打擊翻版行動,讓他們陪了夫人又折兵,自討沒趣,事件就很快平息。最不值的是著了他們的道兒,洋鬼子在扯線,我們卻傻乎乎地扮木偶跟著狂,他們正想看熱鬧呢。
 
    一、敏感話題三思而言
 
    看了新聞報道,我認爲高行健先生的話是不符合事實的,他說:他的作品不能在大陸出版。但僅我手頭的兩部作品就證明了他的健忘,其一是《高行健戲劇集》(群衆出版社1985年1版,印數3000冊),其二是《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版,印數1000冊)。如果單從印數看數量是少了些,但就劇本和戲劇理論看,能出版已屬不錯,以當時的出版業和戲劇市場,與現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曹禺先生還特致賀電——爲高先生的開山之作《絕對信號》(該劇也是中國現代小劇場戲劇的濫觴)公演百場而發,公演百場足以說明出版不出版了。至于出國後著作的作品,就技術看已存難題,這涉及高先生、AUBE(高授權的法國出版社)、中國政府和大陸出版社四方權益問題,需多方協調解決才是,一句氣話把門堵了于事何益?徜若作品內容有涉支持臺獨藏獨的,不予出版也屬正常;若是一般文學作品則未嘗不可出版,也避了幫閑派的口實。
    過去畢竟過去,我希望高先生別以“評委造”索爾仁尼琴自居(其實索爾仁尼琴本人確是牛犢抵橡樹,卓爾不群),與其充一只棋子,不如做回你的藝術家——這才是你的本色;再者,外出十余年的高先生,也該了解了解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文壇的演變,痞子文學尚可流播,情色旮旯亦在打擦邊球,你的作品在大陸出版,是應該也是必然的,只是高先生別忙于做跳梁政治家,若給洋鬼子的麻藥翻倒,于祖國于百姓不利,于高先生自己就更大大不利了。因此,憑良知做你的藝術家,拿你的版稅,別幹分裂祖國的勾當就行了。有道是:曆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請相信T.S.艾略特的話:
    There will be time,there will be time.
    To prepare a face to meet the faces that  you meet.
    (將來總會有時間,總會有時間
    准備好一付面容去見你想見的面容)
 
    二、我們該抱什麽態度
 
   這次中國政府的反應是明智而理智的,不溫不火,由外交部作一聲明,知道了。(你們下三濫的餿主意,作爲孕育兵法宗師孫子的國度哪能不洞若觀火?)讓評委們的熱臉蛋貼個冷屁股。反駁也以點到即止爲宜,如果揚揚沸沸,反而親痛仇快。
    我希望,我們的政府對我們的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輩多些寬容,只要是“真正的”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輩——他們的文化底蘊決定了他們的情感取向:熱愛自己的祖國。至于他們的表達方式,則不必拘泥等同于官方喉舌。“學術自由、兼容並包”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之一。
    對于高行健出國後著作的作品,遲早是要出版的,與其五年十年後被動,不如現時主動出版,當然是有選擇的。如果《靈山》等內容不涉及分裂,言語不至于歇斯底裏,僅僅反映落後或表現情色,出版又何妨?因爲我們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是事實;既然《洛麗塔》都能開禁,不是出格的宣淫作品,我們就沒必要內外有別。
 
    三、夠了,政客式的評委
 
    諾貝爾文學獎與諾貝爾和平獎的評委會,曆來多是非,冷戰時常常爲西方陣營鼓噪呐喊,像黃世仁對穆仁智說“老穆,到明年秋天的時候”弄一番轟動引幾筆談資,見慣了,就“見怪不怪,其怪必敗”了。十來年了,評委們沒對象使壞,技疏手癢,現在跳出來也就不是意外了。只要我們識穿其伎倆,該反擊的反擊,該付之一笑的付之一笑,不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就行了。
    不過,說句公道話,今年和平獎倒是頒得很恰當,金大中確是最佳得主。
    中國文學之于諾貝爾文學獎,是“不以堯存,不以桀亡”,況且文學的尺度往往是水樣的,因此,別拿獎不獎作唯一標准,因爲這違反前一世紀就成文的《反托拉斯法》。(網友:九曲子)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83/6410/6411/20001017/559817.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1,727) | 回應(2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迷惘》
此分類上一篇:《人生一瞬》

塵俠
&quot沒有主義&quot可否解釋為---
不預設立場 不加以臆測 不置個人好惡 
不屬於特定分類....

你乾脆說&quot與一切既有理論完全沒有交集&quot不就好了
2007-09-21 16:50:38
版主回應
太陽底下沒啥新主義啦

沒有主義可能是太陽烤的頭殼壞去了
以致頭腦空空,不預設立場、不加以臆測 不置個人好惡、不屬於特定分類....
2007-09-22 09:16:59
阿楨
(楨:想以達賴,高行健,劉曉波等諾貝爾政治獎來反中?肖想!另參本館:達賴妨台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沒有主義》 中共為何反維權 《天安門一九八九》)

中共:頒給罪犯 褻瀆和平獎【聯合報2010.10.09

挪威無視中國事先警告,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大大惹惱中共。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昨天表示,諾貝爾委員會此舉將損害中國與挪威關係,強烈表達中共對劉曉波獲獎的不悅。
馬朝旭對劉曉波獲獎的回應談話是以答記者問形式,發布在中共外交部官網。馬朝旭表示,諾貝爾和平獎應授予「為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及為召開和宣傳和平會議而努力的人」,這是諾貝爾的遺願。
馬朝旭說,「劉曉波是因觸犯中國法律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他所作所為與諾貝爾和平獎的宗旨背道而馳。諾委會把和平獎授予這樣一個人,完全違背獎項的宗旨,也是對和平獎的褻瀆。」
被問及劉曉波獲獎是否會影響中挪關係時,馬朝旭說,「近年來,中挪關係一直保持良好發展,諾委會授獎劉曉波與諾貝爾和平獎宗旨背道而馳,也會給中挪關係帶來損害。」
【記者林琮盛/綜合報導】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大陸網路昨天探討劉曉波獲獎的公開討論鳳毛麟角,相關新聞多數以中共外交部新聞稿為主,其他不同的聲音幾乎都被「和諧」掉了。
其 他 新 聞
‧ 非暴力爭取人權 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
‧ 得獎之前… 劉妻:警察正和我談判
‧ 劉霞今探劉曉波 報喜
‧ 劉曉波因這份《零八憲章》入獄
‧ 歐巴馬要求中國 快釋放劉曉波
‧ 觀察站/強勢中國 被諾貝爾打一巴掌
‧ 「我這倖存者 連狗崽子都不如」
‧ 啊!劉曉慶得獎啦?
‧ 馬總統祝賀 盼大陸人權突破符和平崛起
‧ 劉曉波嚮往台灣民主 對馬總統有期待
‧ 中共:頒給罪犯 褻瀆和平獎
‧ 北京面臨難題/再關…翁山蘇姬 流放…達賴
‧ 2事件3度繫獄 劉曉波堅持不出國
‧ 囚犯身分獲獎連劉曉波只3人
‧ 法庭答辯文/我沒有敵人──我的最後陳述
‧ 港媒:大陸維權人士為曉波慶功
‧ 評論/劉曉波得獎…捎給中國什麼訊息
2010-10-09 11:46:35
版主回應
劉曉波獲和平獎 陸學者:西方給難堪2010-10-09 中國時報 亓樂義

對北京知識界來說,多對劉獲獎感到莫名其妙,「這明擺著是西方給中國一個難堪。」一位學者表示,劉曉波以「反孔孟」起家,現儼然成為中國人權代言人,「他寫過什麼,做過什麼,何以獲此殊榮」。他的獲獎,只說明諾貝爾和平獎「墮落」,公信力蕩然無存。
相關新聞
妻驚喜:劉曉波無罪 得獎更負重任
劉妻難掩興奮 要求大陸放人
中共批違諾貝爾宗旨 封鎖消息
北京態度游移 溫和勢力發酵
達賴:籲北京同時釋放思想犯
劉曉波恐無法親自領獎 有前例
劉霞今探劉曉波報喜
港媒:大陸維權人士為曉波慶功
國際發聲 促中國大陸速放人
國際大幅報導 陸媒禁聲
和平獎頌詞 批中國大陸違憲
加總理籲中國大陸釋放劉曉波

