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16 23:14:22| 人氣1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生死大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死大事
■ 陳章波(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憨山大師談到生死大事:「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全悟此心,則為至聖大乘;少悟即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
二元對立的思惟,是我們大家習以常的。一個西瓜切成兩半,就有了左右或上下之分,如果再把這兩半各自拉開,就形成一條線上的兩端,有了更大的對立和衝突。如果將其合而為一,對立就會消弭。人生的生死大事,在佛學上也有勝義諦、世俗諦這樣的對立。如何化解、攪拌在一起,就像太極圖的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混在一起;或從更遠的角度來看事,像汽車的二個大燈,在遠方只見一盞大燈。從哲學超克的上位觀之,就是所謂的中道,不二法門。
生死輪迴與涅槃解脫的根源,來自於古印度人對輪迴與生命是苦的這樣的認知,所以才要有解脫,也就是說這種觀念是被傳統的認知所建構的,他本身就是無明的;漢文化就沒有所謂的輪迴,我們是「不知生焉知死的」,所以就不會去探索這樣的問題,這種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生與死並不是對立的,而是時間軸上生命的變化。男女愛的結晶,精子與卵結合的瞬間,孕育了生命的起始,而後受精卵著床,胎兒在母親的胎盤及家人溫馨的照顧之下,逐漸成長,出生落地,而後在大家的祝福之下,一路成長,腦力開發,最後完成他在世的存有。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自我價值觀的建構與實現,正所謂「朝聞道,夕可死」。根據人類演化的特色,一是腦中有快樂中樞,也就是說人本來就有趨向於快樂的方向在生活,所以「日日是好日」;二是腦是可被建構的,建構過程中,如果上一代將其建構成痛苦的,就會被折磨成痛苦,這也就是心染一切染;所以上一代有責任給他建構正面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也就是心淨一切淨;三是愈多動手、動腦發展智慧,生活就愈自由自在。當生活如傅偉勳先生說的「生活的十大面向」都能兼顧到了,存在就有了相當的尊嚴,也就不在乎生死時間軸上是否輪迴、是不是要再繼續存有。
簡單地說,生命就是個體活著的一段期間。這一段期間,由一片空白,被別人建構,自我建構修改,建構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在接近衰老,肉體承受折磨痛苦的時候,因為心理上已落實個人的人生意義,所以也就可以安然地讓肢體回歸自然、回歸大地,而不必再牽扯不必要的人間恩怨等等,可以心滿意足地告別世間。
有生必有死,生的階段,快樂、健康、聰明,解決自身的煩惱,也慈悲的幫助社會大眾解決煩惱,就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57期》


※※※已得授權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版權屬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ddc.com.tw 】所有,非經彼授權,不得轉載。

台長: 果前
人氣(1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聖嚴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大乘佛教的根源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好念頭、壞念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