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5 13:43:38| 人氣3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讀達文西密碼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解讀達文西的密碼書寫
莊信德

推敲著細節考究、鋪陳縝密的推理小說,絕對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閱讀享受。特別是一部關乎著藝術詮釋史的推理小說,肯定是結合視覺想像與心理想像的雙重樂趣。然而,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所構造出來的小說世界,卻讓醉心的讀者身陷於雙重焦慮中。讀者一方面焦慮著小說敘事中緊湊的情節發展,另方面卻可能陷入在基督信仰崩解的恐怖焦慮中。從推理小說所營造的投入式觀賞角度來看,讀者焦慮著劇中主人翁的存在安危是一件可以想像的事,但是如果這樣的渲染力溢出了小說的文學隄防,而漫向信仰領域時,這樣的焦慮就不得不需要適度的澄清與梳理。

丹布朗空前成功的推理小說《達文西密碼》不僅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榜首高達70餘週,甚至引起神學界諸多的迴響。對於信仰基督宗教的信徒而言,丹布朗建立在藝術與歷史考察的基礎上,所發展出來對基督宗教核心信念的詮釋,實在具有一股重大否定的衝擊力量。其實,當我們冀望針對這股龐大的衝擊力做出適度的回應時,便將自己落在一個相當矛盾的狀態當中。因為,我們實在無法引用鐵路交通安全的罰責,來對待朱自清《背影》中跨越鐵軌、購買橘子的慈愛父親。換言之,要對純粹文學創作的豐富想像,給予神學教義的批判檢視,並非一個恰切的舉措。但是,丹布朗精彩的文學敘事所造就的渲染力,對於信仰經驗帶來的衝擊卻也是無法迴避的。

就在這樣一種詭譎的矛盾氛圍中,筆者展開了對丹布朗密碼詮釋的再詮釋。為了避免此文的分析對尚未閱讀全書的讀者,造成推理樂趣的喪失,筆者單純採取議題的形式進行回應,儘量不涉入敘事發展的分析層面。

首先,就全文最禁忌的議題「耶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之間婚姻的關係來看。丹布朗所採取的詮釋策略,的確具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這個吸引力不僅來自他對達文西藝術作品精彩細膩的解碼式閱讀,這個吸引力也來自讀者對於禁忌議題的揭密慾望。就前者而論,丹布朗不僅從藝術史對達文西作品豐富的詮釋史找尋創作的原動力,更藉由對歷世歷代達文西繪畫觀賞者「從眾心理」的批判,點出基督宗教的信徒面對達文西作品中明顯的暗示,卻仍無法會意的迷思現象。

其實,藝術作品的美學詮釋固然有著一定程度的客觀基礎,卻無法否認其中所蘊含強大的主觀聯想力量。當丹布朗大膽將達文西作品中,許多顛覆性的元素都指向耶穌與馬利亞之間的曖昧關係時,我們不得不回到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中心精神來思考。就文藝復興時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而言,地球中心思維的崩解所帶來對中世紀上帝中心傳統的徹底顛覆,不僅為科學界與神學界造成空前的衝擊,更在藝術領域中帶來諸多的更新。

據此,藝術創作者大量地採用新的角度,對舊的藝術主題進行人類中心的再詮釋,便是一件極為平凡的事。例如,米開朗基羅在梵諦岡西斯丁禮拜堂所創作的溼壁畫《亞當的創造》,將亞當的身體與上帝的身體置於一個幾乎是等高的平面上,就充分將人的高貴與尊嚴展現出來。這個詮釋的向度,相對於中世紀上帝中心的藝術作品而言,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僭越。但是在文藝復興的年代裡,卻是可接受的顛覆行動。

以此,回過頭來省思丹布朗對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所發動的詮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他採取一種置入性的閱讀,明顯地揚棄傳統上三人一組的準金字塔形的解讀策略。當丹布朗將耶穌與左邊第一組人物進行連結時,已然顯露出他先入為主的解碼偏見:耶穌身邊酷似女性的門徒畫像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並且達文西知道基督與抹大拉馬利亞之間隱藏的祕密。

其實,丹布朗在此所標榜的達文西密碼眼光,值得進一步的檢視。因為顛覆傳統的力量來源,不一定得來自什麼祕密會社,諸如錫安會;更可能來自真實的存在經驗。像是上文提及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人文主義的顛覆特質,也可能來自藝術創作者獨特的成長歷程與人格氣質。