留言:
政治味濃厚,真是和平獎,不是授予政治獎嗎?哈哈 黔驢技窮了,消費諾貝爾的聲譽,可恥。
所謂諾貝爾和平獎,是專門獎勵那些認同和維護西方政治制度、價值觀和爲西方利益作出特殊貢獻的人,尤其是在與西方意識形態敵對的國家中,那些認同維護西方利益和價值觀的“異見人士”有優先獲獎權。
請加國總理盡快遣返賴昌星回中國受審。加國難道是『卒仔』的夢想國度嗎?加國歷史上就是逃跑者之地,歷史的傳統嗎?
達賴喇嘛是坨狗屎,劉與之交往不會得到大陸人民支持
封鎖消息?特奇怪了唄!劉曉波獲獎,違諾貝爾宗旨,中共豈能錯失機會,理該伺機反宣傳呀。
有人想在中國內部製造紛爭。哈哈。極力大聲反對就上當了,應該不予理會,蔑視他才是最好的回應。
中國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威脅歐美, 恐怕中國將,成為本世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最多的國家.
本人相當同情劉曉波,他的理念是對的,只是時機不對,故有此牢獄之災.我相信共黨專政,可將中國帶入全球第一富強的地位,到時再談民主化還不遲.民主國家最大的缺點是政客執政,眼光短淺.通常是上位後把錢用光,借光,債留子孫,反正任期滿後的事與我無關,只要能拼連任就好.國家也因此發展停滯,看台灣就知道.
誰握有媒體,誰就能大大影響輿論.民主真的適合所有地區? 這只是歐美國家意圖影響全球的工具.表面人民當家作主,實際上只要控制媒體及少數政黨或個人,就可以影響操控這個國家.民主,極權只是產生統治的方法不同, 一個讓你以為是照民意的統治, 一個是赤裸裸讓你一看就知道是霸道統治, 兩者最終統治的目的都是一樣. 美國要發動戰爭就發動戰爭, 比極權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 被侵略的國家人民的人權又在那裡.歐巴馬自伊拉克撤軍得了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接著又增兵阿富汗,不曉得諾貝爾評委要頒,什麼獎來獎勵歐巴馬.
伊拉克不是被美國強迫自由解放實行美式民主了嗎,結果咧,落的現在混亂、蕭條、凋敝,連油井都被美國控制了,代價如何?真是個血淋淋的教訓
老實說,啊共仔要養活13億人口,還把經濟搞到全世界第一,這必須承認大陸共產黨已非50年前甚至10年前的共產黨,然後號稱愛臺灣的民進黨,也才執政沒幾年,就把才2300萬人口的臺灣經濟,搞到奄奄一息,阿扁還自己A了好幾億,這樣的反差,太大了吧,說到民主,民進黨搞民粹的方式,果真對台灣民主是加分嗎?恐怕一半以上臺灣人都會搖頭,那這樣的民主反會讓台灣失去競爭力!所以大陸13億人口絕不可能一夕之間就變民主,現在大陸比較像台灣即將解嚴時期當時,但13億人口的民主一定是漸進式,否則會造成動亂,以美國立場,他巴不得共產黨垮台,但實際上大陸卻必須穩扎穩打邁向改革開放!
可笑的西方國家的走狗們,這樣就能讓中國演變嗎?如果靠頒發一個西方人眼中的獎勵,就能改變中國人的思想和智慧,那西方人和它的走狗們一定會失望的.西方國家對財富的掠奪逐漸被反抗,對其他國家和人民所謂民主意識的強加,未見給這些國家的人民帶來改變,看到的只不過是西方國家傀儡和走夠的得利.我不是共産黨人,不愛共産黨這個政黨,但我不反對共産黨對我祖國的管理.我對共産黨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共産黨對那些做西方國家走狗的人太軟弱了.
諾貝爾和平獎從來都是政治獎,去年歐巴馬剛當選總統就給獎, 讓歐巴馬趕緊把錢捐出去,到現在有太多美國人都在懷疑這是什麼獎,台灣跟中國有許多其他人都比劉曉波更有資格得獎,慈濟的聖嚴法師就是最好的人選,諾貝爾委員會本來就是要給中共難堪,尤其中國現在經濟起飛 國力強大,諾貝爾委員會故意藉機刺激中共只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真的希望中共改善人權,第二就是希望讓內部政治鬥爭矛盾浮現,製造內鬥,減緩經濟發展速度, 讓歐美獲利,至於真的是哪一個理由,我想各佔50%吧
台灣就是沒人鳥您,否則,憑此標準,施明德被關20幾年,絕食N次,早就得到諾貝爾和平獎2次了
台灣的諾貝爾才厲害呢,又會化學又會教改又懂地震又會救災,還可能選下屆副總統
2010-10-09 11:48:00
阿楨
文學歸文學 2012-10-15 中國時報短評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中國大陸作家莫言,抬高了莫言的「身價」,但不能貶抑或墊高莫言作品的「份量」,莫言還是莫言,莫言作品的「份量」,與所有文學家一樣,都要在歷史的長河中受到檢驗。倒是近幾年諾貝爾獎自己的「份量」遭到不少質疑。物理、醫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獎項不論,和平獎就曾頒給過美國總統歐巴馬。
 在冷戰時期,和平獎多頒給共產國家的政治異議分子。歐巴馬可不是異議分子,是總統,不同的是歐不是共產國家的總統,而是美國的總統,但歐巴馬得獎後,不但繼續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侵略,而且介入利比亞和敘利亞的內戰。今年的和平獎得主是歐盟,而歐盟從冷戰以來一直是美國的幫凶。
 文學獎與和平獎一樣,是具有價值和意識型態的,在冷戰時期,多頒給共產國家的異議作家,如蘇聯的巴斯特納克、索忍尼辛等,還包括大陸的高行健;某種程度來說,諾貝爾文學獎往往內隱西方世界對非西方世界的文化戰略。
 今年文學獎頒給了莫言,莫言不是異議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審委會,從來沒有討好過中共,也沒有必要討好中共。莫言能獲獎與其說是審委會超越了西方文化戰略的考量,毋寧說是莫言的文學戰勝了政治偏見。我們期待,莫言的獲獎能使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真正的「文學獎」,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讓文學得以滌清人類的心靈。
  回應
文學歸文學, 使得魏京生等所謂海外流亡人士有被出賣的感覺!他們一向唱衰低貶自己國家, 而且獲得西方的支持讚賞,他們認為像諾奬這樣西方頒發的獎項, 在頒給華人時, 應非他們莫屬,而且百多年來事實也真是如此。可是這一次真讓他們震驚得呆若木鶏,時代在變, 他們站錯邊了。

詳參【圖博館】:《紅高梁》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沒有主義》 《天安門一九八九》
2012-10-15 13:57:27
阿楨
諾貝爾桂冠得主批「莫言獲獎是災難」【聯合報2012.11.25

獲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女作家荷塔‧慕勒表示,中國大陸作家莫言獲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場災難」,並指控莫言「稱讚審查制度」。
生於羅馬尼亞的慕勒接受瑞典「每日新聞」訪問時表示,得知莫言獲獎,她只想哭。她說:「中國人自稱,莫言的位階與(政府)部長相當。他贊成審查。這令人極其苦惱。」
慕勒指出,今年5月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百名作家抄寫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一書,莫言位列其中。毛澤東在這段談話中說,藝術與文化應該支持共產黨。
59歲的慕勒又說,現任中國大陸作協副主席的莫言獲獎,以及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至今仍然繫獄,兩相對照,「有如打了致力為民主與人權奔走者一巴掌」。
劉曉波因呼籲中共實施民主改革而被扣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判刑11年,正在服刑。莫言得知自己獲獎後的次日表示,他希望劉曉波能夠「早日獲釋」。
慕勒說:「他(莫言)4年前就該這麼說了,至少也該在得獎之前的兩個星期說。」慕勒曾因拒當線民而遭共黨時期的羅馬尼亞秘密警察迫害,作品並遭到查禁,於1987年移民德國。
  回應
照她這麼說... 諾貝爾文學獎改名政治獎算了。只有政治正確的人才能拿獎??
笑死我 美國總統歐巴馬都能拿和平獎 這白吃 有抗議嗎?

好萊塢政治歸化 北韓代中成「壞蛋」 2012-11-25 旺報

 好萊塢新作──新版《赤色黎明》在美國上映,片中入侵美國的「壞蛋」,從中國人換成了北韓人。《紐約時報》稱是好萊塢對中國的「政治歸化」。《洛杉磯時報》認為已可看出中國對全球娛樂業巨大的影響力。
 《赤色黎明》是1984年美國上演的影片,講述蘇聯人和古巴人入侵美國的故事。2008年米高梅公司宣布重拍這部影片,片中入侵美國的主角換成中國人。但製片方最後修改了已拍完的電影,將片中「壞蛋」換成北韓人。美國媒體先質疑「一個導彈發射經常空中解體」的國家,如何能入侵美國?隨後探討為何將「壞蛋」從中國人換成北韓人。

詳參【圖博館】:《紅高梁》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沒有主義》 《天安門一九八九》 《當代好萊塢》
2012-11-25 12:02:35
阿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麗搖滾音樂劇──山海經傳》2013-6-30國家戲劇院

