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1-14 12:54:33| 人氣2,6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迪威及在中國的美國人經驗讀後感(中)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老蔣這時候,除了有些老美觀察整個重慶好像是已經正式簽訂 停戰協定一樣狂喜之外,也主動呼籲所有軸心國的對手,大家聯合起來,從俄羅斯等地以空軍轟炸日軍連本土在內,那剩下中國大陸的日軍由我們負責擊敗;(後來檢視,這基本上是笑話)同時我們要在美領導之下,接受美調度….但是老蔣念念不忘就是;他擔心英會搶所分配的美援。這時候,英將領WavellABDA(美英荷澳)最高統帥,而老蔣是中國戰區統帥。事情沒好久,這中英之間矛盾勾心鬥角連帶過去新仇舊恨一股腦都冒出來了。

 

緬甸,剛開始老蔣善意告訴英駐重慶武官Dennys,你認為英方需要我們派多少兵去緬甸?Dennys:先派一個團,以後或許一個師老蔣聽完當場勃然大怒,他說我要派至少兩個軍兵力,視情況而定,最高我會派80,000人去緬甸。後來昆明一帶戰事吃緊,也沒下文了。那時候中國一個軍是9000人,3師編制,但事實上一個軍只有6,000~7,000人,其餘都吃空缺給吃掉了。總之,兩方都應打太極拳卻變成鬥氣,又不得不合作。原因很簡單:緬甸是英屬地;戰後她還想要。而不打通緬甸公路,物資進不來中國那也玩完。

 

總之那段時間,過去WWI時代的軍事戰場編制調度,已變成由參謀總部()取代過去由戰場指揮官判斷、應變作法,指揮官已經聽命於參謀總部,沒命令不能亂動。所以戰爭走向,完全由參謀總部定奪。基於這種關係,所以就ABDA最高統帥,馬協爾心中有數,這當前印緬泰印尼地區,戰局不妙,遲早成為爛攤子,由Wavell來接,最好不過。但是Wavell與老蔣根本無法溝通更不合,逼急了Marshall好說歹說也間接訓斥Wavell別不識大體。意味著,你又守不住緬甸,又拒絕中方協助,到時候

 

當然老蔣心中一直盤算著,要怎樣才不會讓戰略物資由英方掌控住,他也派自己親戚余飛鵬(將軍)親自在仰光派兵看守下船物資,以免英軍先動手拿走。後來局勢不穩後,連碼頭工人都開始逃亡。

 

至於共和黨的Stimson,他幾乎完全以中方立場看事情,也在國會聽證時替中國軍人好話說盡,以利國會撥款援中;最常用的一句話,也是小羅斯福口中的:中國軍人已經與日本作戰達四年半之久….哈哈哈

 

在羅斯福層次,他已經看到戰後中國應扮演腳色,是世界四支柱之一。同時一遇到中方抱怨,羅想盡辦法從蔣的角度出發,羅斯福始終認為:尊敬人是讓這個人能對你心服口服之始。所以在任何國際場合或發表有關中國的位階事宜,羅都將中國視為平起平坐;有時候連幕僚都覺得過分時,羅才聽幕僚建議不要過度傾中

++++++++++++++++++++++++++++++++++++++++++++++++++++++++++++





這個時候,美國面對WWII情況,基本上是後人的矛盾管理。打仗,要先找個地方打得贏;不能贏,至少要守得住也最好不要讓對方贏。這大概就是美方基本概念。畢竟珍珠港事變對美打擊頗大,同時日本也被自己成功給嚇壞了,反而不敢向美躁進,但南下仍繼續進行,這時候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緬泰等,加上靠近澳洲的蘇門答臘、荷屬印地群島、新幾內亞等,就是下面目標。其實美心中最怕的就是,日本在印度洋稱霸,若德國再於阿拉伯一帶切斷英國於伊朗伊拉克石油資源,英海軍就沒轍了;同時軸心國這時已經於戰略地理上手聯手,這時候,勢必大勢已去。

 

所以緬甸,不但是美援進入中國關鍵地區,更是影響日軍是否能掌控印度洋關鍵地帶,不言可喻。因此一旦馬協爾心中有了腹案,就是英若守不住緬甸一帶,盟軍勢必退防澳洲;這也是馬協爾當時看得到或許終究史迪威,他手下最優秀戰場指揮官,真正會被派去之處。

 

但史迪威在珍珠港事變沒好久,就被叫到華府去準備登陸北非參謀計畫。史迪威當時也不看好英主導北非戰役,計畫還是要做。可是這段時間,中國地位日漸重要,這一百萬日軍之牽制,對美可說是優先計畫,畢竟老美根本沒陸軍可派,一廂情願後,只有希望老蔣盡快能獨撐一面;可緬甸又是美援入口處,加上運輸道路等,這部分老蔣早就已經書面計劃好,等著老美來兌現修路、建路,最終獲得寶貴美方軍火物資資源。畢竟駝峰運輸,那有路面運輸可靠便宜量大又直接?同時,史迪威練兵本事,也是他連昇三級到三顆星中將基本原因,我想馬協爾派他去,就是補足一個大洞:中國當時有人,但是軍事訓練上,練兵上,沒人去做,那史迪威去不就剛剛好?

 

這就是史迪威一步一步將步入的設好之局。他大概還不知道,等知道後,已經沒有其他替代人選。

 

可亞洲戰局急轉直下,日軍七天打下星加坡可說是用字訣將英軍給切斷補給到投降當然還有英也無足夠軍火打仗,這一下英澳聯軍約八萬人投降,加上前面又是好幾萬英軍投降,可說是天大笑話。好了,日軍就順勢透過緬甸反英(陣線)帶路,從泰國叢林中鑽出一條路,日軍騎腳踏車帶三、四日口糧,輕車簡騎,將守緬甸泰國一帶坐軍事卡車重裝備印度裔英軍,給打得落花流水,就等著日本大部隊登陸緬甸。這時候待在仰光倉庫等待運輸到中國的物資,不就岌岌可危?

 

當時英國不是說嘴硬不要中援?其真正背景原因,因為當時澳大利亞首相跟邱吉爾說,你一定要先派英軍去守住星加坡馬來西亞一帶,不然我澳洲即將暴露於日軍攻擊火力下;因為過去澳大利亞應邱吉爾之邀,將澳軍最優秀部隊派到北非作戰,這個人情不得不還,所以,這本該去防衛緬甸的英軍,結果被迫去支援星加坡、馬來西亞防務,搞得緬甸英軍唱空城計,這時候,老蔣過去答應援助緬甸承諾而英軍自大不要的援軍,不就顯得很重要了?

 

問題是,老蔣這時候可能還在氣頭上,這個僵局,不得不打開,要不然,後面會很難看。同時蔣當時也要求美派軍事幕僚長來華,其實蔣心目中,真正想要美軍將領,就是Drum,因為蔣開出條件,幾乎是對Drum量身訂做。問題是Drum一被諮詢後,知道美軍根本無意派兵去華,想盡辦法脫身,幾乎跟戰爭部長Stimson對嗆翻臉成為不服從軍命。馬協爾等人,老早想把Drum這種老骨董、雖過去有帶過兵經驗給順水推舟給送到中國戰場去,也就是美軍方認為軍事仕途之墳墓,可是Drum一點都不糊塗,幾句話就脫身。到後來,馬協爾非得派人時,告訴史迪威你趕快找到人選,不然就是你去。逼急了,史這時候才同意“I’ll go where I’m sent”

 

++++++++++++++++++++++++++++++++++++++++++++++++++++++++++++



史迪威及其幕僚當時想用計把這老骨董級Drum給連哄帶騙,送給蔣當幕僚,可人家更聰明,拒絕。史迪威當時不去藉口之一,就是他告訴馬協爾,老蔣等看我,總是把我當成一個小小上校,可踢來踢去爽而已(這句話是我加的),那還不如我如果要去,順便帶上總統一句話,好像是替小羅斯福傳話,這不就(抬高我身分讓我說話有份量)?這算盤是如意,問題是羅斯福等人對中方心態跟一般老美不一樣。羅斯福基本上是政客,他那時候身體也不大好,說話總是有個習慣,唱獨腳戲一個人說個不停。像Stimson有些時候接到羅斯福電話,對方說個不停也不知道說什麼時候,Stimson竟然把羅斯福電話給掛了哈哈哈當然後果為何誰也不知道。總之,跟羅斯福報告事情或要想要他聽你說話,這要有技巧,不是等羅斯福吃東西嘴裡塞滿食物時趕快說,就是算好時間,羅連續說了五分鐘後,很無情又大膽切入,不然,以後根本無法跟羅對話或報告。

 

