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04 11:18:49| 人氣15,509|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再談「不能沒有你」的戲劇衝突與觀點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真實事件為出發點的影片,能否對事件本身做出「多重」論點,將決定影片的格局。

「不能沒有你」最動人處,在於導演技巧性地引導觀眾的情緒。
黑白基調的影像或許冷靜,但劇情本身卻極具煽動性。
看似不溫不火地呈現一對父女的困境,卻在說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埋下地雷,隨著劇情推演到後半場,再順序引爆。觀眾哭的一踏糊塗,其實在預料之中。
衝突是戲劇好看的源頭,在「不能沒有你」中,警察探訪貧困的父女,不但沒有對他們的處境表示關心、反出言譏諷父親非法居住在高雄港碼頭邊的違建,還挑了個視野絕佳的景點。接著,警員告誡父親,趕緊幫女兒辦戶口、趕緊讓她上學,不然會惹來麻煩。
在這個場景中,父親一直保持著沈默,沒有反抗、沒有惡言相向,偶爾禮貌性地回應,他的無言接受,對照到警員的嘲弄嘴臉,就是戲劇手段的典型刻劃,也為往後的爆發提供「正當性」的依據。
類似手法,亦可見於父親尋求立法委員、警署長官、當地政府的辦事處幫忙....,這些衣著整齊卻不具同理心的負面角色們,一次又一次地打擊父親,他們越是言不由衷、越勢利,則觀眾對劇中父女的困境越發憐憫。
戲劇的最高潮,在於父親再次北上尋求幫助未果,失落下,拾起適前抗議民眾的牌子,帶著幼女漫步在總統府前的大道上,而附近的便衣刑警見他手中拿著抗議牌子、還有一盒水果,二話不說,趕緊將他逮捕、帶離府前,此時,父親口中嘶吼著:「這不是我的牌子、這只是水果而已!!!」。
待父親被釋放後,眼神中只餘下憤怒與不平,花了錢準備買來當作謝禮的水果,也老早發黃、損毀。
下一幕,便是父女倆站在天橋上尋短的驚險畫面....。



累進式地鋪陳打壓情境,讓父親在天橋上的吶喊,顯地張力十足而憾人。
之後,戴立忍導演又用同樣的方式,埋伏下一波的情感波動。
朗讀時,老師總要求學生做到抑揚頓挫,如此才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戲劇亦是如此。
在牢裡蹲了兩年時光的父親出獄後,因為遍尋不著女兒的下落,而心急如焚,但他總是壓抑著情緒、努力過好每個日子。上班的時候打拼、下班的時候尋人。
什麼話都不用說,只要攝影機的鏡頭不斷專注在他的身影上,戲味就油然而生。再一次,越龐大的沈默,才能引出越龐大的激情。
當社工人員決定跟女孩的父親接觸、當他們決定讓女孩回到父親身邊,長久累積的失落與無奈,終於得到釋放與解脫。
至此,觀眾與父親已是共同體,為女孩的遭遇落淚、也為父親的堅持得到好結果而開懷。

「不能沒有你」,確實是一部有戲味、好看的電影。
但我對電影後半場的發展,始終有著疙瘩。
這是一部「單一」觀點的電影,觀眾只能透過父親的角色來看制度的迫害。
好人和壞人、無助和勢利、努力和剝削....,非黑即白,缺乏灰色地帶的轉折、對話與省思。
讓我思索的是:如果員警始終未登門拜訪這對父女,女孩會怎麼渡過她的人生?她的父親什麼時候會幫她登記戶口?她幾歲才能上學?
員警的拜訪,是幫了父女一個大忙?還是成為拆散兩者的罪人?
同樣地,地方政府將幽靈戶丟給社工單位處理,是否不當?還是尊重專業?
暴力遊行才剛結束,一名拿著抗議牌與水果盒的恍神男子走向總統府,該怎麼處理?與他坐下來對談?還是趕緊帶離?(若水果盒裡真的藏有武器呢?)
電影裡,觀眾不乏目睹父親的無奈而產生同情。
但在制度之下行事的人們卻多為負面描寫:顢頇的警察、冷血的辦事處員工、口是心非的立委、不分青紅皂白的便衣....,裡面有多少符合現實真相?又有多少是為了戲劇張力,而加油添醋?(責怪他人,總是比較簡單吧~)
「單一」觀點確實能為影片凝聚戲劇張力,但也容易淪為狹隘的情緒抒發。
我同情父親的處境,單身父親、工作來源不穩定、對法律專業也不甚熟悉;為了「合法」跟女兒相守,不得不四處陳情、還要騎著摩托車,克難地南北兩地跑。
只是,當他站在天橋上大喊社會不公平、欺負他書讀的少時,我心裡不免感慨。
父親為了擺平問題,不也找了立委幫忙,不也是一種不公平嗎?(即便立委只是虛應了事)
為什麼他打一開始就不願與社工單位合作?是因為不相信社工團體?還是覺得走後門能解決問題,是最簡單的方式?
事後,父親坐牢期間,社工單位為了幫助女孩適應父親不在身邊的日子,盡心盡力幫她找了四個不同的撫養家庭,直到確定女孩仍想回到父親身邊、確定父親工作、經濟無虞,才將她送回父親身旁。
如果,父親一開始就沒有找立委幫忙,那麼騎車北上的操勞、跳天橋、坐牢的憾事是否能避免?
制度本身或許大有問題,但「人」的因素,同樣不該被忽視。
我不認為世上有所謂完美的制度,總是會有特例發生,只是當特例出現時,如何處理,向來是門學問。
這裡指的「人」的因素,不單指相關人士粗糙、草率了事的行徑、也質疑父親在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否毫無可議之處。(若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故事點,觀感也會跟著改變吧。)