我應該和高行健一樣,看過其劇作《山海經傳》在華文戲劇界的三種不同演出版本:一個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粵語版,由蔡錫昌導演(不過我看的是DVD版,而且因為錄音技術出了問題,只能聽得到音樂和音效聲,沒有配帶麥克風的演員聲音則完全聽不到,非常可惜);一個是去年(2012)在香港藝術節演出的秦腔版,由林兆華導演,有較多的黃土高原民俗說唱藝術色彩,質樸原真,其實也挺接近原劇本舞台指示所想要達到的效果,只可惜演出內容與形式的土地風味無法和演出場地的現代感融合在一起,導致整體效果有點減分(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2976371);這次由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演出,梁志民、鮑比達、陳樂融三人在導演、音樂及改編的鼎力合作,企圖製作一台高行健所希冀的「搖滾音樂」版,表達的語言總算毫無阻隔,搖滾的現場熱鬧氣氛,觀眾和演員均情緒高昂地投入,應該是到目前為止,三種不同的詮釋版本當中,最為成功的一個。
由於演出人員與角色的數量頗眾,因此演出時的主要演員名單已經和原企劃案所提名單大不相同,而其餘的設計團隊,則大致相符,這也保證了整體藝術成效的基本盤,不至於因為主要演員的大幅更動而有所影響,何況整個製作期程提前了四個月,要說這些檯面上的主要明星演員能夠完全配合得上,那也很難;所幸還有大批的次要角色演員以及百姓群眾演員,上有臺師大表藝所的學生可以做為堅實的後盾,再加上部分甄選而得的年輕劇場演員,以梁志民豐富的音樂劇執導經驗,要整合這一幫人,冶煉出一齣面面俱到的中文搖滾音樂劇,應該不成問題。
幾乎所有古文明的遠古神話,內容都不脫宇宙天地的生成、神人關係、戰爭與生存、愛情、文明開展、生兒育女、繁衍後代子孫等主題,其所反映的正是該部族的文明發展進程,神話雖然沒有確定的作者,但它卻是後續文化與藝術創作很重要的精神泉源。《山海經》所匯集與所能提供的創意能量,也是非常巨大的,書中所載的許多故事,早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集體潛意識。
2013-09-30 10:17:37
版主回應
高行健將其去蕪存菁,並結合自己在文革時期的四處經歷,民間文化採集結晶,以簡明、易懂而氣勢磅礡的文字與敘事手法,寫成《山海經傳》。「去蕪存菁」,以高行健的說法,就是「從中精選原始神話的碎片,剔除後世史家帝王世系的詮釋和經學的倫理教化,也排斥現代意識形態的各種解說,去蕪存真,以顯示神話原本率真的面貌。(高行健於節目冊中的〈賀詞〉)可能礙於技術條件,劇本完成之後,將近二十年後,才陸續被製作成不同版本。
臺師大校長張國恩在節目冊中的〈賀詞〉寫道:「2012年本校有幸邀請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先生蒞校講學……表演藝術研究所……並製作高先生於1993年由法國博馬舍戲劇基金會所贊助之劇本《夜遊神》中文版世界首演。」這是很值得商榷的。事實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早在1998年,就已有系上學生薄懷武導演過這齣戲,在該校的展演中心戲劇廳公演過,以做為該生的畢業製作,我想不應該因為該演出屬學生製作,就抹煞其真正「中文版世界首演」的價值。
類似的錯誤還有許多,茲再舉兩個例子。上文提到的秦腔版《山海經傳》(2012),在香港藝術節的操作與宣傳策略之下,也被自捧為該戲的「中文版世界首演」,無視於香港中文大學的演出版本(2008),使得香港中文大學粵語版的導演跳出來,要香港藝術節給個說法,並予以更正。無獨有偶地,同黨劇團由謝東寧所導演,邱安忱所單人演出的獨角戲翻譯劇本《我的妻子就是我》(2011),該團也標榜是台灣首度演出,完全無視於仁信合作社在皇冠小劇場早就演過這齣戲(2009,卓香君演出),似乎也未曾見到仁信合作社要求同黨劇團給個說法。
言歸正傳。
在舞台的執行上,不知為何,我從一開始就有點擔心,尤其是舞台兩翼,三座會垂直、水平起降的懸吊平台,雖然有強力的鋼索拉撐著,但總覺得演員在上頭走踩、跳動,所造成的震動與搖晃,仍讓人看了捏把冷汗。果不其然,在第十三場〈不周山〉中,飾演黃帝的朱陸豪正在分封諸國,沒想到他所站的懸吊平台突然下沉約有30至40公分,瞬間的高度改變不但造成平台巨響,朱陸豪也立即旋坐在平台上,觀眾已經是驚呼連連,嚇死人了;沒想到不到五秒鐘,朱陸豪竟又說起台詞,並站了起來,繼續將這場戲演完。然而到了第十五場〈真英雄〉,已經可以感到他面有難色,而到了謝幕時,更是已經滿頭大汗,難以向觀眾鞠躬答謝,站在其左右兩側的劉亮佐(飾說書人)與何康婷(飾女媧)趕緊從後方扶住,看樣子已經傷到腳或腰了。其實事情發生的當下,我一直在想,劇組為什麼不先中斷演出,等徹底地檢查完朱陸豪的傷勢以及懸吊平台可以正常運作之後,再重新從中斷處續演,觀眾會諒解的;否則工作人員一面在翼幕後拿著手電筒摸索檢視,演出仍一面在進行,所有人還得繼續擔憂舞台技術的安全性問題,雖然鮑比達所創作及指揮的搖滾音樂,很快就將大夥的情緒與注意力轉移,雖然沒有發生進一步的意外,但總是令人覺得心裡不踏實。
其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服裝造型,由於是神話時代再加上搖滾風格,林恆正天馬行空地為這些神話角色設計視覺感豐富、華麗、繁複的服裝、面具及造型,和葉錦添或賴宣吾的設計有得拼,不過也造成少數演員在表演時行動的不便,像飾演嫦娥的張郁婕,就經常得將過長的裙擺用手拉起,走路才不會踩到,但如此的動作,卻破壞了角色的飄逸感,稍嫌可惜。燈光也是另一個搶著表現的視覺元素,一道道五顏六色的光束,前後左右移動交錯,彷彿在整個舞台空間裡隨著音樂的節奏動感在空氣中作畫,感覺既華麗又魔幻。
整體而言,如果扣除掉懸吊平台的大失誤,從各個部門的設計、排練,到製作、演出,不論是音樂風格的強烈表現、五十多位演員的戮力演出、各技術部門的分工協調,不管怎樣,從觀眾席三不五時傳來鼓掌歡呼,到謝幕時的忘情喝采,這個臺師大的跨院系合作版本,應該是成功的。
最後,只希望朱陸豪不要傷得太嚴重!
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24814862
2013-09-30 10:19:37
阿楨
加拿大女作家孟若 奪諾貝爾文學獎【聯合報2013.10.11

  短篇故事大師 第13位女性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在台灣時間十日晚間七時揭曉,現年八十二歲的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獨得八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六百萬元)獎金。她是諾貝爾文學獎一百一十二年來的第十三位女性得主,也是自一九七六年的索爾‧貝婁(加裔美籍)後,首位加拿大出生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諾貝爾委員會試圖聯絡孟若時,她正在加拿大卑詩省造訪女兒,凌晨四點被叫醒。接受加拿大通訊社訪問時,孟若表示:「我知道自己在決選名單上,但我從未想過能夠勝出。美好到宛如不可能發生,我詞窮了。」
  與其他桂冠得主不同,孟若的作品幾乎都是短篇故事,共出版十四部短篇故事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是她唯一的小說。瑞典學院盛讚孟若是「當代短篇故事大師,將短篇故事發揮到近乎完美的程度」,甚至引述某些評論家的話,稱她是「現代契訶夫」。
  和小說相較,短篇故事的時間架構和角色數量都更濃縮且精簡。十九世紀和廿世紀初,短篇故事曾大受歡迎。孟若的短篇故事具備通常小說才有的情節厚度與角色深度。
  孟若表示:「希望我的得獎可以讓世人正視短篇小說為重要的藝術形式,而非寫完小說前的排遣。」
  《女孩和女人的生活》唯一小說
紐約時報報導,諾貝爾文學獎是以作家畢生作品來評獎,而非單一作品。孟若對短篇故事的架構做了一番創新,她的故事多半從一個讓人意想不到之處展開,接著在時間軸上前後推移。她在作品中帶入了她成長背景中慣有的審慎和理智。
孟若在今年六月宣布退休封筆。曾獲得許多獎項,包括三座加拿大總督獎、美國國家書獎的書評人獎,以及二○○九年的布克國際文學獎。作品包括短篇故事集《感情遊戲》、《我一直想告訴你的一件事》、《木星的月亮》、《我年輕時的朋友》、《公開的秘密》等,以及長篇小說《女孩和女人的生活》。