這史迪威哪知道這些眉角,他與總統見面之前已與Stimson見過面聊過,當然Stimson跟史迪威是很對盤,問題是被羅斯福這種一下扯他過去Delano家族幹嘛啦等等,給弄得一肚子不高興,心想我是到中國報到你要有話帶給蔣,趕快直說云云,同時史迪威大家都知道是共和黨還是極端保守的那種,對羅斯福這種民主黨政客當然一開始就不大高興,問題是人家是三軍統帥,你可膽子真大?所以說兩人見面,本來可以互相都學習一些有關中國看法,可因為不對盤給浪費掉;這是作者意見。但是羅斯福後面又在唱獨腳戲,說了五分鐘獨白,後面實在沒話說了,撂一句 "Tell him we are in this thing for keeps, we intend to keep at it until China gets back ALL her lost territory"。這句話,史迪威赴華時也一五一十告訴老蔣;同時美官方也從不承認有此一說。這時候作者很有意見,說一國領袖從不答應他國收復其所有失土。但是羅斯福有個習慣,他經常在沒有與幕僚溝通情況下,突發奇想,譬如說"無條件投降"就是個很好例子;這樣,徹地斷了戰爭能及早結束的美夢,大家一定要對幹到底分出勝負或一方徹底臣服。

 

 

當然,這笨又自大的"東方白種人"老日,不把老美真的給惹毛了,人家也不會如此絕情、趕盡殺絕。這不是自找的麼?

 

後來又跟Hopkins見面,你猜史迪威如何形容Hopkins?他說Hopkins看起來像Queer gnome(奇怪的傳說中守著金銀財寶的小侏儒)。要知道Hopkins這人被羅斯福甚為倚重,他說的話羅幾乎全聽進去。所以史迪威要是政治細胞有那麼個一丁點,早就對此兩人敬重有加;畢竟,仕途上誰都會有閃失,這時候位高權重之人,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挽救你仕途危機。

 

所以說,人的智慧是磨出來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

 

 

史迪威之所以會答應去老蔣下面幹幕僚長,就是各方訊息都顯示,老蔣會給他兵打仗,而Hopkins甚至預測老蔣會將所有部隊聽史迪威調度指揮。迷湯灌久了,誰也會入迷。要知道史迪威欠馬協爾很大人情,短短幾年每年昇一級,旅長准將、師長少將、軍長中將,這都是馬協爾的賞識,所以史迪威湧泉相報是必然,當然一口答應。

 

派令下來,頭銜有七八個,都頗唬人。上任前,下面有35幕僚、5隨從、400訓練技師人員。走前,對那一代地區人事上調整,飛虎隊(AVG)被納入美國陸軍編制,同時CBI戰區戰略關係,陳納德屬下追擊部隊被編制到預期中的中國地區空軍下面,而陳納德換句話說,他新上司為Clayton L. Bissell上校,這兩人過去鬧得非常不愉快。這下陳納德不就要翻桌子抗議?結果各路人馬都出來說三道四、講人情這個那個,連Hopkins都挑出來替陳納德說話。弄到後面,史迪威拍板定案,說陳納德老闆就是Bissell云云。這一來,就鋪下兩人後日不合根本原因。

 

所以史迪威是這個地區頭號人物,問題是,沒美軍兵員支撐。這個他一到印度勘查情況時,英國人早就看出來,陽春統帥;這有點跟老蔣手下某些軍閥頭頭一樣,名號非常唬人,只聽老蔣號令。

 
(在緬甸的史迪威(右))

他到新德里開會,英軍一屋子都是這個將領那個將領多達幾十人,而英在緬甸前線兵力,只有兩三個旅而都還是印度兵,所以沒說的,三個英上校(據黃仁宇"關係千萬重",英國旅長是上校編制,不像老美是准將)到場就夠了其他不都是廢人?

 

不是說印度兵不行,而是事實證明這印度部隊也染上英軍帝國習性,根本不能打,只是唬唬人。譬如說,印度裔英軍被老日打得落花流水,一撤退,結果後面來不及撤退的一個旅,前面先跑的已經過橋了,也不管後面友軍自己人撤過來沒有,先把橋都炸了….哈哈哈….糊塗是笑話一籮筐。

 

後來連打三個月敗仗的ABDA統帥Wavell灰頭土臉在Calcutta與史迪威碰面,一吐苦水,同時Wavell於碼頭上下時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說是難兄難弟,還不到時候。同時英方這時候也急了,急急忙忙請老蔣出援手,你說,你是老蔣,你心情會怎樣?不就更是慢慢吞吞讓你英軍出洋相?換句話說,心眼小的人,不就讓你自作自受?同時還是過去欺負中國人到家的英帝國軍隊?

 

這之間矛盾非常大,非一般外人可理解。可是重點在於,人的眼光要遠大,尤其是幹統帥的。長話短說,這一趟走下來,史迪威當然心裡有數,同時以他對中國實地之了解,這就是他最大本錢,也就是為何作者會花這麼大篇幅描述史迪威前前後後在中國的作為真正原因。

++++++++++++++++++++++++++++++++++++++++++++++++++++++++++++

當時緬甸在英帝國眼中,是資源取得地,英採以夷制夷手段,所有英緬甸殖民地皆以印度人做公務人員來管理比印度人還 的緬甸人,這直接間接引起當地人緬甸各個民族敢怒不敢言,這老日一打來,當地人不能說是歡呼,但是心裡也很爽,終究白種人被黃種人老日狠狠修理云云。緬甸,以當時先進國角度,根本沒路,在地大企業如Burma-India Steam Navigation Co.主要任務就是將當地物資運送到印度共英軍使用,它們認為沒有路可通,基本上符合將緬甸作為印度緩衝區最好辦法;印度,才是英帝國 Crown Jewel,皇冠上寶石,所以老日沒來前,大家各取所需相安無事。


 

老蔣這時候也去印度參訪,結果還鼓勵老印一同抗日,英國相當感冒,但是印度甘地也指出,你老蔣也別得意,想想看,你能與英美真正平等同桌座麼?Munitions Control Board(軍火委員會),你中國能進入麼?這意味著中國於老美畫軍火大餅、分配組織內,老蔣沒被邀請,意味著,中國不可能得到該得軍火分配。所以說甘地基本說得沒錯,但反諷意味多其他一點意義都沒有。後來老蔣居然還給邱吉爾寫信,鼓勵勸說英應該放權給印度人否則….這邱吉爾想當然接受度很高”…嘻嘻嘻,這不叫撈過界那還叫什麼?我想這不是老蔣主意而是不知道他下面哪一個豬頭出的餿主意。不管你喜不喜歡,亂得罪人,總是不好的!

 

英,根本不想與美聯手守住緬甸,基本上,英想不勞而獲,戰爭打贏後,緬甸自動會又回到英帝國名下;而老蔣當時是有兵力,但是他想要更多,那就是軍火物資分配,這些,也不是老美如意算盤,拿來積極攻打佔據中國的日本人用的。這到後面才逐漸明朗。

 

1942.3.3史迪威離開加爾各答去重慶。老蔣在接風場合上向第56軍指揮官訓話。史迪威老友,小小不得寵的程潛也在座。這時候陳納德也與史聊起,他個人願意併入第八航空隊,但是屬下飛行員意願度不高(實際上很火大)云云,基本上拉關係而已,無他。戴笠,被作者形容為Himmler(SS)J. Edgar Hoover(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合體,也在場,同時監視竊聽蔣屬下將領一舉一動,這將蔣逐漸愈描愈黑哈哈哈。

 

 

史迪威見過老蔣後,終於了解,也於日記中記下老蔣是最精明政客,若非此他也不能生存。同時老蔣作戰方式,攻,自己拿五倍兵力去攻,反之守,三倍於對方兵力即可。還有,老蔣強調縱深概念“縱深配備(chung shen p’ei pei=defense in depth,據說俄羅斯這一套很管用)這跟史迪威概念完全相反。問題是,誰叫史迪威是參謀長而不是中國戰場指揮官?這是蔣、史第一個矛盾。

 

接著,老蔣喜歡直接對戰場上部隊,跳過指揮鏈直接指揮部隊前進後退。當然老蔣有老蔣考量,問題是一旦用在緬甸戰場上,漏洞百出同時實際看到戰場情況之人的判斷,往往與老蔣相反;這是第二個矛盾。老蔣在緬甸有專門給他人在重慶以無線電通訊息,好讓蔣掌控。所以這一來,實地戰場的史迪威不但叫不動師長、團長、營長、連長,很多部隊根本不甩史迪威;這是後話。

 

++++++++++++++++++++++++++++++++++++++++++++++++++++++++++++

 

 