加寫這篇感想,是希望能再詳述些我對影片和事件的看法。
其實,「不能沒有你」最讓我心疼的角色,是和父親同樣沈默的女兒。
我不知道父親為何突然決定要尋短、也不知道他是否問過女兒的意願、更不知道他是真心想跳天橋、還是只想表達自己的不滿。
當警察和父親對峙在天橋的時刻,我眼睛一直離不開女孩瘦弱的身影,和那雙緊緊抱著父親的小手。
我忍不住要想:難道這就是愛嗎?當父親大喊社會不公平的時候,是否想過他的決定對女兒也不公平?
這也是為什麼,我始終不太喜歡片尾父親站在船首迎接女兒的深情凝視,眼神中有堅定和信心,卻未看見太多的愧疚。(還有,鏡頭停留的時間太長,演員神情中流露的不自然,那種明知道攝影機在身邊,卻又要假裝視而不見的尷尬,一直干擾著我......)

來來來,金馬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的活動,有加映場次喔!!!
http://tghff2009.pixnet.net/blog/post/1901002
想看「不能沒有你」、「鬥牛」、「臉」....等作品的朋友,別再錯過這次機會了!!

台長: hatsocks
人氣(15,509) | 回應(8)|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台灣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陽陽」:「外顯」與「內在」情感的窺視。
此分類上一篇:「不能沒有你」VS「如夢」:樸實與雜亂

不青春阿丸
看完...我的意見跟你差很多...
首先,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單一觀點」的電影

的確,這個真實的社會新聞事件,帶出了許多值得令人深思的,關於「制度的缺失」「政府機關是否太過一板一眼照文行事」的問題,這也是編劇跟導演一開始想深究這個事件的理由吧
2009-11-04 13:19:41
版主回應
我所謂的「單一觀點」,是指導演只呈現父親的辛苦,卻沒有呈現他的不負責任。
除非你覺得父親沒有幫小女孩登記戶口(女孩已經七歲了)、或是帶著女兒去跳天橋這樣的行為是全然不必負責任的事情。
看這部電影時,觀眾會去同情父親的處境,但少了另一方論點,我覺得很可惜啦~
2009-11-04 13:31:37
不青春阿丸
警察是因為收到公文,他們不能銷案,所以一定要通知辦理,這樣,他們單位的責任才會了,公文才能夠繼續進行往下一個單位送,他們才能結案,說穿了,這只是「公事公辦」。相對的,如果沒有礙到他們的眼,他們也不會管你是不是住在違建,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冷漠,有跟公家機關的人接觸過的一定會有如許認同吧。政府機關做事情的顢頇程度,沒有接觸過是不會知道有多離譜的。這件事情有機會再找Mae來跟你一起討論。她最近正在跟監理處交手。

父親也並非一開始就不相信辦事處的員工,他是依照規定先去申辦,一開始以為很簡單,結果要親生母親,或是親生母親的配偶才有權利來辦理小女孩的身分。身為親生父親的武雄是沒有任何權利的。這樣奇怪的規定,才是他苦惱轉而尋求立委協助的起因吧。
這對我來說是「人之常情」而並非父親的顢頇...