糗了!產經新聞誤報村上春樹得獎【聯合報2013.10.11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連年讓日本人失望,未獲諾貝爾文學獎,但是「產經新聞」電子版十日晚上卻讓讀者空歡喜一場,誤發「村上春樹獲諾貝爾文學獎,日本史上第三人」,七分鐘後發現錯誤,立刻下架、致歉。
2013-10-11 10:46:46
版主回應
孟若的書 在台叫好不叫座【聯合報2013.10.11 0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被視為當代加拿大最好的短篇小說家。但她的作品缺乏高潮起伏的劇情,不能滿足「重口味」的台灣讀者。在台僅「感情遊戲」、「出走」兩譯作,市面上已難找到。所幸木馬文化簽下她二○○九年獲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太快樂」,預計明年三月推出。
  「感情遊戲」中的短篇故事「愛情沒什麼道理(Hateship Loveship )」,今年由美國導演Lisa Johnson搬上大銀幕。故事描述一個女孩惡作劇想撮合她的保母和父親,卻出現意外發展,台灣預計明年上映。
  孟若生長於加拿大北方小鎮溫那姆。她曾形容自己成長的環境:「婦女的渴望秘而不宣,眾人知道或自以為知道旁人的事」,形成她獨特的小說世界。她的作品多是寧靜鄉間的小人物,遭逢自殺、阿茲海默症、青春不再等人生問題。簡單的故事與平凡的劇情,卻在孟若的筆鋒下閃現逼人的智慧光芒。
  「感情遊戲」、「出走」由時報出版社取得版權,分別於二○○三、二○○七年出版。時報文學線主編嘉世強透露,這兩本書首刷各五千本、皆未再刷。目前兩書的版權已到期,時報將爭取續約。
  木馬文化企畫黃千芳,過去是時報「感情遊戲」、「出走」兩書的企畫,也是孟若大粉絲。她指出,孟若作品以愛情、人生為主題,擅寫女性角色。她的小說缺乏好萊塢式高潮起伏的劇情,但內心戲刻畫強烈、「刀刀見骨」;是「純粹的短篇」卻市場性不足,在台灣叫好不叫座。
  但黃千芳很想將孟若「做起來」,轉到木馬文化任職後,建議主編取下孟若勇奪布克國際文學獎的小說「太快樂(Too Much Happiness)」版權。

孟若 一個找空檔寫短篇的主婦【聯合報2013.10.11

一個從十四歲起就夢想成為作家的女孩,在八十二歲時退休封筆,四個月後以畢生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如此美妙的際遇就發生在十日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的身上。
  在孟若立志成為作家的年代,一般人不會到處宣揚自己的夢想,但她以罕見的自律和毅力,暗自追尋夢想:與丈夫經營書店,帶大三個女兒,每天規定自己一定要完成幾頁的寫作。她的第一部短篇故事集在一九六八年出版,當時她已卅七歲,地方報紙報導她出書,標題是「一個找空檔寫短篇故事的家庭主婦」。
  《紐約客》雜誌報導,孟若自幼就不斷對自己說故事,遇到她不喜歡的結局,還會自己編造。家鄉的人讀過她的作品後總是說:「噢,不可思議」或「我在《紐約客》讀過妳寫的故事」,然後就是一陣沉默。孟若表示,她差點覺得該說聲「對不起」。

孟若,清冷透徹的靈視【聯合報╱張讓(作家)2013.10.11

很少作家只寫短篇。從一九六八年第一本小說集《快樂色調之舞》到二○一二年《寶貴生命》,艾莉絲.孟若共出版十四本小說,只有《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是長篇。在短篇體裁當中經營出長篇的時空和深厚,得過許多文學獎,包括三次加拿大總督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獎,以及二○○九年英國曼布克國際文學獎等。她寫小人物的悲苦奮爭,尤其是女性為尋找自我的掙扎,平實卻攫取人心。深受許多讀者愛戴,影響當代作家深遠,西方文壇公認是當代的契訶夫。
  愛看書 十一歲就偷寫詩
孟若從小愛看書,十一歲就偷偷寫詩。十二歲時母親生病,她擔起了家務,直到拿獎學金到西安大略大學去念書為止。在那段時間裡,她的第一篇小說獲得加拿大廣播公司採用,然後和詹姆斯.孟若結婚,搬到溫哥華。婚後生了三個女兒(一個早夭),一邊帶小孩一邊寫作。投稿到《紐約客》總遭退稿,給她很大打擊。後來他們搬到英屬哥倫比亞的首府維多利亞,開了孟若書店,她在書店裡幫忙,又開始提筆投稿,最後終於上了《紐約客》,而且成為常客。一九七二年離婚,搬回安大略,四年後和大學時代舊友傑羅德.凡姆林再婚,住在克林頓。
  她的小說幾乎寫的都是安大略的故事。她熟悉那地方風土,了解那裡保守刻苦的居民。那是她的家鄉,她的地盤,她「愛到沒法形容」。她寫那裡的人,因為慾望、激情,或是自私、任性、愚蠢,或是環境,或是人力之外的因素使然,本來應該的直線有忽然岔了出去,人生因而改觀。
  她的筆 尖銳無情活生生
將近二十年前初識孟若開始,我便不絕追蹤她的作品。覺得她的小說很像人生自身,充滿未知的懸疑和命運的暴力,尖銳,無情,活生生。筆調清冷,暴露人心內在,有時近乎殘酷。她的故事讓人困惑,必須慢慢消化。你不見得會「愛上」她的人物,因為複雜難解,帶了缺陷。可是你會記得他們,帶著同情或者厭憎。因為人生是那樣艱難,而生命是那樣難得。
  今年八十二歲,孟若正式宣布停筆,說有點累了,想做點平常事。以前她也幾度說不寫了,可是靈感來不由自主就又寫了起來。這次她說是真的,到此為止了,建議期待她新作的讀者:「回去重讀我的舊作吧,有不少呢。」
2013-10-11 10:49:39
阿楨
看文學獎趨勢,未來的文學要輕得像鳥 2013-10-10 沈嘉柯《長江商報》

最近第五屆曼布克國際獎揭曉,美國小說家、翻譯家莉迪婭•大衛斯成為新科獲獎者,讓不少人大跌眼鏡。她的小說寫作名副其實為“微小說”,究竟短到什麼地步呢?比如《那些希羅多德告訴我的事》,全文一共九個字:就是關於尼羅河的魚。
  小說在文學研究中,一直有一條古今中外都基本公認的標準,那就是長篇小說才是小說創作的金冠,最傑出的小說家一定是因為他/她的長篇小說而被承認。大部分的文學獎項、市場和媒體,都格外青睞長篇小說。在這種內部與外界的迴圈刺激下,世界各國的作家們普遍迷戀鴻篇巨制,中國的作家也沒有例外。
  就拿魯迅來說,他在世時曾經興致勃勃擬了好幾個長篇計畫,要麼忙,要麼有其它的悲事破壞了創作意念,導致一部也沒能真正寫出來,直到現在仍有人因此質疑他的文學創作能力,而當下的作家又有誰能像博爾赫斯或者契訶夫一樣,敢對長篇翻白眼呢?
  有記者觀察統計說,“中國目前每年誕生約8千部長篇小說,但能出版和發表的大約只有2千部,大量長篇小說嚴重產能過剩。但即便如此,國內一些作家還在長篇崇拜樂此不疲。”
  文學也有注水肉,有些小說之所以寫得長如裹腳布,很難說作者沒有私心。大仲馬、巴爾扎克、狄更斯等19世紀的作家或明或暗都說過,為了稿費不惜拉長故事。如果稿費標準高一些,則小說完全可以寫短一點。這其實是應對規則的無奈之舉。
  到了20世紀,情況大為好轉,《紐約客》等雜誌對優秀短篇小說的求之若渴,讓稿酬直線上升,所以菲茨傑拉德可以靠稿酬支付奢侈生活,寫作長篇小說此時成了小說家的自我角力,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作家將《戰爭與和平》式的長篇巨制視為頂峰,所以村上春樹會寫3卷本的《1Q84》。
  卡爾維諾曾在《文學講稿》中想像過未來的文學,其特質首先是輕盈——要輕的像鳥,而不是羽毛。長篇小說的價值依然存在,但它絕非是優秀小說與小說家的唯一標準,事實上在今天,除了從網路上紅起來的文學作品外,已經很難看到一部純文學小說會超過35萬字。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人們的專注能力正在逐步退化,短篇與長篇的地位其實已在悄然轉換,說不定未來的文學評論家們還要發出“拯救長篇”的呼聲?誰知道呢。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3/06/446062.html
2013-10-13 10:20:14
版主回應
村上春樹為何總是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by橋本隆則

我認為在未來的幾年,村上春樹先生也是很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舉一個例子,原因或許就是我跟某媒體的編輯所說,村上先生的書在全世界銷售的太好,為何這樣說,諾貝爾文學獎有一個原則,就是獲獎者(包括候選人)是要讓大家真正能認識記住的人。也就是要通過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讓世界各國的人記住他(她),這樣的話村上的名義已經夠了,不用再通過授獎讓大家讓大家記住他。就像我去年所說,當莫言先生獲獎時,很多地方都說:誰是莫言?但是大家都知道村上春樹。
第三,作品中一定要含有政治性的符號或者內容。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社會性的小說家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最高,揭露社會現實,或者弱勢群體是評選者喜歡的課題。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先生(包括各位獲獎者)都對世界各地的不平等,獨裁,人權等都很敏感,如同樣是日本的獲獎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這個方面村上先生還是很曖昧,沒有通過政治性的批判來獲得評選者的歡心,雖然去年有投稿批評日本的外交,但是在小說中沒有任何反應。有人會說先生在以色列曾經批判以色列政府,但是情況一樣作家要通過作品表現自己的政治立場,所以村上先生的獲獎道路還會很長。
最後,還有一個關注的地方,就是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瑞典皇家學院的方針,我從最近幾十年的獲獎者來看,評選內容都比較偏重歐洲,這大概與作品的書寫文字有關,而其他的作家特別是亞洲的作家的作品都要通過翻譯來完成,這樣獲獎的可能性就要低很多。舉一個例子,如第一個所謂中國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就是用法文寫作,雖然還是亞洲人的外表,但是實際上就是一個歐洲人。其他的原因還有就是評選委員會的地域平衡,如亞洲本年獲得過一次的話,按照常理這個大洲基本上不會在下一年度獲獎。
但是為何每年對村上春樹的期待這麼高?這就是日本媒體的一種偏重的宣傳,好像世界上的文學獎候選人只有村上先生一個人似的。報導內容自說自畫的單相思型的期待,才有每年這麼高的期待,也就是這麼大的挫折感。或許我的解讀有點過頭,對於村上先生的為人與作品很期待與尊重,期待明年村上春樹能夠再次挑戰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1cb260102e38q.html?tj=1

