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明上河圖,查歷史典故
春節年假出門怕堵車,收藏將近二十年的《清明上河圖》(詳見: 元本趙孟頫清明上河圖賞析),從未花長時間仔細端詳過,聽名家蔣勳說它是一幅很有故事的千古名畫,就利用年假期間好整以暇來研究一番。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真實寫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北宋汴京商店林立 繁華景象)
一般都將清明上河圖認為是一幅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風俗畫的代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的熱鬧景象,然而當仔細去審查這樣一幅大家都很熟悉的畫作時會發現,其中所隱含的意義超乎我們的想像。
(車水馬龍的汴京 看不出背後的隱憂)
宋代是商業繁榮的時代,各行各業商鋪基本都有自己的招牌,橫招、豎招、坐招、牆招並和幌子結合使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據統計,整幅畫卷大概商業廣告有幾十個,其中廣告幌子10面,廣告招牌23塊,燈箱廣告4個,大型廣告裝飾──彩樓歡門有5座,這些畫作裡的廣告,隨著畫作名傳千古,廣告效果有多好呀!本篇先不談《清明上河圖》上的各類廣告,而以看圖說故事來挖掘圖上隱含的歷史典故。
(宋朝的醫生診所就有廣告招牌)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處處展現著北宋汴京的盛世繁華。然而在這樣一幅彰顯京都繁華絕倫的畫作中,卻有個突兀的畫面,那就是車夫拖著滿滿一整車書籍的場景。
( (宋朝連算命都有廣告招牌))
畫面中,有兩個穿著樸素的車夫;前面的車夫身體微微向前傾斜,雙手拉著車的前把手,吃力地邁開腳步,向前走。在他前面還有一頭健壯的毛驢,是承擔著推動車子的主力。車子上裝滿了書籍,最上面還用似乎是書法作品的絹布蓋住。車子後面的車夫則扶著後把手,小心翼翼地往前推著車子。
畫作上這其實是很簡單的一個畫面,但卻是暗藏著當時的一個歷史典故。針對這一個畫面來進行詳細分析,可以挖出裡面的歷史背景:那時候北宋政治混亂,新舊兩黨王安石與司馬光鬥爭不斷,宋徽宗為了調解兩黨之間的矛盾,重用了蔡京等人。只是沒想到,蔡京手握權力後,新舊黨爭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Long stay不稀奇 宋代已經有了)
後來得到新皇權支持的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殘酷打擊新黨人,全面廢除王安石變法,並將蘇軾、黃庭堅等人盡數貶謫流放到偏遠之地,這些遭到流放的文人的作品皆以馬車裝載運到郊外焚毀,被稱作“瀆文”。黨爭之禍最後波及到了詩畫領域,當時被銷毀的書畫名著有很多很多。
(宋朝已經有了餐點外送服務 夠進步吧)
大家都知道司馬光其人是以編纂資治通鑑留名後世,而當初編纂資治通鑑的本意,不外是要讓帝王能以古為鑑,博古通今,才能減少朝代更替的頻仍戰禍!能夠編纂出資治通鑑這樣的巨著,非飽覽群籍不可,所以司馬光算是個大學問家,而大學問家跟凡人一樣的雞腸鳥肚,不能容忍意識形態相異者,顯然人性千古以來始終不變!
(掛正店招牌表示有獲得政府的專賣許可)
黨爭鬧出了瀆文事件,更波及到社會平和,街頭的文人學士相遇時,冷漠居多,政治氣氛之肅殺,可見一斑。張擇端生動地捕捉到這個細節,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和對文化藝術的破壞程度,也從側面可以探知畫家對此類事態的內心是不太平靜的,至少表達了對受迫害者的同情。
清明上河圖後段有一個有趣的戲劇性畫面,一位看似失意的文人迎面遇見一位騎馬的相識,但是卻不好意思與其相認,便用扇面將自己的面部遮擋起來,讓人聯想到由於北宋黨爭,失去政治支持的文人被貶謫,而得意的官員騎著高頭大馬,令那位失意之人覺得:你得志騎馬,我失意走路,狹路相逢,無顏以見,慚愧呀!
待 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