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01 16:50:43| 人氣7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1-1 第三週 上課週誌 霧峰的開發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周上課時間(9/27)


請來了簡炯仁教授來講述開發史


上課情形





教授一開始就腦力激盪的方式問同學:「霧峰為什麼叫霧峰?」

接著下來他用反思的方式讓我去想

真的我們所看的歷史 就是真正的歷史嗎?

要如何去了解這塊土地?


霧峰過去地圖





實際去做, 用自己去蒐集到的資料

在廣泛的去做分析

才有可能還原最原始的面貌

老師上課很風趣

也會跟學生互動


與學生互動情形





雖然有些同學不太習慣老師的說話方式(國台英語夾雜)

但是也是充分的讓學生有不一樣的上課方式



這週開始交回饋單點名


沒到的會記缺曠喔

還有請同學自己清手把自己的回饋單繳交給助教   否則下周開始一律算不到喔
************************上課補充教材

霧峰的開發

簡炯仁 2102九月

一、前 

二、舊地名探源

一地的地名是當地生態、人文的活化石。地名查清楚後,得知當地

的生態環境、人文現象後,大約可知當地開發的概況,否則又來個

「望文生義」,作一些無聊的意識型態激情的推論。

三、查察當地相關的古地圖、台灣堡圖、地形圖

四、查察古文獻、古契書

五、勤作田野調查

 

霧峰舊稱「阿罩霧」,一說為出自平埔族貓羅社所居之地的原土著族Ataabu社之漢譯;另說則為此地東半部山區經常煙霧繚繞,因而得名。霧峰最有影響力的氏族屬林家,人稱霧峰林家。與橋林家(無親屬關係)、鹿港辜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

霧峰地區自古為為平埔洪雅族貓羅社(Bnauro)、Ataabu社與泰雅族賽考列克群的聚居地。明鄭時期隸屬於天興縣康熙時期,隸屬於台灣府諸羅縣雍正初年,為彰化縣貓羅堡轄區範圍,開始有漢人沿大肚溪至溪東開發柳樹湳乾隆年間,此地始設「貓羅新莊」。

1887台灣建省,改隸台灣府台灣縣貓羅堡1895日治初期,改為台灣民政支部彰化出張所貓羅堡。隔年,台灣民政支部改為台中縣。1900,再改制為台中廳貓羅堡。1920由阿罩霧改稱霧峰,設置「霧峰庄」,屬台中州大屯郡管轄。

194512月,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改制為臺中縣大屯區「霧峰鄉」。1950撤廢區署,改為臺中縣霧峰鄉。1954臺灣省政府疏遷至台灣中部地區,包含秘書處、衛生處及教育廳等遷至於此,並設置「光復新村」省府宿舍,1954秘書處、衛生處遷往南投中興新村1956「北溝文物陳列室」開館,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舊址。1958台灣省最高民意機關「臺灣省議會」設立於此。1998實施精省計畫,台灣省議會改制為「臺灣省諮議會」,多數省府機關改隸屬中央部會或改制為中部辦公室。

201012月25隨著省轄臺中市與台中縣合併為直轄市,霧峰鄉也改制為臺中市。

霧峰東側丘陵的清晨一景。因該處常雲霧繚繞,故為霧峰原名「阿罩霧」的取名一因。霧峰區,位於台中盆地之東側和霧峰山地之交界處。盆地和坡地地形,約各佔一半。以車籠埔斷層為界,西側屬台中盆地的一部分,以沖積扇平地為主;東側屬丘陵地形,以東南側為高,等高線多在200-500公尺之間。[2] 全區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其中則以東南山境為最高峰--「霧峰奧山」,又稱霧峰契山,海拔標高483公尺,位於青桐林生態產業園區內,與大橫屏山山脈並行。

 

 

