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27 13:52:35| 人氣462| 回應2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二文學文化知識(六)(七):孟子或莊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請把你找到的補充資料寫下

*不可與同學重覆 

台長: 梁老師
人氣(462) | 回應(2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古典文化文學 |
此分類上一篇:中一文學文化知識(六):九流十家

梁珏恩 2B (18)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漢書·楚元王傳贊》說:「自孔子歿,綴文之士眾矣。唯孟軻……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取代了顏回成為「亞聖」。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裡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朱元璋曾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越南學者張漢超在文章中說:「為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2015-10-27 16:48:45
梁珏恩 2B (18)
*對應(六)
2015-10-27 16:50:05
羅皓琳
先秦儒家對於人性善惡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中國人性論史上,第一個提出性善論的是孟子。他認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乍見孺子將入於井」),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厭惡見死不救的名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2015-10-27 17:37:02
雷可晴 2A(20)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對人性本來是善的看法。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但也有人認為孟子的性善論並沒有明白、直接地稱人性本善,性善是點出(或強調)人性中有善性,以及具有向善的一面。人性論是中國哲學一個重要的課題,第一個談「性」的是孔子 (「性相近,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但孔子並未明言性為善或為惡。到孟子以善言性,指出仁、義、禮、智正是性善的端倪,就是四端心。 孟子講「心」,不單只是行為的表現,不單只是修養,還深入到人的性情發起的地方、發端的地方、端始的地方,在這裡去體會人的性善,人內心的光明。孟子在端始上找根基,找那個本心,所以孟子是立本之論。 性善論及四端心的觀點,也得到了日本江戶時代的儒教思想家伊藤仁齋的讚同及傳播。他的著作中關於人性善的言論有如: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上》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
2015-10-27 19:51:25
梁灝怡 2C (16)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2015-10-27 20:05:57
胡璟瑤 2B(29)
據說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孟慶父的後代,孟慶父之子公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魯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了孟孫氏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
2015-10-27 20:50:38
郭建寧 2B (13)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性善論”,它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
“孟子的性善論只說性善,南宋朱熹補充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陽明继承并发展出“良知學說”,當代學者傅佩榮提出“性向善”。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認為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倫理學意義,同時“性善論”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義。
2015-10-27 21:21:07
郭建寧 2B (13)
*繼承並發展
2015-10-27 21:22:29
湯念恩2A30
孟子認爲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總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啟發誘導。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說,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的象及時雨一般潤澤萬物似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流風餘韻爲後人所私自學國的。這五種便是孟子提出的教育方式。他還說過:“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說,在各種教育方式中,還有一種是不屑於去教誨他,這也是一種教誨呢!這是一種激勵憤發的方式。
2015-10-27 21:50:01
葉子柔 2B (12)
對應(六)
孟子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子弟,亦相傳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代。他除了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外,還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及政治家。性善說的三字經部份如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導,貴以尊。這句句子的解釋是小孩子的性情本是善良的,但是因為習慣的不同,各小孩子的性情也變得不一樣。因此,老師需要教導他們。
2015-10-27 22:01:18
黃穎霖 2A(32)
子思,又稱"子思子"。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孫、孔鯉的兒子。子思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子思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此,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
2015-10-27 22:05:15
吳雅榆 2B (30)
第一,性是心之性,心是性之体。告子理解的心、性属于“情欲层面”的层次,孟子的心性观和告子的理解不同,它是属于“道德层面”的论述。这点也是告子和孟子心性论述的根本不同点。
第二,孟子论述的道德心性,具有仁义的先天道德内涵,它不是外加的。
第三,我们可以通过放心知求、养心寡欲的途径,把自己内在这颗道德心彰显出来,从而产生仁义圣善的美好德行出来。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多付出一点爱心、一份耐心,去关心别人,也许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些。至少会比现在好得多。当我们总是在寄望外在的因素和改造,去重新塑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时,那我们也不妨尝试透过内在业已存在的心性,从心灵出发,寻找美好的理想。孟子“性善说”里对心性观的论述,正提供给了我们这种尝试,让我们试着从自身的角度,重新寻回自己,认识真正的自己。
2015-10-27 22:13:35
