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8 07:20:49| 人氣14,021| 回應1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殺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殺夫》(聯經)可是台灣小說名著,當年的改編電影也很轟動,網上為何只搜得以下簡介:

「根據李昂原著的得獎小說(聯合報1983年中篇小說獎)改編(1984年),描述日據時代南部一個小鎮,孤女林市被叔嬸賣給屠夫陳江水為妻。陳江水性情粗暴,初夜就令林市對房事感到無限恐懼。但為求溫飽,她只有忍受丈夫的淩虐。鄰婦阿罔喜歡播弄事非,四處散播林市日夜房事哀叫的謠言,被林市聽到,乃決心在行房時不再哀叫,但卻惹得陳江不滿,非得不給她飯吃,又帶她到屠房逼她就範。林市自此精神恍惚,終於持屠刀向沉睡中的丈夫砍下。本片題材大膽,但導演曾壯祥以相當文學化的手法處理,並未賣弄色情血腥。夏文汐和白鷹的演出不俗。」

是嗎?我怎感受不到原著小說的文字魅力之影音化,影片中台灣國語的配音,使得黑暗淒慘的悲劇小說成了滑稽好笑的鬧劇;男女主角刻板又煽情的表演,更加強化了原著就有的性別及職業之刻板印象。

不然你要怎樣拍?拍成黑色喜劇嗎,還是反思原著小說之不足!

李昂的人生經驗本來就不足於寫出《殺夫》,她在接受「新書月刊」訪問時就坦言:

「從小,我生活在相當富裕的環境…使我喜歡一些細緻的、美麗的事物,也使我同一些來自生活底層的東西脫節…為了寫屠宰場一景,我央求我的母親帶去鹿港的屠宰場看殺豬…我們在屠宰場呆了大概一個小說,之後,我自覺相當成功的在小說中寫到屠宰的種種。」(收於《暗夜》,時報,1985,p.169)

即使「現實主義」或「自然主義」小說也未必依事實「寫實」,更何況重要是的是「寫實」出人物的內在……

你在扯什麽?人家李昂是以其「存在主義」少女創作期對文字和女性自身的敏感,留美期間深感創作要所突破,偶讀《春申舊聞》中所載抗日期間上海發生的「詹周氏殺夫」慘案,寫成自己出身又不熟悉的鹿港之故事,藉以宣揚其「女性主義」小說觀。

正因如此,所以《殺夫》才會寫的「文勝於質」,除了文字魅力外,說服力不夠。以「聲色具全」的「哀叫」聲為例,豬被殺時本能的會尖叫,但林市怎會每夜必叫呢,即便妓女也不會如此。

陳江水性情粗暴啊!

是嗎?那初夜怎不見有何性虐待?李昂的描述實在有夠不真實:「饒是這樣,喝醉酒的陳江水要履行作丈夫(老婆?)的義務(權利?),仍使得林市用盡殘餘的精力,連聲惨叫…恍惚還以為又是豬嚎呢!」(p.84)

不然就是林市小時有性侵恐懼經驗!
相反吧!小說一開始就寫著:「林市在耀亮的月光下回轉家,遠遠看見一個著軍裝的長身男子,潛入祠堂…看到被壓的阿母…衰瘦臉上有著鮮明的紅艷顏色及貪婪的煥發神情…那軍服男子拿兩個白飯團給她,她實在太餓了,她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阿母一身紅衣被綑綁在祠堂一人合抱的大柱子上…隔天早晨醒來,林市就不曾再見到阿母…有的則說是阿母選擇與那軍服男子私奔。」

要不就是如小說所言:林市在來經後有木柱恐懼夢,和聽聞陳江水能將妓女搞得像殺猪般尖叫。

追究說服力幹嘛,只要文字魅力足以包裝其女性主題即可。 

《殺夫》(免費網文)
http://www.mwjx.com/other/book/story/top100/083.sf/index.html
 
《殺夫》(1984)
導演:曾壯祥
主演:夏文汐 白鷹  陳淑芳 展飛
編劇:吳念真
  劇情簡介:
  根據1983年聯合報首獎中篇小說《殺夫》改編拍攝,該小說曾引起國際文壇轟動,並譯成十國文字出版。
  林市成長後, 叔嬸家計過重, 匆匆將她嫁給遠村的屠夫江水, 江水新婚之夜就對林市施暴。
  林市不懂世事, 往往依賴鄰婦罔官的言論爲社會標准。 夜間雖不堪江水淩虐, 卻暫時求得溫飽, 並以能打入村中婦女小社會爲滿足。罔官守寡多年, 心態偏狹, 與媳婦和彩時有爭執。 某日因和彩揭穿她私通阿吉情事, 忿而上吊, 爲江水救下。 因心理不平衡, 又怨恨江水對她的冷淡, 故四處散播林市夜間哀叫的謠言, 林市不巧聽到, 從此絕不哀叫。 江水十分不滿, 格外要挾逼迫林市哀叫, 最後甚至以不供米糧爲威脅。
  林市在饑迫之下四處尋求工作討飯, 恍惚中昏倒路旁 江水備覺受辱, 帶林市去豬竈企圖以豬竈之恐怖迫她就範 林市當場嚇暈, 自此更爲恍惚, 江水仍不知罷休, 終迫至林市殺夫, 夫婦倆都犧牲在世俗的價值觀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5606.html?tp=0_11
 
臺灣電視7集《殺夫》連續劇>維基百科

演出: 楊 烈、範瑞君、曾亞君、王馨怡…等演員 
導演:歐陽昇
編劇:金士會、李怡芳
播出時期 2000年1月5日-2000年2月16日 
 
後殺夫時期的李昂 by 邱雅芳2005-08-24
李昂,《殺夫》,臺北:聯經,1983年初版;2001年初版第22刷。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臺北:麥田,1997年。
李昂,《自傳の小說》,臺北:皇冠,2000年。
李昂,《花間迷情》,臺北:大田,2005年。 
  經過了二十年,《殺夫》始終是我認為李昂最棒的作品。這是否意味著,在一九八三年《殺夫》問世後的二十年間,李昂沒有再創作出更好的小說?或者,《殺夫》的成就是難以突破的?
李昂從初中時代就開始嘗試創作,到發表《殺夫》為止,她已經有十八年的寫作歷史。《殺夫》雖然獲得一九八三年的聯合報小說首獎,但是也遭受到相當高分貝的道德批判。然而,《殺夫》終究還是奠定了李昂的地位,並且成為臺灣小說中,最多外文譯本的作品。
  一九七七年,李昂到加州聖塔芭芭拉的白先勇家作客。在白先勇的書房中,李昂看到陳定山所寫的《春申舊聞》,其中的一則社會故事〈詹周氏殺夫〉,就是引發她創作《殺夫》的動機。(〈詹周氏殺夫〉,《春申舊聞》(續集),臺北:世界文物,1978,頁84-86。後收入李昂,《殺夫》,臺北:聯經,1983,頁197-201。)李昂在《殺夫》的〈寫在書前〉提到她如何被這則新聞報導所吸引:「這則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新聞,是一個轟動當年上海的殺夫慘案,然而當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它是一個少見的不為奸夫殺本夫的故事,殺夫的因而不是一個淫婦,只是一個傳統社會中被壓迫的不幸婦人。」在此,李昂相當敏銳地掌握新聞背後所隱藏的性別文化。當市井小民亟欲窺探姦夫淫婦的私情時,李昂注意到了女性在父權體制中,其實還有更多的壓迫。
  然而,《殺夫》最初的寫作過程並不順利,因為不熟悉上海人的文化生態,李昂將這部僅寫了開頭的小說擱置了四年。後來,由於受邀撰寫女性議題的專欄,她開始探討臺灣社會中的兩性問題。這個契機促使李昂產生靈感,那就是讓「殺夫事件」發生在臺灣,而且是自己的故鄉鹿港。李昂把這個事件置放在「鹿城故事」系列創作的脈絡中,這樣的書寫策略終於獲致成功。對李昂姐妹而言,鹿港小城是抹不去的鄉愁,也是她們創作的起點。就像她的姐姐施叔青,在經歷了整個世界之後,最後決定要撰寫臺灣三部曲。而她的第一部曲《行過洛津》之洛津,就是鹿港的舊名。顯然,故鄉的養分始終滋潤著她們的創作內涵。
  李昂在《殺夫》動筆之初,意圖要寫一個「女性主義」的小說。但是,她也曾宣稱自己不是一位女性主義者。然而,無可置疑的,《殺夫》為臺灣女性書寫開啟了嶄新的一頁。《殺夫》之所以引起爭議,絕對不只在於殺夫的悖德。小說中到處流淌的血腥體味,以及性愛與食物之間的各種隱喻,在在觸犯了父權體制下的性禁忌:   
  阿母嘴裡正啃著一個白飯團,手上還抓著一個。已狠狠的塞滿白飯的嘴巴,隨著阿母唧唧哼哼的出聲,嚼過的白顏色米粒混著口水,滴淌滿半邊面頰,還順勢流到脖子及衣襟。(頁76-77) 
  這一段是描寫林市的母親,一邊被士兵強暴,一邊吞嚥飯糰的經過。同樣的情景也出現在女兒林市的身上。陳江水在新婚初夜,盡興地幹完林市之後,將一大塊帶皮帶油的豬肉,往林市嘴裡塞:「林市滿滿一嘴的嚼吃豬肉,嘰吱吱出聲,肥油還溢出嘴角,串串延滴到下顎、脖子處,油濕膩膩。」(頁82)食物的唾液與性愛的體液,交織成一幅性暴力的詭譎畫面。林市母女倆的命運,竟然是如此雷同,彷彿傳達了女性長久以來的相同宿命。此外,李昂在陳江水的形象上,也有很精采的刻畫,尤其是陳江水殺豬的那一幕: 
  這是陳江水的時刻,是他凝蓄一整個早晨的精力出擊,當刀鋒沒入肉與血管,當刀身要被抽離的那一剎那,血液尚未噴湧出,一陣溫熱羶腥的氣息會先撲向握刀的手。一當這溫熱如呼吸般的氣息一輕拂上來,不用見血,陳將水也已然知曉,他又圓滿成功了一次。(頁86) 
  做為一名熟練的殺豬屠夫,陳江水殺豬技術的精湛,是顯然易見的。然而,這一段描述也帶有強烈的性暗示。當豬血噴出的那一剎那,陳江水也達到了有如射精一般的性高潮。食色性也,陳江水展現了最原始的人性。相形之下,林市似乎是一個有性恐懼的女人。因為陳江水的粗暴,林市始終無法擁有溫柔的性愛經驗,這也是她視做愛為畏途的原因。當陳江水想要用食物╱經濟控制住林市,甚至強迫她到豬竈參觀殺豬的過程後,林市終於面臨精神崩潰的界限。《殺夫》的書寫意義在於,在傳統父權社會下的弱勢女性,她的壓迫是多重的。男性不僅是優勢的性別,他們也握有家庭的經濟權力。更有許多像阿罔官這樣的女人,她們都是父權體制的幫兇。因此,當《殺夫》獲獎並成為一個事件時,它也預告了臺灣女性書寫的新局面。
  在《殺夫》之後,李昂繼續創作了《暗夜》、《迷園》等作品,關注的焦點還是在女性身上。這些小說依然受到矚目,但是真正再度讓李昂成為新聞人物,則是《北港香爐人人插》的發行。做為一個女性作家,李昂對男性政權的批判態度是相當潑辣的。然而,《北港香爐人人插》之所以成為熱門話題,主要在於書中各篇小說人物簡直可以對號入座。縱使《北港香爐人人插》的政治敏銳性極佳,但是它也失去了許多想像空間,甚而成為人身攻擊的工具。但是,這本書還是有值得閱讀的地方。我個人認為,〈彩妝血祭〉是裡面最好的一篇作品,看似兩條主軸分別進行的情節,其實意在觸探「偽裝」的歷史情境與異性戀政權。
  這是一篇作者也參與其中的小說,手法相當具有後設技巧。故事一開頭,小說家即將參與一項公開集會,弔祭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而她傳聞中的受難家屬,就是這篇小說的主角王媽媽。王媽媽在新婚之夜,就面臨丈夫被捕槍決的命運。王媽媽執意為丈夫守寡,在生下遺腹子之後,從此獨立工作當新娘化妝師來養活獨子。成為受難家屬的王媽媽,在白色恐怖年代被情治人員長期監控。在不知覺的狀況下,她的獨子竟然成為那名情治人員所覬覦的對象。在撫養兒子完成學業並成為年輕有為的醫生後,此時臺灣的反動運動正如火如荼的展開,王媽媽也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當她有一天赫然發現兒子反常的性取向後,王媽媽崩潰了。其實,老早就有人耳傳,一位貌似她兒子的俊美年輕醫生,經常流連在同志聚集的新公園、酒吧裡,專挑中、老年人求歡。這是一種戀父情結吧,但是又涉及到同志的情慾問題,因此,「傳聞紛紛,卻沒有任何人膽敢同王媽媽當面說及。那反對陣營代表勇敢、堅持、無私的王媽媽,哪裡有她就有愛、寬容、支持與撫慰的王媽媽。(怎能與此不名譽的事相關聯?)」(頁203)
  王媽媽的受難形象已經被神聖化,而同性戀在異性戀政權的社會中反而顯得不堪。因此,同性戀者身分的兒子被隱藏、排擠,甚至視而不見。然而,這是一個追求開放社會的「正常」現象嗎?王媽媽的獨生子最後罹患急病(愛滋病)死去了,她才首次正視自己兒子的性向認同。為了心愛的獨生子,在他死後入棺前,王媽媽為他化上彩妝,並且將他的棺木封訂:
  王媽媽伸出手,輕輕的撫遍兒子全身,無盡慈愛的朝著說:
「放心的去吧!不免再假了,你好好的去吧!從此不免再假了!」
蓋好薄木棺材板,王媽媽拿起置於身旁的鐵鎚與鐵釘,對準棺木邊緣,重重的一槌敲擊下去。(頁208) 
  當王媽媽的獨子終於能以最愛的姿態現身時,卻也是被封棺入櫃的時候。他永無「出櫃」的一日,這無疑是相當無奈又朝諷的安排。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已經受到平反並且公開紀念,但是同性戀的世界仍是一片幽暗。小說中受邀參加弔祭活動訪談的小說家,在化妝上鏡前曾經質疑:「化這樣一臉彩妝,去參加二二八事件弔祭活動,適合嗎?」是的,她說出了一個事實。縱使在這樣公開歷史真相的時刻,也還是有被遮蔽或被粉飾的地方。在卸除假裝╱塗上彩妝之間,以男性思考為主體的政治生態依然未獲得解放。
  在《北港香爐人人插》仍然餘波蕩漾時,李昂開始著手完成她耗費了數年的作品《自傳の小說》下半部。她在這本書的序言中,直言此書是受到陳芳明先生撰寫的《謝雪紅評傳》的影響,而興起寫政治小說的念頭。《殺夫》選材的成功,或許是李昂追尋《謝雪紅評傳》書寫脈絡,而創作《自傳の小說》的一大原因。如果說,《謝雪紅評傳》是一部男性作家所撰寫的女性歷史評傳,則《自傳の小說》則是女性作家關於謝雪紅的情慾書寫。《自傳の小說》立基在《謝雪紅評傳》的歷史語境之下,但是企圖窺探出其中的情欲罅縫。從而,在《謝雪紅評傳》中謝雪紅對政治的積極,也轉化為《自傳の小說》裡對男人與情慾的主動: 
  我只消支使你擡起羞澀彽垂的眼睛(眼瞼的雙眼皮是我前世的咬痕),你便將一覽無遺的看遍我仍有細毛的肌膚、高聳的雙乳、彎延腰身下肥圓的臀,還有那沼澤遍佈的私密之處。而於你的血脈中,會召喚出這身軀為你親臨的前世今生的印記。(我何需是那留下咬痕的狐?) 
  在當時的一般人眼中,謝雪紅或許是如魅如狐般的禍水,這也是父權社會對於情慾自主的女性的一種污名化想像。李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刻意突顯謝雪紅的異性魅力,這也是女性解放自我的一種象徵。然而,比起《謝雪紅評傳》,這部自傳╱小說所帶來的震撼似乎不大。癥結在於,李昂太過在意《謝雪紅評傳》的傳記脈絡,而缺少了獨創的風格。文中不斷穿插的性愛片段,反而不如加諸在謝雪紅身上的隱喻更具特色。當女性書寫在二十世紀末已然臻於眾聲喧嘩之際,李昂的瓶頸,恐怕是創作技藝的再突破。
  李昂最新的著作,是今年度才問世的《花間迷情》,強調書寫女同志的愛慾。但是,《花間迷情》鬆散的編排,恰恰印證這本書鬆散的結構。她在〈自序:女色雙身〉中提到這本書的創作內涵:「寫男人不在場時,女性對自身的性、愛、身體與自我追求,交纏的愛與慾、幻滅與希望……」然而,當李昂在《花間迷情》空洞的用一連串堆砌文字,述說女同志的愛慾激情時,我會以為〈彩妝血祭〉中的同志身影更為深刻。同志的議題,或許是李昂感興趣且勇於嘗試的,但是它還是需要相當的投入。顯然,李昂的同志書寫仍屬於表面階段。縱使如此,我仍然很期待李昂的作品。後《殺夫》時期的李昂,如何突破《殺夫》的成就與光環,是她往後必須持續努力的。
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archive/2005/08/24/12494.aspx 
 
淺析李昂《殺夫》 by 陳楷夫。楊侑霖。黃亭衛。國立臺中二中。
 
壹●前言寫作動機: 
在鄉土文學這塊區域中,李昂挑戰了中國小說的既定形式,以及中國人的道德觀,將人性深處表露無疑。解嚴後女性作家再文壇大放異彩,女性文學也漸漸被重視,整部小說中,也透露出李昂欲以女性主義表達女性在農業臺灣的地位與角色。農業社會臺灣男人握有經濟主導權(註一),遂將女人物性化,當成洩慾工具,在男女平權的現代社會中,是不被肯定的。為了探討李昂的生平、人物性格。,以及女性的社會地位等,特以此部小說為撰寫書目。 
  貳●正文 
  一、認識作者 
李昂生長背景李昂本名施淑端,於彰化縣鹿港鎮出生,筆名李昂,「李」使用母親姓氏,「昂」昂首挺胸之意。李昂於初中便開始創作,寫作是她在封閉的鹿港鎮情緒的宣洩,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後,赴美就讀奧勒岡州立大學戲劇系並取得碩士學位。1983年以《殺夫》獲的聯合報文學獎首獎。 
  二、人物性格 
  01. 陳江水 
陳江水家境貧困,到殺豬場後工作,生活才日益穩定。「我五歲就出去撿豬糞,背的竹簍快要有我那麼高,阿媽每次都摟著我哭,她自己還要替人家磨豆腐。有一次運氣很好,豬糞很多,小孩子也不知道太重會背不回家,撿滿滿一竹簍,一背上身就摔倒,又不甘心拿掉些,只有用拖的,拖到半路,被兩個小孩打了一頓,竹簍也被搶走。」(註二)在強制林氏行人道時的刺激感亦等同於屠宰之快,是陳江水抒發慾望的方式。初至屠宰場時,宰殺懷有胚胎的母豬,心中的恐懼及罪惡感,於日後見林市所飼養的鴨的屍體時表露無疑。「這次殺了這批鴨仔下次殺的會是什麼呢?陳江水想一陣的極度害怕湧聚上殘留著幾分酒意中 陳江水無所阻留的張大嘴 嚎啕的大聲哭泣了起來。」(註三)表露出陳江水孔武有力外表下脆弱的一面。  
  02. 林市 
父親過世後,叔叔以未亡人的身分侵占林市與母親最後的棲身之處,但在林氏族人的幫助下,住在祠堂。由於戰亂,林市與母親沒有零工可作,多處於飢餓邊緣。母親因過於飢餓而被迫出賣肉體與軍人性交易換取食物,但被人發現,認為他不守婦道,林市立即被族人帶走,從此與母親天人永隔。被陳江水禁食時,曾因偷吃祭祀鬼神的祭品差點致死的林市,再度偷吃祭品。「吃了那祭拜吊死鬼的麵線,林市等待著會與過往相同的報應可是一整天過去了,但卻毫無特殊徵兆。」(註四)上述事件是林市生活以「溫飽」為最低要求的原因。
  03. 阿罔官 
表面為關心林市受虐之事,卻在背地裡嘲笑其為淫賤的女人,道聽塗說,在重道德觀的農業社會裡常有家庭因流言而破碎,「二更更鼓月照庭,牽娘的手入繡廳。咱今相好天注定,別人言語不可聽。」「別人言語不可聽」,不斷在小說中強調,更作為此段最好的佐證。(註五)阿罔官雖自稱道德清白,卻被媳婦爆出與阿吉有通姦之嫌。「和采提高嗓門大叫,誰不知道你的XX才是欠幹,誰不知你守得是什麼寡,守到阿吉的眠床上去,誰不知到你三天兩頭就跑去給他幹才會爽。」(註六)
  三、女性的社會地位 
早期臺灣仍然處於農業社會,思想封閉,重男輕女以及物化女性的情形不時發生,林市之所以嫁給陳江水,便是將林市當成性工具一般與陳江水交換豬肉,以物易物。「這場婚姻由於陳江水一向聲譽不佳,雙方年歲又差別太大,林市的叔叔勢必會被傳說收受好處,最盛行的說法是:殺豬仔陳每十天半月就得送一斤豬肉。這種現拿現吃,在物資普遍缺乏的其時,遠遠好過其他方式的聘禮,無怪四鄰羨艷的說,林市身上沒幾兩肉,卻能換得整斤整兩的豬肉,真福氣。」(註七)在農村社會當中,月經來潮,本該經由母親與姐姐的教導而知,但是當林市初經來臨時,母親早已不在身邊,因而誤以為自己罹病即將死亡。「這類女性身體的變化,原是隱私中由母、姐交給下面年幼的女孩,林市的來潮在四鄰婦女中造成幾進公開的笑談,婦人們以為士林市的過不宣嚷。人們體諒林市沒有阿母在身旁,慌張一定難免,但嘲笑林市躺在地上,大聲喊叫:我在流血 我要死了。」(註八)在封閉的思想環境下,女性被不斷壓榨,在過度的強威下,弱勢女性的反撲,往往更出乎意料之外。四、飢餓書寫在這此段當中,描寫出林市母親,因為飢餓而屈服,和後段林市被「嫁」到陳江水家中的新婚之夜有所呼應。經由作者安排下,母女的命運竟如此相同,隱約傳達出受壓榨女性的無奈。(註九)「林市清楚看到阿母身上壓著的那軍服男子,它的下半身衣褲均退盡,只剩下一截零散的灰色綁腿堆在腳踝處,然後林市看到被壓的阿母,阿母的那張臉,衰瘦的臉上有著鮮明的紅艷顏色即貪婪的煥發神情。阿母嘴裡正啃著一個白飯團,手上還抓著一團。已狠狠的塞滿白飯的嘴巴,隨著阿母唧唧哼哼的出聲,嚼過的白顏色米粒混著口水,滴淌滿半邊面頰,還順勢流到脖子及衣襟。」(註十)「經過陳江水的戲謔後,林市幾乎昏死過去,陳江水倒十分老練,忙往林市口中灌酒,被嗆著的林市猛醒過來,仍昏昏沈沈的,兀自嚷餓。陳江水到廳裡取來一大塊帶皮帶油的豬肉,往林市嘴裡塞,林市滿滿一嘴的嚼吃豬肉,嘰吱吱出聲,肥油還溢出嘴角,串串延滴到下顎、脖子處,油濕膩膩。」(註十一)兩著相同點如:「陳江水取一塊豬肉塞進林市嘴裡」,林市對於食物的渴望,與前段「母親嘴巴已塞滿白飯糰,但手上仍抓著一團」吻合,表達出受壓抑的農村女性生活的最低要求─溫飽。 
   參●結論 
此部小說反映了當時女性被壓抑的情形,在小說中,林市毫無尊嚴的活著。一個人若失去自重感,所作所為便超乎常人的更加極端,終究陳江水死於林市之手,可以說是壓抑女性的反撲。處於不同的環境,對生命的價值觀,所追求得事物,也有所不同。林市長期處於陳江水的淩辱之下,價值觀自然有所偏頗,在情緒爆發的那瞬間,瘋狂的舉動自當可知。以社會層面的觀點而言,在過去男尊女卑的時代,男性擁有絕對的權利與主導權而女性則倍感壓迫,符合陳江水與林市之間的尊卑關係。在當今社會中,男女平權愈來愈重要,應該如何將它落實於人性之中,是現在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肆●引註資料
(註一)。掬心。「淺析李昂之《殺夫》」。民國 93 年 10 月 26 日。傳統中國文學。民國 96 年 3 月 15 日,取自:<http://www.literature.idv.tw/Bbs/Print.asp?cat_id=16&forum_id=97&topic_id=834
(註二)。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146。
(註三)。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178。
(註四)。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183。
(註五)。許怡秀。陳昱彤。楊宜玲。楊淳涵。「:《殺夫》研析──性/食與傳統口舌的桎梏。民國 93 年 10 月 26 日。傳統中國文學。民國 96 年 3 月 29 日,取自:<http://lib.tngs.tn.edu.tw/fish/reports/rp-9004/rp-9004a/61.htm
(註六)。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116。
(註七)。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80。
(註八)。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79。
(註九)。洪珊慧。「洪珊慧碩士論文.李昂小說研究」。名國 87 年 6 月。臺灣文學。民國 96 年 3 月 29 日,取自:<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a/ang-san-hui/sek-su/04.htm
(註十)。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76。
(註十一)。李昂。《殺夫》。臺北市:聯經,民國 72 年。頁 82。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從李昂「殺夫」到「北港香爐」看臺灣女性地位的轉變與提升
 
