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尊貴上師覺嵋桑度堪仁波切講授
講授地點:佛陀教育基金會七樓講堂
漢 譯:徐長樂居士
一、 前言: 2006年5月10日星期三 PM 7:30 ~ 9:30(錄1.)
1-1、略說求法圓滿之條件;
1-2、口傳《寧體前行法》
1-3、重釋第一品論題-略說「暇滿難得」
1-1、略說求法圓滿之條件
按照金剛乘的傳統來說,若要學習或是接受一個法必須具足三個部份才算完整。所謂三個部份:
1、「灌頂」:就是參加一般大家所常聽到的某某本尊的灌頂法會,而「灌 頂」的意義是給予傳授求法者修行這個法的權利之意。
2、「口傳」:或稱「傳嚨」就是口耳傳承,也就是藉由傳法上師的口來唸 誦法本,把一個法念誦出來,然後經由我們求法者的耳朵來 聽取,所以經由口耳得到法的傳承。
3、「教導」:就是傳法上師詳細教授解釋,要修持某一個法詳細的修持方法;如儀軌的觀想步驟、該如何禪定、該如何念誦,應該要有所了解的細微部份都會在這教授的過程中加以傳授。
所以一般若要接受一個完整的法都要接受「灌頂」、「口傳」和「教導」這三部份,在接受了這三個很完整的部份之後求法者才可以說是很完整的知道如何去修這個法,得到修持這個法的授權以及得到這個法的清淨傳承,如此來修才稱得上是完整的。
當然我們求法的過程中並不一定會每一個法都具足圓滿這三個條件,有時我們參加法會只是得到「灌頂」或是「口傳」,而「教導」的部份通常是在「灌頂」或是「口傳」之後才會有的,所以「灌頂」和「口傳」也可以獨立的授予。今天因為有一些新加入師兄弟的緣故,首先我們恭請仁波切給全體的師兄弟們口傳全知無垢光(龍欽巴)尊者所著作的《寧體前行法》(註1),當仁波切給予我們口傳的時候大家要注意聆聽仁波切所誦念的經文就可以了。
1-2、口傳《寧體前行法》
1-3、重釋第一品論題-略說「暇滿難得」
在去年(2005年)由迦拉仁波切講授了龍欽巴尊者所著的《三休息論》(註2)中《心性休息論》的〈第一品.暇滿難得〉的部分,接著我們就繼續來講授這〈第二品.壽命無常〉的部份。關於這個論題過去應該是解釋過,今天再跟大家解釋何為「心性休息」?
所謂的「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在輪迴當中所有一切的眾生,在經歷了一切輪迴當中的外境也好或是內在心裡的種種痛苦都無法解脫。為了要從這種種輪迴痛苦中解脫的緣故,我們必須要從事修行來讓自己的心回到本來面目(註3),在原本的面目當中解脫種種的痛苦,在它本來的面目中得到最終的休憩。這裡說到「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心性的休息所在是自己心的本來面目當中休息,它並非是說把這個心完全滅除或是說得到一個新的心,這裡並不是這樣的意思,而是回到心的本初狀態當中休息。
我們常說「佛即眾生」,而佛與眾生差別在哪兒呢?所謂的佛是捨棄或是斷除了一切該捨棄該斷除的種種過錯而證得一切圓滿智慧以及圓滿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者;相對的眾生就是還沉溺在種種的煩惱以及過失迷誤當中,受種種痛苦情況者則稱之為眾生。就究竟義來說佛與眾生並無好壞之別,以究竟義而言佛與眾生是無二無別的。佛與眾生就心性來說,佛是開悟者而眾生是迷亂者,亦即明心見性者為佛,心性染垢貪愛執著者為眾生。就真實義而言,本來佛與眾生更無差別。所以就心的觀點來說,心的本質就是清淨的、光明的,佛跟眾生的心是一致無差別的,是清淨光明的。
我們把煩惱叫做「染垢」的原因是,煩惱可以遮蔽我們的心,會使得我們心的本性無法顯露出來,所以我們稱之為「染垢」。這有如空中太陽或明月被雲遮蔽一般,雲不會一直都在那兒的。它總有消散的時候,當雲現前的時候太陽或是明月會被遮住,當它消散時陽光或是月光就會顯露出來。無論雲翳存在與否太陽和月亮是一直不變的,只是說陽光或月光是不是能顯露出來跟是不是被雲遮住有關。這情況就好比我們所說的眾生心有如陽光一般,但若被雲給遮蔽住就無法顯露出陽光,一旦雲被遣除之後就能重現陽光。所以眾生心有如太陽,眾生煩惱有如空中雲朵一般會遮蔽太陽。為了要使所有一切的眾生能重見到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能見到心性或是說「明心見性」),所以全知無垢光(龍欽饒降巴)尊者著述了這所謂的《大圓滿心性休息論》十三品,其目的就是要令所有一切眾生都能重見自心的本來面目。
