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1 06:46:33| 人氣3,685|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桃花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乖!乖!清初孔尚任的戲曲《桃花扇》原著劇情只是如下: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餘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鬥爭。其中復社中堅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朝宗)送李香君一把提詩扇,而和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托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但後來各種版本,不但增加了劇中人物故事,連結尾也很有後現代的「開放」意味,可惜違背了原著。

不是吧!從原著就開始背離了史實。復社中堅會邂逅秦淮歌妓?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侯氏確實在順治年間回河南參加了鄉試。

那麼說來,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髮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的賣國漢奸汪精衛之流。就有其根据了!

難怪大陸之後的改編大都採此說,連由央視當紅主持人曹穎與當紅小生周傑擔綱主演的30集電視連續劇《桃花扇傳奇》也如此,只不過改以香君投崖身亡,朝宗發瘋塗鴨於城牆。

人家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大膽地對侯、李二人以及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等明末四大奇女子的愛情故事做了重新的審視。周傑說:「是用新新人類的愛情視角重說了這些桃花姻緣,改動很大,但卻在情理之中。如原著中對侯朝宗的最後變節有很大的針砭意味,但其實他的變節以及與李君的悲劇收場完全是因為一個朝代的沒落所造成,所以這次由我演的侯朝宗就沒有簡單地把他理解成一個變節者,而是賦予了他更多的合理性。」

是嗎?我看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有港劇常見的「選花魁」的影子,還有一大堆有關明末四對才子名女的風流故事書(比如李韓林著的《董小宛傳》《陳圓圓傳》)。

別瞧不起妓女,連大史家陳寅恪也寫有二巨冊的《柳如是傳》。有六百年歷史的昆曲《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最近都有合現代劇埸水準的青春版。

可惜只是媚俗之作!昆曲界行家如是說。詳參【圖博館】:崑劇:表演藝術14 )


【電影桃花扇(1963)制作團隊】

  孫敬 .... 導演
  梅阡 .... 編劇
  孔敬 .... 編劇
  呂萬營 .... 編劇
  羅真 .... 導演助理
  王志雄 .... 攝影
  宋國毅 .... 特技攝影
  洪嘉惠 .... 錄音師(收音)
  孟福印 .... 錄音師(收音)
  薛效強 .... 剪輯
  董萍 .... 美工
  胡強生 .... 美工
  樊步義 .... 作曲
  魏瑞祥 .... 作曲
  油達民 .... 指揮
  龔萬裏 .... 指揮
  李淑君 .... 演唱
  王秀英 .... 服裝指導
  張錫九 .... 道具
  柏順富 .... 化妝
  程克林 .... 化妝
  李恩德 .... 化妝
  陳鎬莊 .... 燈光(照明)
  孫超德 .... 美術(制作設計)
  陳清甫 .... 背景設計
  金紫光 .... 顧問
  陝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隊 .... 伴奏
  上海電影樂團民族 .... 伴奏
  上海合唱團 .... 演唱
  演員表:
  虞俊芳 .... 鄭妥娘
  鄭大年 .... 楊龍友
  叢肇桓 .... 吳次尾
  馬中元 .... 蘇昆生
  孫元勳 .... 馬士英
  崔書鳳 .... 卞玉京
  智一桐 .... 陳定生
  畢福生 .... 阮憲五
  王墨農 .... 劉肇基
  李倩影 .... 李貞麗
  馬長春 .... 小紅
  金馥麗 .... 寇白門
  許虹 .... 九夫人
  潘芄 .... 田仰
  王丹鳳 .... 李香君
  馮喆 .... 侯朝宗
  韓濤 .... 阮大鋮
  周文彬 .... 柳敬亭
  易東林 .... 史可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19458.html?tp=0_11 
 
29集《桃花扇傳奇》(2000)