你說到不分青紅皂白的便衣,其實我覺得他們的反應也很正常。應該很少有觀影的人會認為便衣那樣處理的不對或不近人情的氣憤吧。導演如果要誇張,要把這單位形容的有多壞,大可不必之後再補一個便衣追上前來雙手奉還那盒水果的橋段吧?
2009-11-04 13:21:05
版主回應
我沒有說電影呈現的顢頇是全然的不符合現實喔,我是思考:現實生活中的政府單位全部都是如此嗎?在公家機關的人都這麼冷漠、不近人情嗎?
另外,輪A妳提到一個重點「公事公辦」。如果是公事,為什麼要補上警察譏諷武雄住家的橋段?這不是一種刻意引導觀眾:警察很機歪。的手段嗎?
那麼,這算不算是偏頗的觀點(依然以同情武雄為出發點,所以觀點上還是單一)?更何況這樣的手法,不只一次出現,而是多次,多少會讓我有種:原來大家都是壞人啊?的錯覺。
看到便衣抓人那段,雖然追上來奉還水果,但是導演拍了水果摔壞的畫面,這樣觀眾還會覺得便衣是在辦公事嗎(即使他們確實是在辦公事,但這不代表我認同他們的處理)?是不是在情緒上同樣偏向武雄,覺得這些便衣怎麼這麼混帳?

還有,看電影過程中覺得不合理的部份,比如非要親生母親的配偶才有權力辦理小女孩的身分,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會有這項規定?它的用意在哪?
如果將原本的政策取消呢?只要是親生父母都可以辦理女孩的撫養權,是否問題都可以解決了?
那麼,如果父母離婚,女孩該跟著誰,又要如何制定?
所以我說政策沒有完美,因為總有特例、有人的因素。是這個意思。
2009-11-04 13:47:04
不青春阿丸
說到小女孩的心境,導演其實也做了很多的交代。比如她一言不發的清早就上樓去默默的洗衣服,想要分擔父親的辛苦。比如父親一開始不知該怎麼辦,想想讓她跟著媽媽生活或許也會比較好而詢問女兒的意見,卻遭到女兒憤怒推了一把,女兒抱著爸爸的背遲遲不肯下車,無聲的哭泣、某天睡覺時敲門聲大作,父女兩跳起來的第一個反應是緊緊的擁抱躲在角落...女兒趁著爸爸在睡覺的時候在黑板上畫下的畫...從出生被媽媽遺棄,一直都是爸爸帶在身邊照顧,相反來說,父親的同居人離開把孩子留下,遺棄的意味就十分濃厚。自己一手辛苦帶大的孩子如何能放心給人?這對父女之間濃厚的羈絆,那種只要相守在一起便知足心安的飽滿情感,也正是「不能沒有你」的主軸吧。

社工單位的介入,讓小女孩兩年之內換了四個不同的家庭,卻始終無法打開小女孩的心防。反而使小女孩越來越自我封閉。試想若是我們兩年搬四次家,肯定都要發生適應不良的問題,何況小女孩是換「家庭」,若真要追究,武雄在小女兒被帶走後,經濟條件並沒有變得比較好,他仍舊借住在朋友的店裡、仍舊在打零工...小女兒最後被送回爸爸身邊,女兒最後的監護權歸給爸爸了嗎?是不是換個角度來看,也是社工人員無計可施了呢?那這兩年的分開又為的是什麼呢?
2009-11-04 13:22:32
版主回應
「不能沒有你」我最喜歡的部份,就是妳提到的這些部份。
父女情感的部份,我覺得導演處理的極好。(不然也不會淚汪汪,還發現隔壁兩位哭得比我更淒慘.....)

另外,假設性的問題,
如果今天武雄跟社工單位有溝通,女孩最後還是會被帶離或是會有轉圜的餘地?既然父親可以佔住朋友家、可以有經濟上的穩定收入,社工單位又為何硬要拆散這對父女?
可是這個假設性問題並不存在。
因為父親帶著女兒跳天橋的事實是存在的。這在個情況下,如果妳是社工人員,妳還願意讓一名七歲的女孩跟著情緒不穩定的父親嗎?(兩年後出獄,重新適應社會,妳覺得父親能夠好好撫養女孩嗎?)
為什麼社工人員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又將小女孩送回?
用妳的角度質問:這兩年的分開又為的是什麼呢?
用我的角度看卻是:至少她多了一個機會。這樣的機會未必是好,但也未必都不好。
一件事只有對和不對的選擇題嗎?
跟著武雄就是對。分開就是不對。
這樣的觀點,我依然無法認同。我覺得這個案例的癥結在於:一個錯引發一連串的錯。
從人到制度,每個人都要負責任。包括武雄也是。
2009-11-04 14:20:10
不青春阿丸
Mae也不喜歡最後那一段。當然你說得那個新鞋新襪實在很刻意。但是我卻覺得,那緩慢把鏡頭帶遠,看著小船慢慢往岸邊前進,父親安靜下來又重新變得溫柔的眼神,小女孩始終不發一語的凝視,還是非常的動人。那種「終於又能找回彼此」的「靠岸」感覺,還是讓我十分的感動啊。