作者丁潔。丁曄。柯婉蓉。國立彰化女中  
  壹●前言 
  01.研究動機 
在過去,婦女一直受到「傳宗接代」、「生男文化」的傳統所綑綁,女體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由於父權主義高漲,生存地位往往不受他人重視,甚至是受到壓抑的一群,不管在社會上或是在家庭中,似乎只有男性可以當家做主,而女性的聲音往往只能藏在心底,就算有非常出色的見解,通常也不受到尊重。但在近年來,臺灣的女性地位已逐漸擡升,女性文學在女權運動中也逐漸擡頭,在一份「一九九九臺灣女權報告」中,繼一九九五年以來,婦女人身安全保障部份,相繼通過了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以及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章。在婚姻家庭權利部份,因親屬編關於父母子女、夫妻財產溯及既往、廢除妻從夫居等條文相繼修正通過,女性的權利保障有明顯進展。而女性的平等受教權益是國內女權保障較令人滿意的部份,惟在高等教育及碩博士班中,仍有男生理工、女生人文的性別區隔現象。此外,工作權部份,最具指標性的「兩性工作平等法草案」至今仍未通過,職場中仍普遍存在招募歧視、同工不同酬、禁孕條款、職場性騷擾的問題,服務業納入勞基法是女性工作權較有突破的部份。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參政權部份,雖然婦女團體力倡「四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入憲」,但在一九九七、一九九九年修憲都慘遭挫敗。不過在這之後,第四屆立院女性委員已佔 19%,一九九八年北市議員選舉,女性議員更佔據近三分之一的席位。二千年總統大選水蓮配勝出,呂秀蓮成為臺灣首位女性副總統,婦運「權力共享,兩性共治」的藍圖已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由此可見,女性主權已從被壓抑之中甦醒過來。 
  02.研究方法 
李昂的<殺夫>是一本最具跨時代意義的文學創作,文中訴說著傳統女性之悲哀,她大膽的運用文字敘述過去的女性是如何遭人虐待及壓抑,是舊有的作品中從未出現的。而李昂的另一本代表作<北港香爐人人插>是描寫現代女性如何在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從<殺夫>到<北港香爐人人插>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李昂筆下所寫的女性,正是一種女權主義逐漸高漲的象徵。因此,我們可以從這李昂的這兩本作品裡找出李昂眼中傳統與現代女性的不同。 
  貳●本文 
  一.作者介紹 
李昂本名施淑端,一九五二年四月七日出生於彰化縣鹿港鎮,因為覺得姊姊施淑卿寫小說已經夠為施家揚名了,筆名「李昂」便是借用母親的姓氏「李」,而取名為「昂」則是希望可以昂首挺胸的意思。西元生平介紹著作1952 4 月 7 日生於鹿港。本名施淑端,排行老麽。父親經商,母親是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家境中等。1965 彰化女中初中部二年級。開始第一篇作品[安可的第一篇情書]1966 初三。[安可的第一篇情書],改為[草原的盛夏],試投文學季刊,但未被採用。1967 考上彰化女中高中部。開始寫[花季]。1968 高二。[花季]、[婚禮]刊於中國時報。1969 高三。[花季]入選五十七年短篇小說選。[混聲合唱]-文學季刊。[零點的回顧]-現代文學。1970 就讀文化大學哲學系,閱讀老莊、易經、禪佛等東方哲學。[有曲線的娃娃]-文學季刊。[海之旅]-現代文學。1971 發表[橋]。1972 [長跑者]-現代文學。[逐月]-中外文學。 升大四,開始寫系列「鹿城故事」與「人間世」小說。[關雎]-中外文學。鹿城故事-<辭鄉>、<西蓮>、<水麗>-現代文學。[初戀]、[舞展]-現代文學。[假期]-現代文學。1974 [人間世]-中國時報。[昨夜]-中國時報。1975 3 月,到加拿大溫哥華。9 月,到美國奧勒岡,就讀奧勒岡州立大學戲劇系。[莫春]-中外文學。[混唱合聲]-出版。1977 [雪霽]-聯合報。[蘇菲小姐亞的故事之一]-聯合報。[人間世]-出版。1978 [蘇菲小姐亞的故事之二]-聯合報。[海濱公園]-聯合報。1979 [最後一場婚禮]-聯合報。[她們的眼淚]-聯合報。1980 [若晨之曦]-聯合報。[新舊]-聯合報。[緣情]-聯合報。1981 〈別可憐我,請教育我〉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首獎。受詹宏志與張武順之邀,在中時寫專欄「女性的意見」[轉折]、[誤解]兩作品完成。[殘障]-聯合報。1982 以未完成舊作〈婦人殺夫〉為題材,繼續發展成中篇小說。[愛情試驗]-出版。1983 〈殺夫〉獲聯合報中篇小說獎首獎。〈殺夫〉因大膽呈現性及暴力,對當時文壇造成衝擊。[印度記情]-臺灣文藝。[婦女與劇場]-臺灣文藝。文經社出版多位作家愛情類散文合集《情弦》,首篇為李昂〈曾經有過〉。中篇小說《殺夫》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1984 [她們的眼淚]-出版。[我的創作觀]-聯合報。[一封未寄的情書]-中國時報。[貓咪與情人]-中國時報。1985 [花季]-出版。[假面]-聯合文學。[暗夜]-完成。[暗夜]-中國時報。[暗夜]-出版。1986 《紐約時報》書評英文版《殺夫》。[迷團]-開始寫作。[一封未寄出的情書]-出版。[固執的父親]-聯合文學。[臺灣作家的定位]-中國時報。1987 〈殺夫〉德文版在德出版。 [買花與愛草]-聯合文學。[貓咪與情人]-出版。1988 〈殺夫〉在英國出版。[年華]-中國時報連載。[年華]-出版。1989 入選金石堂十大暢銷女作家。[紫色的夢]-完成。[人魚公主的眼淚]-女性人。[女人的挫折]-聯合文學。1990 〈殺夫〉英文版平裝本出版。〈給 G.L.的非洲書簡〉-聯合文學。1991 〈鹿窟紀事〉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首獎。[甜美生活]-出版。[迷園]-出版。1992 [李昂集]-出版。1993 《殺夫》日文版-《夫殺》出版。[施明德前傳]-出版。1994 [李昂說情]-出版。1995 [戴貞操帶的魔鬼]-中國時報。〈涅槃逆旅-俄羅斯記行:遺忘與圖像〉-聯合文學。1996 [空白的靈堂]-聯合文學。1997 「香爐事件」成為年度十大出版新聞。[北港香爐人人插]-聯合報。作品中充滿批判性思考,備受關注與討論。性與情慾的書寫,常是李昂小說中揮之不去的色彩。但若要單純用性或情色角度去理解她的作品,絕對是徒勞無功。強勢權力結構的支配與宰制下,被壓迫的女性以及被扭曲的人性,其實才是她真正關懷的主題。 
  二.傳統與現代女性的生存地位 
  01.以傳統社會女性的生存地位 
  A.社會 
在傳統臺灣社會裡,男性是家中重要的主導者,而女性總是處於較於卑下的地位。相約成俗之下,女性總以男性的意見為意見,在公開、公共,甚至是私下場合,多半聽不見女性的聲音,因為在傳統的觀念中,應是以男性為天、女性為地,因此她們不被允許有表達意見的權利。〈殺夫〉一文中: 「林市怎樣都料不到,往後她重複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林市的婚姻是由叔叔所決定的,即使要嫁給一個殺豬人家,不管她願不願意,都不能有反抗的權利,只能默默的承受這被安排好的命運。一個女子的貞節是十分重要的,自古以來,很多地方常常立有貞節牌坊,目的不過是為了在人們的心中立下女人不該有再嫁的心裡,並且要守身如玉一輩子;男性三妻四妾、拈花惹草,在過去人的眼中非常合情合理,但這對傳統的女性卻是十分不公平的。一但女性做了任何違背常理的事,便會遭人閒話,並且處以最大的懲罰。「有的說阿母在夜裡被沈江,有的說阿母同那軍服男子,被打一頓後,趕出鹿城,永遠不許轉;有的則說是阿母選擇與軍服男子私奔。」 
  B.家庭 
在傳統的家庭中,特別是在書香世家,女子的貞節更是受到矚目,不管是待字閨中的女兒,或是守了寡的媳婦,都必須遵守從古制定下來的規矩。若是自家發生了不良的示範,他們必定視為奇恥大辱。「族人和鄰居將兩人就近分別綁在兩隻祠堂的大柱子上,不久招集來更多族人與圍攏一大群人,商討如何處置。」因此,從殺夫一文中可以明顯感受到李昂的心目中,傳統的女性所扮演的腳色往往都是男性的附屬品,其地位自然也要由掌權的男人規定。殺夫以故事性的方式,呈現出父系社會裡男女相處的關係與模式,女性總以「性」的方式來討得男人歡心,不論是一般的女性或是路邊的妓女。也因為男性權利的高漲,竈邊、床上便成為女性唯一可以舔舐傷口的自我天地。此外,傳統的諺語自古流傳至今,不僅涵蓋了祖先處世的寶貴心得,也反映出生活上的真實經驗。但有些對女性的看法實在值得商榷。像「男人斷掌有官做,女人斷掌手空房。」、「男人嘴闊食四方,女人嘴闊食窮郎。」、「雞公啼係本分,雞母啼愛殺頭。」的說法,就強化了男尊女卑的概念,而矮化了女性。可見,男尊女卑的觀念早在祖先時就被確立為一項極為不公平的事實。 
  02.現代社會女性的生存地位 
  A.社會現代 
社會中的女性意識越漸強烈,女性開始追求著自主的生存權,社會中已不乏女性的成功者,但在報章雜誌中,報導女性成功者的篇幅總遠少於男性,並非是女性的能力不如男性,而是社會上依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總認為女人就是該留在家中管理家務、相夫教子,以致於縱使是在這多元化並且開放的社會,女型仍然容易被物化,多數女性依然無法成為一個成功自主的新時代女性。就北港香爐人人插一文裡:「林麗姿盡快再次瞥眼那仍只見背面。但已緩緩朝前移出落地窗玻璃的男神像,不成比例的男人小腳細腿,正載著不知是怎樣的一張臉……」巨大的神像與不成比例的小腳細腿,正影射著男全社會的畸型與不公平,外表看似堅強神勇,內在卻脆弱不已,而男人們基於男性的自尊,不肯放下這沈重卻又虛偽的外表。
  B.家庭 
現代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已不再是主流.許多的家庭中,家務事是家人一起分擔的,但縱使夫妻生活和諧,不免還是會有婆媳間的問題。兩代間的觀念有大大的不同,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嚴重,又如果是所謂的”嫁入豪門”.那生育問題將會是對女性的一大考驗。北港香爐人人插一文裡:「她沒有誤會他口中的「結婚」是和她,他們從不碰觸這個問題,雖然他每次要她,總強調他對她的人道關懷與照顧,是「疼惜一個被剝削的姊妹同志,是「安慰一個被惡質男性強權傷害的女性」。」林麗姿跟一般女性一樣,都期待著婚姻的幸福美滿,但最後,江明臺結婚的對象不是她,而且以”關懷.照顧”來當作是一個交代,這也是造成女性主義強烈擡頭的一個原因。 
  C.政治 
在<北港香爐>中,林麗姿不惜以自己的身體換取政治權力,用身體去顛覆傳統,顛覆男人,這在現今的政治中也是常有的事,例如”香爐風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一方面社會上總認為女性的能力不夠,不足以參涉政治,縱使有女性的立委、議員,甚至是副總統,他們所承受的批判和打擊都是比男性嚴厲的,他們的能力並非不足,甚至超越男性,這些不公平的待遇,歸咎於依然存在的傳統觀念”男尊女卑”。「有時她們有機會成為國母、烈士之妻,甚至女烈士、女革命英雄。或者說,當政權得以轉移,她們有機會成為女閣員、女部長、甚且女總統。 但有的時候,她們成為「公共汽車」,甚且「公共廁所。當捷運在首善之都開始營運後,她們也會被稱做「捷運」。 而一直以來,更有一句這樣的俚語:北港香爐人人插。」 
  三.地位提昇的方法 
  01. 女性的韌性 
傳統女性再承受外在所賦予的痛苦時,往往選擇沈默以對,而不向外求援,即使身體上所受到的虐待十分的難耐,仍舊得靠著自己去尋求舒緩之道。「林市爬到遠遠離開刀的一旁再躺下,下肢體的血似乎仍潺潺滴留著,林市沾倒衣服不敢穿回衣褲,模糊的想到這次真要死掉了,但在倦怠與虛弱中,也漸漸昏昏睡去。林市再在床上坐著,直到確定陳江水已走遠,才一腳跨下床來,怎樣也沒料到一張開下肢體,竟是疼痛難當,忙以手摀住彎下身來,那種被充塞的感覺仍存有,撕裂般的痛楚倒慢慢減退,好一會林市直起身來,再不敢大步跨動。下肢體的痛楚已不是十分強烈,這許多年來,林市也不大去珍視疼痛,忍著總就過去,可是那阻塞著什麼的擴張感覺,令林市不安。兩行淚不自禁的流了下來,林市舉起手已衣襟擦拭,淚水再湧聚上。」文章中,林市因為身上的錢僅剩不多,陳江水又漸漸地不回家,因此經濟上出現了一些困難,而林市因而決定養鴨靠鴨蛋來賺取一些生活開銷。顯示傳統女性在維持生計方面能有不服輸的堅定韌性,儘管丈夫減少提供出生活支出,但傳統女性仍可為了家庭而捨得花用自己以僅剩的私房錢去照顧一個家。「人們不明白林市何以興起養小鴨的念頭,只在陳厝莊慣有的面前市集裡,看到有一天林市一大早以來等著挑小鴨。」隨著社會的變遷、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思想日新月異,對於以往的觀念也逐漸地推陳出新,女性備受壓抑的傳統意識至今已不敷使用,古代女性往往因為環境的束縛,而造就了逆來順受的性情。但現今的社會強調「人皆生而平等」、「男女平全」,因此女性獨立自主的意識也逐漸擡頭,不必再背負傳統的世俗眼光,也不必受到觀念的牽制而不盡量發揮自我的淺力與才能。由從前的眼光看來,女性的韌性往往展現在如何勤儉持家?如何做個遵守三從四德的女人?以及必須接受許多不平等的待遇;而今的社會,女性的生存地位已和男性站在同一條水平線上,也因此無論是在政壇、商場、或者其他行業上,女性已漸漸擴充地位,進而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充分的轉移女性自古以來的韌性,也因為這樣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女性在現今的社會更能盡一己所長來達到貢獻社會的責任。 
  02.女性的復仇 
在李昂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女性在受不了的壓力與欺淩當中轉身反撲,就以最具代表作的《殺夫》為例,在女主角林市被其丈夫百般虐待之下,終於決定不再忍氣吞聲,轉而起身反撲,拿起殺豬刀把其惡丈夫給殺了。而在《北港香爐人人插》之中,林麗姿與無數的男人有過不尋常的關係,最後始終被拋棄,始初,她總認為並未每個男人皆如此,覺得那些男人需要她的安慰,但到最後,卻是一個個男人又再度背叛了她,甚至在其背後散播如此惡毒的謠言,雖然她大都是出於自願,但林麗姿就像是個玩具般的重複被無數的男人玩弄,最後終於覺醒,決定是該起身反抗了,她靠著如此”不尋常”的關係漸漸取得地位,縱使有大部分的人不服氣,在背後總是批評,林麗姿在如此不好的風評中,卻仍舊能在政治上佔有一席地位,在反對黨中扮演著重要之角色。「受邀請參加擬定「婦女政策白皮書」會議的親反對運動陣營的女作家,在開完會後,決定下次再有機會見到那從國外來的知名女性主義者,要請問她,女性主義如何來看待女人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向男人贏取權力的策略。」而林市與林麗姿的復仇方法大為不同,林市因為無法再忍受虐待而殺掉其丈夫以復仇,但卻不是個明智的做法;而林麗姿以巧妙的手段攀關係,但卻不惜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代價,就算是得到了權力,而換得的卻是"公共汽車"、"公共廁所"甚至是"北港香爐"等污名。「為什麼是『公共汽車』、『公共廁所』?」女作家一下沒反應過來。 「人人都可以上啊!」女性主義者繼續說,有意真正的輕視:「如果連要追求社會革命,所謂有理想、良知的年輕男性知識分子,對女性都還存著這種偏差看法,那麼,最需要革命的,恐怕就不是階級,而是性別,還有他們自己。」 如此,昔時被男同志稱作「公共汽車」,甚且「公共廁所」的,成為女性主義者。另外,〈殺夫〉一文裡,林市之所以衝動殺掉陳江水,是有很多原因所造成的,除了物質上的虐待,更有精神上的虐待。1.陳江水讓林市飢餓2.陳江水殺掉鴨群3.陳江水不同意林市祭拜母親4.陳江水強迫她去看殺豬的血腥畫面5.陳江水的言語暴力6.陳江水的性虐待7.他人的閒話這些壓力相信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了,因此林氏殺了陳江水也不盡然是不對的,這一切的種種都是因為陳江水與一些閒人所引起,是她們讓林市精神崩潰以致於註下大錯。因此,傳統的「無奸不成殺」是一種很不合理的想法,並非所有殺害親夫的女人都是因為偷人才會作出這樣的事,這種觀點是對女性的汙辱,且十分不符合邏輯觀念。因此,女性在性別差異的壓力之下,除了以柔性的方式隱忍種種不堪的歧視,更有以激動的方式來反抗不公平的對待,這或許是經由長期的壓力所累積成的一股力量。不管是任何人,只要受到不平等的待遇,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做最大的努力,更何況是從古至今備受社會及家庭壓迫的女性。長久以來的性別謬論及男尊女卑的觀念一直深植我們的社會,逼得女性們不得不為自己爭取些地位,因為在這社會中,男女是平等的,女性受壓抑的日子應該成為過去式了,適當的反撲對女性來說是必要的,若是身為女性卻又不知為自己爭取利益,相信在這個社會中是不被重視、不被期待的。所以,女性的反抗行為對於地位的擡升是有很大的幫助。 
  參●結語 
  01.女性主義與男女平權 
長久以來,男性與女性間總是存著性愛、不平等以及爭權奪利的關係,而不同的社會情境與個性都會影響到每一對男女間的互動,而男女間的問題也就始終得不到答案。以世俗而言,性與金錢常常是男女開始有關聯的主要原因,但確實隱藏於背後的卻不盡然如此單純,這似乎是場不平等卻又永無止境的戰爭,性與性別似乎成了最大的問題,在政治上,性別有著明顯的不平等,在背後,又包含著多少不為人知的不尋常關係?到最後,價值觀似乎早已混淆,甚至少數女性願意出賣自己的身體來換取政治權力。「林麗姿沒什麼思索的說:「用女人的身體去顛覆男人啊 !」 清楚的鄙夷與仇視、出現在婦女團體的代表臉面上。」林麗姿就是一個善於利用自己的身體從男人手中取的權力的一個女性代表,是一個激進的女性形象,在她認為,這是一種女性對兩性間自由的一種突破,但在男人眼中,卻成了所謂的「公共廁所」,這正是一種強烈的兩性間的不平等和歧視。在李昂創作〈殺夫〉的動機是為「女性主義」宣揚的社會公用,而婦人林市是作家表現女性意識的意念人物,藉殺夫事件來突破傳統詮釋女性在社會地位上的侷限,關於這點作者在〈殺夫〉一文的開頭以反諷的手法(新聞)描述傳統社會對於女性不平的的對待,也因為〈殺夫〉的「社會功用」、「理念宣揚」的內涵遠超過她的文學性。西元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時也發表過「婦女權利宣言」,此後婦女運動才有明確的抗爭對象和目的。但是這些單一性的抗爭活動並不足以使男性意識偏見的情形加以改善,因此這也造成了女性主義一直方興未艾的原因。 
  02.男、女、人的定位與省思 
傳統陰陽尊卑的說法,將男女地位用上天的旨意給定牢,女誡、女書、三從四德等等,將女性規範再一個有限的範圍中,或者培養另一類的女性成為玩物。女性主義者長期以來在傳統歷史的包袱下,內心所壓抑的反撲意識,不難想像有多麼的巨大,而女性隨著社會的開放,漸漸的挑戰男性的優越意識,在持續喚醒女性自我的運動中,進而迎接「女性自決」的時代來臨。倘若我們能夠看到女性主義者所挑起的兩性對立、支解人性的變化、人性情感的盲點,那麼就不會再用過去那種相約承俗的眼光去看待現在女性對於戰勝男性所表現出來的反撲現象了。所以我們應該超越以往的思考模式,超越「男人」與「女人」的對立分割,而是回到「男人」、「女人」的分化原點─人,重視並審視「人」的存在價值,開發人性的本質,才是一種客觀的評論方式。在李昂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傳統與現代女性的不同。傳統的女性地位往往十分卑微,她們沒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甚至對於既定好的事情都不能予以反駁,十足驗證了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然而,造成這般以男人為天、以女人為地的觀念並不是一夕之間所形成,通常是從古至今相約成俗的迷思,也因此讓女性必定屈就於男性觀念沿用至今,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是十分荒謬的。而現代的女性往往有自主的權利,在工作上或是在經濟上的能力並不比男性遜色,也能做得盡善盡美,更甚者,還能兼顧家庭與事業,因此證實了性別的不同並不等於工作能力的好壞。身為現代的女性,更不能因為傳統的觀念而限制了自己發展的空間,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可能,雖然在力量上無法與男性相抗衡,不過我們一樣擁有聰明的智慧,不管是在工作上或是在社會地位上都能有傑出得表現,所以現代的女性是不容許小看自己的淺能的。 
  肆●引注資料 
○文學臺灣期刊 84/07 ○幼獅文藝 89/02
○新新聞 543 期:北港香爐引發兩個女人的戰火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43/article040.html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曾壯祥    
 
1947年生於廣東臺山,生長於香港,來臺就讀臺大外文系,後赴美取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碩士,1982年起陸續在香港時報等媒體發表影評,並回到臺灣從事紀錄片拍攝,曾以改編王文興的小說《生命線》獲得第6屆金穗獎優等16㎜劇情片(同年得獎者尚有李安、李道明、吳乙峰 、黃玉珊、石昌傑等人)。1983年與侯孝賢、萬仁分別執導《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影片,以變遷中的舊社會和日本、美國在社會中扮演的幕後角色來闡釋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心態。其中由曾壯祥導演的「小琪的那頂帽子」一段,燈光的明暗調配充分顯示畫面遠近的層次,構圖嚴謹精緻,並以客觀而冷靜的態度審視整個事件,在視覺效果上是三段之中最為鮮明的。1985年的《殺夫》是根據李昂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導演引用文學小說的女性形象,嘗試為過去女性角色的壓抑及受苦下註腳,成為對抗社會壓抑的象徵,是一部具有特別地位的作品。之後曾壯祥轉向拍攝電視劇、紀錄片,〈如公共電視的「作家身影」系列「笑嘲人生的悲喜-王禎和」〉並在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擔任教職,對臺灣影像工作教育頗多貢獻,培養不少紀錄片人才。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 
1983 《兒子的大玩偶》第二段『小琪的那頂帽子』 
1984 《霧裡的笛聲》 Nature is Quiet Beautiful  
1985 《殺夫》  The Woman of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50 
 
夏文汐
 
  夏文汐,原名鄧麗群。別名Patricia Ha,Pat Ha,Ha Man Chik。1965年7月1日出生于香港。
  她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烈火青春》,其主演的影片《唐朝豪放女》轟動一時,由此迅速走紅。之後陸續拍攝了《花心紅杏》、《一屋兩妻》、《女子監獄》等影片。
  1986年再憑《花街時代》獲第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80年代末期赴臺發展,邂逅商人黃冠博,不久兩人結婚,後去美國定居。九十年代複出拍攝電視劇。2002年應張艾嘉之邀回港客串《想飛》。
  電影作品
………………………
  電視作品
  1989年《春去春又回》飾沈紫君
  1996年《新龍門客棧》飾金鑲玉
  1998年《神雕俠侶》飾黃蓉,臺視
  1999年《江山萬年情》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329.html?tp=0_11

白鷹(白英 ) 
中國臺灣影視演員。原名白英。回族,生于北平。1949年隨父母移居臺灣。臺灣基督書院外文系畢業。1966年入聯邦影業公司任演員。接受4個月的武功特別訓練後成爲武打演員。1967年出演胡金銓執導的《龍門客棧》Dragon Inn中的曹少欽而知名。1971年入嘉禾影業公司,參加拍攝了不少胡金銓的名作,成爲活躍于港臺的武打明星。1974年主演影片《迎春閣之風波》和《忠烈圖》。除武打片外也參加周潤發主演的《行規》1979以及《殺夫》A Woman of Wrath 1984和電視連續劇《大漢天威》等。《千刀萬裏追》獲第十四屆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作爲演員,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殺夫 (1985)
行規 (1979)
望春風 (1977)
死囚 (1976) .... 龍文軒
狼牙口 (1975)
龍門客棧 (1967) .... 曹少欽
接財神 (1948) .... 林夢萍
http://www.hudong.com/wiki/%E7%99%BD%E9%B9%B0
 
幾則新聞
    ××年×月×日訊。
    一對住鹿城北角陳厝的夫婦,男陳江水,四十多歲,以殺豬爲業,妻陳林市,年二十余。×日陳林市突然以丈夫殺豬用的屠刀,謀害親夫,肢解屍體,將屍體斬爲八塊,裝置藤箱中企圖滅屍,幸賴隔鄰警覺,及時發現報警。
    問何以殺夫,陳林市回答,丈夫對她太凶狠殘暴,每日喝酒賭博,回來打罵她作樂。
知道她害怕見人殺生,還強帶她至屠場觀其殺豬。事發之日,丈夫帶回來一把屠刀,狀極凶惡,恐不利于她,天亮俟丈夫熟睡後,她即以所見的屠宰方法,將丈夫像殺豬一樣的肢解了。想他一生殘害豬只不計其數,也算管生靈報仇。
    按陳林市供詞,于情于理皆不合。自古以來,有道無奸不成殺,陳林市之殺夫,必有奸夫在後指使,有待有關當局嚴查。又有謂陳林市神經有病,久看丈夫殺豬,得一種幻想恐懼病而致殺夫。但謀殺親夫乃是社會道德問題,豈能以神經患病爲由加以恕有,還待當局嚴加辦理此案,以息輿淪,以區社會風氣。
    轟動一時的陳林市謀殺親夫一案,雖查不出奸夫,但以陳林市這倫,罪大惡極,判決監候槍斃,昨已送進臺南府大車。爲應社會輿論、民俗國情,在送大牢前特將陳林市綁在送貨卡車上,由八名刑警監押,另一人打鑼遊街。陳林市所到,真是人山人海,萬人空巷。然有觀者稱惜,謂陳林市既不美貌,又不曾看到奸夫,遊街因而不十分好看。
    然將謀害親夫之淫婦遊街示衆,有匡正社會風氣之效,故此次陳林市之遊街,雖少奸夫仍屬必需,相信婦輩看了能引以爲戒,不致去學習洋人婦女要求什麽婦女平權、上洋學堂,實際上卻是外出抛頭露面,不守婦戒,毀我于年婦女名訓。
    寄望這次遊街,可使有心人士出力挽救日愈低落的婦德。

    陳林市謀殺親夫這件事,在鹿城喧嚷了許久。盡管報紙與辦案人員強調奸夫指使,整個鹿城卻私下傳言,是林市的阿母回來報複的一段冤孽。
    林市的祖父,在鹿城原有一點資産,還是教私塾的“讀書人”,到林市父親這一代,由于染上肺結核,不識躬耕,以致把一點田産看病吃藥花費殆盡,留下九歲的林市與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林市母親。
    寡母孤兒,加上孤兒又不是個傳宗接代的兒子,林市的叔叔以未亡人一定會改嫁爲由,侵占了林市和阿母最後的一間瓦屋。
    母女倆白天流落街頭,撿破爛,做點零工爲生,晚上則潛回林家的祠堂過夜。雖說是祠堂,也不過是一幢殘破的合院,當年林家這一族興旺時興蓋的,原相當具規模,殘舊後,可以拿得走的材料,早到了林家其它的房子上,沒拆走的,只剩幾支一人合抱的大柱子和屋頂上一點瓦塊。
    甚至住這祠堂,林家都有人抗議,但看林市阿母許久不曾有所謂敗壞門風的舉動,林氏族人也以幫助寡母孤兒爲由,讓母女倆住下。
    風波起在有年冬天,是個打仗的年頭,誰打誰對一般小老百姓並不重要,造成影響的是兵荒馬亂田裏收成不好,還不時有散兵余勇流入小鄉鎮。林市與阿母沒得零工做,大半處在饑餓邊緣。
    近除夕的一個冬夜,天是幾年難見的徹骨冰寒,卻有一輪炫亮異常的大滿月。林市到鄰近小土丘上拾一點樹枝回來當柴燒,冬天的黃昏特別短,一晃眼,就是個荒涼的夜,近海的鹿城還漫天刮起尖硬的海風,聒噪呼嚕的響遍大街小巷。
    林市在耀亮的月光下回轉家,遠遠看見一個著軍裝的長身男子,潛入祠堂。猛烈的風吹翻男子破損的軍帽邊緣,露出一張年輕、有疤痕的臉,也吹起散亂的綁腿灰色布帶飄搖。
    其時已十三歲的林市懂得可能的危險,站定一會稍思慮,立即想到就近到叔叔家中求救。待在那酷寒的夜裏奔跑,心裏又十分害怕,跌跌撞撞的盡絆倒,來到叔叔家,吱唔著話都講不齊全。
    是個軍人,叔叔十分警覺,聚集了五六個族人和鄰居才趕向祠堂,爲怕驚動那軍服男子,一行人誰也不敢張聲,潛行到廂房門前,從破了的窗格子,就著亮白的月光,林市清楚看到阿母身上壓著的那軍服男子,他的下半身衣褲俱褪盡,只剩下一截零散的灰色綁腿堆在腳踝處。然後林市看到被壓的阿母,阿母的那張臉,衰瘦臉上有著鮮明的紅豔顔色及貪婪的煥發神情。
    阿母嘴裏正啃著一個白飯團,手上還抓著一團。已狠狠的塞滿白飯的嘴巴,隨著阿母唧唧哼哼的出聲,嚼過的白顔色米粒混著口水,滴淌滿半邊面頰,還順勢流到脖子及衣襟。
    那軍服男子被拉起時,有一會顯然並不知道發生什麽事情。叔叔看他身上全無武器,踹起一腳,猛踢向他下部,那長身的軍服男子捂住那地方,霎時間垮倒下去。
    而做母親的仍持留原先的姿勢躺在那裏,褲子褪至膝蓋,上身衣服高高拉起,嘴裏仍不停的咀嚼著。直至林市跑向她身邊,做母親的拉住林市的手,才嚎啕大哭起來,斷續的說她餓了,好幾天她只吃一點蕃薯簽煮豬菜,她從沒有吃飽。
    族人和鄰居將兩人就近分別綁在兩支祠堂的大柱子上,不久召集來更多的族人與圍攏一大群人,商討如何處置。林市的阿母這時不再哭泣,說來說去也是那幾句話:她實
在餓了,幾天來只吃蕃薯簽和豬菜,那軍服男子拿兩個白飯團給她,她實在太餓了,她不知道會發生什麽。
    那軍服男子則始終頹散的看著前方,茫茫的不知是否在想,也一徑不開口。他還很年輕,如果不是一道從眉眼處直延伸到下頦的疤痕,算得上是個清俊的漢子。
    翻翻吵吵很一陣子,仍沒達成任何結果。林氏有老族人提說奸夫淫婦理當要系在大石頭上沈江,但馬上說這只是古禮;有人也立即小心提醒:那軍服男子不知來自哪個兵團,以後怕不好交代。
    最後林氏有個極愛排道理的叔公,借機編排說林市阿母畢竟是被迫,不比一般奸夫淫婦,罪不該至此。林市的叔叔,這時居然排開衆人,站到軍服男子前,劈啪甩他兩個耳光,再拍著胸脯講他林家怎樣也是個詩書世家,林市阿母如有廉恥,應該不惜一切抵抗成爲一個烈女,如此他們甚至會願意替她蓋一座貞節牌坊。
    不知什麽緣故,一夥人聽到貞節牌坊,竟齊聲轟笑了起來。再過一會,衆人看無甚趣事,天又晚了,紛紛散去。
    看衆人散了,族裏的老人要有所決定,給林市叔叔一個眼色,林市叔叔只有讓族人把林市帶回家,說是不能玷污他們林家骨血。林市臨離去,一直喃喃只有幾句話說的阿母,竟搶天呼地的大哭起來。林市看眼阿母,被綁在柱上的阿母雖然衣衫零亂,卻毫無撕扯的破損,而且阿母顯然由于不再有衣服,那天穿的是一件完整的紅色新衣,有些地方還明顯可見褶痕,林市記得,那衣服是阿母的嫁衣,一向壓在箱底。
    阿母一身紅衣被捆綁在祠堂一人合抱的大柱子上,是林市對母親的最後一個記憶。
隔天早晨醒來,林市就不曾再見到阿母。林市往後斷續聽來不同的傳言,有的說阿母在夜裏被沈江;有的說阿母同那軍服男子,被責打一頓後,趕出鹿城,永遠不許回轉;有的則說是阿母選擇與那軍服男子私奔。
    林市則在族裏父老的安排下住進叔叔家,事實上也即是林市父親未過世前的那間瓦房。回到原來住家的林市並不曾有任何改變,那幾年兵災連連,雖未直接波及鹿城,也四處紛攘不定,加上收成不好,嬸嬸又長年臥病在床,林市裏裏外外做盡各種苦差事,仍難得吃飽。
    卻也在這幾年間,林市長大成爲一個瘦長身子的女人,她有的是阿母一張長臉,長手長腳再加上營養不良身子發育不全,就像個木板刨成的人兒。叔叔家鄰近婦女間曾有個傳聞:林市那樣瘦平身板,就是因爲來潮得太晚。
    這類女性身體的變化,原是隱秘中由母、姊教給下面年幼的女孩,林市的來潮在四鄰婦女中造成幾近公開的笑談,婦人們以爲是林市的過度喧嚷。人們體諒林市沒有阿母在身旁,慌張一定難免,但嘲笑林市躺在地上,大聲喊叫:我在流血,我要死了。
    隨著來潮的事情剛閉完,林市開始見到人就同人講她最近做的夢,那夢有一定的開頭,總是:你看過柱子吧!我不是說普通柱子,是有一人合抱的大柱子,像我們祠堂有的那種柱子。
    接下來的夢境,是幾支高得直聳入雲的大柱子,直插入一片墨色的漆黑裏不知所終,突然間,一陣雷嗚由遠而近,轟轟直來,接著轟隆一聲大響,不見火焰燃燒,那些柱子片時裏全成焦黑,卻仍直挺挺的挺立在那裏,許久許久,才有濃紅顔色的血,從焦黑的柱子裂縫,逐漸的滲了出來。
    這夢原沒什麽離奇,加上林市一再複述,四鄰很快聽厭了,往後每俟林市一開口,就直截說:又是你的夢,我不聽。沒一陣子,林市少了聽衆,也不再繼續說她的夢。她成爲一個沈默的婦人,經常從工作中揚起她那張長臉,沈沈的不知想些什麽。
    林市的不言語久了便被認爲是思春,四鄰以爲只有思春才會有那般恍惚的神情,愣愣怔怔的一勁瞧著男人。有年輕小夥子就形容他怎樣給瞧得好似要被吞下似的。一向伺機要從林市身上有所獲得的叔叔,礙于族人面子幾次沒將林市賣成給販子,這時除了大聲張揚林市同她阿母一樣等不及要讓人幹外,也趕著替林市物色人家。
    最後決定的是鄰近陳厝的一個殺豬人家,靠四十歲的屠夫陳江水孑然一身,陳厝至今沒有人把女兒許給他,相傳是陳江水屠宰數十年,殺害生靈無數,每個夜裏都有豬仔到他門口嚎叫。此外,“後車路”的女人也盛傳,陳江水一到,每每把女人整治得殺豬般的尖叫,這些緣由,使陳江水博得一個外號:殺豬仔陳,久了後,很少人記得他叫陳江水。
    這場婚姻由于陳江水一向聲譽不佳,雙方年歲又差別太大,林市叔叔勢必會被傳說收受好處,最盛行的說法是:殺豬仔陳每十天半月,就得送一斤豬肉。這種現拿現吃,在物資普遍缺乏的其時,遠遠好過其它方式的聘禮,無怪四鄰豔羨的說,林市身上沒幾兩肉,卻能換得整斤整兩的豬肉,真福氣。
    當然,另外的說法也不是沒有,有人就說,殺豬仔陳只是個以殺豬爲業的屠夫,並不是設攤賣豬肉的,要豬肉,還輪不到他。
    不管怎樣,林市是嫁了。幾件換洗衣服打成小包,挽在手上走過黑貓橋,過橋下一丈多寬的黑貓圳,就是陳厝,陳江水的家遠些,在陳厝的盡端,遠遠都可見到海。
    入門的時間是午後,林市做了半天低頭新娘。還好陳厝屬鹿城外的郊野,規矩不嚴,一個臨時拉來充數的媒人婆還得下廚房,林市因此沒什麽困難的瞧遍陳江水。五短身材,挺著不小的肚子,脂肪十分豐厚似的,連帶走路有點外八,理的是三分頭,看得分明後腦袋平平的向下削,仿佛少了個後腦勺。五官倒沒什麽異樣,一雙小眼睛沈沈陷到眼眶周圍浮腫的肉裏,林市後來聽說,這種眼睛就是豬眼,注定要與豬仔有牽連。
    晚間照例開喜宴,除了叔叔一家與陳江水幾個近鄰、朋友,沒什麽賀客,兩、三桌客人不一會吃罷喜酒,紛紛散去。那天裏林市沒得什麽吃喝,原還暗自慶幸客人散得早,沒料到陳江水幾個殺豬朋友,留下大碗大碗的拼酒,徑自直鬧到深夜。林市在房內,隔著一層布簾聽外頭吃喝吆喝,曆曆清楚,越發饑腸轆轆,強行忍住待那幾個朋友散盡,疲倦加上饑餓,林市已有幾分虛脫感覺。
    饒是這樣,喝醉酒的陳江水要履行做丈夫的義務,仍使得林市用盡殘余的精力,連聲慘叫,叫聲由于持續不斷,據四鄰說,人們聽伴隨在夜風咻咻聲中的林市幹嚎,恍惚還以爲又是豬嚎呢!
    待靜止下來,林市幾乎昏死過去,陳江水倒十分老練,忙往林市口中灌酒,被嗆著的林市猛醒過來,仍昏昏沈沈的,兀自只嚷餓。陳江水到廳裏取來一大塊帶皮帶油的豬肉,往林市嘴裏塞,林市滿滿一嘴的嚼吃豬肉,嘰吱吱出聲,肥油還溢出嘴角,串串延滴到下頦、脖子處,油濕膩膩。這時,眼淚也才溢出眼眶,一滾到發際,方是一陣寒涼。
    林市怎樣都料不到,往後她重複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