如果我們回顧達文西作為私生子的出生背景,可以發現他在成長道路上飽受許多壓力,甚至是連他大學的受教權也因此受到剝奪。然而,真正影響深遠的應該算是母親卡提瑞娜在非婚生下達文西後,嫁給鄰村的燒石灰工人,至此鮮少與達文西連繫。自幼便無法描繪完整母親形象的達文西,對女性有著獨特的感受。據此,他在解剖圖裡表現出對女性生殖器官的特殊迷戀,可以從達文西童年缺乏完整女性互動經驗窺知一二。

換言之,當讀者被所謂達文西的祕密所震撼時,需要意識到背後丹布朗的敘事策略,有著兩個向度的割裂。首先,是文化氛圍的割裂,就是將達文西從一種存在的普遍傳統(文藝復興)中抽離,而置於丹布朗構造出來的文學脈絡中;其次,則是成長歷程的割裂,就是將達文西從一種存在的獨特經驗(非婚私生子)中抽離,而置於丹布朗劃定出來的推理邏輯中。

因此,當丹布朗略過上述兩個重要的存在背景,而將達文西對耶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之間的關係,訴諸錫安會的傳統時,讀者必須意識到這個忽略,便是文學詮釋的選擇。也正是這種文學的選擇,可以讓信仰基督的讀者放鬆心情享受一種虛擬的揭密樂趣。

其次,沿著耶穌與抹大拉的馬利亞曖昧關係繼續前進,將觸碰到丹布朗全書企圖解構的焦點: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為了有效地消解傳統神學對這個命題的堅持,丹布朗採取兩個重要的論述策略。一從抹大拉馬利亞源頭的想像入手,一則從耶穌基督結局的解構著手。

為了將抹大拉的馬利亞一角更加立體化地呈顯出來,丹布朗在全書中大量探究女神崇拜的宗教歷史現象。在這個現象的背後,丹布朗有著一個清晰的女性受抑脈絡,從《創世記》中耶和華信仰作為對女神進行的貶抑開始,經抹大拉的馬利亞從便雅憫血統到妓女的曲扭,乃至引用中世紀《女巫之錘》所描述的獵女巫行動,在在都表達出丹布朗企圖藉由女性邊緣化的經驗,勾勒出一幅一脈相傳首尾連貫的男性霸權的圖像;並且進一步使用這種邊緣閱讀的策略,消解傳統閱讀的連續性與合法性。

其實,適當地解讀聖經文本與教會歷史中對女性貶抑的現象,是近年來女性神學發展的重要焦點。平心而論,在漫長的教會歷史中,女性的確是長期受到父權體系的宰制,丹布朗運用真實的女性受抑經驗,來包裝他對特定女性(抹大拉的馬利亞)的詮釋,則是需要格外謹慎來思考的。從推理小說的敘事效果而言,丹布朗將這個女性受壓制的經驗,轉為解釋抹大拉的馬利亞被曲扭的線索,甚至是創意地將抹大拉的馬利亞從妓女,一躍而成為南國兩大支派之一的便雅憫公主,的確是具有十足的戲劇效果。這個效果一方面來自於妓女與公主的角色對比,另方面則來自於耶穌屬於猶大、馬利亞屬於便雅憫支派的角色平行。

面對丹布朗這個敘事的策略,筆者不得不由衷佩服他符號學的深厚功力。丹布朗善用符號所具有的強大象徵意涵,對特定符號進行「製碼」的動作,就是賦予符號(馬利亞)一個想像的定義(便雅憫公主);然後,再根據這個之前製作的符號進行原來如此的「解碼」動作,就是緊接著與另一個符號(猶大支派的後裔耶穌)進行連結式的解釋。

藉著這個十足具有震撼性的連結,造成一種「揭露祕密」的心理效果。這樣一來,就巧妙地掩蓋了先前「製碼」中,高度創造性的虛擬文學手法;對讀者而言,則是形成說服力十足的合理論述。

全書所大量運用的符號學敘事策略,必須使用符號學的方式進行製碼過程的解讀,才能真正欣賞到作者細膩的論述功力,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劇情發展的解碼過程,甚至是到書末閱畢後才驚覺遭到說服。因為,推理小說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符號運用文體,本書在這個文體的前提中,又再進行另一個層面的符號活動。因此,讀者很容易在劇情的推演過程中,將隱藏而虛擬的符號,內化成不需檢驗的閱讀前提,而僅僅解讀著劇情表面的符號活動。

台長: 和平社青
人氣(3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