諾獎季節性躁動背後是文學疏離 2013-10-11

去年曾經斷言,莫言獲獎後,中國人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討論,至少在20年之內將無精打采。但無情的事實是,隨著“諾獎周”的到來,隨著各大博彩公司的各種預測榜的粉墨登場,諾獎的季節性躁動,還是如期到來了。這種躁動,與文學關係不大。或者說,對於中國人而言,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年度娛樂。
但有資料顯示,2012年,18至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6.74本,這個數字的確比2011年的5.77本上升了0.97本,但與周邊國家相比,我們還是很可憐。只要走進尚未倒閉的實體書店,就會發現書架上最多的,要麼是商道厚黑,要麼是成功秘笈,再或者是體娛明星的心靈蛋花湯。文學價值沒有,愚人功效齊備,搞得連全國人大都不得不把“全民閱讀”立法為國家立法工作計畫,是喜?還是悲?
但不管怎麼說,諾貝爾文學獎還是如期來了,我們也一如既往地躁動了。我此前與朋友打賭,說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如果不授予湯瑪斯•品欽,那麼米蘭•昆德拉或者歐茨就必須得到,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無論如何領跑博彩公司的預測榜,都不過多做一次陪襯而已。結果獲獎者是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這一刻,似乎全世界的作家,都集體失語了。
曾經有人撰文,說古今中外,良好的閱讀氛圍,離不開4個要素:一是信奉美好、心靈純粹的創作者與書寫者;二是懂得並能在文字的常識與詩意中棲居的性靈;三是以讀書為榮、為樂、為資本的社會遊戲規則;四是自上而下將閱讀視為時尚與樂事、將不讀書視為悖謬與恥辱。這是一個完整支撐全民閱讀習慣的鏈條,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眼下的問題是,我們並非“缺一”,而是全部缺失。
所以,或如雲南人民出版社文藝部主任馬非所說:“像去年那樣非理性地消費莫言作品的情況,今年肯定是不會出現在中國了。諾貝爾文學獎只是個旗幟,但永遠不是文學的標杆。”儘管有人把門羅稱為“當代契訶夫”,她的獲獎,可能還真是一個笑話 ——至少中國人,知道她的除了幾個書蟲之外,確乎不多。
一向喜歡購買諾獎作家作品的鳳凰聯動出版集團總裁張小波說,他們肯定不會花大價錢購買門羅女士的書籍之出版權了,這是不是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諾貝爾文學獎之於再也不讀書的中國人,的確就是賺錢之餘的一種消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f073c00102eurg.html?tj=1
2013-10-13 10:25:48
圖博館
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 by張旭東 紐約大學教授

【敘利亞上空,俄羅斯轟炸機投下萬千彈藥,打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美國則不斷發出質疑,稱九成空襲沒打中目標。在一片轟隆聲與譴責聲下,一位以批判前蘇聯著稱的白俄羅斯女記者斬獲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紐約大學教授張旭東的舊文或許能為您解答這個疑問。張教授曾應瑞典斯德哥爾摩《每日新聞報》文化版之約就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發表評論,本文首發於Dagen Nyheter (Kultur) 2000年12月3日(翻譯:Stefan Jonsson)。中文原稿刊於《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二OOO年十二月號4-12頁。】
  十年前,《今天》在海外復刊的首期上刊登了多多的一首詩“居民”:
他們在天空深處喝啤酒時,我們才接吻
他們唱歌時,我們熄燈
我們入睡時,他們用鍍銀的腳指甲
走進我們的夢,我們等待夢醒時
他們早已組成了河流
在沒有時間的睡眠裡
他們刮臉,我們就听到提琴聲
他們划槳,地球就停轉他們不划,他們不划
我們就沒有醒來的可能
……(《今天》,1990.第一期,26-27頁)
  這首詩憂鬱的、幾乎是宿命的基調當初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看來,它所表現的也許是某種當代中國知識分子集體心理的症候。如果我們把這裡的神秘的、不可知的“他們”置換為“西方”,這首詩就立刻失去了它的“朦朧”色彩。事實上,在這個真實的或想像的“西方”的注視下,無論是作為“流亡文學”的“朦朧詩”還是包括“朦朧詩”的“流亡文學”都失去了任何審美層面上的​​迴旋餘地。也就是說,這裡的“我們”不但沒有醒來的可能,而且在夢裡也是不自由的。它們都時刻面臨著變成西方意識形態的感傷註腳的命運。
2015-10-11 00:01:03
圖博館
十年後的今天,高行健獲得二〇〇〇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許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忿忿然。其實,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本是一個合乎邏輯,大可預料的結果。同時,國內外也有人為高的獲獎拍手稱快,為之“自由的勝利”(余杰)“流亡的勝利”(楊煉)。這有些借題發揮、湊熱鬧的嫌疑。因為高的獲獎同“自由”或“流亡”也實在沒什麼關係。然而唯其如此,這個“獲獎事件”的含義就變得既簡單又復雜,既無聊又有趣。高行健去國以前的文學成就,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中國作家和文學研究工作者(包括本人在內)都還記憶猶新。但諾貝爾獎所針對的並不是那一時期的作品。對他在法國期間的創作,絕大多數人(也包括本人在內)所知甚少。沒讀過他的近作當然就不能談論它們的文學價值。所以以下談的只是“獲獎事件”,高行健的作品如何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某些中國作家和批評家對諾貝爾獎的一廂情願的“苦戀”可看作是“新時期”以來尋求西方承認的當代中國集體情結的一個喜劇版。然而也許是太習慣於“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即冷戰的最後一個十年)西方給予中國的讚許、期待、含情脈脈的注視,人們常常忘記了世上本有兩種承認:一種是期待甚至乞求被接納的承認,其目的是希望他人認為我們與他們沒什麼不同;一種是改變主體間政治格局的承認,其目的是迫使對方正視、理解、接受和尊重一個與他們不同的“他者”並學會與之共處。
  前者是自我的消解;後者是自我的伸張。現在,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是在六四前就移居西方,六四後宣布與“專制的中國”一刀兩斷、目前是法國公民的高行健,而不是一個大陸或港台作家,這個事實固然是澆在熱衷於得到西方承認的國內知識分子頭上的一盆涼水(也許除了那些覺得已經在思想上進入“世界文明主流”的“自由主義者”),但它卻可以提醒人們,趣味和審美判斷同“承認”一樣,首先是、最終還是一個價值問題,一個政治問題。
有意思的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往往把承認的施與者(西方,或“自由民主”的發達資本主義國際社會)想像為一個中立,理性,包容性的普遍性體系,一個“將來”在“當下”的體現。五十年前有一句口號:“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如今蘇聯已成為過去,但只要把主語換成“美國”,這個口號依舊是一些中國知識分子的“政治潛意識”。
2015-10-11 00:02:39
圖博館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的悖論: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公眾對西方承認的期待,是基於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肯定性衝動。換句話說,是一種對自身的獨特價值的肯定。但這種自我確認的最終形式,又必需在一種超越特殊性的普遍性層面上才能實現。而在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和價值體系內,普遍性價值的立法權、解釋權和授予權又幾乎完全由一個特殊的政治和生活方式群體(即西方)支配。於是對特殊的自身價值的普遍性意義的追求在普遍性話語的特殊結構中走向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企圖無形中造成的結果是中國文學似乎只能以世界市場的時尚和標準被消費和“接受”。
………
  回應
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因為這個獎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科技獎項,裡面摻雜了太多的政治因素。
中科院的潘建偉教授在量子物理方面的研究驚為天人,他也沒有得獎,那還有啥好說的。
其實就是意識形態獎。西方人喜歡看的那些東西就能獲獎。    
西方人更為準確的是西方的那些精英階層
有人就有利益,那肯定都是選擇有利於自己或有利於自己所在團體的利益,只是現在話語權掌握在西方手中。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以及形形色色、不計其數的西方文學獎、電影獎、學術獎,在總體上形成了一部嚴絲合縫的意識形態機器,當它們針對非西方世界時,做的就是這樣一個甄別,篩選、分類、定性的工作。它的核心,就是在告訴人們,什麼樣的作品或作者可以被接受,而什麼樣的作品或作者應該被排斥。
http://www.guancha.cn/ZhangXuDong/2015_10_10_336966.shtml
2015-10-11 00:04:43
圖博館
拋開諾獎,她的作品是二流水平2015-10-16 和訊網