李蓁喬 2B 21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2015-10-27 22:25:51
馮言知 2b08
《莊子》的主要思想,也是最高思想是。逍遙遊,是莊子的理想境界。擺脫物質世界的依賴性,達到絕對的自由。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曆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爲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爲“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爲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爲“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氣”(《莊子·知北遊》。),死,亦爲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于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爲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複化爲神奇,神奇複化爲臭腐”(《莊子·知北遊》。)]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2015-10-28 08:02:14
梁在恩2B17
孟子的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上沒均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三個字號:子居、子車、子輿。
家世:據說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孟慶父的後代,孟慶父之子公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魯穆公八年(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了孟孫氏的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省鄒縣),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的姓氏也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亞聖: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比較可信。
2015-10-28 13:16:11
arielkeung
姜嘉晴 2C 13
回應古典篇章(六)
1)孟子的「性善論」是表達和主張人性本善的思想理念,與荀子的「性惡論」(表達和主張人性本惡的思想理念)正正相反。
2)孟子的「性善論」是源自於孔子「仁」的思想理念再加以組織及拓展而演變成的。
2015-10-28 16:49:49
蘇靜柔 2B26
莊子認為「道」,是天下萬物的來源,自古以來就存在著, 永恆不變的、絕對的,而萬物則是暫時的、相對的、有變化的。「道無終始,物有生死」,道是無處不在。莊子的人生觀:世上萬事萬物,全沒有高下、強弱、大小、是非、美醜、善惡、先後、的分別。而逍遙是人生最終目標,內心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達到「得而不喜 ,失而不憂」。
2015-10-28 18:17:33
羅津津 2C(20)
莊子反對殷商以來的傳統天命神鬼觀念和宗教迷信思想,他不承認有什麼至高無上的人格化神靈(即上帝)主宰著世界,而認為神存在於自然萬物之中,這種泛神論的觀念使《莊子》寓言形象的創造和刻畫表現出奇幻瑰麗的色彩。莊子的泛神論風格及與之相對應的富有創造性想像的神奇寓言風格,都深深得益於楚地巫風行事的影響。人與神沒有截然劃分的界限,這種人神相通的現象,今天看來本身就帶有一種藝術的浪漫氣息,除了給莊子學派寓言創作以極大啟示,而且有助於其人格和絕對自由境界的理想形成。
2015-10-28 19:55:48
麥沛盈 2A (21)
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並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這種本於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後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於事於物不着痕跡。
2015-10-28 22:20:31
吳家希 2b 23
莊子
政治思想
莊子和儒墨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聖人,而道家則反對推崇聖賢。莊子反對“人為”,理想的社會是所謂“至德之世”。另外,莊子反對儒家的等級觀念,儒家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莊子認為“道通為一”,認為道在萬物,萬物平等。
文學思想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大量采用並虛構寓言故事,想像奇特,形像生動。此外,還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文章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2015-10-29 21:43:56
陳子昕 2C02
莊子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學史上浪漫文學之始祖,他甚至比屈原更早獨領文學浪漫的風潮,若用歐洲現代的學理來剖析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是指稱一種突顯本質或根本的特徵,強調主觀性與個人強烈的情感,注重由內心世界出發以表達對自己心目中理想世界的渴望與嚮往。在莊子的文學創作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他熱情如火的文字;天馬行空誇張的想像;繽紛瑰麗的辭藻;極端明顯的對比與奇特的見解,以上每一項都足以表現莊子文裁中超高度的浪漫氣質
2015-11-01 16:03:55
arielkeung
姜嘉睛2c13
荀子的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作善更容易。茍子對善惡的定義是以後果界定善惡,而非以人的動機界定。即他的性惡論是後果論,由實際經驗觀察到的結果決定是性惡還是性善。
2015-11-07 23:47:20
吳雅榆 2B (30)
《莊子》的主要思想,也是最高思想是。逍遙遊,是莊子的理想境界。擺脫物質世界的依賴性,達到絕對的自由。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曆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爲老莊思想。
2015-11-09 00:39:39
梁倩兒 2b 19
孟子同孔子一樣,善於啟發思維,善於使用問答法達到他預期的結果。他的善於用比喻的方法,使學生容易明白他所講的道理。他要求學生主動積極,開動腦觔,不急於代替學生作結論。他有一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他要求學生有存疑精神。這是對孔子的“多聞闕疑”、"多見闕殆"的思想的發展。有疑才有思,疑,證是啟發思維的起點。他還說:“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棄不爲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意思是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爲拙劣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高明的弓手棄也不因爲拙劣射手變更拉開弓的標准。君子教導别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箭,作出躍躍試的姿勢,以啟發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有進無退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確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學生便跟隨而來。這是教師引導的
2015-11-13 22:42:1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