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30 13:53:35| 人氣4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必讀推薦-地藏菩薩分靈開示-〈心性論〉~上~

《大願地藏法音開示錄》:〈心性論〉 (南屏山聖真天佛院著,本書前往大陸九華山著作)

 

◎南無地藏王菩薩  降

 

詩曰:

心情清淨本是佛   圓覺自性性有性

明心見性悟無生   自然光量遍十方

 

地藏菩薩:修行人生道路是坦途或窄路,事實上是由自己決定的。只要修行中,心無拘迷,必可與他人之心契合,而自由自在悠然地過日子。

 

    若是被現象界的空相所拘囿,則一定不得自由。修行人惟有超然跳脫至現象界之外方為禪心所應有的處世態度,而不為世俗利益搖動心志,能絕對的獨立,才可以說是達到了禪的悟境。只要本性心靈開闊,即使是坐在斗室之中,心靈本性亦能飛升天外,照見無限如河沙界景觀。

 

    又說,生活在現代都市中,人儘管想安靜生活,也根本不得安寧。今日,靜慧弟子率精進閉關人員,隱遁於九華山自然叢林之中,則與大地共生共作,生活的方式就極為安閒適意。

 

    像這樣,能以安詳寧靜的心處世的修行者,才可以說是人生的達人,一生無風無浪,平靜安穩。達摩大師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終日默坐,禪心虛寂。大師從不以文字教示後學,這可能使許多修行人感到納悶。其實,細體達摩大師面壁九年的虛寂生活,即可知在安閒恬靜的坐禪之中,所獲窺的玄機是超越言語的。

 

     生活忙亂的人或是修行者,不妨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後,再盤腿試著打坐,必可複歸平靜,得到恬靜淡泊的安適生活。今夜著作開始,請弟子發問。

 

(1)靜慧法師:感謝菩薩再次開悟智慧。

    於個人修持從禪定中,體悟一個人生命事的煩惱好比天空浮雲。方才飄逝,立時再度掩至,纏結心頭,困擾周身,人如果困於紅塵心事,一生無所超脫,煩惱集結實在可悲!

    應該淬勵磨煉,超然世俗,心靈常保清淨,才不致為外事外物所污染。

    請示菩薩,禪宗有「明心見性」之法門。修行者如何分別「明心」及「見性」後之心境?

 

(1)地藏菩薩:是本性,心是真心,心性二字,在禪宗多不分別講,即有時說心,有時說性,然實指一事。

   區略解釋,此乃佛學根本問題,初學道實不易領悟。心性本自空明,後迷而染,則顛倒妄思妄見,即生死六道而無了期。佛門有多法門,尊遵規而修,自然可斷見思妄惑,斷後即可明心見性。而明心見性謂之圓覺。此圓覺有深淺大小,須用自己智慧體悟,方可知之。

 

 

(2)靜慧法師問:心的本體在空間上說是橫遍十方,那我的心如此,你的心如此,眾生心亦如此,結果要擠到那裡去呢?

(2)地藏菩薩答:一室一燈,光滿全室,若裝千燈,燈燈有光。一燈之光已滿全室,九百燈光,擠往何處?請悟之也。

 

 

(3)靜慧法師問:陽明稱心無無念時,天機不息,一息便死,六祖亦有一念絕即死之悟,請問人死後之識神,是否無念?又人列為鬼,鬼亦有念否?

(3)地藏菩薩答:如如不動,是謂真相,一念之起,全真成妄,此是性德,背覺合塵。放下萬緣一念不起,寂寂惺惺,全妄還真,此是修德,背塵合覺。背覺者轉智為識,背塵者轉識成智,識神是妄,所以起妄念,妄念不停,所以入六道。

 

(4)靜慧法師問:實相念佛是禪是淨?

(4)地藏菩薩答:一切行持法門,屬於修德,真如無為,屬於性德,修德是權,皆方便也,性德惟實,乃歸元也。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萬法無不如是,不獨禪與淨也。
   
禪淨乃名相,皆是方便,心性真實,方是歸元。實相者無相,即真如法身等之別名,實相念佛,心佛一體也,到此境界何有禪淨?

 

(5)靜慧法師問:本性不可分,為一整體,但眾生尚未明心見性,以前的本性是否能與佛的性合為一體,或不能稱為本性?

(5)地藏菩薩答:佛與眾生,性皆可稱為本,但覺與迷時,性不能合耳。比喻如下:如明珠兩顆,一本潔淨,一染塵垢,淨者光自顯,垢者光自隱,顯者光未增,隱者光未減,雖不增減,光不能交,似淨者自淨,垢者自垢,如去其垢,兩光不分。

 

 

(6)靜慧法師問:何以人死而佛性不滅?

