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07 09:42:41| 人氣2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後現代文化中的拼湊現象--以兒童圖畫書緋紅樹為例(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肆、 兒童圖畫書”緋紅樹”(和英出版社)作品介紹及分析
一、 圖/文作者介紹
陳志勇,澳洲籍華人,1974年生,父親是馬來西亞移民的中國人,母親是澳洲人,大學專攻英國文學與藝術理論,沒有受過繪畫專業訓練。曾對科幻小說插圖著迷。1995年從事童書創作,三十歲不到已得到世界奇幻文學最佳藝術家、美國Spectrum金獎、APA設計獎、波隆那繪本獎等。
對於創作,陳志勇認為,它的靈感來自於小心謹慎的研究,並從中尋找挑戰,創造力則是跟手頭上擁有的資料來”玩遊戲” 。
二、 文字部份
作者以英文創作,余光中翻譯成中文 。
書名:緋紅樹(The Red Tree)
內頁文字(中文):
有時候一天開始 什麼都沒有指望
事情是越來越糟
陰影啊 將人攏罩
誰也不明白為什麼
這世界成了 聾掉的機器
毫無 意義 不講 道理
有時候你等啊 等啊 等啊 等啊 等啊 等啊 等啊 可是什麼也不會發生
於是所有的煩惱一起上身
美妙的事情都被你錯過
厄運呢 你卻 休想躲過
有時 你根本不知道 究竟 該怎麼 做
不知道 你該做 什麼樣 的 人
不知道 自己啊 身在何處
這一天的下場 糟的像起頭
可是突然間那東西 就在你眼前出現 亮麗而又耀眼 悄悄地等著
正如你夢想的那樣
三、 視覺表現
封面:女孩坐在寫滿英文字母的紙船上,船在水上,在船的倒影中有一葉鮮紅的楓樹葉。
蝴蝶頁一:女孩站在綠色草原中的一個圓板凳上,吹著號角,號角中掉落一堆英文字母。
分析:破碎的、片斷的字母,不成字或句的字母大量的掉落,似是暗示女孩的失語狀態。形式概念類似立體派首先出現的字母入畫及字母呈現的隱喻意涵。
蝴蝶頁二:黃色草原及散亂的字母中,立著一座鐘。鐘上的時間由灰色及紅色楓葉組成,鐘身為照片、郵票、拼圖碎片的拼湊,鐘上的小鳥飛出,在地面上啄食。
分析:鐘身上不同片斷照片的剪輯與郵票的拼貼,呈現一種類似蒙太奇的手法,形成多元的、讓人揣測的意向。黃色草原讓人覺得蕭瑟,而快到整點的時鐘似乎暗示著某種時間將至。
內頁一:女孩早上起來,坐在床上,灰黑色的楓葉掉落室內。
內頁二:灰黑色的楓葉幾乎淹沒房間,小女孩奪門而出。
內頁三:在整齊劃一的現代性建築中,一個流著黑色眼淚的大魚陰影覆蓋著在街上走著的女孩。
分析:類似超現實主義畫作中的幻境與真實中的游走狀態。
內頁四:女孩帶著頭盔躲在瓶子中,瓶子被拋棄在充滿石頭的水床上,廣大的天空籠罩在陰影中。
分析:超現實手法呈現,女孩面對外面廣大世界的陰霾,似乎被阻隔在瓶內、在頭盔中。是一種自我保護嗎?
內頁五:在巨大的張開大嘴似的灰色建築物下,所有的人穿著黑色制服,垂首無力的走著,包括小女孩。女孩將心門打開,裡面有一個亮著的燈泡。
分析:對輝煌的工業時期產生的巨大的機械美學的呈現與反諷。在偉大的工業發展下,人卻變成同調性的、沒有個性的、落寞的、無力的、空虛的、周而復始的人,而建築物似在張開巨大的嘴吞食著這些人,而這些人又不得不進入這工業建築的嘴中。
內頁六:畫面上拼貼著各種報紙、文字;角落中許多方形、平面的”人”正在製造與窺視訊息。女孩爬著梯子想進門,似無從進入。
分析:立體派拼貼手法。圖畫中貼滿報紙集集各種文字、訊息,女孩想要進入這個充滿訊息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過於扁平,連入口處都無法進入。
內頁七:攝影鏡頭room-out的方式呈現,女孩在蝸牛殼上畫記號,小蝸牛又在更大的蝸牛殼上,永無止境。
分析:以攝影運鏡方式表示女孩陷入無盡的反覆中。
內頁八:女孩在各種灰色的工業建築交錯的急流中,乘著小船,度過驚濤駭浪。
分析:巨大的、灰色的及眾多交錯的工業建築和女孩小的、橘色髮及紅色船、孤單無助的意向,成為壓縮與對比。
內頁九:小女孩在窗內,看著天空的飛行器,窗戶是鎖上的。
分析:女孩從窗內往外看,飛行器及天空應在外面,但看起來也是在窗內,是窗戶反光或在窗內,產生一種不確定性及模糊性。以超現實手法呈現,更顯出似真實,又像夢境的效果。
內頁十:在高樓林立的小徑中,工業怪獸在旁張揚舞爪。怪獸手抓沙漏,沙漏顯示的時間已過了一半,而女孩手抱著骰子,停留在小路上。
分析:在超現實的凝止中,唯一的張力來自於工業建築組合的巨獸,巨獸手上的沙漏顯示女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女孩仍在骰子的機會或命運中停駐,見不到未來。
內頁十一:女孩和許多異類的人,一起或坐或站在狹窄的舞台上。
分析:在劇場舞台封閉的空間中,女孩和其他”不正常”的人被眾人觀看著。
內頁十二:女孩在牆上塗鴉,畫自己側面肖像的輪廓線。
分析:以牆上的塗鴉方式女孩畫出自我的肖像與投影。側面的肖像,不看人也不讓人觀看 。
內頁十三:在一片紅色與黃橘色交織渾沌流動的天地中,女孩靜坐在一角。
分析:以抽象表現主義手法呈現出一種突變的、異形般的環境力量的滋生。而小小女孩正在這大片的惡意的環境中,靜靜坐著。
內頁十四:晚上了,小女孩回到房間,明亮的緋紅樹苗滋生了。
內頁十五:女孩房間的緋紅樹長大了。
分析:希望的出現與滋長。
四、 視覺表現綜合分析
圖畫書用畫面說故事。畫面上的設計藝術主要包含三大技巧:畫面連貫的技巧、人物造形設計及獨特表現手法 。
1. 畫面連貫的技巧:圖畫書是用一組圖畫說故事,著重畫面的連貫性,好的作品會設計線索,將畫面連貫起來,如運鏡、佈景、版面編排…等 。
然而,在”緋紅樹”的創作中,作者運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如立體拼貼、超現實的夢境與凝止、機械美學與反機械、劇場空間、攝影鏡頭表現、塗鴉藝術表現與意涵等等各種不同的手法,版面編排包含單頁、跨頁、分鏡等,拼湊、組合成多重性、多義性、時間與空間倒錯、混淆不清,在畫面的表現上忽視一貫性的連結。如果說讓我們可以明瞭這是同一本書中的故事,或許是在於繪本中重頭到尾的夢幻、失神、希望而產生的虛空感及幾乎於每頁書中出現的”小女孩”這個角色,像幽靈般遊魂般,游走于各個畫面,讓觀者不至於”跟丟”,知道自己仍在閱讀同一本書。
2. 人物造型設計:人物造形設計的好壞,視角色能不能深植童心的決勝點,同時,閱讀有種移情作用。…使小朋友閱讀時,轉移自己的情緒,投射到某些角色上,對角色產生認同感 。
“緋紅樹”的唯一人物—“小女孩”,大大的頭、蒼白的臉、瘦瘦的身軀、一頭橘色的頭髮,穿著紫色的衣服。簡單的、圓弧線條,平塗的橘色與紫色,對比于工業建築多變、巨大的造型,方形、堅硬的線條,灰黑一致的色調,在工業環境中多得無法進入的訊息等。身處于這樣的環境,女孩總是側面或背對著我們,低頭無力的走著,走進故事又走出來,穿梭在各個不同的時空中。女孩空虛無力,失神般的存在著,只有在象徵希望的紅色緋紅樹出現,女孩才終於有了表情。但是,希望其實也是一種虛空不真實的夢幻。
或許,書中想要表達的概念是,對比于現代的、空洞的工業城市,多元的生活環境及過多的訊息,孩子顯得更被壓縮,也更孤單、失語、無助與虛空吧。
3. 獨特的表現手法:不同風格的圖畫,賦予繪本不同的生命力。隨著藝術和科技的發展,新技法和素材不斷加入,造就了繪本多采多姿的面貌。……任何技法與素材都可用來創作,技法不一定是單一的,畫家可把繪畫、拼貼、攝影搭配組合,呈現出獨特的風格。字體的大小、編排,版面設計、特殊的加工,都能讓文圖跳躍起來 。
“緋紅樹”作者靈活運用繪畫、拼貼等多元媒材,劇場概念、攝影分鏡、電影蒙太奇圖像並置、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立體派拼貼、機械美學、科幻、塗鴉藝術、各種文字符號並置等多種風格,產生暨現代又奇異的多時空故事。

