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21 12:39:25| 人氣627|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一文學文化知識(四):孔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請把你找到的補充資料寫下

*不可與同學重覆 

台長: 梁老師
人氣(627) | 回應(1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古典文化文學 |
此分類下一篇:中一文學文化知識(六):九流十家
此分類上一篇:中二文學文化知識(四):屈原與楚辭

鄺清洛 一甲 (11)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3月9日),子姓,孔氏,名丘[1],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為易學、儒學和儒家的創始人[2][3][4]。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論五行思想(仁義禮智信)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孔子儒家的太極、理、氣和人文思想對西方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2015-09-21 17:25:30
萬睿婷 (一甲) (二十三)
孔子開創了易學,並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論」,作為其「仁學」的哲學基礎。
孔子還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
2015-09-21 19:32:59
潘思恆 1A(24)
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與我們學習為​​人處事關係不大,實則不然,只有老師對每個人有一定的了解,並能因材施教,才能讓我們各盡其材,有所進步。所以這不僅是老師的責任,也是要求進步的學生對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去學習,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穫,獲得進步。
2015-09-24 18:33:12
陳萱琪1E02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亦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9]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10],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第二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饗士)。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但後世學者多懷疑此事有偽。[11]
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12]。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13],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14]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15]。郯子博學多才,20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16]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2015-09-26 12:57:40
凌曉怡 一甲(21)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民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華夏天下觀開始成形。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開創了易學,並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論」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這種「仁」,是有等級的。禮指的是周禮,這種禮是分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禮,音樂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是恆定的,不可打破。

孔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015-09-26 13:37:46
蕭恩瞳 1D 23
由於孔子父母的婚姻不合禮制,因此被史書稱為野合。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已經去世了,葬於魯國車部的房山,而在當時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19歲時,孔子曾經是魯國貴族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2015-09-27 01:05:01
劉嘉穎 一甲(15)
據説孔子身高九尺六寸(約191.136厘米),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
2015-09-27 11:43:07
張學靖 一甲
孔子提出的許多命題在中國社會長期實行,無可避免的產生了實質的倫理困境與懸而未決的爭議,學者紛紛提出質疑,讓世人實質檢視這些命題可能產生的偏差或片面性。例如:
‘孝悌爲人之本,’,‘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等,哲學家黎鳴認爲;‘與老子相反,孔子把‘道德放在仁義之後,也即忽視了人類的‘公德’’,‘而且深信,在家為孝子的人,在朝廷也必為忠臣。事實上,這是一廂情願的推論,不是真推論。‘這樣只有成就了家(皇族)的天下,對整體意識影響深遠。
2015-09-27 12:18:55
鍾文斯 一甲(5)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由董仲舒倡議,漢武帝施行「獨尊儒術」政策,後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尊稱孔子為聖人、文聖、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等。而一般人稱他為孔夫子,而反對者稱孔子為孔老二。
2015-09-27 16:06:48
高慇莛 一甲(9)
孔子教學的項目有四:文、行、忠、信。[23]文,指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行,是德行;忠,意指盡心盡力;信,即為誠實無欺。孔子對於古代文獻十分重視,尤其是詩、禮、樂。他認為這三項學問對於人的性情養成非常重要。《論語·泰伯》: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可以使人興起好善惡惡之心;禮,使人進退得宜,進而可以立身於世;樂,可以使人養成完美的人格。順道一提,孔子曾經這樣稱讚詩經:「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學不厭、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他主張「有教無類」,學生多至三千人,從《論語》書上看來,他教導學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經問題的解答,以及人與人相處所必備條件的闡明。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2015-09-27 23:44:03
屈樂瑜1b30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這種「仁」,是有等級的。禮指的是周禮,這種禮是分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級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禮,音樂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認為貴賤有序,親疏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是恆定的,不可打破。

孔子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孔子雖為諸子之一,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30],這就是說,孔子整理「六經」,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文化的進行綜合,所謂集大成也。國學大師柳翼謀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錢穆亦認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31]宋儒朱熹曾歎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2015-09-28 17:05:05
1C 14 林明欣
論語選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知識并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則就會形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討好人的臉色,這樣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時常溫習?”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同學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父母,与兄弟相處要尊敬兄長;說話要謹慎而講信用;博愛大眾而特別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這些之后,才談得上學習文化知識.
2015-09-28 23:20:04
1E(25)
孔子出生於魯國,其先世是殷商王室,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微仲。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娶十八歲的顏徵在,生下孔丘。為得子,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由於孔子父母的婚姻不合禮制、被史書稱為野合。
2015-09-29 21:02:10
1D22魏臻雪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讀音為「輪」,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它被尊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間,科舉開始以「四書」開科取士。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2015-09-29 22:09:46
甄曉桐 一丙 33
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義:

當孔子三度至衛時,衛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於是,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謀殺計劃未成,而衛靈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後勃然大怒,欲弒子蒯聵。蒯聵逃亡至晉,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學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現在靈公過世,蒯聵又不在國內,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是為衛出公。但是,就在此時,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裏十分傷心!有一天,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便對子路不厭其煩地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015-09-29 23:00: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