(6)地藏菩薩答:人死之後肉身之形也,猶如人有電燈之泡,日光燈之筒,佛性如電廠電力也。

   試問人家燈泡及燈筒壞後電廠之電力滅乎?自悟其意也。

 

 

(7)靜慧法師問:坐功至「靈靈不昧,了了常知」。攀緣心是否已息?如屬已息,這種常知之心,是否即屬「性」也?

(7)地藏菩薩答:「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屬慧。攀緣心息,屬定。行人必定慧平均,方為正受,可云攀緣心息。如偏一方,息與不息,尚難斷之,惟定與慧,皆屬性有。

  「即有之空」是隨緣不變。 「即空之有」是不變隨緣,都云「真空妙有」庶乎可,若「生滅不停」則過矣。

 

 

(8)靜慧法師問:本性必寄動物而存嗎?了生脫死是否性不再託於動物?既曰性皆具智慧德能,而動物皆各有本性,何以其他動物無佛性?人與動物有何區別?

 

 

(8)地藏菩薩答:動物者,生物之謂也,有生即有死,性寄動物即是生死不了,不寄動物,自是不生,不生即不滅,此各了生脫死也。性具智慧德能,但為三惑所障,而不能顯,惑斷即顯也。

   斷惑顯性之法,在於「聞、思、修」三慧,任何動物,皆有佛性,不過人於三慧機緣多,故顯性較易,動物於三慧機緣少,故顯不易也。

 

 

(9)靜慧法師問:無修無證之佛,是怎麼有的?

(9)地藏菩薩答:無修無證之佛,指真性也。萬法皆為因緣所生,惟性獨非,生者有相,無生真空;若問佛性是怎麼有,試問思空是怎麼有,便可解決矣。

   又云:有所迷執的本性是無法超脫慾念的掌握,故是極為痛苦難熬的。不拘執於萬事,悠然自得地生活,才能夠體悟人生本性的美好。人若能視地位名利如浮雲,便不會自囿於其中,而能確實在可貴的人生本性中求取生存價值。所以能徹底地順乎自然本性,才可掌握珍貴的人生。

 

 

(10)靜慧法師問:心不自心因境而有,境不自境由心而生,如何解呢?

(10)地藏菩薩答:心謂心念之,不自心,謂念不自起。境謂六塵,乃一切染淨諸境也。合言之,即念起因觸境而起也,所謂「心本不生因境有」。

    然則境從何來,而境又實從心出,因一念不覺,而有「業相」,繼生「見相」,見必求對,則「境相」造出矣。此名「無明為因生三細」。又曰:「萬法唯心造」。此後則引境妄念,妄念造境,互依為非,狼狽為奸,生死相續,無有終期矣。

 

 

(11)靜慧法師問:所謂「三界唯一心」,簡稱為三界一心,又稱「三界唯心」。三界,指三種世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皆由一心定生滅。由此可知此心之重要性,故須使心平​​正,而後方可以判定善惡。

    三界皆因妄想所生,以利害之心評判損益,往往鑄成大錯,所以人貴無心,無心為貴。

(11)地藏菩薩答:人心本是​​相同且契合的,皆俱慈祥溫和,而且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人原本具有圓明妙性,只要徹底修行,使根塵盡脫就要顯見自性本心。

 

 

(12)靜慧法師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解?請開悟之?

(12)地藏菩薩答:學佛誓在成佛,成佛必求見性,千經萬論,雖多說性,只是善巧文便比喻,引人參悟,自證方得。真性之體,非言能說,即用意想,便是錯誤,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大致謂言語不能說,意念不能到,亦可謂口至無可為言,心至無念而起,則重光燭耀,真性見矣。

 

 

(13)靜慧法師問:《金剛經》四句偈內有「以音聲求我」句,未知至何等程度即能不求可得?

(13)地藏菩薩答:若到四相不著,能所兩忘,即是相當程度,若至無智無礙,空有皆空,即是不求而得。

 

 

(14)靜慧法師問:眾生最初原俱佛性清淨,即本來眾生都是佛,既然是佛了,為什麼會染無明,而淪入六道輪迴?

(14)地藏菩薩答:佛性清淨,為什麼會染無明,不如借物比喻之,好讓大家明白易悟,☉圓圈符號代表佛性,喻如礦中之金,圈中黑點符號代表無明,喻如金藏礦中,然有礦方有金,有金始名礦,金與礦同時互有,分則二物。

    本來佛性,無始即有無明,細觀之性只是性,無明只是無明,兩種即不相入,更不混而為一,不過無明起相,遮隱本性而已。如礦能隱金,金卻不為礦入,一旦熔冶,礦去金存;不經熔冶,金不能顯。眾生雖俱性德,必假修德,方顯本來面目,而得解脫。

 

 

《大願地藏法音開示》-〈心性論〉下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post/205238410

 

text4134.jpg

台長: 淡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