1942.3史到達的重慶,已經是日空軍日日空襲,弄得像人間煉獄。老百姓很慘,只有官員過得不錯,史觀察KMT是處處抓權但毫無解決各種問題能力。史去拜碼頭美大使Gauss(前大使為Johnson)Gauss在白宮沒管道直通權力人物,因為說話很直也無耐性,到會讓人不愉快地步,蔣也不喜歡這種人;Gauss在他人眼中,屬於那種令人費解搞不懂之人,可是他讓美大使館成為駐中國使館中消息最靈通所在。一般人對他也是敬而遠之,因為Gauss總是說“No”

 

3.6,老蔣同意史進攻緬甸計畫。但是史迪威發現,目前中國對緬甸前線毫無情報收集、不知戰情為何完全處於盲目無知狀態。至於中國本土,蔣分成12個戰區,300萬軍人,300師,團、師、軍、軍團以3為進階,而3軍團管一個戰區。而蔣的用心,中國有12戰區,這樣一來敵人不可能一舉殲滅。沒說的是,退,換取時間。後面弄急了,他甚至恐嚇老美要不然我可以跟日本和談等等,這在此組織架構下,不就給自己留下活路”(這是我的解讀)

 

問題在於,這些部隊可說是千瘡百孔,實際兵源要大打折扣之外,還一樣就是,後續統計數字顯示:一年損失40%兵力。有位18師羅將軍發現,平均每四年,一個師兵力就不在了,不是敵人打仗陣亡而是各種疾病、衛生習慣惡劣、缺食物等等所造成。所以拉伕是必然;湊滿人數才能分到錢或物資。薪資方面,上尉至上校每月薪餉145~175關金圓(Chinese Nationalist),當官的也經常吃不飽。行軍時,兵每五人蓋一張毯子,可說是令老外相當不可思議。林可勝(官階中將),當時衛生局局長(SurgeonGeneral)之類所主持紅十字會,對各種傷病兵,幾乎束手無策,來都來不及救。嚴格說起來,這對老美幻想中以中國兵力來牽制老日進逼,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只有老蔣那一套:以空間換取時間,還有可行性。關鍵在,誰來替老蔣解“自己下的時間套而已。

 

所以這一趟跑下來,史迪威對宋子文等所畫下 “30前導師大餅,逐漸有了方向感以及該下手之處。

++++++++++++++++++++++++++++++++++++++++++++++++++++++++++++


緬甸最大問題,沒有路而不是沒有像樣的路。清末民初的中國,以西方標準也是沒有路但是起碼有推車能通的路,緬甸連這都沒有。


 

史回到緬甸,在Maymyo(現稱彬吳倫)設立總部,此地乃前英殖民地政府所在地,只是英殖民政府跑了,建築物空下來不用白不用。史迪威拜訪英當時於緬甸總部,麾下僅有15,000人,而總部就有1四星上將、1三星中將、5二星少將、18一星准將,一共35顆星廢人待在總部。史迪威感受,由此可知。史迪威基本上認為,英軍根本就看不起中國軍隊,基本上拒絕合作,而另一態度也是等著看史迪威笑話;問題是英軍這一萬五千人最重要任務,守住上岸後給中方的物資軍火,若這都做不到,要你英軍幹嘛?當然這些都在史迪威給馬協爾報告、書信內。而杜律明也不時於英將領面前指出,史迪威根本不是指揮中方軍隊者云云,擺明了給史迪威難看;哪史迪威會如何感覺?


 

這時候,英蔣領Alexander被調來指揮英軍,此人頗小有名氣,而Wavell被調回印度當總指揮,因為Wavell認為緬甸守不住。3.8爪哇盟軍13,000人投降,換句話說Wavell想繼續幹?門都沒。同時緬甸一帶,盟軍根本幾乎沒有空戰能力,人家日軍每天都有260架次,到處轟炸掃射,反之盟軍只剩下每天RAF(英皇家空軍)及飛虎隊合起來45架次;顯然誰處於挨打就很清楚。後來史迪威跟Alexander搞熟了,剛開始非常互相看不起或敵視,他願意接受Alexander指揮。沒好久大家都同意,這仗打不下去了。撤退,逐漸是每人共識,剩下,時間。條件,五月雨季之前。當然緬甸此處既無路可通,要是敵人打來你又守不住,連跑都到處泥濘不堪不能跑,那還得了?


 


畢竟史迪威手下一位少校Merrill告知史,英軍基本狀態是五無”:無計畫、無偵測、無安全守衛、無情報、無戰俘。剩下,史迪威心中計畫,一定要訓練軍隊,地點,印度;兵力,中國兵。其他像如何撤退到印度,這個嘛史迪威要堅持跟著中方軍隊走,而不接受美方空軍派機撤退。聽起來是很笨,但是,這下抓住中方軍心,以後訓練起來,不就水到渠成?

++++++++++++++++++++++++++++++++++++++++++++++++++++++++++++


3.23,盟軍於緬甸已無空軍戰力,英軍RAF已撤走而飛虎隊也無戰機來掩護地面作戰。軍隊調動上,杜律明當然是不聽史迪威指揮。同時可笑就是,老蔣以寄信來對史迪威下達命令。這時候Slim取代Alexander,但是也無關緊要,畢竟英軍根本沒戰力可言,同時因為撤退而暴露中方側翼造成中方軍隊調度困難。


有趣就是,這日軍到處轟炸掃射,有一天史迪威正在如廁,日機來轟炸,史於廁所內大叫要Slim觀察史迪威,倔強得跟一串騾子而不是一隻騾子。作者解釋,中方視作戰為下棋,不是像西方一樣,大家鬥個你死我活。這時候史已認為任務失敗也開始計畫下面訓練及反攻。史迪威日記顯示,他不怪中方將領不聽他命令畢竟蔣是直接下命令給將領,再加上對老外不信任;這是必然。即使後來老蔣以蓋大印關防顯示史迪威是盟軍參謀長,也不能奏效。同時中方也在參謀長不是指揮官上,大作文章。


 

5月之前,日發動新攻勢,畢竟老日也知道雨季快來前,要先搞定緬甸。所以為了守住Mandalay曼德勒,老蔣派38師孫立人(Marshall同一軍校畢業)加入戰役。這時候有意思部分,老蔣還寫信給邱吉爾詳述緬甸在英治下各種慘狀哈哈哈,不知為何。這時候史迪威再不走,撤回印度就走不了。史迪威幕僚等已經軍心癱瘓,不知所從。 4.15,英軍炸掉油田,可笑就是,Alexander卻此時承認英軍見到日軍就害怕哈哈哈。這時候,老蔣居然下令給史迪威,要他給兵提供西瓜吃,每四兵吃ㄧ個西瓜。史迪威因此無聊之事勃然大怒,兩人從此開始正式決裂;視若寇讎。


中方這段時間,忍受20%兵力傷亡,但在孫立人指揮進攻下,替英第一緬甸師、印度兵17師解圍讓他們安然撤退。可這時候反而史迪威卻叫不動老美在印度的第10空軍(大隊)來解危,畢竟當時第10大隊不在他指揮權之內。大家都知道英軍根本不想打仗,可是這個自己老美空軍都不聽命於史迪威,此老外戰場最高指揮官,你能怪老蔣、英國軍隊?哈哈哈


 

緬甸失敗是必然,所以史迪威積極規畫訓練中國兩個軍,以利後續反攻。同時老美答應老蔣,Doolittle攻擊日本的轟炸機炸完日本本土後,這些飛機要給陳納德用。結果只剩下幾架飛到中國大陸淪陷區,被老日不是擊毀就是抓住。因此,老日還以53個團兵力,展開對中國機場報復。這也鋪下史迪威對訓練兵來保護機場的優先考量。飛機、機場再多,沒軍力來保護,等於飛機、機場沒有一樣。其他像55師,作戰一半兵都跑光了。所以不去訓練,有兵等於沒有一樣。4.29,老蔣原則上同意史迪威去印度訓練十萬中國兵。所以史迪威後來不願意坐飛機撤退去印度,5.6,帶著沒上飛機的自己幕僚,一步一腳印,一共114人,走到印度。他規定一分鐘要走105步,離開大家都逃亡路線,自己規劃下,走到印度,人卻瘦了20。不過這樣一來,以後練兵大家心服口服。同時孫立人38師也安然撤退印度,保持中方部份實力。


 

好笑部份,所有中外媒體皆報導在史迪威領導下,盟軍痛擊日軍進犯哈哈哈。所以說,媒體的新聞忠實度,在一廂情願下,嚴重失真。

++++++++++++++++++++++++++++++++++++++++++++++++++++++++++++

 

盟軍丟失緬甸,這下老美開始真正緊張起來,因為中國在美援上完全孤立,物資進不來,遲早可是老蔣這下卻硬起來,開出強硬條件,每月空運5000噸物資加上五百架戰機,這樣老蔣才同意史迪威去印度訓練中國兵。逼急了後面羅斯福還派Curie(加拿大裔美籍)親自去重慶緩頰

 

要知道陳納德開出,作者認為是空頭支票,給他500架戰機陳納德可不旦趕走中國戰場日軍同時還可直攻日本本土、切斷日太平洋補給線云云。所以某種程度,這種聽起來很簡單直接軍事建議,非常誘人;可是真正懂的人都知道,沒地面保護或守不住機場,淪為空談,同時美空軍正規部隊出身,對陳納德那一套很感冒,相信陳納德也知道,畢竟這是種美方內部矛盾;所以陳納德順著蔣的意思當說客,可理解但是可行性這才是重點。畢竟老美軍火大餅,一直以歐戰場為優先,白癡皆知;譬如說本來從北非一帶要飛到中國的轟炸機,北非戰役一吃緊,馬上變卦;這當然引來老蔣非常不愉快。更重要就是,這老蔣一算,自從與美英聯盟後,從緬甸開始,中國好像除了出兵去緬甸折兵損將又失敗之外,一點好處沒撈著;剩下還用多說?