 
導演:魯曉威
演員:
  曹 穎飾李香君
  周 傑飾侯朝宗
  薛佳凝飾明 心
  張亞坤飾金九齡
  張亞坤飾順治帝
  郭曉冬飾冒辟疆
  席與立飾董小宛
  趙敏捷飾錢謙益
  李欣淩飾柳如是
  修 慶飾楊龍友
  趙 靚飾陳圓圓
  陳 燕飾董丫鬟
  劉 蘇飾柳丫鬟
  李進榮飾李辰軍
  沈保平飾韓公公
  劉 芳飾侯 母
  李 科飾侯 貴
  胡大剛飾福 王
  朱 嶺飾金手下
  李建昌飾馬士英
  王豔華飾明 月
  張 浩飾崇禎帝
  鄧望丹飾梅 香
  田潤華飾吳三枚
  馮 例飾顧橫波
  勒德茂飾左良玉
  王 勇飾楊 豹
  宗小軍飾大茶壺
  宋大光飾楊 虎
  李騰超飾胖廚師
劇情概述
  本劇以蜚聲中外的我國四大名劇之一《桃花扇》爲藍本,生動再現了秦淮八豔的曆史傳奇及才子佳人流傳久遠的紅塵絕戀。 候朝宗、李香君,人面桃花,重譜了舊歡新怨;柳如是、陳圓圓,一代佳麗,再現薄命紅顔;董小宛、冒辟疆,才子佳人,總是有情無緣;韓贊同、吳三桂,一代梟雄,功過任人評說;崇禎帝、弘光帝,九五之尊,頃刻灰飛煙滅;楊龍友、李辰君,江湖豪強,各有動人風采……
  分集劇情
  第一集
   明末舉子侯朝宗因亂世而感前途渺茫,心中十分郁悶,常常吃喝玩樂,以酒解愁。才貌出衆的郡主爲逃避父親福王爲她選定的婚姻,尋求自由和愛情,帶著丫環明心逃離洛陽王府,化名李香君女扮男裝徑奔南京而去。大太監韓贊周來到南京,明爲科舉,實爲皇帝秘密選秀。北方富商打扮的大清國太子金九齡也秘密南下南京,包租了鳳陽總督馬士英的小舅子楊龍友的客棧聽雨軒。
   第二集
  由于路上不慎將所帶的銀兩丟失,李香君在南京身無分文,人地生疏。她憑借過人的智慧爲楊龍友解決了難題,楊對“李公子”的才學十分佩服,免費讓她住進聽聽雨軒。福王的家將李辰君奉命來南京勸郡主回去,但香君執意不肯。韓贊周找到老相識媚香樓老板顧橫波幫助操辦花魁大賽,顧首先想到自己的臺柱子陳圓圓。侯朝宗不願參加科舉考試,但其父侯恂逼他非參加不可,並讓其好友冒辟疆陪讀。
   第三集
  江南名媛董小宛前來南京參加花魁大賽,金九齡爲董的絕代才貌所吸引。冒辟疆帶著侯朝宗慕名前去拜見董。香君聽說董是著名美人,大賽奪魁的呼聲極高,心中不服,也前來見識。他佯作爲爭董小宛,與侯朝宗打賭爭鬥,侯感到遇到了對手,兩人既互有好感又互不服氣。而董小宛和冒辟疆卻一見鍾情。侯的紅顔知己柳如是乃女中豪傑,對侯的科舉滿懷希望,而侯卻對選美感興趣,爲此兩人發生爭執。
  第四集
  侯朝宗與柳如是達成協議,侯參加科舉,柳參加選美。陳圓圓爲韓贊周安排宴席,因爭包酒樓與金九齡爭吵起來。金九齡財大氣粗,包下成衣鋪爲董包裝,這極大地傷害了冒辟疆、陳圓圓的自尊心。暗戀著陳圓圓的楊龍友要替她出氣,與金九齡爭鬥起來,不想卻是不打不相識,兩人結拜爲兄弟。楊龍友爲中狀元,以博得圓圓的歡心,通過顧媽媽送給韓贊周十萬兩銀子。董小婉對金九齡鍥而不舍的追求感到無可奈何,提出讓金與冒在科舉場上爭雄,逼兩人賭誓。
   第五集
  在科舉考試前夜,傳來冒父被充軍的消息,冒辟疆只好匆匆趕去與父親告別。侯朝宗本無意科考,爲幫助朋友,他在考場上以冒的名義寫了答卷,並大罵韓贊周,提前離場。金九齡發現冒辟疆沒來,不願撿這個便宜,便寫了一首譏諷時世的打油詩。李香君約見侯朝宗,假意爲明心打探參選花魁之道,不想侯卻認出了她扇上的西夏文,香君大吃一驚,認定侯就是自己正在尋找的有緣人。
   第六集
  侯朝宗代寫的文章被點爲三甲,中了頭名。韓贊周要見冒辟疆,卻查出考卷乃侯朝宗代寫,十分氣惱,同時也爲金九齡的打油詩怒火中燒,但爲了逃避監考失職的責任,只好順水推舟,以假作真,並派人盯查金九齡。楊龍友白白送了十萬兩銀子給韓,卻沒當上狀元,有苦難言。侯因代人考試而被關押,柳如是、李香君、楊龍友等人心急如焚,四處奔走,多方營救。
  第七集
   在衆人及侯父的傾力相救下,韓贊周放了侯朝宗。花魁大賽如期舉行,李香君突然以女裝出現,令衆人驚豔。侯朝宗覺得自己受了香君的作弄而十分惱火,于是在點評香君時語言尖刻,常出一些怪題偏題難她,沒想到香君從不正面回答,總是巧妙地另辟蹊徑,不僅贏得喝彩,也讓侯朝宗下不了臺。柳如是在學識會考時出盡風頭,讓主評錢謙益大爲賞識,並開始注意這個女中豪傑。經營一輪的淘汰,最後只剩下李、陳、柳、董四人,她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第八集
  躲在幕後的韓贊周出一絕招,送了一條魚讓四位佳麗品嘗,衆人都覺得陳圓圓必中無疑,但韓卻獨具慧眼圈中了李香君。香君這才知道原來選美是假,給皇上選妃是真,便與明心商量對策以擺脫進京的命運。韓借口保護香君的安全把她和明心囚禁在媚香樓。李辰君深夜蒙面欲救香君,不想被護衛許翔發現,只得空手而回。楊龍友因被韓贊周騙走了十萬兩銀子而欠下巨債,只得向金九齡求助。柳、董、陳及冒辟疆極力勸說侯朝宗設法救李香君出來。
   第九集
  明心借口給李香君買香水逃出媚香檔,正遇上韓贊周派人抓金九齡,明心巧妙地引開了衛兵,董小婉雖未愛上金九齡,卻也覺得他畢竟是一位令人感動的追求者,不忍見他身首異處,便讓金藏匿在自己的房間裏,救了他一命。外面搜查金九齡的風聲越來越緊,董小婉非常害怕,但卻壯著膽繼續藏匿金九齡,兩人在危險中日日相伴,好感與日俱增。此時,李香君和明心正焦急地盼望著衆人前來相救。
   第十集
  李香君與明心想趁逛街的機會在李辰君的協助下逃走,不想韓贊周早有埋伏,出逃計劃再次失敗。就在即將出發進京之際,楊龍友和李辰君蒙面殺出,欲救香君,但終究寡不敵衆,楊龍友被抓,而韓贊周也被李辰君刺中了一劍,被迫留下來療傷,延期赴。陳圓圓爲了救李香君出來,主動要求在媚香樓陪李香君。馬士英出面利用科舉受賄之事要挾韓贊周,韓無奈只得放了楊龍友。
   第十一集
   侯、冒、董聚集在柳如是家商議營救李香君之策,終于想出一條妙計。衆人在陳圓圓的帶引下進入媚香樓,爲迷惑門外的守衛,大家吟詩作對,把酒當歌,暗中李香君和柳如是換了衣裳,侯朝宗順利地把李香君救出媚香樓,兩人終于誤會冰釋,真情盡露。柳如是被韓贊周關了起來,錢謙益匆匆趕往媚香樓,救出柳如是。柳得知侯朝宗獨占花魁,黯然神傷,錢謙益乘虛而入,百般安慰,獲得柳的感激和信賴。許翔率兵來抓侯朝宗、李香君回去,侯謊稱已與李結爲夫妻,韓贊周聞訊氣急敗壞,欲以欺君犯上罪處死侯朝宗。
   第十二集
  韓贊周逼迫馬士英欲置侯朝宗于死地,李香君爲救朝宗承認與其並未真有其事。但侯不願意香君進京爲妃,一口咬定香君是他的人。韓逼侯在李與柳之間作出選擇,兩人中必有一人進京爲妃。爲了圓自己的進京夢,同時也爲了救侯朝宗和李香君,陳圓圓提出頂替香君進京。楊龍友不忍見圓圓離他而去,心如刀絞。馬士英提審侯、李二人,在當堂對質中,李香君伶牙俐齒,鎮定從容,在一旁監審的韓贊周從香君對官府威嚴的不屑和表露出的大家閨秀作風中,覺得其絕非一般民女。果然,明心情急之中,說出了李香君的真實身份,驚出了韓一身冷汗。
   第十三集
  侯朝宗再次向柳如是表達對她的愛戀,並表示要正式娶她爲妻,想不到柳沒有正面回答,反而追問他對李香君是不是真的有情。侯反複爲自己辯解,卻被柳一一駁回,柳把二人的心理性格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侯三思而後行。李香君被馬士英囚禁起來,冒辟疆帶領江南名流前去抗議要求釋放香君,卻被官兵追捕,情急之中躲入董小婉的衣櫃,卻發現金九齡也藏在裏面。楊龍友借受馬士英之托看守李香君之機,與侯朝宗裏應外合,把香君救了出去,藏在侯府。
  第十四集
  爲了讓香君安全留在侯府,明心與楊龍友、冒辟疆瞞著侯父母,四處散發請柬,邀各界名流參加侯朝宗、李香君的婚慶,眼看生米成熟飯,礙于顔面,侯家被迫接受了李香君。陳圓圓要求顧媽媽媽去見韓贊周讓自己頂替進京,韓正爲此事爲難,聞訊喜上心頭,順水推舟,將陳圓圓作爲進宮人選。侯恂無意中見到李香君的折扇,不由大惱,此扇本爲同僚李日升所有,他原以爲李家已被滿門抄斬,如此看來李香君就是李日升的小女兒香香。
   第十五集