所以我說我的意見跟你真的很不一樣.........
很抱歉,在你的新聞台裡這樣大放闕詞...

我覺得正是導演用非常持平、非常冷靜的角度在陳述著這一切,才能夠留給我們這麼多細細思索的空間吧。(笑)我還是很深的被這部電影感動了呀。
2009-11-04 13:23:39
版主回應
最後一段的凝視如果短一點,我或許會比較喜歡吧。
我說了嘛,我就是會覺得演員有一種不自在感,所以我怎麼可能會被感動到......

我們兩個意見偶爾會很不一樣啦,但是其實妳提到父女相處的部份,我是贊同的。我也覺得導演有拍出兩人間濃濃的親情。
只是有些段落不全然贊同導演的觀點,所以提出一些意見。

很開心妳喜歡這部電影,我也喜歡這部片子啊,我覺得電影很有機會拿到今年金馬的最大獎。期待囉。

對了,所謂單一觀點,是指故事都以角色的視角出發。(思考的空間較為侷限)
我很喜歡的「橫山家之味」,就是多重觀點。在電影裡,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彼此相處時,個人的堅持與遺憾。
所以,觀看「橫山家之味」時,我們很難指責誰是誰非,那是我比較偏愛的表現手法啦。:-)
2009-11-04 14:09:08
山羊鬍
我覺得電影導跟演有時候是很主觀的事情
有時導演必須以『必要之惡』來對比他的訴求
不然就會連話都說不清楚而導致失焦

但如果故事是真實事件改編
那這個『必要之惡』就很容易引人非議
可以是諷刺但也可能會變成以偏概全
所以就只能端看觀者的想法
喜歡或不喜歡全在我們對事務的看法有無認同

看到二位的留言
不知為何想起我蠻喜歡的『女魔頭』
同樣是以底下階層來控訴社會不公
但我不太記得觀賞這片時會有上述那些想法
就是很順的把它看完

我喜歡這種觀影時不會讓我思緒分岔的電影
『不能沒有你』讓我稍有這種分岔感
但仍不失為是一部動人的電影
(尤其是以真人真事改編.....這是我的死穴啦!!!哈哈)
2009-11-04 15:14:58
版主回應
是啊。觀點的差異啦。
「不能沒有你」我還是喜歡的,只是有些段落有不同的看法罷了。:-)
2009-11-06 13:44:41
斬德拉
相當欣賞版主有異於常人的論點...

僵化的法條在於:
民法1063條『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簡單的來說,法令是基於維護家庭價值的基礎而定,除非生母或是丈夫不想讓孩子進入這個續存的婚姻,才由生母或是丈夫提起否認之訴,個案裡面李武雄是"通姦"及"妨礙家庭",與他個人知情與否無關。

故事都是人寫的,也有可能這種情形,孩子出生就在生母的家庭裡快快樂樂長大,直到生母無意中向李武雄透露孩子是兩人婚外情的私生子,然後,就引發了一連串李武雄強硬爭奪監護權的風波。筆鋒一轉,李武雄就變成壞人了。

大家對於劇情討論得相當熱烈,不過卻忽略了相當重要一點,雖然近似100%社會寫實,但這是99%虛構的故事,除了跳天橋的父女情深以及法律上的爭議在公部門到處碰壁之外,所有的情節都是虛構的,戴立忍導演在寫劇本時也沒有找過現實生活中的阮志忠來做為顧問。

實際上,阮志忠只坐牢兩個月,出獄後就和小孩團聚了,小孩很活潑,也沒有轉換四個寄養家庭的自閉傾向。2007年民法有修正,小孩也可以提起否認親子之訴,阮志忠這個個案問題就此解決了;而2003~2007年間小孩的戶籍、就學,應該是由生母出面(猜的?),或是社工單位介入成為法定代理人(也是猜的?),於法阮志忠個人是無法辦理的。