    病後的林市回複了以往的消瘦,而且始終畏懼躲閃著什麽,要將自身盡量縮小似的背明顯的曲駝起來。她仍每天下午時分才到井邊洗衣服,退退縮縮的只挑小路走,走時眼睛更是小心翼翼的四處溜轉。她的皮膚因長期日曬變爲黑褐色,更顯幹瘦,整個人像一只風幹蜷曲的蝦姑。
    陳江水開始經常持連幾天不回家,林市偶聽到人們紛紛議論是在“後車路”的金花處,林市也毫不在意。只要不擔心米缸內的米和蕃薯簽在日內吃盡,林市十分高興陳江水不回來,至少她可以少卻一番淩辱。
    林市仍每天搬張竹椅坐在門口,也並非在瞧過往的路人,似乎只爲證明自己不曾懶怠午睡,到了成個習慣,林市每個午後必然搬張竹椅定定坐在門口,直坐到下午時分太陽稍西斜,才攬起木盆到井邊洗衣服。
    這習慣在林市開始養起一窩小鴨才有了改變。人們不明白林市何以興起養小鴨的念頭,只在陳後莊慣有的廟前市集裏,看到有一天林市一大早已來等著挑小鴨,她告訴賣鴨的鴨販:
    “我要十只鴨仔,都要母的,養大後一天生一個蛋,可以生十個蛋。”
    賣鴨的鴨販不是陳厝莊人,是從鹿城鄰近草地來的年輕男人,有趣的看眼林市,笑著道:
    “都挑母的,沒公的生蛋無形(受精卵),蛋孵不出鴨仔,生那麽多蛋作啥?”
    林市哦了一聲,想了一想才慢慢說:
    “我不知母的生蛋無形,不過我生了蛋要拿去賣,換米和蕃薯簽回來吃,有形無形敢有差?”
    那鴨販看林市那般專注的思索,神色間又極爲倉皇,不曾再玩笑,以兩只手指挑起一只只黃絨絨的小鴨,一一檢視小鴨肛門處,挑夠十只放在一旁,慎重的朝林市說:
    “我看你買六只母的、四只公的,公的養大可以賣給人殺,一樣可以換米。”
    林市從大祹衫口袋,努力掏摸了許久,又拆掉一段密密縫的線,才拿出一個小油布包,打開一方油紙有巴掌大,內面仍殘留著黑色的膏藥,已硬化、幹裂的膏藥粘沾幾個銅錢的面上,林市一搓,膏藥碎屑才紛紛掉落。
    林市小心數出鴨販要的錢,再三數過才交給鴨販,將剩下的一兩個銅錢緊密的以油布包好,放入大祹衫衣袋,才捧著放在篩內的十只小鴨離去。
    尚未走出市集,迎面來一位不曾謀面的中年婦人,和善的招呼問詢哪裏買了小鴨,林市指指鴨販示意,那婦人看後眉頭一皺,好心的規勸:
    “你莫給人騙去,那鴨販夭壽,公的作母的騙人,你莫要買錯。”
    林市一慌,心頭一陣緊脹堵得氣悶難禁,心口還怦怦亂跳,也不敢回身去看那鴨販,抱著一篩子小鴨匆忙走開,再不敢走大路,盡挑些小巷道,走了許久才回得到家。
    林市坐著憂愁一下午鴨子是公鴨不會生蛋。翻來覆去查看那十只鴨子,怎樣也分不出公母,最後不知怎的才突然想到鴨販所說公鴨也可以賣給人殺了換米,轉爲歡欣的跑出去給咻咻叫的小鴨覓食。
    林市開始一得空,即四出到田裏、溪邊找尋蚯蚓、小蟲、蝸牛、田螺,各種可以喂養小鴨的食物,看著小鴨爭相吃食,黃絨絨的羽毛逐漸褪去,長出尖硬長短不齊的新毛,林市的臉面上有了笑容。
    天漸漸轉涼,遠方海天處的叢叢蘆葦齊開了稈稈灰白蘆花,白茫茫一片襯著秋天高爽的青藍雲空,安適而憩靜。只有在夜間,逐漸增強的秋風在海埔地空曠的沙石地上翻滾,一聲響似一聲相互追逐。
    林市怕罩在雞籠裏的小鴨受風,田裏找來束束稻草,編成圍屏來擋風。在許多陳江水不曾帶米回來的日子裏,林市有一頓沒一頓的吃食,總在小鴨旁久久滯留,看著成長中的小鴨,林市期待著母鴨能很快下蛋。即使不是有六只母鴨,就算鴨販騙自己,總也有四五只母鴨下蛋。林市這樣想。
    然而林市沒能等到有一天鴨子長大,分辨得出究竟有幾只是下蛋的母鴨與賣給人殺的公鴨。
    陳江水有許久一段時間只斷續的回家,隨手總帶來一些吃食,他也一定會要林市,林市則是無論如何都不肯再出聲哀叫,陳江水每每竭力、持久的淩虐她,但由于陳江水在家的時候不多,總不像過往那般無時無刻。林市是不再偶有魚、肉吃,也經常餓肚子,相較起以往陳江水的一再騷擾,林市已然不再怨歎,只一心期望母鴨能趕快下蛋,她將可免去最後深自恐懼的饑餓。
    秋涼後的一個夜晚,林市已睡下,陳江水碰碰的大力來打門,林市發現陳江水已喝得臉面猩紅,手中還握有一瓶清酒,深怕又有一陣騷擾與打罵,林市開了門後遠遠的避在一旁。
    卻是陳江水一進屋,沒走幾步,即一腳踩到罩鴨的雞籠。由于天氣逐漸轉涼,夜晚裏林市怕小鴨受凍,在廳裏先鋪好一層稻草,再將整籠小鴨帶進屋內。陳江水酒意蹣跚又在黑暗中,一腳踩到雞籠差點摔倒,身子一傾一瓶酒沒抓穩,結結實實摔到地上跌得粉碎。
    暴怒中陳江水大聲呼喝:
    “這是什麽?你敢是討客兄,將客兄藏在屋內?”
    “是、是鴨仔。”林市畏縮的說。
    “騙犬肖,我才不信。”
    陳江水上前一把揭開雞罩,鴨仔受到驚嚇,咻咻吵叫的全往一旁挪擠。陳江水碰倒了雞罩,有只小鴨後腿走避不及被雞罩卡住,極力掙脫的哀哀鳴叫,陳江水全然不爲所動,只惡聲朝林市呼叫:
    “鴨仔臭得要死,你這個臭賤查某,養鴨養在屋裏存心將我熏死?”
    林市沒有回答,專注的看著被卡住的小鴨,幾回想上前援救,但陳江水就在近旁,著急中林市心中僅有一個念頭:那鴨仔恐怕要跛腳了。
    林市的恍惚讓陳江水怒氣上升,欺過身一巴掌打向林市:
    “你養這些鴨仔作什麽?”
    “鴨仔會生蛋,生了蛋可以去換米。”林市沒怎麽思索直直的說。
    “哦,你是嫌我飼不飽你,還要自己飼鴨去換米?”陳江水陰慘慘的瞅著林市問。
    “你有時候不帶米回來,我……”
    不待林市說完,陳江水反手操起豬刀,林市驚嚇的以爲要砍向她,慌忙後退,陳江水從雞罩上端伸進握刀的手,使力一陣砍殺,用力過猛將竹編的雞罩也砍破好幾處。先還傳出鴨仔咻咻的慘叫,再一會,連叫聲也聽不到,陳江水這才抽出手,就著門外照射進來清亮的秋月,只見手掌到臂彎間一片濃紅的鮮血,未曾凝固的血緩緩的隨著手臂舉起淌流下來。
    林市大叫一聲奔向前揭開雞罩,橫枕在稻草上一片四散的鴨屍,一塊塊的頭、身體、腳、脖子,仍有血液陣陣流出。
    看到殘缺不全的鴨仔塊塊屍身,一陣寒顫才傳遍陳江水全身,怎麽竟會如此紊亂不堪的血肉模糊,全然不似殺豬時的刀口整齊劃一,陳江水想,一個久遠前的記憶來到心頭。
    是剛進豬竈不久,年紀尚輕也沒有多少操刀機會,做的大半是除毛清洗內髒的打雜工作。有天一個豬販于央人用扁擔挑來一頭母豬,說是母豬生病,站立不起來,再不殺怕來不及了。
    那母豬渾身骨瘦,只肚子腫脹得老大,支撐著站起來肚子幾乎垂到地面。豬竈中紛紛有著議論,有人說怕母豬染了豬瘟,有人說不殺生病的豬仔。當時操刀的師傅卻一句話都不曾說。
    豬販堅持那頭母豬一定得殺,否則熬不過是夜。爲了能表現自己的技藝好早些出頭,陳江水自願承擔這個工作。
    一切如常進行,歃血、去毛,那母豬已無甚力氣,握住它的嘴要一刀插下咽喉放血,也不曾掙紮,陳江水得以順利達成工作,只覺得那母豬眼神十分哀淒。陳江水還只當自己想得太多。
    開了膛才看到肚腹血肉筋交織著一大球,足足占滿腹腔。一旁圍觀的人早有人呼叫出:
    “不好啦,殺到一頭懷胎要生的母豬了。”
    陳江水仍不知驚怕,一刀向那大團血肉球劃下去,裏面赫然整齊並排著八只已長大成形但渾身血污的小豬。未長毛的小豬十分柔軟,還留有余溫,只眼睛緊閉,顯然不可能存活。
    那毀及天地間母性孕育生物的本源,使陳江水在極度驚恐中幾日夜中眼前全是那血污成形卻被殘害的生命。特別是豬竈中盛傳殺了待産的母豬,小豬們會齊來索命,往後一定不得好死。陳江水在豬竈幫工們的指引下,准備了三牲及大量冥紙祭拜,祈求小豬們另行投胎轉世,仍免除不了心中重重的罪愆,及觸及懷胎母體的不潔感覺。
    隨著時光流逝,一切俱都過去,特別是一直未見報應。偶爾想及,存留的也只是乍見肚腹內那一團向球,紫青色的筋與血管夾雜在暗色的肉上,以及一團團大量的血污,再在眼前曆曆清楚的顯現。
    這麽多年過去,殺豬持有的是怎樣幹淨的一個經驗,技藝的累積使一切都恍若表演,放血一刀刺下,血甚且不曾沾手,開膛時一刀劃過,肌肉裏已沒有一滴血水,翻滾而出的內髒、肚腸是灰白色,心、肝有的也是幹淨的紫紅,沒有傷口,也不見流血。
    只有這次殺這些鴨仔,居然會造成如此大量的鮮血與淩亂不堪的血肉模糊。陳江水揚起沾染已十凝的血液的手,繼驚悸而來的是一陣沒來由的憤怒,無名的、分辨不出原因,甚且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怒意上揚,那片刻陳江水只想揮刀再砍殺些什麽,觸眼枕藉的鴨屍,真正的恐懼湧上,陳江水丟下屠刀,整個人崩垮的跪坐下去。
    總是這樣上揚的一股氣結,從肚腹之間凝聚升起。最始初是需要它,小心的調配、儲存爲要能在尖刀刺下時,敢于不偏不差的一刀刺入那掙紮慘叫的生物喉口,在大股鮮紅的血液噴出後,知曉它因此已結束生命,再能凝聚起那一股氣,有能力再去刺另一頭也是活著的生物的咽喉,結束它的生命。再如此循環不停、每日每月的一一毀除難以數計的有鮮血與呼吸的生命。
    然而如何孕結這股氣來工作,已因持續的運作而不再有任何殊異,甚且少知覺到它。
除卻殺那一胎有八只小豬的母豬,在記憶中曾鮮明留有當時怎樣小心凝聚這股氣勢,才有膽量插下那一刀,其它的無數次操刀已不複記憶。若非這次揮刀砍殺這些鴨仔,恐怕也不再知覺這股氣結的存有,及可能因此做出什麽事情來。
    那片刻中陳江水第一次模糊的開始發現,爲殺豬這一行所需而形成的這般敢于殺生的氣勢,已混入他的生命中成爲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甚且在不殺豬時,都會隨心意一浮動即隨時顯現,造成自己都無從控制的作爲與後果。
    這次殺了這批鴨仔,下次殺的會是什麽呢?陳江水想。一陣極度的害怕湧聚上,殘留著幾分酒意中,陳江水無有阻留的張大嘴,號陶的大聲哭泣了起來。
    林市在跳上前揭去雞罩,看到一片枕藉淩亂的鴨仔屍塊後,反倒靜默的站在一旁,俟陳江水哭過一陣跪爬人房間,片時即睡著傳來鼾呼聲後,林市才移動身子,到後院拿來掃把與畚箕,掃動稻草混著的鴨屍放入畚箕中,拿到屋外,向著遠遠的海天交接處走去。
    那蘆葦叢竟是異常的遙遠,林市走了一陣,只見清白秋月下海天處一條長影,深夜中的秋風冷寒,荒天闊地中四處暗影幢幢,偶還夾有動物的嗚叫聲,一閃而過,林市卻似無有所覺,只走得疲累後,在一叢高及腰身的雜草中傾倒下混著稻草的鴨屍,提著各箕回轉。
    少去得喂養鴨仔,林市回複每天下午搬張椅子坐在門口,愣愣的朝外張望,走過的有相識的鄰近厝邊,總想林市會看到自己,和善的招呼,林市似不曾知覺,只眼睛定定的看著前方。
    多半時候,林市一坐就是一下午,不僅不再天天到井邊洗衣,還經常錯過做晚飯時間,總是陳江水回轉,天已黯暗,林市再慢慢起身燒飯。
    竈臺上由于久未擦洗,留下一層油漬,竈角已有蜘蛛結網,網上一只吃剩一腿的蒼蠅。四處俱是灰塵,然而林市始終恍若不覺,隨意的將一兩樣飯菜煮過,蹲在竈邊,沈沈的也不知想著什麽。她的一件青布衣裳已有數天未洗也不曾更換,領口袖口全有了一圈油污,近胸處染上一大片菜湯,顯得青布顔色極沈暗,林市將消瘦成尖長的下巴擱在心口處,正對著這片湯漬,像臉面在青衣上投下一片陰影。
    只有那口竈是熱的,在秋天海埔地冷涼的寒氣裏,蹲在竈邊,都能感到暖暖的熱意,像個溫暖的懷抱。林市煮食好飯,仍是繼續蹲伏著,直到陳江水一吆喝要吃飯,才站起身。
    陳江水這一向每天按時的會回家,較少大聲呼罵與動手責打,甚且在要她時,也不似過往的淩虐,林市現在恍恍惚惚的承受,似已沒什麽感覺的不再需要緊咬牙關才能不至呼叫出聲。
    天開始真正冷涼起來,甚且在白天,從遠方海天交接處吹來的陣陣冷風轉爲幹燥與猛烈,翻挾起海埔地地面上的黃沙,襲卷掃過,打在臉手上一片麻疼,那風也開始陰陰的慘寒起來。
    林市的恍惚終于引來陳江水的怒氣,那是當林市有一回將一碗醬油煮的三層肉失手摔掉在地上。陳江水似再抑遏不住的揚起手一巴掌甩向林市。
    “你這款糟踏東西,還敢說要飼鴨子攢錢吃飯。”
    陳江水跳著腳吼叫,林市仍怔怔的站著,甚且沒有過往的驚懼,陳江水被激怒,那間隔一段時間未爆發的怒氣使陳江水將桌子一掀,狂暴的將桌上碗筷與一鍋稀飯掀倒在地,臨出門前還狠聲道:
    “你這麽行,以後自己去吃,我的米飼不起你。”
    往後陳江水果真開始將米、蕃薯簽等吃食鎖在碗櫃中,每餐才拿出少量要林市煮食,煮後陳江水不僅不讓林市吃,還要她在一旁服侍,故意呼喝:
    “給我盛飯。”
    林市眼巴巴添上一碗飯,卻被一把打翻在桌上。
    “又不是餓鬼要食,盛這麽多,你存心把我脹死。”陳江水惡聲說。
    林市依依不舍的端下去,惋惜的挑掉一部分,看著還怕太多,才下決心似的再挖掉一撮,好不心疼。
    飯再端上來,陳江水故意三、兩口津津有味的吃完,再惡意的引誘林市:
    “你不餓?要不要吃一口。”
    林市盯看著晶白的米飯,一口口吞著口水。
    “攢食查某要有飯吃,也得做事,你要做嘛?”
    “做什麽?”林市遲疑的、怯怯的問。
    “你先像過去哀哀叫幾聲,我聽得有滿意,賞你一碗飯吃。”
    林市驚恐著後退幾步,看著白米飯困難的搖搖頭。
    甚且用食物來威脅與引誘,林市始終不肯就範,陳江水只有以一次次更甚的淩虐來折磨她,可是無論如何,林市就是不肯出聲。而幾天過去,全然不得吃食的林市卻似乎沒什麽差異,仍是愣愣的整天在屋裏遊蕩,這個地方換坐到另個地方,竈邊蹲到房裏,然後,陳江水發現林市一直在偷吃。
    總是警覺的看眼四周,確實陳江水在房裏,林市揚開鍋蓋看定一大塊滾湯裏的肉,或一球白飯,再回身查看一下,才拿起湯匙對准一把挖起,一口含入嘴內,太燙了忙吐出來以手接住,整個人也順勢蹲下身,另一只手並作勢拿起一把柴,作個燒火姿態。待口中的東西已咀嚼得差不多,才慢慢站起身,身子高過竈臺,東西早已咽下,不著痕迹的再掠眼四周,陳江水仍未出來。
    雖然只能趁食物在竈上煮時偷吃,林市每餐仍可以取得數量不少尚未全熟的吃食,特別是陳江水對多少白米可以煮出多少米飯並沒有真正的概念。
    可是林市的毫無饑色使陳江水起疑,略一留意,陳江水逮到林市偷吃。憎惡著林市不曾求憐與哀懇賞一碗飯吃,反而目中無人的偷吃,陳江水真正被激怒,將林市毒打一頓後,再不在家中吃飯,他恢複林市未過門前的習慣,每餐到陳厝莊市集的面攤吃食,並蓄意不帶任何食物回家。
    最始初幾天,林市從屋內各個角落翻找東西來吃食,有一回從碗櫃最深處找出來好幾束面線。那面線已開始長灰綠色的銅錢大斑點,還有半寸來長的細毛,像傳說中鬼怪腐爛的臉面,林市將綠色斑點挑掉,在水裏幾次洗過,煮了仍悉數吃盡。
    然後林市想到,那面線是阿清爲答謝救阿罔官,和著豬腳送過來燒金的面線。一個久遠前的記憶,早已隱沒不複記得,這時卻伴隨著心中不祥的恐懼,悉數回轉。
    是阿爸剛過世那年,被叔叔從家中趕出來,阿母連幫人洗衣服的機會都尋不著,只偶爾在鹿城的鎮上人家做些清洗、整理的零碎工作,日子絕大多數在饑餓中度過。
    不管如何挨餓,阿母總一再叮囑,不能吃小巷道角落裏不知何人祭拜的食物。那通常是一碗米飯、一碟小菜,米飯上直直的插著三根線香。據阿母說,用這種方式拜拜的人通常被惡鬼纏身,要將惡運除去,只有四處陰暗角落裏作這種無主的祭拜。一般人是連看到這類祭拜都會被惡鬼纏身,因而如不小心走過這些地方,一定得趕快朝祭拜處吐一口口水。
    然而饑餓抵得過任何心中的恐懼,終于有一天,林市拔下一碗米飯上三根已燃盡的線香腳,並吃了小碟上的一小塊肥豬肉。那米飯看來仍然晶白,但翻到裏層,已粘粘的膩結在一起。雖然吃前林市不忘朝地上連連吐十來次口水,回家後仍連連瀉吐發高燒,眼前盡出現青面紅臉的各式鬼怪,一只只全往嘴裏鑽。
    據阿母說是差一點病死了,追究原因,林市始終不敢同阿母表白,怕一說出口,更多的長舌撩牙吊眼鬼怪會回來尋她。
    吃了那祭拜吊死鬼的面線,林市等待著會有與過往相同的報應,可是一整天過去,毫無特殊征兆,然後林市開始害怕起來。她不能自止的總要想到,那無數細條面線,每條都附有一個吊死鬼的紫紅色舌頭,存留在她的肚腹中,嚷嚷說話,並伺機要有行動。
    恐懼中林市極力抵擋陳江水的需求,她害怕著陳江水壓在她身上,對她的舉動會騷亂肚腹內無數吊死鬼的長舌頭。陳江水持續的不帶吃食回家,林市亦不再順從陳江水,
她挾緊兩腿,不讓他進入,在力氣不及不得屈從後,仍找尋任何時機打咬踢壓在上面的男體,特別是陳江水擺動時,她每每有機會掙離。林市的反抗自是遭到陳江水回報更甚的毆打。
    然而隨著屋內殘剩的食物與屋外一窪青菜吃盡,林市不僅不再有力氣反抗,還再度感到饑餓的侵襲。
    那饑餓來得十分迅速,襲掩著趕來,幾乎只三、兩餐不吃,就已不可忍受,只感到肚腹空無一物,似乎從來就不曾吃過東西,而至整只胃扁扁的貼住脊椎,站立著都乏力並強烈的作痛,嘴裏還不斷分泌出苦澀的陣陣黏液。
    終于有個黃昏,看討海人紛紛回家,林市走出屋子,沿著陳匿莊一條石子路朝前走,沿門問詢是否需要幫手。
    “好心的阿伯,我什麽事都願意做,只要有口飯吃。”林市喃喃的一再重複。
    那時節已臨近舊曆十一月,討海的人家看眼林市,甚且不曾加以問詢,大抵都和善的回答:
    “等下月烏魚來,如來許多,再來幫忙挑鳥魚。這時間我們都抓不到魚,哪有能力請人,請人也沒工作。”
    林市走過一家家土埆居,冬天落日的余暉淺而短,青黑色的土埆厝很快融入暮色中成爲一個個陰影。討海人珍貴電力,都尚未擰開昏黃的五燭光燈泡,四處俱是一片昏黑。
只不遠處一幢突出于四周土埆厝的磚造三合院,合院裏已隱隱有了燈光。
    林市走入合院來到正屋,有個男人坐在八仙桌前正打著算盤。
    “好心的阿伯。”林市喃喃的重複,“我什麽都願意做,只要給我飯吃。”
    那男人轉過臉來,看來還年輕,有一張方正的臉,仔細端詳林市一會,朝屋內大聲
叫喊一個名字,才問:
    “你哪裏人,家在哪裏?會做什麽?”
    林市正待回說,一個女人端著幾碗飯菜出來,看到林市,立即轉向男人,低聲說了有一會。
    林市偶聽到一兩句“是殺豬仔陳的……”、“……上回要打阿清”、“阿罔官……不可睬”。男人聽著,不斷的點頭,隨後從女人手中接過飯菜,滿盛一碗飯走向林市,溫和的慢慢說:
    “我們目前不欠人,這碗飯拿去吃,吃飽了回去。”
    林市不曾伸手去接,慌忙中大聲的道:
    “我會洗衣、會打掃……”
    再看男人堅決的神色,林市突然伸手接過飯碗,轉身快跑出院子,到合院外蹲下身來,用手抓團米飯,狠命的往嘴裏塞。吃完後才發現不知該如何處理那只碗,林市不敢拿回合院去還,只有偷偷從門口塞進院子裏。站起身,有片時竟不知要到哪裏。
    天夜是徹骨的冰冷,慘寒的風一陣陣嘶叫著撲打過來,一輪近十五的明月高高的挂在天上,青白的月光白慘慘的無處不在。林市漫無目標的朝前走,四周沒有人聲也不見人影,林市恍然的以爲整個鹿城已消逝不見,只有自己獨自在這一片荒天闊地的淒寒中。
    再往前走,才偶有幾家土埆厝裏仍有燈光,林市想到去叔叔家,立即憶起嫁出門那天,叔叔伯糾纏講明往後是不用回去了,林市茫茫的走著,時間久後敵不過酷寒與肚腹塞滿東西後濃烈的瞌睡想望。林市幾許不自覺的朝回家的路上走去。
    第二天,陳江水近午時分才回來,手上提著一大塊少有肥肉的後腿肉,還有一條大鰮仔魚。林市狂喜中忽略了陳江水沈黯的臉面,急急伸手去接,陳江水倒不急著把東西交給她,陰惻側的說:
    “我聽阿罔說,你四處去問工要做,現在全陳厝莊的人都在笑我飼不起查某。”林市這才驚怕起來,怕陳江水出手打她,本能的向後退跳了幾步。
    “你莫驚,我不會打你。”陳江水陷在內裏的眼睛閃閃發光。“你行,你要做工,我明天就帶你到豬竈,豬竈正欠人來清洗內髒。”
    林市止不住發出一聲叫喊,陳江水未曾理會,徑自進房裏去,林市全身萎頓,蹲下身來,所有過往聽來有關豬竈種種可怖傳言,悉數湧上心頭。嚴寒中林市用雙手緊緊抱住蹲伏的腳,身體蜷成一團,怔怔的直至近午時分,看日頭偏中,才慌忙起身要燒飯。
    隆冬酷寒裏再有機會升竈火,畢竟十分溫暖,站在竈邊,不用以手觸摸,都能感到暖暖的熱意,熟悉的廚房工作讓林市心安,在竈火映照下林市臉面通紅的煮食一頓十分豐盛的午餐。
    陳江水一直十分篤定,吃晚飯時一面喝酒,邊哼起他慣有的小調。他將一只腳箕踞在椅子上,另一只左腳只點在地上,抖呀抖的,不時還配合曲調拍打著,哼到相連處,也只有那幾句:
        牽娘——的手——入繡廳
        別人——言語——不可聽
    林市傍依在竈邊,冬日裏熄了火的竈暖意已很輕微,手放在竈臺上,原還有絲絲熱意,平緩、平均的慢慢透入手掌心,再一會,余溫退盡,那竈臺明顯的冷涼起來,竟似以手掌的熱度在偎著那口巨大的竈。
    第二天天未亮,林市即被陳江水吵叫起來,由于許多時候不曾再如此早起,林市睡意蒙矓中聽從陳江水穿戴好衣服,要出門才會意是要到豬竈,林市開始掙紮,一頓打罵後只有屈服。
    林市跟在陳江水身後,一腳高一腳低的朝前走,黑暗中特別是穿梭在許多小巷道中,林市感到周遭竟異常陌生,全然不似她在此生活多年的鹿城。那片刻林市只有緊緊跟隨著陳江水,他畢竟是她認識的唯一親人,他還是她的夫婿。而天將亮前最爲陰寒的風,一陣陣沖刺的迎面撲打來。
    遠遠看到豬竈的燈光,閃在一大片沈黑的農田間,光明耀亮深讓林市心安,可是一走進,辛辣膻腥的氣味與豬仔直著喉口長音不斷的嘶吱吼叫,和著穿梭來去的人們,林市有一會無從看清任何事物。特別是不足的燈光下,所有的一切俱蒙上一層黃暈色彩,
一口大鑊上滾開的水氣,形成白色的煙霧四處飄揚,晃動的人影映著地上一層漫濕淺水,所有的事物與聲音十分飄渺,恍如夢中出現的景致,極爲不實在。
    陳江水在帶領林市入內後即不見,林市愣愣站著,有片刻真相信自己是在陳江水引入的夢中,而她看到的,應該是阿罔官所形容的地獄。
    然後林市看到陳江水不知從何處又進來,在黃昏的燈光下手上白晃晃的尖刀一刀插入豬仔的喉口,豬仔嘶軋的長聲尖叫混著大股湧出來的凝紅色鮮血,一再重複又重複。
最後,當叫聲俱湮滅,血也已流盡,林市看到陳江水一刀劃下,神奇、于淨不沾一絲血水的打開豬仔的肚膛,湧擠出大量灰白色尚蠕動的粗細腸子,還有混雜其中深顔色的內髒。由于與想象中全然不同的不帶一滴鮮血,林市更相信自己仍置身夢中。
    可是陳江水卻抱著整整一懷抱的一堆內髒與腸子朝著走來,什麽也不曾說的推向她,本能中林市伸出手去接,那堆腸肚觸著手臂,柔柔軟軟極爲黏膩,而且仍十分溫熱。
    柔軟的觸感和沈沈重量,還有溫熱知覺與撲鼻來的悶悶腥氣,林市恍然醒覺這一切都不是夢,在會意到真實的一刹,適才那大股噴湧出來的鮮血與嘶聲長叫,全以無比真實的意義湧聚回來,林市低下頭,看到懷中抱著似乎尚在蠕動的腸子有一長截已流落到手臂外,虛空的懸著。
    林市慘叫一聲,來不及將懷裏抱的東西丟出去,向後直挺挺的倒下去,眼睛向上吊,嘴裏汩汩的不斷流出白色泡沫。
    林市被放在載豬的兩輪車上送回家,可是近午時分,陳厝莊有人在井邊看到林市,頭發淩亂眼睛赤紅,跪在地上不住的朝過往的行人匍拜,嘴裏喃喃的說:
    “好心的人啊!好心好行,一文錢給我,我給阿母燒大厝。我阿母被強奸,跳古井死了,我肚裏的舌頭跟我說伊渾身濕透透,沒衣可換,沒東西吃,肚腹真餓。我要給我
阿母燒幾件衫褲,辦一桌菜,讓伊有衫穿、不會餓。好心的人啊,好心好行,給我一文錢……”
    林市唱歌似的見人即一遍遍重複。日午時分,討海人尚未回轉,陳後莊大抵只有老年婦人在家,紛紛出來相勸,林市卻恍若聽不見,仍見人即一再匍拜數說央求。衆人觀望一陣,有人去找陳江水,不曾在家又不知何處去尋,也就紛紛散去。
    有幾個莊外人路過,不認識林市,只當是個乞丐,看她可憐又有孝心,給了幾個銅
錢。下午時分日頭已偏斜,林市手中握有一小把銅錢,才起身離去。留下幾個好奇的蹲著守著林市一下午的小孩。
    陳江水從阿罔官口中聽聞到林市奇特的行徑,再趕回家中已是夜裏。爲了要洗除晨間在豬竈的晦氣,陳江水同幾個幫工晚飯時多喝了幾杯,一踏進家門,陳江水看到昏黃的燈光照著一屋子煙霧迷濛,濃烈的線香味道沖鼻直來,氤氤氳氳中可見八仙桌上直直立著幾個紙糊的彩色紙人,那紙人個個有尺來高,扁薄的臉面上有大塊胭脂,穿著豔色的五彩紙衣,一旁還豎著幾套紙衫褲,紫色上衣配著綠色寬褲。紙衣褲旁還有幾碗菜飯,白米飯上可見落薄香灰。
    十一月天裏乍見這些紙糊的五彩人樣,陳江水驚出一身冷汗,再看到跪在桌前兀自匍拜的林市,陳江水大步跳上前去,揪過頭發來劈頭一陣拳打,一面狠聲罵:
    “幹伊娘,我還沒死,你就給我燒紙人,你是存心咒我死,幹。”
    林市不曾回答,甚且不曾哭泣,轉過身仍繼續彎身跪拜。
    “你不要假仙,說什麽要拜你阿母,幹你老母的××,幹你娘,我看你是要害我……”
    “不要罵我阿母。”
    林市從一起一落彎身上下匍拜中擡起臉,整頭亂發糾纏在青白的臉上,眼睛閃閃發光但愣愣看著前方,竭力凝住神,吃力的慢慢說:
    “不要幹我阿母……”
    “騙犬肖,幹你老母的××,我幹你老母,還要幹你呢!”
    酒意中陳江水得意的一再重複“我幹你老母,還要幹你”,一面拉過林市將她強扯到房內,動手就去脫林市衣褲,還揚起一直帶在身邊的豬刀,在林市眼前比劃:
    “你今天若不哀哀叫,我就一刀給你好看。”
    “不要,不要幹我阿母……”林市喃喃的說,往後退縮。
    “你叫不叫。”陳江水壓下身。“不叫我再帶你到豬竈看好看的。”
    林市不曾掙紮,出聲像小動物般細細的哀哭起來,乍聽恍若唧唧唉唉的叫著,陳江水十分滿意,有一會翻身下來,例常的很快沈沈睡去。那白晃晃的豬刀,仍留在手邊不遠處的床板上。
    林市爬起身,蜷曲身子以雙手環抱住腳,愣愣的坐著看從小窗扇中照射進來的一長條青白月光,白慘慘的月光一點一寸緩緩在床板上移動。林市定定的凝視著那月光,像被引導般,當月光侵爬到觸及刀身時,閃掠過一道白亮亮反光。林市伸手拿起那把豬刀。
    寬背薄口的豬刀竟異常沈重,林市以兩手握住,再一刀刺下。黑暗中恍然閃過林市眼前是那軍服男子的臉,一道疤痕從眉眼處直劃到下頦,再一閃是一頭嚎叫掙紮的豬仔,喉口處斜插著一把豬刀,大股的濃紅鮮血不斷的由缺口處噴湧出,渾身痙攣的顫動著。
    怎麽竟有這許多血,而且總噴不完。林市奇怪的想,于是依豬竈所見,將喉口側擺向一旁,但發現血並不流向一旁,仍大股的四散噴出來,噴得整個臉面都是溫熱鹹濕的濃血,還飛灑得四處都是。
    而那股上揚噴灑的血逐漸在凝聚、轉換,有霎時看似一截血紅的柱子,直插入一片墨色的漆黑中。大概是做夢了,林市揉揉眼睛。而後,突然間,伴隨一陣陣猛烈的抽動,那柱子轉爲焦黑倒落,紛紛又化爲濃紅色的血四處飛灑。
    一定是又做夢了,林市想。看豬竈殺豬並沒這麽多血,那麽,再開膛看看吧!仍然是血,黏黏膩膩,內髒也不似曾看到的那般幹淨完整、全然沒有一滴血水,反倒腸肚都泡在血裏,血色淋漓。
    林市伸出手去掏那腸肚,溫熱的腸肚綿長無盡、糾結不清,林市掏著掏著,竟掏出一團團糾纏在一起的面線,長長的面線端頭綁著無數鮮紅的舌頭,嘰嘰軋軋吵叫著。林市揮起刀,一陣切斬,那舌頭才紛紛隱去。
    一定是做夢了,林市想,再來應該輪到把頭割下來。林市一面揮刀切斬,一面心裏想,一定是做夢了,否則不會有這許多血。林市繼續揮刀切斬,到腳處,那靠身體的部分有大塊肉塊堆累,而且豬腳一定還沒有熟,才會中心處一片赤紅,血水還猩紅猩紅的涎滲出來,多切幾下,即成一團沈甸甸血肉模糊的肉堆。不過,不用去管它,林市想,揮刀斬向別處。
    最後看切斬成一塊塊差不多好了,林市

    持續有大半年,阿罔官成爲鹿城的談話中心,先是陳厝莊的人、再來是辦案人員、接著是鹿城各鎮角的人物,齊湧向阿罔官住處,人們大抵這樣開頭:
    “你有看到殺人無?”
    “哪給我看到,我還容她殺人。殺豬仔陳救過我,有恩于我,算是我的恩情人咧。”
    阿罔官以她嘰軋的喉音說。她依舊一絲不苟的綰個光溜溜的發鬏,一身白色大祹衫也漿得挺白硬直。
    接著人們大都會問詢:
    “聽說你有看到怎樣棄屍呢?”
    “有囉,就是被我看到,天公有眼睛。”阿罔官仔細述說,“這個林市,自從嫁過來,跟人不相似,我就比較留意她。那幾天我看隔壁無人出入,就探頭過去看看,哎喲,一屋子,屋頂牆壁上都是血,都已經幹了。還看到林市那賤人,裝一大藤箱不知什麽東西,晚上三更半夜,溜出後外到海尾那蘆葦叢要去丟,我偷偷跟過去,看到伊從藤箱倒出一塊又一塊屍身,有手有頭,還要回來裝第二回,我哪容她,趕快就報官囉。”
    人們多半站著,想繼續聽下去,阿罔官于是從林市阿母說起,再一一談到林市種種,如果聽的對象是婦女,阿罔宮會壓低聲音道:
    “後來這陣子都不哀哀叫,不知是否殺豬仔陳對伊無辦法。嘻嘻,我還聽到殺豬仔陳罵伊討客兄呢!”
    “敢真有客兄?”人們好奇的問。
    “古人說,無奸不成殺。”阿罔官嚴正的說。“你看伊母女兩人,全犯在這項事情上,做查某人不可不慎啊!”
    人們表示同意的跟著點點頭。
    “不是我愛講自己好,先前就鬧一場吊鬼,還好我命大,殺豬仔陳福淺,這就去了。”
    阿罔官說,接下來又附加道:
    “真是天不照甲午,人不行天理。我就說林市是有福不知守,你想伊嫁給殺豬仔陳,上無公婆,下無姑叔,又免出海下田,天天不必做就有得吃,這款命要幾世人才修來,哪知查某人不會守,還敗在這款事情上。”
    阿罔官略一停頓,才鄙夷道:
    “這款事,查某人忍忍也就過去,哪有胡亂唉唉亂叫,鬧得四鄰皆知,害我們做查某的都不敢替伊辯解呢!真是。”
    然而話有談完的時候,最後當人們紛紛要離去,阿罔官總會歎口氣,歸結的說:
    “實在是冤孽啊!做阿母的出了事故,她們這一家風水不好,現在女兒又爲同樣事情殺人,命中注定,實在是冤孽啊!”
    “是啊!真是冤孽啊!”人們也紛紛的說。
  (此篇獲一九八三年臺灣《聯合報》中篇獎)
(楨:比起《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的《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愈加謬誤:否定了《中》所言「西洋文化則是肯定獨立自主的精神(良心、靈魂、權利)主體,並以之控制人的身(肉體)心(情感)」,不然那會「弒母」!另參本館:台灣共犯體(4) 什麼《母性》特質 《殺夫》)
 
孫隆基 维基百科
 
孫隆基(1945年-),台灣歷史學者,專長是美國史、俄國史、中西文化比較、世界史。他出生於重慶,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先後獲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及史丹福大學之碩士及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坎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田納西州孟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和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現任教於中華民國(台灣)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為學者型教授。
   著作
 《歷史的鳥瞰》,臺北市:大西洋圖書公司,1970年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集賢社,1985年。 台北:古楓出版,1986年 台北唐山,1990年。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未斷奶的民族》,臺北:巨流,1995
 《歷史學家的經線:歷史心理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台北:臺灣大學 2010
 
另參本館:台灣共犯體(4) 八、二種謬誤的中國結構論

 (一)孫隆基的深層結構論
  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以其自認的「由現象本身去尋找一種內在的關連性,其可能性之擴散,以及擴散之形態」的結構主義方法(二四九自序p8)。認為人的生物本能受到外在人造訊息所組成的意義、價值、及象徵符號等之支配,所設計出來的「良知系統」是一文化最基本的深層結構(p7)。
   孫氏認為深層結構是一個文化不曾變動的部分,西方的深層結構是:「具有動態的『目的』意向性,亦即是一股趨向無限的權力意志,因此,任何『變動』都導致不斷超越與不斷進步」(p8)。而中國「則只有靜態的『目的』意向性……任何『變動』總不能導致進步與超越……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動都只可能是一次亂」(p8-9)。這就使「中國整個歷史發展呈現出來的『深層結構』遂表現為一個『超穩定體系』的形態」(p10)。
   孫氏認為中國文化下的「人」唯有在社會關係下才能體現,故不存在一抽象的「人格」,「仁者,人也」指的二人的關係(p11-2)。中國人的「心」是人情的心(heart)統攝知性的心(mind)並不二分(p23)。並將意志道德的心(conscience)和自由意志,亦化作人情的心(p24)。以致造成知性、道德、及情欲的心不彰(p27)。同理,中國人的「身」是將人格(如「人身攻擊」)、知性、領悟(如「體驗」「體會」)、生命(如「明哲保身」)、一生(如「獻身」)、道德(如「修身」)、甚至情緒性疾病均化為身體疾病(p20-1)。
   如此中國文化的「良知系統」便以倫理人情的二人關係取代獨立自主的個體,將知、情、意均化為「身」「心」不分上。反之西洋文化則是肯定獨立自主的精神(良心、靈魂、權利)主體,並以之控制人的身(肉體)心(情感)(p30)。
   孫氏並以上述看法推演出中國文化所謂的口腔文化傾向、他律人格、無「性」文化、自我壓抑的人格、專制文化、大一統思想、鎖國心態。
   孫氏以上謬論很明顯地是以一套預設將各種對中國文化的偏見推論在一起,以下要析判其自相矛盾的循環論證。他認為結構主義不是因果關係的方式(自序p8),但他卻先界說良知系統(因),再推演出該系統在中國文化各領域的影響(果),這犯了自相矛盾之謬。另外,良知系統本應是文化現象支配而成,但又將它視為文化的深層結構,這犯了循環論證之謬。
 (二)金觀濤的超穩定結構論
  金觀濤以自然科學的系統論和控制論,認為所有的自然和社會結構,因內部會產生「無組織力量」(二五0p350-1),故結構終必瓦解。由此可知金氏之論也是決定論和命定論,且同犯自相矛盾和循環論證之謬。他先認為分析歷史和社會應從整體下手,由整體才能決定細部,但整體是個廣大的關係網,所以只能從政治、經濟、及意識形態三個子系統下手,如此即以子系統代替整體來分析歷史和社會。
   金氏認為人類社會結構的變化有二種模式:
 1 舊結構被破壞失去恢復能力,新結構取而代之,如西洋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2 中國社會的「舊結構的崩潰,消除了子系統中互不適應的因素,消除和壓抑了三個子系統中尚未成熟的新結構的萌芽,這樣就使得大系統回到原有的適應狀態……此稱為超穩定狀態,它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表現出周期性振蕩」(p14)。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518016
 
《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書評 蘇其康(文藻外語學院校長)
  
『美國大眾心態史』在取材和方法學上,實在融入了史學、文學和哲學的內涵和詮釋方法,並非狹義的歷史哲學論述。
   然而串連這幾個學門的大原則卻是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對性的論點。孫隆基在心態上是緊抱佛氏的論點來看美國的狀況,比如在討論「現代文明的困境?」時,便很篤定的說:『對「男子漢」和對「自然」的定義都因文化而異;在主流的美國白人文化裡,文明表現為對原野的征服,男子漢表現為對女性化的否定,男性成長則是「殺母」』(頁77)。
   這個否定女性或女性化的思維,在書中列出了一連串的例子,如美國婦女遲至1920年才有公民投票權,猶太教被視為女性化的宗教,又如英國小說家勞倫斯的仇母情懷,以及尼采的仇母論等。不過仔細的分析,其實勞倫斯的小說和他實際的人生並不完全一致,所以孫隆基也說:「歸根到﹝究?﹞底是理論多於親身經驗」(頁103),如此,小說不能適足代表作家勞倫斯的人生,孫書便要多加解說這部小說如何影響了美國大眾的心態,否則這個例子便難成立;同理,尼采的仇母論也需多加與二十世紀美國心態連結,以增加說服力。不過孫隆基可能沒有注意到,在英語裏女性化(effeminate)這個字,從十五、十六世紀以來,透過清教徒的闡述,已成了負面的語意,清教徒的想法早已在美國生根,不一定需要尼采的規格來觀看。避免女性化的想法早已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了。
   在女性性解放的風潮和同性戀的議題上,孫著回歸到母女衝突以及「男性變成了對女性的一個逆反」(頁267)的論述上,這些論據在某種層次上,是佛洛伊德所主張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和「依麗特勒克情結」(Electra complex)的延伸,所以全書的主軸是由心理分析的性愛衝突所組合而成。
   像這樣一部體大思精、引據詳實的論著,要沒有瑕疵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是每一章節都有「楔子」和偶有「結語」,但全書卻沒有整體性的結論,雖然有七篇長短不一的附錄。其次有幾個地方文句不通順,可能是校對的問題,也可能是編輯過程的疏忽。其三是這樣厚厚一本著作(574頁),專有名詞和術語非常之多,卻沒有索引,似乎有點向讀者記憶力挑戰的意味!本書成為台大出版中心「人文研究」系列第一本著作,也象徵了某種的開創性,在「書被催成墨未濃」之際,不知中華文化的讀者閱畢之後,會否沾上美國男性「神經衰弱」的焦慮?如果答案是「否」的話,本書正好提供了一個中西文化差異的詮釋實例。
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20818.htm
 