10月8日晚7點,白俄羅斯女記者兼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公佈後,國內媒體迅速掀起了介紹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新科獲獎者的高潮。在諾獎的光環之下,諸多評論者不吝溢美之詞,近乎造神。每年的諾獎成為圖書市場和閱讀風向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喧囂之下,究竟這位一夜成名的白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價值如何,怎麼來看待她的寫作和獲獎?
  “我感覺這次諾獎頒給她, 政治性的因素相當大。”
  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學》編輯部主任蘇玲告訴青閱讀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貝爾獎,就目前俄羅斯文化界的評論來看,主要從兩方面肯定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其一是這位作者堅持自己的道德立場;其二是勇敢表達自己對時局看法的勇氣。“俄羅斯文化界對她敢於表達自己的立場表示認可,但在俄羅斯對普京政府提出批評的不只她一位作家。”不過蘇玲說,在俄羅斯文壇,僅有少部分作家對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的消息表態,“大多也不是主流作家”。
  “在俄羅斯國內她不像本土作家一樣被評論,除了她曾旅居法國、意大利多年外,另外的重要原因是,她在傳統文學上的表現並沒有太大創新。”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吳曉都告訴青閱讀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作品中表現出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在俄蘇文學中算不上一種文學創新;體現另類的戰壕真實,以及戰爭的另一面從蘇聯中晚期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比如戰壕真實派。而她對戰爭的表述,比如在《戰爭中沒有女性》(又譯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以婦女的角度描述戰爭也不是獨創,在軍事愛國主義浪潮中,《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也是以女性視角反映戰爭中女性經歷的苦難,瓦西里耶夫是她的先輩。”
  “後蘇聯時期她的作品受到關注,現在她和俄羅斯的關係不像蘇聯時代一樣融洽,她在採訪中提到把俄羅斯分為善良的俄羅斯和不善良的俄羅斯,並和當代的俄羅斯保持一定距離。”吳曉都認為,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中的事件性和時代性引起了西方的關注,“我感覺這次諾獎頒給她,政治性的因素相當大。她的烏克蘭血統身份,以及她對俄羅斯當局的態度,都對她的獲獎有很大的幫助。這次頒獎雖然不明說,但是能看出來。現在西方和俄羅斯關係處在非常不妙的時期,盧卡申科在白俄羅斯建立軍事基地之後,(諾獎)馬上給她,我認為這不是巧合。西方對這樣的作家有偏愛,實際上是西方在意識形態上分化前蘇聯地區。去蘇聯化立場的作家,他們都鼓勵。”
2015-10-18 10:12:44
圖博館
“諾獎和現實走得太近,可能會產生我們想像不到的後果。”
  除去諾獎的光環,應該怎樣評價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呢?“我認為,如果沒有諾獎,她的作品就是二流的水平,只不過榮譽的探照燈照到她,讓她的作品被閱讀。”
  而既然閱讀她的作品,吳曉都認為應該注意到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特點和缺陷:“她更集中地表現女性在戰爭的經歷,從微觀層面表現女性敘事,確實是有一定功力的。但在敘事和戰爭感受的評價中,如果從歷史主流發展的趨勢宏觀地來看,她的書寫確實是有缺陷的。沒有原則立場地宣揚和平主義,對那場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不是公正,這是讀者要注意到的。她對死亡和戰爭殘酷性的認識,用作家個人的感受把具體的問題抽象化了。在具體的社會和歷史中,不能用過度抽象的人性觀點來看待這些問題。”
  對於時隔多年諾獎授予現實性極強的非虛構作品,社科院文學所所長陸建德表示了他的擔心:“諾貝爾獎頒給紀實作家,這些人號稱寫的就是歷史,這不是好的發展趨向。”陸建德說:“很多歷史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沒有人可以說我寫的就是真實。每個國家都有一些不幸的事件,需要拿出來讓大家以歷史研究的手法來講述,希望今後的生活裡這樣的不幸不再發生。但是講述的時候要把握好尺度,要尊重事件本身的複雜性。”他以巴爾乾地區的民族衝突為例,“(不能)很簡單下結論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受到傷害一派在報復,但被報復的對象可能之前也受到過傷害。所以對於復雜的問題,不該用簡單的訴求來火上澆油。諾獎和現實走得太近,可能會產生一些我們想像不到的後果。”、陸建德補充說,“如果和阿列克謝耶維奇相比,我認為村上春樹更有文學價值。”
2015-10-18 10:13:08
圖博館
作家方方在與柳忠秧的官司中敗訴

2014年5月,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發表微博指責湖北詩人柳忠秧為魯迅文學獎四處活動,一時掀起了文壇軒然大波。隨後,柳忠秧強硬回應,將方方起訴至廣州市越秀區法院,打起了名譽權官司。2015-11-04,該案一審判決結果公佈。廣州市越秀區法院認為方方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柳忠秧把所有評委搞定,判決方方立即刪除針對柳忠秧跑獎的微博,在其新浪微博上刊登道歉聲明,並向柳忠秧支付精神撫慰金2000元。為此,方方稱自己已經拿出了證據證明柳忠秧跑獎,法院的判決讓她很失望,她將立即提起上訴。
  判決:證據不足以證明柳忠秧把所有評委搞定
方方雖然提交了多名證人的書面證明,但這些證明的出具人均未出庭作證,且從內容看不能直接證明方方博文所稱的把所有評委搞定。關於方方所提交的柳忠秧舉辦研討會的新聞報導,柳忠秧否認知悉評委名單,本案中,方方亦沒有證據佐證柳忠秧舉辦研討會時已經知悉評委名單,並以參評為目的舉辦研討會。

中國作家協會回應魯獎賄賂事件

  關於網上關於“陝西詩人閻安向中國作協副主席高洪波行賄獲魯迅文學獎”的消息,有了新進展。2015-07-04,中國作協官網表示:文學評獎堅持公平公正,正對有關反映進行調查了解。中國作協近年來對評獎條例、評獎方法、監督程序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進,以不斷增強評獎的公開透明與公平公正,維護和提高評獎的公信力。
  高洪波說,他與閻安相識多年,為閻安的詩集寫過評論,“他可能心存感謝,加上是多年詩友,來辦公室坐坐,走時留下一包土特產,內中有這匣古錢幣”,“我不好意思當面拒絕,回了幾件小禮物及書法作品便分手了。”他說,信是在退還這匣古錢幣時寫的,“沒想到私信被公開”。他還說:“有的媒體報導稱我承認存在賄選,並說閻安現在已經無地自容了,這完全是編造的,我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2015-11-24 09:47:27
圖博館
文學獎要清除文壇霧霾 2015-07-08

中國作協能理直氣壯告訴大家的是:魯獎評獎是公平公正的,理由是近年來對評獎條例、評獎方法、監督程序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改進,以不斷增強評獎的公開透明。
可是事實結果又是怎樣呢?關鍵是對文學獎治標不治本。那些操作形式上和條例文字改來改去有什麼用呢?
  追捧者和旁觀者 
  師永剛說:一個有趣的現像是,寫作者們對文學獎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態度。體制內的作家往往特別看重這些評獎,因為得獎可以成為資歷,可以帶來職稱的提升、官位的上升、前途的昇華。自由作家不靠這個升官發財,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在意大獎落到誰的頭上,也不會在意評獎規則的公正與否、合理與否。他們覺得這跟他們沒關係,評不評都無所謂,往往冷嘲熱諷的居多。
  如何清除文學獎霧霾,師永剛說:應該慢慢地國際化,學習國際上那些知名的文學獎的做法,比如評委怎麼選,規則如何制定等。
  另外一個就是文學獎和市場的問題。我們的文學獎把利益固化為系統性的製度,比如職稱、待遇、官位等。反而對市場視若無睹,雖然這幾年邀請了幾個網絡作家,但裝點門面的意義顯然大於實際。而在國際上,那些好的文學獎,只給作者獎項的榮譽和獎金,其他的一切收益,都來自市場。  
  精簡氾濫的文學獎也是一種辦法,現在官方的、民間的加起來就太多了。
  國內諸多文學獎,一直以來都是和作家一生的利益、前途掛鉤,餘秀華就是最好的例子,餘秀華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詩人,當她成名之後,很快就當了作協副主席。所以,這樣的利益系統,造成體制內的那些寫作者瘋狂地追逐,內部人士不斷地戰鬥、爭奪。
  和體制內評獎相對應的,近些年來,民間的評獎風起雲湧,打著公平公正、注重文學性等旗號,但最終仍舊在使用傳統評獎的邏輯,請幾個作協主席、政府官員來頒獎,就覺得特別高端大氣,甚至把獎頒給官員等。最終,這些民間的文學獎變成了小圈子化的評獎,和體制內的評獎相互爭鬥,又延續著體制內評獎的邏輯和做法。
2015-11-24 09:47:46
阿楨
諾獎破解細胞抗缺氧 助抑腫瘤轉移 2019-10-07 聯合報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三位得獎者幫助我們瞭解細胞如何對抗缺氧,分析缺氧反應,發現腫瘤細胞如何適應隨缺氧甚至加速轉移,啟發了癌症、心血管等許多疾病治療的新契機。
雷克裡夫在腎臟生理學研究中,觀察到缺氧使紅血球生成素增加,塞門薩發現了缺氧誘導因數「HIF-1」,凱林則發現氧氣充足時,VHL蛋白質會破壞HIF-1,但缺氧使之功能不彰,導致HIF-1、紅血球生成素和血管生成因數增加,促進血管新生,帶來氧氣。
目前抑制血管新生抗癌藥物有三種,都是阻止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數作用。中研院生化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表示,目前已發展HIF-1抑制劑,但臨床試驗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她成諾獎熱門人選 被稱“中國最接近魯迅的作家” 2019-10-06 新浪新聞

