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21 20:41:43| 人氣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攝心‧安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攝心‧安心

禪修者要練習到隨時都能夠做自己的主人。既不受外面好壞環境影響,也不受內在煩惱起伏困擾。

現在,給諸位介紹兩個名詞:1.攝心,2.安心。攝心乃隨處把攀緣的心從外境收回來;安心則隨時把浮動的心用觀照穩下來。

禪七,在日本稱作「攝心」。這有兩層意思:一是收攝起來,二是連接不斷。禪修的基本作用,就是要把向外攀緣的妄想心收回來,使前念心與後念心,念念不斷的用在方法上。如果方法不能用得連貫,妄心不能向內心收攝,那便永遠是個隨波逐流的無主幽魂。

「安心」也有兩層意思:一是把內在浮動的煩惱安定下來,二是無心可安。煩惱安定之時,可得輕安,可得定境;無心可安之時,可得自在,可見佛性,就是發現了無我無住的無念心。

通常的凡人,都有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都是不能安心的原因。禪修就在於練習著將這些忽起忽落的虛妄心,隨時能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

無心可安即是無我,若知無常即見無我,所以,若用無常觀,也能安心。任何現象,不論在心內或心外,都在剎那生滅,瞬息變化,無非幻起幻滅的虛妄境界,此即無常。不論是非善惡,時過則境遷,無有實法,毋須心隨境轉。若能知道並接受這種無常的觀念,就不會被境風所動,不用安心,心已自安了。

用修行的觀念可以安心,用修行的方法可以安心,而此安心之法,有直接和間接的兩種。

直接的安心法是無心可安。所有的妄想心,都是偷心,只要提起正念、反省、觀照,那個偷心就會消失,就像小偷僅在暗中活動,遇到光明便不敢行動了。

間接的是使用禪修的方法。心在煩亂不安之時,趕快用方法:數息、念佛、參話頭等,把不安的心,轉移到方法上,久而久之,也能發現無心可安的境界。

心在浮動的時候,要提起正念,要使用方法,就像空中飄動的柳絮,只要遇到任何可以依附黏著之物,就黏貼了上去,浮動的心也就安下來了。

摘取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TOP

在明朝末葉,有一位名叫憨山的禪師,教導人們如何以「舍」這個字來修。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當一個人念頭生起來時,即刻中止它或放下它。但中斷念頭或放下念頭並不是表示與它對抗,或者嘗試拋掉它,而只是意味著不去理會它。

假如你無法得到任何禪修的進境,最大的原因就是你不能放下或行舍。當你非常專心于你所修行的法門時,或許會有妄念出現,這是很平常的,尤其是在初初學習的時候。然而不要讓它干擾了你,在發現妄念後,應該使你更專注于你正在用功的方法上。

由妄念的產生而出現的問題有兩種:
第一,你發現到這個念頭,但你無法驅走它。你愈想要趕它走,便會有愈多的妄想生起來。
第二,當你發現妄念時,已經太遲了。

因為你正如坐在滿載著散亂念頭的車廂裡,而這車廂已經越出了軌道。第一種現象就好像你在吃甜品時,一大群蒼蠅圍繞著你。如果你擺擺手趕它們,它們只是散開一下,然後又擁集回來。應付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去理會這些蒼蠅,否則你將無法吃完你的東西。只要你把東西吃完,這些蒼蠅就會自動地散去。第二種現象正如你騎在馬上打瞌睡。結果在你沒有覺察的情況下,馬兒離開了道路,在四周蹓躂和吃草。

當你在精神上感到疲勞,或者肉體上感到虛弱時,你將無法意識到散亂的心緒。當你終於發覺了,可能已經是好幾分鐘以後的事情了。但是,你切莫因此而心煩意亂,因為焦急、擔憂只會引起更多的雜念。與其為了打妄念浪費時間,不如放鬆心情,回到所用的方法上。

修行「舍」有好幾個層次。第一個步驟是舍去你的過去和未來,而專注於現在,因為凡是妄念必定與過去和未來有關。這看起來似乎容易,其實不然。第二個步驟,我們更需要連現在這個時刻都捨棄。現在這一個時刻可分為兩個部分:外在或外境,以及內在;內在又可以分為身體和內心。

首先我們需要放下外境,因為所有念頭都是外境與我們的官能接觸而產生的。假如我們沒有意識到任何外境的存在,我們很有可能根本不會產生念頭。氣候、車子、鳥兒、風、走過你面前的人發出的聲音、光亮與黑暗、粗聲的呼吸等等,所有這些外緣都會影響你,使你雜念叢生。既然我們無法在一個完全隔絕而無任何干擾的地方修禪,唯一的方法便是「舍」。即使你已經能夠專心到只專注於你的身心,你還是會聽到外面的聲音的。然而,切勿對它們生氣,你只需要在它們生起時,「舍」掉它們。

當你已經放下了外境,接下來的步驟是放下你自己。第一個階段是舍去你的身體。很久以前,有一位禪師,由於打坐時經常感到昏沉或打瞌睡,為了要克服這個問題,他將自己的禪座安置在一個懸崖邊緣的一塊石頭上。他知道只要他再昏沉,他將會頭下腳上地跌下深谷。這樣的人必定能夠修持得很​​好,因為他能放得下自己的身體。假如他還是不能好好的修持的話,他是準備死去的。

因此倘若你一直擔憂著自己的身體,並意識到那些不舒適的感覺,如熱、冷、背痛、腳疼和發癢等等,而你如果又是不斷地想要去抓你的癢處、想換腳、想遷就你的身體,以減輕這些難受的感覺,那麼你將無法進入好的禪境。有些人以為忘記身體比放下整個外境來得更容易,但是,不要去注意自己的身體,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事。當你覺得癢時,你愈想忍耐,你會愈加難受,如果你去搔一搔,則這個問題便很快解決了。然而這是錯誤的推理,因為一旦你開始搔癢以後,你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將會有癢的感覺,這種情形將持續下去。假如你只是不理會它,它便會慢慢地消失掉,而其他部位也不會再發癢了。

處理疼痛的方法也是如此,當你感到膝蓋痛時,不要使自己緊張,以致全身都似乎在發痛。你應該放鬆自己並隔絕痛的部位。你告訴自己:「只有我的膝蓋疼痛,與其他部位無關。」接下來,你便去觀察這個痛到底痛到什麼程度,用這樣的態度,你就不會再顧慮到你的身體。這將會使你感到更加地疼痛,但最後這些痛楚將會消失,過後你便能夠很好地應用你修行的方法了。

假如你能夠專心​​一志於你的方法上,結果你會忘了身體的存在,那時剩下的就只有你的「專注」了。當你只剩「專注」而沒有外境和身體時,還是有一個「專注」的念頭,最後一步是將這個「專注」的念頭也舍掉,那即是連你的心也放下,而達到心境統一的境界了。

 

台長: 果前
人氣(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禪定.禪.神秘主義 ↑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如何建立團隊中和諧的關係 文╱聖嚴法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