我對大曆史的興趣是如何培養成的  南方周末 孫隆基
 
   當編輯要我推薦書單時,有無從入手之感,因爲一生看過的書很多,同時也在進行將近十項研究,有些不見得是適合大衆趣味的。但編者提到我慶祝千年之交的一篇文章《中國千年回顧———一個全球史的鳥瞰》,卻是一言驚醒夢中人。那份應景之作是我30多年前之舊癖好的複蘇:宏觀式的史學思考。   我在臺大念大學本部時,當時市面上有盜版書,能廉價地購得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和湯因比12卷本的《曆史研究》,一開卷就不能自休,認爲史學家“大丈夫當如是”,當時我還給湯因比寫了一封信,但在大師面前倒也不存“彼可取而代之”的非分之想。斯賓格勒從歌德的生物學立論,認爲“高級文化”都是含有自身風格的有機體,其展現的生命是一千年左右,當其特殊形態發揮殆盡後,就進入僵死的“文明”階段。湯因比宏觀地把世界史化爲21個文明的生命傳記,他擯棄斯賓格勒的宿命論,改采柏格森的創化論,認爲文明的誕生、成長、崩潰、解體皆視能否成功地回應來自環境或自身的挑戰。但他說過去的文明都解體了,碩果僅存的西方亦面臨崩潰的危機,其悲觀論調正與斯賓格勒相同。
   後來發覺自己在曆史系內有給人“不務正業”的印象,待到去美國留學時,這個對曆史哲學的興趣就讓位給馬克思主義。此時正值1970年代美國反越戰、流行新左派和“中國熱”,港臺留學生受其影響,出現“回歸認同祖國”運動。我雜在這些人裏頭,原本以爲找到了談馬克思主義的對象,沒料到其中一些人的“向左轉”是民族主義情緒性的,談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我又變成了“不務正業”。
   其時,我在美受到邏輯實證論的曆史哲學訓練,理解了因果律和可預測性都是一個語言問題。舉例說:1605年英國發生天主教徒陰謀用炸藥炸毀國會案,萬一真的炸成了,其前因後果可公式化如下:
   C1+C2+C3+CN
   ……=E在這裏,C1是“火柴”,C2是“火藥”,C3是“天主教徒對英國國教的仇恨”,物理學家會選擇第一因,化學家會選擇第二因,曆史學家則會選擇第三因。曆來從事大曆史者的毛病正是混淆了“年代學”和“邏輯時序”。後者是指不論在任何時地“因”必先于“果”的邏輯結構,這個結構就是可預測性。前者則指某一個特定時空的事件繼另一事件而起。即使一個國會炸藥案,其因果關系已是千頭萬緒,乃一個獨特的、不會重現的複合體。湯、斯等人卻以整個文明爲單位,去尋找同步調的法則性,是對因果律和預測性的誤解,並且取消了“真正的曆史時間”。
   經此消炎後,我的大曆史熱就冷了下去。但這個冷淡未免過早。近來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其實是湯因比曆史哲學的複活。它不奢望預測未來,也不具20世紀上半期兩次大戰造成的文明危機感,而是把湯因比的“文明”作爲一個單位加以分類,是概念性工具,用來討論當今世局。湯、斯等人的曆史哲學固然有時代局限性,但仍值得推薦:它們讓讀者擁有全球史的視野,而這個格局又是我那些“太務正業”的同事們缺乏的。
   至于我如何寫成《中國千年回顧》,因爲邏輯實證論教導我避開湯、史等人的途徑,遂試圖把“在時空裏只發生一次的獨特事件”提升爲“本質性”現象,不把它們淪爲某類普遍性法則的“例證”。這個嘗試並非羅列一系列孤立事件,而是讓它們在保留“真正的曆史時間”之身份下呈現出普遍性。
   從這個角度出發環顧公元10至11世紀的世局,發現該時乃東北亞步上世界史舞臺的時代:日本經漢化而轉入本土化,今日疆域範圍的韓國之形成,遼朝的興起,皆在此時。它們剛好配合宋朝的建立,定都開封,中國的重心東移至大運河一線。同時宋人開始進入南洋,閩粵成爲開創“熱帶中國”的前哨站。千年之交也是今日東南亞的奠基期:越南獨立,小乘佛教成爲中南半島(除越南外)的文化底色,皆在此時,東印度群島則于此時開始擺脫印度的影響,走上本土化,並爲13世紀後逐漸伊斯蘭教化鋪路。這些變化,加上宋人之進入東南亞,就爲今日的南洋奠定基礎。
   綜觀這一千年,中土亡國滅朝的契機多來自東北(包括蒙古,蓋蒙古的發源地是滿洲西部,屬古東胡系統),中國有三分之二的時期受到東北亞民族的統治(包括金朝統治華北期間),千年首都之北京必須同時位于運河終端和東北國防線上,而失去中土的集團在海外建立流亡政權也成爲一種規律,因爲這個千年裏已出現“華僑”,起源于北溫帶的中國向南延伸至赤道地帶。同時,中國的向東位移,則使古代中國的重心如關隴地帶淪爲落後的“大西部”。
   公元1000年前後的世局是“在時空裏只發生一次”的獨特機緣,但如果它決定了此後一千年的規律,那麽也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我的這個思考,多少受了法國年鑒學派的布羅代爾的《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之啓發。布羅代爾認爲地中海作爲一個單元在16世紀呈現穩定的結構,但他的“長時段”結構頂多是一個世紀,我卻鬥膽把這個“長時段”拉至一千年。這不該妨礙我們探討自從公元1000年開始是否出現了一個新型中國。梁啓超的《中國史敘論》曾提出有不斷脫胎換骨、推陳出新的“中國” 之命題,許倬雲師悲歎如今遭人冷落,這個悲觀是過早了一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6691.htm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唐山出版,1990
 
●●導論
⊙西方文化的「深層結構」具有動態的「目的」意向性,亦即是一股趨向無限的權力意志,因此,任何「變動」都導致不斷超越與不斷進步。...至於中國文化,則具有靜態的「目的」意向性...中國人總是「動」與「亂」連稱,成為「動亂」一詞,而每一次「動亂」都是使「深層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少。(p.10)
⊙在中國歷史上,老百姓的「剷平主義」與統治者的「專制主義」是相互配合的。(p.10)
●●良知系統
▼人的定義
⊙「存在」的拉丁字源為existere,有「站出來」之意....中國人則認為,「人」是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體現的。(p.13)
⊙儒家正是「心學」(公益),道家則可以說是一種「身學」(私利)。(p.17)
⊙陰陽調和、儒道合用的中國文化裡,一方面出現「大公無私」的表態,另一方面又存在不能去定義的「私心」。(p.22)
⊙人一生的事業,在英文裡是career,源自法文carriere,其原義為競賽場的跑道,用作動詞則具「全速前進」的意思....在中文裡則曰「安身立命」,除了形象化地安置身體之外,還有去符合命運並靜態地謹守它的意思。(p.24)
⊙西方文化是強調「個性」的...在拉丁文化中,則偏向於欣賞個人是否熱情....至於中國人,則欣賞一個人能否處處以對方為重地「做好人」。(p.38)
▼身體化傾向
⊙「養」、沒有「靈魂」、「不朽」、「慮病」、「進補」、「食物藥物化」、「藥物食物化」(p.43)
⊙「為腹不為目」傾向:請客吃飯、民生、家宰即是宰相。
⊙口腔化傾向:西洋per capita翻譯成「人口」,吃虧,吃鱉,吃苦,吃癟,吃得開,吃得消/吐苦水,不吃那一套。禮教吃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生人,熟人,吃裡扒外,食古不化。(p.48)
⊙酷刑:剮(肉絲),醢(肉泥),鍘(腰斬),烹(下油鍋),炮烙(燒烤)(p.49)
⊙吃教:傳教士派麵粉與食物。白蓮社。
⊙整個印度哲學所表現的是「大腦皮層右半部」的內容(亦即是直觀對整體型態的掌握)....中國人...是將「腦部中層」的內容,亦即是哺乳類共有的「動物感情」抬到了首位。(p.52)
⊙被渠道化的「心」,其主要活動就是照顧對方的「身」。(p.55)
⊙對「安身」與「安心」的過份強調,排除了個人冒險患難的意向...完全排除男女關係中的浪漫成分。(p.59)
▼人心邏輯
⊙「生熟之分」(人情的口腔化)
⊙「內外有別」(對外客尊而不親,對自己人親而不尊)(p.69)
⊙「心力」:唯一的出路是由「人治」走上「法治」之路。(p.82)
▼心對身的照顧
⊙在冷暖變換時提醒對方更衣的習慣....足以成為一個暗示,令一個成年人自己連冷暖寒暑都不知道,而必須常常由別人提醒。這種態度也可能是造成中國人怕冷、怕感冒、怕虧等傾向的原因之一。(p.85)
⊙一對美國夫婦:「我們並不認為子女是自己的財產,他們只是上帝暫時寄託在我們這裡的。」(p.88)
⊙十億人是美國、蘇聯、西歐、日本人口的總和,古今中外從無一個政府能負起使這樣的一個人口都「有一口飯吃」的任務。相形之下,台灣與香港這樣小地區的經濟「奇蹟」,又算得了什麼?(p.92)
▼心對身的組織
⊙口腔化與非性化:這個「身」的開展方式不是「成長」(growth),而是生理上的「年長」(aging)....正是在這個「老年化」與「兒童化」兩相夾攻之下,中國人的「青春階段」就被整個地剷除掉。(p.100)
⊙肛門期訓練太差(缺乏自我控制):隨地吐痰、吐口水、擤鼻涕、當眾挖鼻屎、搓身上老泥、在人群中放屁、吃飯時將骨頭吐在桌上、將公眾場所當作可以丟垃圾以及倒污水的地方、不守時間、不守規則、沒有排隊習慣、對身體的動作失去控制(隨便撞人、抖腳)。
⊙用噓聲催促孩童大小便...養成「他制他律」的人格....仍然保持了口腔期的「人我界線不明朗」....既然對自己的權利麻木不仁,自然也很容易出現不注重別人權利的傾向。(p.103)
⊙中國人必須「做人」,而西方人則「是」(to be)人。(p.107)
⊙「自戀狂」的幻想....唯其缺乏可掌握的心理渠道,其表現反而是氾濫式的。在民國時代,魯迅譏諷中國人之性想像力,云:只要看到女的穿露背之旗袍,就會聯想到她光肩膀,然後用想像力一件件地剝下去,終至於在腦海中把她脫個精光....這種「心靈超速」其時也是一種以維繫道德作幌子的「意淫」。(p.111)
⊙中國人的問題是「非性化」多於「性壓抑」。(p.115)
⊙將性愛「肛門化」....將性當作骯髒、並公開聲討之....口腔化傾向至為嚴重的廣東人就有「鹹濕」一詞。(p.122)
⊙「寵壞」的人格....幻想對方會無限度地來遷就自己....對待妻子或愛人的態度,就好像對待「作為奴隸的母親」一般....美國人士盡量想壓抑掉這個「桃源」之緬懷的,他們嚮往的無疑是「荒原」....中國人「自我」往初生嬰兒狀態逆退的願望。(p.125)
⊙中國人破壞自身魅力的方式包括:不控制身體的動作、抖腳、放屁、當眾挖鼻屎、隨地吐痰、擤鼻涕、說話嘩啦嘩啦,以及種種不登大雅之堂之舉。(p.128)
⊙「老子」提供了一套維持「活死人」狀態的死亡崇拜。(p.130)...一套「木乃伊學」...社會墓葬。(p.134)
●●二人關係
▼和合性
⊙美國人交友的方式是「先小人後君子」,其友情也多半維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狀態....反觀中國人...「以君子始而小人終」。(p.145)
⊙中國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也是「和合式」而不是「抗爭式」的。...所謂「風水」就是不去改造現有的自然,而是調整自己這一方去順應它。(p.151)
⊙中國人認為與人保持距離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在英文中,則只是「拒人於一臂之遙」(keep one at an arm's distance)而已。(p.161)
▼他制他律
⊙羞恥感文化:「耳止」,從「耳」從「止」,亦即是自己在聽到別人在說自己後,就將想作的事停止不作了。....「厚顏無恥」....「人品」的「品」字就是三個「口」,因此,中國人的「品」是由眾「口」而成的。...這種「面」、「口」、「眼」的制約,就是中國人受到外來人情約束的渠道。(p.172)
⊙尼采:「不能服從自己的,就將會被命令!」(p.185)
⊙Ibsen:「在我是女兒與妻子前,我先是一個人。」(p.190)
▼代間關係
⊙整個新教文化是訴諸「大腦皮層左半部」的功能,強調的事個人對自己的理性組織...舜的神話在結構方面與Oedipus神話十分類似,但是結局卻完全相反。(p.193)
⊙如果西方文化可以算是一種「殺父的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就不妨被稱為「殺子的文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死亡崇拜」。(p.195)
⊙將成人當兒童:「老萊娛親」的故事,就很明顯地表達了一個人在父母面前的「永恆童年」狀態。(p.207)
⊙少年的老年化:中國人稱呼人,不是「小張」、「小李」、「小孫」,便是「老張」、「老李」、「老孫」。...老靠、老實、老練、老成持重、少年老成、未老先衰....(p.209)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老奸巨猾(p.212)
⊙撒嬌文化:含蓄、不自我表現、被動、不好意思、「勸進」、「陷於不義」....中國人為了保持與環境的和諧,因此不善於表達進取,並且期待對方也如此,但萬一對方有進取性,中國人表面上唯有忍讓,心底卻存著憤恚。從西方人的角度看,這有一點近似嬰兒時期的「自戀狂」。(p.220)
⊙美國人的兒童化表現:Freud:宗教將整個宇宙化為一個大「育嬰院」。(p.222)
●●中國人的「個體」
▼社會專制個人
⊙個人作為配種工具、私人狀態不發達
▼自我壓縮
⊙蔣介石口號「攘外必先安內」改寫成「讓外必先按內」,也頗符合前述之中國人文化行為(奴性、受害者地位永恆化)。(p.238)
⊙逆來順受、存天理滅人玉、不敢為天下先、訴諸「心」(腦中層)而不訴諸「腦」(大腦皮層左半部)(p.248)
⊙魯迅:「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p.258)
⊙中國人搞「自我擴張」,就必須作「人上人」,而不能像西方人那般,在同一個平面上讓每一個「個人」都有「自我擴張」的權利。(p.263)
▼個人的不發展
⊙魯迅筆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茅盾筆下的韋玉、巴金筆下的高覺心、周如水,以及錢鐘書筆下的方鴻漸,都是被弱化的個人形象。(p.266)
⊙類型化的傾向:亂扣帽子的邏輯....是「共產黨」又是「台獨」、無限上綱(p.278)
⊙傾向於把「人」變成工具,而不是當作目的....在自己化為對方的工具同時,對方也變成自己的工具,是之為「互助」。....顯然不是訴諸對方理性思考與批判能力(大腦皮層左半部),而是「攻心為上」,亦即直搗腦部中層(凡是哺乳類都很發達的「動物感情」)(p.286)
●●國家與社會
▼專制主義
⊙在傳統中國,老百姓無理性的大爆發,基本上被視作與自然災害相同,皆為天道失常的徵候。(p.297)
⊙商君書:「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國家(政統)與社會(道統)是對著幹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p.306)
⊙康有為:「宜全用諸國競長之法,而不能毫釐用一統閉關之法。」(p.309)
▼大一統傾向
⊙中國人能否真的「現代化」,就要看是否能夠搬走這一塊取消億萬大腦的大圖騰。(p.317)
⊙重京師抑郡國:「京」在甲古文字形上與「高」相通....是唯一可以通天的地方,當然也有高出一切地方的意思...「縣」有懸在本國以外之附屬物的意思。(p.319)
⊙內部邊區地帶、農村包圍城市....地方「局部利益」不合法、老百姓缺乏「個體利益」(p.326)
⊙「超穩定」在地名上的反映(p.327)
⊙中國人要求「在一起」的慾望是如此地強烈,以至任何政權只要能夠維持「統一」的局面,就可以使人民不會過份地要求「民主」。(p.332)
▼剷平主義傾向
⊙太平思想:唐末的王仙芝自稱為「天補平均大將軍」,而黃巢則自稱為「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元末農民大起義,則喊出了「天遣魔軍殺不平,不平人殺不平人,殺盡不平方太平」。(p.345)
⊙馬克思:在貧窮的基礎上實行「共產主義」,結果就只有出現「嫉妒的普遍化」。(p.351)
●●面對世界
▼鎖國心態(缺乏外求意向)
⊙魯迅:「中國人對於異族,歷來只有兩樣稱呼:一樣是禽獸,一樣是聖上。從沒有稱他朋友,說他也同我們一樣的。」(p.397)
▼現實感(缺乏超越意向)
⊙許琅光Homeostasis「仁」:較少出現不安感、焦躁感、以及缺乏歸屬感。他對環境並不採取對立的態度,而是由內到外的一片連續延伸感。(p.414)
⊙將別人「枕墊化」的效果是:傾向將成人世界當作溫馨的童年之延伸,夫妻關係趨向母子化、或父女化。(p.415)
⊙中國人很少產生原則性強、理論觀點明確的保守主義者,但卻存在廣泛的欠缺立場(by default)的保守派。(p.420)
 
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 (孫隆基 臺大出版 2010)
 