  NicerOdds公開了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中國作家殘雪上榜,高居第三位,高出村上春樹一位。
  殘雪是作品在國外被翻譯出版最多的中國女作家,她的小說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及日本東京中央大學、國學院大學的文學教材,作品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多次被入選世界優秀小說選集。
  殘雪代表作:《山上的小屋》《黃泥街》《蒼老的浮雲》《五香街》《最後的情人》等。
  回應
諾文獎從來不是純文學的,一定會有意識形態篩選,看吧。
醜化中國的?
不用問了,肯定是醜化的。
2019-10-08 07:55:48
阿楨
北大國發院教授:諾獎再次提醒中國經濟學家 研究要多務實 2020-10-15 觀察者網

  2020年諾貝爾獎頒給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教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
  今年與201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強調了——市場設計理論和應用。
……..
  對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啟示
  中國擁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制度優勢和海量資料,理應有更強的設計市場的能力。然而,國內只有很少的經濟學家像“工程師”一樣注重將理論應用於具體市場。
  事實上,中國目前的市場交易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端,原因之一是我們對“什麼是市場”及“什麼是現代有效市場”缺乏認識,認為政府不干預市場就能自動有效,於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回應
 什麼叫務實?諾貝爾評委員會從來就對中國有強烈偏見的,中國面對挑釁,一直是克制為主,拿不到和平獎;中國發展成為第二經濟大國,拿不到經濟獎;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做到了舉世矚目的輝煌勝利,拿不到醫學獎。但北大教授還在責難中國….
 屁,如果聽西方經濟學家的,自由市場理論,充分競爭理論,中國經濟早就崩潰了。
 今年是中國”公知“崩潰年,這幾個北大教授卻蹦出來裝逼,想告訴中國人什麼叫”務實“,怎麼越看越像小丑?
 清華、北大仰望西方的教授還是務實的移居美國吧!
 2020和平獎頒發給了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
 務實?什麼經濟理論比得上讓世界1/5人口從貧困走上富足還務實?諾獎就是歧視性的獎!中國人想獲得這個獎,首先得是親西方的,或者抹黑/醜化中國的,否則對世界貢獻再大也沒用,比如說袁隆平!

西方對外援助了這麼多年,為何總失敗? 2020-10-15

10月9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糧食署的工作主要分為幾大方面,緊急援助、救濟與重建、發展援助和特別行動。他們活動於戰爭衝突和自然災害的一線,為受害者提供糧食援助。今年新冠疫情蔓延,糧食計畫署更是受到了挑戰。
 西方各國在二戰後,對於第三世界援助力度非常大,有糧食、有錢、有物、有教育、有建設,為什麼援助效果還是不明顯?
…….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5196&s=fwzxhfbt
2020-10-16 08:34:33
阿楨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為何頒給了他? 2021-10-07 新京報

  10月7日,瑞典學院宣佈,將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拉紮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其頒獎詞為,“因為他能洞悉殖民主義的後果與文化和洲際鴻溝中掙扎的難民命運,態度決絕,慈悲為懷”。
  出身難民的作家
  古爾納1948年出生於東非國家坦桑尼亞桑吉巴島,現年73歲。
  1960年代末,有著阿拉伯血統的古爾納被迫逃離剛剛成立的坦桑尼亞,以難民身份抵達英國。此後,古爾納定居英國,並在21歲時開始寫作。
  直到1984年,古爾納才再次回到桑吉巴,在他父親去世之前不久見到了他。退休前,古爾納是英國肯特大學英語文學和後殖民文學教授。
  古爾納迄今已發表了十部長篇小說和多篇短篇小說,其中難民問題貫穿著他的作品。
  他在他的文學世界裡,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記憶、名字、身份。他筆下的角色總是有一種由知識熱情驅動的無休止的探索精神。
  據CNN報導,在新冠疫情持續導致歐洲難民危機加劇的背景下,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將今年的獎項頒給了聚焦難民、移民問題的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呈現怎樣的趨勢?
  至2020年的117名諾獎,歐洲超70%,美洲其次,亞洲、非洲、大洋洲非常稀少。古爾納是自1986年尼日利亞作家索因卡後,獲獎的非洲黑人作家。
  諾獎的兩大趨勢。其一,幾乎都是被體制經典化了的作家,;其二,多半都是獲獎專業戶作家。
  對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多年來一直是獲獎熱門人選,但新世紀以來,暢銷類型的當紅作家大多不受待見。很可能,市場號召力容易使人把他們歸為通俗作家。而評委,十分看重‘新經典性’”。
  近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
  2020年,美國女詩人路易士•格麗克成為第16位女性獲獎人,因其“以帶有樸素美感、準確無疑的詩歌語言將個人的存在普遍化。”。格麗克是自傳詩人,童年、家庭生活、和父母姐妹的親密關係一直是中心主題,探討人存在的根本問題,包括愛、死亡、生命和毀滅。代表作包括《月光的合金》《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等。
  2019年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其頒獎詞為“富有語言學才能的作品探索了人類經歷的周邊及特殊性”。他的代表作包括《無欲的悲歌》《罵觀眾》等。
  2018年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她獲獎的理由是“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其代表作有《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等。
2021-10-08 07:28:37
阿楨
2017年,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他的頒獎詞為“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其代表作包括《長日將盡》《莫失莫忘》等。
  2016年,美國歌手、創作人鮑勃•狄倫因“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上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也是最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之一。
  回應
政治正確但是無力改變,這就是虛偽的西方政治

古納作品展現主角堅韌 但多半悲劇 2021-10-08 聯合報

古納的小說處女作「離別的回憶」(暫譯),描述充滿才華的年輕主人翁參加一場失敗的起義後離開家鄉,前往肯亞奈洛比投靠有錢的叔叔,卻落得一陣羞辱,只好返回他已經分崩離析的家,面對酗酒又暴力的父親和被迫賣淫維生的姊妹。
一九九四年的第四本小說「天堂」被視為古納的突破之作,寫作靈感來自一九九○年前往東非的一趟學術之旅,主人翁尤瑟夫和波蘭裔作家康拉德同名不同拼音,明顯有致敬之意。尤瑟夫處於十九世紀末的東非,因父親欠一名阿拉伯商人龐大債務,將他送給商人為奴抵債。尤瑟夫跟著商人到中非做買賣,經歷不同風土與當地部族的敵視,返回家鄉後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迫加入德軍作戰,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二○○五年出版的「遺棄」(暫譯)時空跨越半世紀,整部小說幾乎皆以主角拉希德的第一人稱敘述兩個故事,其一是五十年前,流落東非的英國人皮爾斯被一名阿拉伯商人所救,和商人的姊妹蕾哈娜墜入情網,卻被當地人排擠。
故事之二是拉希德離開家鄉遠赴英國求學,他的兄長阿明立志像父母一樣成為教師,姊姊法莉坦開店做生意,巧遇皮爾斯和蕾哈娜的孫女賈米拉,阿明深深愛上她。之後拉希德的家鄉陷入革命戰亂,阿明在戰火中失明,之後死去。拉希德輾轉拿到阿明留下的筆記,得以記錄這兩段家族故事。
古納作品經常以家鄉的殖民歷史和當局血腥鎮壓部族過往為背景,反映非洲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多元與複雜,多半以悲劇收尾,但也表現主人翁的堅韌。
2021-10-08 07:29:23
阿楨
全球最佳菜肴排行榜:義大利榜首希臘第二,中餐排名11 2022-06-17