  李辰君奉命回洛陽,向香君辭行,兄妹二人依依不舍。金九齡也將離開南京,懇求董小婉跟他一起走,董猶豫不決,總擔心冒辟疆會受不了如此打擊,終于留了下來。金九齡無奈傷心離去,臨行之前,向董透露了自己是關外大清國太子的真實身份。爲找出十七年前失蹤的伍千萬兩白銀的秘密,侯恂派侯貴偷走香君的家傳寶扇,但始終不能發現寶藏的線索。陳圓圓爲挽回花魁大賽失利的面子,准備在赴京之前舉行合唱盒子會,風風光光地離開。
   第十六集
  侯朝宗與李香君是不打不相識,不自覺地進入感情,而侯覺得自己應該去愛柳如是。盒子會如期在聽雨軒舉行,柳、董、陳、李亮出各自的拿手好菜,令評委們贊不絕口。李香君欲在盒子會上與侯朝宗訣別,柳如是不願意因爲自己拆散了這對才子佳人,毅然站出來勸說香君留下來不要錯過與侯的天賜良緣。陳圓圓赴京前夕突然病倒在床,韓贊周只得在柳、董二人中選一人進京複命,情急之下,顧媽媽要柳、董二人突擊嫁人以逃過此劫。
   第十七集
  聽說柳如是要嫁給錢謙益,侯朝宗與李香君趕來阻止,遭到柳的拒絕。柳如是離開侯朝宗的另一個原因,是她從選美時開始喜歡錢謙益,他們相互欣賞對方的才學,而且最重要的是兩個都熱衷于政治,有許多共同語言。陳圓圓大病不起,楊龍友心急如焚。爲救圓圓,楊賣掉聽雨軒,傾家蕩産把所有的銀子都交給顧媽媽給圓圓治病。侯朝宗要娶李香君,遭到侯恂的斷然拒絕。韓贊周想拉攏侯朝宗替其效命,提出要爲侯李兩人做媒,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第十八集
  顧媽媽乘夜攜帶巨款逃出城,韓贊周惱羞成怒,下令追殺顧橫波。原來陳圓圓是喝了顧橫波的“虎狼湯”才病倒的,楊龍友爲救圓圓不惜以身試藥,幾乎丟了性命,終于找到了解藥,自己卻武功盡廢,暈死過去。韓贊周借口爲皇上修廟要強占侯宅,李香君化名赤練仙子與號稱六朝居士的韓在媚香樓鬥法,結果韓中了香君的激將之計,中途離場被判輸,但韓言而無信,派許翔帶兵強占侯宅,侯家被迫住進已屬錢謙益的聽雨軒。
   第十九集
  福王派人要香君回去,並以殺死侯朝宗相威脅。香君一氣之下吞服了毒藥“一日紅”。陳圓圓爲報答楊龍友的深情,欲以身相許。楊龍友見她執意要進京爲妃,很是失望,但仍癡情未改。香君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強行趕走不知情的明心,並與侯朝宗朝夕相處,互訴衷腸,香君的舉動令朝宗大惑不解。錢謙益、柳如是從信使身上發現了香君給福王的絕筆信,急忙與冒辟疆、董小婉四處求醫,尋找解救之法。侯朝宗得知真相,也喝下“一日紅”,欲陪香君共赴黃泉。
   第二十集
  緊急關頭,陳圓圓托人找到了救命的醫書,侯朝宗、李香君終于逃過一劫,但香君再也不能生兒育女了。由于香君不能傳宗接代,侯恂只同意朝宗納其爲妾,朝宗發誓非香君不娶,明心也憤然離開侯家隨陳圓圓進京。圓圓久居京城,卻始終沒有機會進宮面見皇上,在機智的明心幫助下,圓圓終于引起了崇禎皇帝的注意,留在了宮中。崇禎召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進宮議事,吳被陳圓圓的美貌所動,私下邀請她到府上相見,並贈以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
   第二十一集
  崇禎爲了籠絡吳三桂,保住大明江山,索性順水推舟,讓陳圓圓下嫁吳三桂。由于國庫空虛,崇禎愁眉不展,韓贊周乘機提起十七年前失蹤的五千萬兩銀子,並污蔑爲侯恂所藏匿,並借旨要侯恂交出白銀,否則滿門抄斬。爲了不連累香君,侯朝宗假裝酒醉以香君不能傳宗接代爲由要趕走香君,香君知情後堅持要留下來與朝宗同生共死。陳圓圓爲回到關內,裝病不起,吳三桂信以爲真,同意送她回到京城。
   第二十二集
  陳圓圓回到京城,要崇禎將自己扣爲人質,以迫使吳三桂誓死效忠大明。李自成攻克洛陽,福王全家慘遭滅門之災。韓贊周向崇禎獻計,向西方購買軍火來對付李自成。韓奉旨連夜趕往南京追查五千萬兩銀子的下落,並限侯家一日之內交出銀子,否則滿門抄斬。董小宛爲冒辟疆臨陣逃脫的行爲深感羞愧,二人關系開始淡化。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禎自縊身亡。李香君和侯朝宗相守人生最後一夜,相約來世再見。刑場上,韓贊周逼侯家交出銀子,侯恂只求韓放了香君,韓情急惱怒之下行刑,千鈞一發一際,左良玉將軍及時趕到。
   第二十三集
  陳圓圓給吳三桂的信中言及自己被李自成擄進宮中,已遭玷污,吳一怒之下向關內進攻。金九齡卻按兵不動,坐收漁利。韓贊周找侯恂商議聯手在南京另立朝廷,遭到拒絕,韓依仗有尚方寶劍相威脅。侯恂將十七年前的往事向兒子和盤托出,並將扇子交給香君保存,最後含恨而終。金九齡使激將法利用吳三桂打敗李自成,攻進京城。吳恍然悔悟自己沖冠一怒爲紅顔的後果,眼見大勢已去,吳三桂終于跪倒在金九齡腳下。韓贊周認定侯恂臨死前向朝宗交待了銀子的下落,便將他關進牢房。
   第二十四集
  明朝覆滅,韓贊周暗喜自己留在南京逃過一劫,卻也爲擁立新主大傷腦筋。李辰君來南京尋找香君被韓抓住,韓知其與郡主以兄妹相稱,便脅迫他冒名頂替立爲新主,企圖挾天子自立門戶。韓贊周把侯朝宗關押起來,逼他說出銀子的下落,爲救侯朝宗,同時也爲大明百姓,李辰君答應做冒牌皇帝。朝宗獲釋後,與李香君不辭而別,投奔左良玉,爲國效力,血戰沙場。不幸大勢已去,清軍長驅直入,所在部隊全軍覆沒,侯朝宗也下落不明,生死未蔔。
   第二十五集
  李香君聞訊悲痛欲絕,自殺殉情,血濺桃花扇。幸虧柳如是及時趕到,香君才保住性命。侯朝宗大難不死,回到家中與香君重逢,生離死別之後,二人立誓相伴一生,永不分開。韓贊周逼迫李辰君爲侯朝宗、李香君賜婚,欲將二人控制在宮中,以打探寶藏的秘密。在韓的授意下,錢謙益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宰相夢,此時,清兵已攻至南京,李辰君親自帶兵英勇抗敵,死守南京城。
   第二十六集
  清兵攻破南京城,李辰君終因寡不敵衆死在多鐸王爺的箭下。錢謙益面對清軍的喊殺聲全無戰意,柳如是想試探錢于國于己的真情,便建議兩人一起自殺殉國,可錢猶豫不決,柳終于知道錢的自私、虛僞和懦弱,憤然離他而去。錢謙益、馬士英歸順了大清,韓贊周被侯朝宗乘亂殺死。冒辟疆無意中泄露了柳如是的藏身之所,馬士英率清兵把柳如是團團圍住,一代佳人誓死不屈,香消玉殞。侯朝宗被馬士英抓了起來,押赴京城。驚異之中,朝宗發現順治帝竟是金九齡。
   第二十七集
  順治欣賞侯朝宗爲當世奇才,希望他能輔佐自己治理天下。侯朝宗寧死也不肯爲其所用。董小婉久居宮中,思鄉心切,但順治仍癡情不改,要封董爲皇後,母儀天下。董借口要慎重考慮,再三推辭。錢謙益爲討順治歡心,籠羅人才,想到了冒辟疆。他知道順治爲顯示自己爲人海量,必須重用冒辟疆,同時也想拉冒下水,以顧全自己漢奸的顔面面。陳圓圓被封爲平西王妃後回到南京,想見楊龍友最後一面,不想楊卻陪姐姐回了娘家。
   第二十八集
  侯朝宗在獄中寫了一首反清複明的詩,卻被順治改“明”爲“清”,並欽點爲大清狀元。侯母聞訊羞憤難當,自縊身亡。楊龍友千裏迢迢趕到雲南,扮作啞巴做了陳圓圓的花匠。冒辟疆果然被順治封官四品,沒想到冒重氣節講人格,辭官而去,錢謙益不禁自慚形穢,也連夜辭官離開京城。吳三枚想乘其兄帶兵在外之機非禮陳圓圓,幸虧楊龍友及時相助,才使圓圓免受其辱,圓圓終于認出了老花匠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人,不禁喜極而泣。由于害怕吳三桂知道自己的劣行,吳三枚派人刺殺陳圓圓滅口,楊舍命相救,中刀身亡。
   第二十九集
  楊龍友死後,陳圓圓萬念俱灰,看破紅塵,出家爲尼。順治說服侯朝宗未果,便下令四處尋找李香君,想讓她規勸侯歸順大清。顧橫波設下圈套,到處散布侯朝宗要做多鐸王爺附馬的消息,香君聞訊甚是吃驚,匆忙趕往王府要見朝宗問個明白。香君聽信了顧媽媽的謊言,誤以爲朝宗抛棄了自己,背叛了感情,絕望中跳崖自盡。朝宗聞訊直奔懸崖,可爲時已晚,從此瘋瘋顛顛,浪迹天涯。董小婉終究還是離順治而去,順治傷心欲絕,萬事皆空,放棄了大清江山,遁入佛門。(大結局)
http://baike.baidu.com/view/853010.html?tp=0_11 
 
