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3 11:14:33|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前言:為什麼要作這個研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什麼要作原住民遷徙研究?

  

首先要先澄清的是,我作的不是原住民遷徙研究,我的研究興趣是放在人口遷徙,也就是遷徙研究,原住民則為我的研究對象。所以應該要這麼說,我作的是遷徙研究,探討對象則為臺灣原住民。

那為什麼是原住民,不是其他族群?為什麼是境內的遷徙,不是其他類型,比方說跨國境的遷徙?

以原住民為研究對象,是因天時地利人合,一個鳥語花香的氛圍下,我加入了由中研院民族所主持的原住民主題計畫研究團隊。但再加入這個團隊之前,卻有更深層的原因,讓我從事遷徙研究。

研究所時,我所感興趣的議題跟主題,是比較偏向性別、文化跟媒體的,碩士論文作的就是外籍配偶的行動策略分析,運用的是質性方法。記得是在我碩論口試時,口委老師承認這是個有意義、有趣的研究,但他問了我一句:你覺得你這十幾個外配,在全台灣卅幾萬外配中,有什麼代表性?當時的我,從沒想過代表性這個問題,質性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呈現研究對象的多元豐富、如何深入挖掘、呈現內部的觀點,然後與研究者進行對話與反思的,最後謹慎地根據受訪者的特質屬性或田野地點的殊異性,作出很有限樣本的推論,而無法進行概略性通則化的演譯,去補充這個開放光譜中的某一個小小的區塊,當時的我,想的是這樣問題。

 

約莫是在那個時刻,在我腦袋裡浮現一個小小的”what if”

如果我是作分量化分析,難道我問的問題、看的角度跟分析的內容,就不相同了嗎?為什麼代表性這麼重要?

這是我作遷徙研究的遠因。

 

近因呢,其實是一隻兔子。

兔子當然只是譬喻,普查資料就是那隻兔子,我一路跟著它,進入一個之前未曾想像過的領域,我看到的,是每一個被封存在特定時點的個體,但這一次,我能看到所有的個體,只要有時間,我可以一個一個去檢視,也可以一落一落,一群一群地去分析。比質性訪談更經濟、更便利,更棒的是,沒有代表性的問題,因為我看的是整個母體。

一開始分析普查資料,是因為在執行大型社會調查之前,必須要先作母體分析,通常的作法可能是去跟原民會拿原住民母體資料,但當時是先從普查著手,因為普查還包含了一般民眾,可以作為參照的基準。

台長: Essence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研究反思 |
此分類下一篇:academia diarrhea
此分類上一篇: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