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03 13:30:18| 人氣1,3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另一個驕傲 福衛七號最快年底升空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另一個驕傲 福衛七號最快年底升空

中央通訊社 發稿時間:2018/08/03 10:30
福衛七號小百科。(中央社製圖)福衛七號小百科。(中央社製圖)

(中央社記者朱則瑋台北3日電)福衛七號預計最快年底將升空擔起氣象觀測任務,計畫總主持人朱崇惠說,福七擁有先進觀測儀器設備,可望延續福衛三號在國際太空上領先地位,成為守護台灣最明亮的一顆星。

太空中心表示,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也是中美合作計畫,由於合作狀況不錯,加上同時間正在打造台灣第一顆自主衛星福衛五號,考量太空中心人力及經費問題,台美雙方決議延續福衛三號的合作態勢,共同打造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福衛七號)

福衛三號是世界首個採用星系觀測系統的衛星,提供許多世界觀測資料,朱崇惠說,「雖然多數台灣人不了解福三,但其實它在國際上知名度非常高」,一般衛星升空後,至少需一年甚至更久時間,才會被納入全球預報系統,但福衛三號只花8個月時間,就被納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系統中,這在國際上非常少見,而且更提升全球氣象準確度達6%。

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資料,福衛三號的觀測資料對其降低預報失準的貢獻度可達20%,顯著提升預報的準確性。而國內學術機構、中央氣象局與國研院颱洪中心的分析報告中,也驗證福衛三號的掩星觀測資料可以有效提升颱風路徑與劇烈降水的預報能力。

福衛七號將取代已服役逾12年的福衛三號工作,計畫主持人朱崇惠在新竹太空中心緊盯每個衛星測試、組裝工作,身為首位擔起福衛系列工作重責大任的女性,她十分謹慎,帶領太空中心20多個團隊成員一起努力讓福衛七號可以順利升空,成為另一個台灣的驕傲。

福衛七號原本預計部署12顆任務衛星及1顆自主衛星,不過,第二組衛星由於美方分攤的經費未能被納入美國總統預算書內,基於經費取得困難,雙方協商後,同意取消第2組發射計畫。

太空中心表示,福衛七號第一組跟第二組差別主要在能觀測的緯度及衛星角度不同,第一組主要負責中低緯度氣象觀測,第二組則能觀測到高緯度及全球性資料,取消發射對於全球氣象預報準確度恐有影響,不過由於第一組仍會如期升空,因此,對台灣周邊氣象觀測沒有影響。

福衛七號六枚衛星。(國家太空中心提供)福衛七號六枚衛星。(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福衛七號第一組由6顆衛星組成,台灣方面含人事成本出資新台幣32億元,衛星本體由太空中心人員完成設計後,交由英國廠商製造,美國則負責提供最先進的量測儀器。

由於各國時差不同,朱崇惠表示,福衛七號團隊一大早得先跟美方開會,傍晚再跟英國廠商開會,加上還得負責衛星測試、資料整合工作,大家都很辛苦,但沒有人敢掉以輕心,就是要確保所有細節完美無缺,因為「衛星只要發生一點小錯誤就容易造成大災難」。

這次參與福衛七號工作的團隊成員,大多都是從福衛三號延伸而來,有了之前的經驗,讓他們更有能力擔起福衛七號重擔。福衛七號等於是福衛三號「進化版」,團隊成員都盼望能延續福衛三號在國際上的驕傲,朱崇惠有信心讓福衛七號在短短6個月就能被納入國際天氣預報系統。

2010年台美雙方簽署合作協定,2016年福七主體大致完成,後續進行相關測試調校工作,福七雖然擁有美方奧援,提供先進儀器,不過,美方擔心技術外流等問題,跟台灣有簽訂相關保密協定,每個零件更換、調校,美方人員都會親自來台更換處理,至少8到9次跑不掉,也導致太空中心想找中研院等專家學者協助時,還得告知美方把人納入保密協議範圍內,也使得要對外找人幫忙困難重重,太空中心團隊得一肩扛下重任。