在初品當中講到「暇滿難得」,意思是說我們此生能夠得到了具有八種閒暇、十種圓滿條件的人身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關於「暇滿難得」的部份在過去的課程中已經講述的非常詳盡。為何我們要一再的提起「暇滿難得」?那是因為我們一般大多數的人對於像我們這樣具有人身這珍貴的條件,以及具足其他所謂八暇十圓滿的珍貴條件的情況並不是十分的了解,所以必須一再重複的去講述。我們在「暇滿難得的人身」之後加上一個「寶」字,為什麼要加這個「寶」字呢?這「寶」就是珍寶的意思,為什麼說是珍寶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條件非常難得,第二個條件是因為它非常的稀有。
我們都知道在所有的礦石之中以及所有的物件當中金跟銀是寶,那為什麼金跟銀是寶?因為金跟銀釋非常稀少的,而且非常的難得難遇。但是比起金跟銀來說又有更難得的東西,那就是鑽石。比起金銀來說鑽石更加難得,所以鑽石的價格就更高,那是因為鑽石十分稀有難得的緣故,所以鑽石又比金銀更為稀奇和珍貴。我們此世人身的寶亦復如是,是如此的稀奇如此的難能可貴,只是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很可能會錯失把握住此世這珍貴人身寶的機會。這有如鑽石是如此的稀有難得,而知道鑽石價值的人當他得到這珍貴的鑽石時就會非常的歡喜,非常的珍惜。但是相對於其他不知道也認不出鑽石的人來說,就算手中握住真鑽石也認不出它的價值,因為對鑽石一無所知的緣故,也很有可能將握在手中的真鑽隨意放置,或者認為這只是一顆白石罷了而將其丟棄。這一丟那損失可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價值的緣故,所以白白的浪費掉這已經握在我們掌中價值高昂的鑽石,而不知好好的去利用它。
同樣的我們這「人身寶」也是如此,我們此世已經得到如此的一個寶,但是在我們對這人身寶沒有非常認識的情況之下,就非常有可能會白白浪費掉我們此世如此珍貴的人身寶,因此為了要讓自己不會錯失不會浪費此世這人身寶的緣故,要解釋清楚為什麼人身是暇滿難得的寶。
大家或許會說:「唉呀!這不用你說我也知道人身是很難得,也是很珍貴的呀!」「我了解呀!我知道啊!」,但是我們常說「我們了解!我們知道!」但是大家靜下心來去回想看看我們是如何的去利用我們的身體?怎樣去利用自己這一生的時間?我們是如何利用我們自己的人身寶?從這自己怎麼用它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有沒有價值了。為了這人身寶不被錯失不被浪費的緣故,全知龍欽巴尊者就一再的苦口婆心的利用各種例子以及道理來說明這「人身寶」的重要以及它的可貴,也給了很多的建議說是要利用這人身寶來做種種的善,來累積種種的福報智慧二種資糧,也一再的強調這種珍貴的人身寶是不會一再的被獲得,一旦得到就要好好的利用,不然一旦錯失就難以復得。
這就好像我們之前所說世間珍寶並非人人都能獲得,有些珍奇的寶物我們前所未聞見都沒見過,更遑論說是要得到這些珍寶。我們此世的人身寶也跟這世間的珍寶是一樣不是那麼容易遇見的,所以關於「暇滿難得人身」部分就是第一品所說的全部內容。
註1:即為藏傳寧瑪巴教派的四加行儀軌《大圓滿龍欽寧體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其中包含了「四 轉思維」的共同前行以及包含「皈依、發心、金剛薩埵懺罪、貢獻曼達拉、大禮拜、上師相應」等內容的不共加行,寧瑪巴修行者為進入大圓滿境界所必須從事的修行。
註2:《三休息論》乃《大圓滿三休息論》之簡稱,《三休息論》包括了〈心性休息論〉、〈禪定休息論〉、〈虛幻休息論〉。根據釋性願法師所闡釋:「大圓滿」是寧瑪派特有且相當重要的修習法門,大圓滿法又有「心性休息法」、「禪定休息法」、「虛幻休息法」之分,這三休息是大圓滿法的總綱,其關係乃相輔相成。其略述如下:
▲「心性休息法」:即明心見性當下清淨,說明寧瑪派「九乘次第」的修習。目的是為了避免落入空、有二邊的執著,而入離戲論的中觀正見,產生自然智慧。
▲「禪定休息法」:說明「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習,即經由氣、脈、明點修習而達到大樂、光明和無念。目的是為了對破「有」的執著而見空性。
▲「虛幻休息法」:是修空性的「八幻喻觀」,專門對治修空樂、空明、無念定時產生的執著。
目的是為了破頑空的執著,認清「空」亦非實有。
《三休息論》是龍欽巴大師極富盛名的著作,本文分為八種因乘修行,四種密續生圓次第及無上果大圓滿修習,是一切有情疲勞心性之休息處。然而三部論中實以「心性休息」統率後二論。
註3:本來面目就是佛性本體,亦名真如自性,或是指清淨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