《殺母的文化》一書,作者孫隆基從構思到完稿耗時幾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書中,作者由「殺母」這一極為新穎的角度,深度剖析二十世紀的美國歷史文化。他以宏觀的歷史視野,從眾多好萊塢影片如《驚魂記》、《魔女嘉莉》、《沉默的羔羊》、《午夜牛郎》、《超完美嬌妻》、《凡夫俗子》、《兇手就在門外》……,以及從小說、詩作、電視劇作等大眾文化的內容著手,一字一句地爬羅剔抉,證明「殺母」文化乃美國二十世紀大眾文化的主流。 事實上,「殺母」這個議題在美國大眾文化中無所不在,雖然有時遮隱藏其內,有時強顯揚於外,但整體而言,美國文化中關於「殺母」的資料份量,多到令人驚訝。因而,作者歸結成一句話:「殺母」意識乃是美國文化長久存在的暗疾。
  關於美國「殺母」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殺母的文化》可說獨步天下。本書絕對是一部原創性十足的書。這一點,就連美國人都未由此角度詮釋自身的歷史文化,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孫隆基,借鑒於中國文化「慈祥及雷鋒化的媽媽」,和美國「妖魔化的媽媽」做對角線式的比較,反而看出了美國文化中的「殺母」真貌。多年以前,孫隆基寫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對中國文化予以硬心腸地批判;如今,他把矛頭指向美國……
  本書共32萬多字,有些「份量」,但它不但內容有趣,而且容易閱讀。這只要看看本書目錄,即可感知一二。本書內文共分13分章、98節,外加附錄7篇。內文的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層次分明。作者將美國文化裡廣泛彌漫的「殺母」意識,追溯至19、20世紀之交的「世紀末」,指出它是一股與基督教背道而馳的世俗化潮流。該股潮流發展至世紀中葉,又與尼采傳統的仇母論與美國性別角色論匯聚成一股巨流,譜成「殺母」的文化背景。1960年代,則是美國「殺母」經典著作的高峰期,「殺母」意識成為美國文化中的「八股」與「共識」,出現於無數的電影、小說、詩作、專書。此時期的「殺母」,幾近泛濫程度,一如當年台灣的「反共抗俄」,成為一「時代精神」。繼之,作者探討至二十世紀末期「殺母」的後續演變與發展,包括:女性主義與殺母意識之間不同層面的互動,以及與「殺母」相關的「殺子」、「殺狂慕者(粉絲)」等議題。作者認為美國大眾文化的發展,其實是「分離和個體化」的深化過程。在這個「個體化革命」的過程中,「媽」代表人生的早期,被定位成個體成長的「路障」或「絆腳石」。要奪回或擁有自己的人生,唯有將「媽」除之而後快。
  此外,本書的附錄共有七篇文章,對「殺母」主題從不同角度予以補充,包括:美國人如何看中國人性格、美國文化中的殺父幻想,「殺母」是否接近尾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影響美國文化的一些重要的人物及其作品,皆有著墨,如達爾文、尼采、懷寧格、勞倫斯、佛洛伊德、蘇理文、馬爾庫塞、沙林傑。當然,書中也論及女權、女性主義者對「賢妻良母」的重炮抨擊,以及如費理丹(Betty Friedan)、黎契(Adriene Rich)、法拉黛(Nancy Friday)、亞堪納(Judith Arcana)……等人的重要作品。
  本書同時也解答了美國文化史上一些重要課題,如原野理想、殺父娶母、大媽咪主義、邊疆理論、世紀末思潮、白色願望時代、杜鵑窩情結、性別教條、陽具型女人、吉力根學說、哈林的文藝復興、自然寫作、多樣相的變態、芝加哥七君子、M體質 W體質、「婦之性」(gynesexual)和「母之性」(matrisexual)、父母子「永恆三角」等等,全方位提供讀者對美國文化發展的深度理解。
  《殺母的文化》一書,不只是具有學術的深度與創見,它論理邏輯清晰,脈絡清楚。本書可成為各大學歷史系、心理系、女性研究、文化研究等各學科的必備參考書。但同時,因本書保有作者一貫的獨特文字風格──筆鋒平實卻又批判冷冽,所以你可隨翻隨讀,放鬆心情跟著作者進行一場對無數部電影、小說有深度又趣味盎然的美國文化知性之旅。 2010年,如果你只讀一本書,建議你讀《殺母的文化》。
  作者簡介
  孫隆基 1945年生於重慶,成長於香港,先後獲臺灣大學歷史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俄國史碩士學位,及斯坦福大學東亞史博士學位。後任教於美、加多所大學,現為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孫隆基的學術專長是美國史、俄國史、中西文化比較和世界史。著作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未斷奶的民族》等專書及中英文論文多篇。其中尤以一九八O年代出版之《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引起知識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目錄
總論
1.成書的背景
2.「殺母」是美國的國民特徵?
3.章節內容的歷程:從迎合女性主義路線開始
4.章節內容的歷程:超越女性主義的角度
5.未完成的交響曲
  第一章   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的美國:黃色禍害、白色大願和男性危機
楔子
1.「世紀末」文明的轉型危機
2. 世紀之交的時代里程碑
3. 時代精神的聚焦:老羅斯福
4. 作為美國「新邊疆」的太平洋
5. 「黃禍論」成為時代話語
6. 帝國主義文明與「男子漢氣概」
7. 原野的理想和神經衰弱氣質
8. 野性的呼喚
9. 世紀之交的美國男性焦慮
10. 神經衰弱成為「時尚病」
11. 神經衰弱與陽剛隳沉的夢魘
12.白色人種的大願望
結論
  第二章  現代文明的困境?
楔子
1. 女人是物種的守成者
2. 男女教育分途說
3. 建立「美國童子軍」的路線鬥爭
4. 還有比現代文明危機更深層的因素
  第三章  尼采式超人論與仇母情結
楔 子
1. 尼采與他媽媽來自不同的「國度」
2. 懷寧格:男與女=靈與肉
3. 勞倫斯和媽媽劃清界線的〈宣言〉
4. 曼契金如何「捍衛」婦女?
5. 歪理對「大媽咪主義」的鞭笞
6. 超人與母親
  第四章  美國性別的兩極化
楔子
1. 性別觀:從生理到心理
2. 佛洛依德話語的來臨
3. 蘇理文的「杜鵑窩情結」
4. 將性別曖昧與「精神病」混為一談
5.「性別」作為一種「角色」、一種「認同」
6. 美國性別教條的形成
  第五章  世紀中期:美國的性別角色出現嚴重危機
楔子
1. 「性別角色論」在世紀中期大眾想像裡的掠影
2. 不稱母職的「陽具型女人」
3. 宜家宜室的「女性型女人」
4. 女性成長的歧途
5. 美國電影把「陽具型女人」漫畫化
6. 理論的修正與戲劇化效果
7. 婦女「非女性化」面貌之蛻變
  第六章  山雨欲來:「殺母」幻想之前奏曲
楔子
1. 人類墮落之源:夏娃
2. 女性意象的一分為二
3.「與敵同眠」(男性版)
4. 譴責媽媽「缺乏愛心」
5. 父母子的「三角」是永恆的嗎?
6. 從「殺父娶母」過渡到「殺母」
  第七章  六十年代:「殺母」的經典著作時期
時代背景
1. 媽媽代表人生早期,是「成長」的絆腳石
2. 徘徊於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的十字路口
3. 媽媽「居高臨下」的威脅
4. 被媽媽宰制的「小丈夫」
5. 靈魂被媽媽占據的犯罪型人格
6. 劃時代的經典傑作《驚魂記》
7. 「殺母」成為時代精神
8. 攻擊母親成了「八股」
  第八章  戰後女權意識的初步:殺母
楔子
1.「殺母」作為一種共識
2. 媽媽對女兒的宰制
3.「母親」角色與「女人」角色的牴啎
4.「媽媽/家庭主婦」的病態學
5. 炮轟「家庭主婦」角色
6.「史德福妻子」症候群
7. 口腔欲望之壓抑與吃食錯亂症
8.「性成長」的政治
9.「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政治
  第九章  女性主義如何重建「母親」
楔 子
1. 男性的成長:斷裂和異化
2. 一九八0年代的「母親」熱
3. 女性的傳承:連結與關懷
4. 電影故事裡的「女性思維」
5.「連續性」與「個體化」的矛盾
6. 女性化與東方化
  第十章  言不由衷的母女親和論
楔 子
1. 離家的喜悅
2.《通靈女士》裡的母女情仇
3. 對「最親愛的媽咪」口誅筆伐
4. 法蘭西絲的苦難
5. 電影裡母女關係之妖魔化
  第十一章  殺父殺母的心理倒影:殺子
1.「戰後嬰兒潮」世代
2.「魔童」文類系譜學之濫觴
3. 憤怒世代之「街頭的狂野」
4.「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世代自身遭否定
5.「魔童」文類的里程碑:《露絲瑪麗的嬰兒》
6.「魔童」文類的經典著作時代
7.「魔童」文類隨時代遞嬗
8. 恐懼身體被侵犯與對人身自由的執著
結束語
  第十二章  失去的地平線:愛慾化的人生早期
楔 子
1. 個體心理學成為整體文化的圖式
2. 對「人生早期」的愛憎雙重情感
3.「性解放」狂□時代的吹號手:馬爾庫塞
4.「母親」與人生早期
5. 從性的共產主義到性的斯大林主義
6. 諾曼.布朗的性組織解散論
7.「不再有分離的夏娃」
8. 一些揭櫫「多樣相的變態」的文藝里程碑
9. 母親與死亡
10. 遠在天邊的「東方」
   第十三章  自我疆界之捍衛:殲滅「狂慕者」
楔 子
1.「忠實的信徒」之原型
2.由恐懼媽媽到恐懼「狂慕者」
3.人格不獨立等同「人我界線不明朗」
4.竊取他人「認同」的人
   附錄一A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人的「特性」:性篇
1.二十世紀中期的一場「中國人性格」的研究
2.把「人格」當值「文化」的轉喻
3.中國式的人生早期
4.中國人「性別角色」的倒錯
5.美國研究者透露的「閹媽恐懼症」
6.藐視「被動」與恐懼「被耗盡」
   附錄一B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的人「特性」:暴力篇
1.爸爸缺了席的「父權社會」
2.中國式人格的攻擊能力受損毀
3.把「被動」與「被虐狂」性別化
4.缺乏性與暴力的人格乃「非美國式」的
5.美國大眾文化把東方人塑造成「第三性」
   附錄二  美國大眾文化裡的「殺父」幻想
前言
1.「國王必死」
2.「浪子回頭」
3. 下一代比上一代道德上更優勝
4. 謹防「爸爸陷阱」!
5. 抵制上一代的「殺子」圖謀
6. 爸爸對兒子的心理摧殘
7. 父權的解構
8.「男兒本色」的顛覆
9. 附錄的附錄:畫虎不成反類犬
   附錄三  「殺母」意識滲入美國的犯罪學思維
附錄四A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至20世紀末)
前言
1. 大眾想像裡一類歷久不衰的犯罪型人格
2. 自私的「母愛」
3.「母愛」殺人
4. 但缺乏「母愛」亦會引發殺機
5. 真實案件還是戲劇化?
6.《迷離佈局》這部片子
7. 母子關係的負面化
8. 重父輕母意識
9. 同性戀、亂倫、性侵犯與童年受虐
   附錄四B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進入21世紀以來)
1. 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殺母」依舊
2.「母親」與病態殺手結下不解緣
3.《鬼影人》的個案研究
4.《割破的傷口》的個案研究
5.「殺母」接近尾聲?還是已全球化?
6. 異軍突起:產後憂鬱與門喬森症
   附錄五  是否也有與「殺母」唱反調的?
《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章節簡要
總論 交代成書背景與方法,以及全書章節結構的邏輯。
第一章 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的美國:黃色禍害、白色大願和男性危機
分12節,闡述世紀之交的美國在面臨大陸邊疆窮盡之際、把「西部」原野神話化,並以此為雄健性的表徵;追尋新邊疆的美國其實轉型為「亞太國家」,開始有大量東亞移民湧入,同時面對國內日漸高漲的婦女與黑人平權運動;又適值西方「世紀末」文化氛圍,神經衰弱成為時尚病,遂有人敲響男性陽剛墮沉、人種退化、文明沒落的警鐘,其表現為白種男性的危機:黑人成為追求雄健性的白人妒羨的對象,而黃色人種則常勾起女性化和性無能的恐懼。
   第二章 現代文明的困境?
分4節。首先從美國心理學協會創立人G. Stanley Hall主張男女教育分途說起講,主張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重溫」從初民到文明諸階段,以保留一個「野性」的內核,女孩則毋需。這個回歸原野的號召導致了1910年美國童子軍的誕生,其誕生過程經由路線鬥爭:主張模仿印地安人、並以大母神代表自然的Ernest Thompson Seton敗給仿軍事化並獲基督教男青年會支持的Robert Baden-Powell-後者的方案成為全世界的典範。
   第三章 尼采式超人論與仇母情結
分6節,以尼采、懷寧格、D.H.勞倫斯、曼契金(大陸譯作門肯)、懷理和冰心六人的文本發揮。尼采批判直線進化論,認為「進化」云者只現於每個時代都存在的「超人」與「末人」的對立,迄今為止婦女從未達前者境界。尼采因此認為自己和媽媽來自兩個不同的國度。懷寧格將男性與女性等同於「靈」與「肉」並且還把這個對立形而上學化。D.H.勞倫斯拯救文明頹廢的法子就是「成立一個防止母愛的聯盟」並在男孩身上激發「父親火花」。曼契金與懷理乃庸俗化的美國尼采派,後者以發明「大媽咪主義」(Momism)一詞而名傳後世,並且是超人論與好萊塢的橋樑。他們的同代人中國作家冰心卻認為醫治「超人症」的良方就是叫他「回到媽媽身邊去」。
   第四章 美國性別的兩極化
分6節,從20世紀上半期達爾文主義直線進化論式微,心理學開始擺脫對生物學的全面依存,出現種種過渡的學理型態,例如Lewis Terman模擬IQ測驗,測量先天性的男性化(M)與女性化(F)氣質,得出「同性戀是最大偏差」之結論。此時佛洛伊德學說的介入促成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s)角度的學術霸權,性別變成後天的:「男性」乃擺脫媽媽、從FF跑到MM的終點線才形成的,「女性」則只需在原地踏步便得。美國化的新佛洛伊德學派之泰斗Harry Stack Sullivan以母子紐帶解釋男性精神分裂症的成因,並把它等同「同性戀」。至戰後,社會學大師派深思將佛洛伊德學說與社會學的「角色」範疇整合,令醞釀已久的「性別角色認同論」水到渠成,美國性別教條於焉形成,至1970年代方才動搖。
   第五章 世紀中期:美國的性別角色出現嚴重危機
分7節,偵察「性別角色認同論」在20世紀中期美國大眾文化中的掠影:這些「性別角色」之刻板印象化,彷如大陸文革時代的革命樣板戲。然而,在當時的文藝與大眾心理學論述中透露的反而是對「性別角色」錯亂的焦慮,而且特別指責否定自身性別認同-尤其懷有「陽具願望」-的女性不宜為人母。在女同志仍不能浮出水面的當時,「性別角色」倒錯的女性往往被冠以「陽具型的女人」的帽子。但關鍵仍懸於男性危機,因為太多的現代女性不宜為人母,在二戰、冷戰、韓戰中頻頻徵兵的美國軍方遂將身心都不適合服兵役的男丁歸咎於「母教不良」。
   第六章 山雨欲來:「殺母」幻想之前奏曲
分6節,指出20世紀中期美國對代表陰暗勢力的女性之防範甚至還動用到《聖經》中的「夏娃」意像,形成罕見的好萊塢及其宿敵基督教的統一戰線。但偉大的美國制度異性戀羅曼史仍需進行,男性仍需憑藉獲得女性來證明自身的性別,兒童中心教養論更期待母親無私的奉獻。於是,在當時的故事裡遂將女性意像一分為二,一般出現一男兩女,一乃謹守自身性別角色的正面教材、另一為「陽具化」的反面教員,有時這個矛盾會統一在同一位女性身上。因此,筆者斷定「與敵同眠」文類肇始於20世紀中期,乃男性所發明,待20世紀末才為女權所接收,並反戈一擊。男性的荏弱化與女性的「陽具化」造成佛洛伊德式「父母子」永恆三角的不穩定,美國的心理學與大眾想像都從異性戀的奠基石「殺父娶母」朝異常的「殺母」方向滑倒。
   第七章 六O年代:「殺母」的經典著作時期
分8節,指出美國的性別危機被20世紀中期的性解放革命所激化,蓋開放式的兩性關係非「媽媽的乖兒子」所能處理。因此,靈魂被媽媽佔有的男子淪為同性戀甚或專對女子下毒手的系列殺手之故事紛紛出籠。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夏日痴魂》(1950年代末)、《驚魂記》、《滿州候補員》、《扼殺犯》《籠中的夫人》、《不能如此對待夫人》、《波特奈爾的訴苦》等作品,有些還是里程碑,成為大眾文化裡週而復始、歷久彌新的成語。「殺母」成為1960年代的時代精神,攻擊母親成為無須辯解的「黨八股」。
   第八章 戰後女權意識的初步:殺母
分9節。戰後女權運動復甦,跨出的第一步是炮轟「賢妻良母」的角色,順利成章譴責母親是這類角色的輸送帶,基本上以「殺母」為起步線。當時婦運的旗手Betty Friedan甚至沿用媽媽是兒子病源的陳說,雖然其目的是為了遊說社會讓婦女走出家庭。這個家內空間是病態叢集的邏輯,令大眾文化複製《驚魂記》的女性版,把女兒性成長的阻滯甚至人格分裂症都怪罪媽媽。在糾正了這個偏見的1980年代,仍有女權理論家用「女兒嘗試成為爸爸的兒子,但終歸逆退回媽媽缺乏意志的婦女之軀」來解釋婦女的飲食失控症。
   第九章 女性主義如何重建「母親」
分6節。1970年代下葉,女性主義者已覺悟再提倡「殺母」的話是中了男性的計,遂改弦易轍提倡母女連結論,試圖重建女性傳承,並將同一套性別形成論顛倒過來:舊說認為擺脫媽媽、從FF跑到MM的終點線才能形成的「男性」乃披荊斬棘、任重道遠,如今卻被重新詮釋為迷失本鄉和流離失所。1982年Carol Gilligan提出女性思維論,認為男性思維重抽象邏輯、女性則從關懷出發,雖云平行發展,但不無較優越的弦外之音。但這個女性思維擺脫不了美國男女皆鄙視的「東方化」陰影,蓋美國女權的所謂「女性思維」居然和跨文化心理研究建構的「東方人思維」出現同構現象。同時,堅決反對傳統角色的一派女權分子則譴責女性思維論乃「賢妻良母」幽靈之復活。
   第十章 言不由衷的母女親和論
分5節。母女連結論涵示母子對立、母女親和,卻拿不出任何證據顯示美國的母女關係特別好,反證卻一大堆。本章採用了加拿大世界級作家Margaret Atwood的小說《通靈女士》、鍾歌羅馥的養女Christina Crawford的回憶錄以及三十年代紅星Frances Farmer的回憶錄三個仇母文本予以說明。這些記錄都反諷地證實了重建母親派的「母女紐帶」命題:情感上比較遙遠的爸爸從來沒給女兒這種「必須像母親」的壓力,因為父女並不相像、不認同、也不模仿,母女則如鏡子般相互反照,容易反目成仇(當時還未刮起1990年代女兒控訴爸爸是性侵害的衣冠禽獸之政治颱風)。母女紐帶論者忽視了美國除了性別敵視之外,更強調的是代間斷裂。
   第十一章 殺父殺母的心理倒影:殺子
分8節。如果1960年代是美國大眾心理「殺母」的經典著作時代,1970年代則呈現「殺子」的高峰。戰後的嬰兒潮世代人多勢眾,乃有史以來最叛逆的一代,他們控訴上一代,不限於反戰、反種族歧視、反性別歧視、衝破性壓抑的藩籬,甚至以崇拜東方神秘宗教來動搖基督教、以迷幻藥經驗顛覆西方的理性主義主流。無怪乎1970年代的美國大眾文化營造類似「末法」的氛圍,大量出產下一代乃「魔鬼誕生」的文類。但我在這裡亦看到一個重疊,蓋戰後嬰兒潮世代乃「殺父殺母」最起勁的一代,至1970年代他們自身達到為人父母的年齡,這個處身永恆「後青少年階段」的一代對子女的來臨也具排斥性,雖然Generation X對戰後嬰兒潮世代之「否定的否定」至1980後始明朗化。從此以往,一代否定一代成為制度化常態。
   第十二章 失去的地平線:愛慾化的人生早期
分10節。美國文化既強調「分離與個體化」,視人我界線不明朗為困陷於人生早期,但另一方面,在醞釀性解放革命的1950年代至叛逆的1960年代卻出現一股思潮:對人生早期緬懷,歌誦孩提階段「多樣相的變態」的性無政府狀態。本章以新馬克思主義者馬爾庫塞以及佛洛伊德派的諾曼?布朗(Norman O. Brown)的文本作詮釋。美國性解放革命固然解放兩性的性愛,同時朝衝破異性戀框限的「多樣相的變態」方向發展。在這裡,孩提化乃比喻,象徵母親還未成為異性戀對象前母子不分離的伊甸園狀態,亦反過來證明在殺母文化中唯一受歡迎的母親是「愛慾化」的母親。但佛洛伊德將愛與死等同的「涅盤原理」乃一把雙刃劍,它亦導致「母親的毀滅性說」。在美國文化中,個體性的喪失常以「死亡」象徵。此外,一方面強調「分離與個體化」,另一方面強調泛性愛,勢必導致濫交後的性侵害訴訟,而1960年代「性的共產主義」終於變質為1990年代動輒得咎的「性的斯大林主義(=警察國家)」。
   第十三章 自我疆界之捍衛:殲滅「狂慕者」
分4節,分析一個世上獨一無二的美國現象:「粉絲恐懼症」,造成僅出現於美國大眾文化的「殺粉絲」文類。我指出粉絲恐懼症的心理根源就是母親恐懼症:母親永遠是兒子的粉絲,兒子在世人眼中再不濟,在媽媽眼裡總是大天才;母子關係是沒有「離婚」的,對「分離與個體化」重於一切的美國個體來說,它符合關係終結後死不放手的「致命的吸引」行為模式。母親對兒子的攀附乃粉絲攀附偶像的原型。傳統婦女除了當妻母外並無其他的人生、把子女當作自己的人生,也成為美國驚悚電影中塑造自我掏空、竊取他人的人生作為一己認同的變態殺人犯的靈感。美國「分離與個體化」的人格把自我疆界絕對化乃產生被害妄想症的肥沃土壤-一切都是「殺母」始作其俑。
   附錄一A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人的「特性」:性篇
分6節,整理我從美國國會圖書館特藏室處挖掘的20世紀中期未發表的「當代文化研究」的材料,該計畫為大型多國國民性研究,由潘乃德(Ruth Benedict)和瑪嘉列特?米德主持,其下「中國小組」得出中國男性受媽媽影響過深、造成陰盛陽衰、性別倒錯的結論。該計畫雖云採取文化人類學的文化相對主義,但在思想深層處不脫懷理的「大媽咪主義」成見,而且有當時流行的「閹媽論」的蛛絲馬跡。美國人研究的是中國,流露的卻是自己心底的焦慮。
   附錄一B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的人「特性」:暴力篇
分5節,處理「當代文化研究」的後續:中國人「權威主義人格」的論述,文本採1960-1970年代之交政治學家白魯恂(Lucian Pye)及其弟子Richard Solomon的著述。他們把「當代文化研究」的母子角度改為父子,闡述中國人之現代化不類其他建國過程中出現認同危機,而是衍生「權威危機」,因此不反權威,而是嫌權威性不夠才造反(以文革為例)。此論調基本上是當時美國人悲鳴父親喪失權威、不足為兒子男性角色楷模、造成兒子逆反之投射。白氏師徒倆卻從此得出結論:從未經過「殺父」一關的中國個體發揮進攻性的能力受損毀。他們強調的雖非父母子三角的另一環:「娶母」,然其個體之攻擊能力受損實即等同性無能。附錄A&B令我得出一個結論:缺乏性與暴力的中國人格用「非美人格」定義便得。
   附錄二 美國大眾文化裏的殺父幻想
本章指出美國的殺父幻想並無高峰期,而是瀰漫在各時代,因為它是制度化的常態,但亦不妨順此母題的時代變幻權分列8節:(1)「國王必死」;(2)「浪子回頭」;(3)下一代比上一代道德上優勝;(4)謹防「爸爸陷阱」!(5)抵制上一代的「殺子」圖謀;(6)爸爸對兒子的心理摧殘;(7)父權的解構;(8)「男兒本色」的顛覆。此外,還多了一個『附錄的附錄:畫虎不成反類犬』,專談香港電影對美國殺父故事的模仿只得其形而不得其神。
   附錄三 殺母意識滲入美國的犯罪學思維
本章無分節,集中揭發一個現象:在美國的犯罪學想像裡,黑道人物是純陽剛的,他們的作為乃觀眾心底欣羨但實際上不敢為者,黑道的領袖人物尤其是「超男」(alpha-male)的典型。相形之下,心靈被「媽媽化」的變態殺手則具令美國人極度不安的「陰」素。他是一種人格缺陷,其情感狀態困陷於人生早期、與成人的「現實」脫節,其「性別」無法形成自不待言,在「異性戀」這個偉大的美國制度面前束手無策,必須訴諸殺害婦女的下策。心靈幽暗的罪犯文類在美國大眾文化裡蔚為大宗,造成在現實統計數字裡男性殺人犯罪率明明高出女性許多、但犯罪心理學卻把它「女性化」的怪現象。
   附錄四A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 (至二十世紀末)
1960年代「殺母」文類全盛期後,朝成語的地位轉化,其持續之久不能用劇本荒解釋,而是一種大眾共識的進一步凝固。附錄四A&B可謂該成語的史料大全彙編,並採兼顧主題鋪陳與時序排列的方式予以整理:該成語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反映時代的遞嬗,在20世紀期限內者即分成9節。
   附錄四B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
紀錄「殺母」成語進入新千年後的變奏,第一節『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殺母」依舊』一語道破它之周而復始,歷久彌新。餘下的五節按今日的時代精神剖析該陳年舊語,最後一節指出近年的異軍突起:今日已遺忘掉20世紀中期女性「陽具化」、男性荏弱化的危機,而改用「產後憂鬱症」與「代理性門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等時髦話語來包裝母親的毀滅性-該毀滅性則亙古不變。
   附錄五 是否也有與殺母唱反調的?
為避免全書論述的以偏概全,本附錄儘量蒐集反證,但這些作品多不成氣候,無法引起共鳴,甚至似是而非。因資料的稀少,本章沒有分節。
美國,一個文化上殺母的國度?──《殺母的文化》作者孫隆基教授專訪
20多年前,孫教授以《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引起廣泛討論,贊同的、批評的、反駁的兼而有之。時隔多年,孫教授又一本中文著作即將出版。打從出版社幾個月前第一次提到這書,我們就知道,他這次研究的主題也勢必將成為話題。
   孫隆基這次研究的主題是「殺母」。
「我為什麼會從這個角度去研究美國,主要是因為看到美國人怎麼談中國。」
孫隆基老師當年在寫《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時候,看到一些研究中國的英文著作裡會提到:為什麼中國男人怕虧?為什麼會說男性的精子是有限的,女性的吸收能力是無限的?為什麼中國男人會怕『精盡人亡』,是不是因為他一生沒有擺脫媽媽的陰影?美國人為什麼這樣想?「美國是從他的角度去看。對所謂中國國民性這個議題,提出一連串發問。可是從這些發問,我看出美國人心中執著的是什麼,因為我們中國人不會問這些問題。」
   美國人認為媽媽雖然扮演的是照顧者的角色,但是同樣造成你不能脫離她、依賴她;「或是以前美國人常說的,媽媽會造成所有女性你都看不上,因為你會拿所有女性跟她比,可是其他女人不會像媽媽這樣包容你。」
   孫教授說這看很多美國電影就知道。比如說《扼殺犯》(The Strangler)。這部電影將媽媽醜化的相當厲害:她長期住在醫院裡面,將兒子的財產幾乎吃乾抹淨;兒子還每天都要來探病,晚到半小時就被罵的狗血淋頭。「結果那人就將他媽媽殺了。他這裡反應出美國人擔心,一個人如果過分困陷於童年的安適狀態,就不會想改變,可是這在美國是行不通的。」
   聽到這,我問教授:所以這主角把媽媽殺了,不只是表面上受不了,其實是表示主角要根本脫離所謂媽媽照顧的『安適環境』囉?
   「是。尤其五O年代,美國的男性一定要主動,不只是男性,所有的人,都認為主動比被動好;甚至教英文作文的寫作手冊,都會說儘量避免用被動詞。主動的話是winner,被動的話就是loser。可是如果一個人童年任何事情都是媽媽代勞的話,他對女性的態度是沒法子轉變過來的。」
   一般來講,我們每個家庭裡面如果沒有什麼不幸的遭遇,總是有個媽媽。有人對媽媽的態度可能相當平等,有的可能態度很不好、虐待老人什麼。「但是如果我們心底深處總要有個投射、總要有個媽媽的形象的話,可以說這個人是不夠成熟的。」美國人擔心,這樣會變成以後你遇到女性的對象,都會覺得她是一個比你強大的力量,自己在她面前不能勝任。所以他就很容易將這種情形解釋成一個人沒有脫離媽媽的陰影。
   「美國人對媽媽的心理是分兩方面,一方面是童年時候,要盡母職;但成人以後,尤其我注意力轉向同代的女性的時候,你還在那兒夾纏不休就不行了。他們叫做smothering,母親前加個s,就是窒息。」
   所以這也算是個成年禮囉?美國人『殺母』的『目的』,其實是因為他們把人生的每個階段分得很清楚。當他覺得自己要過渡到下一個階段了,就必須要跟前一個階段做徹底的切割。
   『我不認為你有多偉大,你其實跟我一樣』。就是這念頭把爸爸殺掉了。
「可是我跟美國人談他們殺母,他們說沒有啊,我們哪有殺母,我們是殺父。我說你們殺父已經制度化,殺母是『暗疾』,這東西不能講出口,因為是變態的。」殺父?「因為父親代表權威。」
   「這裡的殺父不是說你用個槍用個斧頭將他砍死,是說人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將他心底的爸爸的陰影去掉,這樣叫殺父。有個女小說家,叫做Mary Renault她寫本書叫做「國王必死」(The King Must Die)。國王不死呢,就像英國今天的查爾斯王子,他到60歲還是儲君,他們認為一個人要避免這樣的問題。所以殺父是為了我要取代你,我要變成國王。」
   「這跟殺母很不一樣,男人殺母絕對不是他想變成女性,而是他想將他心裡面的女性化、柔弱化、被動化的因素刪除掉,到後來還是要變成像他爸爸那樣的男子漢,但一山不容二虎,兩個男子漢一定要火拼,這火拼不一定用拳頭火拼,有時候是他心理上到了某一天某個時刻,就認為『我不認為你有多偉大,你其實跟我一樣』。就是這念頭把爸爸殺掉了。」
   女性呢?女性的殺父,是將父親描寫成童年時姦污她的衣冠禽獸。
聊到這,我問孫教授:從開始您都是以男性做例子,那女性呢?我想現代的女人應該不想取代媽媽的角色了吧?「女性也有殺母,女性的殺母其實是想殺掉賢妻良母的角色,」她不要做媽媽?「對,而且看到媽媽那個樣子就很討厭。七O年代我在美國看到的情形是,如果有人跟一個女的說你很像你媽媽,這是一個很大的污辱。」「至於女性殺父,主要從殺夫開始,經典作是『與敵人共枕』。一般女性殺父的電影,多半不是將父親殺了,是將父親描寫成童年時姦污她的衣冠禽獸。」將爸爸衣冠禽獸化、妖魔化,變成是殺父的一種方式。孫教授說,九O年代太多例子了,比如說改拍的『李爾王』。大女兒二女兒為什麼這恨她爸爸?因為她們被他姦污了,小女兒因為沒有,因此就倒向爸爸那邊。以前莎士比亞認為她是孝女,大姊二姊是壞人,可是到了九O年代重拍,爸爸就變成衣冠禽獸。
   「我說美國女性殺父,是有點像美國男性殺母,她是說我受到你的損毀,就像男性受到母親的損毀一樣,就我受到你的損毀,我變成性無能了;女性我受到你的損毀,是性侵害。這我後來就歸結出一個,美國女性殺父跟美國男性殺母,是一種歇斯底里的,它不是一種制度化的東西,意思就是他們自己不認為是常態。」可是他們潛意識是有這個想法的?對。
   雖然我們討論的是個看似大逆不道的議題,不過氣氛一直是非常輕鬆的。其一是孫教授一點不給人嚴肅說理的感覺,這點跟讀他書的感覺很像:議題是嚴肅的,不過用辭口氣卻沒那麼生硬,讓既非學者也非專家的一般人如你我,不需要太費力就讀進去了。其二則是因為打從一開始,教授就一直舉非常多的電影做為例子解釋。
   其實在新書《殺母的文化》中有滿大篇幅在討論美國電影中反映的殺母文化。只是,為什麼講的是電影?照教授的說法,因為電影是大眾文化。在大眾文化中的例子夠多,才足以反映一般人普遍都是這麼想的。不只要有人拍,更在於要有人看。
   驚魂記』你在香港放,大家只當作驚悚片在看。他不是抗拒,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一來是要夠廣泛,二來,我找到了連鎖。我書裡講尼采超人論那段,提到有個懷理,他反對『大媽咪主義』,可他會替好萊塢寫劇本耶。像現在漫畫裡飛天的那個超人,有一半是他構想出來的。他沒有掛這個名字,可是最原始的靈感是他提供的。漫畫的超人跟尼采的超人不是一回事。不過我好像找到一個連鎖,就是懷理,菲利普?懷理。」教授說,他發現有些電影裡暗示了美國人這個殺母的心態,開始往這方面研究才發現例子竟然多得不得了;所以又看了更多電影,不只看之前不看的,還會反覆看好幾遍,只是為了確定電影裡到底有沒有那個意思。
所以教授覺得這是有模仿性的嗎?可能一開始懷理在他的劇本裡寫進了這心態,後來就一個一個學下去?
   「像我剛說的,電影要有觀眾才行。像『驚魂記』在香港放映,人家只當作一個驚悚片在看,根本看不出什麼道理。」教授說的是最原始的那個版本,電影主角的靈魂被媽媽佔有,他不能進行同代的性愛關係,因愛成恨一連殺了七個女人。只是他殺人,不是「他」去殺的,是他人格分裂以後,媽媽的那一半去殺的,所以他殺人時穿上女裝、戴上假髮。
「這故事你在香港放,大家都看啦,沒有人模仿。香港台灣專門偷好萊塢劇本的,可是這東西沒有人模仿,模仿不了的,因為大眾心理沒法接受那個東西。他不是抗拒,是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如果東方人看不懂,那歐洲呢?
「美國的殺母,我看有一半是來自於歐洲,只是在歐洲沒辦法落實到大眾文化的層次,就好萊塢那個層次。可是你看歐洲哲學家的思想裡是有的,尤其提到世紀末思潮的,比如說尼采。書中有一章,我就專門講尼采、懷寧格、勞倫斯,沒有一個是美國人。」世紀末思潮顧名思義是一種悲觀主義,好像是說文明已經走到盡頭了,文明沒落最明顯的一個表徵就是男性的女性化。勞倫斯說文明沒落、人種退化,主要就是因為西方的男性已經不像男性了,所以他提倡在每個男童身上要激發父親的火花。
   「像我剛剛提到懷理發明的那個『大媽咪主義』,其實就是母親沙文主義,是要打倒的東西。可是懷理本身是孤兒啊,他沒有媽媽,所以不會是因受媽媽虐待他才痛恨媽媽。這根本是看書看來的。他看誰的書?大概就是這些人的。可是這是高檔文化,不是大眾文化。所以你知道西方菁英文化是有這一脈思想,只是歐洲沒有好萊塢化而已。」
   不過好萊塢感覺到危機了:沒有男人,將來那一代美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
「現在回頭看當時電影我覺得恍如隔世。」教授提到從五O年代起父親權威的失落、七O年代起離婚率開始壓倒結婚率,一直到九O年代美國的女性的「殺夫與殺父」狂潮,「現在電影又開始大書特書爸爸,你看『博物館驚魂夜』、『防火牆』,都是說家裡沒有爸爸不行。為什麼?因為美國連好萊塢都感覺到這個危機了,家裡面沒有男人不行,沒有男人將來那一代美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像『世界大戰』,已經被老婆趕出去了還要拼命回來找兒子;『24小時反恐』也是,他一邊在外面反恐,一邊還是要回來看女兒,女兒被綁架了,他還暫時出賣國家要先救回女兒。」這完全是最近小布希上台以後新的風氣,其實有一點亡羊補牢的感覺,因為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爸爸要怎麼『回來』?即使一個禮拜履行一次父子義務也好,他希望美國男人有這個東西。
   所以他算是一個大眾宣導短片囉?我問。「我開始以為這是美國宗教右翼的宣傳攻勢,誰知道現在變成主流。這其實是九O年代女權革命的一個逆反,因為現在覺得他們搞的太過份了,甚至有人提倡單母親家庭是比雙親家庭優越的。因為美國家庭已經在瓦解了。」我很好奇,這跟中國文化有關係嗎?比如說東方熱帶起的中國傳統家庭的觀念?
   「你看過功夫熊貓沒有?看了就知道,裡面特別強調功夫熊貓跟他爸爸的關係。人家說,你看他功夫學我們中國的,父子關係也學中國。我說這不是學中國的,是剛好美國現在流行父親熱,這就是美國的東西。另外還有兩部電影,一部叫『大智若魚』,一個叫『盛夏獅王』。」盛夏獅王是講一個小男孩跟兩個叔叔住,叔叔一天到晚灌輸他們當年的英雄事蹟,我們看起來以為是吹牛的,什麼中東呀、阿拉伯呀,英雄救美救公主啊。後來叔叔死了,他們當年講過的那些人通通來送葬。兩部電影完全一樣,為什麼連著兩年同時出現了兩部一模一樣的電影呢?「現在不只是說全家被綁架,爸爸回來將壞人殺了。他要的男性,是能夠讓小男孩模仿,是偉大的,不是凡人,不是窩囊廢。」
   中國傳統就是個殺母文化?
最後,其實是我們一開始就想問的問題。殺母,這個顯然在中國文化中更屬禁忌的話題,尤其我們知道教授接下來還有出版簡體字版的計畫,「教授覺得,中國人,或是我們說接受中國文化教育的人,能接受殺母的觀念嗎?」
   簡體版我正在談,他說殺母兩字不太好,問我改成「弒母」好不好?」殺皇帝才用『弒』,殺君主耶,書裡還提到殺夫,怎麼弒?「可是弒有大逆不道的意思。你弒君,沒人會贊同弒君,可是可以研究,這就沒有違反他的價值觀。」
   教授還提到,他覺得中國人比較不能接受的還有關於獨立跟依賴的觀念。「美國人強調獨立,強調分離與個體化,最怕的是中國人這種人我界線不明朗的狀況。另外我也說中國人的母親崇拜跟集體主義有關。」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母親崇拜是什麼?是要媽媽變成耶穌,受盡苦難,然後被犧牲掉。美國人說我為什麼要這樣為兒女犧牲呢?我也有基本人權。但是東方人期待一個人作了母親之後,就沒有人權,他的生命不是為他而活,是為子女而活。
   所以我們根本可以說中國傳統就是個殺母文化?
「對,而且他殺得更高明了,他的殺法是把你供在神壇上。」
   幾乎是在一個如此大逆不道的結論中,我們結束了訪問。聊了近三個小時,教授前後提了10幾部電影,藉由電影片段的描述來向我解釋他的殺母理論,除了教授本身對美國文化的透徹了解,他看電影看得非常深入,加上史學訓練的嚴謹,很特別,很有道理,也很有意思。聽著他跟我們細細聊著,殺母,不僅僅只是個驚悚的標題。
序《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
  1. 成書的背景
  我在1983年出版了《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後,進一步批判中國人的「母胎化」,涉獵了二十世紀中期美國人研究「中國人性格」的資料,其中有「中國男孩身上母親的影響過重」的論斷,這批資料我如今把它們整理在本書附錄一裡頭。我在同時期的美國小說和電影中,亦留意到大量的「殺母」故事。這兩者難道是偶然的平行?
  待到在一九九O年代寫作《未斷奶的民族》時,我試圖把中國人的母親崇拜與美國人的「殺母」合論,對兩者都作出批判,結果是內容超載,思路旋繞,題材陌生,並不理想。我當時的構想是,將來如有機會改寫這部著作,會只留下探討中國人的部分,關於美國人部分則另獨立成冊。
  我在2002年發表了中國國民性的論述史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把美國人這部分當作第六章,但重點仍然是美國人如何在談中國人,美國方面的文化背景仍有待深入。2005年遷台後,拿到國科會的研究計畫補助,得以全面展開以美國為主的「殺母」主題研究,在此對國科會特致銘謝。
  2. 「殺母」是美國的國民特徵?
  「殺母」這個題材大逆不道,難於被人接受,尤其是東亞讀者。當今可以有同志和變性人的研究,並且組成團隊、形成網絡,但「殺母」研究將是獨步天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它在世俗陋見無視的、蒙眼的、否認的、噤聲的、鎮壓掉的一些角落裡建構了一整個透視美國文化的角度,其重要性不亞於從基督教角度去理解美國—事實上與該角度同等重要。本書把美國的殺母文化追溯至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的「世紀末文化」,它是一股與基督教背道而馳的世俗化潮流,而且專挖掘人性的陰暗面與非理性成分,並已成為今日大眾文化的主要內容。
  美國的殺母文化的源頭固不限於「世紀末」思潮,也包括與它共時的達爾文進化論,甚至長期內含於基督教文明的「夏娃論」,透露文化詮釋的多元性質,但「殺母」是否即呈現美國的國民特性?固態與原質的(hypostatic)「國民性」是一個陳腐的觀念。我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已避免用這個二十世紀早期的陳跡,但不少讀者仍挾此固態立場去理解我的「深層結構」。思想沒受過訓練的人,傾向將一組用詞指謂的對象當作該對象的本質,並視其能涵蓋該文化整體,或至少是它的「劣根性」大全。他們不會考慮是從哪一個角度看?相對什麼來說?為何而發?
  但是,自詡為思想受過訓練者又如何?荷蘭學者馮客(Frank Dikter)視《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為眼中釘。在他心目中,連「中國人」這個名詞都是不合法的:你如果只研究了兩百份材料,就只能談這兩百份材料裡的「對象」!在這種掩耳盜鈴的手法下,他最明目張膽的「西方中心論」就紛紛出籠:中國人搞種族主義、尤其針對白種人;中國人缺乏個體化的情慾,後者只用來替傳宗接代服務;中國人的世界觀是整體主義的,非但模糊了個人與社會的界線、不信任多元民主,而且與現代科學相左;中國文化又是家長式的,允許國家權力對個人進行道德改造;甚至連清朝不成功的禁止鴉片煙之舉,都是干涉個人的權利,等等。馮客可以心安理得說:我並沒有涉及全體中國人,只在談有限材料給予的對象而已。白馬非馬,局部非整體,他絲毫沒有涉及「中國人」!
  馮客這種文字遊戲騙得了誰?他僅僅抓住語言只是符號這點,認為符號背後沒有固定的「本質」,就將「中國人」這個意符整個地架空。孰不知先設定有些意符所指對象必須是空的,即涵示另一些意符所指是實有的,這樣的設定其實是將「空」「有」都予以本質化。這好比學佛學了半調子的人,只知道說「一切皆空」,卻被中觀學說糾正:執著於「空」與執著於「有」是同等的執著,執著於「非空」與「非有」也是執著:「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有無亦不生。」中觀論相當符合今日的解構論,因為設定有「自我」,並從自我的立場設定「他者」,才有了我與他,兩者皆有,也可以是皆無:「若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離自性他性,何名為如來?」馮客在論說一批材料時建立了自己這個主體—沒人說這就是馮客該人的「本質」,只是由兩百多份材料的客體構成的那個「馮客」,被他構成的「中國人」,固然如他所說並非全體「中國人」,卻畢竟是在他的話語底下被「他者化」的「中國人」。
  「殺母的文化」是否呈現美國的國民特性?答案是:它不是實證主義意義裡的客體、供在那裡讓我們去發現的對象,而是我從美國人批判中國人母親崇拜引申出來的一個題目,它與中國人母親崇拜呈對角線狀的對立。這個現象既然是非中國的,自然成為了「美國的」,事實上乃是美國人與中國人相互把對方「他者化」的產品,是在同一個話語裡打轉。後結構主義心理學家夏克.拉岡(Jacques Lacan)即說:「言語總是主觀地包含了自身的答案。」
  3. 章節內容的歷程:從迎合女性主義路線開始
  一開頭,美國的殺母幻想似乎與「男性理想」絲絲相扣,到後來卻發現並非那麼簡單,但追蹤這條線索仍得從該理想開始,指出「殺母幻想」乃其很重要的一環。本書的第一章把追蹤的起步點設定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該時代透露出強烈的男性焦慮,表現為對「原野」的嚮往和對「神經衰弱」的防禦,前者為對「雄健性」的追求,後者乃對「女性化」的恐懼。由於時代的限制,該時對「雄健性」和「女性化」的思考仍以國家與族群為單元。但從第二章中已清晰看見:原野的理想落實到男童的性格培養,背後透露的焦慮具有當時流行的達爾文思想的背景。
  交代了世紀之交的背景,即兵分兩路,追蹤兩條線索,一條是「雄健性」、「女性化」一類話語從族群化朝個體化方向之演變,由談種戰與國家決鬥轉向談人格,其具體表現為美國「性別研究」的成形,它組成第四章的內容。從一開頭,已可看出男女的兩極分化被當作常軌、同性戀成為最大偏差。這種靜態的分類至戰後演變成心理動力學模式,亦即:視男性的形成為從與媽媽不分化的階段到全面對立階段,該過程同樣是一個理想,也在前提上預設了對不完整的過渡階段衍生焦慮。「心理動力學」基本上打上佛洛伊德性慾化的人格成長論之烙印。與此同時,佛洛伊德亦被美國化,新佛洛伊德派把祖師的人格內發階段論修正了,改成對「母子關係」的強調,並視男子與母親認同為精神分裂之導因,同時把精神分裂等同於同性戀。
  因為線索的紛繁,本書在第三章開始追蹤另一條線索:尼采一脈的「仇母論」,其背景是世紀末思潮的文明沒落、人種退化、陽剛隳沉氛圍。尼采將「文明再生」的希望寄託在「超人」身上,同類思想家包括奧國的懷寧格、英國的勞倫斯、美國的曼契金與菲利普.懷理。後者以發明「大媽咪主義」一詞著名,也替好萊塢寫劇本,直接與美國大眾文化連線。三、四兩章的提供的線索至二十世紀中期匯聚成為一股巨流,引發了世紀中期性別危機與它的伴隨現象:憂慮父親做主的傳統家庭之動搖以及對「陽具型女人」的恐懼,並把女性被當作黑暗勢力的代表。這些題材在第五、六章中獲得發揮。
  第七章聚焦於一九六○年代美國電影的「殺母幻想」高峰期,也是該母題的經典著作時代。當時,美國進入性解放的革命,「媽媽的乖男孩」不能適應新式的自由性愛方式,譴責母親造成兒子的性無能,幾呈歇斯底里狀態。其時,戰後的嬰兒潮一代也長大成人,變成叛逆的一代,也是「殺父殺母」最起勁的一代。「殺父」並非本書的研究重點,因此被收入附錄中。更關鍵的是:父親的權威在當時已被視作蕩然無存了,它其實與陽剛隳沉、母親霸權(大媽咪主義)的悲鳴前呼後應。而且,打倒父權是美國男性的「成人儀」,是人格成長的制度化,也沒有湧現特別的高峰期或經典著作時代。相形之下,美國「殺母幻想」的材料就廣泛得多。
  我的「殺父殺母最起勁的一代」歸根到底仍以「殺母」為主的洞察是精準的,事實上,緊接著一九六○年代男性「殺母」的高峰期是女性在一九七○年代的東施效顰。戰後女權的第一炮也從「殺母」開始:要「殺掉」由母親這個模範輸送的「賢妻良母」角色。女性真正出現「殺父」高峰期是一九九○年代,主要表現為與女性「殺夫」相互呼應的殺父幻想,乃女性對男性進行的「文革」—這是本書續篇《男性的邪惡王國》要處理的題材。在本書的第八章裡,我們止於女性「殺母」的高峰期:一九七○年代。
  4. 章節內容的歷程:超越女性主義的角度
  到目前為止,我的分析架構不離美國女性主義立場,但再探討下去,該框架即遇到了極限。戰後女權運動復甦,走出的第一步也是「殺母」還情有可原,說是受了男性意識的洗腦。它很快就促使女性主義跨出第二步:擺脫與男性中心觀點任何沾邊,強調母女的延續性與傳承。第九章〈女性主義如何重建「母親」〉追蹤了這個發展。男女分道揚鑣逐漸湧聚成一九九○年代的「殺父」與「殺夫」高潮,出現兩性形同敵國的局勢。這一路的發展仍然具一致性,如果把女性主義革命堅持到底,一九九○年代的極左思潮乃其邏輯的歸宿。
  然而,女權分子提出的「母女親和論」不論與美國社會或大眾文化都不符。沒人注意到美國人的母女關係特別親和、會超出母子關係,大眾文化裡女性的「殺母」仍照行不誤。性別觀點終於觸礁,因為它忽略了其他角度,例如:代間。美國文化的「殺父殺母」不可能只是性別政治問題,它更多地反映了代間衝突,男孩反母親、女孩一樣反母親。此現象在第十章〈言不由衷的母女親和論〉中深入分析。
  自此,「性別對立論」就讓「代間斷裂論」占了上風。這個轉折令我挖掘到美國文化更深層的原則:分離與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既然下一代必須與上一代徹底斷裂,方能成形,個體之間自然也力圖避免人我界線不明朗的狀態,否則自我疆界就無法維持、個體性(individuality)遭到威脅。這可以解釋美國式個體為何亟亟於擺脫人生早期狀態,把母子關係設想成最大的陷阱!這原本是男性的成長觀,視「人我界線不明朗」為來自母親的威脅,並把這個威脅氾化成婦女這一整個性別的屬性。女性主義者為了對抗母子對立的命題,轉而強調母女的延續性與傳承,行得通嗎?
  母女親和論終於證明是曇花一現,成為女權運動史上被遺忘的一章。進入一九八○、一九九○年代,美國的女權思潮走上另一條與男性分途之路:楚河漢界、形同敵國、兵戎相見。性別的兩極化不再是「男性追求分離與個體化、女性搞人我界線不明朗」,而是索性成為各自分離的單元,「分離與個體化」脫離男性的專利,終於成為全民理想。在「反思鄉、反懷舊」的文化總氛圍中,也只得如此。
  兩性形同敵國將成為本書續篇《男性的邪惡王國》之內容,本書剩下的部分是它的前奏。第十一章〈殺父殺母的心理倒影:殺子〉繼續追蹤代間矛盾這條線索,用美國人的「殺子幻想」來反證「殺母幻想」的代間斷裂性質。「殺子」雖然仍屬代間斷裂,但已與反權威、反宰制無關,更不能用性別矛盾去解釋,只能理解為純粹「斷裂」。第十三章則討論一個更令人意外的現象:殺狂慕者,狂慕者俗稱「粉絲」。從這個奇特的幻想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美國人對「人我界線不明朗」的恐懼,它幾近被害妄想,其保衛「自我疆界」則呈歇斯底里狀態。殺狂慕者的幻想其實有殺母幻想的迴響:母親與狂慕者都是沒有「自我」而黏上別人者,都是用投射自己的願望限制被投射對象的自主權,甚至用取消被投射對象的存在來實現自己,因此,到後來演變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第十二章〈失去的地平線〉是全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它探索了另一脈美國思想,亦即是把「母子不分離」當作是最完美的、渴望重溫的終極性愛境界。前面各章都謂「母子不分離」導致人格困陷於人生早期,在美國遭大力聲討,如今又如何解釋這個一百八十度的逆轉呢?在某一個意義上,它是自我疆界絕對化、人與我界線勢同涇渭的人格對「失去的樂園」之緬懷,卻暗示了母親唯有在「愛慾化」的情景中才能被接受。
