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5-06 22:44:06| 人氣1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善言淑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善言淑世

↑TOP
出言以善,如叩鐘磬;
身無論議,度世則易。
──法句經卷上.刀杖品

此偈的大意是我們說話要柔軟、慈悲,並且不要論人是非。這應該是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很遺憾地,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相反的情形發生。

「鐘」和「磬」都是打擊樂器,是在廟堂、寺院、佛殿上,用來集合大眾,用來隆重氣氛,用來肅穆儀禮,用來莊嚴會場,用來震懾人心、安定人心。鐘磬之聲雖然宏亮,但有穩定平和的功能,入耳有安心定神的作用,而且可以聲傳數里,能使很多人聽到,發人深省,使人對自己的內心更加清楚平靜。所以,形容賢者的善言善語,如鐘如磬。不論什麼身分,待人應該用欣賞的、勉勵的、讚歎的態度,對方才會感激、會認同;有錯會改善,好的會更好。

相反地,人身攻擊或議論臧否,常引起爭端是非,以致傷害別人、製造敵人。很少人沒有論人長短的毛病,人前說好話,人後做批評。有的出於嫉妒心,有的出於莫名其妙的無聊心態;不一定是誹謗,但就是喜歡談論是非。「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是做人的基本修養。僅僅不論人是非、不做人身攻擊還不夠,應該更進一步用柔軟語、慈悲語、讚美語、勉勵語、安慰語等與人廣結善緣。

最後一句「度世則易」,即是善言淑世,有兩層意思:1.如果以善意出善言,這種人容易被他人接受;2.如果不攻擊人而成就他人,不誹謗人而讚歎他人,不打倒人而幫助他人,這種人能使社會安定、世界祥和。

民主社會,每到選舉期間,常見參選的人彼此之間,各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聲望而把對方說得一文不值,甚至豈有此理。如果選舉遊戲非有不可,為什麼不用卓越的施政方案來爭取選票,而要用人身攻擊的批評謾罵來羞辱政敵呢?世間人心動,愛著福果報,
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滅。
──大智度論卷一.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如是我聞一時釋論第二

一般愚人只希望得豆得瓜,而不想去種豆種瓜,只想要享福而不願去種福。《大智度論》這個偈子把眾生的愚昧顛倒,很明確地點了出來。

「世間人心動」,為什麼動呢?因為有貪愛幸福的果報,卻不喜好努力去培養幸福的原因。一般人都希望多福報、少災難,所以人心就像猴子,整天處心積慮動腦筋,看看有哪些幸福的機會之門,正在等待著他們進去盡情地享受;也像母雞帶小雞,一天到晚在地上東啄一嘴、西啄一嘴,找找看有哪些美食,正在等待著牠們去享用,牠們終日忙著找可吃的東西,似乎永遠沒吃飽的時候。是不是真有那麼多的機會,是不是真有那麼多東西可吃?當然沒有。明知機會不多,還是不能死心,這樣子雖然給人希望,也使人心變得不能安定。

人與一般動物不同,例如老鼠,不種五穀,可以偷吃五穀;例如野兔,不種菜可以偷菜吃,但牠們不知道那是不道德的行為。人類求生存,必須付出努力生產的代價,如果不事生產而坐享其成,便為社會所不容,亦被識者所不齒。要是大家只受福報而不種福因,福從何來?因此,「人心動」只要動的正確,便是智慧的奉獻,動得不正確,便是投機取巧、走歪路的邪念妄想了。

這四句話的前三句,是告訴我們,人心輕躁浮動,因果顛倒,則是製造苦惱的根源;人心謀定而動,但顧努力耕耘不問收穫多少,乃至只顧種福而未求享福,才是最有福、最享福的人。第四句「求有不求滅」,是說人人希望擁有福報,希望福報增長,誰都不希望福報減損、福報消失。這便是患得患失的心態,也是煩惱痛苦的原因。事實上,世事皆無常,有了福報而擔心沒有保障,無異自尋煩惱。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可靠的,連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都不是永遠可靠的,豈能要求以身外之物來保障自己?

事實告訴我們:種瓜可能得瓜,也不一定得瓜,不種瓜而得到了瓜,一定是借來的、偷來的,或者是搶來的,借的必須還本付息,偷搶的必須遭受犯罪的懲罰,都不是好玩的事。有的必然歸之於沒有,沒有了還可以努力來促成其有,能知如此,必定有福。觀諸法生滅,一切本來空;
知世間成敗,從業而有生。
──六十華嚴經卷二十四.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

此偈是說,以智慧的觀點來觀察一切現象的生生滅滅,就會體悟到一切現象的本性,是無生無滅的,本來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間的一切現象之所以有成敗起落,是因為眾生所造種種業而產生了種種現象。

有一次一位居士要介紹一位女士來見我,說她有名有錢有地位、有公有婆有父母、有兒有女有丈夫,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快樂,所以希望我能指點她幾句話。見了面,我問她,要我告訴她什麼?她說她已不少什麼,只是感到缺少一些自由,也好像一輩子都在為他人而活,所以不覺得有什麼幸福。我告訴她:「你不是沒有自由,也不是沒有幸福,只是少了一點智慧,缺了一些慈悲。也許最近太累了,你需要休息幾天吧!」

我告訴她:智慧與煩惱相對,不快樂是因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環境的存在,這是很累人的。慈悲與怨瞋相對,不幸福是因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卻還嫌你付出太少,這是很煩人的。如果你有智慧,就知道一切世間的事物,起起滅滅、來來去去,都是暫時有而本來空,何必那樣地在乎自己、在乎他人。如果你有慈悲,就不會計較付出的多少,不會在乎他人的反應如何,只是為了愛護環境、照顧他人,而做奉獻。有智慧者能夠放得下,因為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有慈悲者能夠提得起,因為有世間就有業,多造善業,多結善緣,正是菩薩的心懷。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會發現你是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願地奉獻,當然不會累也不覺得煩了,連休息幾天也用不著了。

此偈告訴我們的消息是:因為一切的人、事、物以及人的觀念和想法,都在起起滅滅,所以從空而有,由有歸空,不必為了成敗得失而起煩惱。可是,既然生活於此世間,一定是在成敗得失的現實之中,不論是苦是樂、是成是敗、是得是失,都是由於自作自受;不論你記得不記得,通過三世因果的觀點來看,你必須面對現實,改善未來。

台長: 果前
人氣(1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用佛智慧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虛與實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