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壹天當中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是各有差異的。成年人的正常睡眠壹般平均7~8小時左右,但也有超過9小時的長睡者和不足6小時的短睡者。奇怪的是,長睡或短睡習慣(確切地說,應該叫習性)與各人的勞動強度、時間或疲勞程度並無明顯的對應比例關系,而只是因人而異或因人在不同的境況下而異。
1972年,壹位名叫哈特曼的學者發表了他的實驗結果。他曾從400名自願候選者中精心挑選出29名受試者,按其平均睡眠時間分成長美国犀利士睡組和短睡組進行觀察試驗,長睡組每晝夜平均睡眠9.7小時,短睡組平均每晝夜睡5.6小時。研究發現,兩組的第3~4期慢波睡眠必利勁希愛力必利吉幾乎相等,長睡組甚至略少於短睡組,前者每夜平均為69.9分鐘,後者為78.3分鐘。而眼快動睡眠的差別卻極為顯著,長睡組幾乎是短睡組的兩倍,每夜平均為121.2分鐘,短睡組每夜平均只有65.2分鐘。並且,長睡者的眼快動頻率比短睡者高,醒來時所能記憶的做夢內容也比短睡者多。
更為奇特的是在人的性格氣質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兩組試驗者也有顯著的不同。短睡者總是顯得精力充沛,雄心勃勃,凡事總是預先計劃,幹起來很少猶豫不定,自我感覺良好,自信,進取心強,並有睡醒即起床的習慣。長睡者則顯然不同,凡事多思慮,常有煩惱,常對自己所作所為顯得信心不足,易改變主意或重新計劃,還會顯得羞怯、略帶神經質和輕度抑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
以上的研究結果是否帶有普遍意義還有待於進壹步研究證實,但這種實驗研究無疑是開創性的。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還發現,長睡者中多出現傑出的思想家和創造性腦力勞動者,如科學泰鬥愛因斯坦就是壹位長睡者。短睡者中則較易出現社會活動家和應用科學家,如拿破侖和愛迪生都是短睡者。
就個人而言,在不同的年齡、境遇和心態情況下,對睡眠的需要量也不同。人所共知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睡眠的需要量會逐漸減少。強烈的體力勞動、體育活動,精神緊張、煩惱、憤怒、抑郁等都會使睡眠量增加,但使睡眠量改變的最主要因素是心態。人在百事順遂、心情舒坦時,睡眠量便會減少,而且精神飽滿,不易疲勞。反之,煩惱和精神緊張會使人易於疲勞,睡眠量增加,同腦必利勁希愛力必利吉力過度疲勞壹樣,這時增加的主要是眼快動睡眠。焦慮和煩惱壹旦解除,睡眠量也會相應減少。現在壹般都認為,眼快動睡眠需要量與腦力勞動和情感活動有壹定的對應關系;第3~4期δ波睡眠主要與恢復體力有關;人在壹晝夜之中對睡眠的需要量與人的性格氣質、生活方式和心態有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