桃花扇目錄>百度百科
 
【簡介】
【曆史背景】
【出場人物】
【情節梗概】
【曆史影響】
【鑒賞】
【作者簡介】
【昆曲:桃花扇】
【京劇:桃花扇】
【電影 桃花扇】
【誕生的地方】
【京劇:桃花扇】
【誕生的地方】
 
  【簡介】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余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在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曆來受到讀者的好評。共有40出,舞臺上常演的有《訪翠》、《寄扇》、《沈江》等幾折。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曆史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于曆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曆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但由于並不是曆史書籍,劇中加入故事情節,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並且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後來影響很深的曆史劇。
  戲劇家歐陽予倩對《桃花扇》可謂情有獨鍾,曾分別在話劇、京劇、電影等領域涉獵過這一題材,他對《桃花扇》的改編甚至影響了民國以來不少的戲劇創作。田沁鑫認爲:“歐陽予倩先生當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改編了這出戲,有著極強的影射和借古諷今意味,後人大都追隨並沿襲了這一版本。可以說《桃花扇》曾被各種顔色調和了很長時間,而我們則是想恢複其本真和古樸的原貌。我想我們最多能夠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其實整理出多少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如何取舍,如果舍得有意思,相信會是另一番風貌。”田沁鑫所說的恢複《桃花扇》“原貌”,在情節上主要體現在結尾。歐陽予倩版的電影廣爲流傳,結尾是李香君自盡,侯方域降清。事實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結尾是侯、李二人在國破家亡後出家。
  【曆史背景】
  當時正處于明朝末年,李闖王攻陷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攻下北京,中國北方大亂。鳳陽總督馬士英在南京擁立福王爲皇帝,取年號“弘光”建立南明。當時清兵不過有十多萬,如果勵精圖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樣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聲色;朝臣賣官鬻爵,搜刮錢財;武將擁兵自重,互相打內戰,只有史可法帶領三千殘兵堅守揚州,結果不到一年,揚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明朝人明白亡國與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奮起反抗。滿清推行剃發衣服,不屈死難者數千萬。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個有著民族氣節的女子。
  【出場人物】
  全劇只有30名出場演員,作者將其分爲“色部”、“氣部”和“總部”。
  色部是貫穿全劇表現“離合之情”故事主要情節的人物,又分爲以男主角侯方域爲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爲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氣部是表現背景曆史“興亡之感”的人物,又分爲以史可法爲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馬士英等爲首的奸臣“偶部”,鑒于曆史上不敢罵皇帝,將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總部只有兩人;“經星”張瑤星道士,“緯星”南京太常寺老贊禮,作爲全劇幕中穿插,介紹背景,以情節外人補充交代敘事的人物。
  【情節梗概】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複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余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鬥爭。其中複社中堅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詩扇,而和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托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全劇其中穿插當時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投河自盡等。
  【曆史影響】  
  桃花扇一劇形象地刻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中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爲鑒,可以知興亡”,劇本脫稿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舞臺上經常演出。康熙皇帝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聲色的情節,常皺眉頓足說:“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對懷念明朝的百姓十分忌憚,曾多次編造謊言污蔑明朝,自然借此機會發揮。康熙一生追殺明朝皇子,直到在康熙四十七年淩遲了最後一個已經七十八歲的明皇室嫡子朱三太子,才放下心來。這部戲對明代一些氣節之士的贊美更令康熙爲首的滿洲人不滿,不久作者就被借故罷免。
  滿清強迫中國人剃發易服,剃發並非如今天電視劇裏所演的陰陽頭一般。曆史上真正的剃發是金錢鼠尾,腦袋上的頭發幾乎全部剃光,只留中間一塊。醜陋屈辱可想而知。面對這樣的屈辱,普通百姓奮起反擊,死難者以千萬計。
  20世紀之初,王國維自1908年至1912年鑽研中國戲曲,曾極口稱贊元劇之文章,但卻認爲不及《桃花扇》。他在《文學小言》中說: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物爲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矣!王氏指出,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國戲曲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1915年,吳梅爲暖紅室校訂《桃花扇》後,寫了一篇題識,並在所著《顧曲麈談》中贊揚此劇不獨詞曲之佳,即科白對偶,亦無一不美。1918年7月,他又寫了《桃花扇傳奇跋》,專論其藝術成就說:東塘此作,閱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結撰,其中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曆記考據各條,語語可。自有傳奇以來,能細按年月確考時地者,實自東塘爲始,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王國梅是20世紀中國戲曲史學科的開創者,他倆對《桃花扇》的藝術評價很高,但都沒有觸及孔尚任的身世的思想內容。在清末民初,能結合文藝思潮來探索孔尚任《桃花扇》主旨的學者,當推梁啓超爲第一人年,他在《小說叢話》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義實質,他說:“《桃花扇》于種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于專制政體下,不得不爾也。然書中固往往不能自制之使人生故國之感。……讀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義之思想者,必其無人心者也。”(注:阿英編:《晚清鈔?小說戲曲研究卷》,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14頁。)
  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曾改編過這部劇本,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發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的賣國漢奸汪精衛之流,(其實曆史上真實的侯方域確實在順治年間回河南參加了鄉試)。1964年劇作家梅阡、孫敬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采用的是歐陽予倩劇本的結尾,由著名演員王丹鳳和馮喆主演,並以昆曲曲調作插曲,有的唱段選了牡丹亭的詞,更烘托出悲壯的氣氛。但由于寫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無端指責爲“懷念失敗的國民黨政府”而受到嚴厲的批判,文革後被平反。
  【鑒賞】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記錄著男女主人公的沈浮命運,又用它勾連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一把纖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僅串絡著紛亂的曆史人物與事件,並雄辯地展示出它們的破滅的必然性。在民族淪落、社稷傾圮的時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給予身爲妓女的李香君,把一個孱弱的靈魂賦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將最深沈的同情寄予在社會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們的口,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的無可奈何、無可挽回的歎息。
  蘇昆生的悲歌,不僅是對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憑吊,不僅是對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傷感,也不僅是對瞬息萬變的曆史興亡的慨歎,在這些憑吊、傷感、慨歎的深處,涵蘊著對封建社會“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曆史趨勢的預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時代哀音!……在這種時代哀音中,流溢著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敗感、失落感、憂患感交織躁動的感傷情懷。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一、仕前階段:三十七歲前,在家過著養親、讀書的生活。他接觸了一些南明遺民,了解到許多南明王朝興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軼事。對寫一部反映南明興亡的曆史劇萌發濃厚興趣,開始了《桃花扇》的構思和試筆,但“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二、出仕階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禦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爲國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歲,奉命赴江南治水,曆時四載。這個時期,他的足迹幾乎踏遍南明故地,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結爲知交,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曆史的認識。他積極收集素材,豐富創作《桃花扇》的構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調回京,曆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經過畢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歲的孔尚任,終于寫成了《桃花扇》。一時洛陽紙貴,不僅在北京頻繁演出,“歲無虛日”,而且流傳到偏遠的地方,連“萬山中,阻絕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鶴峰縣),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職,“命薄忍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詩贊予〈桃花扇〉傳奇,依韻卻寄》),從這些詩句看,他這次罷官很可能是因創作《桃花扇》得禍。
  三、隱居階段:罷官後,孔尚任在京賦閑兩年多,接著回鄉隱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一代戲曲家,就在曲阜石門家中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歲。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孔尚任年譜

  順治五年(1648年),一歲
  九月十七日,生于山東曲阜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歲
  讀書于曲阜北石門山中。
  少年時期,博采遺聞,准備寫一部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戲曲。
  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一歲
  此前,應童子試,爲諸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十歲
  前往濟南應試,未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十三歲
  用田産捐國子監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十五歲
  應孔毓圻之聘請,參加修編《孔氏家譜》及《闕裏志》。
  並訓練禮生、樂舞生,監造禮樂祭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六歲
  康熙帝南巡,路過曲阜,祭孔子。
  孔尚任受薦于禦前講經,受康熙帝賞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歲
  破格任爲國子監學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八歲
  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出差維揚,疏浚黃河海口。
  于揚州登梅花嶺,拜訪史可法衣冠塚。
  于南京登燕子磯,遊秦淮河,拜明孝陵,于棲霞山白雲庵訪道士張瑤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十一歲
  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十五歲
  奉旨回曲阜,送禦書“萬世師表”匾額,參加曲阜孔廟落成的祭祀典禮。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六歲
  升戶部主事,職務爲寶泉局監鑄。
  與顧天石合作,創作傳奇《小忽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一歲
  《桃花扇》創作經十余年,終于脫稿。上演,反響熱烈。
  宮中內侍索要《桃花扇》劇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十二歲
  升戶部廣東司員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十三歲
  逗留北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十四歲
  回曲阜石門山老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八歲
  到河北訪友,觀演《桃花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十一歲
  因津門詩人佟蔗村資助,《桃花扇》刻版印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十八歲
  到淮南訪問劉延璣,合編《長留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十歲
  卒于曲阜石門山家中。
【昆曲:桃花扇】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首批世界文化遺産。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國古典戲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爲孔子六十四代孫,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爲線索,深刻描寫南明王朝的興亡與明朝的覆滅。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圖”之說,內容龐雜,人物衆多,場景斑駁。經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劇本寫成後,王公顯貴爭相傳抄,金鬥班首演于京中舞臺,一時轟動。
  在《1699 • 桃花扇》的演出中,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圖”之稱的國寶級畫卷《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破天荒以舞臺布景的形式首度全景亮相,淋漓盡致地重現明朝永樂年間南京舊都繁華奢靡的景象。此外,舞臺上將有衆多價值不菲的寶物,譬如三百件蘇繡精品──包括當代刺繡皇後姚建萍親手繡出的主角戲服、昆曲大師俞振飛題寫的折扇、名師祖傳的頭飾、明代家具等等。今次的制作集昆曲四代傳人之心力,名師高徒薈萃,而且更連接起中、日、韓、臺各地優秀藝術家共同打造,基本恢複了三百年前文武並重的演出規模,從秦淮風情中再現昆曲盛世之美。這出巨構稍後將巡回南韓、瑞士、意大利等地演出。
  【京劇:桃花扇】
  1958年,中國京劇院曾依照歐陽予倩編劇的《桃花扇》本排演,由鄭亦秋導演,杜近芳(飾李香君)、葉盛蘭(飾侯朝宗)、李世霖(飾楊文聰)、蘇維明(飾阮大鋮)、侯玉蘭(飾李貞麗)、孫盛武(飾柳敬亭)、駱洪年(飾蘇昆生)等聯合主演。
  【誕生的地方】張寶申
  從琉璃廠西街西口往北,有一條斜向通往宣武門內大街的胡同叫“海柏胡同”,因胡同內有廟宇“海波寺”,明清時稱“海波巷”、“海波寺街”。三百多年前,在這條不起眼的小胡同裏,孔尚任在他的“岸堂”寓所,創作了《桃花扇》,並讓“伶人”在此進行了“首演”,在北京的戲劇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他早年在家鄉時,就聽到過“李香君血濺詩扇”及南明王朝滅亡的故事,感慨頗多,萌發了“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創作沖動,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構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南巡歸來路經山東,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舉薦在禦前講經,並做了皇帝遊覽孔府的向導,深得康熙賞識,被“破格”任命爲國子監博士。此後,他曾奉命到江淮了解民情,治理水患,還到過南京、揚州一帶尋訪,對明王朝閹黨專權,官吏腐敗,導致滅亡有了更多感觸,爲他創作《桃花扇》積累了鮮活的素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到京城爲官,買下了海波巷的一處宅院,將書齋命名“岸堂”。“海波巷裏紅塵少,一架藤蘿是岸堂。”經過多年的生活積累和創作准備,孔尚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劇本的創作。北京是元雜劇的發祥地,發展到明清傳奇,戲劇活動在京城已十分活躍。在這種良好的大環境中,孔尚任借鑒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十多年的艱辛努力,三易其稿而創作出了不朽的名劇《桃花扇》。《桃花扇》通過江南名妓李香君與複社文士侯朝宗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興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直抒胸臆:“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爲末世之一救。”1700年正月初七,孔尚任邀集了名士摯友18人在岸堂相聚,酒席宴前,讓伶人清唱《桃花扇》新曲,衆友人無不稱快,忘乎所以。“詞人滿把抛紅豆,扇影燈花鬧一宵。”此後,《桃花扇》又在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戲臺,由著名昆曲班社連演數場,一時轟動京城。這一動靜,很快傳入宮內,康熙皇帝聞訊索閱了《桃花扇》稿本。因《桃花扇》頌揚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人物,引起了康熙及滿族大臣們的反感,不久,孔尚任就被借故罷了官,回曲阜老家去了。
  三百多年來,《桃花扇》曾被多個劇種上演。抗日戰爭時期,歐陽予倩將《桃花扇》改爲話劇,廣泛上演,鼓舞了人民群衆愛國抗日的鬥志。解放後,中央實驗話劇院幾度將《桃花扇》搬上舞臺,在國內外演出。著名導演謝晉曾將《桃花扇》搬上銀幕。上海電視臺也曾將《桃花扇》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李香君》。海柏胡同裏的孔尚任“岸堂”,現已難尋舊迹,但在這裏誕生的《桃花扇》,已成爲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塊豐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458.html?tp=0_11 
 
