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7 08:54:18| 人氣53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隨在你】迷惑與覺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心靈道路上,我們談到覺醒;但是當我們照鏡子時,又是如何調解覺醒與鏡中所見?倘若我們努力覺醒卻罔顧自己的迷惑,我們的禪定就依然與自己即刻的經驗絕緣。然而,當我們只專注於自己的慣性傾向,我們就又深陷於自我沉溺及痛苦中。
—【自序】《隨在你—放心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ül Rinpoche)著.丁乃竺譯,心靈工坊。

修行,究竟應該如何開始?

  自從願意誠實認證自己的內在創傷之後,多年來我試圖從心理動力學、家族關係治療與心理諮商、催眠治療…等等主流科學療法入手,卻發現我一直把自己當個“有問題”的病人在尋求“外在”的幫助,任由所謂專業人士告訴我問題的所在與決定治療的方式,而我所能做的似乎只有“感覺”療法的有效性,在這樣的依附過程裡,我強化了自己的「受害者情結」,甚至更加鬱塞了內在一股強大的生命能量。

  而後,我開始從靈療的角度切入,企圖以形而上的能量,來修補內在坑洞,可是當我專注地進行傷痕修補時,我卻忽略一個事實,過往創傷或許能夠得療癒,只是我該如何將這受傷的過去經驗,過渡到現實的生活中,以一種鑑往知來的態度,讓自己活得更從容自在,且面對同樣的創傷情境時,不致啟動慣性的防衛機制。關於這個部份,我一直找不到出路,彷彿在時空象限切割而成的小方格子裡打轉,像是走迷宮似地,我的療癒變得瑣碎與斷續。

  直到接觸原始佛教經典,尤其著重在《唯識學》的念頭解析,在深入閱讀與聆聽先知大德註解開示後,雖然對於自己起心動念的運作過程有了全盤的概念,也明白念頭皆無自性的道理,但是,當表象的情緒一被外在所勾召,我卻陷入歇斯底裡地喃喃自語著:「既然我都明白這心念的醞釀過程,為什麼我還會生氣、憤怒、羞辱呢?難道我還不明白萬般由心造的道理嗎?這代表我還潛修得不夠,佛理還未完全析透嗎?」

  我對修行有一種不正確的理解,就是讀懂了佛理,尤其是整個心識結構的細微解析之後,就「不應該」或者「比較不會」貪、瞋、癡、慢、疑,但是,這些一再被勾召的外顯情緒,引發我的信心危機,我究竟是怎麼了?我不是「應該」看起來如如不動嗎?

  我的修行生活,被一連串自設的「應該」與「不應該」所制約,為了讓心中的疑惑稍減,我開始壓抑自己的情緒,再一次地以高度克制的優雅,來處理未解的情緒。我想讓自己“看起來”更超脫,更像一位修行者,於是,我開始學會否定內在原始的感覺,卻以人工、加工的方式改造。

  只是這樣的修行很累,我似乎把所有的精力耗費在對抗、否定自己的情緒,然後刻意維護一個人前“看起來”的樣貌,那種虛脫感覺,似乎跟過去發完脾氣之後,整個人發空且顫抖的感覺很像,只是這兩個都是極端,唯一的差別就是,一個是狂躁不已,而另一個卻是極度壓抑。

  雖然我可以在情緒升起的當下,進行內觀覺察,但是我還是很迷惑,「為什麼我還是會生氣呢?」

  直到我翻開仁波切的自序,其中有一段不偏不倚地擊碎了我的自我封閉:「努力調解我們對覺醒的觀念以及自己的迷惑,這一份掙扎便是修行之道的起點。…要學會讓我們偉大的潛能和自己的神經質並存,是需要某些成熟度的。透過自我省思的練習,我們可以建立這種成熟度。」

  原來修行是這樣開始的!

  我終於明白自己固然有離苦得樂的深刻渴望,但是現實的諸多瑣碎現象,還是會讓我升起迷惑,然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善用這些迷惑,進行更細微的覺察,於是迷惑與覺察反覆螺旋式的交替,其中生成的位移所造成的動能,就能帶領我進入更深化的生命實相。

  「修行自我省思並不是要我們在自己的經驗之外去體驗,這點正是自我省思這個修行獨有的美及善。」仁波切慈悲叮嚀著自我修行並非落入「應該」或「不應該」的自我批判,反而欣然感激這現起的一切,喜悅與誠實地注視自己的情緒,然後在自我重要感消融之後,讓實相有空間展現,而這空間也是內在自然本性與外在幻化情緒反應的對話空間。

  於是,我不再守固著修行之人不能貪嗔痴慢疑的應不應該,把得仁成聖都變成是一種心外求法的意欲,取而代之的是將這股原始活潑的生命力,帶入內在省思的工作之中,清淨、轉化,讓這難得的人身彰顯出最大的價值。

  我的修行是這樣開始的,在覺察與迷惑兩者間反覆位移。

  感恩仁波切的悲心開示,其願眾生都能得善巧方便,踏入回歸自心的起點。合十。


台長: 京都子
人氣(53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片羽 |
此分類下一篇:一篇序救了一本書
此分類上一篇:【隨在你】兩年的實修等待

煒煒子
自我省思可不可以也說成自我覺察
我們總是省思別人 覺察別人很容易
覺察自己卻多淪落在情緒反應升起時

&quot修行開始在覺察與迷惑兩者間反覆位移&quot
我非常認同
有覺察的迷惑就值得多了
也許路沒有從此好走
但是覺得自己與自己在一起
好像比較不會慌了

這本書
我會去找來看
2007-07-29 13:53:12
版主回應
我總把這本書拿來送人
2007-07-30 16:45: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