  這是什麼心態?佛洛伊德早已從嬰兒身上發現了性慾,這個見解且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共識,雖然在連成人都有點非性化的東亞,它並不構成什麼「現代」意識。縱使佛洛伊德十分有創見,嬰兒身上的性也不過處於萌芽階段,因此,所謂「愛慾化的人生早期」並非兒童的思考,正是成人的幻想。在性成長與性別認同的意義上,「愛慾化的人生早期」乃由父權代表的文明還沒對人的原慾摧殘前的理想狀態,在這個階段上,原慾還未被強迫納入異性戀的渠道,它容許「多樣相的變態」。
  因此,在殺母文化中出現這個環節,非但沒有否定殺母文化,而是替一九八○年代中期以後同性戀、雙性戀的主流化找理論根據。它基本上製造了更多的新認同、更另類的分離主義、更多途的分道揚鑣,更多面的勢同水火,也與女權左翼的「異性戀是父權社會底下男人剝削女人的制度」命題互為犄角。
  5. 未完成的交響曲
  說到這裡,《殺母的文化》就不得不與它的續篇《男性的邪惡王國》切割。原本計畫是一氣呵成:我追蹤男性「殺母」與「殺父」這類線索,蜿蜒至一九九○年代女性「殺夫」與「殺父」的高峰期,發現基本上用的是同一個模式,亦即是主體受到宰制,必須打倒或消滅主宰的他者,個體從被動的「受害者」(victim)反客為主,變成「能動的主體」(active agent),否則「分離與個體化」就沒有完成。這種自我的徹底完成(coming into one’s own)在心理上不會為他人留下空間。代間否,定還牽涉到權力移交問題,在這一點上,美國男性成人儀的「殺父」替一九九○年代的女性「殺夫」提供了一個典範。
  在病態學方面,一九九○年代女性的「殺父」與一九六○年代成形的男性「殺母」經典範式則在大同底下出現小異。男性的角色模範原本是父親,殺父是儲君繼承王位,由兒童變成像父親一樣的男人;男兒受到母親宰制卻是變態,是性別角色錯亂,造成心理畸形和性無能。女性受爸爸殘害的方式則是童年受到性侵犯,造成花痴(nymphomania)或多重人格分裂症(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子女受到心理摧殘皆同,差異在於:母親的加害方式是「閹割」,父親的加害方式則是「強姦」。一者是被剝奪性能力,一者是被性強加於身。它是一種什麼邏輯?顯然,主動地獲得「性」乃能動的主體之健康指標,但「性」之為物又是顛覆自我疆域的。這也算是美國文化的一個死結吧!
  本來認為必須要說到這裡,「美國的殺母文化」才算交代完畢。但這將使內容超載,重演《未斷奶的民族》一書的錯誤。而且,書寫得太慢了,已挨過一九九○年代女性「殺夫」與「殺父」的高峰期。進入新千年後,出現新的發展,亦即引起了反彈,促成小布希年代的美國大眾文化大力宣揚父子感情。把這個新發展與一九九○年代的美國「文革」合論似乎更為恰當,它證明歷史是一個說不完的故事,它還在發生中,本書只能築一條人工的堤,把歷史河流隔斷於某處。
推薦序 十年磨一劍 by黃光國
  這本《殺母的文化》是作者繼《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未斷奶的民族》之後的第三本鉅構。孫隆基教授在撰寫這一系列著作的時候,心中關注的焦點其實是「中國人的性格」。然而,任何人想要描述「自我」的性格,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個跟自己明顯不同的「他者」,作對照性的描述。所以孫教授在寫完前兩本有關中國人性格的著作之後,就再接再厲,花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完成這本鉅構。這種作法跟許烺光寫《中國人和美國人:兩種生活方式》,或我寫《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是十分類似的。
  然而,每一個學者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都會因為自己所受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旨趣而有不同的視域,他們對於同一問題的詮釋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許烺光是人類學家,他用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收集各種文化材料,撰寫他的著作;我是社會心理學家,根據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建構理論,從事實徵研究。最令人感興趣的是孫隆基教授,他以心理分析學派的理論作為基礎,用歷史心理學的方法,從中、美兩國大眾文化的產品中找尋材料,來支持他的論點。
  這本書有個副標題《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換言之,孫教授收集的材料,時間橫跨一百年,他研究美國許多著名電影和文學作品的情節,分析每一個故事中的親子關係,說明美國文化中個人的所謂「成長」,就是要從依附父母的狀態中獨立出來,完成「分離個體化」的歷程。相反的,在儒家文化傳統的影響之下,中國文化強調的是親子之間永遠不斷的照顧和回報,以及家人之間的相互扶持,這種講究關係主義的文化,孫教授稱之為《未斷奶的民族》,美國人的強調個人主義,他稱之為《殺母的文化》,其理論依據都是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如果要將本書易名為《殺父的文化》,其實亦無不可。
  正因為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取材自美國大眾文化中的故事情節,這本書的撰寫不僅有學術的嚴謹性,而且有文學的趣味性。作者對於書中所引的每一部文學作品和電影故事,觀察入微,描繪深刻,而且文筆流暢,可讀性極高,讀來讓人感到興味漾然。古人有云:「十年磨一劍」,看到寶劍的鋒利,就可以想像主人磨劍所下的功夫。讀完這本書,除了佩服作者分析事物的洞識之外,令人感佩的是他長年的投入和堅持:沒有數十年的「磨劍」功夫,怎麼可能寫成這樣的作品?
   內容連載
   摘自第一章第8節:野性的呼喚
美國人欲維持自然之粗獷,是極力把自然男性化,而「男性」的行為規範是主動和宰制。
   中國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有與人打架的經驗,因此較難理解老羅斯福的童年遭遇具有典型的意義。今日美國新男性運動的理論家山姆‧基恩 (Sam Keen)回憶他十四歲時發生的「最後一場真的打架」(last real fight):說起來真丟人,他被一個「娘娘腔」(sissy)揍了。「當天晚上,好像在一個漫畫故事裏的場景般,我發誓在未來永遠不挨他媽的娘娘腔的揍」,他開始鍛鍊身體,矢志把「一個九十八磅的荏弱者轉化成一個既精瘦又兇狠的打鬥機器。……多年以來,一直到三十五歲,我都一直在青年會做健身運動。」 由此可見,從二十世紀之交到二十世紀之末,美國這個男性理想是歷久不衰。
   老羅斯福的原野理想,使他認為西部才代表真正的美國,也令他大力促進保護美國境內自然環境的運動。他的政府圈定受保護的國家森林地區,比他的三位前任加起來還要多;他的總統任內把國家公園的數目增加了一倍,其保護自然環境政策使後代受益匪淺,但其精神和今日的環保很不一樣。後者往往和女權、和平運動與非暴力主義連在一起。老羅斯福的一個嗜好則是狩獵。他在1909年卸任總統職後即前往非洲狩獵,為紐約的自然博物館收集動物標本。至於今日家傳戶喻的「泰地熊」(Teddy bear)正是由他的名字(Theodore=Teddy)命名而來,其淵源相傳是由於他施恩不殺一頭老態龍鍾的病熊。
   顯然,老羅斯福保護不被人工破壞的原野這個意圖基本上不是道家式的崇尚自然,而是維護粗獷的野味,以便抵制都市化的柔弱和本能退化。這個透過「原野」來讓生命力重新湧現的憧憬,也表現在他同代人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Call of the Wild)中;在這部發表於1903年的小說裡,一頭家犬回歸自然後恢復為狼,但牠是先受過文明的洗禮才去「重溫」野性的,因此又比一般狼狡猾,反而成為了狼群之首。老羅斯福和傑克‧倫敦筆下的「自然」並非是自然本身,而是經人工賦予了價值的「自然」,它毋寧是一個文化符號。中國人傾向把自然想像成「母懷」者,也並非真的讓自然擺脫人為的機心、還她一個天真純樸,仍然是人追求逍遙安適的意圖之投射。美國人欲維持自然之粗獷,則是極力把自然男性化,而「男性」的行為規範是主動和宰制。
   因此,老羅斯福的保護「自然環境」不排除人力對自然的積極干涉,例如,利用聯邦政府的力量大量灌溉西部的荒地、填平沼澤,以及從事大規模的植林。他說1902年填平沼澤的工程需要克服的障礙和巴拿馬運河工程的一般艱鉅,他的政府為灌溉工程而築的水壩也「比先前在世界任何地方築的都來得高」 ——倒是有點像當時的「三峽工程」了!它除了為後人保留資源的理智思維之外,也表現人對自然的優勢地位。
   一位研究美國人原野理想的學者說:「美國人對未經人手改造的自然是不生感情的。不斷把原野理想化的嘗試終於製造出一門貧瘠的、充滿公式化的藝術:『西部故事』。」 西部故事裏的「獨行俠」(The Lone Ranger)正是這個原野的神話化。它透露美國文化中男性的雄健理想:一人一馬一槍,馳奔在原野間。這個「原野」並非如母懷一般的大自然,而是響尾蛇與帶刺的仙人掌充斥,個人並不從她的懷抱裏尋找慰藉,而是「雄健地」征服她。然而,老羅斯福時代已聞環保運動的先聲,當時西方文化裡湧現「歷來由土著與遠東文化持有的觀點」,即自然界非因人而存在,有其自身目的存焉。 老羅斯福具有「大獵物的狩者」(a big game hunter)的一面「不一定為公眾所喜愛」。
   摘自第二章第2節:男女教育分途說
在1873至1874年,哈佛大學的校監愛德華‧克拉克醫生(Edward Clarke, 1820-1877)發表了《教育得看性別:女孩成功有多少機會》(Sex in Education; Or, A Fair Chance for Girls)以及《腦的建構》(The Building of a Brain),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生常談提供了科學的基礎。他引用最新的權威:達爾文於1871年發表的《人類的由來》,書中指出進化階段越高、性別亦越分化,雄性的新陳代謝率高於雌性,因此多變異,具有更多的屬性面對自然淘汰,變得更強、更聰明,雌性在新陳代謝方面已經不利,又被母職加諸其身,唯有依賴雄性一途,既然無需全面投入生存競爭,就越來越落後於雄性。達爾文又將心智功能排成位階,最高是理性,然後依次是想像、直覺、情感,最後是本能,男性偏向上方,女性偏向下層。克拉克把達爾文學說應用到教育學上頭,並敲響警鐘:要求女子承擔男子一般的教育會使她的大腦受損、胸部退化、子宮萎縮,經期停頓,非但成不了事,反而對社會糟蹋了當好母親的材料。
   從同一個達爾文主義前題出發,美國心理學泰斗史丹利‧賀爾(G. Stanley Hall, 1844-1924)在19-20世紀之交提出男女教育分途說。賀爾乃現代心理學創始人馮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的美國大弟子,他回國後從事改造教育的工作。賀爾於1892年與其他25位學者創立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並出任首任會長。賀爾反對中學男女同校,似乎和民國初年中國的保守派觀點相同,但後者是基於「有傷風化」的考慮,賀爾的論據則是以生理爲根基的心理學。他認爲男與女在心理上很不同,在成長的關頭上,必須在不受對方的影響下,任何一方才能「順乎自然地」發展得完整。賀爾不是性保守的衛道之士,他甚至支援婦女解放,不過他的看法是婦女該從男性理想底下解放出來,而不是去變成跟男人一樣:
   男人與女人不論在活動範圍、感覺、皮膚、器官、能力、所犯的罪、所患的疾病各方面都不同;這些差異被今日的科學加以推演、加以強調,因此文明日進,兩性差異必日增。在原始狀態,男女身體結構與從事活動都差不多,真正進步發生在兩性分殊,把原先存在的差異予以繁衍與加強。性別之間的差異,在具性活動的階段就達到了頂峰。小男孩與小女孩玩在一起,做同樣事情,在多方面品味相同,對性無知覺。人到了老年階段,兩性的差距也開始復合──老漢與老婦變得彼此相同,在此意義上,也成為了無性別。
   唯有在青春期,兩性的差異最顯著。在此階段上,幾乎世界各地有此共識:男女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在這個緊要關頭上至少需有二至三年彼此隔離,讓心身都發生醞釀作用,達到功能的成熟,導致婚姻生活。這個傾向亦充份表現在家庭生活上。從十二到十四歲之間,兄弟姐妹過著比以前更彼此脫離的生活,無論在家內的操作、遊戲、興味,皆出現分殊。這全是生物學現象,是正常的。因此,學校及其他機關就該把這個分殊推至極端,使男孩日益成爲男子,女孩日益成爲女子。我們該尊敬性別差異的自然法則,切不可忘記做母親與做父親是大不相同的。男女當各自中止相互模仿,中止相互爲對方設下楷模,好讓各自發揮本性,在兩性交響樂中奏出和音。
   顯然,在「對性無知覺」的小孩階段,兩性不分化狀態並不礙事,但為了成長以後「導致婚姻生活」,就必須「使男孩日益成爲男子,女孩日益成爲女子」,這是由異性戀體制規定的一項急務。賀爾爲此重彈了「文明越進化、性別越兩極分化」的濫調,無什創意。他的創新在於提倡男性在小男孩階段必須「重溫」(recapitulate)人類進化的初民階段。「重溫說」的創始者是德國進化論大師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 1834-1919),他認為人從懷胎到誕生是在九個月之內重溫從單細胞到人類的千百萬年進化過程,而文明人的童年階段則相當於「初民」的進化水平。賀爾則把它應用在教育學上,他責備現代教育、尤其是女老師把小男孩柔弱化,再演變下去會造成人種退化。 既然男孩成長的各階段會「重溫」人類文明的進化史,待到了成年階段自然會超越「初民」階段,但卻能保留一個健康的本能內核,使文明建立在一個更健康的基礎上。然而,賀爾卻不主張女孩去「重溫」初民階段,在他的眼中,女性代表的正是「文明化」功能,對復活了的男性本能具制衡作用,但文明只有女性一面就靜止了,沒有男性帶頭衝鋒的文明就是守成。這正是他的男女教育分途說的精神所在。這個分途說的出發點顯然是達爾文「雄性是物種的革命派,而雌性則是物種的守成者」的命題。
   摘自第七章第6節:劃時代的經典傑作《驚魂記》
而《驚魂記》裡的一段話卻透露美式思維所念念不忘的「權力」因素。在第一集裡,諾曼‧貝斯……
   1960年,希區考克製作了至今仍膾炙人口的《驚魂記》(Psycho)這部電影。其故事有關一個外表成人心理卻是兒童的人(man-child):諾曼‧貝斯(Norman Bates)。他是一個處於偏僻地點的小旅館的主人,他的精神病使他前後殺了七個路過的女住客。他年幼時母親精神有問題,害得他在精神上也從未斷奶。在諾曼少年時代,他媽媽與情夫搞關係,令他妒火中燒,遂把兩人都毒死。犯了殺母的大罪,他的精神就全面失常,他把媽媽的屍體挖了出來,製成標本,放在家中,又把自己的人格一半分給媽媽,把自己的聲音變成男女兩種,互相對話,恍如母子在一起過生活,事實上,他變成一身具雙重人格、陰陽兩性。亡母的陰影既盤踞他的心靈,他對凡挑起性慾的婦女都予以殺害—在他扭曲的心靈中,則是「占有欲很強的媽媽」必須置那些侵奪兒子的婦女於死地。在殺害那些女子時,他穿上媽媽的女裝,戴上女人的假髮,變成了媽媽,而不再是他原來的自己。
   希區考克的《驚魂記》改編自羅拔‧勃洛克(Robert Bloch, 1917-1994)發表於1959年的同名小說,該小說被收入西蒙與許思特(Simon & Schuster)出版公司的疑案小說系列中,同系列亦出版艾拉‧勒文的《死前的一吻》—可見這個仇母主題並不孤立。勃洛克的故事亦非純屬虛構,而是真事的改寫。小說家住在威斯康辛州的一個小鎮,離該小鎮三十九英里的另一小鎮普蘭斐爾德(Plainfield)在1957年發生一宗駭人聽聞的案件:警察因追查一名婦人失蹤事件,在一個孤獨者愛德‧堅(Ed Gein, 1906-1984)的農莊中,搜出來自十幾個女人屍體的人骨、人皮,以及人體的其他部位,有些人體是被他謀殺者的遺骸,有些則盜墓所得,而他所盜的墓都在他亡母的墓附近。這些女屍的臉、前身與頭髮被他製成面具、前胸帶乳腺的人皮背心和假髮,他晚上就把它們戴在身上,把自己變成女人。也有蛛絲馬跡引起他可能與媽媽發生亂倫的猜想:他農莊的大屋二樓有五間房間,其他都塵封,唯有客廳與亡母的睡房打掃得一塵不染。該系列殺手被終身關進精神病院,死於1984年。勃洛克把他改寫成「諾曼‧貝斯」。根據作者說:他還加進一些佛洛伊德的「戀母」理論。
   但勃洛克的佛洛伊德理論是美國化的版本。奧國人佛洛伊德理論底下的「戀母」是男孩走上異性戀這個「正途」的起步,這個「戀母」和「殺父」相輔相成,乃正常男子漢的成長必經關卡。勃洛克所理解的「戀母」則具未斷奶之義,它非但不是男孩對異性感興趣之肇始,反成了他日後進行任何異性戀的阻障。如此「戀母」也不具由父母子永恆三角界定的「家庭羅曼史」—這齣在親情裡夾帶敵意的戲劇,乃人格形成過程中神經官能症(neurosis)的導因,但終究有父親代表的「現實原理」之制衡,戀母的「快樂原理」才不致如脫韁之馬,演變成社會現實不容許之勾當。然而,不受「家庭羅曼史」制約的戀母就變成母子二人的「相依為命」,乃心理與現實脫鉤的精神病(psychosis)之契機。因此,《驚魂記》與其說根據佛洛伊德的「戀母」理論,不如說成了美國心理學泰斗蘇理文的學說之注腳更為恰當。在第四章裡,本書已交代蘇理文的學說,他把男性的精神病態歸咎於「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媽媽」(schizophrenogenic mother)。
   《驚魂記》在1983年、1986年拍了第二、第三集,都是鼠尾續貂,故事明明已完了仍繼續硬編造。第二集一開始,已過了二十一年,諾曼心理治療成功、被判釋放,但上集裡被他殺害的女主角的家屬不肯罷休,遂到他家裡潛伏,故布疑陣,讓他以為亡母又回來了,企圖把他再度逼瘋,以便重新關進病院去。但後來陰謀害他的人一一被殺,暗中似乎有人保護他,該人最後終於露面,是他曾打過工的餐廳裡的一位老太婆。她說在第一集裡被諾曼毒死的母親是她的妹妹,她自己被關進精神病院,因此託付妹妹領養自己的孩子,現在掃除了一切障礙,方能如願回來和諾曼團聚。她說「讓我們相依為命」(we have each other)。於是,諾曼走到她背後,一鏟敲下去,把「媽媽」再殺一遍。殺了以後,又製成標本,把自己的人格分一半給她,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生活周而復始。
   製作標本這個橋段源自《驚魂記》故事所本的愛德‧堅一案。該犯把女屍的臉、前身與頭髮製成面具、前胸帶乳腺的人皮背心和假髮,他晚上把它們戴在身上,讓自己變成女人。《驚魂記》在當時社會容許的尺度下無法在銀幕畫面上處理如此噁心的細節,不像它的九○年代的後繼者《羔羊的沉默》(The Silence of the Lambs)那般可以展示剝了皮的人體。《驚魂記》只讓變態者穿上媽媽的女裝,戴上女人的假髮,變成了媽媽。但愛德‧堅在他農莊裡藏有中年婦人的肢體並製成皮革,讓媽媽雖死猶存、和他一起過日子,在故事裡則便成了諾曼在媽媽的皮囊裡塞稻草、把她製成標本。
   但真案裡的愛德‧堅之所為體現的是母子不分離心態,而《驚魂記》裡的一段話卻透露美式思維所念念不忘的「權力」因素。在第一集裡,諾曼‧貝斯在和女主角的談話中提起自己有製作動物標本的嗜好,尤其是鳥類,因為它們是被動的、無害的。我們參照上述美國文藝裡鳥的意象系譜,就一目了然:活鳥代表女人「居高臨下」對男性的撲擊—最適合這個形容的自然是輩分年齡都占優勢的媽媽—但被製成標本的鳥則是被動的、在關係裡是讓己方為所欲為的。
   這裡也有「性無能」的涵示。1999年的電影《大家都愛約翰‧馬可維奇》(Being John Malkovich)裡有一個異曲同工的橋段:一位男士打一位女士的主意,當該女問他是幹那一門行業而他回答是玩木偶戲時,女方立即不要跟他來往。該女腦筋動得奇快,而且任何事情都和「性」扯上關聯——她肯定那個男的善於操縱死物、真正做起愛來可能就欠一把勁。的確,該男對她垂涎以久,但一直以來都只能把她和他兩人的面貌畫在木偶的頭上、透過它們之間的演出來滿足自己。
   一位研究日本的西方學者看出這類「差勁」和母親崇拜有關。他指出日本影視有一個叫做「媽媽物」的種類,故事總是讓身為媽媽的婦女去犧牲、受苦,先失去丈夫,含辛茹苦把兒女養大,兒女偏偏不感激她,甚至忘恩負義(如果媽媽是當妓女把他們養大的,則子女還必然地嫌棄她),最後媽媽慘死,令觀眾熱淚盈眶。在日本的春宮片裡,女性受害者總是被剝光、捆綁,然後承受各種性虐待、性蹂躪,但這使她得嘗禁果,性愛獲得解放,一發不可收拾,因此被強姦者總是千篇一律地愛上了強姦者。這類春宮的女演員,與「媽媽物」的女演員一般,總是在銀幕上受害越多者越紅,而日本的春宮也往往與「媽媽物」合而為一。日本男性對女性施性暴虐的幻想透露出性無能,因為故事裡出現太多男人用鞋拔子插女人陰道的情節,事後,施暴者往往痛哭流涕,對被害者說:這是他唯一滿足性慾的方式,於是遂觸動了受害人的「母性」,到後來,反而倒過頭來安慰施暴者。
   《驚魂記》第四集(Psycho IV: The Beginning)製於1990年,但在故事上則回到諾曼‧貝斯的少年階段,倒敘他與媽媽的關係以及精神病的成因。劇本寫得很拙劣,老年階段的諾曼接受電臺訪問的一段臺詞,基本上照搬四○年代以來流行的「壞母親派」心理學濫調:媽媽性壓抑、喜怒無常、情緒不穩定,用兒子作為發洩對象,等等。在諾曼少年時代的鏡頭中,描寫他替媽媽按摩,媽媽當時身穿褻衣,與他嬉戲,兩人滾在地上,但因過度放縱、一個身體壓在另一個身體上,媽媽臉色突變,馬上責罵他、把他的名字改成女性的「諾瑪」(Norma),強迫他穿上女裝,把他關在衣櫥內。有時,媽媽在罵他時,說狠毒的話:「我生你的時候就該把你弄死!」諾曼被媽媽強迫穿上女裝,乃他後來性別錯亂、穿媽媽的衣服行凶的起源—這種說法是否科學真是天曉得,它完全是用來附會美國的「性別角色論」。
   在第四集裡,從精神病院放出來的諾曼已和一位護士小姐結婚,但因媽媽的陰魂不散,幾乎又要把妻子殺害,但終於倒過頭來把故居放火燒掉,媽媽的幽靈也就灰飛煙滅,象徵他終於擺脫了人生早期,開始了正常的人生。一個男人如果靈魂被媽媽占有,勢必造成第二女性的死亡—這個簡單的道理,其實毋須像美國大眾文化裡那般戲劇化,其日常性的例子在東亞地區俯拾即是。
   在公然搞母親崇拜的東亞,男子在心理上把媽媽當作「第一夫人」並不罕見,他和其他女子進入關係,勢必把後者降處「第二女性」地位而淪為犧牲品。即使是亡母,如陰魂不散盤踞心頭的話,該男子也必然把他的「母親情結」移嫁給「第二女性」,造成她個性的「死亡」。在東亞,輩分關係仍相當重要,個人卻不如西方那般優先、社會規範的話語壓倒心理化的話語、男女的異性戀只是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裡的一個環節,沒有被突出到中心地位用來印證個人的「性別角色」。總的來說: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裡「性」並非最重要事項,因此,出現上述傾向,也不至於像在美國那樣駭人聽聞。
   摘自第八章第6節:「史德福妻子」症候群
遇害前令她最不爽的是那個唯妙唯肖的替身之乳房比她本人的要來得豐滿。
   女性主義炮轟「賢妻良母」角色、粉碎「家庭主婦」牢籠的攻勢,雖然用上了「殺母」成語,但歸根到底仍然是反抗父權社會的宰制。一九七○年代對這個主題最具劃時代意義的陳詞就是艾拉‧勒文(Ira Levin, 1929-2007)的《史德福妻子》(The Stepford Wives),是小說,也是電影,於1975年面世。故事說一名婦女瓊安娜拗不過丈夫,放棄了自己在紐約市的事業,全家搬入康乃狄克州的一個寧靜的中產階級郊區。這個史德福住宅區太完美了,簡直像烏托邦:每一個家庭都布置得宜家宜室,每一個主婦都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子女全體都穿著整整齊齊,而女士們又都和藹可親得過了頭。片中最令人震懾的景觀是所有的家庭主婦都衣服光鮮打扮亮麗地推著購物車在超級市場採購的一幕。
   但這個烏托邦給瓊安娜一種壓迫感。她遂與志同道合的波比組織一個婦女讀書會,在串門子召集別人參加時,闖入一家大門沒關的家中,聽聞得樓上妻子在大白天正與丈夫做愛,亢奮得連聲叫床。這類過分戲劇化的表態在美國是一種笑話,瑪丹娜在一首歌曲中即挖苦女人偽裝性高潮來取悅男伴。但在《史德福妻子》裡,那位妻子除了叫床之外,還歡呼:「你是我的主人!你是我的國王!」這個讀書會當然辦不成:每當瓊安娜要談有深度的論題時,都被史德福社區的領導人狄茲(Diz)的老婆岔開去,變成談料理,其他婦女也跟進,開始比較廚房地磚。
   然後,怪事接二連三地發生。和瓊安娜與波比還談得來的夏緬,原本活活潑潑的,喜歡發揮自己打網球的才能。但有一天,瓊安娜與波比到她家拜訪,卻發現她家後院的網球場正被挖洞、改建游泳池。夏緬說這是她丈夫的主意,但躲在背景裡的丈夫並未發一言,反而由夏緬侃侃而談,講出該改建游泳池的一番正確道理。更嚇人的是:有一天瓊安娜去找波比,發現她已經圍上圍裙在焗烤甜餅、而且眼神異常,瓊安娜要和她說正經話,她卻像壞了的唱片一般重複要招待她吃甜餅。瓊安娜在外頭到處與人說史德福社區隱藏著大陰謀,除了她的心理醫師外,無人相信她的不經之談。
   該故事到了結局處變成恐怖劇。在一個電光閃閃的晚上,瓊安娜的丈夫眼含淚水,似乎和她永別的樣子,然後就到社區的會所去了—那是只准男士進入的場所,瓊安娜跟蹤了去,犯規地闖入男子俱樂部,發現社區的領導人正在等候她來到。他綽號「狄茲」,是因為以前曾在「迪士尼樂園」任工程師。如今他控制了這個社區,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將不安於「賢妻良母」本分的妻子統統換成機械複製人。當瓊安娜發現她的機械人替身時,知道大限臨頭,但遇害前令她最不爽的是那個唯妙唯肖的替身之乳房比她本人的要來得豐滿。
   一九五○年代以來,美國大眾文化出現了表達恐共病的「攫取身體者的入侵」(the invasion of body-snatchers)的主題。「史德福妻子」的身體被攫取,卻說明了美國人恐懼自我被外力侵奪已不限於共黨統治,而是發生在婚姻裡。被複製的機械妻子之眼神空洞,原本也是反共電影中被共產黨洗腦者的造型,說明美國的反共心理有比保衛私有制更深的文化背景。其實,製作《史德福妻子》的一九七○年代,反倒是大眾文化渲染個人被大公司文化吞噬的年代。在1975的《霹靂球》(Rollerball)這個故事裡,未來的極權主義社會是被大公司統治的。但直接關係到《史德福妻子》者是1973年的《西部世界》(Westworld)和1976年的續篇《未來世界》(Futureworld)。前者描寫一個迪士尼樂園式的度假村,在裡面服務的機械人與真人一般無異,但被顧客欺凌久了,就起來造反,把他們統統殺死。在續篇裡,度假村大屠殺事件的震撼已經淡下去,那家大公司又重起爐灶,蓋了一個比原先更高科技的度假村,並邀請各國政要(包括一名蘇聯的元帥)來玩,但他們回去時,已經被機械複製人掉了包—這是大公司控制全球的陰謀。凡是「集體」都會對美國人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造成威脅:共產黨統治、大公司、婚姻、家庭。事實上,一人以上的二人關係已可將人「非人化」。美國在2004年重拍了《史德福妻子》,但與1975年的原版比較,在兩性權力形勢的對比上卻出現顯著的變化。
   在葬禮完畢後,媽媽望著兩子一女說: 「我猜你們都長大了,但我還沒有,但我會…我會努力嘗試的!」
   1958年的《熱昏》(Hot Spell)這部電影,是一個家庭的故事。故事剛開頭給人的印象是媽媽乃家庭團結的維繫者,爸爸對她漠不關心、在外面另有年輕的情婦、子女亦各管各的,似乎都讓觀衆同情她。
   但故事愈開展,就愈暴露出媽媽的愚昧,反而,爸爸的粗魯不文——例如,故意用言辭傷害大兒子的自尊心,存心把他挑起來與自己對抗——在觀衆眼中,反倒顯出他懂得如何在兒子身上培養男子漢氣概。反觀媽媽,則在女兒交男朋友方面出了個餿主意,把整件事給搞砸了。媽媽還整天在做脫離現實的夢,認爲目前家庭不團結,是搬離了很久以前曾住過的一個小城鎮的緣故,因此她總是主張舉家再搬回去。這裏象徵地說明:媽媽根本不懂得人的成長就是「分離」,她試圖逆退回人生早期階段,把大家都固定死在她心目中的「家庭團結」裏。
   爸爸在無可容忍下,決定離家出走,與年輕情婦開拓新的人生。他離開前對媽媽說:她只懂用愛「小孩子」的方式愛他與已成年的子女,她「從不能愛一個男人」。但爸爸與情婦在路上出車禍喪生,遺體歸葬於出生地的小城鎮。媽媽終於如願,和全家回到了小鎮。但小鎮代表的不是「家庭團聚」,而是「死亡」。媽媽一直憧憬的過去黃金時代,在觀衆眼前也不過是破屋一棟。
   這種思想感情又是典型的美國式「反思鄉、反懷舊」。在葬禮完畢後,媽媽望著兩子一女說:「孩子們,我還有你們!」他們都很不以爲然,但不好說出口。至此,媽媽才恍然悟到自己畢生的錯誤,遂進行自我批判:「我猜你們都長大了,但我還沒有,但我會…我會努力嘗試的!」至此,故事由始至終一直籠罩上空的一股熱浪也散去,媽媽說:「熱浪終於散去了!」換而言之,由媽媽的蒙昧精神造成的全家的熱昏,也已痊癒。「熱浪終於散去了!」和《樓梯頂的黑暗》(詳第五章)到結尾時重見光明異曲同工——兩部作品都含示:不明事理的婦女會造成家庭功能的喪失。
   在《熱昏》裏,爸爸責備她只懂得用「愛」小孩子的方式對待他和已成年的子女,這種整天都在婆婆媽媽、寒暄問暖、照顧吃飯穿衣的女人,對有性愛需求的男人來說,的確是不對胃口。她不理會人的成長、不懂得把待人態度順隨人生過程調整。面對這種無理可喻、作繭自縛的女人,爸爸理所當然地離她而去,就如同《獻給愛結儂的花》這部小說裏的爸爸一樣。而爸爸出車禍死亡的罪責反可歸咎於她——在這裏,美國的編劇是把「成長的停頓」和「死亡」之間劃上等號。當媽媽要把造成爸爸死亡的那一套重演在子女頭上時,遭到他們消極抵制,才理解大家都「成長」了,只有她自身還未曾。
   前兩章已指出:該時代傾向把家庭功能喪失的罪責推到女人身上——爲人妻母的她,不是太黏纏太缺乏自我,就是「陽具性」過盛、把丈夫和子女都搞垮掉。似乎有點反諷,在今日女權勢力籠罩底下的大衆文化,不但將「分離與個體化」常態化,甚至把瓦解家庭當做革命行動,但罪責卻統統堆在爸爸身上——不是他的暴虐造成妻離子散,就是如《折磨》(Affliction, 1997)一劇裏描寫他人格出了問題。即使如《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1999)那般抓到問題癥結所在——家庭功能喪失是由於每一個成員都自私自利、各走各路——首當其衝者仍然是那個任何「角色」都扮演不了的爸爸。
   從往日把「維持家庭團結」當做是媽媽的罪狀到今時將「每個人各走各路」當作革爸爸的命,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今日的女權是真的推翻了舊體制?還是把美國文化的「分離與個體化」邏輯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們不該被今日的「革命行動」的表面說詞所迷惑。今日什麽事情都怪罪爸爸是一套新的「黨八股」(party line),和舊的一股腦兒責怪媽媽的「黨八股」在性質上有什麽分別?
   摘自第九章第4節:電影故事裡的「女性思維」
近數十年來美國電影裡女性造型蛻變的軌跡是:從接受「英雄救美」,到女性自救,到擊敗男性,……至今日,則已出現男性已不足道而剩下兩個女強人之間競爭的戲碼。
   1995年的《抄襲殺人犯》(Copycat)是一名女警察與一名女心理學家聯手消滅一名男性系列殺人犯的故事。男凶犯模仿過去一切系列殺手的做案手法,沒有一次相同,換而言之,就是不留自己的「簽名式」,和兩名女對手競賽誰比較聰明,但終於敗在女人手下,因此是典型的女權主義宣傳。故事裡還安排男殺手被母親宰制—甚至有母子亂倫的暗示—後來又把母親殺掉的情節,因此是一部公式化充斥的電影,在這些舊的八股上面如今又加入吉力根的新八股:女性思維。片子開始不久,女警M.J.和她的男搭檔廖賓(Reubin)在警方的射擊場練習射擊,男警只要看到有嫌疑犯的紙板模樣滑走出來,就手槍連發,把子彈都射光,而且槍槍中要害,M.J.則不然,她只發一槍,卻射肩膀部位,廖賓說如此做很危險,因為紙板上的凶嫌疑犯是持槍的,M.J.回答他說:嫌疑犯舉槍也可能是準備投降,如果每槍都射他的心臟,他就沒有機會了。
   在這裡,除了顯示女性比男性「關心」別人之外,還表示女性思考之面面俱到,而不像男性那般直腸直腦。後來,警局裡發生變故:一名被上了手銬在押的越青分子從一名警員的抽屜裡盜取了一把手槍,開始行凶,M.J.謹守她的原則,只射行凶者的肩膀,結果反導致廖賓被殺。雖然遇到了這次教訓,M.J.仍保持她的原則,到了結局時,心理學家海倫被殺手脅持,M.J.趕到現場救她,再次射傷對方的肩膀,把凶犯繳了械,負傷的凶犯在近身時,卻亮出刀子,終被她擊斃。因此,廖賓的死亡不過是伏筆,以便在結局時賣個關子,而片子既達到讓觀眾大快人心的效果,同時標榜了女性思維在道德上的優越性。
   這部片子裡政治化的「性別」造型過分雕琢,近乎文革時代的革命樣板戲。M.J.無疑是新女性理想:她能夠像男性般使用暴力,同時保留吉力根式面面俱到的「女性思維」;她具有必須在男性世界—尤其是警界—生存的進攻性,卻沒有因此養成母狗般令人生厭的嘴臉。電影頗花了些筆墨描寫她對待男上司的棉裡裹針策略:她對分局局長總是稱呼Sir、笑臉迎人、從不鬧情緒,但當後者沒立即給她一件罪證以方便她辦案時,她則堅持到令他讓步為止。在局長的辦公空間裡,局長聚精會神在聽她的匯報,沒留意她把他擱在菸灰缸上的香菸弄熄滅,她用的是翹起小指亦即是蓮花指的手勢、十分之女性化,但在上司的空間裡公然抵制了他的抽菸習慣,可謂斗膽之極,同時做得神不知鬼不覺。這個在日常每一細項中都留神要占上風或至少扳回平勢的權力計較,確實也做到了毛主席教導的「一分鐘也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電影這個大眾媒體卻將吉力根的「男性思維」庸俗化—這個概念並非魯莽的同義詞,而是指在一個難局中選擇一條清晰的道路操作下去,其應用的準則則是抽象的理性,少顧及人情。但有必要向電影觀眾交代得如此複雜嗎?
   另一個例子是1997年的《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故事裡的男主角傑利(Jerry)是一位計程車司機,他相信世界上發生的大事都是政府或國際陰謀造成,家中藏了許多資料檔案,還裝置把一切銷毀的引爆機制,他出車時總是和客人陳述他的陰謀理論,卻不料有一次被他說中,幾乎導致殺身之禍—詳情細節和結局如何無關本篇的宏旨。我們只留意吉力根學說在該片中遺下的蛛絲螞跡:傑利向他愛慕的女律師愛麗絲(Alice)求助,害得她也被政府情治部門追蹤,愛麗絲就索性停下來,將車頭調轉,主動去接觸她的追蹤者,後者有點愕然,她對他說:我不必像你們男人那般把車子的輪胎開得嘎吱作響、把垃圾桶都撞翻,以便逞強,我這樣做也可以解決問題。
   在這裡,硬插入一段已淪為黨八股的吉力根學說,有點牽強:因為電影裡的追蹤者是友善的官方,換做敵方,如此做不啻是送死,人要逃生時無分男女,平常比較受保護的女性還必須學習幾分男人的蠻勁,才方便逃出生天。電影出於政治考慮,卻藉此宣傳女性思維的優越。但即使在大眾文化裡,這類「女性思維」只剩下點綴功能,總體來說,近數十年來美國電影裡女性造型蛻變的軌跡是:從接受「英雄救美」,到女性自救,到擊敗男性,打倒男性也從學習男性對準對方鼻子一拳開始,後來演變到女性化地朝對方下體一記撩陰腿;至今日,則已出現男性已不足道而剩下兩個女強人之間競爭的戲碼。
   摘自第十三章第1節:「忠實的信徒」之原型、第2節:由恐懼媽媽到恐懼「狂慕者」
美國大眾文化似乎更傾向誇大此面向,把它改編為崇拜者對其偶像的控制意圖、失望、暴怒與殺戮衝動。
   「忠實的信徒」一詞一般用來形容政治煽動家的追隨者,或者邪教教主的門徒。被煽動家利用的徒眾,對其野心並非視而不見那般簡單,他們心甘情願地追隨,乃由於本身的自大妄想找到一個清晰客觀的聚焦。教眾對邪教教主的盲從,也因自己心靈邪惡的一面如今可藉最神聖的渠道表露,而教主乃最敢作敢為、以身作則、堪稱表率。「母愛」人間常見,似乎不該和此等反常現象混為一談。我們抓住的是它們的共同點:母愛如脫離母職性質,成為一種痴戀、一種盲目,也會墮落為精神上不獨立、理性的自我疆界無法確立、自身認同全面外緣化。反過來說,子女如果滯留在童年的戀母階段,也會把母親當作教主般崇拜—在西方人眼裡,東亞文化的母親崇拜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味道。母子戀滯留在人生早期形態,先於一切與煽動家與邪教教主的認同,該是「忠實的信徒」症候群的原型。這無疑是母子關係的陰暗面,但人際關係都有陰暗面,問題在於大眾文化把它誇張到哪一個程度?本書在還未涉及「忠實的信徒」論題前,在探討犯罪型人格的章節裡,已指出美國大眾文化常把該型的成因歸咎於來自母親「望子成龍」的期待,男性的犯罪率明明比女性高,卻被上述邏輯說成是罪犯身上的女性化甚至媽媽的因素造成。
   同一個美式思維也把「忠實的信徒」塑造成起殺機的危險人物,不是指他們被教主派去殺人—─這種情形在歷史上常發生,也曾出現於電影,但信徒形同機械人,殺機非由己出。耐人尋味者,信徒對教主也會動殺機,在他們的投射作用底下,教主並無客觀的存在,已變成信徒自身願望的化身,如背叛這個投射,動搖他們認同的根本,也會觸發殺機。美國大眾文化似乎更傾向誇大此面向,把它改編為崇拜者對其偶像的控制意圖、失望、暴怒與殺戮衝動。偶像本身有無蠱惑仰慕者的動機,似乎無關宏旨,但身不由己令人傾倒,效果則同。美國主流價值傾向保衛主體性,能散發魅力者理屬「贏家」,它完全鄙視的是無「自我」而攀附他人者,此類人屬「輸家」。因此,故事情節鼓勵被奉為偶像者把狂慕者消滅,以確保一己的人生。這裡卻出現一個悖論:偶像都必須得人望、靠擁護者支持,但這樣也等於把自己整個人生都抵押給他們。在1967年的一部英國電影《特權》(Privilege)裡,一名只生活在別人期待裡的全民歌手最後用麥克風對歌迷說他痛恨他們,從此他的生涯也告終。
   1990年,美國有一部根據史蒂芬‧金的1987年小說改編的電影《危情十日》(Misery)。故事裡,保羅是書寫維多利亞時代背景的浪漫小說的名作家,他到遠離城市的一個勝地從事寫作,脫離他暢銷的系列,創作了一部半自傳式的小說,離開時卻出了車禍,被該地守候他行蹤的一位「第一號狂慕者」(number one fan)安妮救了回家療傷。她既然像媽媽一樣「賜予」他生命,遂思全面控制之,他則動彈不得,任由擺布。她不滿意他新近完成的手稿,就用停止給他止痛藥的方式懲罰他。在這段期間,他小說系列最後一本上了市,以女主角苦兒(Misery)死亡告終,安妮卻是與這個人物徹底認同,看了以後狂怒,離了家一段時間,讓保羅餓飯、停藥,苦不堪言。她回來後,逼他把新創作的手稿燒掉,命令他回頭寫作苦兒系列,讓她復活,保羅只好與這位瘋婦人虛與委蛇。為了逃出生天,保羅乘她不在的時候到處搜索,發現安妮的一些資料:她有系列殺人的嫌疑。他的不規矩行動被安妮覺察了,她也發現他的傷快養好了,就用斧頭把他的腳砍斷,然後用燒焊器的火焰替傷口消毒,保羅被折磨得死去活來。有一天,一名警察上門查詢他的下落,保羅想法驚動他,卻導致警察被安妮殺害。處理了警察的屍體後,安妮希望與保羅一起自殺,把他永遠占為己有。保羅只好施計,說書將完成,在完工以後將遂其所願。在書完成後,他把安妮騙進房間,然後當她的面把稿件在廢紙筒裡點火燃燒,安妮發瘋一般去搶救,連臉龐都燒掉了,保羅用打字機砸她,只中背部,但她掙扎起來後卻被打字機絆倒、撞到壁爐架上,腦部受震盪死亡,此時,群警趕至,保羅終於逃出生天。
   電影把安妮用斧頭砍掉保羅的腳改編為用大鐵錘把他的足踝擊碎,以便保持他日後身體的完整,較為觀眾接受。電影中亦有某些暗示,流露美國人的媽媽恐懼症。在一段對白裡,瘋婦人說要播李貝拉齊的唱片給男主角聽,男主角無可奈何,語帶諷刺地說:「可以想像總是坐在第一排的捧場者是誰!」李貝拉齊(Liberace, 1919-1987)是死於愛滋病的演奏鋼琴的娛樂家,他在拉斯維加斯演奏時,媽媽總是列席,說得上是「第一號狂慕者」。
   據說,史蒂芬‧金的《危情十日》的原始靈感是披頭士約翰‧藍儂(John Lennon, 1940-1980)被他的狂慕者馬克‧大衛‧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 1955- )槍殺事件。在1980年12月8日當天,查普曼在槍殺藍儂前,還要求他的偶像在唱片套上簽名。凶手的動機有多扭曲,如今只能猜測,他鎖定了藍儂,後者乃其心中的執念,殆無疑義,但查普曼在行凶時也把自己想像成另一人,據其供詞:「今天早上,我到書店去買了一本《麥田捕手》。我確定我大部分是書中的主角荷頓‧考爾斐耳德(Holden Caulfield)。有小部分的我必定是魔鬼。」沙林傑這部1951年的小說從憤世嫉俗的青少年眼光看虛偽的成人世界。查普曼是否憤恨進入了中年的藍儂已經背叛了理想?還是他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個比藍儂本人更純潔的藍儂,後者不除,他就無法頂替他。無論如何,凶手無自我內核,他的自我認同已被淘空,餘下的問題是他竊取別人的認同是單一的?還是雙重的?
史蒂芬‧金的《危情十日》或許是受藍儂案件啟發的最成功作品。
   摘自附錄一B第5節:美國大眾文化把東方人塑造成「第三性」
如果性別角色錯亂的邪惡是美國文化的不變話題,《羔羊的沈默》的時代性則在於突顯當代女權的抬頭……
   我們放在最後分析的是1991年的產品《羔羊的沉默》。在這部電影裡,一名女聯邦調查員為了追捕一名連續殺害婦女的凶手,專程拜訪請教另一位被關在極度安全措施的精神病院內之犯人—他是漢尼波‧勒克托(Hannibal Lecter),乃心理醫學家、天才、瘋子,因殺了人並食其肉而被關禁。他從案情裡揣測犯案者有可能是他從前的一位病人,該人心理的問題是出在性別角色錯亂。他殺死女人,並剝她們皮,勒克托猜想是為了製造人皮衣給自己穿上,因此總是挑胖大的女子下手。勒克托醫生猜想該心理變態者曾向美國唯有的三家特別醫學中心申請施行變性手續,但因具犯罪紀錄而遭拒絕。後來在劇中現身的變態凶手詹米‧甘拔(Jame Gumb)果真是在家中縫紉、塗口紅、穿女裝、在乳頭上戴環,並裸體披了薄紗翩翩起舞。當女探員闖入他家,被他困在黑暗裡,他用紅外線眼鏡看到她「太纖細,對他無多大用場」,那層皮雖不管用,但她那頭秀髮倒可以剝下來做假髮。
   甘拔喜歡養飛蛾,並在每一位被害的女屍口裡放一隻飛蛾作為他的簽名式。在與女探員推敲凶手的心理背景時,敏銳的勒克托醫生立時作出聯想:飛蛾是行凶者的自我意象,「意象」的拉丁文字源乃imago,即有翼的昆蟲之義,飛蛾是可以從毛蟲化蝶的昆蟲,象徵他希望從男性化為美麗的女性;但imago亦為精神分析學的一個專用詞,「乃從嬰兒期起即深埋在非意識內的家長的意象,它與嬰兒式的情感有密切關聯。」這裡強烈暗示凶手男性性別角色不穩定,可能乃童年時受到父母性侵犯所致—按照一九九○年代美國的時代精神,多半是男性長輩。
   我們還可以作一個跨文本的參考。《羔羊的沉默》作者哈理斯不知有否參閱赫佛洛克‧藹理斯(Havelock Ellis)的《性心理學》(Psychology of Sex)? 藹理斯在討論「性的逆轉」(sexual inversion)的一節裡即引用飛蛾研究的成果:
   兩個不同族類的個體交配的結果,例如兩個不同族的蛾類(在蛾類裡這現象是有人特別研究過的),其子息往往不太正常,雄的子息可以有向雌性方面發展的趨勢;或者,在其他情勢之下,雌的子息有向雄的方面發展的趨勢。在研究的人的印象裡,前者的血緣似乎是「轉強為弱」,而後者則「轉弱為強」。
   這裡所指的「有人特別研究過」,即加州大學教授苟爾德斯密特(Richard Goldschmidt)。他是動物學「間性狀態」(the intermediate sex)的專家,在1938年發表這方面的權威性著作。所謂「間性狀態」,亦即「中性」,或本節所指的「第三性」。蛾類研究或許是這個現象的典範例證,但從昆蟲學範圍飛躍到社會領域的「純性別論」甚或「純種論」,則是透過文化仲介的意識形態產品。
   《羔羊的沉默》原著小說中,凶手簽名式所用的飛蛾很普遍,從加拿大到墨西哥灣到夏威夷都找得到。但電影把它改了,說聯邦調查局找專家驗證的結果,發現這種飛蛾是只有在「亞洲」才找得到的品種。劇終時,聯邦調查局女探員把凶手擊斃,鏡頭則轉移到他家牆角上掛的一個用竹和紙糊成的日本式螺旋,用大特寫強調上面的東洋畫就是一隻飛蛾。
   如果性別角色錯亂的邪惡是美國文化的不變話題,《羔羊的沉默》的時代性則在於突顯當代女權的抬頭。為了投射兩性權力對比的主客易勢,它用戲劇幻想的敘事把傳統的性別角色對換掉。陽剛原理如今由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扮演的女聯邦調查員克萊理絲‧斯達爾淩(Clarice Starling)代表:她能打鬥、具殺傷力,但並不亂殺人,而是站在正義和執法的一方,用高度的理性組織能力和敢於獨闖龍潭的膽子,把社會的禍害剷除掉。相形之下,代表邪惡的男性,卻是想申請施行變性手術,亦即是希望被閹割。他人格瓦解、理性失去控制,得用殘殺婦女來重掌「控制」權。但《羔羊的沉默》在把女性「男性化」、把男性「女性化」之餘,同時又把後者東方化。該部電影得該年度奧斯卡五項大獎,在洛杉磯舉行頒獎典禮時,美國同性戀運動者在場外遊行示威,抗議電影對同性戀的醜化。其實,該故事是在發揮「性的逆轉」之主題,不涉及誣衊同性戀者,他們無疑是過度敏感。相反地,亞裔則毫無知覺,無人去示威。
   美國今日的大眾文化裡是女權當道,但女權與否,在美國文化的價值觀裡「女性化」邪惡如故,連女性都想把它卸掉,希望把它轉嫁到男性身上。這既然是陽具爭奪戰,前提仍然是在崇拜該物,要把它從原物主身上搶過來是不容易的,不幸卻在過程中把「東方人」拿來作陪斬,可見東方主義思想傳承確實由來已久。
   摘自附錄四B第1節: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殺母」依舊
在美國大眾文化裡,縱使罪犯是男性,他的成因來自「媽媽」。
   進入21世紀,女性「殺夫」與「殺父」浪潮已退落,將母親問題化卻仍然持續,它或許已忘卻20世紀中期的原初背景:閹媽恐懼症,但卻更為普及,成了各種病態人格必備的心理基礎。1990年代的女權意識曾參照此模式,將童年遭父親強姦說成是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成因,但進入新世紀後已偃旗息鼓,煙消雲散,有待史家去作考古挖掘。無疑,當今的潮流是重振家庭價值,大眾文化亦大書特書「父親」在一個人生命裡的重要性。 但是,即使在這個新的時代精神照耀下,「母親」仍令美國人忐忑不安。
   這個不安已超越性別,成為一個過度發達的理性主義極端不信任「母親」代表的情感失控狀態之表態。在半個世紀前,還可以將這個狀態等同於整個女性性別,如今,連這個「半邊天」亦已走上理性化之路。1991年的《羔羊的沉默》(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一片最具說明性,在劇情裡,「執法者」這個傳統男性角色已被女性取而代之,變態的吃人男兇犯則被關在籠子裡,另一個在逃的男兇犯專門虐殺婦女,因此表面上是女執法者消滅壞男人的故事,但該名男兇犯曾申請動手術改變性別,殺害婦女也不過想剝她們的皮和頭髮戴在自己身上。因此,到頭來仍然是謳歌理性主義的勝利,雖然它已改由女性代表;被妖魔化的仍然是「情感失控狀態」,如今讓它戴上男性假面只是障眼法,並無改於深層的仇母邏輯。
   前面早有提示:在美國大眾文化裡,縱使罪犯是男性,他的成因來自「媽媽」。2001的電視片《飛行的荷蘭人》(The Flying Dutchman),又名《恐怖的冰雕》(Frozen in Fear)。 故事開頭處,一名年輕的媽媽給兒子看自己收集的水晶小擺設,其中一座是天使,象徵純潔。過了不久,媽媽和情夫通姦,被爸爸抓姦在床,把她槍殺,才五歲的兒子西恩(Sean)從此不再開口說話。西恩長大後成為薄有名氣的畫家,導致藝廊代理人蕾絲(Lacy)親赴他居住的蒙坦拿小鎮與他接洽。兩人很快地墜入愛河,西恩表現得很恩愛,而且失語症也痊癒,似乎心靈的創傷受到愛情的治療。未料到的是他心靈的幽暗面:鎮上年輕女子頻頻失蹤,成為西恩系列殺人的受害者,連蕾絲暫離期間派去的女助理波莉(Polly)亦幾乎遇害——她們被他剝光了用冷水凍成冰雕,似乎想重建他母親的純潔水晶收藏!
   在2001年的《複製殺人魔》(Replicant)這部影片裡,一名系列殺手專挑婦女下手,殺死後加以焚燒,另一個規律性是被殺死的婦女都是母親。國家安全局用在現場收集的遺傳基因資料把他複製了,利用這個複製人協助破案,因為他與兇手分享遺傳記憶,兩人之間也心靈相通。系列殺手名曰「愛德華」,有指涉1950年代威斯康辛州戀母狂殺手愛德‧堅(Ed Gein)的暗示——該人物已經啟發了多部影視作品,最膾炙人口者乃《驚魂記》(1960)。《複製殺人魔》裡的煞星專挑有孩子的婦女下手,是發洩他心中對自己母親的怒火——他的母親曾責備他是「壞孩子」,而且幾乎將他燒死。這個故事亦透露好萊塢的題材荒,因為仇母、好壞雙胞胎,以及認同混淆等題材都是不斷被翻抄的。
2002年的《吸血鬼女王》(Queen of the Damned)根據安‧萊斯(Ann Rice)的吸血鬼小說系列(The Vampire Chronicles)改編。 片名雖來自第三集,其實由二三兩集合併而成,而且插入原著中沒有的「殺母」結局。在該系列中,世上所有吸血鬼的老祖母是阿卡沙(Akasha),在電影裡,已經化石的阿卡沙被她的子孫輩的年輕吸血鬼勒斯塔(Lestat)的歌聲驚醒,就把自己的千年老伴殺了,選取勒斯塔作為她的新王,還用自己的血喂他,增強他的法力,但她有毀滅世上大多數男性的雄圖,只剩下女性並要她們尊自己為后,其他的千年殭屍想法阻止她,阿卡沙有勒斯塔在身旁,把他們打敗,勒斯塔開始時還順從她的意願,但當阿卡沙要求他消滅女朋友時,他就糾合了其他千年殭屍們攻擊阿卡沙,吸淨她身上的血,使她變成灰燼,隨風飄散。原著中並非如此:殺死阿卡沙的是其他千年殭屍,與勒斯塔無關,也不涉及他的女朋友。電影故事是為了迎合捍衛同代之間的異性戀權利必須消滅上一代的公式,此外,大家將老祖母的血都吸乾了來增強自己的魔力,也具吸食母親養分乃理所當然之義。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show_series.php?item=0010456268&page=9
 