李香君>百度百科
 
人物生平
三種結局
李香君歸宿新考
人物傳記
相關詩詞  
  人物生平
  李香君:又名李香,爲秣陵教坊名妓。自孔尚任的《桃花扇》于1699年問世後,李香君遂聞名于世。李香君與複社領袖侯方域交往,嫁與侯作妾。侯曾應允爲被複社名士揭露和攻擊而窘困的閹黨阮大鋮排解,香君嚴辭讓侯公子拒絕。阮又強逼香君嫁給漕撫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爭,此時正值馬、阮大捕東林黨人,侯等被捕入獄,香君也被阮選送入宮。清軍南下之後,侯方域降順了清朝,香君之下落,衆說紛紜。
  歌罷楊柳樓心月,舞低桃花扇底風。在那些暖暖軟軟的香風中,居然還是熏出一些硬骨頭。李香君,秦淮河畔媚香樓裏的名妓,又是一個詩書琴畫歌舞樣樣精通的角兒。因爲養母李貞麗仗義豪爽又知風雅,所以媚香樓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第一次見到侯方域並一見傾心時,李香君剛十六歲。
  侯方域與方以智、陳貞慧、冒辟疆合稱明複社四公子,又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文章三大家,確實才華橫溢。他原本是明天啓戶部尚書侯恂之子,十五歲即應童子試中第一名。不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幾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樓館,說詩論詞,狎妓玩樂,顛癡狂笑。侯方域與李香君一個是風流倜儻的翩翩少年,一個是嬌柔多情的青樓玉女,兩情相悅,正是狂蜂愛上香花。
  像李香君這樣一位名妓,梳攏必須邀請大批有頭有臉的風流雅士,還要付一筆豐厚的禮金給鴇母,可惜侯方域沒有銀子,無能爲力。友人楊龍友雪中送炭,給了他大力的資助。但是,那筆錢並不是楊龍友的,而是阮大鋮贈送給侯方域的一個人情,想拉攏侯方域入僚。阮大鋮本是明末了不起的戲曲家和文學家,人品卻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猶豫,但是李香君發飆了,劈手就把頭上的發簪脫下來了,罵醒了侯方域。變賣了首飾,四下借錢,總算湊夠了數,把錢扔還給了阮大鋮。
  阮胡子給氣死了,侯方域只好逃亡。其實,很多時候,像阮大鋮這些機會主義者也不過是文妓,人盡可妻。妓女無情是職業要求,而“士大夫之無恥,謂之國恥。”指望書生是不成的。侯方域不成,阮大鋮也不行。自侯郎去後,李香君結束了自己革命性的職業生涯。洗盡鉛華,閉門謝客,一心等候公子歸來。在阮大鋮的慫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紅人田仰吹吹打打地來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絕了,田仰還要堅持,她幹脆一頭撞在欄杆上,血濺桃花扇。娶親的人見鬧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擡著花轎溜回去了。
  阮大鋮也算是文壇上響當當的腕兒了,他並不想就此放過李香君,而是爲南明皇朝弘光皇帝親自執筆撰寫歌詞劇本,等李香君傷愈後,阮大鋮立即打著聖諭的幌子,將她征入宮中充當歌姬。不久後,清兵攻下揚州,直逼南京,弘光帝聞風而逃,最終被部將劫持獻給了清軍,隨後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隨著一些宮人趁夜色逃了出去。
  青樓皆爲義氣妓,英雄盡是屠狗輩。妓女用性命來維持自己的貞節和道德大義,士大夫倒是放棄原則,隨時准備改換門庭。入清以後,陳貞慧隱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爲僧,楊文聰抗清殉國,陳子龍自沈明志,但侯方域卻耐不住寂寞,參加了順治八年的鄉試,而且只進了副榜,又引起許多人非議。
  三種結局
  關于李香君有三種結局:一種是終于在蘇州與侯方域重逢了,被一個老頭當頭棒喝,兩人拔劍四顧心茫然,勘破塵緣,只好出家了事。一種是李香君順利嫁給侯方域爲妾,侯方域變節南下,李香君則在侯府裏被人趕了出來,寂寥而死。第三種則兩個人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著,李香君就留下一柄桃花扇懨懨地死去。臨去之前留下一句話:“公子當爲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于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可惜,她的侯公子連玩世的犬儒主義者都做不成了,白白污了香君的名聲。
  李香君歸宿新考
  近幾年來,我們反複研讀侯方域的遺著《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查閱《侯朝宗公子傳》、《侯氏家譜》和商丘方志等資料;又多次漫步于秦淮河畔,駐足于媚香樓前,三登南京棲霞山,四赴河南商丘古城;向侯方域研究專家何法周、王樹林教授請教,與秦淮文化熱心人把酒共話,同侯氏後人、陳貞慧後人和商丘文化名人尚起興先生促膝長談;在曆史的煙塵中尋絲覓迹,在留有主人公足迹的遺址前踏勘憑吊……迷霧逐漸散去,疑團逐漸化解,我們終于發現:侯方域、李香君非但沒有在棲霞山抛卻塵緣,反而塵緣綿綿,二人從棲霞山攜歸河南故裏,養育後代,相伴終生,而那把引發戲劇家孔尚任創作靈感的桃花扇至今尚存人間。
  李香君,1624年(明天啓四年甲子)生于蘇州閶門楓橋吳宅,兄妹三人,有兩位哥哥。其父原是一位武官,因系東林黨成員,被魏忠賢一夥閹黨治罪後家道敗落,飄泊異鄉。1631年(明崇禎四年辛未),也就是李香君八歲時,被秦淮名伎李貞麗收養爲養女,即隨養母改吳姓爲李,名李香,號香君,綽號“香扇墜兒”。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己卯),也就是李香君十六歲時,與從河南商丘前來參加秋試的侯方域相識,後以身相許,誓死白頭偕老。侯方域送宮扇作爲定情信物。1644年(清順治元年),北京紫禁城天崩地陷,明朝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清兵大舉入關,明王朝覆滅。明宗室在陪都南京倉促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原來閹黨的一幫余孽阮大鋮之流又重新執政,大肆對東林黨、複社人士進行報複,下令緝捕侯方域和其父侯恂,侯方域在宜興亳村陳貞慧家被捕,押送至南京大牢,侯恂逃亡到安徽徽州朋友處避難。李香君在南京受盡苦難,後躲進棲霞山葆真庵,與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爲尼。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棲霞山尋到李香君。經過商議,二人攜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他們星餐夜宿,曆盡艱辛,回到商丘侯府。李香君隱瞞歌伎身份,以吳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進西園翡翠樓。在這裏,她與公婆和睦相處;與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賓,姐妹相稱;與侯方域魚水情深,琴瑟和諧。從1645年到1652年這八年時間裏,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適,也可以說是她一生中最爲幸福美滿的時期。
  魂歸打雞園
  可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爲香君求子、尋親的時候,她經常擔驚受怕的身份問題終于暴露了。公公侯恂這位孔孟之道的衛士,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實身份後,怒不可遏,大發雷霆,當即命令李香君滾出翡翠樓,後經人講情,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讓她住到離城十五裏的侯氏柴草園——打雞園。那裏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涼村落。而此時得知李香君已身懷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強答應派一個小丫頭去那裏服侍。
  侯方域在江南尋親求子回到商丘之後,發現李香君被趕到城郊打雞園,心如刀絞,悲憤至極。他多次在父親面前長跪認錯,替香君辯解,說明她賣藝不賣身,請求父親收回成命,但最終遭到的還是無情的訓斥。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雞園生下一個兒子,但因爲自己是下九流,身份低賤,孩子不能隨侯方域姓侯,只能隨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幾個月,李香君便在郁悶絕望中含恨離開了人間,終年三十歲。墳墓埋在村東頭。侯方域在痛苦與內疚中,爲李香君立碑撰聯。墓前樹碑,碑上撰聯:
  卿含恨而死 夫慚愧終生
  碑前擺一石桌,桌前立一圓形石墩,上面鐫刻著“愧石墩”三個大字。侯方域生前經常去憑吊,每次他都呆呆地坐在愧石墩上,久久不忍離去。
  在李香君去世僅一年後,也就是1654年的12月13日,年僅三十七歲的侯方域,也在憂悶中走完了自己充滿惆悵悔恨的人生之路。
  李香君生下的那個兒子,原先一直住在打雞園,後來搬遷到離侯府南園一裏路的侯宅——雪苑村(侯方域號雪苑)居住。侯府一再嚴厲申明,無論到什麽年代,李香君遺留下來的那一支,都“只准口傳,不准入家譜”。所以,長期以來,李香君的後人便名不正言不順、忍辱負重地在雪苑村一代代生存繁衍,直到今天。現在全村李姓已有三百多口人了。爲了進一步核實雪苑村李姓的來曆,我們前年深入該村訪問。在座談時,李氏的後人還以爲他們的先人是妓女而不願承認自己是李香君的後代呢!我們反複講解李香君是歌伎,賣藝不賣身,是一位忠于愛情的純潔烈女,是一位有氣節的奇女子。說他們明明是她的後代,卻因爲長期受封建正統觀念的束縛,不敢正視,不敢承認這個鐵的事實,很對不起這位一生光明磊落的老祖宗。讓他們挺直腰杆,爲有李香君這樣的祖先而感到驕傲和自豪。還勸說他們逢年過節去給李香君掃墓祭祀。
  接著,我們又步行來到侯恂當年住過的南園(今侯小園村)。一位熱情的青年說:“西邊雪苑村姓李的都是李香君的後代,一代傳一代,誰都知道,可李家就是不說,爲啥呢?有顧慮唄。人家會說,他有爹,不姓爹的姓,姓他娘的姓,丟人哩!其實社會早變了,到什麽時候了,還顧慮它幹什麽?”說完,他自己也笑了。
  一位侯姓老人對我們說:“本來雪苑村姓李的就是俺侯家的後人,不說就是了,家譜上不讓記,老輩兒也不讓講。但不管怎麽說,他們總是俺姓侯的骨血,這錯不了。”
  人物傳記
  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身邊時時帶著一把絹扇,扇面是潔白的素絹,上面繪著一幅色彩濃豔的桃花圖,故稱之爲“桃花扇”。此扇之圖並非出自名家之手,可爲何李香君視爲至寶呢?原來這扇面上的桃花,並非染料所畫,而是以李香君的鮮血寫成,上面凝結著她與情郎侯方域纏綿哀豔的愛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樓裏的紅姑娘,這媚香樓建得精巧別致,臨水而立,站在樓上憑欄而望,煙水澄碧、畫舫織彩的秦淮河盡收眼底。媚香樓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輕時也是秦淮河邊的紅妓女,年長後用自己的積蓄建了這座媚香樓,收養了幾個幹女兒,以詩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裏頗有些名氣。最給媚香樓撐臉面的就是李香君了。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邊長大,詩書琴畫歌舞,被李大娘調教得樣樣精通,性情上也學了李大娘的豪爽俠氣,著實逗人喜愛。要說李香君的長相,別有她的特點,她身材嬌小玲瓏,眉眼兒俏麗生輝,小嘴唇微微上翹,顯出幾分俏皮,整個一個可人兒的模樣,因她嬌小而香豔,名字裏又帶個香字,所以客人們都戲稱她是“香扇墜”,還真合她的那種韻味呢。
  媚香樓在秦淮河畔屬于那種比較高級的妓樓,這種妓樓裏的姑娘多是賣藝賠笑不賣身,李香君便是這種典型。因爲李大娘仗義豪爽又知風雅,所以媚香樓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受幹媽的影響,李香君小小年紀便頗善于辨識好壞忠奸,第一次見到侯方域並一見傾心時,李香君才十六虛歲。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祖父侯執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親侯恂做過戶部尚書,都是剛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隨家鄉名士倪元路學習詩書,敏慧多才,長進極快,崇禎十六年,二十二歲的侯方域前來南京參加禮都會試。自恃才學俊秀,年少氣盛的侯方域並不把應試當成一回事兒,來到燈紅酒綠、流彩溢香的六朝金粉之地,他不免要涉足一番風月場所。這天。經友人楊龍友的介紹,他慕名來到媚香樓,一睹“香扇墜”李香君的風采。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間,只見室內書畫古玩陳設有致,別有一番清新氣息,與一般青樓迥異。李香君嬌笑盈盈地請客人落了座,立即有詩婢送來清茶果品,此時候方域又被正面牆上挂著的一幅大型橫幅吸引住了,這是一幅“寒江曉泛圖”,寒雪彌漫的清江之上,一葉孤舟蕩于江心,天蒼蒼,水茫茫,人寥寥,好一種悠遠淡泊的意境,畫上還題有一首詩:
  瑟瑟西風淨遠天,江山如畫鏡中懸。
  不知何處涸波叟,日出呼兒泛釣船。