朱崇惠帶領的團隊克服困難,利用過去福衛三號經驗,順利完成福衛七號環境測試等工作,目前一切已經準備就緒,就等美國通知發射時間,朱崇惠說,福衛七號升空採用SpaceX公司最新型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Falcon Heavy),升空後將負責大氣溫度、濕度、壓力等數據蒐集,蒐集資料量將比福衛三號多1倍,有效提升台灣天氣預測準確度至少一成,且可增加包含台灣在內的低緯度地區氣象及電離層觀測資料量3到4倍。

「太空中心不會蒙著頭自己做。」朱崇惠表示,團隊也找中央大學、成功大學及中央氣象局等單位合作,由央大協助福七資料量測處理、成大協助太空天氣預測工作、中央氣象局則把福七提供的資料跟自己資料進行同化,方便預測研究。

福衛七號第二組衛星雖然因為美方經費問題取消發射,但另一顆由台灣自主製造的衛星仍會照常發射,太空中心將衛星取名「獵風者號」,未來升空後將配合福七,負責大氣風場的相關數據蒐集工作。

獵風者號的自主衛星酬載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反射接收儀(GNSS-R),同時接收一組GPS直射訊號、四組來自海面的GPS反射訊號,核心技術由太空中心自主研發太空級GPS接收機,酬載則由中心與成功大學合作開發。(編輯:林孟汝∕楊凱翔)1070803

為什麼沒有福衛六號 原因是這個

中央通訊社 發稿時間:2018/08/03 10:39
(中央社製圖)(中央社製圖)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3日電)福衛七號將接替福衛三號任務,預計最快年底發射升空,台灣衛星史除了已除役的福衛一號、二號,已服役逾12年的福衛三號外,及去年升空的福衛五號外,還有計畫終止的福衛四號及福衛六號。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

福衛一號為距離地球表面600公里的低軌道通信衛星,原名華衛一號,1998年6月21日更名為福衛一號,其中有5項衛星本體元件及一項通訊實驗酬載元件是在台灣製造。1999年1月2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拉維爾角發射成功;2004年6月18日因電力耗盡通訊失聯,正式功成身退畫下句點。

福衛一號對台灣意義重大,讓台灣從衛星接收國變為衛星發送國,成為全球第33個擁有衛星的國家。

當時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前身)為表現對第一枚衛星的重視,特別保了新台幣1億元的發射險,如果衛星在發射過程中發生任何意外,最高可獲得保險公司2300萬美元理賠。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

原稱華衛二號,是台灣第一顆遙測衛星,同時也是中華民國自主擁有的第二顆人造衛星,2004年5月21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由於當初選擇了讓福衛二號每天經過同一地點兩次,雖然無法涵蓋地表所有範圍的軌道,但使得福衛二號成為當時唯一能拍攝南北極畫面以及可以每日取像(對任一地點每天照相)的衛星。

福衛二號每天不間斷的守護,曾幫助台灣打贏國際官司。2006年一艘外籍輪船在蘇澳港南端因船艙破裂,漏油上百噸,被福衛二號清楚拍下,清晰的影像幫助台灣第一次求償海域污染成功。

福衛二號在2016年6月因調整姿態的4顆感應輪中的第二顆壞了,太空中心在7月聲明故障無法修復,8月19日正式除役,共服役12年,比原定時間多了7年。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

在2006年4月15日升空的福衛三號在是台灣的第一顆氣象衛星,同時也是國家太空中心「第一期國家太空科技計畫」的第3個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是大型台美國際合作計畫,由雙方政府授權執行,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大學大氣研究聯盟共同合作執行。

主要任務是進行全球氣象預報、氣象變遷研究、電離層動態監測。福衛三號是由6顆微衛星所構成的星系,2006年4月15日發射升空,有「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之稱,目前已服役逾12年,超過原先預定的5年期限。

