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1 16:02:42| 人氣1,7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巫師與女巫的國度─從香港看台灣的軟實力01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羅智成


壹、前言

我在2010年4月到香港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服務。綜合到任後一年多的觀察與感受,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達,那就是:「在一個對的時間,到了一個對的地方,去做了一項對的工作。」

先說對的地方:香港是台灣和中國大陸以外最龐大華人社群的集中地,面積不大卻密集居住了700多萬使用正體字,且基本上沒有語言隔闔的人民。此外,每年有近4千萬觀光客到訪,其中2千多萬來自中國大陸。不只如此,在不遠處的邊界後面,還有13億的大陸人口,代表這龐大人口的各級、各式單位,尤其是具傳播與教育功能的新聞媒體與文化事業單位,也在香港派有許多駐點和工作人員。走出台灣,放眼全球,要宣揚台灣的軟實力、為台灣發聲,好像還找不到如此集中、如此鉅量、通路這麼多、同質性如此高、效果又這麼直接的目標受眾。

再說對的時間:自2008年馬總統就任後,兩岸關係迅速解凍,而受兩岸關係制約的台港關係迅速隨之熱絡。這現象在台灣較不易察覺,在香港則十分明顯。連一向在對台事務上顯得被動也較無主導權的港府,都動了起來;雙方高層互動增加、互訪頻繁,七月初台灣駐港機構獲得正名,則是最具象徵意義的舉措。

香港的民間更是在短期內從各方面迸發出對台灣的大量善意。香港觀光客訪台人數遽增即為著例,其數字從以往每年約40萬躍升為去年的80萬,今年還可能會突破100萬,這在700萬人口中所佔比例之高全球獨一無二,也充份展現香港人對台灣的好感與好奇。

不只如此,台灣近年來在香港媒體上也呈現較以往更為正面的形象。許多時候,台灣的所作所為在香港媒體上往往成為港府施政的對照組,它們不是藉著台灣的成就來襯出香港政府力有未逮之處,就是突顯台灣政府的前瞻性作為來驅策香港當局去有所作為。而以提昇台灣形象及軟實力為核心職能之一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所辦理的活動也吸引許多香港質報的廣泛注意與大量報導。

對的時機,我覺得一方面也是因為香港已邁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期:對外,由於東亞的全面興起,香港作為亞洲典範與代表的地位不見了;由於大陸的全面開放,香港作為進入中國門戶的地位不見了;由於兩岸三通,香港做為中華經濟樞紐、兩岸代理人的角色也不見了。對內,分配的不正義擴大了貧富差距與階級裂痕;年輕世代對現狀的不滿、對政治改革的追求,加劇了社會的騷動,也挑戰著港府執政的正當性。這種種現象降低港人的自信,讓他們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使他們更願意向外尋求啟發,特別是文化和政治都走在前頭的同文同種的台灣。

至於對的工作,指的就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所推展、宣揚的台灣經驗與從中創造出來的軟實力,正是現階段香港人對台灣最好奇、最有需要或最有好印象的東西。

在「Right time, Right Place, Right thing」的「三對」加持下,我不免就很熱切地想從第一線工作者的體驗向各位報告香港社會對台灣日增的善意。這當中必有許多疏漏之處,卻是我此刻真心的感受。

因為除了先前所說的旅遊數據、當地媒體報導的強度與態度,光華中心在當地的頻繁活動、與當地人的大量互動中,也累積了許多具體事例。例如年輕人:香港在地學生或是中國大陸來港就讀學生等年輕世代,對台灣十分好奇也甚具好感。在大學校園以及光華中心的活動中與他們接觸,我們發現只要是去過台灣的年輕學子都相當喜歡台灣,甚至還共同培養出對台灣的興趣與長期的關懷,還沒去過的則是躍躍欲試、充滿了憧憬。此種正面觀感在庶民之間亦然。商店店員及計程車司機,在知道我們來自台灣後,經常會主動交談,態度熱絡,頻誇台灣濃郁的人情味,不時流露對台灣的喜愛。

這樣的善意也顯現在各式政治人物裡。香港的政府部門經常就會就垃圾減量、社區營造、年輕世代活動及文化創意產業等議題前往台灣考察取經,或請我們提供建議與資料。此外民意代表、藝文團體與環保團體都會主動就不同議題來尋求諮詢。

香港社會對於台灣的好感---或者從香港人的觀點來看,台灣最吸引他們的,主要有:

物價便宜
這是來自在台灣旅行及消費親身見證的印象。香港雖然經濟繁榮,國民平均所得高,但貧富懸殊,房價、物價飛漲,使市井小民倍感壓力。香港人先前是以日本、泰國、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為主要旅遊點,由於這些國家近年來的天災人禍就更轉遊物價便宜的台灣。

但這些原先出於價格取向的旅行,在體驗台灣的美食文化、自然環境、友善社會、民主制度及輕鬆的生活步調後,發現台灣的生活品質並不遜於香港,幸福感卻遠遠超出,其驚艷與肯定也就不在話下了。

文化豐富
在華人世界裡,台灣的傳統文化、精緻文化、生活文化都是領導群倫的,有許多事物甚至成為香港年輕人朝聖的對象。例如徹夜不打烊的誠品書店,極受香港人羨慕與推崇,據說有些年輕人甚至在誠品敦南店消磨掉他們抵台的第一個夜晚;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當代傳奇劇場在香港是知名的台灣文化品牌;許多台灣文化人亦為港人耳熟能詳,侯孝賢、龍應台、李敖、陳文茜、朱天心、張大春常是受邀請的對象,其比重、份量及曝光度並不遜於大陸名家;台灣出版品仍是香港中文書店的重點;大學裏頭更是活躍著來自台灣的學者、專家。香港人也很關注台灣文化的動態:華山藝文中心的簡單生活節,每年都有4、5千名香港人專程參加;墾丁春吶與福隆海洋音樂祭也吸引為數不少的香港年輕人;南村落去年開始為香港大學生導覧康青龍生活街區,體驗台北市的生活美學與生活文化;甚至在優劇團的全島修練行腳中,也有香港青年的身影。

食物美味
目前成功登陸香港的台灣餐廳不算多,可能是經營方式水土不服所致。即使如此,近年來還是有許多台式餐飲開張。事實上台灣的美食,尤其是夜市小吃,是極受來過台灣的港客歡迎的,美食家蔡瀾還多次組團來台,帶領大家吃遍台灣小吃。這對品質挑剔、口味保守的香港人來說十分少見(在餐廳密度舉世最高的香港,中國各地的外省菜館密度還是很低)。在香港當地,珍珠奶茶、牛肉麵、大雞排能見度也愈來愈高。

自然風景
香港遊客可能是全世界最懂得台灣樂趣所在的,他們多以自由行或背包客為主,上山下海坐捷運,無所不在;除了著名景點之外,年輕人普遍想去或去過墾丁海灘的很多,泡溫泉、住民宿、騎單車也很普遍。

人情溫暖
親切、禮貌、友善、熱情已是台灣社會的招牌,以我在兩岸三地的經驗來看,這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近幾年在台灣各個商場都會聽到,帶著十分親切語調的「請」、「謝謝」、「歡迎光臨」、「對不起」,不常在別的華人地區聽見,以服務業著稱的香港也不例外,可能是觀光客、顧客過多,職業倦怠所致。如果你口頭上常掛著這些話,人家肯定認為你是台灣來的。

政治民主
兩岸緊張時,台灣的民主似乎就是立院打架,現在,普選和深化民主已是香港的主流民意,台灣的民主經驗又變成當地政治最重要的典範和啟發了,不但各派議員從台灣學習問政技巧、議題還有抗爭的手段,執政團隊的各級主管與顧問亦絡繹於途,參訪考察各種建設與先進的政策,例如節能減廢、科學園區、文化創意、社區營建等,年輕人更毫無保留的研習政治參與、社會運動。

在全球的文化版圖中,香港並非主要的創造者或生產者,而較屬於文化商品的品鑑者及中介者,他們集藏喜好的商品與風格,加以包裝推廣,既深切熟悉西方消費者之美學,也經常率先反映亞洲消費者未來之品味。因此當香港人對台灣許多事物具高度興趣、甚至大量消費的時候,代表台灣的軟實力已有一定的高度和市場吸引力。

但就文化深層觀察角度而言,香港人在台灣搭捷運,吃牛肉麵,甚至可以發掘隱藏於巷弄間的美食,並不代表對台灣已有深刻認識,吾人亦不應只是經由香港媒體的報導或香港觀光客的印象來評價台灣真正的優點。舉例來說,物價便宜可以只是相對的現象,更可能是台灣被封閉過久,在各方面長期被Underestimate的無奈結果。壯觀美麗的自然風景亦非我們所獨尊獨有。

在此,我將一年多來在香港的觀察、體驗,和與當地意見領袖、文化界人士交換意見所得,總結歸納出台灣軟實力的真正優勢。

台長: 何必生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