  畫上沒有落款,料非出自名家之手,侯方域問道:“此畫是何人大作?”李香君見他對畫如此關注,略帶羞澀地說:“是小女子塗鴉之作,不足爲道。”“是你所作?”侯方域簡直不敢相信,這麽一個姣小稚嫩的青樓女子,竟然作出這般神韻的詩畫,真令人刮目相看。從這幅畫開始,兩人越談越投機,彼此直引以爲知己。臨走前,侯方域索要了詩筆,作詩一首,送給李香君作爲初次相見的禮物,詩雲:
  綽約小天仙,生來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瑤池一枝蓮。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
  臨行嬌無語,阿母在旁邊。
  一種欣賞傾慕的情懷已在詩中表露出來,一個是風流倜儻的翩翩少年,一個是嬌柔多情、蕙質蘭心的青樓玉女,接連幾次交往之後,便雙雙墜入了愛河之中,纏綿難分。
  按當時的風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個妓女,只要出資舉辦一個隆重的儀式,再給妓院一筆重金,這個妓女就可以專門爲這一位客人服務了,這套手續稱爲“梳攏”。梳攏所需資金,因梳攏對象名位高低而不同,象李香君這樣一位名妓,梳攏必須邀請大批有頭有臉的風流雅士,宴會的級別自然要高,還要付一筆豐厚的禮金給鴇母,才不至于失面子。如今侯方域是出來趕考的,身邊當然沒帶太多的銀子,有心想梳攏李香君,卻又無能爲力。
  正在他犯難之時,友人楊龍友雪中送炭,給了他大力的資助。當時他一心急著辦事,並沒仔細考慮楊龍友爲何送錢給他,只說日後一定還他。有了資本,梳攏儀式很順利地辦了下來,當夜侯方域將一柄上等的鏤花象牙骨白絹面宮扇送給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肩上系著侯家祖傳的琥珀扇墜。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摯意,從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樓中。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楊龍友家中並不富裕,哪裏來得那一筆重金資助自己呢?他與李香君說起此事,香君也覺得事出蹊蹺,便讓侯方域會問個明白。經過一番追問,終于弄清了原由,原來那筆錢並不是楊龍友拿出來的,而是阮大鉞通過楊龍友贈送給侯方域的一個人情。阮大鉞是何等人物?他爲什麽要送錢給侯方域呢?事出自然有因。阮大鉞是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的進士,多年在朝中爲官,此人陰險詭詐,與宦官魏忠賢狼狽爲奸。攪得朝中烏煙瘴氣,明思宗崇禎元年誅殺了宦官魏忠賢,阮大鉞作爲逆賊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閑居。失位的阮大鉞並不甘心就此埋沒,他在南京廣交江湖人士,暗中謀劃,准備伺機東山再起。江南義士陳貞慧、吳應箕等人察覺了阮大鉞的不軌之心,作了“留都防亂揭”對他的陰謀進行了揭露;阮大鉞既惱怒又害怕,無奈此時手中無權,拿他們沒有辦法,只好閉門謝客,深居簡出,只與馬士英暗中往來。
  侯方域與陳貞慧、吳應箕等人因志同道合而結下了莫逆之交,阮大鉞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錢用,馬上打通關節,設法讓楊龍友把錢送給了侯方域,爲防止他拒絕,開始還讓楊龍友暫瞞實情。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想通過拉攏侯方域而緩和與陳貞慧等人的關系,使他們不與自己作對,自己則好爲所欲爲。
  侯方域了解真象後十分氣憤,他素來痛恨阮大鉞的人品和奸行,曾爲陳貞慧等人的口誅筆伐拍手稱快,如今不知不覺中竟用了阮大鉞的錢,怎不讓他惡心難忍呢!他決意立即把錢退還阮大鉞,以斷絕奸人的不良用心,可一時間到哪裏去籌這筆錢呢?李香君很快察覺了他的心事。當然極力支持他的想法,爲了幫助他度過難關。李香君變賣了幾件心愛的首飾,又從姐妹們那裏借了些錢,總算湊夠了數,交給侯郎。侯方域被香君的知情明理深深打動了,他緊擁著她嬌小的身軀,感激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那些錢又經楊龍友之手退給了阮大鉞,阮大鉞見狀,大感臉面丟盡,咬牙切齒地自語道:[老夫有意與他們攀交,這些小子們竟如此氣傲,看老夫將來有朝一日,一定要給 他們點顔色瞧瞧!”
  時局果然很快就發生了變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殉國,福王朱由崧在—幫舊臣擁護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馬士英成了執政大臣,隨即啓用阮大鉞爲兵部侍郎,繼而又升爲兵部尚書。
  大權重握,阮大鉞得意之極,馬上著手清除異己,陳貞慧、吳應箕等轉眼被捕下獄。侯方域得知消息後,知道黑手很快就會伸向自己,只有遠走高飛,才可能逃脫此難。
  這是一個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的夜晚,媚香樓中昏暗的燭光映照著兩個難舍難分的人兒,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侯方域幾次想挪動腳步可都又停下來,懷裏緊緊抱著李香 君,眼中滿是淒切。他歎了一口氣,說:“人生難得一知己,天下傷心是別離,爲何我們不能不分離!”
  李香君強忍著奪眶而出的淚水,安慰情郎道:“有別離的苦楚,才有重逢的喜悅,好男兒志在四方,豈可在媚香樓中消磨了豪情壯志。況且人生離合,在乎心而在不在形,彼此倘若不能心心相印,即使日日同床共枕,亦如相隔千裏,只要你我永結同心,雖然遠隔幹山萬水,照樣可以魂來夢往!”
  李香君的一番話給了侯方域一份堅毅、一份力量,他終于揮淚離開了南京城,渡江北上,投奔到正督師揚州的史可法麾下。史可法是侯方域父親的門生,爲人忠貞耿直, 在揚州加緊操練兵馬,准備抵擋清軍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邊做文書工作,爲抗清報國而效力,使侯方域壯志得酬。他與南京的李香君頻頻書信往來,傾訴相思,暢談報負,彼此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自侯郎去後,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盡鉛華,閉門謝客,天天凝視著那把訂情的絹扇。明確表示要一心等候公子歸來,有許多獵奇好豔的達官顯貴偏偏不肯死心,紛紛上門打她的主意,無奈此女吃了秤砣鐵了心,以堅決的態度予以回絕,客人們只好望樓興歎。
  可是,不久又出了個難以對付的人,此人就是僉都禦史田仰,他督運漕糧由揚州來到南京,爲弘光皇朝幫了一個大忙,成了弘光帝器重的紅人。馬士英與阮大鉞爲弘光臣子舉行盛大的酒筵爲田仰接風洗塵。席間,田仰表示久聞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豔名,此行想順便把她收爲侍妾。這一下可讓阮大鉞逮住了機會,他早就想報複侯方域和李香君了,可惜侯方域聞風遠走,害得他無從下手;如今若把李香君送給田仰爲妾,一方面討好了田仰,一方面也撕散了他們那對鴛鴦,聊泄心中積憤,豈不是一箭雙雕!
  第二天,阮大鉞派人攜帶重金前往媚香樓行聘,李香君毫無商量余地地一口拒絕,她說:“侯公子雖然飄泊在外,但總有回來的一天,以前我就拒絕了很多人的盛情,今天當然也不可能接受田大人的聘禮。”
  誰知這裏還在勸來推去,那邊迎娶的花轎已經吹吹打打地來到了媚香樓下,這便是阮大鉞訂下的強娶之計。娶親的隊伍人多勢衆,李大娘阻攔不住,已直沖進樓裏,大有不擡走人決不罷休的勁頭。李香君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好佯裝答應下來。聲言先回屋打扮,妝成立即上轎。娶親的人在樓下客廳中坐等了好一陣子,猛聽得樓外“呯”地一聲悶響,接著傳來侍婢的驚呼:“不好了,小姐跳樓了!
  娶親的人見鬧出了人命案,嚇得不敢再糾纏,一聲不吭地擡著花轎溜回去了。
  李大娘與媚香樓的姐妹將李香君擡回屋中,又急忙打發人找醫生。住在附近的楊龍友聞訊趕過來,院中已空寂無人,只有那把帶血的絹扇孤零零地落在地上。楊龍友拾起絹扇,端視良久,深爲李香君的貞烈品性感慨噓啼,一個奇妙的構思在他腦海中形成。進屋探視過昏迷不醒的李香君後,楊龍友帶著絹扇離開媚香樓,回到自己家裏,立刻在書房中坐下,取出一枝不曾用過的羊毫筆,就著扇面上的血迹稍作點染,血迹便成了一朵朵鮮豔欲滴的桃花,再以墨色略襯枝葉,一副灼灼動人的桃花圖便完成了。楊龍友對扇沈吟良久,又在扇面上題下三個小字——桃花扇,准備等李香君傷愈後還給。
  幸虧媚香樓不高,摔傷後的李香君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調治,傷勢總算痊愈了,這時田仰已離開南京,娶妾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陰險惡毒的阮大鉞並不想就此放過她,弘光皇帝完全是昏庸無能之人,國難當頭,不思治軍理國,反而日夜沈醉在聲色享樂之中。他嫌宮中歌姬所唱的歌內容單調乏味,阮大鉞便大獻殷勤,親自執筆撰寫歌詞劇本,再到秦淮河畔的歌樓妓院裏挑選出色的歌妓,送入宮中給弘光帝取樂。等李香君傷愈後,阮大鉞立即打著皇上聖諭的幌子,將她征入宮中充當歌姬。
  這一招李香君著實無法抵擋,她一個青樓女子,哪裏敢違抗聖上呢!宮門一入深似海,何時能再見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她好想托魚雁捎封信給遠方的情郎,讓他回來見上自己一面,可此時戰事正緊,交通全部斷絕,書信根本無法送去。帶著無限的眷念和遺憾,李香君進了皇宮,懷裏緊緊抱著那把鮮血寫成的桃花扇。
  不久後,清兵攻下揚州,直逼南京,弘光帝聞風而逃,最終被部將劫持獻給了清軍,隨後南京城不攻自破。
  南京城破之時,李香君隨著一些宮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籠”,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亂,清兵燒殺搶掠,難民四處逃竄。李香君高一腳、低一腳地向秦淮河畔走去,只見到處火光沖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紅。好不容易來到長板橋上,站在橋頭,向媚香樓方向望去卻發現媚香樓也已隱入一片火海之中。李香君心裏一沈,腳下發軟,一下子跌坐在橋面上,腦子裏一片空白。
  正巧,這時當年爲李香君教曲的師傅蘇昆生路過長板橋,無意中發現了坐在地上發傻的李香君,連忙將她扶起,才知她已無處可去,便帶著她隨逃難的人流,奔往蘇州。其實,這天夜裏侯方域也正在南京城裏,他是在揚州兵敗後脫身返回南京的。到達時正逢清兵肆虐屠城,他心裏焦急地挂牽著李香君的安危,火燒火燎地趕到秦淮河邊,卻看到媚香樓燃成一團烈焰,熟悉的人一個也沒見著。他在媚香樓附近徘徊尋找了整整一夜,卻沒能見到李香君的影子;其實那時李香君就坐在離媚香樓僅有一箭之遙的長板橋上,無奈老天戲弄人,偏偏沒讓他倆相遇。
  李香君在蘇昆生的照顧下來到蘇州,由于一路顛波勞苦,精神上又極度悲傷,她已身染重病。蘇州情況還比較平靜,幾經周折,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淮名妓,與李香君交情甚好,兩年前她遷居蘇州,在虎丘的山塘置下一座清雅的小院。見到好友逃難至此,卞玉京熱情收留了李香君在小院住下,並請來名醫爲她診治。幾經診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癆,這種病在當時是無藥根治的,只能滋養調理,勉強延續著生命。
  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著侯郎,她日夜捧著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憶著侯郎的音容笑貌,淚水浸透了衣襟。
  蘇昆生是個古道熱腸的人,見李香君痛不欲生,他等局勢稍微平靜一些,就返回南京打聽侯方域的消息。經多方探問,證實了侯方域曾在南京尋找過李香君,了無結果之後,失望地回老家商丘去了。
  蘇昆生得到消息後立刻趕到蘇州告訴了李香君,李香君倦臥病榻,一副憔悴虛弱的可憐模樣。見此情景,蘇昆生心中痛惜之極,自願提出要北上商丘,爲一對有情人傳遞消息。
  在蘇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開始咯血,病情一日重于一日,終于氣息難繼。彌留之際,她掙紮著讓卞玉京爲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爲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于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侯方域得到蘇昆生送來的消息,立刻啓程,趕往蘇州。可惜,當他來到卞玉京的小院,李香君已于前夜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只給他留下一片摯情,令他心傷欲絕。
  林語堂爲香君題詩
  香君一個娘子 血染桃花扇子
  氣義照耀千古 羞殺須眉漢子
  香君一個娘子 性格是個蠻子
  懸在齋中壁上 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 誰複是個蠻子
  大家朝秦暮楚 成個什麽樣子
  當今這個天下 都是騙子販子
  我思古代美人 不至出甚亂子
  上面是散文家林語堂爲懸在他書齋中的李香君花香所題的一首詩,作于抗戰初期。李香君爲秦淮名妓,孔尚任的桃花扇以她和明末名士侯方域的愛情故事未經,歌頌了中華民族傳統中的浩然正氣。林語堂極其欣賞李香君,他甚至把《桃花扇》一劇中李香君痛罵奸賊阮大鋮的一段唱詞與嶽武穆的《滿江紅》相提並論,說都是動天地,泣鬼神的文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36094.html?tp=8_11
 