總之《不能沒有你》這片很好看,但是導演的目的只為批判政府官僚作風,裡面客家人、立委、助理、總統府好漂亮、王組長,全部都是虛構的,官僚嘴臉看看笑笑就好,導演並沒有要我們思考法律問題如何解決(說不定他也不知道),電影也不是阮志忠父女「真實的故事」。

PS.橫山家之味整部片只有三段音樂,平鋪直敘卻又引人入勝的手法更加高竿,不過我們國片能進步到這個田地,已經很令人欣慰了。
2009-12-03 22:12:04
版主回應
1.一部電影本來就會帶來多種不同的解釋與看法。
我只是嘗試從另一個角度看事情。
不能沒有你的推出,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絕對是好事,幫助人們思考制度、也讓制定制度的人,有反省的機會吧。

2.橫山家是一部讓我非常動容的作品,非常喜歡呢。
2009-12-04 09:30:29
斬德拉
版主跟山羊鬍看起來都是很有想法的人,會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事物,應該是電影相關產業訓練出來的直覺吧XD

經版主提醒,更覺得《不能沒有你》跟《橫山家之味》的手法很相近,雖然切入角度不同,但是對於引導觀眾情緒的部分,都是輕輕的點一下點一下,讓敏感度不同的觀眾,從自身的經驗、想法獲得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最後的結局,也是稍微多帶一下就「節制」了,讓觀眾的情緒在謝幕後慢慢醞釀發酵。

這樣觀眾看完電影後的餘味,就會像《橫山家之味》裡老奶奶的怨一樣,又悠又長.....

很多神經比較粗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手法"悶",可是一個點帶出一個點,會讓人想一直看下去。看到一半我就覺得,哇~國片有救了,最讓我感動的部分是這裡 XD。

《不能沒有你》的劇本是戴導自己編的,不過我覺得戴導並不是要深究這個事件或是體制,而是為了加強「批判官僚嘴臉」,因為戴導沒找過真實生活中的阮先生,應該也不知道他最初遇到的問題跟最後怎麼解決的。

戴導一直強調"同理心",就是要公務員戒掉「對不起,辦不到」,改用「不然,我們來看看有什麼解決方式」。這樣子,就不會逼得人跳天橋了...

============
至於這個個案照體制來,一開始就應該要跟社會局合作,因為社工單位有"權責"要連繫小女孩的法定監護人,也就是生母以及被"戴綠帽"(請原諒我一定要加這三個字= =)的先生,看是要發函戶政事務所或是轄區分局。第一步小女孩的就學問題得以解決。

再來是跟監護權有關的法條部分,可以將個案寫節略陳請立法委員提出法條的條文修正草案,等立法院通過,再進行官司訴訟。事實上,這個部分花了四年。(如果政治不要這麼紛亂應該可以快一點...)

在台灣像這樣的個案真的很多很多...找立委直接向戶政單位施壓,真的不是最好的方式,也不可能成功的。
就算當時找阿扁總統出面也不可能。

P.S.
修正草案的內容在這:
http://www.youcute.com.tw/young/index.aspx?act=article&aid=110396066
開頭就先提到民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條之規定,是為兼顧身份安定及子女利益而設,沒廢掉,只有稍微修改,也就是說我們台灣的法律,並不直接給"通姦"(請原諒我一定要掛上這兩個字= =)的生父爭取監護權的權利唷。
2009-12-05 07:34:14
版主回應
1.沒有電影相關產業的背景啦。都只是愛看電影的朋友罷了。

2.是啊,手法上跟橫山家有點像,但我更人覺得橫山家又更迷人了。

3.嗯嗯,多一點同理心,事情的發展就會不同。不過在羅馬尼亞電影「警察,形容詞」,片尾長達二十分鐘關於執法人員同理心的辯論,我覺得那是法律不外乎人情的兩面論點精彩論述,如果有機會,可以去找來看看。
我不是反對不能沒有你的論點,而是希望能看到另一面的意見,在同理心之下,其實同樣暗藏著某種程度的危險....。

4.謝謝你提供的大量法律資訊。感恩!!XD
2009-12-07 09:17:22
出書就找我
啊,
你的想法超讚,
只是我不明白,.........
導演幹嘛,公開叫


馬英九來看這部電影啊?

他也不一定看得懂啊.........

也不不一定也時間看啊..
2009-12-08 21:43:28
版主回應
嗯,多一個人看是好的。
總希望自己的心聲可以被聽進去。
對方能不能懂,就聽天命囉。:-)
2009-12-09 12:54: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