福衛三號總經費高達1億美元,由台灣出資80%、美國出資 20%。發射作業中曾一度發生美方不准火箭上出現中華民國的國旗、國號、象徵台灣的名字,以及福爾摩沙(FORMOSAT-3)的字樣,再加上升空技術問題,致使原來預定3月30日發射作業延遲到4月15日,才於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成功。

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早期美國政府的確沒有規定火箭外殼的圖樣,也沒禁止漆上國旗,但後來頒布規定,除了美國之外的國家,都禁止在火箭外殼放置國旗圖樣,因此從福衛三號開始,就沒有國旗國號,改以其他富有台灣意象的文字或圖樣取代。

福爾摩沙衛星四號(計畫終止)

有別於過去遙測衛星都是單顆執行任務,「福衛四號」規劃由5顆小衛星組成,若依計畫升空,將是全球第一個「遙測星系」,可每天提供對地解析度為 6.5米的大面積連續影像,對農作物生長監控、森林環境變遷及災害評估分析極具應用價值。

原定於2008年發射升空,後因爆發採購弊案,依法中止原有計畫,另以福衛五號取代。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

福衛五號是台灣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也是首個由台灣完全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衛星及第四個自主擁有的人造衛星,是國家太空中心「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的第二項計畫。

福衛五號是地球遙測應用衛星,重達450公斤(含酬載及燃料)、造價新台幣56.59億元,為高2.8公尺、外徑約1.6公尺的八角柱外型。另搭載CMOS光學遙測和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等酬載儀器,用來建置太空天氣模式、電漿擾動變化及研究電離層的異常現象。

福衛五號2017年8月25日順利升空後,9月首批遙測影像傳回卻發現影像模糊,同時有光斑現象,初步研判為焦距偏移,太空中心成立專案小組,找尋偏移原因外,也透過回溯修正方式調校,截至2018年2月影像解析度已達黑白3公尺、彩色5公尺,可用於大部分商業民生用途。

福衛五號平均兩天經過台灣上空一次,依照過去福二經驗,要拍攝整個台灣至少要花上半年時間,但太空中心團隊克服天候及移焦問題,在短短3個月就完成拍攝,「完成不可能任務!」

福爾摩沙衛星六號(計畫終止)

是台灣自主擁有的第5顆人造衛星,以災害防救與環境觀測研究為策略性任務。

在國家太空中心發表的「福衛六號策略性任務及酬載計畫書」中提到,主要搭載的儀器將以遙測、導航定位為主,可算是台灣第一個自主開發的通訊定位衛星,可能也是第一個由台灣「自行發射升空」的人造衛星。

2009年國科會(科技部前身)重新評估福衛六號的技術可行性,並明確界定台灣太空科技發展以科學研究為目標,決定取消原訂2012年自行發射衛星計畫,回歸福爾摩沙衛星一、二、三號發展模式,委託國外火箭公司執行發射任務。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

為台美大型國際太空合作案,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合作執行,將接續福衛三號,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發射第一組的6顆微衛星,執行為期5年的科學任務計畫。

福衛七號每天平均可提供4000點大氣資料,還可監測訊號在電離層太空天氣受到干擾的嚴重程度,可校正通訊定位導航的誤差,對民生、國防科技發展都影響很大。

蕃薯號衛星

由國家太空中心聯合研究機構、大學及企業界共同研發的第一枚皮米級衛星(Pico-Sat),邊長只有10公分的正立方體,所以被稱為立方衛星,體積就如一顆蕃薯,可說是台灣最特別的一顆衛星。

2002年完成組裝測試後,原計劃和美國、日本設計的皮米級衛星一同乘俄國火箭發射升空,卻在俄國政府反對下,最終跟太空無緣。(編輯:鄭雪文)1070803

 

台長: Rex Wu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