孔尚任>百度百科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一、仕前階段:三十七歲前,在家過著養親、讀書的生活。他接觸了一些南明遺民,了解到許多南明王朝興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軼事。對寫一部反映南明興亡的曆史劇萌發濃厚興趣,開始了《桃花扇》的構思和試筆,但“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二、出仕階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禦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爲國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歲,奉命赴江南治水,曆時四載。這個時期,他的足迹幾乎踏遍南明故地,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結爲知交,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曆史的認識。他積極收集素材,豐富創作《桃花扇》的構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調回京,曆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經過畢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歲的孔尚任,終于寫成了《桃花扇》。一時洛陽紙貴,不僅在北京頻繁演出,“歲無虛日”,而且流傳到偏遠的地方,連“萬山中,阻絕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鶴峰縣),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職,“命薄忍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詩贊予〈桃花扇〉傳奇,依韻卻寄》),從這些詩句看,他這次罷官很可能是因創作《桃花扇》得禍。
  三、隱居階段:罷官後,孔尚任在京賦閑兩年多,接著回鄉隱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一代戲曲家,就在曲阜石門家中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歲。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孔尚任年譜
  順治五年(1648年),一歲
  九月十七日,生于山東曲阜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歲
  讀書于曲阜北石門山中。
  少年時期,博采遺聞,准備寫一部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戲曲。
  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一歲
  此前,應童子試,爲諸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十歲
  前往濟南應試,未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十三歲
  用田産捐國子監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十五歲
  應孔毓圻之聘請,參加修編《孔氏家譜》及《闕裏志》。
  並訓練禮生、樂舞生,監造禮樂祭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六歲
  康熙帝南巡,路過曲阜,祭孔子。
  孔尚任受薦于禦前講經,受康熙帝賞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歲
  破格任爲國子監學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八歲
  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出差維揚,疏浚黃河海口。
  于揚州登梅花嶺,拜訪史可法衣冠塚。
  于南京登燕子磯,遊秦淮河,拜明孝陵,于棲霞山白雲庵訪道士張瑤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十一歲
  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十五歲
  奉旨回曲阜,送禦書“萬世師表”匾額,參加曲阜孔廟落成的祭祀典禮。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六歲
  升戶部主事,職務爲寶泉局監鑄。
  與顧天石合作,創作傳奇《小忽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一歲
  《桃花扇》創作經十余年,終于脫稿。上演,反響熱烈。
  宮中內侍索要《桃花扇》劇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十二歲
  升戶部廣東司員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十三歲
  逗留北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十四歲
  回曲阜石門山老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八歲
  到河北訪友,觀演《桃花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十一歲
  因津門詩人佟蔗村資助,《桃花扇》刻版印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十八歲
  到淮南訪問劉延璣,合編《長留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十歲
  卒于曲阜石門山家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19470.html?tp=9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685) | 回應(5)|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西廂記》
此分類上一篇:《西遊記》