草湖溪一景。右側岸屬大里區,左側岸屬霧峰區。前方跨溪橋,即台三線草湖橋。流經該區河川,主要有大里溪草湖溪、北溝溪、乾溪、烏溪(依河道相對位置自北至南排列)。均屬烏溪(舊稱大肚溪)水系,主以東側高處向西流。大里溪、草湖溪位於該區北側;烏溪位於該區南側,是該區最大的河川。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及水利規劃試驗所亦位於霧峰。

周鍾瑄《諸羅縣志》記載:「田園之主,其名有四:曰官莊,則設縣之後,郡屬文武各官招墾田園,因而遞受於後官者也.曰業戶,則紳衿士民自墾納賦或承買收租,而賦於官者也.曰管事,則鄉推一人理賦稅、差役,官就而責成之眾,計田園以其直,而租賦不與焉者也.曰番社,則番自為耕,無租賦而別有丁身之餉者也」(頁86

水利發展

早期在漢人入墾時,多以私設埤圳維持農田灌溉,因霧峰水利發達,所以農業豐富。

乾隆三十年間(1716年),大墾戶吳洛(墾號「吳伯榮」)修建萬斗六圳,引烏溪灌溉約一千餘甲田園。

道光十八年(1838年),霧峰林家林定邦修建『阿罩霧圳』(今霧峰圳),後因開墾土地面積逐漸擴增,就將其他埤圳,如『番仔圳』、『丁台圳』、『南勢圳』等合併為中型水圳。由於設施的完備,伴著促進商業興盛的土地『墾戶制度』,移民耕墾勤奮,於是中部米產數量大增,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米倉。

大正十二年(1923年),日本政府改制,本區屬於『大屯埤圳水利組合』。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為「農田水利協會」,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稱為『水利委員會』,現在的『阿罩霧圳』隸屬於南投農田水利會,引烏溪水穿鑿象鼻坑後,分第一幹線『車籠埤』,再分「霧峰圳」及「王厝圳」,第二幹線分「番仔圳」、「丁台圳」及「南勢圳」。

霧峰區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9.4℃,氣溫以5月至9月最高,平均氣溫攝氏20度以上,12月份平均溫度攝氏約1617度。 雨量方面,降雨多集中於夏季,佔全年雨量75﹪以上,尤以颱風季節雨量更為驚人,可能單日即達100mm;冬季較為乾旱,因水田面積較廣,常受旱災影響。由於東半部地勢較高,丘陵綿延,所以山區雨量較多,西半部平原地勢較低,降雨較少,平均年雨量在1400mm1670mm之間,由於本區位於山麓地帶,河川支流眾多而水氣,午過後常有霧氣出現,山峰雲霧圍繞,而有霧峰之名。

全區共分二十里,包括:

丁台里四德里南柳里萬豐里六股里本堂里南勢里舊正里

中正里本鄉里峰谷里五福里甲寅里桐林里

北勢里吉峰里萊園里北柳里坑口里錦榮里

舊名、小地名

貓羅堡:因貓羅社所在地而得名,包括今霧峰區及彰化縣芬園鄉全部,與彰化縣彰化市、臺中市烏日區之一部。

阿罩霧:原指包括甲寅、本鄉、中正、錦榮、萊園、本堂、坑口、桐林、吉峰等里。

柳樹湳:今北柳、南柳二里。因早期該地多柳樹,且草湖溪附近湳地(水沼地,泥巴地)土地鬆軟而得稱。雍正年間,有移民至此開拓,設官隘於此,後來又置汛防,而形成早期中部之大聚落。

吳厝:今四德、五福二里。四德里昔稱四塊厝,因早期開拓時,由吳姓族人至此開墾而得名。

丁台:今丁台、南勢二里。雍正年間,因設隘防敵,築土台配置隘丁,而形成後來漢人村莊。

萬斗六:今萬豐、舊正、峰谷、六股等里。地名由來於昔為洪雅平埔族Hoanya)萬斗六社之所在地而得名。



tn (1).jpg




tn (2).jpg




tn.jpg









 

台長: 主持人:廖淑娟老師
人氣(7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