 

這時候雖然馬協爾同意空軍第十大隊交給史迪威指揮,問題在於,史迪威真正任務就是訓練好兵打回緬甸確保中國補給線暢通;這才是關鍵。可是盟方一再對老蔣跳票老蔣逼急了,當然疾言令色給史迪威難看,你到底有沒有本事向美方爭取到更多物資云云史迪威也同意老蔣看法,問題在於史目前正在做緬甸練兵計畫,勢必討論時一定會遇見老蔣要這武器、那樣飛機等等,史想說服蔣:你兵沒練好之前,任何武器裝備都是多餘的。同時強調,中國人多,要從人多角度思考戰略,部隊有槍、迫擊砲、手榴彈等等就夠了,加上一個訓練好軍官指揮,不就照樣打日本還會贏?要知道作者一再指出,中國很多地方沒有路;即使有橋,重裝備像坦克一上橋,橋都跨了,所以說,史迪威意思,不是軍火裝備武器問題,是訓練問題;同時 "手邊沒武器,那還不如人到有武器的地方(印度),訓練好拿著武器打會緬甸"不是更好?那老蔣哪會聽進去?同時有一旁陳納德不斷畫大餅”?畢竟陳納德不是管也沒有美援Lend Lease發言權,他愛怎麼畫大餅,跟他無關;所以成了不畫白不畫大餅?哈哈哈

 

再加上宋美齡當然替老蔣當說客,順著老將意思說話,偶而看到史迪威對老蔣所提計畫書內,關於練兵、帶兵建議,幾乎與過去北伐、早期抗日時,德國軍事顧問建議得一模一樣;在在顯示,老蔣是很難說服;其實真正原因,老蔣不能放權給史迪威放手去做,關鍵在,他的領導統御那一套,據作者,就是妥協商量後的象徵性用的,不是軍人打仗打勝仗做法;同時蔣若真正同意史迪威去徹底軍中改革後再開始選兵練兵,可能老蔣會被其他下面人推翻。那,這是種catch-22 (Be damned if I do, be damned if I don’t),怎麼做都不對。剩下,只有剩下賭一把;問題是,老蔣可能不認為這樣是對的或是值得。

++++++++++++++++++++++++++++++++++++++++++++++++++++++++++++

 

歷史上有改革以來,不是改革有罪,而是誰改誰、誰革誰問題。你是被改被革一方,加上過去種種的輝煌,相映之下,情何以堪?這就是領導人物胸僅與眼光,畢竟大形勢是擺在眼前,盟軍還沒贏過一場戰爭,不是退就是籌畫想後來贏?加上史迪威認為,不改革即不可能訓練成功;不能訓練,就不能打仗遑論打勝仗。理論是正確,時機是緊迫,非局中人者乃不可想像其壓力之所在。

 

史迪威自從緬甸回來後,一身是病。因為打黃熱病血清,結果血清不乾淨染上黃疸病,這先不講,他一隻眼睛幾乎失明,經常肚子痛,也長蛔蟲等等,結果幾乎看不見失明情況雖未能立即改善,可是服藥後其它病情大為轉好;畢竟五十幾歲老人了,天天為各種事操勞,時間長了當然誰都吃不消。史認為,中國軍中不推行改革,他的訓練幾乎注定失敗,這可說是個自己往自己身上故意扛個大包袱可不?幾十年近百年後觀之,勇氣可嘉。要知道不是蔣下面的將領都反對改革,像陳誠、胡宗南等具實力將軍,都贊成;我這讀者也懷疑,可能是史不能以蔣能接受方式表達意思;而蔣對美援太過在乎,大家把話都講絕了,只剩下立場時,那就只剩下攤牌一路。攤牌?那就剩下看誰會倒楣,或倒多大的楣而已,所謂LOSE-LOSE選擇,下下策。問題在於,當時蔣史之間,正朝這一步步走下去。所以Curie來華,蔣就毫不客氣要他帶話把史給換掉。畢竟蔣心目中的陳納德,就是最好人選。不是麼?哈哈哈

 

真正懂的人,都知道史迪威之所以硬,他心中老早就知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因為長期對馬協爾以及史汀生(戰爭部長)報告,這兩人認為只有史才夠格幹這位置,若蔣真把史給換掉,史還可能高興都來不及;同時史汀生、馬協爾也對史提起過,立即給派到其他戰區當指揮官,所以史說起話來底氣很足,要調我走求之不得而陳納德幾乎不被美正規部隊長官賞識,認為陳的種種做法,幾乎是“遊走法律邊緣,畢竟陳納德有陳納德本事,史迪威有史迪威本事,差別誰是長官而已。所以,每次陳納德對美物資需求不能滿足而抱怨,老蔣就立即出面;要是美對陳有何意見,老蔣、宋美齡當然搞不懂甚至認為老美到底想不想合作抗日云云當然作者不是如此寫的,大意如此。

 

史有馬協爾、史汀生當靠山,陳有老蔣,孰優孰劣,尚未至分曉或攤牌地步。

++++++++++++++++++++++++++++++++++++++++++++++++++++++++++++


作者提到蔣手下幾位主將,像陳誠、胡宗南等,他們不反對軍中改革,相信與史看法大致相同,部隊不重整,剃掉腐朽之木當然無從訓練,像胡宗南手下有四十多萬精裝部隊,陳誠也不賴,所以說不是沒有改革之聲,而是蔣不想rock the boat.


史迪威認為,租借法案應與成效掛勾,成效小、物資軍火少,反之亦然。但這張史迪威王牌卻被Curie給否決;既然Curie是羅斯福派去親信,他的話幾乎就是羅斯福的話。但另一派馬協爾堅持,一定要掛勾,跟史迪威看法一樣,甚至撂話,不論以後我們美國派誰去,他將像現在史迪威一樣對租借法案內該撥多少軍火物資,具決定性權威。這下一來,豈不給老蔣難堪?問題在於,史迪威始終認為只要Uncle Sam有這軍火物資分配決定權王牌在手上,他不相信不能促成中國軍中改革、改頭換面,他甚至於日記中記下,這老蔣真想不通,你有美國傾全力支持你打仗,全世界沒哪個國家是如此,總統親自給你掛保證,你還想不通?


問題在於,老蔣就是想不通,因為不僅槓上了,已成pissing contest,下不了台,非得史迪威走,那羅斯福一看幾乎無轉折,也於1943.10同意中國不需要qui pro quo(符合美方租界法案前提條件,中方應做對應措施),支持100駕運輸機、每月駝峰5,000頓物資、265架戰機,也同意要馬協爾撤回史迪威;但是強調中國軍事上重組改革,絕對有必要。但是,不論是誰來,對租借法案上物資多寡決定權,還是在替換史迪威的人選上。


基本上羅斯福給蔣將一軍;你要換誰都可以,物資軍火決定權不在你手上。至於什麼時候替換,視人選找到後再議。


要知道老蔣硬有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始終沒有與日本方面切斷聯絡,同時據作者日本不時派說客私下想接觸,畢竟老日打的旗號:大家一同反共。納粹希特勒不就是打著反共旗號?那老美會不知道?所以說,某種程度,政治折衝上是要選項多多;誰都不要把路給走絕掉。我想這也是老美總統階層對蔣讓步或是顧忌的重大原因;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


某個角度,不是老蔣誤判或是羅斯福等對蔣期望太高之間誤會,要是說有誤判,這跟蔣個性有關,畢竟他基本上是他說了算,搞習慣了,下面人只有聽從的份,這對史迪威而言,是有點困難,想想看史迪威連羅斯福、Hopkins等都有點不大甩味道,你老蔣?


