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1 11:02:44| 人氣65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試著了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試著了解

  寫了「陌生的媽媽」這篇文章,倒不是想要苛責任何特定的人,或者為難
雙薪家庭的母親,主要是十年前那位小女孩的眼神,與雙手冰冷的溫度讓我太心疼了,那個不忍的印象一直到今天都可以讓身為母親的我,有些揪心與難忍。

  我的小女兒念本土的幼稚園,而大女兒則是唸歐洲學校,三月裡有天我帶“又”放嘉年華假的女兒去幼稚園送妹妹上學,結果眼尖的園長一看到Rebecca就好像捉到逃課小孩似地說:「你今天怎麼沒去上學?!」我笑著回答學校連續放假四天,園長很不可思議地反問:「一天到晚都在放假,那爸爸媽媽要上班怎麼辦?」我向她解釋德國偏向單薪制家庭,政府以優惠的稅制鼓勵父母其中一位待在家裡,以便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小孩,只是園長一臉不屑地說:「可這裡是台灣耶!學校總要入境隨俗吧!這樣實在太不方便了!」當時我有點錯愕,但我知道固守預設立場,是很難讓一個人能在一次懇談之後,就有觀念的反思,我決定微笑沉默,把所有的疑惑交給園長的生命經驗,在因緣和合時自主去完滿這個答案。

  我先生的堂妹與妹婿都在法蘭克福的銀行上班,只是孩子出生之後,夫婦倆比較一下薪資與在職場的發展潛力,以及個人的工作興趣,最後決定由妹婿成為家庭主夫;Rebecca三歲時在Erlangern參加市政府補助的寶貝律動班裡,每週上午9:00-11:00的課程裡,全班12位小朋友,其中就有5-6是由爸爸陪同,有機會與這些家長聊天,才知道有的是家庭主夫,有的則是夫妻協力輪班工作,所以有時才會出現這週媽媽來參加,下週就由爸爸陪同的輪流情況,德國許多企業為顧及有孩子的職員,也能在工作與陪伴孩子成長間取得合諧,於是提供許多兼差或輪班的彈性工作機會,這是一個相當人性的作法。有時看著爸爸們,同時照顧兩個孩子,一邊煮著義大利麵餵食三歲的孩子,一邊還得趁隙換小娃娃的臭尿布,看他俐落地單手尿布乾坤大挪移,而小寶寶還傻呼呼地被逗得哈哈大笑,我都看得目瞪口呆,想到每次我換尿布都緊張兮兮地,看在小嬰兒的眼裡,大概也想:「不妙!這個菜鳥媽媽倒底要幹嘛呀?!我那粉嫩的小屁屁要喊救命囉!」太神奇了!沒想到換尿布可以如此優雅歡喜,看著那爸爸一臉滿足與愉悅,我當場豎起大拇指:「Du bist super!」(你太棒了!)可惜我的德文不太好,否則我真想把台語的「美又行!英俊又有力」寫實地傳達給他我的讚嘆!

  另外,德國教育並不偏廢學校教育,或將學校視為全天候托育中心,所以孩童在校的時間相當短,有時下午一點就放學了,整個下午都是學校以外的學習生活,除此之外,孩童一年四季都有兩星期以上不等的長假,寒暑假之外,還有復活節、聖誕節與秋假,學期中間還得來個三四天的特休,這也配合了德國人愛度假的生活型態,有時你會在各個國際機場發現,明明是十月正常上學的日子,可怎麼一大堆孩子拎著皮箱,跟著父母全世界走透透,不要懷疑!這些孩子沒逃學更沒失學。以Rebecca的歐洲學校為例,一年的上課日數有180天,等於每上一天上就休息一天,這太美妙了!孩子有這麼多的時間在學校之外持續探索,自然家長就得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共襄盛舉地熱情陪伴囉!

  德國單薪家庭的發展,的確有政策面鼓勵,以及學校上課時數限制的因素影響,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德國父母自己對家庭的付出意願,以及從其中獲得滿足的心理因素。雖說德國單薪家庭發展有其空間因素,但是他們同樣要面對家庭可支配所得短少的經濟問題,這點與台灣社會類似,只是程度不同的差別罷了!我們一般人可能刻版印象認為德國比台灣富裕,自然就能讓父母選擇是否要上班工作,或在家帶小孩上,更能展現其個人自由意志,事實上,如果以國民年收入或生產毛額來看,台灣的確比德國低出許多,但若將收入扣除稅率與各種社會福利保險金、東德建設金之後,德國家庭或個人可支配所得,相較台灣低稅率的藏富於民,德國生活的確是得克勤克儉一點,才能三餐維持溫飽。

  在德國你幾乎很難感受到名牌橫行的霸氣,或者像台灣滿街都是時尚精品店,人人都可以聊上幾句流行商品,以及全民運動似地變成名牌的衣架,德國當然有Escada與Boss引領風潮時尚,但是名店街多半集中在大城市的某一條街道上,例如:杜塞朵夫的皇石街,平民百姓大多直接衝往貨暢中心,高貴不貴地享受高品質衣物,雖然不是當季,雖然有些是小瑕疵品,但這就是德國中產階級的消費。

  在德國生活,許多單薪家庭很樂意接受二手衣物,遇到特別紀念日才上館子,三餐儉樸無華,這的確讓我個被物慾寵壞的台灣人所很難想像的!

  有時,我們或許可以想一想,我們跟這個世界以物易物的準則在哪裡?我所談論的重點部是勞動力量化的問題,而是每一個人心中的那把尺,你究竟願意跟這個物質世界,進行何種交易?這裡頭有機會成本的省思,以及個人獨特的質化考量,我拿出我原本可以與孩子說床邊故事的兩個小時,去交換兩件Joop套裝,一只LV的包包;我拿出與孩子擁抱的滿懷愛意,去交換陪老闆應酬討好的升遷加級;我拿出陪著孩子看雨後鍋牛慢慢的好奇大眼睛,去交換權力鬥爭的小道消息;我拿出與孩子手牽手唱歌上學校的童真,交換著商場上阿諛奉承的自我虛榮…這是我個人面對生命存有,以及深思後所演譯的交換公式,並不等同於其他父母,當然也不抹滅所有雙薪家庭在職場上的專業表現,只是,這是我個人得與失的考量,也是走上一條寂靜鄉間小路,就無法領會公路壯闊、車水馬龍的機會成本。

  只是,我們有誰真正去省思過,我們口口聲聲說家庭開支的確需要我們所辛苦賺的那五萬元,可是這五萬元裡,有那些真正支付了家庭的實際基本所需?而有那些其實落入了個人的慾望與社會的交際之中!

  每一個人都有完成生命的自主權,而父母也不非得犧牲在職場上自我實現的夢想,只是,當我們搬出經濟壓力的理由時,我們是否真正地試著了解自己,以及我們所愛的人,在選擇的兩難之間,我們可曾試圖平衡過?

  每一個人有自己的交換原則,只要你是經過深思熟慮,那麼這就是你要的生活,沒有人讓你陷入抉擇的困境!

台長: 京都子
人氣(65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德國教育 |
此分類下一篇:欣賞孩子的內在四季—另一種語言學習的觀察
此分類上一篇:在禱告中窺見一方美好

vicky
這一篇太讚了

超級認同
2008-05-18 13:52:03
版主回應
好!
2008-05-18 20:39: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