世界美食圖集網站Taste Atlas的最新排名,希臘的野菜餡餅(hortopita)、克裡特式烤羊肉(antikristo)以及烤羊排(païdakia)被評為最佳希臘餐菜品。另外,聖托裡尼豆泥(fava)、克裡特哈尼亞柳丁(Portokalia Maleme Chanion Kritis)和克裡特松樹和百里香蜂蜜(Pefkothymaromelo Kritis)這三種美食則被選為希臘最佳飲食產品。
中國菜在這份榜單中名列第11名,最佳中餐菜品的前三名為:川味火鍋、鍋貼和廣式燒肉。醬油、米粉和大白菜則被選為最佳飲食產品。
Taste Atlas由克羅地亞記者和企業家馬提亞•巴比奇(Matija Babić) 于2015年創立,被譽為“世界美食維琪百科全書”。其中收集了正宗食譜,美食家評論以及有關各種菜肴的研究文章。它自稱是世界美食圖冊,是地道與傳統文化的堅定維護者。
其理念是告知並驅動旅行者品嘗所到之處的地道食物及飲品。其特色是具有互動式全球美食地圖,並在各自區域顯示菜肴圖示。
  回應
這個所謂榜單的前50名,除了中國以外全部49個國家的菜譜菜品全加在一起,也沒有中國一家多吧。
沒有中國一個菜系多!甚至沒有一個順德菜的餐廳功能表多!
這排名,和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一個味道。
14億中國人的喜好不如歐洲小國寡民的喜好,有點意思。
迷信老外標準的可以休矣,弄個世界排名只是引流的商業噱頭,各地的飲食文化本來就不屬於全世界人的普世口味,真正能對飲食文化起到推手的是文娛的軟實力文化輸出,和強勢的文化輿論控制操縱能力,為啥吃狗就是錯的,中國八大菜系百味美食,還比上日本那種單調的豐富?人家吹的牛逼響,吃個白米飯團都能吃出無上高端感
老師大學教授,都崇洋媚外,教出來的學生怎麼會不崇洋媚外呢。
2022-06-18 08:12:18
阿楨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2022-06-23 09:31:08
阿楨
談談莫言的逐臭集醜文學!2022-06-30

最近,莫言的文學理論“文學永遠不是唱讚歌的工具,講真話是作家寶貴的素質!”成為輿論的焦點。那麼,莫言的文學批判論到底對不對?
我們有必要尋根溯源,從中國古代文學梳理到今天,比較一下。
……….
古代這些偉大的作家,無一不是精神強大,文字有力,積極向上的傑出人物!
翻遍中國古代文學史,未見一個終其一生以批判現實,描述醜惡作為使命的文學家。
…….
從古到今,各種文學作品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能夠流傳至今的,毫無疑問,都是帶有積極向上的力量。
那些憤世嫉俗,痛恨現實的作品,基本上都會斷絕流傳。因為不符合正常狀態下的人類的精神需求。
莫言的文字功底讓人欽佩,凝練、傳神,穿透力強,對環境對事物對人物的描述極其細膩,擅長精神感染,容易動人心魄。但是,他用最擅長的文字,傳遞出最陰暗的資訊流,這是作品最令人不適的因素。
在莫言獲獎時,各個專家對莫言作品的評價幾乎都是誇他寫出了“20世紀最陰暗的中國”,“他描述了一個沒有真理、沒有常識、沒有同情的世界”。
莫言的作品風格,當然適合一部分有特定的精神需求的人去閱讀。有些人的人生中經歷了一部分醜惡和磨難,對曾經的過去不滿或者對現實不滿,在閱讀莫言作品時能夠找到共鳴,當然就會高度認可。一邊閱讀,一邊舔舐著內心的傷痕,一邊詛咒著現實,詛咒著環境和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甚至詛咒著傳統文化和現實。
在莫言興起的那個時代,醜化中國形象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總體而言,以否定和批判為主基調的作品風格,完全迎合了西方貶低中國的政治需求。
實際上,中國有資格角逐所謂世界文學獎的作品非常之多,只不過被西方政治選中了這一個而已。
有人或許不瞭解或者看不穿諾貝爾獎的評選機制,盲目崇拜所謂的世界大獎。
在意識形態和文化戰爭領域,凡是有利於中國健康發展繁榮富強的條件,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限制。凡是有利於瓦解消磨中國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的因素,美歐西方世界一定會設法放大。
2022-07-02 08:30:33
阿楨
誰是畢亞利亞茨基?人還在獄中抱走諾貝爾和平獎 2022/10/07 中時

與俄羅斯知名人權組織「紀念」(Memorial)以及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Center for Civil Liberties),共同獲頒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唯一政治犯,白俄羅斯人權鬥士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
  回應
西方的工具小丑!
和平獎充滿西方價值,尤其是反俄、反中的背祖叛國的,都是西方集團可以利用的宣傳工具!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相信寫作是「政治行為」 82歲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獨得 2022/10/06 民視

委員會肯定艾諾漫長而艱辛的創作之路,讚賞她勇敢而銳利的從不同角度,刻劃出個人記憶裡的根源、疏離與共同束縛,不過她相信寫作是一種政治行為,可以解放力量,她擅長以批判的手法探討人性,揭露社會現象中的真實樣貌,並審視不同性別、語言和階級中、存在的巨大隔閡。
  回應
諾貝爾文學政治獎

「文無第一」 諾貝爾文學獎經常鬧出爭議 2022/10/06 中時 江飛宇

諾貝爾,生醫、物理、化學已揭曉,爭議不大。然而接下來的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就經常爭論不休,因此這幾獎往涉及作者的公眾形象、意識形態與政治幹預。

伍軒宏/諾貝爾文學獎為誰而頒? 2022/10/07 自由副刊

近年來文化實踐版圖變遷,分眾多元,影音與社群吸引巨量注意,文學的寂寞體質裸露,進入憂鬱期。大潮流中,諾貝爾文學獎魅力還在嗎?
「得主身分」。國籍分佈?族群比例?性別平衡?由瑞典學院委員會一小群人決定,雖是專業人士,但明顯無普效性,所以結果參考即可。
政治爭議。……….
2022-10-08 07:54:24
阿楨
諾貝爾頒獎典禮 取消邀請這3國大使出席

斯德歌爾摩的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舉行,6項諾貝爾獎中有5項在此頒發。諾貝爾和平獎則在挪威奧斯陸頒發。諾貝爾基金會說,按以往慣例,所有國家的大使都將應邀出席奧斯陸的頒獎儀式。
由於俄烏戰爭爆發,諾貝爾基金會去年決定,不邀請俄和白俄大使參加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不過,基金會本週四(8月31日)說,今年將恢復以往做法,邀請俄白伊3國代表出席斯德歌爾摩頒獎典禮,稱其「促進向所有人傳達諾貝爾獎重要訊息的機會」。
邀請聲明一出便受到廣泛批評,諾貝爾基金會週六(9月2日)在聲明中說,今年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不邀請上述3國大使出席。
  回應
原來諾貝爾獎是美歐把持的政治獎!
2023-09-06 06:58:26
阿楨
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兩位mRNA技術開創者獲獎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諾貝爾大會2023-10-02宣佈,將“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塔林•卡裡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理由是“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得針對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mRNA疫苗得以開發”。
  回應
這個發現不值得諾獎。因為mRNA疫苗,並未表現出對傳統疫苗的巨大優勢,也沒能對新冠病毒產生徹底滅殺作用。他只是傳統疫苗的一個補充替代品,而不是劃時代的重大突破。諾獎越來越掉價了!
2023-10-03 06:59:27
阿楨
在獄中獲和平獎 穆哈瑪迪能領獎嗎?5得主中已有2人被關到死 2023-10-07 世界日報

獄中獲諾貝爾和平獎又多一人,華人最熟悉的是被羈押至死的劉曉波;伊朗政府會應諾獎委員會要求,讓維護人權的伊朗記者穆哈瑪迪去領獎嗎?
美聯社報導,穆哈瑪迪是第五位獄中或軟禁中獲獎者,前四人都不曾因獲此最高榮譽而獲釋,兩人還一直被羈押至死,劉曉波就是其一。
第一個得罪「當道」無法前去領獎的是揭發德國武裝計畫的德國記者奧謝慈基(Carl Von Ossietzky),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宣布是他的時候,希特勒非常憤怒,不准他去領獎。
納粹政權1933年把奧謝慈基關到集中營裡,不理會各方營救,他得了肺結核也只把他轉到醫院,禁閉到1938年死亡為止。
第二位無法前去領獎的是1991年得主翁山蘇姬,當時身為緬甸反對黨領袖的她,一直被軟禁,到2010年才獲釋。兩年後,她「補發表」受獎感言。2021年她又被捕入獄,緬甸軍政府8月讓她減刑,從33年減為27年,而她已78歲。
第三位獄中得獎的劉曉波,2010年獲獎時,正在服11年「煽動叛亂」罪刑。中共不滿他的原因還有他鼓吹政改、提倡人權。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等全球領袖敦促中共放人,但都無效。
中共還遷怒挪威政府、劉曉波親友和太太,導致奧斯陸頒獎現場還出現故意擺一張椅子「空等劉曉波」的經典畫面。
第四位獲獎但被囚而無法領獎的白俄羅斯民主倡議分子畢亞利亞茨基(Ales Bialiatski),和俄羅斯及烏克蘭人權團體,是2022年共同獲獎人。
現年61歲的畢亞利亞茨基2020年因抗議魯卡申科當選連任被捕,今年3月被判處10年徒刑,理由是他領導的人權組織募款活動「破壞公共秩序」以及「走私」。5月,他太太說他被轉到該國最殘暴不堪的監獄。
報導指出,鑒於這四位「當道」不喜人物的下場,很難讓人對這位伊朗女性的命運感到樂觀。
  回應
諾貝爾和平獎是以政治驅動的"政治馬屁"獎 ,為政治服務的垃圾狗屎。諾貝爾和平獎只頒給兩種人,西方的政客或西方的狗腿。
2023-10-09 06:23: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