還有,就是華府高層開完會後,有關老蔣部分,當時會議中無謄寫員加翻譯後再給老蔣傳一份會議決議,僅有宋子文能寫,他寫好後再發電報給蔣;這時候宋子文就會將會議中不愉快部分,美化(expurgate)後再給蔣發出,以致,造成不小誤會。這個部分,因馬協爾會將會議中的Information(訊息,也就是最後決議文的草稿、討論等)傳一份給史迪威,讓史知道華府決策過程為何,結果一比照之下,才發現宋子文的美化過程,造成雙方更多誤解,而老蔣知情後反而覺得一方在騙他,據作者,老蔣大怒後有時候會威脅取銷中國戰區云云。


其實這些枝微末節小事,不是真正問題所在;大格局上,老美無法照顧所有戰區需求,必須排優先順序;所以被分配到任務,不能說必須要殫精竭慮做到會議中決議所有事項,至少要讓對方知道,已於合理情況下盡力;再說,誰也沒打過WWII,這是個進行式,大家都在學習可不?


我想,這老蔣與美之間誤會加深,這還不可怕,因為羅斯福還在;同時俄羅斯史大林格勒戰役大勝(August 23, 1942 – February 2, 1943)尚未發生,所以說,這種老美對老將之期望,正如對史大林期望一樣,尚未投射到老蔣身上;也就是說,老美如意算盤不派一兵一卒,即能以軍火物資搞定盟邦擊退敵人的懶人作法,尚能得逞;一旦情況惡化,加上老美內部認為你老蔣為何不能像史大林一樣時,那就難看了可不?這是我的解讀。


誤會,不重要,重要是,盡力、誠信、互信。而互信部分,正因為當事人、其他參與決策者無意間給破壞。換句話說,這種種不愉快事情,正好讓英國人對中美合作上有落井下石機會;畢竟英國人當時認為,對中國的租借法案援助,即使一年沒有,中方也可撐下去;這種無俚頭廢話之所以能得逞,就是雙方已有心結;不必經他人挑撥,即可奏效。


還有一說就是,據作者,周恩來知道這種不愉快事後,他也,不知是不經意說出還是挑撥離間,共產黨願意幫助打緬甸;要知道共產黨對打日本,在史迪威 "帳面"上屬正面;但這對史是種很大拿捏。就意識形態上,個人以為,史既是極保守共和黨,他也知道這在老美政壇上會引起不小波瀾,所以評估即使有,但是立場上會不穩。但是這對史幕僚,也就是所謂部分後日官方"中國通"(見本欄宋美齡傳),具相當誘惑力。畢竟對老美而言,既不死老美,又能完成任務,他管你是誰?所以,老蔣難過日子,已鋪下遠因。

++++++++++++++++++++++++++++++++++++++++++++++++++++++++++++


史迪威了不起在於,即使種種誤會與不信任折磨,他目標仍很清楚,今天為何被派到中國戰場來,就是訓練出一支中國軍隊能征善戰與日本抗衡。他有信心就是以過去在中國經驗作支撐,所看到中國人潛力,輔以訓練裝備後照樣打日本也可能打勝。


這下好了,好不容易,老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施加各種壓力叫百般不願意印度(英殖民地)找一塊訓練場所,位於藍姆迦(Ramgarh),此處過去是英囚禁義大利、德國戰俘之地。經費、物資、薪水由英國出再從英國所得Lend-lease物資欠款內扣。


1942.8,印度練兵開始,史迪威從美調一批過去Georgia訓練人員坐鎮,第一批9,000人學生是從緬甸徹退至印度3822師,38師還好幾本體制還在,這要歸功孫立人調度,22師就沒那麼幸運一路上因為老蔣在重慶指揮調度,作者認為是替該部隊撤退添亂造成損失不少,有些兵很可憐,到印度時剩下皮包骨,還有染上各種疾病,有一種屬致命性熱帶潰瘍Naga Sores;慘不忍睹。這些兵一到印度只有住院療養吃睡,不過很快就恢復元氣。另外,從中國本土抽調兵員去印度受訓,基本上史迪威意思,至少要訓練兩個軍,所以要從中國調;在這,作者也詳細描述,中國軍隊主管是多麼的不上道,譬如說為了省物資,這上飛機飛到印度的兵全身赤裸只准穿一條短褲,這飛機飛越駝峰希瑪拉雅山,凍死不少人。剛開始40%中國去的兵,被打回票;不符合標準,有時候高達89%被退回,情況之糟可想而知。這也驗證國府軍中作業一團糟,可是史迪威卻照樣依計畫作他該做之事,訓練。


史心中認為,此處訓練目標,就是能裝備出炮兵步兵比1:3軍隊,而不像過去1:9;如此一來四個月訓練後軍隊既是步兵又是砲兵,靈活性佳,一旦武器裝備跟上,不就打老日勢如破竹?同時武器訓練上,老美步兵、砲兵有的,這印度中國軍隊(X-force,雲南為Y-force)一樣有,以史迪威過去好勝求好求切心情,你說會差到哪去?


其中軍隊與老美訓練幹部之間當然有糾紛,像中國幹部威信維護上、中國軍官毆打甚至為小事槍斃、打死不服從兵丁等,都一一克服。軍官與士兵當然是分開訓練,基本上一個帶一個。中國兵模仿力甚強,所以語言根本不是問題。


結訓時史迪威以中文全程訓話,引經據典像精忠報國岳飛、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故事,侃侃而談,令全體受訓結業中國軍人折服。史迪威還撂一句話:你們要好好打仗,我史迪威是代表蔣介石,別讓我沒面子云云。


另外,史迪威也向中國國防部要求權限:若有人敢不服從軍令,可槍斃中校以下、解除少校以上軍階。若無過去緬甸負面經驗,相信這也沒必要挑明

++++++++++++++++++++++++++++++++++++++++++++++++++++++++++++

史迪威緬甸練兵回來,向蔣報告成果,老蔣當然很高興,但史迪威日記 筆下卻非常尖酸刻薄;在所難免,畢竟不對盤根本因子還在,史迪威抓住美援生殺大權又不鬆手,遲早,兩人要攤牌。

 

這時候過去與羅斯福在總統大選對壘共和黨提名人Willkie,銜(羅斯福)命訪華。他可以說是美國當時最高規格人員來華,那中國可不全力動員起來招呼?可是作者此時就有點酸溜溜地,說這是中國人拍馬功夫顯示之極致,將國府任何作為視為非常令老美噁心等等,大家聽聽就好,甚至作者認為,下至中國阿媽佣人,上至領導階層,使出渾身解數取悅”Willkie,那作者筆下宋美齡當為佼佼者可不?Pakula那本宋美齡傳內更為難看,甚至描寫成宋美齡投懷送抱給Willkie”云云?同時老蔣下面Hollington Tong(國府外交部董顯光)Willkie層層環抱密不漏風、滴水不進,其他人想見Willkie,沒國府允許乃不可能事。作者意思Willkie會被國府反史迪威者不但灌以迷湯、蠱惑、以不實言論見解薰陶其可不?這段,真實性我是相信Tuchman功力,可見解上卻很不認同;大概每一個人難免不時被偏見所壟罩,我想我也難免。

 

其實史迪威真正威脅,就在陳納德。陳的缺點,他那一套不為正規美空軍同僚甚至長官所認同,陳是很優秀戰術領導創新者,對空戰戰術上是很有見解與做法,問題在於,中國戰場空戰關鍵在於守得住機場,以及相關補給措施,不然,除非你戰機能永遠不落地加油補給,或落在中國土地上;若皆屬實那當然可行。可能麼?

