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07 09:39:40| 人氣7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後現代的拼湊現象--以兒童圖畫書緋紅樹為例(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後現代文化中的拼湊現象
--以兒童圖畫書”緋紅樹”為例 黃愛真(94年3月)

壹、 前言
後現代文化中的拼湊現象在台灣社會中俯首可見。在飲食方面,如日本料理店不只供應純粹的日本料理,還加入了台灣的火鍋文化;在服裝方面,每逢過年,見到媒體眾主播穿著改良式的唐裝外套,裡面是西式的襯衫,下半身有可能是運動褲加布鞋(因為鏡頭照不到);新店烏來的”洞飯店”房間室內室外為洞穴居設計,室內擺設以類第四世界原住民的羽毛、面具裝飾,浴缸及電視則是現代化的產物,成為多元的文化景觀;新型汽車設計越來越接近未來所謂的外太空乘載工具的圓弧外觀,加上實用性的現代機能性設計(所謂”概念車”),或是如設計得獎車VOLVO汽車,.則類似復古屋瓦的車頂加上實用功能設計。在美國當代文學家伊哈布.哈桑的”後現代主義概念初探”一文 中,曾指出後現代的重要特徵之一”不可確定性”,其中的意涵包括”中心消失””多元論”…等等,而透過第二個特徵”內在性”的個人以抽象符號內化產生的思維能力,因為”中心消失”建構、延伸、並傳播自身的世界,也產生了多元的、拼湊式的文化現象。
後現代的文化也是”產品和消費”的過程,是生產的社會、消費的社會、是複製的文化 。多元的,拼湊式的文化在複製、商品化及消費之後,產生文化複雜的互動與交換過程,構成了文化普遍又特殊的景觀。
在後現代文學部份,大陸學者王岳川引述英國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對法國當代思想家也是作家羅蘭.巴爾特的寫作風格做說明,認為”這種…文本作為一種後現代的形式,沒有明確的意義,沒有固定的所指詞,相反,他是多元的和蔓延擴張的,是一大堆不可窮盡的能指詞的聚合,是由各種代碼或代碼的碎片,羅織起來的東西。這裡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
以多元文本(代碼)的拼湊,經過作者寫作時的內在性思維組織文本,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的特徵,在部份兒童文學作品中出現。本報告嘗試以後現代文化的觀點,來說明兒童圖畫書”緋紅樹” 的視覺表現。

貳、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是現代主義的延續,從時間上來說,我們始終處於現代,追求新異;從特徵風格上來說,後現代主義並沒有割斷與現代主義的聯繫,他一方面是對現代主義出現的新風格的萌芽與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 。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us)一詞的出現,美國當代文學批評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認為,可能是費得利科.德.奧尼斯(F.Onis)於1934年馬德里出版的”西班牙暨美洲詩選”中首先使用這個詞。1940﹑50年代也出現過,顯示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出現了一個新的歷史循環。1960年代開始,有相當多的文學研究學者開始提出關於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的觀點 。
其中,荷蘭學者漢斯.柏斯頓(Hans Bertens)認為後現代主義的概念經歷了四個衍化的階段:1934-1964年是後現代主義這一術語開始應用和歧義出現階段;60年代中後期,後現代主義表現出與現代主義作家的精英意識徹底決裂的精神,並有了一種反文化和反智性的氣質;1972-1976年出現存在主義的後現代主義思潮;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後現代主義概念日趨綜合和更具有包容性 。