圖博館
顧炎武怎樣應對“留發不留頭” 2017-06-02 曹宗國

許多論者把滿清立國後厲行“留發不留頭”看得很嚴重,認為這是漢族歷史上的奇恥大辱、甚至是曾經亡族的標誌,尤其是對當時的士子儒生因此而整體喪失民族氣節深為不齒。其實,當時漢族士子儒生之所以如此苟且,一方面固然有政治上的不得已,另一方面也因為有更高的精神文化寄託。
  這種精神文化寄託,以顧炎武的言行表達得最為明白。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而且抗清鬥爭最為堅決,終生不士,但史料顯示他肯定是剃了頭的。其間當然經歷了痛苦的思想掙扎。起初,顧炎武曾經寫下《斷發》詩:“一旦持剪刀 ,剪我半頭禿;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可是後來他變通了。
  他變通的思想,就是將自古以來儒家的“華夷之防”昇華為一種更普世的精神文化堅守。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明確表述了這種思想認識。他說:“處夷狄之邦,而不失吾中國之道,是之謂'素夷狄行乎夷狄'也”,“中國之道”,就是以仁義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文化。顧炎武堅信,只要堅定不移地信守“中國之道”,就“中華無不復之日”。
  所謂“華夷之防”,是孔子首先提出來的。《論語·憲問》記載孔子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這是對華夏民族存亡的警告,但顧炎武認為,這是孔子“權衡於大小之間,而以天下為心也”。而“以君臣之分猶不敵華夷之防”。( 《日知錄》卷七《管仲不死子糾》) 。
  有學者指出,顧炎武展放歷史的眼光,看到了“華夷之防”的變異性,看到了“中國之道”的強大的滲透力和同化力。在他看來,“天下”是大於“國家”的,那麼,“以天下為心”,便不能不肯定無論是“華夏”還是所謂“夷狄”,原本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只有內外之別,沒有優劣之分。即使是所謂“夷狄”,也有其新生、發展和進步的一面;即使是“華夏”,也有其衰朽、停滯和落後的一面。“夷狄”進而成為“華夏”的一員,“華夏”退而“制歸於夷狄”, 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雙向逆反、相融相成的歷史過程中生存發展的。
2017-06-04 10:39:40
圖博館
同時,顧炎武的思想也包括對儒家士節的變通,他提出可以“存身以成仁”。孔子曾說: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但他同時也肯定“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 ( 《論語·微子》) 顧炎武解釋說,殷紂王無道,比干強諫而死,微子數諫不聽離去,箕子披髮佯狂,降為奴隸。按“殺身以成仁”的標準,比干自然是“仁”。可微子、箕子既並沒有“殺身”,後來還投靠周武王,孔子為什麼也稱他們為“仁”呢?那是因為他們生存下來弘揚了“道”,所以說是可以“存身以成仁”的。
  有學者認為,顧炎武這是意識到到了“自身個體生命的終極歸屬是維繫文化價值”。他認為生死與成仁並不能等量齊觀。事實上,有“殺身以成仁”的,也有“死之不足以成我仁”的,還有“不殺身而成仁”的,而不加選擇地“蹈仁而死”,那隻是“全其小節”的行為,並非“通人”的作為( 《亭林文集》卷四《與李中孚書》) 。顧炎武明白了,留得有用之身,始終不渝地堅守節操,並不比輕易草率地“蹈仁而死”更容易做到。
  於是,顧炎武也剃了頭,留起來辮子。
顧炎武的思想觀念變化,實際上是從政治王朝的遺民轉變為文化傳統的遺民。他以“窮經待後王”的行為堅守更崇高的精神文化氣節,把重建綱常倫理,張揚六經之學,關懷當世之務,把著書立說作為自己“保天下”的文化使命,矢志於“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 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代學術文化的“開山始祖” 。
  顧炎武的思想觀念對清初和清一代士子儒生產生了很大影響,與顧炎武同時的思想家陳確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 “死合於義之為節,不然,則罔死耳,非節也。人不可罔生,亦不可罔死……故義可兼取,則生有不必舍;仁未能成,而身也不必殺也。”而另外兩位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王夫之,實際上後來也是剃了頭的。清初和後來的漢族士子儒生也大多因此而接受了“留發不留頭”的現實。堅決不剃頭的個別文化人士當然有,但他們所採取的避世其實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2017-06-04 10:40:59
圖博館
顧炎武的思想和行為也受到後來文化人的認同和稱道,梁啟超就說: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為人……我深信他不但是經師,而且是人師。(《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本讀書人曹宗國認為,或許,我們今天應該這樣來理解那段“留發不留頭”歷史的殘酷,寬容那一代知識分子忍受的屈辱。
  回應
愛國大儒!
滿族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嘛。
這不過是阿Q精神罷了。還有很多人說滿人被漢化了,其實是漢人被滿化野蠻化了!
自我安慰罷了,另一種所謂曲線救國。
每當出現妥協,文人總是給自己找一堆妥協的理由,卻又拿起筆檄文,希望別人去抗爭,現在就屬文人的骨頭最軟,沒有一絲骨氣,因為有骨氣的人都死了。
東林黨的說辭,把明朝搞忘了,又不好投降清朝,就說了“存身以成仁”了,正都是自己有理。
2017-06-04 10:41:55
圖博館
四大名妓之:柳如是

  柳如是,本姓楊,初名雲,一名影憐,又名愛。後改姓柳,名隱雯,字如是。後又改名爲隱,號河東君,是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雲佳麗中的一朵奇葩。她天生麗質,書畫雙絕、美豔絕倫,無數風流才子以一睹紅顔爲幸,然而她氣格孤傲,心懷天下,多情重義,非一般青樓女子可比。,幼即聰慧好學,但由于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爲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于江浙金陵之間。由于她美豔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複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于崇禎十四年她20余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爲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
  然而柳如是“人生的幅”絕不僅限于男女之事,歎賞她是反清複明的義士。清兵到來之時,她勸錢謙益自盡殉明,謙益不從,她亦自盡未遂。後來她和錢謙益一起參與鄭成功等人的複明活動,她傾盡珠寶,助餉義軍;以自家爲地下聯絡點,爲義軍傳送密信;義軍起事前夕,她親赴舟山慰勞……反清複明在柳如是這裏,體現的是其對漢文化的堅執與癡情。
  柳如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傳奇!這位風塵女俠氣節錚錚,足以令無數須眉汗顔,如出污泥之白蓮,爲世間留下不盡清芳。她一生體驗充盈,終以一束白練了卻了四十七歲的英年。有歌詞說:“好花美麗不常開。”傷哉斯言,空留下我們這些後世的塵俗中人,在此強作解人,謬托知己而已。
2017-06-04 10:44:09
日本藤素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6 01:22: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