伍、 結論
在後現代文化全面地影響著藝術、文學與生活時,兒童圖畫書作為文學及視覺藝術的一環,無可避免的會受主流文化的影響與浸染。兒童圖畫書透過印刷及跨國界的出版與發行,又造成文化普遍的影響。本書”緋紅樹”原書在澳洲發行,台灣翻譯出版,加上作者1/2的東方血統,作品中使用的大量中文符號及西方藝術流派的拼湊手法,呈現後現代一種多元文化的異國情調。以西方創作技法及美學作為一種符碼,本書作者集合了各種符碼或符碼的碎片,以個人內在思維, 羅織、拼湊起來,故事沒有開始,情節也可以再加入,沒有終結,每一篇圖畫表現沒有明確的意義,也沒有固定的所指, 讓讀者在閱讀時參與了一場”解讀的遊戲”,但解讀的結果仍是不確定的。

參考書目:
陳志勇圖/文,余光中翻譯:《緋紅樹》,和英出版社,2003年
孔新苗/張萍:《中西美術比較》,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2年
周先: 《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包亞明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四卷後現代景觀》,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淑馨出版社, 1993年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揚智出版, 1999年
Suzi Gablik著,藤立平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遠流出版社,1991年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文化與文化理論》,合志文化, 1990年增訂版
網站:
柯尹:中國時報開卷書店網站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2003book/,2003年
格林文化出版社網站www.grimmpress.com.tw,2004年。


台長: 哈特姨
人氣(2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