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8 21:23:53| 人氣5,67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讀書心得《愛彌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

兒童,應該是國家的未來希望、世界的下一代主人。我們應該如何照顧、培育、教養我們的幼苗?觀諸現今社會現狀,對比我還是幼兒的十幾年前,我可以感受到有所不同。只是,這有所不同有了何種變化?是好是壞?回歸到原始的最初,我可以感受到盧梭的教育主張被稱為自然主義的教育主張的原因。在本書中他說出他認為最適當的兒童教育。全書以「歸於自然」和發展天性貫穿其中。這是一本夾議夾敘的小說手法,在前4卷以愛彌兒為主線,提出針對當時男子教育的自然主義的改革方案;最後1卷以蘇菲為案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模式。雖說大家仍然對此有所評議,認為對女子不該有特別的偏見。可是,我想這是無法從現代的角度評判任何事情。試想,在盧梭所處的時代,中國對於女權又有何成就,還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吧。

心得

其中,頗多觀點我都十分認同:在嬰兒時期,母親對嬰孩的重要性大過於父親、母親是家庭溫暖的象徵,特別是母親應該自己教養自己的小孩。我甚至曾經天真的想過,嬰兒的世界即使沒有父親也無所謂。小嬰兒一出生就是媽媽的天使小寶貝,母子之間有種比父子間更親密的情感。人家都說,女兒與父親有前世的因果,但是我還是跟母親比較親。在家裡,有時候我還會覺得爸爸也是媽媽的大孩子,媽媽明顯的比爸爸會照顧人。如果一回到家,看見的是爸爸而不是媽媽,我反而會覺得很奇怪。假使要我選擇,我寧可十天不要有爸爸,也不願意一天沒有媽媽。這樣的說法或許會讓爸爸很傷心,可是感情就是從小培養出來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解釋的,因為上帝賦予媽媽神聖的母職,也同樣給媽媽母愛與光輝。

對於三歲到十二歲的兒童,盧梭的看法是:即使講道理很重要,但是也不是這個時間講。就現在社會的發展情況看來,新一代的小朋友們都十分早熟,有時候他們甚至一副小大人的模樣說出一些不應該從他們口中說出的世故話語。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我在美語補習班打工時,跟一位小朋友說不好意思請借過之類的話,國小一年級的她居然回答我:「我不是大人,不用跟我說不好意思。」當場聽的我不知如何回應她。她當然不夠了解「不好意思」並非大人的專門用語,所以才誤解了我的禮貌。另外一次,是一位幼稚園中班的小朋友,之前已經約定好如果沒有辦到什麼事,待會他無法玩他喜歡的遊戲。誰知,過一分鐘後馬上就忘,當下不能玩遊戲的難過情緒,馬上藉由淚水宣洩出來。這是我切身的經驗,我能夠理解「兒童期是理性睡覺期。」沒有辦法對他們太多人生的大道理,所以一些基本明辨是非的德行,如果硬要加諸在他們身上,可能會讓懵懂的他們趕到疑惑、不知所措,甚至罪惡感,我想這是我所不樂見的。所以這時期的教育方式,必須要他們能夠理解的方法進行--盧梭的實物教學、感官教育及自然懲罰說的確適合這個階段的兒童。

中國古代教育對於天才的定義就是小小年紀會背很多詩書;但是盧梭的「自然主義」認為除非必要,十五歲以前仍不需要讓孩子唸書。在現今競爭的時代,每個小孩都是一部小電腦,天天忙著學這補那的,如果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不知分辨左右手,我們大概會根據專業的判斷認為他可能會有智能上的障礙。不過,這樣的孩子心靈一定是最純潔、愉快、豐美的。

在青年前期,正是我國國中階段,也是我將來的要教育的孩子,想想國中階段的我們,已經在常態、分組、資優生、後段班等等弄的頭暈腦漲的。國中的我一開始就不喜歡理化,因為老師總是要我們背一些課本上的東西。我常在想,既然課本就已經有了,我背起來有什麼特別呢?在盧梭的愛彌兒中,他開始去探討大自然的奧秘,「自我發現科學」,「讓我們的感官作為我們的嚮導,讓自然界作作為唯一的課本,讓事實作為僅有的教師。」如此才能使好奇心永垂不墜,我想這應該也是為何台灣人的數理能力國中生程度優於歐美,到大學以後卻後繼無力的原因。我們的教育在孩子尚未有豐富求知慾前,已經差不多扼殺了那股熱忱。我們希望教改下的孩子是快樂的,所以主張活動中學習;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快樂成長,但是激烈的競爭力與大環境允許嗎?我願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但是內心其實還是擔心下一代的未來。

十五歲之後的青年期,是盧梭認為正式教育的開始時期。但是,十五歲的我,已經接受制式教育九年以上了。經歷過高中聯考洗禮的我們,對未來的探索似乎不在那麼有興趣了。記得班上的同學,對於同儕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漸趨重要,常常父母說的不對,同學朋友說的才是圭臬。老師雖然不再進行打罵教育,功課還是十分重要的評比標準。

此一時期,盧梭認為青年期的孩子性情變了,對於性知識,與其欺騙,不如保持緘默;要回答則應清晰而無神秘性,也不覺得難為情。可是,就在這麼新奇的心態下,教官不准男生跟女生交談或走在一起。成人不正確的消除青年對性的新奇性,反而會讓錯誤就此造成。要改善孩子的觀念,我認為成年人是必須負起大部份責任的。

我曾經讀過作家丘引的多本著作,十分佩服也十分嚮往她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與盧梭也是很推崇的旅行教育主張,不謀而合。「旅行等於教育,旅行也等於學校,只是地點和心情不同罷了。」在旅行中所學的往往比呆坐在教室看著課本學的還快,也就是只有親自動手的經驗,才是最寶貴的知識-「從做中學就是最可靠的學習方法」。丘引的兒子目前已經去過二十幾個國家旅行,跟我的年紀相仿的他在唸建中的期間曾經到德國一年當交換學生,我相信他所學到的絕對值得。

這本書我並未全部看完,特別是最後的部分。希望將來有一天能以審視歷史的態度平和的閱讀完。

台長: Iris
人氣(5,67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認真 |
此分類下一篇:教育法規期末報告
此分類上一篇:從餐桌大學——談家庭共學習,親子無距離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3 13:09: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