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3 11:11:56|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發現,對話是需要練習的。

 

當我們在腦袋裡想得極透徹與看似理當的因果關聯,在陳述與表達時,口語往往與思緒呈現某種斷裂。

 

思考是內在指涉,關乎個體,是向內的探索與對話。

在思考時,許多細節與邏輯關聯是既存的,在早先的思考歷程中便已處理過,所以腦袋可以理當地建立在之前的理解上,繼續往上構連。

 

但在對外表述時,這些事件、現象的內在關聯卻是影響雙方溝通的障礙。

 

思考是跟自己說話。但討論、表述,卻是指向他人的。是故,對話時得先系統地、邏輯地、有時序地提供對方作為溝通討論某一現象、議題的必要資材,包含前提、潛在命題、基本概念與知識背景,而不能直接跳到結論的部分。

 

然則,腦神經是以網絡方式進行連結,呼叫與運用的,可能是多年前的知識基模,某段生活經驗,或是沈潛多時未被激化的一些概念,這些,以神妙的方式串連、碰撞下所迸發的靈感,如何以線性的語言去陳述?

 

所以,把思考轉成語言是需要練習的。

 

書寫有助於整理思緒,但從文字到語言仍須經由轉譯。文字雖比思緒具體,但仍停留在內在的聯繫(雖在考量讀者時,已蘊含一定程度的表述與溝通的意旨)。

 

思緒整理為文字,轉譯為語言,而後才能對話。

對研究者來說,研究如何不淪為個人腦爽,對話是極為關鍵的。

如何把研究者的研究發現轉譯為黃髮垂髫皆能解得,且可回應的對話,這才是研究的社會意義。

(這個句子,轉為口語,就是:怎麼樣去把研究者出於個人興趣的研究發現,淺白地講給老人小孩聽,讓他們能明白,且也能讓他們引述個人生活意見的,參與對話,才能不辜負研究者所佔用的社會資源。)

 

用淺白而精簡的語言,講解複雜的事,這些都是需要練習的。

 

好的,開始練習。

 

台長: Essence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研究反思 |
此分類下一篇:前言:為什麼要作這個研究
此分類上一篇:社會身分底下的個人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