 

史迪威尖酸刻薄語言,甚至於替Willkie接風招待會上,中國將領建議Willkie去前線,也就是蔣緯國當時駐地去看看;史迪威接著說“Certainly Mr.Willkie must go…He mustn’t miss it. It’s the biggest market in China. It’s where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meet to trade all goods they need from each other”。這是當著一堆中國將領高朋滿座之下。Willkie當然還是去前線了。

 

到後來,陳納德獲得史迪威允許之下,私下與Willkie交談,而此時陳納德過去那種以多少架戰機、加上轟炸機等理論,又在Willkie前闡述一遍,甚至有種味道,你一定得告訴羅斯福,我將成為中國戰場最高指揮官,相信日本不出六個月

 

要知道羅斯福等當然很吃這一套,真正決定來自馬協爾階層,而作者事實上做個比較:後事之師等WWII都打完了,真實故事,老美還要再花三年,而不是六個月,除了空軍實力,還有海陸等,來自印度、中國、太平洋島嶼、阿拉斯加,海軍於1945年出動90 次航空母艦、14,847次戰艦艦次、兩顆原子彈,才搞定日本。

 

陳納德這段說詞,在老美尚未打一場勝仗之前,鼓勵軍心是很重要;但過於簡單直接時,做領導人的就一定得注意潛在成本與可行性。否則,還沒打一場勝仗之前,就想負負得勝或是對過於直接簡單理論信以為真,這,才是最具自我殺傷力。

++++++++++++++++++++++++++++++++++++++++++++++++++++++++++++


當然這次Willkie回美後,對羅斯福報告時,陳納德那一套立即占上風。要知道Willkie在華時,天天酒足飯飽、吃得昏昏沉沉,不能說是腦滿腸肥亦不遠;史迪威跟他一見面,Willkie不是酒喝多了後睡意頻仍就是不對盤;大概史迪威也根本不在乎,基本上史迪威也認為Willkie是廢人一個,所以也不會花時間去說服;後來陳納德在送行機場邊與Willkie咬耳朵,史迪威也不在意。Willkie說是跟羅斯福很對盤,這是美國內政治上運作;要說羅斯福會輕易就相信Willkie那一套,也未免太看不起羅斯福政治智慧。不過不爭事實,史迪威是個到處討人厭人物,這種刻劃已逐漸成形。畢竟老美駐重慶海軍武官,McHugh上校說是同行的,也是老蔣inner circle之一,當然對陳納德讚譽有加,作者解讀為:兩人不對盤之外,還有就是McHugh有"攀龍附鳳"味道在內。同時McHugh給當時海軍部長Knox寫一封長信而Knox將此信轉呈給參謀總長馬協爾,馬讀完後勃然大怒,嚴格交代此人永遠不得派駐中國戰場。畢竟馬認為此人可惡之處在於,McHugh居然也告訴英軍將領Wavell有關對史迪威負面"表列",所謂這老美也敢來個 "家醜外揚"之類非常無專業素養行徑。當然還有其他非官僚系統老美,像報人Alsop(羅斯福遠房親戚而作者非常看不起)之類,當然這些人層級不夠高可也頗受羅斯福歡迎,但真正運作起來,能於政策戰略上起好大作用,可打個大問號。

而老美自己內部戰略評估,上至馬協爾、戰爭部長Stimson,都認為,緬甸一定得拿下來,這才能保證中國戰場能撐得住。換句話說,空軍,永遠贏不了戰爭,非得陸軍一個一個殲滅敵人後才能永保緬甸運輸路線暢通。這個道理很簡單,可是跟一般老美空軍人員說,緣木求魚。這不僅是軍種間互相看不起或是惡性競爭物資、軍火、戰鬥力之提升,也是求得戰場發言權的幕後鬥爭手段。要知道過去緬甸撤退時,史迪威堅持與中國軍隊一起走路撤退到印度,這件事在當時美空軍人員內部傳開後,都認為這史迪威不識抬舉之外,還認為史迪威是個二百五、十三點之類,矯情之外,更不知運用空軍戰力,遑論做得好一個戰區統帥。



史迪威這時候也忙著替英中聯合緬甸作戰上,做媒婆穿梭。原因很簡單,老美無軍隊可派,期望就是,英國負責海空軍支持上陸,而中國以X-Y部隊兩免夾攻,印度與雲南。其間兩國當然互信很低,史迪威只好飛來飛去,兩頭穿梭,擺平各種不順之處,對英國:“別讓東方人看不起白人,對老蔣別讓英國拔得頭籌云云。要知道,中英基本上各懷鬼胎,而老美是出軍火出物資出錢的當然作調人是必然。英國,可能還不知道戰後老美會逼她交出所有殖民地,所以還處處為帝國出路考量;而老蔣更不知道,美援不是永久性的,國共內戰時,一旦抗日因素消失後,老美可能立即翻臉不認人。


當然作者此時以西方孫子Clausewitz那一套闡述,戰爭是國內政策之延伸,來解釋各國各懷鬼胎想法做法,可是也有其適用性侷限:英帝國國勢日頹、中國內戰方興未艾,故,皆不符合。



史迪威在馬協爾心中腳色,知道戰場真實情況,正如過去馬協爾認知的史迪威於中國做武官、情報官扮演腳色,報知中英兩國於CBI(China Burma India)戰場幕後運作;至於“紅利”就是訓練好中國軍隊打“美國人要的仗”。至於老蔣他要怎樣,是否與日本和談或打不打緬甸,一旦主控權操在老美手上,他老美也不在乎你老蔣到底想怎樣,那怎麼做?

情勢逼人擺在眼前:歐戰還沒到翻盤關鍵點,除了英國於北非後來把隆美爾逐出非洲,英國、美國從未打過勝仗。而英國知所以在乎北非,乃視地中海為英帝國內海,守住制海權,即可穩定阿拉伯半島的油田,而當時伊拉克伊朗所產石油,就是提共英海軍所需;故戰略考量遠大於一切。

至於邱吉爾與馬協爾爭奪到底是諾曼第登陸還是義大利登陸甚至巴爾幹半島登陸,老美,有一票決策者,甚至拿先打贏日本來威脅英國人就範,畢竟邱吉爾傳內顯示,登陸最大問題是登陸艇數量要夠,給了歐戰場那麥克阿瑟的太平洋跳島戰役不就會出問題?再就是海空著手進逼日本,這個嘛麥帥也逐漸進入狀況。後事之師,老美也沒必要很在乎老蔣做法、看法。原因?致勝關鍵,不在中國;有替代方式。

邱吉爾傳內,可看出他與羅斯福之間關係,而邱吉爾能抓住羅斯福耳朵,這就是人家厲害之處;老美當時決策者連帶白宮人員,羅斯福夫人,甚至羅斯福本人,在在紀錄顯示,他們都不喜歡邱吉爾,除了話多自以為是之外;到後來而邱吉爾居然能“得逞”也就是要到大部分他要的,這就是邱吉爾厲害地方。也就是老蔣、史迪威要好好學的真功夫。可是史迪威是軍人,他有上級必須服從;言下之意他無所謂要向誰學習;只要任務達成即可。

至於史迪威與老蔣,在很多方面經驗背景都很相像,史迪威練兵,老蔣也在黃埔練過兵、帶兵,連當時黃埔軍事教學講義都是老蔣寫的(見Pakula宋美齡傳),你史迪威當過旅長、師長、軍長,那老蔣不就是以總司令起家的?所以兩者之間,除了老蔣不會講英文之外,老蔣心中根本不會像老美馬協爾或其他美將級軍官一樣,會有機會能被史迪威所“折服”,道理就在此。同時最重要一點,幾乎與史迪威“熟稔”或有一面之緣老美派駐到中國外交、軍事人員,都對史迪威不會做人,非常感冒,所以說,史迪威連要想從自己老美口中說出,很敬佩史迪威,不要說喜歡了,這種人都不多,只有一位空軍將領Arnold,被派到中國作調查了解者;其他人幾乎沒有。

宋美齡後來受邀訪美,當時宋以赴紐約就醫作為藉口(Pakula宋美齡傳內說是跟老蔣吵架賭氣赴美),後來順便與Willkie巡迴演講,後受國會之邀,轟動美國。這段時間羅斯福夫人邀請宋住在白宮,可見宋美齡外交手段非常成功;宋還是想繼續待在美國,可是據本書作者,羅斯福因為擔心宋在美待久了,會對羅斯福中國政策,尤其是羅視中國為戰後世界四大支柱之一,會有負面影響;宋才不得不回中國。不過宋在美之轟動,甚至造成英駐美大使"油哩油條"的Halifax擔心,美國會改變歐戰優先做法,甚至戰後英國必須放棄所有殖民地,連割據的香港在內。擔心是有,可是香港到後來還是被排除。

我揣測史迪威他不會對陳納德會有所謂戒心,就是因為他根本不想待在中國戰場,想必他對Drum當時拒絕Stimson派他Drum去中國,所謂老美軍人心目中升遷墳場,非常認同也心有戚戚焉。同時只要馬協爾、Stimson認同,後來又多了一個海軍將領King也認同史迪威作法、看法,以他個人來說,他根本不會甩其他人對他看法如何;不是麼?