 
 
 
 

台長: 阿楨
人氣(14,021) | 回應(1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暗夜》
此分類上一篇:《油麻菜籽》

杜小月
於是她在夜裡餵敷記憶傷痕
2008-01-30 13:01:49
肉販殺夫
肉販殺夫 18刀分屍剁命根>中時09-04-18陳俊雄

 中年喪子、先生又外遇長期冷漠以對,甚至要求她簽下「放棄追訴通姦、不准外遇」協議書,讓年近六旬的江吳阿銀忍無可忍。十七日凌晨她掄刀砍死丈夫,又在放血後將先生屍首大卸八塊,連生殖器也一刀剁下,晚間板橋地檢署將江吳阿銀聲請羈押獲准。
 板檢調查,住土城延壽街的江添財(五十五歲)和妻子江吳阿銀(五十七歲)結縭超過四十年,兩人共同養豬、經營豬肉攤,也存了不少錢。五年前江吳阿銀手部病變無力持刀,不再替先生照料肉攤,江添財就對江吳阿銀日益冷淡。

 外遇逼妻簽屈辱協議 四十年情絕

 近年來,江添財不僅在每天收攤後穿得光鮮亮麗地出門,今年初還表示希望要去作臉,江吳阿銀認為先生晚歸必有問題,騎機車跟蹤後發現江添財疑另結新歡並築愛巢。
 江吳阿銀供稱,她為了挽回先生的心,五年多來不惜數度下跪求情,但江添財卻不為所動,連她的身體碰都不碰。
 為讓先生知道她已獲悉外遇,江吳阿銀還曾到情婦住處樓下等候,但江添財還是不願回頭。上個星期一,江添財甚至帶著她到律師事務所,要求她簽下一份「放棄追訴通姦」及「不准外遇」的協議書。

 砍殺枕邊人快狠準 江吳阿銀羈押

 江吳阿銀含淚簽下這份屈辱的協議書,但種種讓步還是喚不回先生的心,江添財簽下協議書後依舊每天傍晚騎車外出、直到晚間十二時才回家,夫妻每晚上床背對背睡覺,過著同床異夢的日子。
 前日晚間江吳阿銀騎車外出找江添財,未料先生已早一步回家,當她返家回到臥室,看到江添財又是背對著熟睡,江吳阿銀自忖婚姻已走到盡頭,想要勉力維繫也已不可得,掄刀砍人。
 檢警調查,江吳阿銀第一刀就朝江添財的右頸猛砍,江添財驚醒本能伸手反抗,她二話不說就把先生雙手砍斷,接著再把惹禍的「那話兒」劈斷,幾分鐘就把結婚四十年的江添財大卸八塊。
 檢警會同法醫解剖發現,江吳阿銀砍超過十八刀,由於使用殺豬用的剁刀,刀刀見骨。
 江吳阿銀偵訊時不僅坦承犯案,還從年幼時當「某大姐」共同創業,一路說到近年來先生外遇、夫妻冷漠以對的辛酸過程,說到心痛處,江吳阿銀不禁潸然落淚,儘管令人鼻酸,但檢方仍以所犯重罪為由,傍晚將江吳阿銀聲請羈押獲准。
2009-04-18 08:01:09
版主回應
反女性思維《撒旦的情與慾》 文:喬伊

《撒旦的情與慾》雖然有大量的情慾戲與露點,在感官上絕對不是一部讓妳好過的電影…。
《撒旦的情與慾》是來自歐洲名導拉斯馮提爾最新作品,這位導演的作品向來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從《醫院風雲》、《在黑暗中漫舞》,即使不是怪裡怪氣也都是驚世駭俗,對於一般人來說他的作品絕對沒有一般大眾認知所謂的娛樂效果。

影片起先以誇張的配樂先聲奪人,兩位男女主角大膽的性愛場面應該令不少觀眾感到吃驚,女主角由於當時正與丈夫發生關係的時候在疏忽之下兒子發生意外身亡自責不已,電影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以這對夫妻的對話為主,妻子因為喪子偶而出現呼吸困難、昏厥的現象出現,女主角急促的呼吸都帶著性高潮的暗示,認為心理醫生的丈夫只是在賣弄所學,女主角忽然強勢與丈夫發生關係,彷彿是用性解決內心的痛苦,妻子卻是因為性失去小孩,丈夫則是決定帶到妻子最恐懼的地方森林象徵伊甸園克服內心陰影。

在充滿失望與性愛的沉淪下,妻子原來過去曾經寫過一篇論文描述女性如果具有著邪惡本能就會遭受到屠殺,女巫是最典型的被害角色則是開始充滿疑問與困惑,逐漸的同情這些男性所謂的妖婦,惹得男主角十分憤怒,想要用另外一種方法去整治女主角的思想,電影名稱反基督的意思也由此而來,他們所在的森林是一座伊甸園,暗喻是魔鬼的蘊涵地,許多魔鬼的手下烏鴉、狐狸紛紛出現,他的妻子就是女巫的象徵,隱含著性是萬惡的根源,女角忽然認為男主角的行徑是想要離開她,可以解讀做女性企圖自主男性卻加以打壓,才會衍伸出暴力產生。

電影雖然說是一部反基督的作品,更可以拉斯馮提爾反女性之處,大多數性方面原本都是男性駕馭居多,女主角由於內心痛苦靠性來求取慰藉,受到誘惑被動的男性予取予求,之後女主角忽然搖身一變有如《戰慄遊戲》一般發現男人無法忍受被動轉為主動,把女性忽然妖魔化到極點,則是使出殘忍手段例如用一塊實心木墊敲打男主角的生殖器官,噁心的幫助慰藉;類似車輪的工具鎖住男主角小腿;女性在強力控制之下無法遏止自己內心最深層的痛苦,女主角更是殘忍的傷害自己生殖器官,男性無法忍受女性過度有自主權,把女性描繪成這麼變態無法無天的狀況下男性更有理由去消滅女巫的興起。

《撒旦的情與慾》雖然有大量的情慾戲與露點,在感官上絕對不是一部讓妳好過的電影,影片除了引含宗教大膽挑釁的態度更是對充斥著反女性思維精神毫不保留,我想這也是拉斯馮提爾評價高低差異頗大的原因,好不好看見仁見智,在於是你是能認同導演所表達的道理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45&eid=v245110

另參本館: 《閹夫情結》 真的《家庭會傷人》 《校園暴力》《該隱的封印》 《攻擊的秘密》 《他們為何殺人》 《惡夜執迷》 《二度傷害》 《騷擾》 《外遇的男女心理》 《愛慾》 《獵殺女巫》
2009-11-15 10:17:02
阿楨
《女性婚外性探討》論文顯示-35%南部婦女外遇 男人心驚2010-10-10 中時

 樹德科技大學有位四十歲的辣媽研究生蘇宇稜,她觀察到周遭女性婚後出軌情況,好奇拿來當論文題目,但過程波折經常被人拒絕或受辱罵,最後她發現南部婦女外遇比率多達三五.六%,原因是婚外情讓她們更能得到性愛歡愉,所以婦女外遇多不會不離婚。
 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蘇宇稜,平常在學校擔任校護,她說,依她觀察發現婦女婚外發生肉體出軌狀況還不少,好奇這個現象而拿來做為論文題目。
 蘇宇稜說,因為受訪對象擔心曝光,影響婚姻和家庭,通常都會拒絕,這部分是進行這項論文最難突破的。發出的問卷也有許多辱罵,責怪她應該關心青少年問題,不應該觸碰婚姻的禁忌。
 蘇宇稜今年針對四百名南部已婚婦女進行外遇調查,在有效樣本二九八人中,有婚外性關係者一○六人,占三五.六%,年齡以四十至四十九歲占三八.七%最多,對象以朋友四四.三%最多,其次同事、網友和前男友。
 性學研究所長林燕卿表示,女性主權增長促使情慾主動,婚姻內關係有太多壓力,造成在平淡情感中追求刺激、性需求,研究數據如此高她不會認為訝異,依瞭解比台灣更保守的印度曾經做過類似研究,就有三七.六%比例有外遇。

好狠!懷疑先生外遇 澳洲婦女燒先生陰莖2010-10-07 中廣新聞/劉剛

澳洲一名婦女懷疑先生外遇,於是放火燒先生陰莖,導致先生傷重死亡,澳洲法院今天繼續開庭審理這個案子。
這起攻擊案發生在前年。46歲婦女拉吉妮跟先生結婚多年,有三個孩子,但她懷疑先生外遇,於是向先生私處潑酒精,放火燃燒先生陰莖,導致先生受到嚴重燒傷,幾星期後死在醫院。
拉吉妮毫無悔意。她對法官說,她就是要懲罰先生,要在先生生殖器傷留下疤痕,讓先生知道他不屬於其他女人,只屬於太太。

老公外遇不離婚 狠妻紅杏出牆毒殺夫 2010-10-10 壹蘋果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重慶1名47歲張姓已婚女子,得知丈夫外遇後,自己也展開婚外情。日前她向丈夫提出離婚遭拒,竟發狠毒死丈夫。
張女兩度提出離婚未果,竟於5月12日,下毒在丈夫飯菜中。男子吃飯後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送院後不治。這名狠心的女子日前已被檢方起訴。

另參本館:《外遇的男女心理》 《閹夫情結》 《惡夜執迷》 《殺夫》
2010-10-11 11:46:36
版主回應
發飆為宣傳? 陶子新書痛批外遇【聯合報╱記者粘嫦鈺2009.11.21

陶子周三在飛碟電台主持「陶子晚報」談到吳育昇偷吃話題,接到聽眾達爾文call in爆「男性天生播種演化論」,氣得摔筆還連飆國罵,甚至「陰道播種」也嗆出來。
她的反應受到不少網友支持,但也被質疑為新書宣傳,書中她談外遇說:「我並不鼓勵外遇、偷情,但若真的遇上了,能不能請女人們向偷情的男人們學習─不主動坦白,不積極選擇,吃完擦乾淨,拍拍屁股回家。」
陶子向來言辭犀利,但婚後收斂,塑造好媽媽形象。在吳育昇、孫仲瑜事件爆發一周後,她在廣播節目中與聽眾對嗆、飆國罵。由於時值出書敏感時刻,不禁聯想到是為號稱醞釀5年的「我愛故我在」宣傳。昨天她本人不回電,經紀人姚宜君說:「當然不是為書宣傳,不然何不發通稿?」
而圓神出版社昨天火速發稿,指「陶子太帥了」,並表示新書發表會是12月1日,也就是陶子主持金馬獎過後3天。書中對外遇話題也多所著墨,「男人是佷怕麻煩的,他們極少會為了與野花的激情而搞到自己無家可歸,能賴就賴。」
「而對一個有了外遇的女人來說,多半牽扯到愛情的層次,那不是高潮之後可以忘記的,更不是自欺欺人可以模糊的。於是,為了愛情的緣故,女人常逼著自己的身體表態,男人可以不露痕跡地睡過一個又一個肉體,但女人不行。」看來新書搭上吳孫外遇話題,時間點還真是巧極。

台灣家庭9.1%受訪者 坦承有外遇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昨天發表問卷調查結果指出,台灣家庭面臨外遇危機,受訪的已婚男女有九.一%承認有外遇,以內政部公布目前一千萬人有配偶推估,約四十五萬個家庭存有外遇危機。
據統計,台灣在九十七年有五萬六千一百零三對夫妻離婚,其中外遇是離婚的主因,品盟昨天公布委託政大民調中心做的「台灣家庭現況」調查結果,還發現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不會選擇現在的另一半,其中女性回答不要的比例是男性的一倍。
貧賤夫妻想要另覓良緣
調查結果也顯示,財富是維繫婚姻的利器,家庭月收入超過廿萬元的受訪者,百分之百願意下輩子還是和對方結婚,但是月收入不到兩萬元者,則想要另覓良緣。
問卷調查顯示,一成六的受訪者懷疑過配偶有外遇,且多半是太太懷疑先生;而受訪者中,有五.八%直接回答配偶有外遇,而坦承自己有外遇的則有三.三%,兩者相加是九.一%。
品盟表示,以目前台灣一千萬人有配偶來推估,等於有四十五萬個家庭有外遇危機,但品盟團體之一千代基金會研究部主任胡正文則表示,一成一受訪者認為外遇只是逢場作戲,不必看得太嚴重。
人生重來 25%不願在一起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有七成九的丈夫,願意選擇現在的妻子,但是妻子要嫁給現在丈夫的,明顯少了一成五,是六十四%;那麼再結一次婚呢?有八成八的受訪者認為,不會更幸福,但也有一成二認為會更幸福。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feb/2/today-life2.htm

英國女「千人斬」機動「性」強 人數破五千!2010/08/13(楨:陶怎不批?另參本館:《250天倫敦應召日記》《援助交際》

英國一名25歲的金髮女郎自稱,自從16歲那年失去童貞起,迄今她睡過的男人已經超過5000人。
妮姬李(Nikki Lee) 的機動「性」很強,無論是在夜總會、公園、公,電影院、迪斯可舞廳甚至巷子裡,她隨時都可以「來一發」。
她更表示,她有固定的「性歡樂假期」。俱樂部、海灘和陽台,都是她經常「炒飯」的地方。
妮姬更有「記帳」的好習慣。她有一本「小紅書」(不是《毛語錄》), 記錄下每一個跟她發生過關係的男人的詳細資料。而且會從一到十分,給他們打分數!
這位來自埃塞克斯郡的美容治療師說:「我會在那些表現最棒的炮友的名字旁邊打上一顆星星。18歲那年,我從家裡搬出去跟朋友住。那時候我的小紅書上己有將近800人的名字。」
21歲時,她紀錄到人數是2289人。妮姬說:「許多男人都以『斬』了多少人而引以自豪。所以,為什麼我不能跟他們一樣的斬呢?」
如果有男人動了真情,想跟她繼續約會,妮姬會給對方一個假的電話號碼唬弄他。因為她很少跟同一個男人有「二戰」關係。
此外有一次在海外度假時,她一個晚上就先後跟4個男人上了床。妮姬告訴Love It!雜誌說:「我只有兩個規則:不搶別人的男人。以及注重性的安全。此外,一切都好說。迄今我已經睡過5000個以上的男人了。有些炮友說,我需要治療性癮。但如果我真的是性癮者,我很喜歡這樣,我不希望被治癒。」
「性與行為」專家潘姆史普爾(Pam Spurr) 博士對妮姬的「斬」獲之眾感到震驚。她說:「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感情上非常危險。排除所有感情,只跟陌生人上床,會讓你的心靈遭受創傷。我看不出這種行為有啥樂趣可言。」
2010-10-11 11:50:08
阿楨
殺夫連環計 Susan'S Plan (1998 USA)

導演:約翰蘭迪斯
編劇:約翰蘭迪斯
演員:娜塔莎金斯基/比利贊恩/麥可賓恩/勞勃許奈德/蘿拉佛琳鮑兒
劇情簡介
蘇珊(娜塔莎金斯基)一心希望她令人厭惡的前夫保羅(亞德安保羅)能遭到報應而暴斃,她也能順便領取他的保險金,但閻王爺似乎還不急著將保羅的小命收回去,於是她也只好自力救濟了。
蘇珊先是找男友山姆(比利贊恩)幫忙,山姆雇用了兩個笨手笨腳的兩光殺手,結果只讓保羅住進了醫院,心有不甘的蘇珊便轉向正牌殺手兼前男友鮑伯(丹艾克洛德)求助,此時山姆的前妻發現了他們的計畫,於是也想來分一杯羹,再加上蘇珊的髮型師好友貝蒂(蘿拉弗林鮑育)也來參一腳,讓這個失控的殺夫計畫越來越讓人難以預料...

