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6-18 00:18:05| 人氣1,0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字鍊金師之詩人喝什麼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沼地》/楊牧


‧然後我就屢次‧‧

甚至在最遙遠,綿密的

心境裡看見自己曾經怎樣

穿過塵煙和白鳥相呼的聲音

看見一片神魔飄逐的沼地

虛與實交錯拍擊

 

[這像不像托爾金的《魔誡》影像與但丁的《神曲》煉獄篇的精神風貌所融合的詩篇。]

 

如果不是莫言說的,那麼就是我在看莫言與王堯談論散文時想到楊牧的散文,就寫下: 一個漂亮、乾淨、美麗的視角與心靈沉澱顯現的散文質地。對的,那是我形容事物的語氣。在華人詩作中他的詩也是我最喜歡的,說楊牧是文字鍊金師是貼切的。就好像他能出神入化點撥文字似的,但那是耗費心神在文字中的悠長鍛治,他在華語詩作著述上是很突出崢嶸的,我還想像不出誰向他那樣詩文出色。他的詩有著一致的靈性追求與精神超越,另一方面他是極幸運的詩人,幾乎我要說他是一個東方文明中最幸運的詩人,他投注趨近一個甲子的生命寫詩,也一直受到注目與肯定。他不是老中國李白杜甫東坡或白居易風格的詩人,他是現代詩中的颯颯獨行的楊牧,不是朗朗上口的,是深邃沉潛心靈視界廣闊的當代詩人,他在中文詩裡的美學上難以被企及。


詩人受老師影響,午後五點前不飲酒,詩人會喝的酒,我猜可能是威士忌吧?

想為詩人獻上一個讀者的仰讚特調,不像詩人作詩的嚴謹,因手中沒有材料,只能用想像與猜測編製。


[牧野之闊] 材料 : 蘇格蘭威士忌40ml  綠色薄荷香甜酒20ml  想著要不要加萊姆或檸檬汁…… ?卻才想到 …琥珀色的威士忌表現不出薄荷香甜酒的亮綠色!要用透明的琴酒或伏特加才行。

那麼取名 [麥田] 也可,象徵一精神或物質的種豐收。愛爾蘭威士忌30ml 甜苦艾酒20ml 攪拌後倒入杯內,離杯上二十公分距離,擠些檸檬皮增香氣。


其實用厚實的岩石杯,置入如山巖的冰塊[用方大冰塊包上乾淨布敲鑿小塊]裝著愛爾蘭或蘇格蘭威士忌都行,比較像詩人風格。


另外不同基酒可成為不同名的可林調酒,例如加琴酒是[琴酒可林]加波本威士忌是[上校可林]加白蘭地是[佩德羅可林] 。加威士忌的通常叫[約翰可林] 為創製出此調酒的倫敦酒保之名。

為了詩人,編想了一個 [柏克萊可林] : 威士忌40ml 檸檬汁20ml [不加一般用糖漿10ml 改用白色薄荷香甜酒 10-20ml ] 將材料用雪克杯搖盪均勻倒入放冰塊長杯中, 再倒入蘇打,攪拌 [可放入一片檸檬片]完成。


後來從印刻文學生活誌的網頁發現……沒想到詩人慣常喝的是加冰的[美國]波本威士忌[那是他從1966年在柏克萊與老師陳世驤對談相處時養成的習慣,在老師過世後曾一度揚棄此嗜好。]我一直認為詩人在文學氣質上是比較英式的,忘了他長期學習任教與居住之地是美國啊。


今年一月印刻文學與聯合文學同時為詩人做了專題訪問,也因《奇萊後書》將要出版,是一個重要文學著述的完成。以玆整理與報導並討論新作及回顧詩人舊作。聯合文學有郝譽翔對楊牧的訪談及一篇楊牧作品的發表;印刻有楊照對談楊牧,楊照是專業評論家也是寫詩的人。他有敏銳的眼光,還有深刻能了解詩的精神的心靈,我很喜歡他的一本書《為了詩》,我認為那是為了詩與詩人而作,有如一杯純釀之酒,獻給詩與詩人的美好心靈。

 



《楊牧》一書是詩人楊牧的傳記,由張蕙菁書寫。就如同閱讀楊牧的散文一般,這本書也很深邃。在容易浮躁的現世中,每每閱讀此書,你也能像詩人般篤定與從容,你的心會像是沉入深深海底,那麼寧靜美好。