+++++++++++++++++++++++++++++++++++++++++++++++++++++

宋美齡當時美國之旅,到處演講所造成之轟動,作者以為宋抓住老美對中國抗戰同理心,以此出發,其文藻不但優美動人,且毫無外國人口音、文辭用語,所以成功是必然,加上姿態優美、說話時抑揚頓挫高雅,讓聽眾觀眾折服是必然。問題是,宋對美援中戰機需求過急,像當時新出廠運輸機C-46,當時老美尚未測試完成抓到所有bug,宋即敦促趕快交機,結果這批飛機在飛越希瑪拉雅山高峰承受不了造成多個飛行員喪生。

但在1942.10.10,中華民國建國三十周年紀念日,羅斯福送給蔣一個大禮:美放棄在華所有不平等條約加上治外法權,同時建議英國亦效法。要知道英國當時與中國在緬甸上矛盾,部分基於中國對緬甸之"覬覦",也就是英國駐華人員看到當時緬北一代地圖上已被劃列成中國版圖。當然後日觀之,雞毛蒜皮事情,不應做為一個國家政策型成,但是英國當時想法就是不出一兵一卒即能得到所有好處,同時也維護既得利益;當然這跟"操盤"邱吉爾做法有關,就是當北非戰場指揮官若依照邱吉爾看法,師老無功者,就被調到印緬戰區,像Wavell過去就是在北非戰場當指揮官,因為"無功",才被的到印緬地區,所謂老美心中的"濫竽充數"。

至於當時中國不能被允許加入聯合參謀作業,英國反對藉口,就是中國通訊電報上不能保密,開會結果,豈不日本人都能從中國那知道得一清二楚盟邦作戰計畫?聽起來是有道理,因事實上英國在這方面當時通訊、監聽科技算是領先國家,連老美都不得不服。同時作者提到,英美當時已經破解日本密碼,同時間接推斷出日本已經因此而能有效監聽華府與重慶電訊也破解中國密碼;這才有馬協爾面召宋子文,要宋親自將此訊息而不能透過電報告知老蔣;若宋還是不遵守,馬協爾甚至威脅...等等。

加上後來邱吉爾認為,老美當時以中國大陸為攻擊日本本土基地一說,甚不以為然;他認為從海空著手即可搞定日本,有沒有中國,不重要;同時邱吉爾更認為戰後中國內戰,國民黨會被推翻。這種說詞論點雖難聽及充滿私心,當然與羅斯福論點大相逕庭可不?這種戰略上認知矛盾,處處皆在,說白了,就是搶有限lend-lease資源的某種運作之極致。

登陸緬甸作戰計畫,ANAKIM於1943.11.15定案(1943.7啟動),所謂中英美共同奪回緬甸。問題是當時英國Wavell認為登陸緬甸是笑話,所以英作戰計畫只有寥寥幾頁充數,史迪威知情後當然不客氣直接報知上級馬協爾。這時候老蔣也因為盟軍Casablanca會議沒被邀請,心中老大不愉快,所以老蔣又提出三個條件,1943.11之前:1.陳納德要有獨立指揮權;2.駝峰運輸量每月10,000噸;3.500架戰機。

這段時間,俄羅斯也在中國蘭州訓練中國戰機飛行員,據報導,效果非常糟;換句話說,陳納德即使要到那500架戰機後,誰來飛?哈哈哈。當然作者意思,基本上是從史迪威角度出發,是沒錯,可是真正有權力者,羅斯福的決定,才是關鍵。這方面,羅斯福下面主要幕僚,像馬協爾(戰略)、Hopkins(政策),在中國戰場走向與統帥權紛爭、還有牽涉到的Lend-lease分配,看法南轅北轍;加上史迪威、陳納德內鬥、老蔣之攪和等等,非得要有個定奪,否則這仗打不下去。於是才有大家都到華盛頓去開會討論,甚至親自向羅斯福報告,由他來定奪。

+++++++++++++++++++++++++++++++++++++++++++++++++++++

英國後來不是沒有登陸過緬甸,他們在緬甸西岸Akyab(實兌)上岸過但很快就被老日給擊退。這下一來,加上開闢歐戰第二戰場已成為盟軍必要之務,這低優先次序緬甸戰場,ANAKIM,很快就被冷凍。說穿了,英人當時自顧不暇,同時這緬甸那能比得上德軍隊對英本土之威脅?

所以說羅斯福檢視後很快就推翻了(正確說延遲推動)他的參謀本部馬協爾等,對緬甸作戰方針,連帶著史迪威訓練好X、Y force部隊,夾擊緬甸日軍,守住正在動工的運輸公路。同時這條公路,據作者,英動員殖民地上百萬印度勞工,這對英方統治上壓力可想而知。剩下,羅斯福不得不傾向陳納德那一套,而駝峰空運首先將以滿足陳納德對戰場空戰需求,畢竟當時駝峰運輸內物資,有5/8是拿來裝備在雲南練兵建軍用(Y-force,Y=Yoke),剩下3/8才給陳納德空軍作戰。這下一來,這些紛爭必須要當面向總統報告,由他最後定奪。

這段,作者描述,史迪威回美述職後,與戰爭部長Stimson,馬協爾當然順暢、對盤是不在話下,當時史迪威把他立場說的頭頭是道,非常具說服力,可是在白宮與羅斯福一對話,狀況百出,甚至羅斯福認為他身體有病不舒服是否該…結果羅斯福同意陳納德所有要求,史迪威當然黯然退下,知道這場內鬥仗是愈來愈不好打(這段,詳見Pakula宋美齡傳)。而陳納德由總統宣布,自3/11起第八大隊由陳納德率領,同時陳亦昇為中將與史(也是中將)分庭抗禮。

其實書中顯示羅斯福不是沒有給史迪威所謂老美的benefit of doubt而是史迪威居然出奇地在關鍵時刻,身體不適;這豈不是天意不該你成大事?哈哈哈…還有書中顯示,羅斯福對史迪威報告內藐視老蔣部分,甚不以為然。譬如說當羅斯福問到史迪威、陳納德,他們對蔣的個性、為人,看法如何?

史迪威回以"He(老蔣) is a vacillating tricky undependable old scoundrel who never keeps his word";對比之下,陳納德則回以 "Sir, I think the Generalissimo is one of the two or three greatest military and political leaders in the world today. He has never broken a commitment or promise made to me". 觀點南轅北轍。

同時羅認為,老蔣是一方領導人,任何人,連我這個當總統的,都應該對蔣表示應尊重之處;相信這部分,深深觸動羅斯福對史迪威之不莊重、高傲自大之厭惡,在在顯示,羅斯福認為,中國這戰場,代表及關注美國利益的人物勢必要由另一個人來做;但是,羅斯福還是不當下撤換史迪威,也保留史迪威對Lend-lease的決定權。

這種拿捏,才是值得他人該學習的政治人物風範。

+++++++++++++++++++++++++++++++++++++++++++++++++++++

羅斯福之所以這樣做,提升陳納德位階,叫馬協爾吩咐,陳納德所率領第八大隊,從過去與陳納德很久之前就不對盤的Bidwell所領導第十大隊獨立出來,就是要想讓老蔣高興;畢竟這是蔣所要的,陳納德獨立出“史迪威”下面系統,其道理,不是從馬協爾等的戰略角度出發,而是從政策面出發,也就是,羅斯福一直以為,戰後,中國將成為世界四支柱之一,也就是世界強權之一,這個理念,不能以目前戰略角度被“便宜行事”掉。也就是說,戰略,相對於政策,有其階段性,拿掉階段性後,長久觀之,中國政策所支持觀點重要性,不可言喻。

那怎麼做呢?首先,羅斯福告訴參謀總部,不可以quid pro quo角度來對待蔣接受美援,意思就是說,老蔣,我羅斯福不要你以“戰場表現良窳”來決定你該拿多少軍事、物資等援助。要知道,當時國府連鈔票在內,都是美國印好後交給國府。這,不就讓史迪威完全“跛腳”麼?那也是。但是羅斯福的用心,以當時老美執行者眼光,根本看不懂。他們總是被侷限於當時眼光、可行性,所以就會產生出一個矛盾,這老蔣是個“扶不起阿斗”等等,以此出發,因而有各種論調兼各路人馬,連作者在內,都在說,你羅斯福簡直就是在“沙灘建堡壘”,浪一來,不就?

可是羅斯福他對老蔣之同情,除了以前說過的,其母親家族發跡於中國之外,還有就是,他有不同管道得到他要的訊息,所以說,他認為老蔣,從他那老美認為是惡劣的環境還能爬到目前中國最高領導人位置,這本身就是個很不簡單事情;其實最重要一點,所有老美評估,中國目前還沒有能取代老蔣位置者存在,言下之意:I rather deal with the devil I know味道。

至於為何羅斯福同情老蔣,另外,個人讀FDR傳時,讀到羅斯福當時海軍部副部長任上,老美海軍建艦廠商與工會經常鬥爭、對幹,當時工會三天兩頭就罷工,結果羅斯福的幕僚長Howe教羅斯福幾招,不外乎叫難纏的工會頭頭一個個親自到羅斯福辦公室來,好言相勸、美酒(事後有無佳人伺候不得而知)呼應,每個工會都最後服服貼貼的;要是說這段故事真說得很清楚,豈不羅斯福遊走法律邊緣?那這個羅斯福的"手段"雖以現代人眼光誠屬不入流,但效果立竿見影,他當副部長沒有海軍建船工廠工人罷工,每艘船都建出來,美海軍戰力因而提升。難道這不重要?而是羅斯福手段上不上得了檯面太重要?

