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0-20 19:28:03| 人氣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閣。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敘述一男僧溝口由於父親講述金閣寺的富麗堂皇,而開始愛上金閣寺的美,那是存在他心中的幻象。父親死前他被托付給管理金閣寺的住持,並也順利的上了大學。但是當他親眼見到金閣寺之後大失所望,由於他心中金閣的幻象之美大大影響到他的現實生活,便產生了「美是怨敵」的想法,最後他放火燒了金閣寺。
要對這本書作說明之前,須先說明三島由紀夫對美學的觀念。由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民急欲從天皇思想中脫出,而當時分成兩派:一派就單純地主張脫離天皇思想;另一派則提問:打破固有思想之後呢?由於日本當時的徬徨,或許也因世界的潮流,虛無主義大為盛行。三島美學就有很大的部分建築在這上面。三島由紀夫認為:當美無法追求到時,只有一條路,就是破滅。所以破滅與美是一體的兩面,說明白點,死亡本身就是美。日本死亡文學系譜由來已久,除了三島由紀夫以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太宰治等等皆在死亡主題上多所著墨。所以當現實中金閣寺的美無法達到時,只有燒了它,它才能呈現真正的美感。
另外,本書作者的用字也較不同於往常,更為優美的文筆,在優美之餘,更可以嗅出那種毀滅前的悽涼美感。金閣寺建立於足利義滿(西元一三五八∣一四0八年)時代,還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主角溝口認為金閣寺的美就是因為在戰亂中建立,需要以鮮血來滋養,在戰爭末期逐漸步向毀滅之時,才能顯出其妖艷之美。然而,日本戰敗之後,人民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戰爭死亡的危機感亦不復存,金閣寺便將它的美感隱藏,所以溝口認為「金閣與我的關係斷絕了」。後來當他二次要和女性發生性行為時,金閣的幻影卻在緊要關頭出現,導致他的無能。因此,產生了「美是怨敵」的念頭,這時,認識與行為呈現緊張的對峙,要解決這種對峙的緊張,唯有透過毀滅性行為,使實物與認識中的「理想」一致。溝口因此要燒金閣。
在本書中,作者也透露了他對戰時的懷念,就向書中所說的一樣,因為戰時的死亡、毀滅,因而產生了具有破敗況味的美感,這就是三島由紀夫追求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三島由紀夫被稱為「非戰後派的戰後派作家」,戰後派作家多認為戰後為好,只有三島認為戰時才好,戰後的安定,已使得人民墮落。其次,三島由紀夫還是一如往常,描寫男性身體的美,他的同性戀情調早在處女作「假面的告白」已大膽自暴其情,之後的「禁色」亦然。三島對於肉體鍛鍊的呈現,不僅影響了其著作,三島本人平時亦鍛鍊劍道、馬術、健美與柔道,以求完美的肉體。
三島由紀夫還認為藝術(文學) 和現實生活應該是一致的,觀念與行動是一體的兩面;觀念引導行動,最後藉行動完成觀念。三島還談到「文武兩道」的觀念,所謂「武」是像櫻花一樣地凋謝,「文」是培養不朽的花,所謂不朽的花就是人造花。然而,肉體隨著時間的淘洗、沖刷而衰朽,在無法觸及肉體美的呈現時,只有通過毀滅才能達到,而為了探索肉體的真實性,在毀壞之餘,依然要保持清醒,在碰觸破裂的內在時,以極端的痛苦來體會自身強烈的存在感,因而達到狂喜的境界。
究竟作家在文學中的思想是否究竟該與現實生活合一?三島由紀夫企盼藝術與生活,文體與行動倫理的統一。所以,無可避免地,他選擇了眾多日本作家的不歸路: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島由紀夫在自衛隊總監室切腹自殺。綜觀日本文學史,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田中英光、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人皆以自殺結束其生命。或許這是大和民族思想使之,但是,作家思想與行動的一體,無可避免地給社會帶來震驚。其中,由於三島反左翼的政治訴求,給社會帶來最大的震撼。或許,當年全世界新左翼盛行,在日本成立「全共鬥」,學潮不斷,使得當時對三島由紀夫的死嗤之以鼻,但是他的死除了表面的政治意涵之外,更是顯現了三島由紀夫美學的實踐。
「金閣寺」這本書大量華麗優美的詞藻,以及修飾與比喻,而且劇情極具張力,所傳達的觀念亦十分明確。初讀本書會被那些足以令人神魂顛倒的文字所懾服,而它的思想亦如金閣寺般,妖冶而悽美。不論是否同意三島的觀念,以純文學的觀點看此書,絕對是一本讓人暗自低迴不已的經典作品。

台長: 廢墟
人氣(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