後來發現愛爾蘭、鍊金師、威士忌、詩人有奇特的連結。

中世紀的愛爾蘭鍊金師創出從釀造酒中蒸餾威士忌的技術,並對這種有如火焰般滋味的酒感到驚訝,而取名生命之水。

傳到蘇格蘭,當地人為躲避稽查課稅,而放入雪莉筒中藏匿,卻因禍得福從透明蒸餾酒變成味道更醇厚的琥珀色威士忌。

詩人鍊字,愛爾蘭鍊金師鍊出詩人最愛喝的威士忌的始祖。





以下是楊牧書作的相關資訊

[以我知道及喜歡的作品編年排列楊牧同時也是我藏書最多的作家]

1987《山風海雨》為楊牧一九八四秋至一九八六秋間,前後兩年,刻意創作的一本書,思索集中投射,回歸到太平洋戰爭時期的花蓮,細說山林的聲籟、色彩,自然神秘,人情變動,以及藝術的啟迪,而終止於愚騃狀態下二二八事變的震撼,衡突、毀滅、感傷,遂通過幻想之力拔起,彷彿掌握到了詩的端倪,告別童年,面向大海。此書為詩人自剖心神,體會記憶,展望未來之作。

1989[一首詩的完成] 此書為楊牧對詩的理念思考之整體展現,採書信體,原題「給青年詩人的信」,共十八篇,論詩的定義和方法,分析詩的形式和內容,指出意象、色彩、音樂的藝術要求,並廣泛探討詩人和現實社會,乃至於歷史傳統和文學經籍與一首詩之所以完成的關係,以冷靜的筆調檢查美學和人生的合諧與矛盾,可以為習詩創作者參詳,為實際批評方法的借鏡,也可以為楊牧自剖文學心靈的散文集。

1991《方向歸零》作於一九八九年與一九九年秋之間,共六章,體裁風格始則屢遷,各自獨立,結合乃可視為《山風海雨》之延長,脈絡分明,而思維一方面順時代一方面又逆時代在發展著,揣摩城鄉社群如何變化,試探愛的心血,追尋美和詩的蹤跡,並作荒遼虛幻的回顧與前瞻,為楊牧自傳體散文結構之第二部。

1993《疑神》為楊牧近年所撰思維感悟之散文專集,閱讀觀書,屬於一特定的知識層次,並以融會傳統與現代之筆意檢驗宗教、神話、真理等課題,探討詩的智慧與美,試圖為現代社會提出一兼有犀利和從容的哲學認知,一種不作偽不妥協的生命情調

1993[柏克萊精神] 本書為楊牧第一本隨筆散文集,收作品二十篇,三分之二為他在臺灣大學任教時所撰之觀察及感懷,大半為「結廬隨筆」專欄之精髓,觸及面極為廣泛,頗能看到楊牧以詩人之心擴張的介入抱負,對於現代社會、文化、教育的體會和批判,於題材風格方面超越了《葉珊散文集》時代之抒情飄逸,也大異於《年輪》一書所代表的寓言濃郁,以切入直指之文筆面對現實人生的問題,探討知識份子的社會良知,闡揚勇於任事的現代精神。


1994楊牧詩集I

此書為楊牧一九五六至一九七四年間全部詩作之總彙,結合《水之湄》、《花季》、《燈船》、《傳說》、《瓶中稿》所有作品近兩百五十首為一帙,由詩人自校,並撰序言於前,附錄各卷序跋及題目索引,按寫作年代精編付梓,為楊牧第一階段詩作之定本。

1995楊牧詩集II

此書彙集楊牧一九七四至一九八五年間全部抒情詩作品,即《北斗行》、《禁忌的遊戲》、《海岸七疊》、《有人》等四卷之原貌,刪其駢枝重出,增入舊佚,並改訂次第,附錄各卷序跋及題目索引,按寫作年代編排,為楊牧第二階段詩作之定本。


1995《星圖》為楊牧一九九三年秋至九四年春間所作,結構綿密,次第展開,以文字試探生育與死亡的本質,過程,及其美學效應,略無滯礙,自成一限制時空裡的象徵系統,上接一九七年代初所作《年輪》,轉折詮釋,通過抒情散文之筆意與虛擬敘事情節,隨時調整焦距並融合表現文類,遂以之嚮往,指趨一特定的詩的境界。