二奶村之殺夫 The Woman Behind (1995 香港)

導演:義雄
主演:鍾淑慧/鄭豔麗/歐陽震華/溫燕紅/周潤堅/方 茹/許思敏/
劇情
酒樓領班方綺文與裝修工人邵桂生結婚十餘年,夫妻眼見內地經濟起飛。桂生與綺文之兄長方強回鄉開設裝修工程公司,生意且蒸蒸日上。桂生在管工亞茂的介紹下認識失婚少婦亞玉,並安排玉任文員助理,玉美麗且善解人意,使桂生漸漸愛上玉並與她同居。綺文發覺桂生形迹可疑,遂向方強嚴詢而得知真相,綺文妒火中燒,遂辭工回鄉向桂生大興問罪之師… 玉爲討好綺文,對她百般遷就,三人雖同床共枕,但夫妻間的魚水之歡玉全讓於綺文,綺文終被玉所感動,二人更以姊妹相稱,讓桂生享齊人之福。其實綺文強抑心內悲情,委曲求存。後夫婦回港談判,綺文力勸桂生離玉,被桂生所拒,並提出離婚而娶玉,綺文聞言悲慟難過,精神崩潰,乘桂生熟睡之,揮力狂刺桂生至死後從十八樓躍下自殺,揭發一幕人間悲劇…
2010-10-11 12:10:37
阿楨
《陰牙人》Teeth (2007 美國 導演:Mitchell Lichtenstein)【觀後感】

看了這部片的男性觀眾應該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為電影中出現斷頭台的場面非常…怎麼說呢?好笑卻又感覺很痛。
劇情是說高中女學生朵恩[Dawn O'Keefe]積極參加貞操社團活動來壓抑自己外型上的性感,然而她的繼兄布萊德[Brad]卻在家裡屢屢對她火辣的身材蠢蠢欲動。對自己的身體探索還不夠徹底,直到朵恩受到外力入侵後,意外發現自己的陰唇裡長有牙齒。在她逐漸發現自己身理構造的獨一無二後,朵恩同時承受了享有特權及荊棘重重的成長歲月。
開頭就是布萊德的老爸跟朵恩的老媽在談戀愛,接著還很小的布萊德就想玩起摸下體的遊戲,當布萊德把手往朵恩的下體進攻時,手指差點被截斷了,當然他們也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情況下他們長大了。長大後的朵恩雖然非常正,但是她參加了一個貞潔團體,並且提倡婚前不與人發生性關係,而她本人也遵守著這項規定,但是當她看到了新進團員的托比[Tobey]就一見鍾情了,當然他們很快就一同出去看電影,他們同行四人選了部應該是成人看的電影,畫面中只有朵恩專心的看著電影,旁邊的托比不知所措,因為同行的另兩人已經搞起來了。
看完電影回家時,朵恩看到電視上的怪獸電影,就是那種血盆大口的怪物,只能說真佩服她,看這部片竟然就讓她有性慾了,接著就是自我安慰的時候了,當然幻想對象是托比而不是怪物了,可惜即將到達禁區時,紅牌了…馬的那怪物影像讓她退縮了。隔天因為被白痴老哥布萊德打嘴砲以後,只好把托比約出來玩,又回到當初到過的河裡面,就這樣搞呀搞的搞到河裡旁的洞穴上,兩個人一起蓋著不知從何而來的被子,秉持著不上連畜生都不如的信念,托比此時終於霸王硬上弓了,當然被擁有處女之身的朵恩給強力抵抗,但是這種情況男生正常來說都會得手,但是托比他…好不容易要進入了,但他的小托比被斷頭了…
我覺得最無辜的就是那位婦產科的醫生了,檢查一下而已就斷了四根手指頭…發現自己是劊子手的朵恩,趕著回家找自己最親近的母親說話,但是一到家裡就發現母親昏倒在門邊,而哥哥布萊德依舊在房間旁跟砲友繼續炒飯…孤獨無依的朵恩只好找想搞她的萊恩[Ryan]訴苦,但是萊恩只想吃炒飯…
2011-04-10 10:20:34
版主回應
吃了萊恩的藥以後她就中了陷阱,朵恩還是一再的告誡他自己身體的問題,但是肚子已經很餓的萊恩管她去死的還是硬吃了這碗炒飯,莫名奇妙感動的朵恩就這樣被吃掉了。隔天早上我們看到了粉紅色的朵恩,真不錯…在得知原來這只是個打賭的約定以後,又一個被斷頭…
再度回到醫院,卻發現母親已經過世了…而繼父也被布萊德弄傷,憤怒的朵恩回家找布萊德炒飯,因為她知道布萊德一直很喜歡她,但是因為自己父親娶了對方的母親而沒辦法,因為小時候的陰影,所以布萊德只想從後面來,但是被朵恩坳了一下於是決定從前面來,可想而知,斷掉了…最悽慘的是那條小布萊德被自己養的狗給吃掉了,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了。看破紅塵的朵恩,搭著計程車又遇到色狼了,看著淫笑的司機,朵恩也不自覺得冷笑起來,我想結局很明顯了,她即將變身女魔頭來懲罰這些淫蟲。
另外電影被斷頭的鏡頭真的是血流如注,連半截熱狗都弄得很逼真,擺明就是要嗆我們男人,真夠機歪…不過那些大男人主義的應該看看,給點教訓也好。
http://jason0201.blogspot.com/2009/02/teeth.html

《陰牙人》除了咬斷陰莖之外

如果用時間以及空間來形容女性與男性的生殖器官,男性外顯的陽具正如同已知的空間一般,人們可以藉由地圖、繪畫以及google earth去標記並且描繪,而女性的陰道卻跟時間的性質有點類似,顯得隱晦而無法表象直觀,就像時間的相對論調甚至是時間蠹孔都帶點讓人無法理解的神祕。
6月12日上映的《陰牙人》(Teeth)就是把男性深植於心中「敵暗我明」的情結發酵成一部影片,陰道長牙齒並且把男性的陰莖咬斷,你說這部片還有什麼「雷」? 我想《陰牙人》要滿足純種的驚悚恐怖電影迷,看來是有點吃力。
說是黑色幽默其實帶點內斂,不過如果是一般觀眾應該還是可以得到該有的樂趣,畢竟除了看不見的閹割情結與嘲笑陽具(幽默可以克服各種恐懼)之外,以及女性自主權的反思之外,整部片基本上還是考驗著在主要劇情之外的細微之處。
http://www.nownews.com/2009/06/14/11197-2464537.htm

斷屌美少女:《陰牙人》

記得《喜宴》中偉同的情人Simon嗎?本片是這位演員Mitchell Lichtenstein兩年前拍的一部恐怖片,也是他的導演處女作,一部超級精彩,得過日舞影展的恐怖片。這部片講的是一種男性的閹割恐懼,就是遇到陰道長牙的女人。自古以來女性的陰道永遠是男性征服的目標,幾乎從無反擊的能力。「陰道長牙」讓女性和男性「平等」了,因為女性終於也有的攻擊性的武器,可以把男人那一根一口咬掉。
真是恐怖!這樣的主題,日本和德國也拍過類似的版本;在日本版中,陰道上面直接長了一個尖銳的補獸器;而德國的版本,則是描寫壞人發明了「會咬屌的保險套」,目的是為了處罰性濫交的人(尤其是gay)。這類電影所談的,大都是關於貞節、道德、男性焦慮、女性權力。
不過《陰牙人》並沒有那麼嚴肅,反而像是個女性成長電影,帶著點黑色恐怖幽默。 本片的女主角是個叫做「唐恩」(Dawn)的中學女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和多年前《歡迎光臨娃娃屋》中的醜女孩同名。而這兩個女孩都對青春感到困惑。而讓唐恩所困惑的,是她的身體。她在學校推行「真愛運動」,反對婚前性行為,連自慰都不行。在一次「意外」之後,她發現自己的身體似乎不大對勁。當女性的身體「不對勁」的時候,通常都是女性擁有力量的時候,只是她並不知道,仍然處在困惑當中。
所以,本片的「怪物」 某種程度來說是無形的,它藏在可愛女主角的身體中(或者藏在男性的焦慮中)。本片最大的優點是「幽默感」。每次有男人的老二被咬掉的時候,那位可憐的男演員都要努力演一段很痛苦的戲,做出快要死掉的表情,或者大吼大叫,但是我們好像也不會覺得很慘或看不下去,反而樂孜孜地欣賞他面對斷屌的趣味樣。至於屌,片中有不少露屌鏡頭,只不過都是斷掉的,血淋淋的,或者有昆蟲在爬的,還有穿了屌環,被狗吃掉的……編導一方面努力描寫女主角發現身體的過程,一方面對於男性身體的悲慘下場,也絲毫不手軟,而且活生生,size也都不小。有趣的是,片中描寫學校的性教育課本中,校方故意把女性生殖器的插圖用膠紙貼掉(但是課本中的男性生殖器插圖卻可以容許),不給學生看,或者說不願意讓學生知道,或者說他們根本覺得女性生殖器是骯髒不能見人的。這種可怕的意識形態雖然很古老很過時,但是似乎都一直普遍存在。而女主角的「陰牙」除了是與男性抗衡的利器,同時也是對於女性身體的妖魔化展開反擊
http://www.pots.com.tw/node/2609

(楨:以上多要拖條媚女性主義之俗的尾機巴!另參本館:《閹夫情結》《男根文化史》《女性主義理論》)
2011-04-11 09:33:33
阿楨
春子與秀緞(另參本館: 公視怎麼了

導演: 林君城
演員:柯淑勤 李靜美 江宏恩
本劇改編自新聞局八十二年優良電影劇本「艋舺的女人」。
這是昨天在公視人生劇場看到的一部短片
春子與秀緞都是市場肉販金堂的老婆
秀緞是〝大某〞,春子是〝細姨〞
秀緞主內,而春子主外再市場做生意養活一家大小
戲的開頭,金堂就過世了
家裡僅剩兩個是家人也是仇人的女人
但一切作息如往
在一次〝掛香〞時,春子替一個送水果的年輕人陳仔解圍
兩個人熟稔了起來
某天晚上
愛賭博的春子贏了錢,請陳仔喝酒
陳仔是個憨直的年輕人,不太會喝
「春子姐,麥勾賭博了!如果錢可以這麼容易得到,那些輸賭的人拿啥米回去養家!」
醉醺醺的春子扶著酒瓶看著陳仔,又看著天空
「陳仔....陳仔....世間...哪一個查某人不想找一個依靠,世間...哪一個查某人想每天跟查埔人一樣...我也想要找一個可以依靠的查埔人,一輩子過著靠尪婿吃穿的日子!」

當然這個故事有它的背景
道出了早期台灣女性在外拋頭露面養家的心酸
春子的話讓我的心悶了ㄧ下!
是啊!誰不想找到一個依靠!
孩子想依偎在父母的懷抱
船隻需要停泊的港口
不之所措時,左手需要右手的安慰,右手需要左手的支持

春子依靠著陳仔厚實的胸膛
他們決定要結婚
市場的人傳的多難聽
「尪死沒多久,就逗著一個少年仔!八成是貼小白臉(SAN 緣投)!」
「聽說那個少年仔本來勇嘎甲那牛勒!聽說現在生病了!這個查某一定是剪刀柄、鐵掃帚!」
春子決定離開的那天
秀緞大聲的罵著春子「這次嫁尪就要嫁『透尾』,麥無嫁透尾,回來哭,你會有厝無得回!」
春子生氣的轉頭就走,嘴硬的秀緞看著春子的背影不禁放聲哭喊
「春子...春子....」
他們是彼此需要的

春子還是回家了!
罹患肝病的陳仔讓她開始掛念起這個家
在送走陳仔後她轉身留下了眼淚
回到了原點

嗯!怎麼說呢!由不得、不得不、不由得...
世界上是不是有很多這種悵然的情感!
我們應該也能跟春子一樣找的平衡點吧!
找到一個新的出口,重新開始活著
http://www.wretch.cc/blog/Smaarja/27195284
2011-04-22 13:35:51
阿楨
施明德前妻艾琳達出書 「小三」李昂站台【聯合報2011.11.27(楨:一群無恥爛貨另參本館:《殺夫》《暗夜》包二屌 毋忘兩顆子彈

施明德前妻艾琳達出自傳李昂前來爆料 / 周美惠
人權運動者艾琳達(右)昨天發表新書,好友李昂(左)到場站台。 記者陳瑞源/攝影
施明德前妻艾琳達昨天發表自傳「美麗的探險」。「老情敵」作家李昂、施明德的女兒施珮君都來捧場。
身為國際人權運動者,艾琳達在台灣政界、社運、環保等領域擁有豐厚人脈,雖然艾琳達最不喜歡被冠上「施明德前妻」、「比台灣人還台灣人」等封號,缺席的施明德還是場上最夯的「隱形人」。
始終跟艾琳達維持友好關係的李昂說,外界常誤以為艾琳達和施明德是「政治婚姻」,其實她「非常愛施明德,比我還愛他」。可惜她始終「不是施明德的菜」。新婚期間,施明德甚至帶著另一位美國女友Dabbie一起度蜜月,溫順、甜美的Dabbie顯然比常為了左派政治理念與施明德起爭執的艾琳達受喜愛,其實艾琳達心中很抑鬱。
李昂說,艾琳達因「美麗島事件」被驅逐出台灣後,長達十年不在台灣,前後與施明德交往過的「小三們」多達十餘人,「我也曾是『小三』。」但她始終與艾琳達維持友好的情誼,這是因為艾琳達「雍容大度,把革命放在愛情前面!」
李昂認為艾琳達的書呈現了一名外國人如何看待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她對台灣民主的貢獻,絕對不是因為施明德。「這絕對會是未來的教科書。」
自詡是歷史見證人的艾琳達,如今在北醫開設「體驗台灣社會歷史」課程,常帶著學生走訪墳場,爬梳台灣的歷史記憶、思索生命與死亡。臆測未來或許台灣會有座小廟奉祀胖胖的白種女人,人們將稱呼她「番婆娘娘」。
2011-11-27 10:52:47
版主回應
教妳防小三 一學程48萬元【聯合報2011.11.14

「小三」當道, 讓「犀利人妻」防不勝防。大陸首家「太太學院」前天在北京開班,傳授女性經營婚姻情感課程,其中,防範「小三」是眾多課程最具實用價值的一項,讓不少女性願花大錢,前往學習打敗「小三」的秘笈。
北京晚報報導,大陸首家「太太學院」前天在北京開班授課,一個學程要價十萬元人民幣(約台幣四十八萬元),學費雖高,但有不少女性報名。「太太學院」院長飛揚表示,目前該學院的免費課程參與者多為白領未婚女性;付費教學,則以家庭資產千萬人民幣以上的女性為主。
飛揚指出,大陸的本土「太太學院」課程與國外不同,國外的太太學院都以教授烹飪、插花等生活技能為主,而大陸的「太太學院」則先傳授學員個人情感認知模式開始。其中,防「小三」更是重點課程之一。
他語重心長地說,在面對「小三」時,很多女性採取極端方式,導致自己婚姻破裂,丈夫最終也沒有與「小三」走在一起。他認為,如果女性在婚姻中有足夠的理性和智慧,完全可以掌握婚姻的局面,讓丈夫遠離「小三」。
這個大陸首家「太太學院」的課程,包括免費的公開課程和收費課程。收費課程注重實務教學,太太學員將和老師一起住在獨立的別墅區進行互動教學。
在兩周時間裡,太太學員分別扮演家庭生活中各類成員角色,實際演練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狀況,學習如何照顧每位家庭成員的感情,包括如何防「小三」的模擬演練。

北京新行業「滅小三」 動輒人民幣幾十萬元【中央社2011.11.30

北京出現一種新行業,專門替先生有外遇的婦女進行「情感危機管理」,趕走介入家庭的第三者,又稱「滅小三」。如今業務非常紅火,成為「創業藍海」。
報導說,這個工作從以往僅調查第三者,演變為現今包含跟蹤、取證、捉姦、鏟除、諮商、分手、挽回等各方面內容,號稱「專業人員聯手」解決家庭危機,動用的手段令人瞠目結舌。
報導引述業內人士指出,這個行業的市場越來越大,很多婦女為挽救家庭不計成本,一筆生意動輒人民幣十萬、幾十萬,利潤豐厚,到年底更是迎來「旺季」。不過,他們的業務遊走法律邊緣,甚至涉嫌犯罪。
李姓業者表示,他們可以在有外遇的男人手機裝專業軟體,把所有的簡訊、通話記錄都自動印出來,傳到客戶指定的信箱。其中包括取得先生對太太的真實評價,以便心理醫生指點妻子怎麼做才能讓先生回心轉意。對付「小三」有一招殺手,屢試不爽,這就是由一名帥哥,開名車,穿名牌,裝成富二代或官二代,借機認識「小三」,讓「小三」很快就移情別戀。
2011-11-30 11:44:35
阿楨
殺老公情夫關16年 「黑寡婦」低調出獄【聯合報2012.01.15

十七年前,因遭受家暴謀害親夫、後來再殺情夫的小兒麻痺症女子潘明秀,從被判處死刑、改判無期徒刑,已坐牢十六年,去年底獲假釋出獄,正準備重新展開人生。矯正署昨天證實,原本在桃園龍潭女監服刑的潘明秀,後來移往台中女監,由於表現良好,去年十二月五日獲得假釋。據了解,她的戶籍地在台北市,每月必須定期向地檢署觀護人報到。
潘明秀十八歲與周儉結婚,不堪丈夫拳腳相向,夥同情夫徐志忠勒斃周儉並埋在後院。三年後,徐志忠入伍當兵,潘明秀劈腿已婚男友鄭連金,徐志忠不滿,常威脅要把殺害周儉的事情抖出來,甚至向鄭連金的妻子潑硫酸。最後潘明秀夥同弟弟及鄭連金,以同樣手法殺害徐志忠並棄屍。
桃園市慈文里里長錡春發說,潘明秀被捕入獄後,婆婆帶著潘明秀的獨生女周孟君,從台北市避居桃園,老人家辛苦獨自扶養孫女長大。
周孟君沒辜負阿嬤期待,考進武陵高中品學兼優,但六年前讀三年級時,卻選在父親忌日突然從七樓頂跳樓自殺,事後潘明秀被從桃園女監借提出獄製作筆錄,當她瞭解愛女墜樓過程時,淚水直流。
錡春發說,很多人知道潘明秀就是電視劇常演的「黑寡婦」,但潘明秀長期被家暴,悲情遭遇互相糾結,讓人鼻酸。
2012-01-15 09:34:13
阿楨
陳文茜舊愛/從謝謝你傷害我 到願他快樂【聯合晚報2012.07.07

知名媒體人陳文茜與整形醫生宋正宇六年姐弟戀,在去年8月傳出畫下句點。宋正宇去年8月指稱是陳文茜主動提出分手,他只能尊重對方的決定,還說倆人分手後仍有聯繫,但僅限於醫生與病人關係。但上月傳出宋正宇即將結婚時,雙方的愛恨情仇成了新聞焦點,也使外界今天分外關注這位知名整形醫師的婚禮。
一方是被稱為台灣最聰明女性的名女人,一人是知名的整形外科醫師,倆人相識相戀六、七年,外界一度曾看好兩人應該可以修成正果,但戀情最後還是結束。
陳文茜與宋正宇是在93年間經友人介紹而認識,宋正宇與前妻離婚後不久,媒體就拍到陳宋兩人密切互動的畫面;兩人的戀情何時開始,也為外界揣測。宋正宇結束15年婚姻時,前岳父非常不諒解,向宋催討開設整形診所借款4000多萬元,雙方因此對簿公堂。當時和宋正宇陷入熱戀的陳文茜,還曾發布新聞稿認為媒體報導不實,替宋說話討公道。
名女人和名醫師的戀情維持數年後,去年8月分手傳聞正式浮上檯面。外傳分手主因是宋正宇情緒控管不佳,心煩、不如意時常對陳文茜或陳母發飆。且陳文茜恰在微博發了一段「謝謝你傷害了我」的發言,也引起極多討論。
後來更有媒體報導,指倆人分手導火線是去年6月「富春山居圖」在故宮合璧開展當天,宋正宇要求陳文茜帶他參加貴賓酒會,陳文茜不滿宋正宇要求特權,才讓宋抓狂失控。陳文茜還曾在接受媒體採訪難過地說,她只是受邀去致詞,宋正宇想要去,她已告知不恰當,結果宋正宇卻大發脾氣。陳文茜認為,宋正宇已經碰觸到他的道德底線。但對於陳文茜這項說法,宋正宇則始終保持低調,未公開回應。只透過哥哥回應,是陳文茜主動提分手,如今宋正宇找到真愛了。
得知宋正宇即將結婚,陳文茜後來公開祝福「願他此生快樂」,表示相信宋正宇是找到了生命中真愛,希望倆人可以得到彼此渴望的幸福。
2012-07-09 12:14:28
版主回應
陳文茜54歲狠甩4男 「我很有能力和別人分手」 NOW娛樂 2012-06-22

陳文茜過去曾與林濁水(右上)、施明德與宋正宇傳出曖昧情。(圖/合成照)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作家與節目主持人陳文茜與前男友宋正宇分手一年,今22日傳出男方將於下月結婚,而至今仍孤家寡人的陳文茜對此表示「祝他幸福」。但細數陳文茜過去幾段情史,每段都是談得轟轟烈烈,這也讓人看到問政犀利的陳文茜,在感情路上浪漫、灑脫的一面。
曾經被施明德前女友李昂以著作《北港香爐人人插》暗諷的陳文茜,曾經在接受訪問時透露,回憶起過去在情路上的跌宕起伏,「我很有能力和別人分手。」而這一句話也透露陳文茜在追求愛情的路上,絕不委屈自己。
細數陳文茜過去的情史,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就是她與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的戀情。當年才剛從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陳文茜,遇見大她11歲的林濁水,她曾經形容林濁水是當時民進黨內少數具有人文情懷的人,加上兩人對歷史、文化與藝術都有相同的愛好,讓兩人迅速一拍即合。
儘管林濁水大上陳文茜11歲,但兩人的相處模式,完全以陳文茜文重心,當時有不少人感到相當疑惑,不解民進黨才子林濁水為什麼遇到大學剛畢業的陳文茜,整個人就開始繞著陳文茜打轉,兩人的這段感情談的眾所皆知,但最終還是以分手收場,當年陳文茜提出分手時,林濁水還一度輕生,震驚政壇。
前民進黨大老林濁水曾為陳文茜輕生。(圖/中央社)
隨著上一段戀情的苦澀結尾,陳文茜收拾包袱前往美國讀書,在這段時期,她與當時從事社會運動的民進黨前大老賀端藩相戀,陳文茜曾經說過,賀端藩不是高大帥氣型的男人,但卻是民進黨內難得的正直的人,兩人之後閃電結婚,這也是陳文茜唯一一段婚姻。
但陳文茜這段婚姻卻維持沒有多久,相愛容易相處難,最終兩人分道揚鑣,陳文茜之後以單身的身分回來台灣,接下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職位,而在這段期間,民進黨內不斷傳出她和許信良與施明德兩人有曖昧關係。但陳文茜對流言不以為意,就像她在書中寫的:「愛情沒有是非,愛情的本質就是一種瘋狂,愚蠢的人在愛情中墮落,聰明的人在愛情中成長。」
而根據施明德後來的說法,李昂與他分手後,誤以為陳文茜是他的新女友,才會一氣之下寫了《北港香爐人人插》暗諷陳文茜。這件事在當時鬧的轟轟烈烈,也讓施明德冠上花心、不負責任的罪名。
陳文茜曾經傳出與施明德有曖昧情。(圖/中央社)
在經歷與政壇人士談感情的不順,陳文茜7年前認識整形名醫宋正宇,外傳陳文茜與宋正宇過從甚密,導致他與妻子陳珮雯的婚姻宣告破裂,兩人的戀情之後浮上檯面,從2006一路交往至2011年,但最後這段感情卻疑似因宋正宇的情緒控管不佳破局,陳文茜再度回復單身。
而宋正宇即將於下月結婚,陳文茜祝福宋正宇,「願他此生快樂」;同時她也表示,她深信宋正宇是找到了生命中的真愛,希望這對準新人從此人生可以得到彼此渴望的幸福。
2012-07-09 12:16:07
阿楨
李維菁《老派約會之必要》(印刻出版 2012)

李維菁 台大農經系畢業、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長期投入當代藝術觀察與評論寫作,著有《程式不當藝世代18》、《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商品與消費》、《名家文物鑑藏》、《我是這樣想的──蔡國強》等,小說集《我是許涼涼》獲台北書展文學大獎。
  名人推薦
  陳芳明:快,狠,準,是李維菁擅長的手法,把讀者帶到劍及履及的現場。
  陳慧嶠:這本書蘊藏著深黝的綿密的渴望,像是那首曠世經典的藍調搖滾。
  楊照:一個意義上,李維菁寫的,正是「老派愛情的終極輓歌」。

老派約會之必要

帶我出門,用老派的方式約我,在我拒絕你兩次之後,第三次我會點頭。
不要MSN敲我,不要臉書留言,禁止用What’s App臨時問我等下是否有空。
你要打電話給我,問我在三天之後的週末是否有約,是不是可以見面。
  你要向老派的紳士那樣,穿上襯衫,把鬍子刮乾淨,穿上灰色的開襟毛衣還有帆船鞋,到我家來接我。把你的鉚釘皮衣丟掉,一輩子不要穿它。不要用麝香或柑橘或任何氣味的古龍水,我想聞到你剛洗過澡的香皂以及洗髮精。因為幾個小時之後,我要就著那味道上床入睡。
  我要燒掉我的破洞牛仔褲,穿上托高的胸罩與勒緊腰肢的束腹,換上翻領衫,將長袖摺成七分,穿上天藍與白色小點點的圓裙,芭蕾平底鞋,綁高我的馬尾,挽著你的手,我們出門。
如果你騎偉士牌,請載我去遊樂場,如果你開車來,停在路邊,我不愛。
我們要先看電影,汽水與甜筒。
  我們不玩籃球遊戲機,如果真愛上了,下次你鬥牛的時候,我會坐在場邊,手支著大腿托腮,默默地看著你。
  我們去晚餐,我們不要美式餐廳的嘻哈擁擠,也也不要昂貴餐廳的做作排場,我們去家庭餐廳,旁邊坐著爸媽帶著小孩,我們傻傻地看著對方微笑,幻想著樸素優雅的未來。
  記得把你的哀鳳關掉,不要在我面前簡訊,也不要在我從化妝室走出來前檢查臉書打卡。你只能,專注地,看著我跟我說話想著我。
  我們要散步,我們要走很長很長的路。
約莫半個台北那樣長,約莫九十三個紅綠燈那樣久的手牽手。
我們要不涉核心相親相愛,走整個城市。
只有在散步的時候我們真正的談話,老派的談話。
2012-10-06 10:13:48
版主回應
你爸媽都喊你什麼?弟弟。
你的祕密都藏在哪裡?鞋盒。
裡頭有什麼?棒球、兩張美鈔以及書刊。
你寫日記嗎?偶而。
你養狗嗎?瞇魯。
你喜歡的電影是什麼?諾曼第登陸。
你喜歡的女明星是誰?費雯麗。
你初戀什麼時候?十五。
你寫情書嗎?很久沒有。
你字好看嗎?我寫信給你。
你有祕密基地嗎?我不能告訴你,有一天,會帶你去。
我笑了但沒說好。
你可以問我同樣的問題,但不能問我有沒有暗戀過誰,我會撒謊。這是禮儀。
我們走路的時候要不停說話,紅燈停下便隨著節奏沉默,鬆鬆又黏黏地看彼此。
每次過馬路,我們要幻想眼前的斑馬線,白色橫紋成為彩色的。
紅、橙、黃、綠、藍、靛、紫,一條條鋪開。
踩過它們,我們就跨過了一條彩虹。
過完它,我們到達彩虹彼端。
一道,又一道。簡直像金凱利那樣在屋簷上舞蹈。
  送我回家。在家門口我們不想放開對方,但我們今晚因為相愛而懂得狡猾,老派的。
不,寶貝,我們今天不接吻。

密室非情殺事件

她的裸體上面都是水痘,發的到處都是,頸肩後背還有前胸,繞著乳房周圍全是密密麻麻的結痂黑點,像是下蠱的甲蟲爬滿,下腹與腿倒還好,只有零星幾點散在短短的恥毛周圍。她長滿了水痘的詭異身體,他仍想要她,他對自己的堅硬莫名其妙。
  她趴在枕頭上,雙眼緊閉,細瘦的四肢攤開在這個密室小房間裡,身體平靜沒有起伏。他不確定她是不是睡著了。
  他考慮著要怎樣殺她。緊握住她的脖子,看她雙眼突睜面色脹紅,掙扎扭轉排泄物噴流。或者,用身下的枕頭狠狠壓住她。他不愛她了,但他沒辦法離開她,他覺得只要她還在,他的人生就沒有一點希望,永遠會擺脫不了被什麼牽制的憤怒絕望。
  他想起昨天下午與妻子的性交,妻子因長年登山鍛鍊出的厚實骨盆肌肉與大腿,緊緊盤住他。她的妻子想知道女孩與他見面是不是穿黃色洋裝,妻子想知道女孩最近心情好不好,在畫畫上有什麼新的進展,在某部妻子喜歡的電影裡頭,妻子想知道女孩是不是在同一個情節大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的妻子,對女孩從最初的憤怒,變成執著與迷戀。妻子渴望女孩新剪的髮型,妻子默默去畫廊看女孩的新作發表,妻子想知道女孩手指頭指甲形狀是長是圓,想知道她指甲油的顏色。
  他的妻子因女孩的細節而亢奮,特別想要他。他感到妻子愛上女孩,他懷疑妻子與他性交是為了間接與女孩性交。他如果丟棄了女孩,他的妻子會失落,並且對他感到失望。他開始憎恨女孩,嫌惡那女孩總是百無聊賴的神情,但他與妻子被她控制,女孩像個不愉快的吸盤。
  他從虛榮、試探,轉成無奈無助。他的生活彷彿被女孩的身體包覆,濕濕的汗氣無所不在,走到哪裡都嗅得到。他不愛她了,他看著床上女孩身上一點一點的水痘,突然眼眶有點酸。究竟什麼時候開始不愛了,也許只是忘了自己還愛,他這麼希望她死去。
  她翻轉身來,瞇著眼睛看他,不知怎地她知道他的殺意,像動物面臨殺機本能的感應。她幾乎與他同時,流下眼淚。
  人生真是不得安穩,這男人也辜負她的期望。
她看著男人肥胖的腹胸,她從一開始就知道他無能軟弱,中年人卻承擔不了一點這世界的重量。這樣子廢物一樣的男人哪,身體與心理都虛胖肥軟。
  她抬起小腿,抓了抓水痘結痂的癢。
她記得她以前的短命丈夫,她對他說去旅行,她對他說週四公園見。她穿了米色風衣,吃手上的甜筒,親吻彼此,手牽手登記成為夫妻。
晚上他們在野地小屋一起喝酒,就著淺淺的皮亞芙歌聲依偎。
他從浴室出來後,她翻身跨坐在他身上,問他從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
飛行員,他說。
她怔怔看他,有一點柔情,然後起身換她去浴室。
  她在浴室蒸氣中聽見他的慘烈呼嚎,她知道他喝掉了她剛剛留在床邊的威士忌,她加了東西進去。
  她濕濕地從浴室走出來,看到上午新婚的丈夫扭曲歪在地上。她打開窗,聽了歌,打開他的皮夾,拿走現金,開走了車。
  她現在看著另一個男人。她不願為惡,但她太明白尋常男人的殘暴永無止盡。那男人現在還會糾葛,是因為無能,不是因為一點愛的純真。這讓她失望,非常失望。
  她翻身跨坐上男人的時候,他就開始恐懼了。
她感受到他的身體在下面起了變化,原本的堅硬變得徬徨,抓著她乳房的手轉而抗拒掙扎。她對他笑,搖晃自己的身體,彎腰咬他的嘴。
  她把插入男人心臟的刀片奮力往下推到底,血噴濺如花火,每次的屠殺都如此,狂亂之後的出神,出神之後的恍惚,她聽見骨頭與肌肉爆裂分離的聲音。
  她看著手掌中繁亂細密的紋路,血液在其中流動成了溝渠。
  她全身的水痘,此時全部發作,驚天動地癢了起來。
2012-10-06 10:15:05
圖博館
新活水復刊 李昂:台灣若沒好的文化雜誌 真丟臉2017-09-01 聯合報

由中華文化總會發行的「新活水」雜誌,今天舉行復刊號記者會。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表示,希望「新活水」能讓社會力量、文化力量源源不絕。作家李昂更表示,如果台灣連一本高水準的文化雜誌都維持不下去,真的是「Shame on Taiwan」,台灣就丟臉到極點了。
  復刊號的「新活水」,以「1987 :一場不遠的青年文化爆炸」專題,透過30位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人們,在黑暗的戒嚴體制下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回顧台灣解嚴30年。「新活水」強調是一全新打造的文化雜誌,每期將深度探討台灣的重要文化議題與文化現象,深化台灣文化與思想的論述,並成為各種跨界激盪的平台。
  今天記者會由文化總會副秘書長、「新活水」雜誌總編輯張鐵志主持,出席者除江春男、李昂,還有文化部次長丁曉菁、漫畫家陳繭。
....
  江春男表示,政治的解放,是不斷崩解與重組的過程,到了今天,好像大家對自己及台灣前途沒有信心,比較茫然,但前幾天世大運又重燃了一些信心,想不到台灣的人才及運動健將那麼多,就像前幾年的太陽花運動,不曉得年輕人思想那麼成熟。
  「新活水」在2005年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就以雙月刊形式發行,江春男說,過去辦得不錯,可惜未獲太多人注意,新的文化總會認為這個雜誌應該好好辦,決定重新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挑戰,一代人做一代事」,解嚴過去30年了,未來的路更長,希望「新活水」能讓社會力量、文化力量源源不絕。
  李昂則以香港有「明報月刊」這樣高水準的文化雜誌為例,強調國家一定要有一本文化性的雜誌,如果連這個都維持不下去的話,真的是「Shame on Taiwan!」,台灣就丟臉到極點了。
  回應
太陽花運動年輕人思想那麼成熟…?江春男年前因為酗酒貪杯誤事,失去了一個到手滾燙的工作,現在為了一份頭路,真的是什麼死人骨頭的混話、怪話、謊話都敢說!
李昂是第一代北港香爐,而江春男又是第一支香.....
好巧
2017-09-02 12:34:32
圖博館
女子用百草枯浸前夫內褲致其死亡獲刑十一年

  中青在線南寧2017.9.12電 記者今天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北區人民法院獲悉,柳州市一名女子貝某因家庭瑣事和懷疑前夫覃某有外遇,將前夫的內褲浸泡在購買的農藥“百草枯”中,致覃某患病身亡,因貝某犯罪後能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最終,法院判處貝某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剝奪政治權利一年。
  庭審中,公訴機關以貝某涉嫌故意傷害罪提起公訴,而覃某父母的訴訟代理人則提出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貝某刑事責任。法院審理後認為,從貝某的供述中得知,貝某下毒係為了讓覃某誤以為自己得性病,從而達到阻止被害人交女朋友的目的,由此可見,貝素雲主觀上僅有傷害而非殺害被害人的故意,故現有證據不能證實貝某主觀上有殺害被害人的故意,訴訟代理人認為應以故意殺人罪追究貝素雲刑事責任的建議與本案事實不符,法院不予採信。貝某犯罪後能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歸案後亦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自首,依法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遂作出前述判決,貝某表示服從判決,不提起上訴。
  此外,貝某的行為致被害人覃某死亡,給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覃某、鍾某造成傷害,依法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判決貝某賠償喪葬費4582元×6個月=27492元,扣除其女兒覃某某支出的1萬元及覃某某姐弟的份額,判決貝某賠償覃某父母8746元。
  覃某父母不服刑事附帶民事判決,已向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回應
 判的太輕,賠的太少。這個法官肯定被買通了,復旦大學毒死同學被判死刑虧大了,這是一個故意下毒傷害致人死亡案才判11年,哪裡還有天理啊?有人拿刀只想教訓下法官,砍傷就可以!結果不小心砍死了,這怎麼算?
 理智一點,她只是想讓丈夫出醜或者讓另外的女子以為他性病而不再和丈夫來往,在此情況下她的行為談不上惡毒,只是有點荒唐.
 就因為她懷疑丈夫有外遇就該行此惡毒行徑?如果她懷疑別人說她壞話也有權利把人殺了嗎?什麼邏輯啊?懷疑的事兒多了去了!難道就因為丈夫是她最親近的人,就該被她殺嗎?
2017-09-13 12:33:02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12:22:31
阿楨
放任拍攝性愛影片 少女留學前砍殺男友曝:擔心被外流 2022/12/20 中時

今年1月日本東京發生一起駭人命案,有名19歲少女認識25歲男友,但因為男友喜歡拍攝性愛影片,導致少女要出國留學的前一刻,擔心自己的私密影片遭外流,於是持刀砍殺男友,而對方遭砍送醫後不治身亡;東京地方法院於昨(19)日,判決該少女9年有期徒刑。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1名在青森就讀高中的19歲少女,認識大她6歲在當地酒吧工作的男友,2人曖昧交往後,少女就便於隔年搬去東京和男友居住,然而,在交往過程中男友喜歡手機拍下2人的性愛畫面,少女也因為「太喜歡他,不知道怎麼拒絕」,因此,便放任男友拍攝,但2人交往過程時常吵架,也多次分分合合。
直到少女準備出國留學,她雖然一直要求男友刪除性愛影片,但是男友竟不同意,還揚言要將性愛影片PO到網路上,而她擔心出國後,男友可能真的將影片外流PO上網,於是,她在1月9日,持自家住處的菜刀刺向男友,雖然男友一度跑出房間,以及報警求救,警方獲報抵達現場時,趕緊將男子送醫救治,但歷經7小時的搶救後,該男仍不治身亡。
  回應
渣男遇到母老虎。
日本有禮無體。
2022-12-21 09:44: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