參、 後現代主義文化的基本特徵
伊哈布.哈桑從60年代起就對後現代主義進行深入的專題研究,對”後現代主義”的基本概念多所釐清。美國當代文學理論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以對文化工業及其意識形態的顛覆性批判,而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理論家之一 。本文擬就此二位學者提出的後現代主義特徵做一整理,分析兒童圖畫書”緋紅樹”呈現之後現代視覺表現。
哈桑認為後現代主義的兩種主要內在構成傾向為不確定性與內在性,但是仍可以由修辭學、語言學、文學理論、哲學、人類學、精神分析學、政治學甚至神學等不同領域中見到後現代現象。學者鄭祥福指出它們的意義為 :
1. 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
包含影響知識與社會的多種模糊性、斷裂性和移置。後現代狀況中的不確定性來自各個領域,從科學認識到藝術、哲學,到處都滲透著不確定性。
2. 零亂性或碎片化(fragmentation)
後現代反對任何整體化趨勢,全部”存在”都是片斷、碎片,因此後現代主義藝術家們喜歡組合、拼湊、黏貼、偶合,求助於轉喻、悖謬、反證據、反批評、破碎的開放性、未整版的空白邊緣。
3. 非正典化(decanonization)
在我們的世界中,唯一能進行交往的就是語言,每個人在談論話語時,就是在做一個語言遊戲的參加者,在這個遊戲中沒有既成的規則,遊戲的規則是由遊戲者的約定形成的,所以沒有權威。
4. 無我性、無深度性(self-less-ness,depth-less-ness)
後現代主義把傳統的自我作為整體性對象予以消解;它否認深度,否認所謂現象背後的本質。
5. 不可表象性(unrepresentable)
後現代主義反對藝術能夠反應或表現現實的觀點,反對偶像崇拜,反對崇高,排斥模仿,尋求卑瑣、低級、平面、虛無的題材。
6. 反諷(lrony)
反諷以不確定性與多義性為先決條件,透過反諷,以展示多重性、多義性、散漫性、或然性甚至荒誕性。
它是一種離開了任何制約性的徹底的自由,一種沒有重量的、不可承受的輕飄,或者說是在失重狀態中人的無目的的遊戲和對話。
7. 種類混雜(hybridization)
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是一種大雜燴,是一種專事拼湊、仿製的變體裁文學,再多元的現實精神作用下,所有文體辯証地出現在現在與非現在、同一和差異的交織中。後現代主義者借助陳腐或剽竊的題材、拙劣的模仿與東拼西湊的雜燴,通俗與低級下流、時序的交錯與顛倒、地點與空間的置換與倒錯、嚴肅題材與大眾題材的交會等手段來豐富創作的外延及內涵,豐富作品的表現性,以翻版及模仿的變體帶來”生命的增值”。
8. 狂歡(carnivallization)
或稱”嘉年華”,指後現代主義喜劇式的甚至荒誕的精神氣質。狂歡消除了各種差異和界限,使所有參加者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在狂歡的迷狂中,人們顛倒了一切,吞沒了一切,使一切正常的生活秩序變形,同時也虛構了一切。
9. 參與(performance,participation)
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是遊戲,它需要任何參與者一起進行行動,來共同書寫、回答、演出。這種行動仍然是毫無結果的,因為作為一種結果,它仍然是不確定的,仍然不是結果。
10.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
後現代主義者否定了現代藝術的對象—現實,但同時在思想精神中虛構、假設了新的雜亂無章的現實,其注重的創新、發明形式是不確定的、無定型的。
11.內在性(immanence)
心靈透過符號而概括自身的不斷增長的能力,是指後現代個體借助各種話語或符號,實現自我擴張、自我增長、自我繁衍的能力。
詹明信認為後現代主義的產生,標示著文化風格的轉變,其文化特徵為 :
1. 後現代主義文化邏輯表現為空前的文化擴張
後現代性相當於資本主義的一個新的、跨國的、信息化的和消費的階段。
後現代文化打破了高雅與低俗間的界線,宣布自己由過去那種特定的文化圈中擴展出來,使文化徹底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眾多消費品之一。
2. 表現為精神分裂式的大拼貼和根本的差異性
後現代主義者們如同摸彩一樣從原有的文化中抽取一些人們意想不到的東西,對原有的文化形式進行大拼貼,形成與以往的任何作品或按照原有規範可創作出的作品有根本差異的藝術品。
3. 表現為歇斯底里的崇高
後現代藝術實踐中,人們感到無力將現實的各方面以更深刻的方式表現出來,以致人們把深度削平,把自然本身變得黯淡無光。這個時代的技術以靜態形式被一台電腦實現出來,它什麼也沒有,只是一台弄平了的形象表面。這種機器是一台複製機而非生產機。後現代主義的崇高就表現在過程和複製中,表現在這種沒有主題的拼貼中。
4. 表現為歷史意義的消失
人們開始告別傳統、歷史、理性,而在非歷史的當下時間體驗中去感受斷裂感。
在創作中,人們常常混淆過去、現在與將來。後現代人的觀念中只有純粹的、獨立的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時間觀已經消耗殆盡。
5. 表現為批評距離的消失
以人為中心的視界被打破了,主觀感性消散,主體意向性被懸置,世界以不是人與物的世界,而是物與物的世界,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因此而消失了。藝術家在這裡的創作,與其說是在構思、創作,不如說是在”複製”,”原作”已經不存在,如同電影拷貝,每一部電影拷貝都是相同的,誰也沒看見”原作”。
從以上學者們對後現代文化的探究,我們可以歸納出後現代文化的特徵,以多元、模糊、斷裂、片斷、否認深度、沒有權威、平面、荒誕、混雜、虛空、不確定、消費的、信息化的為主要精神,而其創作手法以參與、遊戲、拼湊、複製為主要特徵。而在不確定的、失去中心的拼湊中,把現實與非現實、高級與低級、、地點與空間、嚴肅與大眾題材等等並置、顛倒與交錯,展示出多重性、多義性、散漫、荒誕、失重等等後現代作品精神。

台長: 哈特姨
人氣(7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