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20 14:15:11| 人氣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聞的收看,商品的選擇

「如果沒有收視率,那一切就都解決了。」某台主播如是說。


台灣的媒體亂象,其實推論到最後都可以歸究到「收視率」三個字。因為收視率代表曝光機會高,畢竟商人當然是選擇能夠大量曝光的管道來宣傳自己的產品,所以有高收視率的媒體就比較容易受到商人的喜歡,會在該頻道中花錢買廣告。因此想要賺錢的媒體們,他們的目標就是要把收視率衝高,而要吸引大家來看節目的方法就是播出許多重口味的、煽色腥的、肉體和屍體的內容。

這個商業的邏輯是很簡單的,所以學者們提出的建議除了公共化之外還是公共化!我們知道公共化相當重要,而且是治本的良方。只是難道商業媒體跟公廣集團就不能併行嗎?既然都是商業環境,我在想,就拿我們平常消費現況來說好了,除了公營的菸、酒、鹽之外,基本上我們沒有什麼公營的商品,其它的日常用品在高度商業競爭下,市場上卻也沒有出現在比爛的局面,但是為什麼在媒體上就會變得如此不堪?真奇怪。

假設有個消費者到某間麵包店買麵包,他發現麵包不好吃,下次就不去買了。而麵包店生意不好,他不是努力改進口味變的更好吃,就是經營不下去而倒掉。不過在媒體上卻剛好相反,如果沒人買麵包,麵包店就把天然的食材改成化學合成的來降低成本,而且顏色更漂亮、香味更明顯,然後客人就重新上門。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想現在大家都知道吃油炸的、吃化學的黑心的食品不好,會破壞身體健康,即使如此還是有人會吃會買,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拒絕。

那為什麼不拒絕爛節目和爛新聞?反而這些黑心的東西反而是越賣越好?

我在想,或許是黑心媒體對閱聽人的影響不像食物對人體的影響那樣明顯而直接,而是相較之下比較隱性潛藏而不易發覺(有點像傳理涵化理論說的潛移默化的功能)。或許今天吃了一個爛蘋果,隔天就開始拉肚子,但是今天看了一則爆橘拳片段,明天卻不一定有機會拿橘子來捏,所以人們不知道其中的嚴重性和可怕,因為沒有即時的體會到。而另一種狀況就是就是消費者不知道,就是我們說我們不知道這是黑心商品,也就是說,如果知道了,那或許我們就不會買了。而這就是「置入性行銷(product replacement)」的問題了!

以前人們吃飽最重要,美味健康倒是其次。現在不一樣,除了吃飽之外,更要求品質營養均衡。以前看電視是娛樂笑笑就好了,但是我們需要更積極去要求媒體,給我們正常、正確、正義的內容。消費者是需要被教育的,閱聽人也一樣,就像消保會、消基會保消費者把關,NCC、媒觀是替閱聽人監督。日本媒體的競爭激烈跟台灣一樣,但是面對新聞專業或是節目品質卻能朝向正面的發展(把麵包做得更好吃,而不是添加化學合成物),媒體是社會的一環,除了媒體、政府之外,更重要的是閱聽人的自覺。

但願我們的媒體消費者們能夠越來越成熟。

台長: 只是個孩子
人氣(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