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12 02:19:03| 人氣37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來自生者的訪問──談《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一篇我去年十一份,在學校排演中國實驗戲劇《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後,接受戲文系06級的同學邵丹斌做的一次電郵訪問。由於之前的排練時間都十分倉促,以致當時並沒有寫下一份完整的“導演闡述”便匆匆開始工作,這訪問正好給予我一個機會,重新整理並記錄下自己在導演過程中所遇到一些問題與經驗,與大家分享。

邵:為什麼想到排演上世紀80年代的探索戲劇,選擇了《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
筆:從製作開始談起,這次排《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完全是一個學生自發的演出計畫(曾自嘲為“學生自救委員會”)。選擇一個八十年代探索戲劇的作品,可以看作是我們創作群體的自我對應吧。入學二年多,接受專業的訓練學習,我們何嘗不正都在進入深不見底的洞穴裏摸黑前行,“探索”前面未知的一切嗎?每個人的成長指標都不可能總是直線往上攀升,“話劇百年”也有它曲折的發展軌跡,然而“探索”卻是最能體現生命力的時刻,所以我很希望能排一個“探索戲劇”的代表作品。研究這個時期中國戲劇在美學觀念上的革新和創造,很能從中解讀到當代劇場的特徵。在考慮過不同劇本的現實意義後,選擇了劉樹綱老師的《一個死者對生者的訪問》。

邵:除了劇本中原來有的以一個”靈魂”作為主角,在舞臺上展現內心衝突等,你作為導演還作了什麼改進。
筆:延續我們一直對“真實”的理解和追求,這個戲絕對是寫實主義的,而它的姿態卻是屬於布萊希特的,但布萊希特又何嘗不是個“寫實主義者”?通過歌隊的在場,時空的即時轉換,死者靈魂的參與,完成我們所謂的“內心外化”,目的都是為了引導觀眾經驗到來自其自身的真實,從而達到生者/觀眾自我拷問的維度。這個戲的最大特點是內心衝突大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死者對生者訪問力度其實遠不及生者與觀眾自我拷問的力度,所以舞美上安排了兩扇能自由移動的鏡子,除了能在舞臺上分割出不同的空間演區,還能成為歌隊/死者轉化成為角色/生者的媒介,也是生者自我審視及拷問的刑具。
邵:簡要介紹你的執導過程,中間有趣的事情
筆:我通常在每一次排練前都會以“遊戲”的方式去帶領演員進入一個集體鬆弛的創作狀態,然後再正式開始排練。有一次在排地鐵內打架行兇的戲,飾演肖肖的王家奇不知道從哪來了一鼓狠勁,真的用頭把飾演扒手的金宇洲撞倒在地,我們起初都不以為然,還驚歎演得太棒了,幸好最後雙方都沒有大礙,有驚無險!

邵:排這個戲的時候有什麼困難,由於戲的年代原因,或者你本身對大陸的戲的讀解問題等。
筆:是的,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去理解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社會狀況、人的價值觀、對生活理想的追求等。因為自己成長環境的限制,我始終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其實二年前剛來到上海讀書時就已經遇到類似這般的問題,看戲時聽不懂臺詞,也理解不了某些特定的時代背景。經過了二年時間的累積和沉澱後,現在已經好多了。

邵:談談你對這個戲的內容的理解和現實的意義。
筆:有人說,這個戲說的是對人性的呼喚,我同意。但事實是劇本從八十年代首演至今,社會上出現大眾群體對個體生命犧牲的漠視現象仍然存在,而且實例是有增無減的。對底是人無法克服這種恐懼的本能?還是我們的心已經被這個喧囂的物質文明世界所異化?我不介意觀眾從中各自解讀到不同的東西。你可以說她是一段三角愛情故事,也可以上升關注到人的“超我”與“本我”的對抗衝突。我所關心的是,這些“英雄”背後柔軟單純的一面。其實每個人都想我們自己生活的社會能變得更美好,但是,正正因為我們太懂得如何做人,最後才丟了自己身為人最簡單的職責。

邵:這個戲排演結束後,你個人在未來還有其他演出計畫嗎?
筆:恩,最近一直在籌備明年四月初在學校上演《挪威的森林》。劇本改編自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這次將會聯合學校的中、港、台學生一起創作,我自己也非常期待未來這個跨文化地區的實驗性作品!同時,也希望大家能繼續關注我們導05未來的其他演出作品,謝謝!


(接受訪問日期:2007年12月14日)

台長:
人氣(37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shania
呵呵~
2008-02-20 20:31: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