1996[亭午之鷹]楊牧的散文名著,彙集十年間作品為一帙,涵蓋了作者在一特定、重要的創作時期裡,心神交集之體會和領悟,筆端多涉自然與人文世界之交感,互通。

1997《昔我往矣》上承楊牧所著《山風海雨》與《方向歸零》延伸發展而產生,屬稿在一九九二年至九七年間,計六章,回溯作者少年末期之體會、遭遇,追摹時代風潮與自我性格之塑造,其中無限猶疑和執著,皆通過變化的散文筆路展開,為楊牧文學自傳《奇萊書》之第三部,代表一特定系列之收束,完成。

1998[時光命題]此書為楊牧原刊詩集之第十一本,收一九九二年至九六年間所作新詩三十餘首,淬勵其長期發展突破之風格與題裁,並提出新意圖,試探新策略,展現新命題;另輯存前此所規劃詩劇未完殘稿若干,俾創作階段之觀照。

2001《涉事》此書追蹤詩人一九九七以後四年間精神的和心靈的探索,而實際構架出一獨異的美學背景,儼然開啟了他長久的詩藝歷程中又一壯麗、深邃,而精緻的新階段,其執著集中與放縱多面向的追求一仍個人體性,惟思考方式愈越變化,關懷用心的層次屢遷,則藝術形式如響斯應,正如詩人所自況:詩是我涉事的行為。

2003[奇萊前書] 始作《山風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繼之以《方向歸零》(1991)與《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學自傳之結構,探索山林鄉野和海 洋的聲籟,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義,體會人情衝突於變動的城鄉社會裡,感受到藝術的啟迪,追尋詩,美,和愛的蹤跡,自我性格無限的猶疑和執著,並於回想中作荒遼幻化的前瞻,思維集中,風格刻意,一一在多變屢遷的散文筆路下展開。三書自成系列,脈絡延伸,止於一秘密作別的時刻,合帙為《奇萊前書》,為洪範文學叢書之313號。

2004[搜索者]本書收集楊牧一九七六年迄一九八二年間所撰散文作品之精華,大略屬於抒情和體悟隨筆的範圍,延續前此二十年的情采格調,於鎔裁聲律中求變化,搜索探討,感慨漸深,代表期間楊牧的風格體貌、思維,和一般的藝術理念。

2005[葉慈詩選]葉慈是愛爾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近世最受重視最受喜愛的詩人。他精美深刻的詩篇,始終縈繞著沉重的愛爾蘭,縈繞著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展現出高尚的民族情操。楊牧著力精譯葉慈重要詩作近八十首,附以原文對照,另有導言、注釋、索引等,以完整的體例呈現,名家編譯,確非凡響。

2006[掠影急流] 此書收長短作共十九篇,選自七十至八十年代所撰三本文集,即《傳統的與現代的》(1974)、《文學知識》(1979)、和《文學的源流》(1984 等,概在讀書與懷人之範圍,輯要編成,依照其性質種類重排次第,詳加校訂,頗有增刪,代表作者早年文學思索之意念取捨,感情神色,略無隱晦。

2006[介殼蟲]楊牧繼《涉事》之後第十三本原刊詩集,收近五年作品,題材繁富多樣,透過作者敏感深邃的心思,多向細密的反覆探索,以精緻凝鍊豐滿高超的文采,築構鏗鏘絕美的詩篇;楊牧持續求變、超越的文學藝術,令人嚮往。

2009《奇萊後書》在時序上銜接《奇萊前書》之結構,同樣隱含文學自傳的況味,卻是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告別青少年歲月、故鄉花蓮的山林與海洋,以成年後的學院時光為追探主題 ── 東海、愛荷華、柏克萊、華盛頓、東華等大學……置身多樣的人情和知識環境之間,感受學術、倫理,與宗教等及身的信仰和懷疑。筆法翻複、文類跨界之際,依然緊扣「詩」主題,對詩的執著始終不變,於風雨聲勢中追求愛與美之恆久。

楊牧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十年之內(1987 ~ 1997),持續地書寫三本以少年時光為敘事反思之聚焦的散文集:《山風海雨》、《方向歸零》和《昔我往矣》。2003年,再將三本書編為一帙,合稱《奇萊前書》,在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那一遠階段的結束。就在《奇萊前書》付梓前後,楊牧已經自覺地開始了一件新的寫作,前後易六寒暑才完成,即《奇萊後書》。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台長: 卡斯特洛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0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關乎美 |
此分類下一篇:黑色飛揚,木心
此分類上一篇:眾神之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