以此觀之,你貪汙或遊走法律邊緣,但你的真正目的是建國強兵,善惡相對之下,孰優孰劣,還要多解釋?這,就是人生歷練不同,觀點、做法也大不同。不過跟一些書呆子級的,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再說,CBI戰場,根本就是個低位階戰場,英國人根本不想打、美國人想以訓練好兼裝備後的中國人來打、老蔣他要的是軍事物資掌控權以利後日打共產黨等等,各懷鬼胎之下,這就是種妥協;而史迪威雖然做人等很差,但是史迪威還是有他用處,只是腳色與時變化,而他必須要知道這點,否則,他日子很難過。

+++++++++++++++++++++++++++++++++++++++++++++++++++++

在美開會,代號為TRIDENT,其真正目的就是要整合戰力、確定或重調整目標,像歐洲戰場當然是優先,其餘各戰區指揮官,除了艾森豪以及尼米茲之外,每個都在呼叫資源、軍火物資不足,那CBI戰場,英國人意思,根本就不需要,而邱吉爾他意思就是奪回新加坡而已,同時邱等對羅斯福視中國為戰後為四強之一,根本就反對,連帶著打通滇緬公路等等,遑論史迪威以美物資人員訓練來訓練中國軍隊了。

再者,羅斯福所下令要陳納德得到所有陳認為該得物資軍火,意味著,駝峰運輸物資必做調整。而後來事實上,史迪威還是不甩陳,結果陳又在哇哇叫…哈哈哈。要知道雲南訓練Y-force,除了物資軍火之外,再就是人力問題。為何?何應欽等負責這方面調動足夠兵丁來雲南訓練,幾乎是美方要求1/3都不到;即使有兵丁報到,都是十幾歲小鬼,一路上飢餓、到處偷搶,混騙到目的地;說起來,真是可憐。到了以後,還要又吃又睡補充精力,才能接受訓練;這個幾乎跟在印度受訓的中國兵一樣。換句話說,中國當時,人數在帳面上是很多,但是可用之兵,可訓練之兵,按美方標準,根本不夠。作者言下之意,美方戰略上以裝備、訓練中國“龐大”人力來打日本,這的基本假設根本就是不務實。哈哈哈

但是史迪威在美於會後,因為過去在緬印一代出了名,新聞業者對史迪威這人格非常敬佩,所以被邀去各種場合與(聯邦)參議員等晤談,史當然好好利用此機會,來闡述他個人對戰區看法;作者認為,史有點學麥克阿瑟味道…哈哈哈。

還有,老狐狸邱吉爾,在美也請史迪威過去聊聊他對CBI看法,最後邱完全同意史迪威對英國各種批評兼意見,把Wavell給撤換掉。這個,邱吉爾被美戰爭部長強烈 “提醒”,要對英方於CBI戰場做“重整”,緣此,才有邱吉爾與史迪威之談話。

+++++++++++++++++++++++++++++++++++++++++++++++++++++

Davies當時是史迪威幕僚,國務院系統下的人,基本上是做情報分析的,他告訴史迪威,英國人就是要恢復英國在這地區利益,對打仗根本興趣缺缺,這跟美國利益是衝突的,畢竟老美不願意看到戰後英帝國在此地區利益(剝削)還存在,這等於老美與英聯手得罪這地區人民一樣;所以老美根本不甩像邱吉爾那套,以海空進攻日本。要知道,美方估計,當時B-29有效飛行半徑是1500海哩,當時要想透過Gilbert以及Marshall島嶼,這兩個都離日本2,500海哩以上,所以不透過中國本土來轟炸日本,根本不可行。

另外,於魁北克會議中,英國方面邱吉爾也支持者,所謂以LRP(Long Range Penetration) “長途深入敵方占領地區,以破壞敵通訊等為皓首,聽起來好聽有效,後來事實證明,這跟當時陳納德說的給我500架戰機我就直攻日本本土,一樣荒謬可笑。要知道,當時因為沒有勝利,每個策畫者都想 一步登天而已。

LRP,是由英軍准將Orde Wingate所提出,當然過去Wingate在巴勒斯坦中東一代試過,可這一拿到緬甸來,毛病百出,死亡率高達40%。同時史迪威當時指揮下的美情報滲透敵方人員,早就做到所謂LRP要做的。哈哈哈這證明英國人那套,根本就是不想打緬甸,也沒兵力打,只是呼嚨老美用。

後來陳納德因為襲擊日本海上補給線,結果老日一火大,拼命修理陳納德在中國機場,弄得陳天天呼叫支援,要第十大隊來拯救。史迪威在日記內笑稱:你不是給你500架戰機,你就?史迪威當然不肯叫第十大隊放棄保衛駝峰運輸,來拯救陳納德;畢竟史迪威要盡快訓練、裝備好Y-force,以利後日夾擊緬甸日軍,建好公路以利中國能得到美援物資。所以說,史迪威過去說過的,沒地面保護好的機場,再多戰機都沒用。

當然,照理說史、陳二人應攜手共同抗日;但是,這才是兩人間關係真正寫照。

+++++++++++++++++++++++++++++++++++++++++++++++++++++


所以說,美方以為能靠裝備、訓練中國軍隊,即可擊敗日本,這不只是神話,紐約時報記者Hanson Baldwin經採訪後也撰文指出這是不可行的,海空是唯一之途。這部分與史迪威觀感吻合,但是不同之處,史迪威是實實在在做事者,其他人想法為何,只要事情有史迪威這種人在做,觀感這種東西,是比不過做事的人決心、毅力;畢竟白癡皆知大道理。


但最傷之處在於,美戰爭部下有個叫OPD(OPeration Division)的單位,卻認為,中國戰場事實上還不是決定WWII關鍵,物資人員能少就少,藝術與拿捏在於,少到剛好讓蔣非得靠自己能支撐一片天而已。換句話說,老美規劃人員已經替放棄蔣埋下種子。道理?那還不夠清楚?問題是史迪威當時,還在一門心思,如何規劃要靠中國兵力與老麥太平洋跳島戰役聯手,打敗日本。這個OPD事情他還不知情。作者這時候也在替中國戰場叫屈,她(Tuchman)認為,整個二次大戰在1943年時,歐戰場美軍投入最多,高達一百四十萬人,次之為太平洋戰場,七十萬人,而中國戰場,沒有美軍正規部隊介入,僅有各種後勤支援僅達95,500人;而OPD還要繼續從中國戰場抽調人員去支持他戰場,所以史迪威的困境,由此可知。


這個嘛,還能忍受,最糟糕的是,宋美齡、宋靄齡兩姊妹,為了自己老公緣故,無可厚非,想把史迪威給換掉,結果是透過栽贓給何應欽來達成。後來這兩人與史迪威親自面晤詳談後,才打消主意;反而是支持史迪威。另一個,就是宋子文。據作者說宋子文很看不起老蔣,自認為也有日本維新的民治天皇抱負,能將中國….哈哈哈。宋子文很帶勁兒主要原因,他在美政壇影響力夠,大概(作者沒明說)能透過Lend lease替不少美方有實力的人,透過發放lend lease物資生產,而讓這些人獲得暴利。於是乎這美方運作告一階段後,他想,要是他能坐上老蔣位置,豈不美得冒泡?哈哈哈


於是宋子文就積極運作,這時候小羅斯福大概也受不了宋子文天天纏著不放人,難過得不得了,同時羅斯福大概也有這意思將史迪威給換掉,於是下條子給馬協爾叫馬跟宋子文聊聊。當然馬又不是笨蛋,大老闆意思非得遵從,但馬協爾對宋立場非常強硬,就是不換史迪威。台下運作,史迪威的接替人,馬當初擬定是叫Somervell去接,問題在於,史迪威在中國運作是非常複雜,到了intractable地步,基本上誰都接不了。同時最重要就是,史迪威下來後,所謂馬協爾手下最優秀戰場指揮官,那你要把史給擺到哪去?


當初史迪威在加州當第四軍軍長,第四軍這時候已經部分被派駐到阿拉斯加,以及太平洋上群島之類,當時指揮官也做得不錯,所以,這才是真正不去撤換史迪威的真正原因。這也是馬協爾,一在強調其愛徒史迪威一定要堅忍不拔,堅持到底真正動機。




(中)

++++++++++++++++++++++++++++++++++++++++++++++++++++++++++++







台長: tandie
人氣(2,689)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物傳記 |
此分類下一篇:(全文完)史迪威及在中國的美國人經驗讀後感(下)
此分類上一篇:史迪威及在中國的美國人經驗讀後感(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